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教育话题一直长盛不衰,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各种新的教育问题纷涌而来,家长们再也无法用上一辈人的教育方式来依葫芦画瓢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切有待家长们自己摸索。本书作者根据从事专业教育研究近40年的经历,首次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上,以专业角度将这些新涌现出来的问题做了分类,并用丰富的典型案例进行佐证,提出了很多实用的解决方案。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作者简介:孙云晓,1955年2月生于山东青岛,现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2000年被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标兵”称号。 2008年被评为“中国教育风云人物”。
《不是孩子的问题》
——破解家庭教育9大难题,献给天下父母的三十六计
目录:
破解家庭教育九大难题之一:网络时代的教育挑战
36计之1:向孩子学习变菜鸟为老鸟
36计之2:父母要永远做孩子良性发展最亲密的支持者
36计之3:培养孩子学会选择
36计之4:让孩子体验没有网络的快乐生活
破解家庭教育九大难题之二:独时代的教育需要
36计之5:变小家为大家,变独养为群养
36计之6:易子而教
36计之7:借个孩子去旅行
36计之8:三代人的互动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
破解家庭教育九大难题之三:富时代的教育方法
36计之9:延迟满足才能学会自制
36计之10:从小学会理财
36计之11:独立者需远行
36计之12:人生有目标,做事有计划
破解家庭教育九大难题之四:不要把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
36计之13:保护儿童的理性休眠期
36计之14:游戏是幼儿最好的学习
36计之15:道德智能决定人生成败
36计之16:提倡童言无忌
破解家庭教育九大难题之五:让每个孩子都成功
36计之17:每个人都是天才,成功在于选择
36计之18:前进一步就是成功
36计之19:扬长补短才会信心百倍
36计之20:要学会竞争,更要学会合作
破解家庭教育九大难题之六:性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
36计之21:父母关系是最重要的性教育
36计之22: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美好感情
36计之23:小鸟只有飞上蓝天才知道世界有多么的辽阔
36计之24:关系好坏决定教育的成败
破解家庭教育九大难题之七:儿童教育需要尊重性别差异
36计之25:男孩不宜六岁前入学
36计之26:教育要尊重性别差异
36计之27:男孩教育从运动开始
36计之28:母爱似水,父爱如山
破解家庭教育九大难题之八:孩子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家?
36计之29:家庭的本质是爱
36计之30:与孩子共享晚餐好时光
36计之31:即使离婚也要以儿童利益为先
36计之32:儿童需要生活教育
破解家庭教育九大难题之九:习惯决定命运
36计之33: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
36计之34:儿童教育需要细节指导
36计之35:好习惯是训练出来的
36计之36: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破解家庭教育九大难题之一:网络时代的教育挑战
现在我们开始讲第一个问题,就是破解第一道难题:网络时代的教育挑战。网络时代动摇了父母老师的权威地位,因此需要呼唤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计叫“向孩子学习,变菜鸟为老鸟”。
三十六计之一 向孩子学习,变菜鸟为老鸟
为什么讲这个话呢,这是有原因的。由于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父母未必全部了解自己的孩子接收到什么信息。 比方说现在的好多孩子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现在中国的小朋友终于有了喜欢的国产动画片。那有个妈妈就很好奇啊,?奇啊问她三岁半的孩子你喜欢谁啊,你喜欢成为谁啊?她做梦都想不到她三岁半的儿子说我想做红太狼的平底锅。这妈妈也跟着儿子看动画片,知道灰太狼的妻子叫红太狼。平底锅不是个人物。这位妈妈想问的其实是你喜欢当喜羊羊还是当灰太狼啊?是当懒羊羊还是当红太狼呢?没想到她孩子说我想做红太狼的平底锅。这时候妈妈就很担心,我孩子怎么喜欢平底锅,你看看奇怪不奇怪。为什么喜欢当平底锅呢?因为红太狼老让她的先生抓个羊回来吃,但这个灰太狼老抓不着,红太狼就拿平底锅打它的头,平底锅成了个打人的工具。其实就这么简单的理由,但是因为妈妈不了解具体的深层次信息,所以才对儿子的选择表示了担忧。再比方说,中央电视台两次批评一款儿童游戏“摩尔庄园”。谁都没想到有很多小学生在网上抨击中央电视台,说你们这些臭大人不让我们玩“摩尔庄园”,难道让我们玩“魔兽世界”吗?你们根本不了解我们。
儿童们会在网上发起攻击,这很多人都不会想到。所以我在我的博客上评论说,“儿童攻击央视,网络时代惊现新代沟”。其实我们现在对儿童非常不了解,因为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1997年我曾经带一个团到巴黎开会,参加“明日青少年与媒介”国际论坛。几百个专家形成一个共识:“在计算机时代成年人心怀恐惧疑虑重重,而青少年无所畏惧满怀信心地往前走,信息化的时代动摇了父母和老师的权威地位。”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颠覆,是一个让人恐慌的颠覆。当一个小小的孩子知道得比你多的时候你不感到恐慌吗?
2000年我开通了个人网站,2005年新浪请我开了博客,我的博客访问量将近五百万,今年新浪又请我开了微博。所以我就有很多网友,一个中学生(男孩子)跟我说,孙老师跟你说实话吧,现在的父母都是菜鸟,菜鸟就是在网络上笨手笨脚好多东西都不懂的人。我就问他,那你们是什么鸟啊?他说我们是老鸟,我们对网络很精通所以我们是老鸟。我说我明白了,今天的时代是菜鸟教育老鸟的时代,就是懂得少的人教育懂得多的人,这肯定是有困难的。有一种理论认为,信息多的一方有可能会欺骗信息少的一方,因为反正你不懂啊。
举个例子,什么叫欺负,或者说骗你或者嘲弄你呢?比方说有的父母批评孩子,孩子可能不和你硬顶,而是说你对你对,你们大人多对啊,你们大人都是“蛋白质”。好多父母听不懂这个词,蛋白质不是好东西吗?我们人人都需要蛋白质。但实际上,“蛋白质”是青少年的网上语言,蛋是“笨蛋”的“蛋”,白是“白痴”的“白”,质是“神经质的的“质”,他骂你呢你都听不懂。 有一次,我到天津市一个机关去讲课,一位领导摸着自个儿脑袋跟我说:“孙教授,我儿子前两天说我像唐僧,我一开始听着还挺开心,唐僧多了不起啊,历尽苦难终成正果呢。后来我才知道唐僧不是什么好词,说你是唐僧意思就是你是个超罗嗦的人。”
所以你会发现在这样一个时代,你很可能连话都听不懂,那更谈何沟通教育呢?
我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二十多年,发现现在70%以上的中小学生认为他们在网络方面比父母懂得多。患网瘾的青少年更是认为自己在网络上比父母懂得多得多。所以现在孩子可以很猖狂地跟你嚷嚷“你懂什么”。这句话很猖狂的,我们小的时候哪敢对父母说这话呢,但事实上现在你确实就是不懂。现在孩子还有一种网络语言叫火星语,我们就更是看不懂听不明白。这样的一个时代必然就增加了教育的难度,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今天的父母这样需要学习。
我们最近刚刚完成了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的研究,通过这次研究也发现一个问题,即什么样的孩子容易网瘾?父母不会上网的,父母反对孩子上网的家庭里,孩子就容易染上网瘾。很奇怪,倒是父母上网很有水平,支持孩子上网并引导孩子上网的,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却不容易网瘾,因为他的需求被满足,他可以被引导,因此他不容易有网瘾。你不让他上他偏偏想上,你不会上网你跟他没法交流,这种孩子容易网瘾。 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我们要向孩子学习变菜鸟为老鸟。先抛开孩子这个问题不谈,我们作为一个信息化时代的人,每个人都需要终身学习,而学习如何使用网络工具就很有必要。所以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变菜鸟为老鸟。
我可以跟大家坦率地说,我本人虽然是一个教授,也是个作家,但是我在五年前就可以说是菜鸟。当时新浪给我打了好几次电话说,孙教授你是教育界的名人,你是不是在我们这儿开一个博客啊。说句真心话,五年前我对什么叫博客怎么弄博客一点也不明白。后来我女儿说,老爸,挺好的,开吧,我帮你,我给你当博客的总监。
五年前我女儿还是上海复旦大学的学生,她的大学毕业论文就是关于博客的研究,还获得了复旦大学优秀论文,所以她对博客很在行。我就在我女儿的怂恿下开了,我说你可得帮助我来弄这个博客。
结果博客就开了,看了那个电影《无极》后,发表了个评论“无极虽好儿童不宜”。我当时正在出差,我女儿说老爸不得了了五千人看了,过了不到一个小时又说老爸又有五千人看了。一下就几万人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候好多人提问题啊,我突然发现难题来了,因为我打字慢极了根本就没法适应,都是我说我女儿打。这哪能行呢,我女儿自己也忙得很,我就有了上了贼船的感觉,博客已经开了也不可能不弄,我就开始自己学习,因为太需要了,必须得回复。
可以说因为开博客的缘故,我现在网络应用得还算比较好了。比方说我可以打字打得很快了,现在我的博客全是我一个人打理,我可以写文章发文章改文章,可以把照片发上去,也可以用手机发微博。我单位很多年轻人说孙老师你现在很新潮啊,你还有微博了。所以,我觉得孩子是我们的老师,以儿童为师,这是一种成年人的智慧,也是成年人在终身学习中一个必须接受的现实。
我们在十年前还做过一个关于向孩子学习的研究,我认为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时期。而且你会发现儿童有一个特点,当你向他学习的时候他会很开心很自豪,他会很认真地当老师,因为孩子都觉得老师是权威的,自己能当老师很神奇。
我给大家讲一个我很难忘的小故事。江苏有一对夫妇养了一个孩子,这对农民夫妇自己本身的知识很少,没法教给孩子,就想了一个看似很笨的办法,说闺女你上学了我们真羡慕你,我们那个时候上学上得少,你能不能上了学之后把你学到的东西每天教给我们。女儿说好啊,于是爸爸买了小黑板、粉笔,还有一根教鞭。女儿放学回家了,爸爸妈妈从农田里干完活吃完饭了,就把小黑板支上。女儿就像老师一样给父母讲课,这对父母就坚持听女儿的课,女儿也特别兴奋地来教。后来发现这样讲课的效果居然非常好,这个孩子的学习变得非常好,非常有条理,知识掌握得也很牢固。
为什么呢?我们一听就明白了,这对父母用听课的方式给了孩子一个巩固练习复习的锻炼,而且孩子是在一种成功的体验中长大的,我都能教父母了我能当老师了,我能掌握得不好吗?我有知识多快乐啊!
所以说我们如果向孩子学习,孩子会很有成就感,而且你发现没有?向孩子学习的过程会让孩子和你的关系变得非常密切。因为我女儿是我的博客总监,所以我非常感谢我女儿,我也尝到了向孩子学习的甜头,要是没有我女儿的帮助,我不会成为一个老鸟,到现在应该还只是一个菜鸟。
我要是现在还是菜鸟的话就麻烦了。因为我在单位也是领导,单位里很多人修改完各种研究报告后,有时半夜就得给我。你说我要是不会收邮件不会做修改,那人家半夜里怎么给我印出来,怎么给我送来啊!所以,现在有时候很急的时候,同事会凌晨把文章发给我,我看一下改一改,几分钟就发过去了。他们说有你这样的领导我们效率也提高了,也轻松多了,而且也环保,节省多少纸啊!
所以说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非常需要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家庭教育的实质是什么,好多人讨论这个问题。我说家庭教育的实质是改变父母自己,是提高父母自己。不是说怎么把孩子送到什么地方学习,把孩子交给谁,你会发现交给谁都没有用,最重要的是改变父母自己,提高父母自己。所以说又回到了那句话就是“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向孩子学习,父母也会感到一种收获一种欣慰一种成熟,我想每个人都有自我完善的需要,这就是我们谈的问题。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父母特别需要学习,而这种学习可能需要向孩子学习,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变菜鸟为老鸟,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教育我们的孩子。
三十六计之二 父母要永远做孩子良性发展最亲密的支持者
现在开始讲第二计,父母要永远做孩子良性发展的支持者,就是父母要成为孩子最有利的支持者、最亲密的支持者。有人可能很奇怪,你这话什么意思啊?我跟大家谈这些观点的背后其实都有我们科学研究的一些基础在里面。比方说我们最近完成的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有一个最重要的发现,就是之所以现在中国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很多,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支持性的人际关系。
大家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就是孩子缺少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是网瘾的最主要的原因。什么叫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这其中,亲子关系是第一位的,第二是师生关系,第三是同伴关系。
有天早上在路上,司机就问我,孙老师你听广播了吗?我说没听。他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今天报的新闻,东北的一个中学生网络成瘾,本来学习成绩全班拔尖的,网络成瘾之后成绩一落千丈掉得非常快。老师着急就找家长,说你孩子不管不行了,再下去就完了,这成绩下得很快。孩子的父亲一听也急了,回来就把他儿子给揍了一顿,儿子就离家出走了。离家出走一段时间后又回来了,再去上课老师就批评他了,你这么长时间旷课你不能说来就来了,然后提出种种理由不让这个孩子马上上课。父亲急了,我孩子好不容易回来上课你还不让上,这位父亲失去理智就把老师给杀了,后来又觉得自己生活太绝望了,这位父亲也自杀了。
我们这里有很多的研究人员到网瘾矫治机构去见过各种各样的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我给大家讲讲有些有网瘾的孩子是什么状态。有个少年网络成瘾之后两年不出门,男孩子头发长得比女的还长,指甲很长也很少洗澡。你看这个人都什么样了呢?这就是网络成瘾,也可以称之为沉迷网络或是网络的严重使用不当。具体的概念我们不去讨论,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
有人会说,那是不是就不能让孩子上网?这是不对的。网络时代的孩子怎么可以不上网?21世纪最重要的是要拥有学会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现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这个时候光静下来看书是不够的,因为只有网络上才会有海量的新信息。学会如何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后,我可以知道到哪里找我所需要的知识,也知道当信息如潮涌来的时候看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更知道我该怎么办,这就是最重要的学习。
学习使用互联网毫无疑问就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因此孩子是需要使用互联网的,但是怎么样既让孩子使用互联网又避免他网络成瘾或者沉迷网络,这就需要有一条最重要的措施,即建立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如亲子关系特别好,师生关系要好,同伴关系要好。
这些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有什么特点呢?最显著的特点是到了双休日节假日,按说这个时候青年人应该找朋友玩,但成瘾的人哪儿也不去也没人可玩,就愿意在网上泡着,这就有问题了。
那么怎么建立这种支持性的关系呢?
