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杂志 【武术杂志】55




几种常用的锁颈技术
功防技能基本技术
七仙形秘门大擒拿——腰髋分错术
七仙形秘门大擒拿之中肘分错术
七仙形秘门大擒拿之肩根分错术
军警擒敌与反擒敌八法
薛颠武学的“虎豹雷音”
曹继植先生说戴氏心意十大形各形 练法
秘传山西形意拳八荒之练 八极拳修炼秘籍


几种常用的锁颈技术


  在所有技术中,锁颈技术是最具杀伤效果的,你的发力再优秀,但要一拳一脚打死人,恐怕不太容易吧,而对颈部的缠锁技术,却可以轻易的要了你的命。 

  现介绍几种常用技术: 

  

  动作演示:中国前卫体协 马雷 

  1、臂锁 

  由后施技,小臂内侧压住对方喉管,大小臂夹住对方脖子,手穿过来抓住另一小臂,另一手压住对方后脑,形成锁定结构。为安全起见,应向后拖倒对方,使对方躺在地上,我成俯卧或半跪状态。 

  注意,这种技术对对方喉部施技,是最具危险性的,时间稍长,可能造成对方喉咙水肿而致命。 

  2、肘锁 

  以大小臂夹住对方脖子两侧,手穿过来握住另一手大臂二头肌,手、小臂压在对方后脑,形成锁定状态,其他要领同上。这种技术是对对方脖子两侧的大动脉压迫,相对上一种技术,这一种要安全一些,一旦对方失去知觉,可稍松一点劲(仍保持锁定),对方可苏醒,一旦反抗,可随时收劲,制敌效果也相对好一些,可以在半分钟的时间使对方昏迷,故提倡使用。 

  3、缠锁 

  正面使用,对方俯身、弯腰时,从其后面穿过肩、缠住脖子,手穿过来握住另一手大臂,并且要拖倒对方。 整个动作是将对方的头夹在腋下。 

    

  4、指锁 

  大拇指和另四指对掐,捏住对方颈两侧大动脉,往后带,挤住喉管,10几秒对方就气急、窒息。 

  

  

功防技能基本技术

一、实战姿势

动作:见(图9-36)

