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脚下的三绝碑
苏州常熟城外虞山脚下有一座古刹,史志上记载说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为大慈寺,至梁大同三年(537年)改为兴福寺。至唐大历年间一个清晨,长安诗人常建进寺院,穿竹径听禅声,触景生情,在后禅院题壁写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此诗一写,博得众文人的交口称赞。
又过了300年左右到了北宋年代,有一位人称“石痴”的湖北诗画大师米芾也来到这里。他想寻找唐代诗人常建在此留下的诗篇,但墙上的诗随着时光的流逝早已不在。于是米芾应寺院当家的要求,提笔重新书写,留下了这首唐诗的墨宝。又过了600多年,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有金陵人士,精于镌刻的穆大展为米芾书写的常建诗的墨宝,临石镌刻成碑。这样唐诗、宋书、清刻成了三绝碑。常熟兴福寺因为“涧流绝山而下,潴为深潭,之上有空心亭也,山以崖断石裂得破山之名。潭以唐少府常建诗得空心之名”。这样,这个寺院的名声越来越大,几百年至今不绝于耳。
常熟虞山成纺锤形,西北东南走向,西南面是尚湖。在东北面的中段有一个坐落在山涧下的寺院,唐代叫做破山寺,现今叫做兴福寺。传说是有一条白龙被揭谛神追赶,撞破山梁溪水流下山来形成深潭,山梁下的这个寺院叫做破山寺。到了南梁大同五年(539)在寺院扩建大修时,在大雄宝殿壁角发现一块巨石,大如石牛,石面上有突出的石纹,竟形成一个清晰的汉字。因视角不同看上去有点不同,从左面看像“兴”字,从右面看则成“福”字,兴当然视作兴盛意思,福的谐音可以听作佛。人们因此把这块石头视为祥瑞,纷纷前来争睹瑞石,而且对石头磕首烧香。本来叫做破山寺的佛寺,因此被人直接称为破山兴福寺了。唐咸通九年,也就是公元686年,唐懿宗正式御赐“兴福禅寺”题额,自此,佛寺成为名副其实的破山兴福禅寺,简称兴福寺。
常建作为盛唐年间的诗人,自然喜欢周游山水名胜。他虽有功名,但仕途并不是很顺畅,所以滋生遁世隐逸的念头。据史载常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登科。直到大历中(766年)后,才被授盱眙尉。这么个小小的县尉,他当然十分的不如意。常建因此悠游各地,至苏州常熟,上虞山游尚湖,清晨进破山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十分惊叹陶醉,进而感悟禅机,最后吟诵成诗,题于后禅院墙壁上。盛唐时期大多数的山水诗歌咏隐逸情趣,很具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诗人各有不同的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在悠游之中写出了悟禅的特点,不但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性,而且风格闲雅清警。此诗艺术上与王维、孟浩然等其他山水诗人都不类同,实属别具一格。
我去过兴福寺多次,但是时间久了不知道变化如何?最近有闲又去了常熟虞山,一路顺利,直达兴福寺。但是过去的野趣和恬静都不复存在,寺院被商店和摊贩所包围,被利欲熏心的气氛所笼罩。游客纷至沓来,路途车辆堵塞。只有青山还在,鸟儿依然在鸣。走到清清的水潭旁,也难见到当年常建所见到的湛然空明,尘世涤除的境界。走进寺院,正巧是阴历9月19日观世音生日,善男信女、居士和尚在空旷的寺院中挤得满满的,都在烧香祈祷。走进后面的院子总算找到了那座三绝碑的亭子,周围没有一个人。亭子与我20多年前看到的没有什么变化。冷清孤单,对景成影。虽然立了文物保护碑,做了详细的说明,但很少有人会去关心。
走进东面的茶馆和池塘边,发现了言家鼎在己巳孟夏书写的“空心潭”三字石刻。“空心潭”三字出自常建的诗句,己巳孟夏应该是1929年的夏天,距今也有近90年了。此潭应该就是1000多年前常建在此领悟禅心,发出“潭影空人心”的千古吟唱的地方。潭边有空心亭,潭上有九曲小桥一座,石砌低栏。小桥最可人的是石栏只有一面,另一面没有栏杆。此种桥构建其实是真正的古式。传说解放后有人看到园林中有一面石栏的,就自作主张在另一面添置。破坏了这种园林的古意。苏州园林是文人隐逸山水之中的场景,因而文人模仿乡村野趣,用平桥半栏表示古朴和野趣。此种情景不是悠游于灯红酒绿之辈所能理解的。虞山兴福寺能有如此风景也足以让人抒怀了。
现在破山依旧,兴福寺还在;秋深叶黄时,发思古之情,赏山深之清净,也算是人生一大欣事。要想真正无忧无虑,完全洗尽人世红尘,内心深处的反省是不可或缺的。
2013-11-6
兴福寺大门口
省文保单位
现在兴福寺60岁老人不用买票
白莲池
泉水
泉水
泉水
重修破山兴福寺记碑
法产免疫帖
钟磬
木鱼
出家人在认真做佛事
求甚?来到寺院的善男信女正在拜佛拜观音
为甚到此?求佛、求福、求?
三绝碑亭
三绝碑
半百玩松山人穆氏大展铁笔
三绝碑亭边上的古井
空心潭上的式样古奇的九曲桥
空心亭匾
现今的空心亭
已经有620年的古香樟树
民国23年的重修兴福寺法堂碑记
米芾墨宝
琴川志中关于兴福寺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