插图 庄晓璐
◎采 访:朱砂
◎专家支持:廖丽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心理咨询师考评员
|专|家|调|查|档|案|
忘了是什么时候开始,“羡慕嫉妒恨”成为了一条流行语。大多数时候,我们在使用它的时候,都会带着一点调侃,偶尔或许透着些酸溜溜的味道,却也无伤大雅。不过,若将这句流行语中的三种心态放到心理学范畴来解读,由羡慕到嫉妒再发展到恨,则很容易酿成严重后果。
【事件回放】
王博是周洲大学时的同班同学,两人关系很好。毕业工作后,两人还经常见面。每次两人一起吃饭,王博总是抢着买单,这让周洲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他想到自己的家庭、工作都不如王博。他感觉王博每次抢着买单,是在向自己炫富,故意刺激他。一日,王博来到周洲的租赁房玩。王博上了一会儿网后感到疲惫,就躺在床上睡着了。看着熟睡的王博,周洲的心里突然涌上很多感触。他对王博既羡慕又嫉妒,觉得自己很多方面都比不上王博:家庭条件、读书成绩、工作,心中堆积的嫉妒,化作怨恨,一下就爆发出来。周洲拿起菜刀向王博连砍数刀。王博当场死亡。
(来源重庆晨报)
嫉妒是伤害、愤怒、恐惧的集合
嫉妒总体来说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往往会和羡慕相混淆,其实两者差异很多。当我们希望拥有别人所具有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会羡慕别人。别人有很好的身材,我们很羡慕,于是通过减肥、健身等方式让自己拥有好身材。别人成绩好,拿到了奖学金,我们很羡慕,于是用功学习,争取在下一年度获得奖学金。面对羡慕,人们的行为有时候是积极的,有时候则是消极的。比如,看到当年一起淘气的同学如今出人头地,有很好的收入,羡慕的积极作用是让人加倍努力获得好的职位、高的薪酬,消极的作用则可能会产生一些破坏行为,比如在背后说一些坏话等等。
嫉妒是伤害、愤怒和恐惧交织在一起的心态。廖丽娟分析说,伤害聚焦于自身,一般来自于期待、目标或者占有落空的失落;恐惧聚焦于结果,往往源自对失去的担心害怕;而愤怒通常聚焦于产生威胁的人。
一般来说,羡慕不会产生多大的伤害性,但是嫉妒则不同。廖丽娟说:“因为有太多对可能失去的担心、害怕甚至愤怒,因此容易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比如,有的学生一直都是班级的第一名,现在有新的同学来了,新来的同学成绩很好,很有可能拿第一名,这个时候,原先的‘第一名’在嫉妒心理的作用下,可能会不惜伤害对方,以免自己失去第一名。再比如在亲密关系中,当一方感觉到可能的危险的时候——出现了更有魅力的竞争者,有的人会对自己的伴侣进行很多的限制、跟踪以及示好,也可能会情不自禁地攻击竞争者。这是出于对失去的恐惧,对强大的竞争者的愤怒。美国有一项调查显示,美国13%的谋杀案是配偶中的一方杀死另一方,其中嫉妒是最为普遍的动机。”
怀疑性嫉妒可能带来更大伤害
通常来说,嫉妒分为两种,一种是反应性嫉妒,一般是在面对失去的威胁时,比如,导师把优秀论文的名额给了另外一个同学,这时,当事人可能会产生自己的努力、期待以及优秀论文可能带来的荣誉等等都化为乌有的感觉,并因此产生深深的嫉妒心理,这是一种反应性的嫉妒。
另一种是怀疑性的嫉妒。回忆一下,自己或者身边熟悉的人有没有陷入过这样的状态——某个事情结果并没有公布,自己的努力不一定没有结果,或者伴侣没有背叛自己的实际行为,但是,自己却陷入了猜疑中。廖丽娟指出:“当个体猜测不符合事实的时候,就会产生怀疑性的嫉妒。怀疑性的嫉妒会导致个体的深深忧虑和不信任,会引起警觉和窥探,比如跟踪、窃听。更有甚者还会通过一些恶性行为来阻止可能的威胁,比如在自己的竞争对手吃的食物里面放进泻药,使得对方在面试当天不能出席,这样就很直接阻止了自己失去那个机会的威胁。”
怀疑性的嫉妒往往对嫉妒者是很深的困扰和伤害,对那个“假想”的威胁者则会产生更大的风险。因为嫉妒者会为了减轻自己的忧虑和风险做出很极端的行为。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伤害、愤怒和恐惧的方式来对嫉妒做出反应。有时候,这可能有利于亲密关系的发展,因为这会引起对方的感情表达方式的调整,也会让对方更关注和爱护自己,但是更多时候,可能会给亲密关系带来破坏。因为产生嫉妒的人,往往以伤害的方式反击,以暴力的行为甚至侮辱性言辞报复,最后导致的结果是,越想保护却越伤害彼此的亲密关系。
除了夫妻、恋人之间因为嫉妒带来伤害的事件,经常成为人们的话题,在媒体上,在周围人的闲聊中,我们还常常会听到发生校园中的由于嫉妒的伤害性反应带来的悲剧。对此,廖丽娟分析指出,因为住在同一宿舍中的学生,未必感情亲密,未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生活状态却很亲密,这个时候,如果嫉妒产生,一方面没有积极的情感来进行消融和浇灭,另一方面,负面情绪不断累积,最终就可能导致一些可怕的结果。这和夫妻关系中的爱恨交织不同,室友间的生活亲密状态,往往更脆弱,也更具有冷酷性,一旦深深嫉妒,就可能深深伤害。
自立自足让人远离嫉妒
心理学在研究哪些人容易产生嫉妒的时候发现,那些相对自立和自足的人往往较少嫉妒,也不会因为嫉妒困扰了自己并伤害别人。所以说,面对各种关系,首先能经营好自己,能依靠自己找到生活的快乐而不总是依靠别人,能依靠自己努力去获得而不总是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扶持,能让自己远离嫉妒的困扰。
“事情的成败的确有很多因素,如果我们不总是仰赖于他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力而为,就比较能减少嫉妒,而获得一种无怨无悔的满足感。在同学关系和职场关系中都是这样。”廖丽娟说,“在亲密关系中其实也是,我们的确需要亲密无间的爱,但是我们同样需要那种靠自己也能生活得幸福的自豪感,当我们能经营美好的关系,也能找到一个人独处的幸福的时候,即便我们感受到亲密关系可能受到的威胁,会难过会害怕,但往往不会那么愤怒,因为不是所有的幸福都来自于这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