要点:重心在两脚之间,含胸收腹, 前臂肘下垂, 后臂屈臂贴靠于胸肋,两手紧护躯体,暴露给对方打击的有效部位尽量缩小。

二、拳法

1动作与要点

(1)冲拳

动作:以左冲拳为例,由实战姿势,右脚微蹬地面,重心微向前脚移动,上体微向右转。同时左臂由屈到伸并内旋90°,直线向前冲出,力达拳面(图9-37)。

要点:上体不要前倾,拳面领先,大臂催前臂,发力于腰,拳要快出快收。

(2)贯拳

动作:以左贯拳为例,上体微向右转,同时左拳向外(约45°)、向前、向内成平面弧形横击,臂微屈,拳心朝下。力达拳面或偏于拳眼侧(图9-38)。

要点:转腰发力。发力时臂微屈,肘尖抬至与肩平。

(3)抄拳

动作:以右抄拳为例,右脚蹬地,扣膝合胯,微向左转腰的同时,右拳由下向前、向上抄起,大小臂夹角在90°至110°之间,拳心朝里,左拳回收至右肩内侧(图9-39)。

要点:借助右脚蹬地、扣膝、合胯、转腰的力量,发力由下至上。

2练习方法

(1)原地或行进间单个动作和拳法组合练习

(2)模拟练习,即一人进攻,另一人防守

(3)踢打沙包练习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

纠正方法

方法不正确

先慢动作体会动作路线,逐步加快

力点不准确

先不要追求用力,体会拳的运动路线和多做击打沙包、脚靶练习

三、腿法

1动作与要点

(1)蹬腿

动作:以左蹬腿,右腿微屈支撑,左腿提膝抬起,勾脚,当膝稍高于髋时,以脚领先向前蹬出,髋微前送,力达脚掌(图9-40、图9-41)。

要点:屈膝高抬,以脚领先向前蹬出,力达脚掌。

(2)踹腿

动作:以右踹腿,身体重心移向左腿,左腿微屈;右腿屈膝抬起与髋同高,小腿外翻,脚尖勾起,由屈到伸向前踹出,上体微侧倾,力达脚底(图9-42、图9-43)。

要点:展髋、挺膝,踹出时一定要以大腿推动小腿直线向前发力,力达脚底。

(3)侧弹腿

动作:以左侧弹腿,右腿微屈支撑,上体稍向右倾斜;左腿屈膝向左侧摆起,扣膝,绷脚背,随即向前挺膝弹踢小腿,力达脚背至小腿前下端(图9-44、图9-45)。

要点:脚背紧张,膝盖内扣,以膝带腿,快速有力。

(4)勾腿

动作:以左勾腿,右腿弯曲,膝稍外展,上体稍右转,收腹合胯;左腿以大腿带动小腿,直腿向前、向右弧线擦地勾踢,挺膝勾脚,力达脚弓内侧(图9-46、图9-47)。

要点:挺膝勾脚,不要预摆,勾踢加速,保持平衡。

2练习方法

同“拳法”。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

纠正方法

方法不正确

根据动作正确运行路线,由慢到快反复练习

力点不准确

多做击打沙包、脚靶和勾踢木桩练习

四、步法

   1动作与要点

(1)前进步

动作:后脚蹬地,前脚先向前进半步,后腿紧接跟进半步。

要点:进步幅度不宜过大,衔接进步与跟步时越快越好。

(2)后退步

动作:前脚蹬地,后脚先后退半步,前脚再回收半步。

中华武术杂志 【武术杂志】55

要点:参考“前进步”。

(3)   插步

动作:后腿经前腿后插一步,脚跟离地,两脚略呈交叉。

要点:身体不要摇动,叉步后要及时还原成预备式。

(4)闪步

动作:一脚向侧移半步,另一脚脚随之向侧滑步,同时身体转动约90°。

要点:步伐轻灵,转体闪躲灵活敏捷。

2练习方法  

(1)按动作要求,单个动作反复练习

(2)双人练习,即一人进攻,另一人防守

五、摔法

1动作与要点

(1)抱腿前顶摔

动作:双方由实战姿势开始,上左步,身体下潜闪躲,然后两手抱对方双腿膝窝下部,两手用力加拉。同时用左肩前顶对方大腿根部或腹部,将对方摔倒(图9-48、图9-49)。

要点:下潜快,抱腿紧,两臂后撤,肩顶有力。

(2)压颈搂腿摔

动作:双腿被对方抱住后,立即俯身屈髋并向左转腰,以左手压推对方后颈部,右手向上搂托对方左膝关节,将对方向前翻滚倒地(图9-50、图9-51)。

要点:下蹲快,压、推(托)动作协调一致。

(3)抱腰过背摔

动作:对方冲拳,立即以右手挂挡,同时左臂由对方右腋下穿过,搂抱对方后腰;右手抓握对方左前臂,然后身体后转,右脚向后插半步,两腿屈膝,臀部抵住对方小腹。紧接着两腿蹬伸,弓腰,头向右转,将对方背起后摔倒(图9-52、图9-53、图9-54、图9-55)。

要点:抱腰要紧,上步、转身、屈膝、低头、弓腰、伸腿、转头动作要快速连贯,用力完整、充分。

2动作练习

(1)两人按动作要求,进行反复练习

(2)模拟练习,即一人进攻,另一人防守反击

提示:在练习摔法时,要有保护垫,要在教师或同学的保护下进行练习,以防受伤。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

纠正方法

抱腿前顶摔:抱不住双腿

注意下潜接近对方

压颈搂腿摔:对方不倒地

强调下蹲要及时,压颈与搂托膝要用力一致

抱腰过背摔:抱腰不紧

应注意上步转身贴近对方身体

六、基本防守法

1动作与要点

(1)拍挡

动作:见(图9-56)

要点:前臂尽量垂直,拍挡幅度小,用力短促。

(2)外截

动作:见(图9-57)

要点:拳心朝里,肘尖朝后,臂微屈。

(3)抄抱

动作:见(图9-58)

要点:两臂紧护躯干,抱腿时,两手相合锁扣。

(4)下躲闪

动作:见(图9-59)

要点:膝关节、髋关节和颈部要同时弯曲、收缩,目视对方。

2练习方法

同“步法”。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

纠正方法

方法不正确

做模仿练习,反复体会

七、擒拿与解脱

擒拿与解脱是武术的主要技击方法之一。下面介绍几种基础的、常见的擒拿与解脱基本方法。

1动作与要点

(1)缠腕擒拿法——腕部被抓缠腕擒拿

动作:右腕被对方右手正抓握时,左手由上向下扣按住对方右手手背,随后右臂屈肘内旋,右手外翻内收,左脚向前上步,用右掌外沿向下切压对方右腕(图9-60、图9-61、图9-62)。