比如说现在很多父母都很忙,特别是好多父亲工作特别忙,打拼天下回到家里后,有的父亲看到孩子很晚了还在写作业,心生怜悯但是不太会沟通,话就三句:“吃饭了吗?作业写完了吗?睡觉。”倒真是非常简洁明了,你看,还都是挺关键的话。
但是孩子不是机器人,不可能就只需要这么简单的指令。如果父母孩子之间只有这样的沟通,那就不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应该什么样呢?父母可以换了衣服到孩子身边坐一会儿,胡撸胡撸孩子脑袋:“宝贝,怎么样?今天过得开心吗?有什么新鲜事给爸爸说说。”这个时候,你要特别去注意你孩子的表情。
我一直说儿童的表情写满了成长的密码,你不要以为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上学去快快乐乐放学来,孩子过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未知,复杂得很。你对孩子非常的亲密,非常的信任慈爱,那孩子可能慢慢就觉得感动,愿意与你多交流。
如果孩子说今天谁谁打我了,爸爸一听立马炸了,他打你?你打他啊狠狠地打!孩子说我打不过我不敢打他。爸爸又接着嚷嚷,真窝囊这是我儿子吗,告诉你要使劲打!把他打残了我来掏医药费。你就滔滔不绝在那说,结果你孩子不说话了,孩子不说话神仙也无奈,因为你说的话解决不了他的问题,他没法按照你说的方法做。
这就不是好的父母,好的父母要特别善于跟孩子交流。
我给大家非常关键的六个字,这六个字叫“大耳朵小嘴巴”,其实就是多听少说的意思。孩子说谁谁谁打我了,这个时候呢你别急,只需要问:是吗?打你哪了?疼不疼啊?我看看是不是很严重啊!什么人啊?为什么打你啊?你心里是不是很难过啊?你准备怎么办啊?你多问,问的过程中你还可以搂着他抚摸着他,孩子就会把这过程说一遍,孩子把他经历的事情说出来了,他的难题也就解决了一半,你这就等于心理治疗,他会觉得很温暖很有依靠。
等孩子说完了,你就说这个事你不要怕,你没有责任,我给你几个建议你看看行不行,第一招怎么办,第二招怎么办,第三招怎么办。或者你可以教给孩子这样一招:当有人欺负你的时候,你千万别跟个小绵羊一样站着,看着软皮蛋似的是最容易受欺的。这时候孩子可以大喊一声:“我不怕你,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这样做不是好孩子,你要再这样做我就告诉老师。”
这一招不是你告诉他就完了,你还要训练他,让孩子大声喊来给你听听。你知道,只要敢喊的孩子以后受欺负就会少,这就是阵势的力量。“你这样做我真的告诉老师,我爸爸爸妈都会找你爸爸妈妈的”,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都可以这样做。
可以让孩子明白,不管怎么样,老爸老妈一定会坚定地站在孩子这一边,并且一定会陪着孩子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在碰到问题时,首先父母千万不要一听就炸一听就冒火,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我觉得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这一点非常重要,所谓支持性的关系,我就特别强调支持孩子良性的发展。
孩子发展当然不是这么简单,有很多重大的问题。
比如最近有家出版社找我说,孙老师我们要出比尔·盖茨他父亲的传记,你能不能写个推荐语。我说可以考虑。大家都知道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但是为什么比尔·盖茨能成为首富呢?在读哈佛二年级的时候,他想退学。各位想想看,如果我们的孩子考上北大清华这类名牌学校,上到二年级时想退学,那父母能干吗?这简直荒唐得很,你创什么业啊你懂什么东西啊?比尔·盖茨那个时候就感到他的时间非常紧迫,因为软件行业发展得非常快,如果不抓住这个时机就可能错失良机了。于是他执意表达他的这个愿望,他父亲也曾经找了一个人来跟他探讨,最终儿子还是坚持。后来这个父亲觉得孩子选得有道理,就理解孩子支持孩子,这很了不起。我认为这就叫支持性的关系。
可能很多父母会说,孙老师你说世界上能有几个比尔·盖茨啊。的确就一个,好些孩子可能别说当不了比尔·盖茨,甚至恐怕连考个大学都难,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上更需要支持性的关系。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比什么都重要,越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理解和支持就越重要。
我总是忘不了一位母亲,我认为这位母亲很了不起。这位母亲的儿子就碰到难题了,学习很糟糕,连普通高中都根本考不上。最后上了一个中专,上了中专之后发现中专也读不下去了,因为学习还是跟不上。那怎么办啊?后来儿子实在是不想在那读了,这位妈妈也表示理解,你实在读不下去学不到东西,不读就不读吧。
各位想想看,在今天这个时代,中专都读不下来,这孩子还有出息吗?但这位妈妈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儿子有儿子的潜能。
这儿子什么方面好呢?网络技术好。可是光靠这个不行啊,他妈妈问,那你愿意怎么学习?儿子说我愿意在网上学习。好,那你在网上学习吧。这个儿子在网上跟人聊计算机网络技术,但在跟外国的青少年聊天的时候发现英语水平需要提高,否则的话就被别人踢出来,没法跟人交流。于是,又苦学英语。
结果她儿子练了两大绝招:第一网络技术很棒;第二英语很棒。大家知道光凭这两招考中国任何一个大学都是困难的。但是由于他这种有特色的学习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所以他很有自信,他想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就去考微软的认证专家。
他在同龄人忙于高考的时候通过了微软数据库认证专家的全部考试,后来又通过了微软解决方案认证专家的考试。这两个考试是难度很大的,要求的就是英语和计算机水平。亚洲地区20岁以下青少年中仅有两个人通过考试,一个他,另外一个是19岁的印度青年。他有这些证书后,现在香港一家公司担任数据库的主管,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太佩服这位妈妈了,她家孩子这种情况简直会让我们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已经陷入绝境了,你中专都读不下来你还不是绝境了吗?但他为什么能反败为胜呢?就是因为他母亲给了他绝对的支持,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她依然相信自己孩子是有潜力的,孩子是有希望的。
所以作为父母来说,我的一个感悟是我们爱孩子应该是没有条件的,不是因为你学习好我才爱你,不是因为你乖我才爱你,你是我的孩子我就永远爱你,我相信你、我爱你。只要我们坚定地相信孩子支持孩子爱自己的孩子,你的孩子就不会差,不用过于担心。
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来说,一般亲子关系很糟糕,甚至有一个网瘾青少年没钱上网了就拿把刀在门口等着父母,你给我钱相安无事,你不给我钱我杀了你们,杀了你们我再杀自己。
因此,我讲课经常会讲一个观点叫“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父母会发现与孩子开始变得难以沟通。怎么难以沟通呢?孩子放学回家了,你想跟孩子说话,孩子却背着书包晃悠晃悠进了自己房间,把门一关不出来了,你想跟他说话都很难,这就是进入青春期孩子的一种封闭性。
在这个情况下,如果你把他拉出来说坐这儿好好听着我说话,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
所以我给大家一个很具体的建议,父母虽然和孩子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但有时候最好还是给孩子写信,把你的心里话写给孩子。
但是对于这件事,你千万不要这么做:儿子过来,我给你写了封信,好好看看,再说说体会。这样做就太生硬了。你可以把这封信放在孩子的床头或是他的桌子上,并不用再额外叮嘱他,你孩子拿到你的信肯定会看甚至可能还看了不止一遍。但是很可能的结果是看了以后什么也不说。也许十年后的某一天,他会说,老妈当年你给我写过一封信对我挺有帮助的,谢谢。这就够了。
另外,父母还要注意,别对孩子说绝话:“有本事你走,有本事你再也不要踏这个门。”这种话父母记住千万不能说,对孩子特别要理解和支持。
我们过去讲亲子关系,一般就会讲爱。爱,我从来都是赞成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但是我还有一个观点就是爱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
面对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你一定会感受到他的叛逆,甚至一个幼儿也有叛逆期。那么,当孩子叛逆的时候你是什么态度,这就要考验父母的智慧了。好多父母会说你这孩子才这么点大就想叛逆啊,你硬我比你还要硬,我就不信不能把你给治住。这样的父母看上去很强势,其实是不明智的。
为什么呢?我想提醒大家,孩子在叛逆过程中可能会有很珍贵的品质在增长。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跟父母叛逆时,你一定觉得你特有道理,你觉得你发现了某个真理,你要去捍卫什么,你要去坚持什么,你会想要竭力表达出我做的都是对的就应该这么做。
所以,现在的父母要善于跟孩子谈判,谈判并不是软弱,谈判是一种现代的教育方法。你可以跟孩子说,你说说理由,你说得对我们就支持你,说得不对不能做。当孩子说了理由之后,就应该支持他对的地方,不对的地方可以帮着孩子一起分析。这就保护了孩子在叛逆时体现出来的要独立参与要追求真理的一些珍贵品质,这也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支持。
如果存在这些支持性的关系,那当孩子使用网络时,你就可以放心,因为他能把握住自己,他有更深厚的亲密的情感在支持他,这样就不会过度依赖网络。
除了亲子关系外,当然还要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于师生关系,先稍微说两句。我有一个体会,父母一定要知道是谁在教育你的孩子,一定要熟悉他的各科老师,这样才有利于你分析自己孩子。
我虽然不敢说我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多么成功,但是这一点我是做到了。我女儿上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她的老师我都熟悉。现在我跟我女儿上幼儿园时的老师还是好朋友,还保持着联系。我认为这是父母需要做到的,需要了解是谁在教育你的孩子。
当然,也需要了解你孩子的朋友是谁,他们的父母是谁,这样都会构成孩子成长的一个安全系统,能够共享一些资源并且相互支持的系统。
这里我们要确定一个非常重大的原则,即永远给孩子的发展提供支持性的关系,这是他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力量,也是国内外教育研究中反复证明过的一个明智的选择。
孩子长大以后,特别到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受同伴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大家都在一起谈论网络上的事,要想融入其中,必须得赶快适应这种氛围。现在中国的三亿网民中,未成年人占到了60%以上。
因此,对孩子如何使用网络进行具体的指导变得非常重要。你看,家里没有电脑的孩子倒容易网瘾。研究还发现,把电脑放在孩子的房间里,孩子也容易网瘾,而把电脑放在客厅或者放在父母房间里的孩子就不容易网瘾。
为什么?因为你把电脑放在孩子房间,电脑太好玩了,网络游戏太好玩了,他会控制不住自己就要玩。有的时候说好晚上不能玩,他很乖,不玩了,去睡觉了。但他前半夜睡觉后半夜起来玩,你根本不知道。
如果把电脑放在客厅或者放在父母房间里,为什么就不容易网瘾呢?因为孩子在客厅上网,他会总感觉背后有一双眼睛看着自己,这是一种无形的监督:我上网不能超过时间,我也不能上乱七八糟的网站,我就好好上网吧。孩子年龄越小,自制力越差,就越需要父母的监护提醒。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大概最有效的预防网瘾的一个操作办法就是把电脑放在家里的公共位置,比如说客厅。这就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建议。实际上还会有很多其他好处,把电脑放在客厅,还可以增加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交流。
明智的父母一般会培养自己孩子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选择能力。所谓选择,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父母要特别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
在这点上,我觉得辽宁大连有一位母亲做得特别好。
这位母亲是一所职业学校的校长,她想写本书,因为她觉得她儿子特别优秀,所以到北京来找我,希望和我讨论一下这本书怎么写。跟她聊了后,我就发现,她最重要的成就是将她儿子培养得很会选择。
比如说生活中买这个还是买那个,今天干这个还是干那个,这位妈妈都是让孩子自己做比较并自己决定怎么做更合适。比如说有一件事就特别逗,这个儿子上初中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女孩子了,他妈妈知道后就说儿子别着急啊。这母子俩因为关系很好,儿子也不避讳:妈妈,不着急不行啊,我同学都找女朋友了,找得晚了好的女孩就没有了。
我们很多人想象不出来这妈妈是怎么和儿子交流的。这位妈妈说:“儿子,你女朋友不在你们班里。”儿子问:“那在哪里呢?”“你女朋友很可能还在小学呢,也可能在幼儿园呢。”儿子对此回答当然也颇为意外,觉得怎么可能呢。
她说:“按照妈妈的经验,其实等你长大了以后,你找的女朋友很可能比你小。可能你后来会发现,比你小好几岁的女孩子比同龄的女孩子更适合你,因此你的女朋友现在还在上幼儿园或者在小学呢,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啊!”儿子想是啊着什么急啊。
看看这位妈妈的智慧,她并没有说早恋不好你可别犯傻,早恋的都是坏孩子。她只是给了孩子一个比较,你恋爱是很好的事情,但是你眼界要开阔一点,可能你的女朋友还在幼儿园呢,你现在不用着急,好女孩有的是,只要你优秀了,将来一定会找到好女孩。
教会孩子这种比较就是一种智慧,可以让孩子明白什么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话题回到网络上来,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上网是可以的,玩游戏也是可以的,但是在目前这个阶段需要有节制,比如我认为小学生一天中上网或看电视时间最好不超过一个小时。中学生上网或看电视一天也不要超过两个小时,这是我的建议。
有研究发现,孩子在十岁以后就有选择使用媒介的能力,如果选择看印刷媒介的时间多于电子媒介的时间,孩子的智力发展会加快,道德得分也会提高。就是说孩子看书看报听广播对他的智力发展和他的道德的水平提高有好处。如果孩子不喜欢看书看报就喜欢看电视上网,是容易出现问题的。
我们大家都一定会理解看电视和读书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看电视你会发现坐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不知道看了什么,因为你太轻松了,坐在沙发上,喝着饮料吃着东西,肥皂电视剧一集接着一集,看了半天你都不知道看的是什么。可是看书就比较费劲,看书你不可能看了半天不知道看的什么,那肯定是没用心看,用心看的话你大脑的思维就在紧张地运动工作,这个时候你记忆深刻。
当然,如果你的孩子独立性很强,自我控制能力很强,那电脑放在他房间也没问题,但是孩子自己应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一种选择。
讲到选择,我觉得中国的青少年在这个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很多孩子不太会选择,因为缺乏训练,所以很盲目。
我想起老子的一句名言,老子是个大智慧的人,比方他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我的理解是此处的“勇”是勇气,“敢”是鲁莽,如果你有勇气但很鲁莽你就会走向危险,走向困境。“勇于不敢则活”,就是有勇气但你不鲁莽,就能获得平安获得成功获得发展。
我觉得这话很对,所以说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不要那么鲁莽不要那么不顾一切,要让孩子学会有智慧地生活,我认为这是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大连这位妈妈后来跟我联系了多次,了解多了后,我发现她会从各个方面来教育孩子学会选择,比如生活上买什么、吃什么、怎么跟人家交往、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包括如何选择安排自己的学业,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也有必要跟孩子建立这样的一种关系。
有一位父亲,他的做法也非常有意思。他儿子想买自行车,看到一辆自行车挺好想要买。他爸爸说,不着急,咱们要货比三家,看看买哪家的最合适。
结果这位父亲带着儿子走了三家商店,最后发现其中有一家店可以少花十块钱,而且质量很好,最后就买了这家的自行车。然后又用这十块钱跟儿子吃顿饭。
这种做法有人可能不太能理解,不就十块钱么,值得费这个时间和精力吗?不是这个道理,这种做法的作用在于让孩子知道了如何进行比较,他会发现原来买东西可以这么买,通过比较发现它的优点缺点,最后你发现原来可以用比较少的钱就能买到你需要的东西。
我在《参考消息》上曾经看到过一篇报道,说中国一个私立学校的孩子到日本去访问,平均下来,每个孩子花的钱超过两万多人民币。日本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都对中国小学生的高消费感到惊讶,买东西根本不比较,这个挺好,那个也不错,那都买了吧。这件事在日本引起了人们的惊讶和讨论。
我到国外访问时,发现很多外国的青少年在买东西时也会比较,我需要什么,我需要的东西怎么能够更便宜更有质量。实际上这是一个生活态度,可以让我们学会选择。
所以,孩子从小就得做这样的训练,那么怎么有效地培养孩子的选择习惯呢?
拿看电视来打个比方,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电视报,这样在看什么节目时可以做选择,可以和孩子讨论哪些节目可以看,哪些节目不值得看。通过这种选择,你会发现有很多非常好的节目就不会漏掉,而且为了保证能看这个节目,之前需要做出时间上的安排。
这样的话,你就会发现孩子自己慢慢学会了选择,在生活中面临各种诱惑的时候,他也会做出一些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刚才我们讲到预防网瘾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种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有一个问题,我想在这里给大家稍微补充一下,因为刚才那部分侧重讲的是亲子关系,这里要给大家讲一下师生关系。
最近这个话题也经常被人提起来,关于好老师还是好父母,很多人觉得好父母更重要,我也认为好父母很重要。但是,不可否认,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问题?你孩子写作业你发现错了,你说“儿子,这个写错了”,“没错啊,我们老师就这样说的”。完了,你改不了。孩子说老师说的就像圣旨一样不能改,你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你也不要改,让孩子在小时候信任老师是很有必要的。有家长可能会说了,老师水平低,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但事实上,如果孩子对老师不信任了,后面的教育就会很麻烦,孩子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还是在学校里,如果对老师基本的信任感都没有,那在学校的那么多时间还怎么学习呢?
父母需要与孩子一起建立起一种支持性的师生关系。我就建议我们的父母首先要了解老师、尊重老师,经常和老师沟通,和老师要处在相互配合的关系中,这样的话,你会发现跟老师会处得比较好,不要简单地否定老师,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要表示理解,如果有问题可以找老师沟通。
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北京有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回家说我再也不上学了我可不喜欢上学了,上学没意思活受罪,因为老师不喜欢我,同学也不喜欢我,学习我学不好,我也不喜欢学习了。
这妈妈说,儿子,你才五年级就不上学了,不上学你干吗呢?你就得上学去学本领。可孩子死活说不想上了,这妈妈就很着急,到处找人想办法找人咨询。
后来找到著名女作家毕淑敏。毕淑敏是我的一个老朋友了,在西藏当过军医,后来她写作成名之后又到北师大读了心理学的心理咨询方面的博士课程。
这位妈妈找到她,我儿子不想上学了您看怎么办呢。毕淑敏很幽默,说我给你开个处方吧,就拿纸写了个处方。这妈妈一看哭笑不得,咱们看看这处方是怎么写的:这个孩子有病,需要表扬,表扬一个星期。毕淑敏说,你把这方子拿给老师看看,可能有用。
这位妈妈没辙就把这处方给老师看了,老师一看说这什么大夫开的啊?这妈妈说军医开的。老师就叹口气说,你这个儿子还真没觉得有什么可表扬的。这妈妈说,老师,你就发发慈悲吧,我这孩子真的一点信心都没有了,你要再不鼓励鼓励他,都不肯来上学了。这位老师还是比较有慈爱之心的,说那好吧我试试看吧。
星期一,上课了,老师就看看那个男生,看来看去也没看出什么优点,老师心想,瞎表扬吧,某某同学今天上课很认真。那孩子一听老师表扬我了,太阳真是从西边出来了,于是腰板挺直认真听课。
第二天上课,老师又看那个男生,看来看去还是没发现什么优点,不过还是表扬一下吧,某某同学作业写得有进步,能好好写作业了。
结果,五天下来,这孩子像变了一个人,爱上学、爱写作业,还特别喜欢他的老师。
为什么变化这么大呢?我给老师家长们讲课经常讲这个道理:对小学生来说,老师要是摸一摸他的脑袋,就像被活佛摸了头顶一样,那个舒服那个开心!他会昂着头回家:妈妈,今天老师摸我脑袋了,老师喜欢我。
不过,中学生不能摸脑袋,中学生被摸脑袋会浑身起鸡皮疙瘩,但是中学生更渴望被欣赏和鼓励。
人的本性一定是喜欢被欣赏被鼓励的。
所以我讲这个道理什么意思呢,你看她这个孩子已经走上失败的边缘,都不想上学了。其实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她这个孩子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学习的兴趣,失败感太强。所以,刚才讲这个道理,就是孩子要想好好学习,最好的方法是要有学习的兴趣,而学习的兴趣来自哪里?来自于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越多,孩子的兴趣越高,自信心越高。
我曾经采访过上海的闸北八中,那时候那个学校被称为垃圾学校、流氓学校。留级的学生达到38%,但是这个学校现在却成了全国的名校。
学校校长跟我说,成功教育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变反复失败为反复成功”。和老师沟通,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关系,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对老师光简单地抱怨否定,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比较好的方式是理解,是相互的支持引导。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和老师的这种沟通,并不等于是希望老师给自己的孩子吃偏饭,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让老师给孩子吃偏饭。我非常理解父母的心情,当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去的时候,有人说,就好像把自己最心爱的宝贝交给一个不熟悉的人保管,是很不放心的。最好是老师我给你好处我给你关照,然后你对我的孩子能特别关照一下。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要注意,不要把这个关照变成吃偏饭。
曾经有一个人就这样,他让老师偏袒他的孩子,像评三好学生、学生干部之类的荣誉,他儿子都可以不费劲地获得。结果,没想到在一次最关键的评选中,他的孩子落选了。
为什么呢?因为这种行为引起了公愤。同学们对老师偏向谁是很敏感的,那次是评选市级三好生,跟保送有关系,全班同学投票,这孩子得票就很低。其实这孩子也挺努力的,但家长的这种做法反而帮了倒忙,搞得这孩子非常被动。
其实你会发现,让孩子受点曲折受点委屈,对孩子成长是有好处的,不要让孩子过于顺利过于受到关照。所谓“关照”应该是该鼓励的时候要鼓励一下,而该严格要求的时候就该严格要求。像之前那位妈妈的做法就很好,她只是在挽救她孩子的失败心态,而不是要求老师光给她孩子吃偏饭。
三十六计之四 让孩子体验没有网络的快乐生活 现在我们接着讲第一大难题中的第四计,让孩子体验没有网络的快乐生活。
这点大家特别要注意,我想着重强调这个问题。今天这个社会,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网络社会,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哪一天停电,哪一天要是不能上网,心里就有点没着没落的。我现在都有点问题了,我的网站、博客、微博,每天都想看一看大家对我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
我们是成年人,我们的生活很丰富,我们有工作需要去做,所以可能还不至于有网瘾。但作为一个孩子,他的自控力本身就不高,就很可能沉溺于网络拔不出来。当孩子越失败,人际关系越糟糕的时候,他就很容易逃避到网络世界中去。
当然,他躲到网络中去还不是最坏的结果。有人说,网瘾也好,网络的迷恋也好,还是一个安全岛呢,他是有与网络相关的很多问题,但是他还没去危害社会,他自己有网瘾但不去伤害别人,只是在自己伤害自己。
实际上,网络成瘾只是孩子在用这种方式向社会呼救:我现在有病了,我现在有苦难了,我拔不出来了。网络成瘾的人,不能与其他人正常交往,不能正常生活,不能正常学习工作。父母就面对一个问题,怎么才能让孩子避免网络对孩子的这种伤害。
其实,因为科技发展上的领先,欧美国家的网络比国内更发达,但是欧美国家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或者沉迷于网络虽然也有,却没有我们中国那么多。
原因很简单,就是国外青少年的生活比较丰富多彩,没必要光盯着网络。而我们中国的学生容易网络成瘾,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活比较单调,家长们可能更重视上学时如何把学习搞好,放学时如何上好课外辅导班,能让孩子自由安排时间的决定特别少,孩子感到不自由。
所以,父母就面临这样的任务,怎样让孩子体验到没有网络的快乐生活?
