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一   概  说

(一)词的语法分类:

     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朱: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反之则是虚词。

     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现代汉语》(寥黄本):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数、量、代、副、叹、拟声;虚词——助、介、连、语气。胡裕树本把叹词、拟声词放在虚词类。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又把叹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

    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

(二)“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

     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第一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反对马建忠(1845~1900)的“字无定类”说,主张根据词的本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词的“致动”、“意动”两个术语,成为“词类活用”说的首倡者。王力《古代汉语》(1962):“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由于仿古的习惯,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

(三)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包含了“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三类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此外,“名词作状语”在古汉语中的使用也非常普遍,为方便起见,姑列于该目之下。

 

二使动用法

(一)什么是使动用法

     也叫“致动用法”,它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式的内容,具有“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思。动词、形容词、名词都有使动用法。由于它们原来的词性不同,作使动用的时候,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分两种情况,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本来可以带受事宾语,但在用为使动时,不是动作施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产生这个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如:

(1)其从犬廿?禽又狼?——《殷契粹编九二四片》(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详论)

(2)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非相》

(3)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

(4)尝人,人死;食狗,狗死。——《吕氏春秋上德》

(5)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

——《国语周语下》

(6)故不如先斗秦赵。——《史记项羽本纪》

(7)吴王濞反,欲从闽越,闽越未肯行。——《汉书东越列传》

(8)(天汉)四年春正月,(汉武帝)朝诸侯于甘泉宫。——《汉书武帝纪》

(9)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宋玉《风赋》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使用较少(“从、食”常见),但有时很不容易辨认。只能借助上下文义进行揣摩。试比较:

(1)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于掌。——《孟子公孙丑下》

(2)孟子将朝王。——同上

(3)欲因此时降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4)涉间(人名)不降楚。——《史记项羽本纪》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里大量出现。它们一般容易辨认,因为它们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往往就是使动用法。如:

(1)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尸于楚,以求知罃。——《》

(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3)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4)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也。——《汉书韩信传》

(5)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汉书袁术传》

(6)杜元凯乃复连榻坐客。——《世说新语方正》

(7)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世说新语贤媛》

(8)贤者举而上之。——《墨子尚贤中》

(9)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孟子告子上》

省略宾语的情况:

(1)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魏其武安列传》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并带宾语,表示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

(1)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礼运》

(2)晋侯谓庆政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僖公十五》

(3)“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论语子路》

(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

(5)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兵法谋攻》

(6)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蔺列传》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8)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论语子路》

(9)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四)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并带宾语,表示在主语的指使下,宾语成为该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产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名词的使动用法相对少见,活用的名词一般是普通名词,偶也有方位名词或专有名词。如:

(1)宋人请猛获于卫,……亦请南宫万于陈,……宋人皆醢之。——《左传庄公十二年》

(2)乘势,则哀公臣仲尼。——《韩非子五蠹》

(3)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

(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5)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诗小雅信南山》

(6)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左传成公二年》

(7)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

(8)(齐欲救代,对魏王说)故王不如东苏子(代),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

(9)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公子光派专诸刺王僚]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  词类活用

(10)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南宋初降金被立为傀儡皇帝]

 

三意动用法

(一)什么是意动用法:

名词或形容词放在名词或代词前活用为动词,构成动宾关系,表达“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看成什么来对待”(有人建议列为“处动”)的意思。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这种意动用法。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表示当事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1)王吉兹卜。——甲骨卜辞

(2)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易经蛊卦》

(3)鲁弱晋而远吴,冯恃其众而背君之盟。——《左传哀公七年》

(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5)……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国语鲁语下》

(6)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襄公曰:“先君薨,尸在堂,见秦师利而因击之,无乃非为人子之道欤?”先轸曰:“不吊吾丧,不忧吾哀,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

(7)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史记管晏列传》

(8)藤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史记淮阴侯列传》

(9)太子迟之,疑其悔改。——《史记刺客列传》

(10)人生贵得适意尔。——《世说新语识鉴》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认为宾语属于某类人或事物。