要点:左手扣按要牢固,上步要快,切腕要有力。

  (2)折腕擒拿法——肩部被抓折腕擒拿

动作:肩部被对方双手抓握时,左手由下向上抓住对方左腕,同时右手由上向下抓住对方右腕,左臂屈肘上撬,右脚可向后退步,上体向右下转,随即右手扳拉,左臂翻转,拧折对方腕臂(图9-63、图9-64、图9-65)。

要点:双手抓握要准、要紧,上撬、转体要协调、连贯,折腕臂要有力。

(3)折肘擒拿法——腕部被抓折肘擒拿

动作: 胸部被对方右手抓握时,右手扣按住对方右手背,左手抓住右手腕,随后身体回带向右转倾,接着左臂屈肘上抬转向下压,拧折对方肘部。(图9-66、图9-67、图9-68)。

要点:扣握有力,转身回带要快,拧折肘部要准、要狠。

(4)颈部被掐解脱法

动作:被对方一手抓握右手一手掐住喉时,左手成八字掌,虎口朝上推击对方右手腕,同时仰头,右手回带,即可解脱(图9-69、图9-70、图9-71)。

要点:推击、仰头、右手回带要协调连贯,推击要有力。

(5)肘部被拧折解脱法

动作:左臂被对方双手反拧到背后。左臂立即屈肘,身体右转,右手成八字掌,由下向上扼对方喉部,即可解脱(图9-72、图9-73、图9-74)。

要点:转身要快,要准、扼喉要准、要狠。

2.练习方法

(1)按上述动作要求,单个动作反复练习

(2)模拟练习,即一人进攻,另一人反击

3.易犯错误与纠正错误

易犯错误

纠正方法

擒不住对方

做慢动作练习,体会动作要点,逐步加大动作强度。

解脱不干脆

同上。

 



七仙形秘门大擒拿——腰髋分错术
一、果老铲枝 
   
  (一)速伸右爪,从敌右臂外侧擒抓其右腕节;右侧身进势,左爪蓄劲出形(图1)。 
  (二)连动不停。再出左手锁抓敌肘节或臂的其他处,与右爪齐力向上拉带,领动敌全身,使敌身形渐起,桩步抬升,膝节欲直前倾,不得缩臂藏身或退步(图2)。 
  (三)连动不停。速出左脚铲踢敌大腿前髋,上提下铲,挫伤其髋节腿筋,连带小腿筋及膝节(图3)。 
  上提在前,非常重要。倘控势不成,敌稍仆即解,仅能暂固,终难分筋。因髋节是人体稳定关节之一,关节囊粗厚而坚韧,外部又有强大肌群保护,坚固难击,直力分错非常困难,仅在膝节伸直或整个腿节拉长时,沿习横力伤损,内外拧转,相比之下易施,但又必须有强劲的铁爪功劲。所以擒拿髋节一般是间接分错,以其他拿法为基础,连带伤损,或在特定的战势战形下运用。 
   
  二、拐李固枝 
   
  (一)伸出右爪,从敌右臂外侧擒抓其腕部;右侧身进势,双膝微屈;左爪蓄力出形,肘节适屈(图4)。 
  (二)连动不停。右爪随即向内缠转敌腕部,迫使其手臂背转,并在带拉下伸直适位,肘弯在下,肘头在上(图5)。 
  (三)连动不停,左腿随即出铲脚(脚腕勾起,脚掌向内斜,以较大角度平卧,脚形扭转,以脚外侧缘向下踹出,犹如以物铲地状,故称铲脚),铲其大腿或髋关节,致其桩步弯曲,身体前仆,失去对自身的控制。左手同时变爪擒抓其肘关节,并向下用力压按,既能损伤其肘关节,又能配合铲脚继续压迫控制敌身体;右爪则带拉敌腕部,与左爪力及铲脚力相反方向用力,这样一齐动作,伤其肘,固其身,敌被困不能动弹分毫,只能任我随意处置(图6)。 
  此招固枝与铲枝类似,不同的是手法和作用。铲枝主伤髋节,重在分错;固枝主在控固,连带伤髋,倘“铲枝”用爪不当,未能成手,则可顺势用“固”。 
   
  三、采和跺枝 
   
  (一)伸出左爪,从敌左臂外侧擒抓其腕部,左侧身进势,右爪蓄劲出形(图7)。 
  (二)连动不停。一抓即缠腕带臂,连肩动作,迫敌侧身。此缠转动作较小,目的是使敌正身变为侧身,以利于实施侧向分错敌髋节,稍反即成。缠势完成后,右爪紧出,锁抓敌肘节,与左爪齐力向上拉带敌手臂,使敌身形渐起,桩步抬升,膝节欲直前倾(图8)。 
  (三)连动不停。速出右脚向敌大腿根猛力跺铲,侧向出脚,脚腕勾起,脚掌平卧,脚尖内斜,力在脚掌或脚外侧。同时转髋、拧腰、扭身,爪手继续拉带牢控,打筋踢骨,完成快形分错擒拿术(图9)。 
   