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件事。在日本,有一个活动非常有意思。孩子上一年级了,老师说让孩子们每人都带粒花种来,种下后,让大家都来观察种子如何发芽如何开花。孩子们当然都很有兴趣,种子种下后,总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发芽。
这期间,大家都很着急,你的发芽了吗?没有,你的呢?我也没有,你浇水了吗?我浇了啊,可怎么还不发芽啊?全班都来交流经验。
终于,有一天,某个同学嚷嚷:我的发芽了!同学们都过来看,然后再赶紧去观察自己的种子。对于小孩来说,这些事就是大事。
于是,很多家庭都在关心自己家的种子发芽了没有,长成什么样了,大人小孩子都很兴奋。慢慢地,你的发芽了,我的也发芽了,几片叶了?三片了,你那个怎么还是两片?你说这个生活多么有意思啊!种子发芽了、长高了、开花了,最后就结籽了,大家就学着采籽收藏,这样闹腾了几个月。
各位想想看,这种经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那是很难忘的,充满了期待,每天都需要关心,每天都有发现,那种喜悦和等待,可以说能让一个人牢记一生。
这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能够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我觉得这种情感对一个孩子来说,可以受益终身,是一种美的体验、生命的体验、成长的体验。
在国外,这种生命的教育非常有意思。我觉得国内可以多借鉴一下这些方式。比如说,为了让孩子体验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要求孩子带着一个生鸡蛋上学。带多长时间呢?带五天,星期一带到星期五。只有一个要求,不要把它弄破了。至于怎么避免弄破鸡蛋,那是孩子自己需要考虑的事情。
想想看,这小孩上学带着鸡蛋往哪放?放在书包里一挤就破了,放在盒里一晃荡也破了,好多孩子就拿着,课间也捧着,上体育课得先找个地方放好鸡蛋。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如果哪个小孩把鸡蛋弄破了,那任务就失败了。孩子肯定非常伤心难过,但又不能做假,重新弄个新鸡蛋过来。
老师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孩子明白,生命像鸡蛋一样脆弱,要能好好呵护它是多么不容易啊。你们能长大,你们的父母为此付出的努力比保护一个鸡蛋要复杂得多。
所以,通过这种体验可以让孩子感到生命离自己如此之近,如此可以理解。
在美国,也有类似的教育体验。老师居然让中学生每人带一个娃娃上学,不管男生女生,都带一个和真正婴儿一样重的布娃娃上学。这种体验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给孩子进行生命的教育,让孩子体验到,如果一个婴儿你必须随时照顾他,是很不容易的。用这种方式让孩子知道了,生命的存在需要花费我们很多很多的心思。
我觉得现在中国这方面的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有欠缺。但是,在家庭中我觉得父母可以首先做一些改变,帮助孩子用丰富多彩的生活代替单调的生活,用成功的体验代替失败的体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方法。
我可以给大家谈一谈我自己的体会,很多人觉得我现在是个教育专家,还是个作家,出了很多书,怎么这么幸运呢?你是个什么经历啊?
其实我跟大家坦白地说,我的学历并不高,小的时候家境也很贫寒。但是我最大的财富是什么,就是童年时的生活无拘无束丰富多彩。
我生活在山东青岛,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发生“文化大革命”,那个时候就停课闹革命,当时还是小孩,哪懂什么革命啊就玩呗,所以有大量的时间在山上在海边玩。
我的文章有好多那个时候的回忆,一手拿着钢叉,趟着没过膝盖的海水插螃蟹插鱼,我们都很有经验,螃蟹往哪儿跑就往哪儿插肯定插不着的,你得往它前边插,判断插下去的时间正好是螃蟹跑过去的时间。挖蛤蜊、抓蝈蝈、爬浮山,那生活到现在都非常难忘。
记得有一次,几个差不多大的男孩子在一块较劲,看谁有本事能从井底下挖一把泥上来。我们就下去了,但是下得太深了,之后虽然抓到泥了,但在往上爬的时候发现老半天都不能露出水面,憋得两个腮帮都鼓起来,感觉非常难受,但最后终于出来了。
就是这样很多很多的经历,会使你对生活充满热爱,非常快乐。这种快乐的生活会使你的生活中充满一种激情。
我们的孩子如果缺少了亲近大自然的体验,没有在自然中快乐的体验,也没有游戏的快乐,没有亲情的深深的烙印,那他就很容易苍白。
有一首诗我很喜欢,是我家乡的一位诗人刘饶民写的,真是终身难忘,我把它看做我生命的护身符。具体是这样的:大海大海我问你,你为什么这样蓝?大海笑着来回答,我的怀里抱着天。大家想想看,在青岛的海边,躺在海面上几乎不动,仰望着天空,真觉得天海一色,人被溶化在其中了,会有天有多大海就有多大的感觉。
这就是一种对大自然的体验,对生命的体验,我想如果这种体验很丰厚的一个人,一般来说就不容易网络成瘾,不会受到网络的伤害。
大思想家卢梭说,人在15岁以前要在大自然中长大,要在农村长大,但现在城市的孩子们根本做不到。有那么一句话:“凡是热爱大自然的人都不会学坏。”你会发现,一个很喜欢自然的人,情感会很完善,会有审美观,会很善良。
所以说,父母们不要光觉得孩子学习各种特长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心理的健康,这是他一生幸福的基础。
我以前看到过这么一个报道,说有一个城市突然停电,停电本来是件让人很烦恼的事情,结果很多人发现,停电之后反而给大家带来了意外的快乐。
还有孩子问:“爸爸,什么时候再停电啊,我就喜欢停电。”为什么会喜欢停电呢?他家平时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晚上爸爸上网,妈妈看电视或者打电话,而孩子就写作业。
其实这种情形在很多家庭里都经常出现,一家人在同一个屋檐下,但各干各的事,没有交流。这时突然停电了,谁也干不成自己的事了。家里也没有蜡烛,什么都没准备,就只能围坐在沙发上或者地毯上。干吗呢?就靠在一块儿讲故事吧,轮着讲故事,父母们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事,自然是感慨万千,孩子也觉得很新奇,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所以这一家人突然感到,停电的时候反而让他们感受到了难得的温情。据说当地很多居民都有这个感受,所以还向政府建议每周停电一个晚上,这一个晚上就作为亲情交流日。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并不是有房子有爸爸妈妈有孩子,这就是家。有一个人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很多家庭有一个问题,有家人却没有亲人。”家人之间有夫妻关系有血缘关系,但是没有交流没有亲情没有沟通,所以算不得是亲人。这样是有问题的,所以说,让孩子体验到生活中没有网络的快乐,对今天网络时代的孩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体验。
湖南卫视有一次搞了一个叫“变形记”的节目,请我给他们当顾问。什么叫“变形记”呢?很有意思,城里有个孩子迷恋网络,节目组征得他同意后,将他送到西北一个山沟里的人家,和这家人生活了一个月。同时,让那家人的孩子到他家来生活,相当于互换生活,这也叫民宿。
这个城里的孩子正上初二,到了这样一个大山沟里,到哪儿去找网络啊,只有县城里有网络,可这山沟离县城还有好几十里路呢。
没有网络的生活让他觉得很难捱,但是他马上就被新的生活所震撼了。这家人平时喝水都很困难,要喝水得走很远去担水,吃饭有的时候都吃不饱,而且那家男主人的腰还不好。这个城里的孩子简直没想到还有这样的生活,当他知道这家父亲为了照顾好他,每天都去远处挑水,因为腰不好摔在地上水也洒了,受到了特别大的震动。
而相对应的,那个农村孩子到了城市里,也一下子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他简直没法理解的世界,那家也很有钱,开着车来接他,让他见识了城市里灯红酒绿的生活。尽管如此,但是他很想家,不放心他的父母。
后来这两家建立了很好的友谊,城里这家父母说我们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我们支持你考大学,你上学的所有费用我们来出,两家的关系变得非常好。
通过这样一种交流方式,城里孩子觉得人家父母那么困难还要努力照顾好他,他非常感动,于是甚至也去帮着搬砖打工来挣钱回报这个家庭。最后走的时候居然给人家父母跪下了,一个不相识的人这么照顾他这么喜欢他,实在是太感动了。
这件事给我的启发就是今天的孩子太需要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没有网络的生活,让他感受到这个世界很大,我们的人生可以很丰富。网络只是个工具,我们不能被网络所左右,因为有网瘾之后,你会发现人就会成为工具的一个奴隶,这是一种异化的生活。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生活单调,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无处可去就在网上打发时间,实际上他很孤独。他这种孤独实际上就成为一种依赖,越失败越孤独的人越依赖于网络。或者说他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失败很容易受到挫折,只有在网络游戏中,他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当我们变反复失败为反复成功,又用丰富多彩的生活代替单调的生活,并给孩子提供了支持性的人际关系之后,我想我们的孩子是不会网络成瘾的。 破解家庭教育九大难题之二:独时代的教育需要 所谓“独时代”,就是独生子女时代。这个时代有其特殊的教育需要。由于每家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们缺失了同龄人的陪伴,会失去很多只有在兄弟姐妹间才能进行的体验,因此需要独生子女父母联合起来。这个问题我认为特别需要关心,这里就开始讲刚才所说的支持性人际关系中的第三点,同伴关系。
我们调查发现,有网瘾的学生中,经常感觉被人看不起的占49.3%,感觉不受同学欢迎的占49.4%,都分别比没有网瘾的中小学生高出23.8%和21.1%。不受同学欢迎、不被人看得起,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难以接受的。所以这个问题特别值得注意,那么怎么做呢?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曾经请我去做演讲,我讲的题目是“独生子女的同伴交往”。大家在网上搜这个视频就可以搜到了。在这个节目中,我讲的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叫王晓龙的大学生的故事。
西北有一个学生叫王晓龙,非常优秀,优秀到什么水平呢?全国中学生化学大赛西北赛区第一名,保送北京大学化学系。可是谁能想到这个保送北大的学生王晓龙,在北大读三年级的时候被法院判了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
他到底犯了什么罪呢?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案例,你在心里猜上三遍,我想你都很难猜出来他犯了什么罪,因为王晓龙一不偷二不抢三不耍流氓,他犯的是故意杀人罪。
为什么故意杀人呢?关于北大,大家都知道,那是社会活动很频繁的一所大学,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没有朋友,那肯定是呆得很不舒服的。这个王晓龙到了北大很快就发现自己有压力,他说我一定得交个朋友。但很可惜的是,由于从小到大只知道读书,他都不知道该如何交朋友。
他觉得同宿舍一个男同学好像不错,那就跟他交朋友吧。于是,他就天天跟着人家,你上哪儿我上哪儿,我有什么好东西先给你用,你有什么困难我第一个帮助你,我就要成为你的朋友,真是把一颗心交给别人了。
但是,时间长了,周围的人就议论了,说这两个男生老在一块儿形影不离什么意思啊,感觉真怪。那个小伙子一听心里就别扭了,你别再跟着我,我不跟你在一起了。王晓龙着急啊,我们友谊很珍贵的不能分开。他给那男孩子写信说我们两个一定要维持友谊等等,那男生说,不行,我不跟你交朋友了,你不是我的朋友,不能老跟我在一起。王晓龙一听,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这么绝情,你等着,我一定得报复你。
王晓龙要报复一个人很可怕,他是不打人不骂人,他高智商,他要用他学过的专业知识报复人。他不是学化学的嘛,就找来了一种剧毒的化学品,铊盐。这个铊盐多可怕呢?1995年,清华大学发生全国第一例铊盐中毒事件,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同学朱令被人投铊盐,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朱令还是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
现在王晓龙就把铊盐投到了同学的杯子里。那个同学当然不知道就喝了,喝了就反应剧烈疼痛难忍。王晓龙一看先被吓坏了,就赶快打个车送他去医院抢救。
当年国内医务界对铊中毒的症状一无所知,出现朱令事件后,就有点经验了,所以一看这个症状,又见送中毒者来的这个人神情慌张,说问他:怎么回事?是你放什么东西了?于是王晓龙就一五一十地把放什么东西什么时候放的都说了。
虽然抢救得比较及时,但是也要住院治疗一年,今后怎么样还不能完全确定。那被害人就把王晓龙告上法庭,法庭一审理,非常简单,这就是故意杀人罪,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
消息传到家乡,他的父母一听,简直是没法理解,这么好的孩子,居然犯了故意杀人罪?后来他父母反思,只关注了孩子学习上的事情,而忽略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这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放了学就回家,回了家就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从不惹事生非,看上去一点问题都没有,除了没有朋友。
在央视做“百家讲坛”节目的时候,我说我送给天下父母一句话:“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朋友,比他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为什么呢?因为人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由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是个社会化的过程,儿童的社会化是离不开同伴的交往的。没有朋友这个问题很严重,怎么办?下面我们就来讨论。 三十六计之五 变小家为大家,变独养为群养 在这个难题中,我先提出36计中的第5计“变小家为大家,变独养为群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独生子女家庭是一个小家,三口之家,你要想办法把它变成一个大家,变独养为群养。我认为独生子女靠一家一户是很难教育好的,因为孩子没有兄弟姐妹,但他需要伙伴。怎么办呢?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很具体的建议。
在北京,曾经有三个家庭,这三个家庭的孩子上同一个幼儿园,感情比较好,幼儿园闭园了,孩子们还都不愿意离开,你拉着我的手我拉着你的手,还想在那玩,不愿意回家。这三家的父母也非常理解孩子,经常制造机会让三个孩子在一起玩。
因为大家发现,三个孩子在一块玩得很开心,饭也吃得多话也多。后来这三家又发现,有的时候没有时间陪孩子玩,建立一个互助组也很不错啊。这个双休日我很忙孩子放你们家,他孩子也放你们家,下个双休日我有时间了,孩子都送我们家,轮流带。
有一次,他们请我参加他们的活动。于是去了天坛公园,三家父母和孩子都来了。父母们坐在树荫底下聊天打牌,三个孩子就冲出去了,到处跑。一玩就好几个小时,三家大人就坐下来和我慢慢聊天。
后来其中有个妈妈就给我打电话了,说孙老师你看我们几家玩得都挺好吧,能不能给我们起个名字呢?我说可以啊,一个孩子就是一颗星,星星们汇合在一起就是一条星星河,星星河是快乐的河,星星河是大家园,就叫“星星河快乐家园”吧。
这三个家庭的孩子就从小学玩一直到小学毕业,这个“星星河快乐家园”变得也很有名。我主编的杂志叫《少年儿童研究》,专门开了个专栏连续介绍这个“星星河快乐家园”。这个现象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专门做过一期他们的节目。我们觉得,独生子女家庭是可以借鉴这种做法的。比如说,几个亲戚的孩子、邻居的孩子、同事的孩子,大家都有共同的目的,想把孩子教育好,这种模式就非常简便。这样就可以“变小家为大家,变独养为群养”。
后来我们想把这种模式做进一步的发展,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的一些郊区跟当地农民合作建立了一个“星星河快乐农庄”,我们把孩子送到当地农民家里住。小孩在那个地方白天可以摘柿子磨豆腐等等,小孩第一次吃上自己磨的豆腐,心里别提多骄傲了。最后离开这个村庄的时候,孩子们还可以带一块自己磨的豆腐回家给爸爸妈妈尝尝。当地农民也很积极啊,因为冬闲的时候没活了,孩子来了他们还能挣钱呢,走的时候还会买你的农产品呢。
所以,其实这个方式非常简单,我觉得教育的智慧在民间,我们是可以有很多创造的。
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有一位教授是少先队教育专家,曾经专门到北京育英学校的小学部做实验,叫“一日营”,就是一个小队大概六七个孩子,周末到其中一个同学家里去生活一天,一起吃饭睡觉做饭做游戏写作业。
小孩有个什么特点呢,大家可能都有体会,小孩从来都感觉别人家的饭好吃,别人家的床睡着舒服,别人家的玩具好玩,别人家的一切都是好的。对独生子女来说,能到别人家里过一天真是特别开心。所以在这个学校做实验时,我们给父母开家长会提出这么一个活动方案。
结果有119个家庭报名愿意接待这些小客人。有人说我们家愿意拿一千块钱来招待孩子们吃好。我们说不用,不要大吃大喝,孩子其实不在乎大吃大喝,就吃你家常的饭就可以。
孩子们都很高兴,星期六的早晨就来了,写作业,一起玩玩具做游戏。然后再去市场买菜,土豆、鸡蛋各买多少。到晚上睡觉的时候,你碰碰我,睡着了吗?没有,你呢?我也没睡着。大家都睡不着觉,觉得这真是个新奇的体验。
