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奴隶的母亲》改编自柔石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旧时代在浙东农村发生的“典妻”的故事。通过对女主人公阿秀悲惨命运的描摹,展现了在这种荒唐落后的陋俗背后的旧中国的时代特征。下面看一看相关信息吧。
一、小说简介
一个穷苦妇女,丈夫染上赌博酗酒恶习,儿子春宝又久病在床,一家生活无着,最后,丈夫将她出典给渴望生一个儿子的老秀才。三年里,她给地主秀才生下了儿子秋宝,虽然老秀才对她不错,但秀才大娘子不容她的存在,三年期满,她不得不离开秋宝回家。但当她回到依然难改恶习的丈夫身边时,她发现,当初典身换回的一百元大洋丝毫没有改变家里的贫穷状况,春宝已经奄奄一息……这是柔石以上世纪二十年代浙东农村为背景,在《为奴隶的母亲》里,为读者描写的一aIhUaU.com出人间悲剧。作品发表后,获得了包括鲁迅和罗曼·罗兰在内的众多作家和评论家的广泛赞誉。人们普遍认为作品深刻地提示了农村妇女“深受经济剥削和超经济的精神虐待”的双重悲剧命运。后来的论者也多认为小说主人公春宝娘的悲剧是神权、政权、族权、夫权欺压下的旧中国农村妇女命运的缩影,作品的主题是控诉阶级压迫以及典妻制度对农村妇女的残酷压榨。今年是柔石诞辰一百周年,在人们“纪念柔石、再说柔石”的时候,这篇代表作不断地被提起,但对它的解读却一直局限在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本文试图突破这一局限,从文化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为奴隶的母亲》。
《为奴隶的母亲》是作家柔石写于1930年的一部小说。小说通过对旧社会惨无人道的“典妻”现象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社会残酷的经济剥削,作者借“为奴隶的母亲”,向吃人的旧社会提出的血泪控诉,是怵目惊心的,是发人深省!作者以十分严峻冷静的笔触,采用白描手法,将深挚的情感蕴含在朴素、真切的生活描写中,不夸饰、不渲染,冷静谛观人生,严峻解剖现实,让读者从清晰的生活画卷里去探索思考重大的人生问题,表现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作者简介
柔石(1902.9.28—1931.2.7)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1918年入杭州第一师范学校,1923年毕业。因家庭困难,次年任慈溪县谱迪小学教员,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疯人》。1925年,到北京大学旁听。1927年夏,回故乡任中学教员,后任宁海县教育局局长。此时创作出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的生活。1928年,宁海群众暴动失败,宁海中学遭解散,他只身出走,寓居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并与鲁迅密切交往。同年12月与鲁迅共同创办朝花社,并编辑《语丝》。发表中篇小说《三姊妹》、代表作中篇小说《二月》,并出版小说集《希望》。作品大都表现革命前后青年的苦闷与希望。1930年参加“左联”,任执行委员,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以“左联”代表身份,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会后写有通讯《一个伟大的印象》。同年,写了短篇力作《为奴隶的母亲》。1931年1月17日被国民党逮捕,2月7日被秘密杀害。
三、经典片段
一个月以后,婴儿的白嫩的小脸孔,已在秋天的阳光里照耀了。这个少妇给他哺着奶,邻舍的妇人围着他们瞧,有的称赞婴儿的鼻子好,有的称赞婴儿的口子好,有的称赞婴儿的两耳好;更有的称赞婴儿的母亲,也比以前好,白而且壮了。老妇人却正和老祖母那么地吩咐着,保护着,这时开始说:
“够了,不要弄他哭了。”
关于孩子的名字,秀才是煞费苦心地想着,但总想不出一个相当的字来。据老妇人的意见,还是从“长命富贵”或“福禄寿喜”里拣一个字,最好还是“寿”字或与“寿”同意义的字,如“其颐”,“彭祖”等。但秀才不同意,以为太通俗,人云亦云的名字。于是翻开了《易经》,《书经》,向这里面找,但找了半月,一月,还没有恰贴的字。在他的意思:以为在这个名字内,一边要祝福孩子,一边要包含他的老而得子的蕴义,所以竟不容易找。这一天,他一边抱着三个月的婴儿,一边又向书里找名字,戴着一副眼镜,将书递到灯的旁边去。婴儿的母亲呆呆地坐在房内的一边,不知思想着什么,却忽然开口说道“我想,还是叫他‘秋宝’罢。”屋内的人们的几对眼睛都转向她,注意地静听着:“他不是生在秋天吗?秋天的宝贝——还是叫他‘秋宝’罢。”
秀才立刻接着说道: “是呀,我真极费心思了。我年过半百,实在到了人生的秋期;孩子也正养在秋天;‘秋’是万物成熟的季节,秋宝,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名字呀!而且《书经》里没有么?‘乃亦有秋,’我真乃亦有‘秋’了!”
接着,又称赞了一通婴儿的母亲:说是呆读书实在无用,聪明是天生的。这些话,说的这妇人连坐着都觉着侷促不安,垂下头,苦笑地又含泪地想:“我不过因春宝想到罢了。”
以上就是相关信息,希望可以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