  四、洞宾蹬枝 
   
  (一)速出左爪,捕抓敌左腕节根(进形从其左臂外侧擒锁),左侧身进势(图10)。 
  (二)连动不停。一抓即拧,右爪同时抓敌肘节,合力使敌手臂翻转,致敌身躯倒转成背势,继续掀提敌臂,令其肩节疼痛而探背起身,腿膝直伸,进退不得(图11)。 
  (三)连动不停。速出右脚向敌髋后节猛力蹬踹,力在脚跟,脚腕立起,脚尖向上。探背、沉桩、倾腰、直膝,双爪牢抓向上提拉,交错用力。此招下伤髋节,上伤肩筋,也属打擒范畴简洁明快,迅速难防(图12)。 
   
  五、钟离撕枝 
   
  (一)敌我对峙,俟机出手。速进左爪擒抓敌脚腕,应随势应变(图13)。 
  (二)连动不停。右爪也速出擒抓其脚掌,与左爪合力向内或向外缠拧,连带膝髋使敌变侧身形(正身、背身也可,但侧向时敌反击力最弱,筋肌向侧拉撕也最易断裂);脚掌腿盘反向扭曲;出右脚蹬抵敌大腿部,也可蹬跺其膝节,同时两爪向上、向后猛力拉带。两相合力,既可分错髋节裆筋,又可致敌摔跌。施术时,自己桩形要稳,动作幅度要舒展,死抓锁,放大放开,一撕到底(图14、15)。 
   
  六、国舅蹩枝 (一)俟机出爪。左爪擒抓敌左腕节,一抓即行缠转,致敌身形背势倒反(图16)。 
  (二)连动不停。右爪速擒敌右手腕或肘,虎口在上,向后上方拉带;同时出脚蹬敌腰节,左右爪继续后拉配合(图17)。 
  此着一可使敌腰节牢牢受控(腰节为人体劲节之根),向后折屈,生理弯度改变,进退不能;二可使敌肘肩节筋受损,拧转扭曲,背臂超幅;三可在蹬力之下,直接伤害腰节椎骨,使敌在手拉、脚蹬的合力下发生多关节错位。脚要蹬在第四、五椎间,此是生理最薄弱处,损伤极易。




七仙形秘门大擒拿之中肘分错术
肘节为上体粗中关节,其活动能力有限(尤其向外、向后活动),在肘节伸直后更易分错。一经克制,手臂力量顿失,它威胁人整身要节,即使强壮之人也难能为力。 
  然而肘居中节,坚硬刚性,粗壮灵活,前锋有手,如肘遭突袭,手可兼应,故制肘必先制手。 
  一、采和托枝 
  (一)敌我对峙。我速出右爪从敌右外门擒抓敌右腕节;右腿在前,左腿在后,身形右侧,两腿微屈,跃跃欲进;左手提起,蓄势待发,双眼紧盯,动静了然(图1)。 
  (二)连动不停,右爪随即向后、向下拉腕带其臂伸直;然后爪腕挺起,缠动其手臂使之翻转,迫使其肘头在下,肘弯在上(图2)。 
  带拉臂节动作,最好将其臂提起拉向我胸前中线位,并使对方桩身前倾。这样一可防其逃脱,二可使其另一手难以向我反击。 
  (三)连动不停,左腿向前进逼一步,身形随之右转;左手变托掌,肘节弯曲,掌心向上,腕部几乎成直角,力在掌内面(亦可用虎口施力),托住敌肘部关节,向上反推,右爪则反力向下带腕沉降,一托一压,敌之关节不能胜其力而被制服(图3)。 
   