大家可以看到,这种方式创造了一种独生子女教育的新模式,所以父母不要说:宝贝,哪儿也别去,外面哪有咱家里好,咱就在家待着,家里又安全又吃得好。
其实这并不能满足独生子女的需求。儿童长大的过程是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群体性,儿童一定要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长大。第二是实践性,他一定是在体验中长大的,而不能光靠说教。所以,无论是星星河快乐家园也好,快乐农庄也好,一日游也好,都是强调同伴之间的交往,让孩子得到生活体验。
有一个心理学的实验,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实验来思考“为什么孩子要群养”这个问题。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恒河猴的实验,有一群猴子,其中一些猴子群体喂养,有些猴子单独喂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喂养之后,通过比较发现,群体喂养的猴子性格活泼健康,生命力顽强;单独喂养的猴子情绪不太稳定,生命力下降,连生殖能力都下降了。
为了孩子成长的需求,父母要主动地相互联合,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应该联合起来以群治独。大家一定会发现这么做也并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呢?你想想,孩子们在一块儿容易生事,可能一会儿就打起来或争执起来,也很可能谁会受点小伤之类的,那父母们该如何对待这种问题呢?是父母为着自己的孩子争执起来,还是打官司赔医药费?如果这样,那下次还怎么在一块儿呢,所以这都是对父母的考验。
我给大家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孩子们在一块儿交往的时候,是很有可能出现一些冲突的。最聪明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来解决自己的冲突,父母之间要宽容。你要相信孩子有办法解决他们的冲突,而且他解决自己冲突的过程就是他提高交往能力的过程,你不要替他去解决。
当然,在设计这样一种合作模式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应用成年人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来规避掉一些没有必要的麻烦。
比如,你在选择其他家庭的时候要慎重一点,你至少要选择你觉得可以接受的家庭,几家孩子之间有一定的能在一起玩的情感基础,父母之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愿意相互接纳,这是你可以选择的。另外也应该制定一些相应的规则,比如说开支AA制,不用说什么我们家有钱到我家来。天天吃你们家住你们家,有一天你也会发现负担很重,心里就别扭了。对孩子也不是说让他们在一块儿就行了,爱怎么打怎么打爱怎么闹怎么闹,父母对孩子还是要有个引导的过程,告诉孩子注意事项是什么,要注意安全,要有礼貌。
父母要积极配合。父母们最好能轮流负责组织活动,每次活动的内容、场地要提前设计好。活动可以不拘一格,可以走出去,也可以在家庭中进行,只要是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活动都可以进行。
活动应尽可能注意以孩子们为主体。活动应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由孩子们自己设计活动方案,父母只做一些辅助工作。孩子如果年龄小一些,可大多以娱乐活动为主,等孩子大一些的时候,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们的活动向深层次发展。
另外,现在城市家庭里边有一个问题,家里都装修得太漂亮精致了,孩子可不管这些,来了就像猴子大闹天宫,家里估计得弄个底朝天。所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为了孩子能在一起玩,你是要付出代价的。例如宽容,要容忍孩子不够整洁,孩子可能会在你床上翻跟头。你不要把家里搞得太干净,家里有个孩子,要想把家里搞得过于干净过于整齐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一条,这个我们后边也会讲到,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比如你们可以自由地玩耍,但是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这就是需要对孩子进行的引导。 三十六计之六 易子而教 关于独时代教育需求这个问题的第二计叫做“易子而教”。 “易子而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古代的孟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一种教育模式。前面所讲的湖南卫视的“变形记”节目,其实也是一种“易子而教”,不过我们现在把这种方式一般称之为“民宿”。
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生活,所谓“民宿”(home's day),就是说换一家生活,即你的孩子到别人家,别的孩子到你家,来体验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生活。这种民宿生活的意义在于可以让青少年体验到人与人的境遇是不同的,但是大家的内心是平等的,要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
中国现在是一个开放的国家,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这个开放可不是一句空话,各位想想看,如果你的孩子在他的中小学时代,曾经在家里接待过几个外国同学,或者你的孩子到外地或者外国的小朋友家去住过,你的心里就会掂量出来这有没有价值,他在心理上对外国人、外地人的接纳程度就不太一样,而且这种变化对孩子们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现在这种民宿生活正在越来越多地走入我们的生活。我可以非常欣慰地跟大家说,我的女儿就深受其益,她中学的时候选择了北京一所学习日语的学校,不是重点但是个日语特色学校。我女儿在那里生活了六年,初中高中六年。这个学校跟日本有密切的联系,我女儿就在家里接待了三批到中国来民宿的日本学生。
学校里是谁报名谁就可以接待,我女儿每次都很积极地报名,然后就把日本学生领回来,当然一般是男孩领男孩,女孩领女孩。我女儿就分别领了三个日本女孩住我们家了。日本女孩到我们家来以后叫我爸爸,一般都是去谁家,就也喊谁家的父母爸爸妈妈。我跟我女儿说这是你的客人,你得好好接待,我们都配合你。一般学校要求来家住的人要住在家里单独的房间里,我说那只好把你的房间空出来了,你睡客厅让客人住在你屋里。我女儿很积极,可以,什么都可以,每天业余时间就陪着日本女孩到处转悠,觉得很开心。
我也觉得这种生活非常有意思, 因为这种交流能够一下子把文化差异国家差异民族差异变得非常具体。
我写过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但是以前我也从来没这么近距离地观察过日本的孩子。其中有一个日本东京的女孩,我到现在还记得她,名字叫长冈扶美子。她很会管理自己的生活,人家到北京来花的20万日元全是她自己在日本国内打工挣的钱,所以人家非常的节约。我女儿陪着人家,结果自己把相机也丢了,钱包也丢了,但人家那个女孩什么也没丢,人家都很珍惜非常注意。所以说这种交流对孩子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
我女儿到日本休学旅行的时候,那家也强烈要求让我女儿住她们家。当我女儿第二年再去日本休学旅行时,那家还要求继续接待。所以现在我们两家的关系就像亲戚一样,非常好,只要我们去日本,两家聚会一见面都特别开心。
有人说,孙老师你怎么胆子这么大,敢让孩子到处跑。其实在她去日本之前,我们就已经给过她离家锻炼的机会。
在我女儿10岁的时候,她妈妈出国了,紧接着我也要出国,就跟女儿商量,闺女啊爸爸妈妈都要出去了你一个人怎么办呢?把你送到青岛奶奶家还是在北京的姥姥家?我说我还有一个方案,找认识的一个女大学生把你带到她的东北老家,你到那儿去生活一段时间,这三个地方你选吧。
我女儿选择去东北,她觉得到姥姥家奶奶家都很熟悉了。我说太棒了,你很勇敢。于是给她准备了一个小皮箱,把她的东西都收拾好,然后拜托那位女大学生把她带回家,到她们家生活一段时间。
我对女儿的要求就是要有礼貌,要写日记。她第一次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这样深入生活,每天都有很多新鲜的素材让她来写日记,我觉得那次生活给了女儿很深的体验。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舍得把孩子放出家门,因为人是在体验中长大的。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也不能代替孩子体验。现如今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间接经验过多,而直接经验也就是亲自体验后得到的经验偏少。其实你会发现只有一个人亲身体验过了,记忆才会最深刻。
家长有的时候出于好心或者是爱心,就怕孩子吃苦,怕孩子受委屈,不由自主地都想给安排好。孩子了解到的东西都是从书上看来的,听父母讲的,听老师讲的,自己没有体验。这样就没有生活的能力,没有勇气,甚至也没有热情。家长容易对孩子形成过度的保护,总觉得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别人不放心,总担心出问题,受到意外的伤害。另外,很多父母把孩子的日程排得太满,父母觉得孩子有许多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比如参加兴趣班,而不拿出时间安排几个孩子一起玩。
我曾经收到过三万多封中小学生的来信,每月也和青少年在网上聊天。我能感觉到,孩子普遍地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不理解自己。这是一种隐性的寂寞,可能全家人坐在一起是热闹的,但是孩子还是觉得寂寞,因为他内心的情感没有人理解。孩子当然是寂寞的,而且这种寂寞不是常人理解的寂寞。
我们常人理解的寂寞是没有朋友,这种寂寞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父母和孩子谈话,主要是谈学习问题,孩子很多的情感、心思、兴趣没人可谈。大人和孩子谈话,有人总结,最常说的有三句话:“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
我在做中日儿童比较时发现,日本的父母和孩子谈话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生活的。实际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习不是全部,甚至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孩子的成长还包含很多其他的东西。但是中国父母的关注点只在学习上,这就让现在的孩子感到寂寞,心灵上的寂寞,他最关心的问题没人关心。
但通过民宿这种活动,能够让孩子们更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家以外的人,从而能培养出更好的独立性和生活能力。开展大规模的民宿活动,当然最好由一个有民宿特点的学校来举行,现在北京很多中小学都有安排。
但是像易子而教的方式,那是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的。你把你的孩子送到某个朋友家,就是有意识地互换生活。你可以发现,人有一种天然的适应环境的自我调整能力,没有礼貌的孩子住在别人家以后也可能会变得有礼貌,睡懒觉的孩子到别人家极可能不睡懒觉。有的时候,难教育的孩子可能换换环境之后就会有变化,一种环境待久了以后人会产生惰性。一换环境可以出现新的可能,新环境给了孩子一个改变原有面貌的机会。
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学校都可以创造条件让孩子有这样的一种生活体验。或者接待或者参与,现在很多地方都有这种活动,我觉得要积极地支持孩子去参与。
在现在的社会中,我们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四个学会中,学会共处是最重要的基础。所以我们的孩子能不能够适应未来就看他能不能够跟别人相处,而孩子光在家呆着是不行的。
生活的魅力往往会在人际交往中展示得光彩夺目。认真对待孩子的交往,可以让孩子在群体生活中健康全面地发展。 三十六计之七 借个孩子去旅行 现在我们讲家庭教育难题第二题中的第三计,这一计的名字非常好记也很有趣,叫做“借个孩子去旅行”。所谓“借个孩子去旅行”,就是跟别人家借个孩子和你的孩子一起去旅行。
在讲到独生子女教育的时候,我们提出一个想法,即靠一家一户很难教育好独生子女,需要独生子女的父母们联合起来,以群制独,因此我们提出了“变小家为大家,变独养为群养”这么一个教育的策略。下面谈的就是其中一个具体的方法“借个孩子去旅行”。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家人,先生在加拿大工作,他的夫人后来带着女儿到加拿大去探亲,要在那生活一段时间。
有一天,发生了件意想不到的事,邻居家的小哥俩来敲门,哥哥17岁,弟弟15岁。
小哥俩说:“阿姨,我们家准备出去旅行,很好玩儿的,想借你们家的女儿用用。”
他妈妈一听,什么?用用?还借?听不懂,问:“这是什么意思啊?”
原来这小哥俩就是来邀请他家女儿跟他们一起去旅行,想来征求这家父母的同意,还拿来了一张借条:我们家到什么地方旅行几天,借你们家孩子一起去,还有租金多少钱。
她老公给她解释,在加拿大借孩子去旅行是件很正常的事,而且保证安全。他女儿听说这件事后也很兴奋,强烈要求去,因为她在这儿玩伴也少,现在生活有了变动,能不高兴嘛。
后来这女儿去了,玩了几天后,回来了很开心,幸福得满脸放光,跟小哥俩拥抱成一团,还过来跟妈妈拥抱,她妈妈还觉得女儿怎么变成这样了。
这种国外的教育方法,就是为了让孩子能更健康全面地发展,父母会经常借此机会找一些不同文化不同地区来的人进行交流。他们明白,再好的父母也替代不了同龄伙伴的魅力。同龄伙伴一起出门,没有风景的地方也有风景。
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我觉得非常需要这样做。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当你们的孩子10岁以后,特别是上了中学以后,跟父母聊天变得少多了,孩子们不太愿意跟父母聊天,这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孩子在进入青春期以后,同伴的影响力会慢慢超过父母的影响力。
举个例子,父母说这件衣服漂亮真好看,同学却说真难看俗不可耐,你就知道孩子会听谁的。年龄越大越在乎同学的评价,他可以在父母面前宁死不屈,但会在同学面前乖乖投降。所以当孩子上了中学或者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孩子跟父母的交流就开始减少了。
看一个孩子发展得好不好,可以注意一个指标,看他在同伴当中的关系好不好,如果说他是一个容易被同伴喜欢接纳的人,那么他的发展是比较好的,如果在同伴当中容易被排斥没人理他,那这个孩子一定有问题了。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父母光给孩子讲道理是不够的,讲道理可以,但不能只是讲道理,要通过行动,教育就是不断的行动,从而让教育了无痕迹。
借个孩子去旅行,就是这样一种很好的做法。我可以很自豪地说,在教育我女儿的过程当中,也充分运用了“借个孩子去旅行”的方式。我女儿考上复旦大学之后写了篇文章。她说,最感谢父母的是,在她18岁之前,带她走过了全国13个省。
我们经常是带着孩子的伙伴、亲戚朋友的孩子,大大小小的孩子一起玩。创造一个让大小孩子在一起交流的条件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家酷爱旅行,双休日、长假、寒暑假,大部分都在旅行,光日本就去了好多次,因此从我女儿的小学高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阶段,我们就经常采取这种方式,我觉得是值得借鉴的。
比方说有一年,我女儿因为是个女孩子嘛,我就想借个男孩子。而且我女儿不太喜欢运动,我就找一个喜欢运动的男孩子。于是约了朋友一家,一起走三峡。
小伙子比我女儿高一个年级,黑黑的,瘦瘦的,很有毅力,对我女儿影响很大。我觉得这种旅行事前要先作准备,可以让孩子先查阅很多资料,这样一路上可以谈与景点相关的历史人文知识,感觉非常有意思。
在三峡途中,由于三天都在坐船,基本不下船,所以这个时候只有聊天,也上不了网。特别是晚上坐在甲板上,仰望星空、谈古论今,想想古代有多少杰出的人物,李白、杜甫、苏东坡,包括政治人物毛泽东,很多人都从这条江上走过,孩子非常激动,很难忘。我们后来到了重庆,下船后,参观一些遗迹,渣滓洞、集中营、白公馆。
在外面这些天里,我女儿只有一个同龄人,而且是个男同学,这样给了她一个新的视角,她可以看到一个男孩子的生活,一种非常阳刚、非常顽强的生活状态。所以我们家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全家一块儿去旅行,找一些她所喜欢的同学,一块儿出行。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我们的教育者应该特别小心。从孩子心理发展来看,10岁以前,是对父母崇拜的年龄,这个时候觉得父母都是英雄,父母肯定是见多识广,孩子一般都非常崇拜父母。但是,10岁以后的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和尊重。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孩子会比较逆反,不容易和大人说到一块儿去。有很多父母跟我谈他们的烦恼,就是跟孩子没话,你有千言万语但孩子根本不听,而且特别容易逆反。
我有个好朋友是著名的作家肖复兴,他儿子叫肖铁,也很有写作才能。
肖铁写过这么一段:放学回家背着书包进屋去了,心里很烦闷,因为中学生活压力很大。听到隔壁房间有人在走动,就预感到他又会来唠叨学习问题了。果然父亲就过来了,怎么了小铁?赶快学习,别磨蹭时间。我就把书包往椅子上“啪”地一摔,学什么学?我不愿意学,我不想学了!