(1)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诗经小雅白驹》

(2)窃窃然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岂杓人哉?——《庄子庚桑楚》

(3)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4)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宣公十四年》

(5)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导,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襄十一》

(6)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7)秦,形胜之国也,带山阻河,悬隔千里。——《汉书高帝纪下》

(8)依渤海,墙泰山,堑大河。——杜牧《燕将录》

(9)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

(10)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柳宗元《封建论》

 

(四)意动和使动的区别: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使动是“使宾语怎样”;意动是“认为宾语怎样”。使动句叙述的是客观行动;意动句叙述的是主观认识或主观感觉,不一定是事实。试比较:

    (1)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4)齐君弱吾君,归弗来矣。——《左传昭公十二年》

 

四名词用如动词

 

  指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不起使动或意动的作用,频率较使动意动为高(认识有发展)。包括普通名词和方位名词活用两类。如:

(一)普通名词活用:

(1)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
(2)(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3)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4)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5)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6)鄂侯争之急,辩之疾,故脯鄂侯。——《战国策赵策三》

(7)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8)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9)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10)用讫再火,令药熔。——《活板》

  有些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读音改变,如“衣”、“王”。

(二)方位名词活用:

(1)子墨子不听,遂北。——《墨子贵义》

(2)平原君乃置酒,……前,为鲁连寿。——《战国策赵策》

(3)沛公引军过而西。——《史记高祖本纪》

(4)吾亦欲东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5)狼不敢前。——《聊斋志异狼》

 

五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借助跟介词的结合,构成介宾短语才能做状语。如:“我们在教室上课。”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作状语。另外,少数能表示动作方式手段的普通名词也可直接做某些动词的状语,如“集体购票”、“电话联系”、“笑脸迎人”、“公费留学”、“现金支付”等。但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却是名词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古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有的语法著作称之为“名词用如副词”,不当)

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较浓重的修辞色彩,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 表示时间处所方位:

(一)表时间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同上

    值得注意的是,由名词充任的时间状语有时不是单纯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而是表达更为复杂的意义。

A 表条件方式: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

(2)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

(3)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庄子庚桑楚》

B 表频繁发生:

(1)请损之,月攘一鸡。——《孟子滕文公下》

(2)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汉书·文帝纪》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杜牧《阿房宫赋》

(4)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C 表逐渐发展:

(1)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史记·孟尝君列传》

(2)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3)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二)表处所:

(1)舜勤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上》

(2)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国语越语》

(3)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史记留侯世家》

(4)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史记张释之列传》

(5)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汉书龚遂传》

“山行”、“家居”、“郊迎”

(三)表方位:

(1)舍適子不立而外求君。——《左传文公七年》

(2)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3)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史记吴起孙子列传》

(4)昔韩卢之取菟也,上欢下获,不甚多杀。——《汉书严延年传》

(5)左抱幼妾,右拥嬖女。——《国语晋语赵文子冠》

 

二 表示工具依据方式:

(1)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史记·高祖本纪》

(2)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史记留侯世家》

(3)叩石垦壤,箕畚运於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表工具】

(4)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史记留侯世家》

(5)於是覆劾延年阑内罪人,法至死。——《汉书严延年传》

(6)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依据】

(7)群臣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8)遂入见王,涕泣膝行。——《汉书龚遂传》

(9)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而自哺农者然后食。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10)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辞者,悉有法度可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表方式】

 

三 表示对人的态度:

(1)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

(2)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

(3)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吴起孙子列传》

(4)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知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史记刺客列传》

(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6)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之交。——《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7)彼秦者,……虏使其民。——《汉书董仲舒传》

四 表示比喻:

(1)庶民子来。——《孟子梁惠王上》

(2)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3)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

(4)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史记张释之列传》

(5)天下之士云合归汉。——《汉书梅福传》

(6)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小石潭记》

(8)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清稗类钞》

 

六  相 关 问 题

 

一其它被视为活用的情况:

有些教材还介绍了古汉语中其他一些活用的情况:象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数词充当谓语成分等,下面略作介绍:

动词用作名词:

(1)君子有三戒。——《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君子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孟子滕文公下》

(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形容词用作名词:

(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数词用为动词:

(1)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孙子军争》

(2)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3)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4)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

(5)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礼记中庸》

(6)故利不百者不变俗,功不什者不易器。——《战国策赵策二》 “例不十,法不立”

 

另外,从句法的角度看,使动、意动实际上都是古汉语中动宾关系的特殊语义格式,因而有人把它们叫做“特殊动宾关系”。事实上,古汉语动宾结构中不属于施受语义关系的远不止这两种。下面结合例句略加说明:

 

“为宾动”:主语“替”宾语、“为(给)”宾语动,或“为了”宾语动。

(1)晋解张御郤克。——《鞍之战》

(2)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鄢》

(3)文赢请三帅。——《崤之战》

(4)石恶将会宋之盟,受命而出,衣其尸,枕之股而哭之。——《左襄二十七》

(5)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孟子告子上》

(6)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8)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论语》

(9)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庄子骈拇》

(10)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诗经小雅伐木》

 

“对宾动”:主语对宾语施行某种动作行为(“朝、向”宾动)

(1)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郑伯克段于鄢》

(2)君三泣臣也,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3)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因宾动”:宾语是主语发出某动作行为的原因,因宾而动。

(1)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崤之战》

(2)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3)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史记信陵君列传》

(4)诸侯归其德只,非归其尸盟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5)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吴子治兵》

 

“以宾动”:主语用宾语为工具或材料而动作,动词多以名词活用。

(1)褚师出,公戟其手曰:“必断尔足。”——《左传哀公二十五年》

(2)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狱中杂记》

(3)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史记货殖列传》

 

二词类活用的语法条件: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要鉴别一个词是不是已经活用为另一类词,主要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可以从它们语法条件的变化看出来。可资参考的语法条件有以下数种格式(主要是名词的活用,形容词主要是“高、贵、尊、卑、贱”等词,例略):

(1)   名词+名词

正常关系(词性均不变):A 并列  B 偏正 C 同位 D判断句主谓

活用关系(其一活用为动词):

A 动宾:

(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公孙丑下》

(3)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战国策赵策》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史记屈原列传》

(5)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

(6)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B 主谓:

  (1)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上(较上例6)

(3)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4)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C 动补:

  (1)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公孙丑下》

  (2)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史记高祖本纪》 “军霸上”

(2)名+代词

  人称代词“之”、“我”

(1)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

  (2)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三国志诸葛亮传》

(3)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史记项羽本纪》

附着性代词“者”、“所”

  (1)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稚兔者往焉。——《孟子梁惠王下》

  (2)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梦溪笔谈采草药》

(3)此非明主之所臣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4)寡人未知所过也。——《韩非子难四》

(5)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苏洵《易论》

(3)副词、助动词+名词

  (1)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师说》

(3)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孟子公孙丑上》

(4)初,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处。——《左传僖公十九年》

(5)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史记廉蔺列传》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记刺客列传》(形容词)

(7)非敢后也,马不前也。——《论语雍也》

(8)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

(9)寡人欲相甘茂。——《史记甘茂列传》

(4)名词+介宾结构

  (1)刑(通“型”)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孟子梁惠王上》

  (2)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宁毋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中山狼传》

(3)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5)“名而动(动而名)”结构

  (1)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论语子张》

  (2)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左传》

(3)进诚梯而下之。——《资治通鉴》

(4)……去今之墓而葬焉——张溥《五人墓碑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2851/945080568195.html

更多阅读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1.示例:①项王军壁垓下:驻扎(名词+名词)②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名词+代词)③去今之墓而葬焉:修墓(名词+而+动词

词类活用 陈涉世家词类活用解释

(一)词类活用常识古代汉语最值得注意的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名词做状语等。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

声明:《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 词类活用》为网友回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