  二、洞宾扛枝 
  (一)速出右爪从敌右臂外侧擒抓其右腕节;右侧进身,左爪提起蓄力(图4)。 
  (二)连动不停,右爪随即向后、向上拉腕,带其臂伸直;然后爪腕挺起,缠动其手臂翻转,迫使其肘头在下,肘弯在上(图5)。 
  (三)连动不停。左腿向敌内门进一步,随即转体以背部迎敌,左肩运行到敌右肘下,抵住用力向上扛起,桩步升高;同时左手也变爪擒抓敌右小臂内侧,配合右爪向下拉带。上扛下压,两力反向作用,致敌肘关节分离、脱臼(图6)。 
  三、钟离架枝 
  (一)速出右爪从敌右外门擒抓敌右腕节;身形右侧进势,两腿欲进稍屈;后手蓄力屈肘提起,眼盯敌手(图7)。 
  (二)连动不停,右爪随即向后、向下拉腕带其臂伸直,然后爪腕挺起,缠动其手臂翻转,迫使其肘头在下,肘弯在上(图8)。 
  (三)连动不停,左腿速进一步,紧逼敌内门,身形随之变左侧向;同时左小臂屈肘用桡骨向上猛力顶冲其肘部关节,右爪则继续向下带腕沉降,合力分错。此招慢则致敌伤筋疼痛,难以正势抵抗;快则致敌肘受重击而断(图9)。 
  四、国舅砍枝 
  (一)敌我对峙。我速出左爪从敌左臂外侧擒抓其左腕节,左侧身进势,微屈双膝,以利速动。右手提起,置放胸前中正,蓄劲待发,眼看敌形,俟机应变(图10)。 
  (二)连动不停。左爪随即向内缠动敌腕节,迫使其手臂向后翻转;然后拉腕带其臂下沉直伸,使敌臂肘弯在下,肘头在上(图11)。 
  (三)连动不停,速出右掌从上向下猛力切击敌肘背节或大臂肘梢,五指或并或开,掌指向前,掌背向外,掌心向内,力在掌缘;左手同时稍上拉带。此动快开分错,施加冲量,一中即伤,肢残骨折。施动时拧腰、沉肩、侧背、降桩,沉重而凶猛。擒拿与打法不同,属短距发力技击,肘节要适度弯曲,施展寸劲(图12)。 
  五、湘子拍枝 
  (一)速出左爪从敌左臂外侧擒抓其左腕节;左腿在前,膝节微屈;右爪提起,置胸蓄劲(图13)。 
  (二)连动不停,左爪随即向内缠动拉带其腕节,迫使敌手臂向后翻转并下沉直伸,使其肘弯在下,肘头在上(图14)。 
  (三)连动不停,急出右掌由上向下罩盖拍击其肘节正中,致其分肘错筋。五指分开,掌指向前,掌背朝上,掌心朝下,肘节适屈,力在掌内根部。上臂紧张,沉肩垂肘,桩坠身转,沉重勇猛(图15)。 
   
  拍枝与切枝不同,切枝纯用打击,力道细窄;而拍掌用掌根直接发劲,还可沾肢再发,控制范围大,令敌难以脱逃。倘敌在被拍击时以肘头弯顶反抵,可在触肘后再贴附按压致其伸直而伤。 
  六、果老压枝 
  (一)伸出右爪从敌右臂外侧擒抓其腕 腕部,左手提起,置放胸前;右腿在前,左腿在后,身姿向右侧形。眼盯敌势(图16)。 
  (二)连动不停。右爪随即向内缠动拉带敌腕部,迫使其手臂翻转并下沉伸直,使其肘弯在下,肘头在上(图17)。 
  (三)连动不停,左腿向前进逼一步,身形随之变为左侧向;左臂弯曲,以前小臂或掌尺侧向下压砸敌肘部筋节;右爪同时向上用力带提。一压一提,轻者固其肘节,控其手身,使敌难以动弹;重者立使敌肘断。此招桩步要随势下沉,更加稳固增力(图18)。 
  七、拐李按枝 
  (一)速出左爪从敌左臂外侧擒抓其左腕节;右爪屈肘提起,蓄劲胸前。左腿在前,右腿在后(图19)。 
  (二)连动不停。左爪随即向内缠动拉带敌腕节,迫使其手臂向后翻转,且下沉直伸,肘弯在下,肘头在上(图20)。 
  (三)连动不停。右手速出成反形“八”字掌,掌背在内,掌心向前,掌指反下,叉按敌肘节或大臂肘梢,向下施力沉压;左爪上拉抬升,以压按为主,拉抬配合,上下分力错骨(图21)。 
  “八”字爪掌,既可为分错招手,又可连指锁扣。指节内屈,拿扣肘筋“曲池”,致人酸疼失力,更易擒伏。“八”字爪手,叉按带锁,控制极牢,敌肘节甚难晃移脱逃。 
   