其实小铁后来自己说,其实当时完全知道回家当然得写作业,当然得复习功课,但是就烦父亲在一边唠叨,你过来唠叨我就想摔东西。
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容易逆反,这个时候教育非常不容易,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关系好教育才能好,关系不好教育一定失败。那么怎么样理解关系好呢?你得理解他成长的需求、独立的需要,这个要特别给予理解,比如孩子大了就有了开阔眼界的需要、交往的需要、体验的需要。如果父母能采用“借个孩子去旅行”的方法,有些矛盾就变得比较好解决了。 三十六计之八 三代人的互动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
关于独时代的独生子女教育,前面着重讲了同伴的交往,有星星河快乐家园、星星河快乐农庄、一日营、民宿、易子而教,还有借个孩子去旅行,这都是很重要的。但是这一计,提出这样一个概念,三代人互动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
其实我认为这方面的教育在中国开展得并不好。
如果给孩子布置一道作业,请写出你们家的父母双方五代人的姓名职业。这样一道题目,不要说布置给我们孩子,布置给我们家长自己,也不一定能好好做得出来。
中国人有个习惯,认为直接叫长辈的名字是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很多时候你根本不知道爷爷叫什么名字,爷爷的爷爷那更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了,什么职业也不清楚,好多事都不知道。
五代差不多是100年了,如果能了解100年的家族历史,就等于了解了百年社会史,那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是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所以我建议在节假日让孩子做这个作业,我们父母甚至可以帮孩子完成这个作业。
有一年回我老家,给我女儿看了一样东西,女儿很震惊。那是一本很厚的孙氏家谱,是由老家的族谱委员会经常修订的。家谱上有70多代,上面还有我们一家三口的名字,看到这样的一本家谱,会给人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说得形象一点,我觉得这可以叫做亲情树。
与孩子一起种一棵亲情树,可以让孩子知道任何一个人都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其家族历史都是源远流长的,都是一本值得特别品味的书。
在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中,有一个词会频繁出现,那就是“隔代教育”。我给大家提供一个研究数据,隔代人隔代教育成功率不超过30%,就是说大约只有30%左右的祖辈,有经验、有能力教育好孩子。很多祖辈不大会教育孩子,容易溺爱孩子,分不清宠爱和溺爱的区别。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孩子往老人那儿一塞就完事,你们帮我带着,我很忙。这样对孩子是非常不利的,后面我们讲早期教育的时候还会专门讲到这个问题。
父母的责任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如果父母在孩子早期没有尽到责任,没有跟孩子建立起亲密的感情,会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是非常值得家长注意的。
现代家长不把孩子完全交给祖辈,而是尽量自己带,这是值得倡导的。但是在带的过程中,怎么处理好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关系,我认为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有的时候有些父母会忽略掉这一点,比如对老人不够有孝心,比较冷漠,甚至给孩子说一些对老人不尊重的话,还以为这样做就是对孩子很亲,对孩子很好。其实孩子会有样学样,现在你这样对你的父母,那将来你老了是不是就可以这样对待你?当然不可能有确切的数据表明这种现象有多少,但从教育就是一种言传身教的角度来讲,还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那么怎么样才能促进孩子和祖辈之间良性的交流呢?
我给大家推荐一种实用的方法,叫做“三代人的游戏与童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游戏,这是肯定的,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我们都曾经疯狂迷恋游戏。
比方说,可以让孩子向爷爷奶奶去询问,你们小的时候玩过什么游戏啊?老人一定会很高兴,甚至能给孩子传授一点玩的技艺。父母本身也可以教给孩子自己小的时候玩的游戏,像滚铁环、弹玻璃球、踢毽子、跳房子、跳皮筋、九连环,这都是非常好的。
同时,父母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可以向孩子学习,学现在的孩子会玩的游戏。现在的孩子对于电脑操作都比较熟练,而祖辈人对电脑总有种畏缩心理,但实际上电脑有很多小游戏还是挺适合老年人玩的,比如风靡一时的“连连看”“祖玛”等小游戏。既能打发时间,还能熟悉电脑操作,跟家人还有共同语言。
你会发现,三代人的游戏交流其实就是关于童年的交流,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其核心就是捍卫快乐的童年,让一代代人传承下去。
我的这个倡议得到了很多学校和家庭的响应,浙江的海宁有一个紫微小学,这个学校有百年历史,我应邀参加一个“三代人的游戏与童年”的现场会,去了后感受特别深。全校的孩子、老师,还有一些家长,那天玩了上百个游戏,孩子们简直玩疯了。到玩游戏的时候,人人变成了儿童。
北京的灯市口小学也开展过这种亲子游戏,效果也非常好。在这种快乐的游戏中,孩子会感受到一种三代人的童年精神的传承,我想这对于促进三代人之间的交流是非常有好处的。
现在的家庭中,大家可能会发现,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很大,大在哪呢?因为教育孩子的观念非常不一样。
比如,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两代人的消费观念会有很大差异。老人会比较节俭,看到孩子父母带着孩子吃喝玩乐,有的老人会觉得,孩子父母啥都不懂,只知道惯着孩子,不会过日子,只会大手大脚花钱没有节制。每个月给孩子买衣服买玩具或者带去餐厅吃几次,我这一个月的退休金就没了,这还怎么过日子啊,还不得把孩子给培养成一个纨绔子弟,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到了你们这一代算是被丢光了。老人对此非常看不惯。
而孩子父母也委屈,我们努力挣钱就是为了让咱们的生活质量更好一点,而不是挣到钱就赶紧存在银行里看数字往上涨的,光看数字涨却天天要节衣缩食地生活,这日子过得有什么意思呢?
还有种情况是关于孩子学习方面的,有的老人会觉得孩子学习太累了,应该多休息。而父母会认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必须赶快学,多做作业。
我有次去鞍山讲课,听到这样一件事。有个家庭里,爷爷为了改变妈妈的教育方法,居然想出一个绝招,找了一个人模仿孩子老师的声音,跟他妈妈打电话,让她不要对孩子管得太多。后来这妈妈知道事情的真相后,跟老人的关系搞得很僵。两代人都在争夺对这个孩子的管理权。
我们中心的司机也经常和我聊这方面的问题。他的孩子两岁多,语言模仿能力很强。结果现在经常骂人,有的时候还骂他的奶奶,骂什么呢?“你这个王八羔子”,这是挺难听的骂人话,是从他奶奶那儿学来的。虽然他奶奶有的时候是带着疼爱的心情这么说孩子,但孩子不知道这句话的厉害啊,还觉得说起来很有气势,看到被说的人不乐意了,还会更起劲。
我的建议是,这时候就要严肃地和孩子说,这话是不好的,不能再说,被说的人是会不高兴的。另外,私下里更要和老人委婉地沟通好,让老人注意一下用语。
老人对孩子有很多美好的感情、愿望,这是非常珍贵的丰富的资源,我们要珍惜并用好它。同时也要让家长们认识到,教育孩子就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们反省自身言行的过程。
怎么处理和老人之间的关系,怎么化解矛盾,怎么去协调,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如果你是自己带孩子,那么也要经常带孩子去看望老人,给孩子一些这样的机会,去做一些孝敬老人的活动,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外,我也确实不赞成把孩子简单地交给老人带,还是倡导我们父母尽可能自己带孩子,爷爷奶奶参与可以,但还是要先确认好,应当以父母的意见为主,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些矛盾。
总而言之,三代人的互动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我们要把握这样一个方向,从而给孩子一个更加完善丰富的生活环境。 破解家庭教育九大难题之三:富时代的教育方法 大家都很欣慰地看到,我们中国改革开放30年,让越来越多的家庭走向了富裕,我们国力也增强了,这当然是很好的事情。我们在做中日韩美高中生活比较研究的时候发现,中国高中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信,比日本、韩国的孩子还自信。
《瞭望周刊》的记者问我,为什么你说他们自信?我说因为他们觉得生活充满希望,条件越来越好,中国的发展前景无限。中国学生自信水平和美国学生很相似,比日本、韩国高得多。这种自信的来源,我想可能跟咱们生活的好转有很大的关系,财富确实给人们带来一种生活的信心,一种对未来的自信,这是好的一面。但是我们也知道,想要教育好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某种意义上讲,比会挣钱还要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有一个朋友是北师大的教授,他去外地出差的时候,有人找他,说某某教授我给你一百万,你帮我把孩子教育好,让我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将来能够像你这样生活,我一定兑现我的承诺。我这个朋友说,我做不到。
为什么做不到呢?我觉得他是很负责任的,因为这种做法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孩子一定是父母的责任,父母是永远不能放弃的。最好的办法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接受一些专家的指导。
中国有句古训“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像悬在富人头上的一把剑。第一代创业,第二代享受,第三代就破落了。但是我认为富不过三代不是铁的规律,而是教育失败的结果。
胡润曾经做过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全球有100个家族企业荣登此榜,第一名是日本大阪寺庙建筑企业金刚组,传到了第40代,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100家长寿企业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其中英法美名列前三名,英国17家,法国16家,美国15家。日本也有10家,且占据第一、第二名的位置。第100名家族企业也有超过225年的历史。
这说明什么?“富不过三代”不是个规律,但是榜单中没有一家中国的家族企业,你想想这是什么问题啊?这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中国的父母深思,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家族企业,不能够长富不衰代代相传呢?我觉得教育出了问题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2009年5月7日,25岁的浙大毕业生谭卓,刚结婚,居然是走在人行道斑马线上被一辆改装的三菱跑车撞死了。这就是轰动全国成为网上爆炒案例的“杭州飙车案”。车主胡斌的事后表现激起了公众的愤怒,公安部门也都很有压力。
没有一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发生这样的事情。但是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一种典型的失败教育,那么富时代的教育应该怎么做呢?
三十六计之九 延迟满足才能学会自制
再穷不能穷教育,家境再贫寒也要让孩子上学;再富不能富孩子,家庭再富有也不能让孩子过得非常奢侈。
在这第三个难题中我给家长提供的第一计叫“延迟满足才能学会自制”,这个问题特别特别的重要。
什么叫延迟满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非常耐人寻味。
2004年,世界心理学大会在北京举行,澳大利亚的一位博士在会上介绍她的一项研究成果,是中国和澳大利亚儿童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她和一些中国心理学家合作做的研究。我在大连作讲座时恰巧见到和她一起做研究的中国心理学家,他们就告诉我很多的具体情况。
具体是这样的,他们在中国和澳大利亚都抽样抽出一些四五岁的孩子,中国有80多个孩子,都是大连的。
然后问这些小朋友,你们喜欢吃巧克力吗?小朋友说喜欢啊。那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吃巧克力的游戏。每个人面前放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中间放了个铃。但需要注意,想吃多的这盘的小朋友,要等到15分钟以后才可以吃;要是等不及了,想马上就吃,可以吃少的这一盘,但吃之前要按铃,听明白吗?
小朋友都很聪明,明白要想吃多的就得等着,等不及的可以吃少的。
实验开始了。
让人惊讶的是,70%以上的中国孩子等不到15分钟以后,就按铃拿了少的一盘巧克力吃了,而70%以上的澳大利亚孩子都等到15分钟以后,吃多的那一盘。
有人可能想,这有什么啊,不就是吃巧克力吗,先吃后吃有什么了不起啊!大家千万要注意,这个研究在国际上叫糖果实验,主要就是看一个人能不能为了自己更大的利益而克制自己暂时的欲望。从世界上的相关研究结果中发现,凡是在这种实验中,能够等到15分钟或者半个小时以后的孩子,长大以后他的自制力、独立性、责任感都会强得多,更有作为更有成就。
大家可能会想,为什么这么多中国孩子等不到15分钟以后?中国心理学家说,中国不少孩子缺少一种叫做延迟满足的训练,就这么眼巴巴地看着,越看越想吃,捂着眼睛还看呢,还露半个眼睛,实在忍不住就吃了,孩子就是这么自然。
我觉得今天的中国已经有了太多太多不能等待的孩子。很多人会这样想,现在生活好了,孩子这么点小要求还不能满足他?不就吃巧克力嘛,随便吃,有的是,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孩子要一个给两个。但是我们可能忽略了重要的一点,爱是一种教育,爱需要节制,没有节制的爱对孩子可能会构成伤害。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一个孩子不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他可能就会变得任性甚至贪婪,贪婪不可控制,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这样的孩子是很可怕的,这种教育可能导致这种结果。
还有另外一种原因,一个人如果被过度满足,他不会得到快乐。社会心理学有一个饱享剥夺理论,当一个人的需求被过度满足的时候,他的快乐也被随之剥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发现,富有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物质滥用、焦虑、抑郁等问题。而美国的卡耐基公司调查发现,继承15万美元以上财产的孩子,其中有两成的人放弃了工作,他们大多数一事无成,整天吃喝玩乐,有的则一生孤独,出现精神问题,或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那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节制能力呢?
洛克菲勒家族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据说比尔·盖茨最崇拜的商人就是洛克菲勒,我给大家讲讲洛克菲勒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洛克菲勒是美国的石油大王,1945年就捐给联合国870万美金,1945年那个时候美元可值钱了,捐这么多钱给联合国买地盖大楼。
可是,就这样一个大富翁,他是这样给孩子零花钱的。12岁到14岁之间的孩子一个星期2美元,12岁以下是1个美元几美分,反正不超过2美元。各位想想看,2美元合人民币也就10来块钱,你说他这样一个大富翁,还跟孩子计较这个,还有整有零。他从小让孩子过节俭节制的生活,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居然还要求他的孩子每个周末向他报账,你这个钱是怎么花的,花得合理的可以得到奖励,花得不合理的减少零花钱。我觉得这个洛克菲勒很了不起,他让他的孩子成为一个有节制的人,结果他的家族到现在依然是显赫家族。
有远见卓识的父母有个特点,再富不能富孩子,一定要从小培养他的节制能力。一个被过度满足的孩子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幸福感的丧失,因为要什么有什么,想要得到东西很容易。
我小的时候就有很多期盼,因为家境贫寒,特想买书,没有钱。特别想养金鱼,也没有钱买,邻居老爷爷说要给我三条,我都写在日历上,写着某某爷爷说要送我三条小金鱼,写着盼着,得到的时候那真是欣喜若狂。我们会有很多期待,在这样的期待中会有一种幸福感。
当孩子有什么要求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区分这要求是否合理。不合理的要求当然要拒绝不能满足他,合理的要求有的时候也要分出阶段,不能够一下子给他。孩子本身就不适合进行和他年龄不相符的消费,有的孩子甚至拿钱雇人写作业、雇人值日、雇人打架,这样确实对他的成长没什么好处。另外,对于孩子来说,也确实是一个不安全因素,他可能会成为勒索的对象、攻击的目标。
其实,不少富有家庭的父母,都是通过自己的奋斗拼搏而来的,非常知道忍耐的作用。如果孩子不能忍耐,就意味着将来他会丧失很多的机会。
生活中充满了诱惑,你如果不控制自己欲望,很可能为眼前的一点利益而丧失更多的其他利益。做了30多年的教育工作,我觉得能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人生的成败。 三十六计之十 从小学会理财
有人可能会说,小孩理什么财,小孩能有几个钱,那么点钱需要理财吗?我认为需要理财,再少的钱都需要安排,对孩子来说小就是大,大就是小。
我觉得,不会理财就不会自理,不会自理就不会自立,而不会自立就无法长大成人。这或许是理财教育给予人们最重要的启示。理财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之一。
大家发现没有,青少年的时候,特别是当你独立生活,比如说住校或者独自出门旅游时,这个时候你会发现钱是有限的,有的人过得井井有条,有的人就过得乱七八糟,吃了上顿没下顿,满足不了欲望就开始出现问题,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结果,甚至会出现贪欲无法节制导致违法犯罪的事情。
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那个时候出国的人还很少,有个叫冯大兴的大学生就考上了国外的大学,要出去读书。但是他不但没走成,还居然被枪毙了。
怎么回事呢?他当时出国的时候身上钱很少,但他很想要一个录音机,而他家里根本就没钱让他买录音机,他就去偷。心想反正身体好,胆大心细,偷这一回以后就再也不做这事了。结果被保安发现了,在厮打中他把保安给打死了。
当时引起了社会上很大的震动,一个马上要出国留学的大学生,就为了偷个录音机把人给打死了,自己也被枪毙了。当然,这只是控制不了自己欲望的人的一种极端的情况。
德国的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迈尔斯提出,现代父母要教育孩子的三大财富能力,即正确运用金钱的能力、处理物质欲望的能力、了解匮乏与金钱极限的能力。犹太人就很会教育孩子理财,他们教育孩子从小养成精打细算的习惯,不该花钱的地方绝对不花一分钱。小的时候就要求孩子学会打工挣钱,这个意识很强。中国的孩子这方面的锻炼恰恰很少。
我们在做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消费状况比较研究时发现,相对于其他三国而言,中国高中生对金钱和打工的意识是最低的(45.8%),日本最高(70.7%),美国其次(63.3%),韩国第三(52.2%)。与此对应的是他们对于金钱的兴趣,中国高中生对于金钱感兴趣的比例为64.9%,也远低于其他三国(日本90.1%,韩国90.1%,美国78.1%)。这可能与中国高中生课业负担繁重、学习任务紧张有关,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打工。
同时,大多数中国父母也缺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和理财能力的意识,不愿意让孩子分散学习精力。担心孩子的身体和安全,不忍心让他们过早分担经济压力也是重要原因。
另外,学校和社会也没有把高中生打工作为锻炼其社会能力的方式。作为即将成人的高中生,适当参与社会工作,进行社会实践,对于未来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
因此,社会应多为高中生创造机会,同时老师、父母也需转变观念,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的情况下,让孩子们进行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
有一个问题想提出来探讨一下,国外比较流行让孩子在家里通过做家务挣钱,中国对这个问题有很大的争议。很多人觉得孩子做家务是正常的,不应该给钱。还有一个理论就认为孩子是家庭的主人,干活怎么能要钱?的确有这样的说法。
甚至有一个人还写了篇文章《小彼得的账单》,说国外有个小孩叫小彼得,彼得干了活就跟妈妈要钱,妈妈就不太高兴,后来给了他一个账单,你小的时候吃奶多少钱,什么什么多少钱,最后小彼得觉得很不好意思,就不再说钱的事了。
想跟大家探讨的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孩子的有些零花钱也通过他的劳动来体现。这劳动有两种,一种是属于单纯的家务劳动,这种可以挣零花钱;另一种是对父母的孝敬关照,这个不应该付任何钱。把自己的零花钱挣出来我觉得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做法。怎么给零花钱是家长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该怎么花这些零花钱。花钱要有计划,开销要有记录。每月底,父母要帮助孩子分析他这一个月的开支情况,引导孩子合理消费。在引导孩子合理消费方面可以采取一些奖惩措施:合理消费有奖励,下个月可以多给一些;开支不合理,下个月就会少给一些。
有远见的父母还都会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但孩子的责任感从哪里来?孩子需要有岗位和任务,没有岗位和任务,就很难有责任感。我们大家都有体会,平时生活中如果说这件事大家都要负责任,结果就没有人负责任。如果你说某某你负责什么,某某某你负责什么,这个时候每个人的责任感就会来了,因为责任很明确。
所以作为父母来说,我建议,要想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岗位,或者给他个任务。哪怕这个岗位任务很轻,只是负责每天把报纸从报箱里拿出来,或者是拿牛奶,或者是扫地或者是干什么,我觉得都是一种责任。责任坚持得好,给他一点物质奖励,他有劳动的收入。这样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职尽责的服务获得一点报酬,然后自己来规划自己的开支。
我们曾经在北京的一所小学做过这样的实验,叫做“5元钱的午餐”,后来物价高的时候提高到10元钱,就是在小学生当中做这种理财的实验。假如给你10元钱,你怎么样安排让全家三口人吃上可口的午餐,要孩子来设计出午餐具体有什么,要花多少钱。
结果呢,就发现差别很大,有的孩子说10元钱挺多的,吃肯德基、麦当劳吧,结果发现10元钱买不了多少肯德基、麦当劳里的东西,全家人不够吃,也不是有营养的东西;有的孩子说买烧鸡,发现10元钱也买不了,全家人吃一只烧鸡,也不是合理的午餐;有的孩子设计得非常合理,比方说买几个鸡蛋,买一点青菜,买几个馒头,又做了汤,荤素搭配。
最后我们还请了营养学家,给分析看看谁花的钱最合理,谁设计的午餐最营养可口。结果有一个女孩子设计的午餐,只花了6元多钱,就可以让全家吃一顿非常可口的午餐。
有的家庭更聪明了,孩子放寒假暑假,就把家里的日常生活安排都交给孩子,让孩子来当家,从而学会精打细算这些管理能力,这种做法也会让孩子增加直接经验。这都是教育孩子如何理财的方法,虽然不是所有家庭都非常富有,但是所有家庭都会面对理财这个问题。
我有一个朋友,中央教科所的一位教授。我觉得,这位教授在好多年前的理财方式,也让他的孩子大受其益。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因公出国的时候,国家所发的钱里包含了置装费,他享受过这笔钱。他家有两个女儿,都很爱美。知识分子收入是有限的,他后来想了一个办法,也给两个女儿置装费。
你们两个都想买衣服,咱们来一个改革,根据咱们家的收入确定你们的份额。你们两个人一年的置装费多少,由你们自己安排。给了置装费以后,穿戴上的东西就不能再跟家里要钱,行不行?