  八、采和砸枝 
  (一)伸出右爪速擒敌右腕节,右外门出形,身桩右侧势(图22)。 
  (二)连动不停。右爪随即向内缠动拉带敌腕节,迫使敌手臂翻转,下沉伸直,肘弯在下,肘头在上(图23)。 
  (三)连动不停,左腿前进一步,身形随之变为左侧势,左臂弯曲,以小臂桡或掌尺或拳轮向下猛力砸击敌肘节(图24)。 
  砸枝与压枝外形相同,唯砸枝注重劲力,快速分错,全肘包括掌捶皆可发力施劲;压枝则注重控制,柔中带刚,力点以敌肘根为最佳。其中微妙,自行体认。 
  九、洞宾罩枝 
  (一)速伸右爪从敌右臂外侧擒抓其腕节;右腿在前,右侧身形(图25)。 
  (二)连动不停。右爪随即向内缠转其腕节;左爪也同时出击擒抓,与右爪同动缠转,合力迫使敌手臂向后翻转,肘头向上(图26)。 
  (三)连动不停,左臂随缠拉动作过敌肘夹合,大臂紧勒其肘头,小臂在下勾靠其小臂,腋窝压按其节筋弱处。不停,上体猛然向前、向内大力沉坠,后腿急速蹬地,两爪紧控敌臂后拉上提。此招轻则制敌一臂三节皆控,滞一臂而连全身,整身难动;重则撕裂其腕筋腕节,挫控其肘节肘骨,造成脱臼残废(图27)。 
  此招重在擒肘,爪抓、腕缠、大臂勒、小臂勾、腋压、上体盖,连带暗拧,含多个劲节,多种劲法,罩敌一节,如网天罗。 
  十、钟离骑枝 
  (一)速出右爪,从敌右臂外侧擒抓其腕节;身右侧形,边门进势(图28)。 
  (二)连动不停,右爪随即向内缠转拉带敌腕节,迫其手臂下沉伸直翻转,肘弯在下,肘头在上(图29)。 
  (三)连动不停,旋转身躯,拧转腰胯,摆动手臂,左脚飞起,越过敌臂(图30)。 
  (四)连动不停。左脚落地,身形倒转,背向敌方,稳固桩步,臀部坐于敌肘关节成骑乘桩,向下用力沉压;左手变爪锁扣抓擒敌左臂,与右爪合力向上提拉;上提下坐,双向用力,分离敌关节,完成擒拿(图31)。 
  十一、国舅盖枝 
  (一)速伸右爪,从敌右臂外侧擒抓其腕节;右腿在前,身体右侧,边门进势,锐眼明机(图32)。 
  (二)连动不停。右爪随即向内缠动敌腕节,迫使其手臂向后翻转。一般而言,单爪缠绕功力有素者足以成招,但如遇强敌,恐难得手。然后合拉其腕节,使之下沉直伸,肘弯在下,肘头在上(图33)。 
  (三)缠拉中我左肘节必随动运转于敌肘头前后,此时即以我左小臂或肘头盖其肘节,向下猛力沉压,沾肢发劲,后腿急蹬,配合上体前倾,尽量调动整劲,两爪紧控,上提敌臂。敌肘节轻则受控,周身难动;重则肘断筋裂(图34)。 
  十二、湘子撞枝 
  (一)速出右爪从敌右臂外侧擒抓其腕节;左手提起,蓄势待发。此时敌肘弯向内,肘头向外(图35)。 
  (二)连动不停,右爪急速后拉,使敌臂伸直;同时我急速拧腰,左小臂立起,缩起肘弯,从外向内横肘撞击敌肘头,腕节翻动,配合发劲;右爪牢控,在左肘撞击瞬间,外拉合冲。撞肘剧烈,可立使敌肘弯翘起,肘头深陷,肘骨脱臼裂撕;即使轻者,也可使敌肘节受力疼痛,桩身晃动,步法脚乱,背势成挨打境地(图36)。 
  “肘打刚劲凶神藏,怀中献肘把敌伤”。肘击非常厉害,出入便捷,肘骨坚硬刚性,摧毁能力强,杀伤强烈。 
   