两个女儿一听,不错啊,还有这笔钱,很开心,结果就很同意。这笔置装费一年分两次给,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妹妹拿到钱立刻买了一双皮鞋,但是到了冬天发现还需要别的东西,不够了怎么办,家里人不再给了,她就只能拣她妈妈剩下的衣物了。
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磨练,他女儿变得非常精打细算,学会了用更少的钱买到自己更需要的东西,节省了不必要的开支。后来他女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强,去美国留学了。这样的孩子出去,父母心里其实也是很放心的。
学会了理财的孩子,不仅能管理自己的财务,也能管理自己的生活。所以父母应该把这件事情看得比较重要,听听孩子的一些消费方案,告诉他一些管理的才能,对孩子完全是有益无害。
现在啃老族、月光族的出现,都是一种悲哀的现象,都是一种教育失败的结果。有专家把中国孩子的这种压力状况概括为“软垫理论”,意思是,中国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论是小升初、初升高、考大学还是就业,哪件事情没做好,都有家长为孩子解决后顾之忧,家长就是孩子的安全垫。中国的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一样可以坦然地住在家里啃老。这种现象在国外很少见。国外的孩子,独立的紧迫感比较强。国外的家长也确实说到做到,“你能养活自己了,我就撒手不管了。”希望中国的家长们也能狠得下心来,帮助孩子更独立一些。 三十六计之十一 独立者需远行
这一部分讲“独立者需远行”。为什么跟大家谈这个问题?我是受到一个启发,大家一定知道中国有一句话“人不出门身不贵”,孩子总是在身边守着父母是很难长大的。出门就意味着要让他经历一些事情,在这点上,我觉得德国的父母给了我最深的印象。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现在德国的父母有一个新的习俗,孩子到了18岁就要出一趟远门,而且孩子带的钱会尽可能少,走的路要尽可能远尽可能长。我有个朋友在德国,因为她儿子也在德国生活,当到了这一天的时候她就很矛盾,要不要孩子走。她写了一本书,送给我看,我给她写了评论,感触很深。
中国古代汉族男子满20岁会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女子满15岁也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但现代中国反倒很少有这些仪式了。当然了,仪式毕竟只是仪式,光有仪式是不够的。我觉得德国父母的这种做法让我很震撼,咱们做父母的想想看,当你的孩子18岁了,你忍心这么做吗?这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德国的父母就形成了一种共识,要让孩子有这种经历。还有一种比这经历要残酷的是,要让孩子离开家,出去独立生活一年以上。
我那个朋友就写了一个德国女孩子不知道上哪儿去住,身边也没多少钱,最后和中国的留学生搅在一起,中国学生吃什么她就跟着吃,住哪儿也跟着一起挤着。因为她们是同学,中国学生心比较软,虽然有点不乐意但也不能把她推到街上去啊,愿意和我们挤就挤吧。她们真的是觉得她是一个穷德国学生,感觉像被家里赶出来一样,家里没法过了,在外面找各种活干,生活过得非常狼狈。
但是一年后,她们惊讶地发现,这个狼狈不堪的德国少女,居然是德国最富有家庭之一的孩子,是著名银行家的女儿。
今天中国的教育确实存在着太大的问题,所以要狠一点心,让孩子经历一番磨难。“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少对教育比较关注的人可能听说过我1993年写的那篇报告文学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那篇文章我只写了3000字,为什么会引发中国教育界的强烈讨论,到现在还会提起来,主要就是写出了中国教育的危机。因为可以很明显地发现,跟日本相比,我们的教育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危机。
比如说在北京,有的时候学校搞活动,父母都不敢让孩子去。为什么呢?是怕走的路太远,到军事博物馆参观,怕孩子不认识路,走丢了,初一初二的学生家长还不放心。
可是你看日本的孩子组织夏令营,他们从日本到了北京,第一个行动就让中方的一些工作人员吃了一惊。日本的孩子(小学生、中学生)到了北京,组织者说现在解散,给大家几个小时的时间自由活动,去买一点食品当作晚餐用,你们三个人一组,五点回来集合。然后人就没了,都解散了。
你想想看,一群孩子刚到中国,说一说在哪集合就解散了,马上就不见人了。而且那天天气不好,解散之后很快就电闪雷鸣,雷雨交加,下大雨。再想想看,我们要是带着几十个中国的孩子到国外去,谁敢说现在解散,三个小时以后集合。所以,中国的老师带着孩子出去活动就总见在集合队伍,总是在点人数,就怕少一个人,那还了得。中国的幼儿园小朋友出去都一个一个手拉手,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差异是非常大的。
在写草原夏令营的时候,有一个细节我没有写。当时中国的很多妈妈一定要去,就在队伍前边等着,拿着雪碧、牛奶、面包,孩子过来就赶紧送上吃的喝的,嘘寒问暖。日本孩子的家长也来了,但是他们隔着很远,只是看着队伍在前进,不近距离接触。
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家长们一定要下狠心让孩子出去走一走,体验一下,这是现在孩子成长中所不可缺少的。
日本的做法我觉得是比较成熟的做法,日本每年都组织大批的日本学生到中国来休学旅行。高中生每年可以到中国来一个星期。高中生可以出国,初中生可以到本国的南方或北方的比较远的地方去住三夜四天,小学生可以到比较近的地方远足。因此日本的学生特别擅长长途跋涉。
我那次和我女儿去日本参加休学旅行活动,就感觉太明显了。我们去爬了14个小时的山,从早上5点钟拿上背包和水壶出发,一走3个小时,把中国孩子累得不行,我也累得够呛。谁走3个小时不累,3个小时还只是开头,吃早餐半个小时,吃完了继续走吧。
黑姬山是一座海拔2053米的荒山,山上没有一处房子,没有一处公共设施,吃的喝的全靠自己背着。而且山上没有路,那真叫爬山,很多时候四肢着地,抓着树枝爬。爬那个山我摔了12跤,下了雨路又滑,爬上去又跳下来。有次我跳下去根本就站不住,一头就栽下去,咚的一声响,等我清醒过来以后,谢天谢地,幸好只是撞在树枝上。就这样爬山,真是又累又难。
不过,中国孩子也是有优点的,那就是团结。中国孩子之间互相团结,尤其是男孩子。中国孩子非常乐观,爬山挺累的吧,还唱歌,唱流行歌曲、革命歌曲,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日本孩子爬山的时候是第一摔倒了没人管,不给别人添麻烦;第二不唱歌不说话就走路。
但是中国孩子的生存能力就是差,差在哪里呢?每个孩子都背着水壶,本来水壶就没人家的大,还咕噜咕噜地喝。我说为什么喝那么多,他说喝吧,喝没了就轻松了。我说你现在是轻松了,可后面路还很长,喝完了之后怎么办呢?结果那中国孩子走在半路上水都喝光了,后半段路上都没有水喝,嗓子冒烟。日本孩子经常野外训练有经验,只要不到目的地,水绝对不能喝光,喝光就完了,每次都是喝一点润润嗓子。有个日本孩子看这中国孩子太可怜了,给接出小半壶,这中国孩子后来就知道慢慢喝了。
孩子有一个特点,吃点苦不怕,能熬过来。我培养孩子一大失败就是没培养孩子运动,我女儿不爱运动。爬这座山根本就走不动,完全不是靠体力,是靠意志力拼下来的。本来想拿根棍子拉着她,又想不行,只要父母在身边孩子就容易有退缩情绪,于是我就走在队伍前边去了,让孩子们完全在一起。
但是通过这样一次磨练以后,我女儿说:“我虽然很辛苦,很狼狈,但是我很开心,登了山之后,我以后再也不怕困难了。”一天走了14个小时,减去1小时的早餐和午餐时间,还有13个小时,全是在爬山。夏令营里边有700多人,都夹道欢迎,欢迎凯旋的勇士,他们还给每人发一个证书,中国的孩子对此也感到很骄傲。
所以说这样的锻炼,这样的远行,对我们每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古人年刚弱冠就可以独自远行,在今天的现代化社会中,孩子独自远行,更有助于培养独立精神。 三十六计之十二 人生有目标,做事有计划
这部分咱们开始讲“人生有目标,做事有计划”。
先给大家讲一个案例。哈佛大学做过一个研究,非常耐人寻味。他们把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找来进行测试,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智商水平、学习成绩这些指标都差不多。让这些学生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你的人生目标(奋斗目标)是什么?第二,你实现这个目标的计划是什么?结果只有3%的人写出了清晰的目标、详细的计划。13%的人写出了大概的目标和计划,还有84%的人没有目标没有计划,还没有想过呢。
10年过后,研究人员又把这些人找到一起进行调查分析,居然发现什么了呢?那3%写出过清晰目标和详细计划的人,其收入是那些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的人的收入的十倍;写出了大概目标和计划的人,其收入是没有目标计划的人的两倍,差别非常明显。
哈佛大学的这个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中学阶段特别需要一种职业生涯的意识,要学会训练,学会论证,学会计划。这点从小就应该有所锻炼。
我比较欣赏德国人的做法。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什么叫做有目标,有计划。德国的孩子说,爸爸,明天我要去滑雪。德国的父母很可能会这么问,你的计划呢?孩子说没有计划,德国的父母就说,没有计划的事不要做,做事一定要有计划。孩子就得做计划。一做计划就会发现有的事可行或是不可行。
讲到教育孩子,作为父亲当然还是讲自己的孩子最熟悉了,不是说觉得自己孩子被教育得多么成功,我永远不敢说这些话。其实还是觉得孩子身上有很多缺陷,我也很遗憾,但是只是觉得在有些环节和做法上是非常值得回味的。
比方说我女儿在一个连区重点都不是的中学读书,考大学时也很紧张。想想看,连重点中学竞争都很激烈,在区重点都不是的学校能没有压力吗?很有压力!
我跟我女儿说,闺女你不要怕,你能考上大专吗?我女儿瞪我一眼,我怎么会连大专都考不上?我考上普通的本科都没问题。我说那很棒啊,我当然不是想让孩子考一个大专就完了,我只是让孩子降低压力。
后来我女儿说了,老爸,我特别想去上海上学,想考复旦大学。我说复旦挺难考的,尤其是你们学校的基础也比较差。不过高考能考好了就上复旦,考不上就上普通本科,上大专也可以啊!
又问我女儿,考复旦准备考哪个专业。我女儿说新闻学院,她想当记者。
我说当记者不一定考新闻学院,复旦的新闻学院分很高,依你的基础,难度一定很大,建议你考虑一下社会学系。第一,社会学系毕业以后也可以当记者,另外搞管理搞研究也都可以。最重要的是,社会学系的录取线比较低,大概比新闻学院低10~20分左右,这就差很多了,我觉得这个希望可能更大一点。
后来我女儿就选定了报复旦大学的社会学系。
我女儿就开始为高考努力了,但是一模成绩出来就哭了,因为那个分只能考上一个二本,根本上不了复旦。我们就给她做工作,没有关系,你一模考试就已经能进到二本了,那很棒了,你很有潜力,还有好几个月呢。我看了你们学校以往的考试成绩,据我们了解,有的人高考成绩比一模成绩上升一百多分,我觉得你也有这个发展的空间。
高考前20天就更紧张了。我说闺女你不是想考复旦吗,把复旦大学招生小册子上的三句话,每天早上起来之后到阳台上大喊三遍,会有奇效。哪三句话?“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选择了成功的人生。”我女儿就喊,女孩嗓音细,喊不出来,但每天坚持下来就越喊底气越足。最后我女儿的高考成绩确实比一模成绩高,而且她比复旦大学社会系学院录取线就高出一两分的样子,擦着边勉勉强强就进去了。后来我们回头看都觉得很惊险,如果她不选择这个专业,她就不可能进复旦。
成功永远是属于那些有目标有计划的人。这就是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对中国的学生来说特别重要特别值得警醒。在中国,很多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没有清晰的目标,没有详细的计划。甚至连父母也想不太清楚。不过可能有些父母觉得想得很清楚,我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考名牌大学,然后出国留学。这个目标太模糊。什么意思呢?清晰的目标应该是要明白你要走什么路,你怎么能够实现你的目标,你每一步该怎么奋斗。
但家长们也需要注意不要走入另一个极端。北京有一所知名中学的校长,有一天我们在一起聊天,他说我曾经做了一件愚蠢的事情,后悔晚矣。他说:“我想让我的儿子学医,我儿子其实不喜欢学医,但是儿子很听话,因为我让他学医他就学医,一考考上了,某某军医大学,结果学了五年的医还是不喜欢医学。大学毕业之后自己去学计算机了。”
因此,确立目标做好计划是以孩子为主体,家长只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孩子各种各样尝试的机会,在尝试中发现孩子的潜能和兴趣所在。家长首先要发现孩子有什么梦想,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梦想或愿望,但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如何才能实现,让孩子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一个人只有知道怎么样能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才会有干劲,也才会有信心。但是,家长过早地单方面替孩子确立人生目标,特别是职业目标,这是很危险的,容易限制孩子的发展。家长应该给孩子的成长留下足够的空间和余地。 破解家庭教育九大难题之四:不要把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
我在多年从事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父母比问题孩子多。所以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做起,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做起。下面谈的是破解家庭教育九大难题中的第四个难题,就是讲不要把早期教育变成早期摧残,呼唤父母提高心理抚养水平。在分析这个难题时,我们要侧重讲早期教育,下面我们还会讲关于学业的竞争压力,怎么样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成功以及关于性教育的一些问题。
大家可能早就感到现在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是越来越低龄化,过去也就觉得考大学压力很大,现在发现中考压力就很大。甚至还发现孩子要上个好的初中甚至上个好的小学压力都很大,以至于现在很多幼儿园在家长们的压力之下都纷纷开课,所以出现了一种现象叫做“幼儿教育小学化”。
天津河西区一所幼儿园,已经开始应父母的要求,教孩子用竖式做三位数的加减法,而这是小学二年级才教的内容。再比方说,有的幼儿园要求孩子认字,例如“莲藕”的“藕”、“板凳”的“凳”、“跳舞”的“舞”、“酱油”的“酱”,还有“笔墨”的“墨”,这些笔画都极其复杂的字,本来应该是在小学三年级以后才学的字,现在都编到了小学学前五百字中。
我觉得这种做法违反了幼儿的发展规律,可能会造成伤害。听说过这样一件事,天津一个小朋友梦里都在说算术题,太紧张了。后来发现这个孩子居然掉头发,开始是几根几根地掉,后来就一片一片地掉。她妈妈很紧张,带她到医院检查,大夫诊断说这是精神紧张所致。
我认为,这样的一些做法就是把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
三十六计之十三 保护儿童的理性休眠期
在这部分我们主要讲“保护儿童的理性休眠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教育孩子千万不能够急功近利,不能违反规律。就像一个学者说的那样,教育不像工业,而更像农业。工业是流水线,只要把你挤到流水线上批量生产,产品一样的。教育是像农业,我们大家都知道农业是什么,你看有经验的农民从来不会提前让植物成熟或者违反季节,他非常注意它的生命周期,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剪枝,什么时候施肥,完全按照植物的生长规律来做。即使现在出现了一些什么塑料大棚,他也得提供一定是非常相应的一些条件。
所以说,我们的儿童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要特别注意尊重儿童的理性休眠期。儿童大概在十一二岁的时候才会产生理性思维、逻辑思维。你不要过早地给他一些他所难以理解的东西。孩子的成长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的阶段性、规律性是非常强的。
新浪网曾经请我去做幼儿节目,主要谈儿童教育。我发现很多父母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像一个超常儿童,或者说即使不是超常儿童似乎经过培养也能成为超常儿童。大概有这种感觉的父母我觉得不会少于三分之一。实际上,超常儿童在人群中的比例不会超过1%到3%,这是一个铁的规律,全人类都是这样的,不可能达到30%。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态是很危险的。
我到湖南岳阳去,一位管教育的副市长请我去讲课,讲到儿童的特点,这个副市长就非常有意思,他说,我还是个科普作家,我就想让我的外孙女怎么能够聪明一些。他在车上问他的外孙女,你看看,马路是干什么的啊?他外孙女两岁,按照我们的理解,马路就是跑车的,因为到处都是车。没想到这个两岁的小女孩说马路是跑树的,成年人永远想不出这个结论。因为小孩她看着窗外觉得马路上就是树在跑,儿童对许多事物的理解和视角不可能和大人完全一样。
所以儿童就是儿童,比如我们会发现孩子有个特点,就喜欢玩水、玩沙子、玩泥,你说脏死了,他会说,不,我就喜欢玩。为什么?这就是生命的需要,成长的需要。孩子接触泥巴、水就是在接触大自然,他需要发展他的触觉、他的嗅觉、他的灵敏性。但是我们就觉得这些东西太脏了,太浪费时间了,赶快听听广播看看录像,学点字什么的,就觉得多认字多背诗这些才是正道,才是水平高。其实是不对的。
南京师范大学有一位教授叫刘晓东,他提出了一些关于解放儿童的观点,我看了觉得很受启发。他就谈到要保护儿童的理性休眠期。他说,你看蛹在变成蝴蝶之前需要一个表面上看来静止的停息的休眠状态,静静地不动。在人的幼年时期,理性也像蛹那样在睡大觉,所以我们不能够过早地喊醒儿童的理性。意思就是天还没亮呢,成年人你就学周扒皮半夜鸡叫把孩子给吵起来了,赶快学那个赶快学这个,就惊扰了他的发展。把成年人自认为重要的东西不分青红皂白地强加给儿童,这就是对孩子的伤害。
我给大家讲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观点,大家听了可能会吓一跳。这个伟大的教育家就是《爱弥尔》的作者卢梭,法国的大思想家。这本书讲了很多的教育思想,卢梭主张儿童要自然地发展,他甚至提出了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浪费时间。
这个言论让我们今天的父母听了简直觉得吓人,谁敢浪费时间?现在恨不得把孩子的每一分钟都给安排满了,就怕他浪费时间。
卢梭说的意思就是,你不要打扰孩子,他有自由探索慢慢成长的这么一个阶段。用刘晓东教授的分析,就是说也许有人会认为蛹的静息状态是浪费时间,错了,在这种表面的静息状态里,蛹在悄悄地忙碌地做着建造新生命的工作。同样的道理,人在童年的阶段虽然处在理性的休眠期,他不接受成人世界的大道理,但是他在表面的幼稚之下隐藏着极其丰富的有意义的生活,那是与成人生活不一样的儿童世界。有的小孩画画,你看着是乱画,实际上那是表明了他那个年龄段的思考、表现和冲动,他实际上都是在做很重要的工作,探索尝试积累经验,在构造一个未来的自己。所以说有的时候要允许孩子发呆,要理解孩子有的时候看着无所事事的样子。
1991年6月,我曾经采访过当时已经92岁的冰心老人,她跟我说了一句最重要的话叫做“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地生长”。我曾经以此为题写过一篇访谈录,就是要让孩子自然地生长。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和大家来讨论一下。什么问题呢?在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时,那父母干什么呢?父母是不是就可以不用作为了?