  十三、果老靠枝 
  (一)伸出右爪,从敌左臂内上方向外擒抓其腕部;正手提起,蓄势待发。此种擒抓式即正擒抓,其身形与敌正门相对,双方局势优劣相等,得手后应立即实施攻击,先下手为强,迟滞者易导致被动(图37)。 
  (二)连动不停,左腿即进敌正门,夺取有利位置,威逼敌方一切要害,封闭敌方攻击武器。右爪同时向上、向后带其腕伸直;头部从敌左臂下穿到敌左外侧,并用脑后部抵住其肘关节,与右爪形成相反用力之势;左手则变爪直接锁扣敌咽喉要害(图38)。此术不但可以折敌关节,而且能够断其喉管。倘若靠肘失招,也不必担忧,单爪的锁喉也足以伤敌。 
  十四、拐李剪枝 
  (一)速出右爪,从敌内侧擒抓敌右腕部,爪指在外,虎口在内;外擒上抓,下伏也可(图39)。 
  (二)连动不停,一抓即拉,迅速带其臂使肘伸直。此时敌肘弯在内,肘头在外,控制其高度要以胸上鼻下最佳。左掌急出,横侧切打敌肘节,掌指向上,掌心向内,肘节适屈,力在掌缘骨;右爪同时变掌,外翻立掌,掌指向上,掌心向内,不脱不离,沾肢发力,向外暗劲直切敌腕节(不变也行,以抓牢敌腕与外力合推为要则)。两掌合切,双向合力如剪刀剪物,致敌肘腕分错伤损,重在伤肘(图40)。 
  “撞枝”、“靠枝”、“剪枝”皆为中肘外侧大擒拿,旨在控制、破坏敌势和伤损敌节。与向上、向下施力不同,侧向施力时,敌肘节方向易变,所以要与连接打击和其它肘节施力紧密配合,随变而变。 
  十五、采和盘枝 
  当擒抓敌腕、欲施分筋错骨大擒拿术时,必先带其关节伸直,再缠其关节使之屈。如敌不甘心落败,仍负隅顽抗,弯肘缩臂,企图脱离,这时我方擒拿术的使用必将受到滞碍和破坏。为了对付此类敌人,本门有盘枝、拧枝、搬枝、扳枝、棒枝等招破之。先讲盘枝。 
  遇此情形,立即进逼左步,夺敌正门;左手臂弯曲,从敌左臂下穿越,然后向内夹合敌大臂,左手逐渐接近自己右腕;右爪推带其臂,以我左肘弯为支点,向外扳旋配合左爪施力,直到左爪抓住自己右腕为止;身形向前趋靠,桩步向下沉压,助劲佐力;盘爪成形,即合手向外施力,扭别敌肘节,敌不残伏不止(图41)。 
  十六、洞宾拧枝 
  (一)伸出左爪擒抓敌右腕节,呈立爪进形,掌心向内,虎口在后(图42)。 
  (二)连动不停。左擒爪迅速向外缠转其尺骨,带动其桡骨,迫其交错扭曲;右手也变爪前伸,锁抓其小臂,配合左爪缠转;腰胯转动,助臂发劲,两爪合形,集双手之力,制敌一肘。敌前肘立被强劲控制,且连伤腕臂,并在拧转时身形因受疼而侧倾,裸露要害,尤其是裆部,可连施打击。缠拧爪要紧抓,尤其是左爪。外拧时肘节易伤,动形较小,成手必快(图43)。 
  拧由缠转变化而来,缠是爪力,而拧中含有肘臂功劲,因其幅度较大,故称为“大缠”。 
   
  十七、钟离搬枝 
  (一)速击左爪,擒抓敌右腕节(图44)。 
  (二)连动不停。右手快速出击,用爪从下向上盖合抓勾敌肘(亦可抓大臂,掌心向上,虎口在前),向内、向上搬提;左爪配合同时向外、向下缠拧、拉压其腕节臂梢。以拉压为主,与左爪成分错之劲,两手同时合力,制敌肘节,扭曲关节,致敌筋韧瘪悖撕裂。右爪抓肘既是发力支点,又是招法主劲。愈搬愈伤,连带肩、腰(图45)。 
   