当然不是,这个时候父母需要做的最主要的工作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心理的抚育。讲到这一点,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案例来分析一下。
2009年,北京大兴发生了一起灭门案。一个叫李磊的29岁的小伙子,在别人看来是一个成功人士,开着饭店,家里很有钱,上有父母下有俩孩子,旁人看来都觉得是个成功人士,多幸福的家庭啊!但就这么一个人,居然把他的父母都杀了,把他妹妹杀了,把他的妻子杀了,连他的两个孩子都被他杀了,然后拿着自己家里的巨款跑到海南去玩了。他知道末日将要来临,所以每天都拼命挥霍。
我有个朋友是个很有名的犯罪心理学家,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授,叫李玫瑾。她有一个绝招,就是在见到犯人之前,就可以在心里给犯人画像。我们问她,你怎么看这个李磊的案子。她说社会的问题最终都会归结为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一定跟他的童年有关,李磊的问题一定在12岁之前特别是6岁之前就埋下了祸根。这是个很重要的判断。什么意思呢?李磊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对他的管教过于严厉,使他很压抑。当他长大了之后,结了婚,他的妻子又是一个很强势的人,把他管得很严,他一直感到很压抑,加上家里当时又发生了很多别的事情,所以他一下子就崩溃了失去了理智。
李玫瑾教授认为,人在幼年时所埋下的隐患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人会带着这些危险的记忆长大。当然这并不等于这些人一定会出问题,但是这是属于容易出问题的人群。
李玫瑾教授提出来心理抚育是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种教育。关于心理抚育,她提出这么一些要点,第一个就是情感,而这个亲子情感源自于亲自抚养,孩子一定要自己带。在孩子的幼年时期,你投入一分胜过在他12岁以后投入一百分。如果这个时候缺了一分,在他12岁以后你再补一百分都补不回那一分来,这就是早期教育的特别之处。在这个时期要是能建立起一种幸福感安全感,这会影响他的一生。第二是言语,第三是自信,第四是社会性,第五是观念,比如父母给孩子做榜样,身教重于言教。第六是性格,第七是自控力,第八是意志,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让孩子有意志力。第九是注意力等等。这些都是心理抚育的内容,我们后面还会慢慢地分析。
我们大家要有这么一个基本观念,不要太在乎孩子两三岁的时候认识多少字,会背几句唐诗了。人生是长跑,而不是短跑,童年时期应该打好人生发展的基础,这样就不愁他将来的发展。 三十六计之十四 游戏是幼儿最好的学习
下面我们开始讲关于早期教育的第十四计,“游戏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我们刚才讲了儿童的早期是个理性休眠期,但是大家可以注意到,实际上它又是一个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所以说儿童越小差别越大变化越大,长大之后差别反而小变化也小。
对学龄前这一段时间,全世界的教育家都形成一个共识,就是游戏是学前儿童最重要的工作,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幼儿最能理解的最难忘的也最愿意参加的就是游戏。游戏玩得好的孩子一定聪明,一定是情感丰富的孩子。只有游戏才能使你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成为朋友,使你的孩子学会合作,使你的孩子智力发达。
所以学前儿童的父母特别需要会带领孩子玩游戏,支持孩子玩游戏。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回想一下我们的童年,大家一定有个感受,那就是孩子在玩游戏时特别认真。比方说小时候,玩“老鹰抓小鸡”,分配你一个什么角色,你都是认真去做。又比方说跳绳,大家说你们两个摇绳我跳,跳完了以后我来摇你们跳。如果有一个人说我不摇绳我就跳,大家都会觉得他干嘛违反规则,违反规则之后,小朋友给他的最大的惩罚是什么?“我们不和你玩了,都不和你玩了。”对小孩来说,“都不和你玩”这是很大的惩罚。
所以可以发现,在儿童群体中有一个相互制约的关系,这就叫游戏规则,或者叫游戏精神。游戏规则是道德规则,公平的,公正的,谁也不许耍赖。游戏是儿童对世间万物的一种模仿,所以说游戏是儿童最愿意的最容易理解的体验式学习。
我是《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总编辑,经常会审核一些稿件,看了龙宝兴老师的研究游戏的文章,我觉得他的分析很有意思。他说儿童在游戏当中学习规则、学习道德、学习人生所需要的一切本领。所以可以说,剥夺儿童的游戏就是剥夺儿童的生命,游戏活动是儿童道德的生发点,游戏规则撑起儿童道德世界的拱心石。游戏规则和道德规则是相互贯通的,游戏是儿童创造新道德的一个舞台。这个分析我是特别同意的。
所以说我们要让孩子多一些玩的时间,多一些游戏的时间。关于儿童的早期教育的研究发现,儿童大脑的发育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是感觉与认知的刺激,一个是营养。在游戏当中他获得大量的刺激,对发育是非常有好处的。关于游戏,我想我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回忆自己的童年,就会知道为什么那么渴望去玩游戏,为什么游戏会让人那么聚精会神。
我觉得我的童年就玩得很自由很充分,当时家里人顾不上我,也没有钱买玩具,我们完全都是自己玩。比如玩赢杏核,怎么玩呢?你扔下几个杏核,我也扔下几个,然后拿个石子往空中一扔,在石子没落下来之前,你这个手去抓杏核,抓到多少就算多少,然后翻过手来接住从空中落下的石子。抓的规则是什么呢?你抓多少都可以,但是你不能够碰到你拿不起来的杏核,如果碰到了还没拿得起来就算违规。那个时候对这游戏简直痴迷极了,就练既能多拿又不碰到别的,还需要在那么短的时间把石子接住。那个时候,大家都很穷,没有钱买杏吃,那个杏核都是捡的,很不容易积攒,对于孩子来说,那就是宝贝,所以那会儿真是非常痴迷。
当然,这是孩子们间的小游戏。我们也玩大游戏。青岛有好多山坡,我们家外面就是一个小山坡,旁边有一条路,这条路一下过雨之后,山上就有好多水流下来,成了一条临时的小河。小孩子们都喜欢玩水,怎么玩呢?最上面的人说,我们拿泥巴筑一个坝,得把水拦住。下游的人想,你拦不住的时候你就得放水吧?我们在底下也筑坝,把水截住,看我们这个坝多结实,肯定拦得住水。上面的人就想了,你做美梦吧,我的水很大,我的坝突然一开闸就把你的坝给冲垮了,很厉害吧。结果至少有几十拨人都在那筑坝,都等着上面的水冲下来。大家就动脑筋,怎么才能够挡住上面发的大水,那坝上不光要用泥巴,还要在里面放上稻草甚至还放上铁丝,铁丝裹在里边的话,坝一定结实。上百人都在一起玩。一旦截住了水流就一片欢呼声,一旦冲垮了也开心。
这种活动完全是自发的,场面非常热烈,充满了挑战精神,到现在想起童年的时候都特别难忘。你会发现这些游戏内容,似乎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根本不管的,但是给我的印象却极为深刻。
这些游戏里面有同伴之间的合作,有竞争、有规则、有技能。儿童的游戏规则是道德规则,游戏精神的核心是道德精神。我们常说要遵守游戏规则,游戏规则对于儿童意味着什么呢?游戏规则是向儿童生活世界输入道德力量的导管,是促使儿童生活世界道德化的基石。
我觉得我们今天很多的父母,让孩子过于知识化了,过于功利化了,把儿童生活这样一个博大的世界变成了一个狭小的教室。认字做题背诗,好像这就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最大的本领。实际上儿童的世界是极其博大的,儿童的未来是我们难以预料的。有爱心有理智的父母要给孩子一个更开阔的前景,要帮他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我的一位朋友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在研究幼儿的社会化训练。比方说两个小朋友发生争执,你想玩这个玩具我也想玩这个玩具,怎么办呢?就训练小朋友相互商量。你先玩还是我先玩,还是咱们一块儿玩。你可不要小视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对幼儿来说是大问题,就是合作、谅解、规则、协商,很重要。很多儿童游戏都是在模仿成人生活,他开始只是理解,一做游戏就认真了。
比如说自控力,小孩子可能不知道什么叫自控力,但在玩游戏时就能理解了。比如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让一个孩子当老鹰,那孩子不愿意当老鹰,光想当小鸡。但游戏规则就是谁输了谁就得当,要不遵守规则就不能玩。这样小孩就会慢慢控制自己,即使不情愿做某些事,但也会适当地控制自己的个人情绪。又比如说意志力,通过体育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意志。
在游戏中注重心理的抚养,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这就像杜甫的那首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觉得儿童教育就像杜甫的这首诗一样,是好雨,是知道春天这个时节的好雨,而童年就是生命的春天。它是随风潜入夜,而不是硬梆梆地砸过来。但现在好多时候似乎是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什么双语、奥数、钢琴,各种课外班扑天盖地,看着就透不过气来。这种教育哪是教育啊,简直就是摧残。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能够违反儿童成长的规律。
有人说,化蛹为蝶的过程是痛苦的,蝴蝶出壳的时候,它在壳里面往上飞,一飞就掉下来了,真是会有撞得头破血流的感觉。有的人好心,心想这么困难我就帮帮你吧,拿剪刀把蛹剪个洞,爬出来就行了。结果蝴蝶是从茧里爬出来了,可爬出来以后不会飞了,这一辈子就完了。好心却办了坏事,看着是给它行了方便,帮助它省略了痛苦,其实恰恰因为省略了暂时的痛苦反而带来了更长久的痛苦。蝴蝶正是通过往上飞掉下来再飞的这个过程,锻炼了它的翅膀,使它更坚韧以适应茧外的生活。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也需要付出他自己的努力、体验,这是不可以省略,不可以代替的,必须是他自己一步一步地走过来。孩子越小,那些细微的体验越为重要。
所以在幼儿阶段我们要保护孩子的理性休眠期,他需要充满儿童气息的玩乐体验,而不需要像小学生那样去紧张地学习。我觉得童年是人一生的基础,这是需要我们家长细致把握的一个时期。 三十六计之十五 道德智能决定人生成败 为什么说“道德智能决定人生成败”?为什么要给大家讲这样一个问题?这个跟前面讲的内容是有联系的。在儿童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在早期教育当中,有很多人生的规则和习惯需要养成,如果忽略了这些,就会出现大的麻烦。像我们前面讲的案例,北大的高材生为什么投毒伤害别人,最后被判了11年,跟他小时候同伴关系没有建立起来,不知道该怎么和别人相处,就有很大的关系。
可以发现,表面上看是在成人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实际上在他的幼年时期就埋下了祸根,这就是李玫瑾教授说的那个观点,叫做“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但是行为问题表现为滞后性”。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早期教育中道德智能的培养。那么道德智能的培养指什么呢?
韩国的前教育部长文龙鳞,现在是首尔大学的教授,专门研究儿童的道德智能,他甚至认为孩子要在10岁之前完成基本的道德智能的培养。他对道德智能划分得非常具体。包括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爱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等等。他认为,道德智能是一个孩子在10岁之前最重要的教育内容,最需要学习的本领。
我看了文龙鳞教授的著作,很有感触,曾经在我的博客上,也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过有关的文章,提出道德智能低下的孩子难以生存。
大家是不是发现有的孩子会很难带。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有的妈妈带着孩子去商店,常被孩子给折磨得狼狈不堪,孩子指着什么都要,他可不管价格,“这个我要”,“这个我喜欢”。你要说这个不行太贵了,或者这个咱家有不要再买了,“我不管,我就要这一个”,他妈怎么说也不行,躺地上打滚了。那么多人,孩子不管不顾在那打滚。妈妈说,起来起来别闹了,真丢人快起来,你再闹我走了。妈妈走开两步,边走边回头看,孩子根本不管,躺在那儿哭,妈妈就忍不了了,又不能真丢下他不管。“起来起来,走走走,给你买,真讨厌。”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讨厌。
这样的妈妈一定是乱套的妈妈,而且后面的麻烦就大了,因为是家长被孩子给治住了。今后他就知道了,这就是绝招了,你真要不给我买我就打滚,我就撒泼,我甚至打你,乱闹,反正我知道你丢不起那人。
文龙鳞这个教授特别逗。因为他是个知名教授,他的一个女学生说文教授我去看看你,跟你吃顿饭行不行啊?文教授说行啊,学生请吃个饭没问题啊。那个女学生就带着她的孩子一起来请这个教授吃饭,结果吃饭时发现她的那个孩子毛病可真多,“不要这个”,“不要那个”,“我可不要这个”,“我不吃这个我非得要吃什么什么”,光闹腾。那个妈妈就说了,真抱歉,真不好意思,我的孩子就是这个毛病,一定要吃符合他口味的东西,否则就不吃。反正整个晚上这位妈妈光折腾这个孩子了,跟教授也说不上几句话,因为都顾不上了。
最后文教授说这个饭咱们别吃了吧。这位妈妈说,真抱歉,真抱歉,我这个孩子就是这样,是不是别人的孩子也都这样?那教授说绝对不是这样。
那问题出在哪儿呢?大家注意了,这就需要谈到道德智能培养的一些技巧了。按照道德智能的培养,孩子在两岁以前,父母要对孩子有无条件的爱。两岁以前的孩子哭了就可以抱,饿了就可以喂,跟他经常目光对视,特别是吃奶的时候跟妈妈目光对视非常温暖,让孩子充满了幸福感。因为两岁之前的安全感、归属感的建立是他一生幸福的基础,这是无条件的爱。
但是大家千万要注意,两岁到五岁,父母特别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会对孩子说不,敢于说不,坚定地说不,这是很关键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两岁到五岁是孩子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大约是三岁的时候,孩子大概能说出一千个单词,四岁的时候能说一千五,语言发展非常快。我们中心的司机焦师傅就说,有一天他媳妇买了件新衣服左试右试,还问她婆婆:“妈,你看我这衣服好看不好看啊,可不可以?”没想到她那个刚两岁的孩子冒出来一句“我看可以”。把他媳妇给吓了一跳,小孩子以前从来不会说这种话,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飞猛进地会用各种词了。
由于孩子语言发展得很快,这个时候你告诉他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什么好什么不好,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比较容易在头脑中建立起规则和秩序,他知道什么不能做。
因为五岁以前的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很低,所以父母的重大责任就是跟孩子说不。比方说,打人可以吗?不可以。骂人呢?不可以。睡觉前吃东西可以吗?不可以。慢慢地他就适应了,即使这个时候他哭,也只是哀而不伤,小孩子容易改变。
那位一进商场就被孩子给治住了的很狼狈的妈妈,就是在这个阶段没有确立起来一定的规则。对孩子说不,实际上至少要坚持到十岁,这个时候要一直坚持。
我们可能都觉得美国人好像是很少管孩子,其实美国人特别会惩罚孩子。洛杉矶有一位教授写了本书叫《别闹了,孩子》,作家出版社请我给这本书写个序言。我一看,这里面写的都是怎么样惩戒孩子。
比方说跟孩子说今天咱们出去买东西,你今天只能买两个美金的东西,两个美金之内你想买什么都可以,超过了绝对不能买,你要买我们就派人把你送回家下次不带你去了。
再比如今天朋友请去做客,会叮嘱小孩不许点菜,上什么菜吃什么菜,你要随便要东西吃或者说不好吃,瞎闹,我们就派人把你送回家下次不带你去。发现没有?美国人是在出门之前先把规则定好,然后就这么执行。比如是夫妻俩去做客,如果孩子真闹起来了,其中一个人就把孩子带回去,绝对是很严格地遵守先前定的规则。
如果两个小孩打架怎么办?就会把小孩强行分离,然后到沙发上坐着,五岁的孩子坐五分钟,六岁的孩子坐六分钟,坐着不许动。这就是惩罚了。而且这么做对孩子没有伤害,特别注意,不要把他关小黑屋去,这样造成心理上的伤害是很可怕的,就坐着不许动就可以了。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只要敢于这么做,坚持这么做,这孩子从小就调教好了,实际上就养成了好习惯。就像孔老夫子说的那句话叫“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他的天性一样自然。你发现有的孩子就很乖很礼貌,说话很友善,也很守规则,这孩子其实不是天生就这样的,一定是调教出来的。当然你说天生有没有作用啊,也有,儿童的成长有三大因素,第一是遗传,第二是环境,第三是教育,这是肯定的。每一个人的基因都会起着很大的作用,甚至有人认为遗传因素占50%以上。
有人找我说,孙教授,我的孩子性格非常急躁,毛毛躁躁的,我真不喜欢,他怎么能这样呢?我就问她,你和你的先生有谁是性格急躁的吗?她说我老公就这样,我说那不就明白了嘛。人的有些毛病有些特点是会遗传的,所以说,实际上你找一个什么样的爱人就意味着你可能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一点上就不要那么抱怨了。
那妈妈说,那怎么办啊?都已经这样了,生米都煮成熟饭了,都到今天了也不好退货啊!我说对,你说得很对,人的气质是很难改变的,但是性格是可以后天改变的。性子急、性子慢,这些都没有问题,都很正常。但是要改善的是性格。比如说,不管再急,但有话得好好说,得耐心听别人讲话,要有礼貌,这些品德是可以后天慢慢形成的。因为性格除了遗传、环境的作用外,还有教育的作用。
简而言之,零到一岁要无条件地爱,二岁到五岁要敢于说不,五岁到十岁要进行品德教育,要继续说不。注意,十岁以后的孩子,教育的最重要原则是尊重。为什么呢?十岁到二十岁是国际上公认的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特点是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分析看,会发现人在十岁以前是崇拜父母的年龄,十岁到二十岁是轻视父母的年龄,那么二十岁到三十岁是对父母有所理解的年龄,三十岁到四十岁是对父母有所爱的年龄,人大概到四十岁以后才会深深地理解父母,并且爱自己的父母,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所以为什么说十岁以前是儿童教育的黄金时期,因为那个时候父母的权威性是最高的。十岁以后要特别尊重、理解孩子。为什么好多孩子青春期会出问题呢?因为父母特别是母亲,经常性地意识不到孩子的变化,她还按照管小孩子的方法管教十岁后的孩子,所以面临麻烦是很正常的事了。
文龙鳞教授曾预言,十年后,孩子必须具备五种基本能力,如共鸣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分辨力、爱、责任感。那么,现在该怎么培养孩子的优良道德品质呢?他建议掌握道德开发方法一定要知道道德发展阶段,并提出以下要点:
零~一岁——培养道德只需要无条件的爱。对刚出生的婴儿进行道德教育是不可能的。但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会让孩子感到安全,这是孩子积极感受世界的基础。比如,爱打架的孩子,往往是妈妈不在身边,或与家人分开生活的孩子,他们常常打架是因为缺乏安全感。给父母的具体建议是:孩子一哭,马上放下所有事情跑过去;绝对不要对孩子喊叫;慢慢培养孩子的耐心;耐心等待孩子做出反应;尽可能地表达对孩子的爱。
二~四岁——就算孩子听不懂,也要向他们说“不”。二~四岁是学习说话的阶段。二岁可以说300多个单词,三岁可以说1000多个单词,四岁可以说1500个以上的单词。孩子能够听懂说话,说明他开始能够理解语言规则。给父母的具体建议是:要坚决地对孩子说“不行”;给孩子说明不行的理由;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因为模仿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法。
五~七岁——这个阶段父母的话就是“宪法”。五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急剧增长,什么事情都想按自己的意愿来做,此时的道德教育尤为重要,要教给孩子道德价值观—— 这是孩子将来道德形态的决定性因素。给父母的具体建议是:通过影视、戏剧或书中的故事情节让孩子间接拥有判断是非好坏的经验;不要为孩子顶嘴而生气;教会孩子区分“我的”、“别人的”概念,尽可能学会分享;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八~十岁——制作一个适合孩子的“道德教材”。孩子上学后,一半以上时间都是与父母分开的,同伴关系对他的道德智能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时孩子的是非标准依然经常混乱。给父母的具体建议是:再次对孩子说“不”并耐心分析引导;及时进行性教育;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十岁以后——应该始终尊重孩子。
有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曾给我写过信,那女孩说孙老师我知道我妈妈很爱我,但是爱得我都想去死,因为她爱得我一点自由都没有了,我梳什么发型穿什么衣服背什么书包别什么发卡都是我妈说了算。
这个妈妈就有点过分了,对青春期的孩子要抓大放小,应该给孩子越来越多的自由空间。但给出空间的前提是在早期教育时首先把习惯培养好,把规则定好,这很重要。
举个例子,要是孩子十岁以前就养成了爱吃大肥肉,爱吃肯德基,爱吃麦当劳,光喝可乐雪碧不喝水的习惯,让他十岁生日一过就改,可能吗?那太难改了。而实际上人的口味就是在十岁以前养成的。
我有一次去河南讲课,碰到一个七岁的小孩子,真是特别可爱。我们在洛阳吃饭,那孩子正捡了个丸子放嘴里准备吃,陪我们一起吃饭的一个朋友知道那个小孩子很注意饮食健康,就告诉他,丸子是油炸过的,是垃圾食品。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孩子的动作——立马瞪大眼睛,马上就吐出来了不吃了。因为他已经确定一个观念——不吃垃圾食品,所以别人一说这是垃圾食品,炸的丸子就是垃圾食品,他马上就吐出来了。
所以小孩这个年龄段对是非很敏感。他觉得这不能吃就不吃了,以后也不会再去尝试。成年之后已经形成的习惯那就很难改了,比如我们知道哪些东西不健康,但心里一般会想,不健康那就少吃一点,也没关系。成人一般很容易宽容自己。后面我们还会专门讲习惯的养成,这里就不再多提了。 三十六计之十六 提倡童言无忌 现在我们开始讲第四个难题的第四计“提倡童言无忌”。我们大家一定有一个感受,很多孩子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经常胡说八道。这个时候很多父母都会很紧张。有次,我参加了一个会,有一位中央机关的处长也来参加。因为是星期天,他把儿子也带来了,他儿子特别爱说话,人来疯,看见这么多人很兴奋。于是抽个空就跟我们聊起来了,说他爸爸妈妈做爱,说得绘声绘色。他爸爸听得眼都直了,直冲这孩子使眼色,让他别说了,可这孩子还就偏说,把他爸爸折磨得脸都发青了。
所以你看,你预想不到孩子会在什么时候突然说出一些让人很难堪的话来,这就是童言无忌。
童言无忌,为什么我要谈这个问题呢?是因为它对我们孩子的发展关系重大。比如现在的很多孩子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集体失语”,什么叫集体失语呢?有些孩子说话光说大人话,说套话说假话,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自己的语言,不相信自己的判断,这叫集体失语。
最典型的是有一个外宾到北京的一个小学去参观,结果很失望。有一个作家就问他,你感觉怎么样?他说,我觉得这些孩子太虚伪,说的都是套话,没有儿童的那种童真,我觉得很遗憾。
实际上这些孩子表现得都很有礼貌,但是说的都是套话。这样的孩子很不可爱,其实是违反儿童天性的。我们要特别注意,应该让孩子像个孩子,让孩子说孩子自己的话,让孩子用儿童的思维想问题,这实质是尊重儿童的发展权,尊重他的未成熟状态。
但是要做到这点不容易,有一年我到某地区讲课,我提倡要童言无忌防止集体失语。讲完了课后,有个妈妈就在门口等着我,说孙教授你怎么能让孩子童言无忌?我说怎么不可以啊。她说,道理我也讲不清楚,我就跟你说说我儿子的丑事,你听听,然后帮我看看该怎么办。
她儿子6岁,小学一年级,上课的时候老师讲了一个词叫“对称”。她说老师特别好心,怕小朋友听不明白,就说小朋友你们想想,看看人的身体哪里是对称的?小孩一听就乐了,眼睛、眉毛、鼻孔、耳朵、手、脚、腿、胳膊。
她儿子个子高,坐在后排一直举着手。老师心想,该说的都差不多了,还说什么啊,但是不让他发言他不放下手。老师就说你说吧。她儿子站起来了:“老师,人的两个屁股是对称的,男孩的两个小蛋蛋是对称的,我妈妈的……”老师狠狠地瞪他一眼,赶紧说,坐下坐下,不许胡说八道。
一下课,老师就赶紧找他妈,说你的儿子啊,思想太复杂,你得好好教育教育他啊,不得了啊!他妈妈一听也吓坏了,赶快找儿子谈话,儿子你上课怎么能这样回答问题呢?那孩子特别不理解,说他们都不知道啊,可我知道啊我要讲给他们听。
她说,孙教授,我儿子现在就这么乱七八糟的,长大了会不会变成流氓啊?我说不会,6岁以下的孩子没有流氓,不要把儿童的特点当缺点,当孩子的法官前,首先要当孩子的律师。这个妈妈之所以着急,就是看到孩子说这个话,她就以为孩子出问题了,其实孩子没有问题。她可以直接和孩子说“对,你观察得很准确”。咱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维去揣度孩子的心理,孩子不是这样的。
我经历了好几次这样很耐人寻味的事情。有一次我被请到湖北襄樊给全市的老师讲课,我就讲了上面那个故事,同时也提倡大家鼓励孩子童言无忌。结果中午吃饭的时候,一位女老师坐在我对面,她找我谈问题了,是欲言又止又欲罢不能。最后这个老师鼓足勇气说,孙教授,机会难得,我今天得厚着脸皮跟你请教一个问题。她说,你刚才讲课的时候说,一般孩子在5岁就要和大人分床睡觉。我特别赞成这个观点。可我儿子都9岁了,还天天跟我睡觉,我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能让他跟我分开睡。我老公也很着急,说这孩子都这么大了,这像什么样呢!于是我老公终于想出一个理由来说服儿子了,他跟儿子说,9岁就是男子汉了,男子汉就该自己睡觉了。儿子想了想,突然眼睛一亮,说他爸,你更是男子汉,你更得自己睡觉啊!他爸爸一听郁闷了,就说你知道什么啊你,这是我老婆。儿子特认真说,那我先跟你老婆睡觉,将来你跟我老婆睡觉。他爸爸一听就急了,我揍死你,都胡说什么呢!
大家觉得这孩子有这个乱伦的思想吗?没有。对孩子来说,他的睡觉概念和大人完全是不一样的,就是单纯的睡觉,再没有其他的含义。但是我们家长有的时候不能理解,一听就勃然大怒,以为孩子学坏了,必须得严加管教了。其实很多孩子被稀里哗啦揍了一顿之后,问他,知道为什么揍你吗?不知道。如果孩子不知道为什么揍他,这样的教育就是无效的,是有负面效果的。
这个事例里,爸爸为了提醒孩子,他就用了一种孩子不能理解的方式说你必须得分床睡觉,倒反被孩子说急了,然后恼羞成怒就说这是我老婆。孩子知道这是你老婆,但是这个时候不能用这个道理来划分,因为孩子还不清楚这基本相关的很多概念,所以他后来会说那我先跟你老婆睡觉,将来你跟我老婆睡觉。其实这只是儿童的一种推理方式,我把它叫做顶针式的推理,就是你怎么说过来,我接着就怎么给你说回去,他觉得这是儿童的公平原则。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理解成年人的社会原则、伦理原则。
我为什么反复强调童言无忌呢?前面讲过捍卫童年就是要捍卫儿童的基本权利。儿童有一种权利叫发展权,在成长过程中,让孩子童言无忌就是捍卫他的未成熟心,童言无忌是儿童发展阶段中的一种现象。我觉得要注意保护,注意引导。
那么怎么引导?为什么说童言无忌有价值呢?我给大家再讲一个故事,从这种故事中你就可以感受到,孩子的童言无忌中反映出来的是孩子的探索质疑的精神。
国家教委原来有一位老领导柳斌先生,我跟他很熟悉,做过他的多次采访,我们请他来给我们做报告。他就给我们讲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他到北京崇文区光明小学听课,一位教师正在上语文课,正在讲《麻雀》那一课,选自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可能很多家长还记得这课的内容。
一个猎人牵着一条猎狗走在森林里,突然,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不小心从树上掉了下来,猎狗一见是一只小麻雀,就匍匐着身体要扑过去吃这个小麻雀。在这个危急关头,一只老麻雀飞了下来,发出凄厉的叫声,抖动着翅膀,它要保护它的孩子不能让猎狗给吃了,很威风的样子。结果把猎狗吓一跳,倒退好几步。可是你想想看,老麻雀能有多大啊,那个猎狗一发威可以把老麻雀先吃了再吃小麻雀。但是这个老麻雀居然为了它的孩子,能够那么勇猛地挡住猎狗。这个猎人很感动,觉得不能伤害这俩麻雀,就把猎狗牵走了。
好了,课文读完了,老师就问:“同学们,请问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同学都纷纷举手,现在许多孩子基本都有教参,上面对课文的分析写得都很清楚,“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伟大的母爱”。
这个时候,有一个男生举手了,老师,我不同意这个答案。老师说为什么啊,这小男孩问,你怎么知道这个老麻雀是母的呢?这篇课文我看了半天都没有一个地方说这是一只母麻雀,怎么就表现了母爱而不是父爱呢?
老师想,教了那么多年学还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来呢。于是老师就说,我们这位同学独立思考,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看来标准答案并不标准,因为你没有确认它是个母麻雀还是公麻雀,它只是说保护自己的孩子。要是把答案改成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爱,这就比较准确了。
由此可以看到,如果不理解儿童的话,就会觉得现在的孩子就知道什么公的母的,就知道着眼于这种小地方,对性这么感兴趣,这孩子有问题吧。其实未必,孩子在他的童年时期是无拘无束的,他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所以说小孩往往年龄越小越富有开放性,探索的勇气越足。如果我们尊重儿童的童言无忌,支持孩子们勇于质疑,那他们就会真正地学会如何思考,这就是为什么说童言无忌特别重要的原因。我们要特别尊重儿童的这个特点。其实我们还可以延伸一下,孩子有很多时候思维和大人是不同的,我们怎么样去处理,这同样很重要。
大概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曾经有一个孩子把他妈妈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拆开,结果给弄坏了。那个时候弄坏一块金表损失挺大的,他妈妈一着急就把孩子打了一顿。
听到这件事情后,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跟他妈妈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你孩子敢于拆开金表,这说明他是很有探索精神的,你打他,将来他还敢拆吗?他还敢探索吗?他就不敢了。所以你把一个中国的爱迪生给枪毙了。
那母亲一听很后悔,说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陶行知就说你现在还有补救的方法,可以和孩子一起把这个钟表送到钟表店,让孩子站在一边看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的话,修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就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的费用就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从这个事例里,可以看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怎么面对孩子的探索的。
孩子们经常会有一些在我们看来是超出我们想象的行为,其实孩子的行为很多都是在探索,在实践,充满了儿童的探索精神。所以我觉得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话简单地加以判断,特别是不能够误解孩子。
我女儿小的时候也有过这样大人看来是“胡说八道”的时候。有一次到外公家去,老外公满头白发。我女儿就问老外公多大岁数了,我说80岁了。结果我女儿就说,80岁了这不快死了吗?我说不能这样说,说这个你老外公会难过的,我们要好好孝敬老外公让他尽量高兴一些。这样孩子就不会受到伤害,但也知道以后这种话不能说。否则的话他真跟老人说这个话的话就很伤人了,很不好了。一般来说,大人是绝对不会这样说话的,可是小孩看电视,今天看个讣告谁谁谁70而终,明天又看到个讣告谁谁谁80而卒,慢慢就形成这种概念“80岁不就快死了吗”。小孩子会说出这种社会禁忌的话,并不等于有问题,你不能够因此指责孩子。
讲到童言无忌,大家一定觉得原来孩子是如此可爱,但是又如此的复杂,复杂到我们难以想象,所以我们还是要尽量理解儿童。我认为儿童教育的神圣使命可以概括为12个字,那就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
当孩子“胡说八道”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理解,原来儿童的思维是这样的,千万不要上来就劈头盖脸地训一顿,坏孩子才这么想问题,你怎么能这么想呢。第一你要保持平静,你可以问问他,为什么这么想呢?你想知道什么呢?一步步地了解他的思维。“胡说八道”不是个持久的现象,要进行一些引导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科学的,什么是准确的,该怎么样做。这样的话,我想孩子就会慢慢地成熟起来。 (17—36计网络上未见提供,欲阅读请自行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