  十八、国舅扳枝 
  (一)速出左爪,擒抓敌右腕节;右爪预备进击,步欲逼,身欲靠(图46)。 
  (二)连动不停,左爪抓触即行缠扭,向外施劲,迫敌手腕、小臂屈肘折弯;同时右腿紧上一步,插至敌前腿后,闭锁其膝节,既制其撤逃,又利于配合上盘擒拿,反向合力,暗含跌法。手配合身起,右手从敌右大臂下向外抄起,屈肘上勾,用肘弯挎靠其大臂(图47)。 
  (三)连动不停,左爪继续施力卷压,至右手触勾敌尺骨(屈腕反爪),而成双手合劲制敌之势;右肘随动上抬,反撬别敌肘;爪肘前后交错,扭疼其肘根,以求其筋滚裂,连带整臂。手腿上下交错,使敌整体难动,身躯仰倾,大幅侧倒,重跌后脑(图48)。 
  十九、湘子棒枝 
  (一)出右爪或左爪擒抓敌右腕,以右爪反抓为主要进势(图49)。 
  (二)连动不停。抓腕手一触即缠转其腕骨,带动其尺骨,连接其桡骨向内交错扭曲;另一手也同时变爪擒抓其小臂,双爪合劲顺势缠拧紧控,暗挤前推,身形渐起,托举合之。敌手节在下,小臂反垂,肘节下弯,肘头极度上突。此时敌肘骨中大臂筋、小臂筋也极度拉紧,肘节活动范围被完全控制。如继续缠拧加力,则筋撕韧裂,肘节折断,且连带肩节、肩头筋疼失力(图50)。 
  此招主伤肘节,但“棒枝”内拧,肘节向内活动范围较大,如向内缠拧不加力特空,肘节随转,必重伤肩节,称为“转枝”。而外拧“拧枝”则伤肘,故在缠拧中加推挤、托举合劲,使肘节与肩节筋屈,肘动不连肩,分而制之。倘敌在我缠拧时不甘就范,收手缩肘,则自进圈套,正合“棒枝”。 
  二十、果老绞枝 
  (一)“绞枝”与“盘枝”异曲同工,唯“绞枝”走外门,安全且敌另手很难接手解脱。初动同“盘枝”。 
  (二)连动不停,右腿上步于敌方右脚旁,同时右爪速出,顺敌右肘下方插进,以小臂压肘,并作为施力支点;左爪向前、向下、向外反折搬拧(图51)。 
  (三)连动不停,继续外别敌右臂,至右爪抓搭自己左手腕或左臂上,方完成反锁捆别定式。腰身随动顺转,幅度要大,致敌肘节伤损而止(图52)。 
  二十一、拐李瘪枝 
  (一)初动擒抓皆可,但必须是我左爪抓敌右腕,或我右爪抓敌左腕。现以左爪抓右腕为例(图53)。 
  (二)连动不停。右手从敌被抓手臂肘下急速捕捉敌左手腕节(图54)。 
  (三)连动不停,一捉即猛然回手拉掳,幅度愈大愈佳,将敌小臂拉压在被抓手臂肘弯上;以此为用力支点,前手推冲敌小臂节向内合挤。两手合力合形将敌双臂肘节闭封一起,牢牢箝制,使敌失势丧力,擒而伏之(图55)。


七仙形秘门大擒拿之肩根分错术
 一、采和扒枝 
  (一)速出右爪,从敌右臂外侧擒抓其腕部;左手提起,置于胸前,蓄势待发;右腿在前,左腿在后,身向右侧,屈膝欲进(图1)。 
  (2)连动不停。速潜身进步,左手向前上方出击,以臂肘内侧压低敌肩节,向下、向内猛力拉勾沉扭;腰髋顺向拧动,背肩前探倾降,调动整体劲力,后脚尖蹬地站稳;右擒抓手如能反背缠转,进击效果更佳。反背缠转,敌肩筋滚动,使韧带失去加固肱骨的作用,肱骨与锁骨成侧向接触,滑离了关节窝,从而易于脱臼(图2)。 
  (三)连动不停。右爪抓自己左手腕,成合力之势,致敌倾身前仆,肩筋拉伤,剧疼失力,“关节错分。双爪加臂力,周身齐发动,肩掉手臂脱,招到不能逃”(图3)。 
   
  二、洞宾叉枝 
  (一)速出右爪,从敌右臂外侧擒抓其腕部。右腿在前,右侧身势;左手提起蓄力(图4)。 
  (二)连动不停。左脚速进一步,插入敌中门要位,贴逼敌前腿;右爪控牢敌腕,并向我右侧后方用力急速带拉,致敌肘直臂伸,身形前倾;拧腰转胯,左向扭身,左脚封敌膝节,不得使其抬脚移动。 
  (三)连动不停。左手变“八”字掌,以虎口插接敌肩节要位,向下推压,并以此为施力支点;右爪缠腕拧臂转肩,使其翻转。一按一转,并向上提掀;一压一掀,即可卸脱敌方肩节(图5)。 
  此动要点在“一转即掀”。若大幅度拧转,敌肘必屈,贴上肋背,我左手插入必难,只能变其它招形;若敌臂翻转,肘节强直,离身越远,肩关节肱骨越易脱出臼窝,稍加扳压,韧裂骨脱,甚至连肘同折。因此为防肘屈,抓腕手可暗劲扣卷,使其腕节反向内屈,手肘筋韧拉紧,肘节就不能弯曲(正向则不同),必直无疑。 
   
  三、钟离坠枝 
  (一)伸出左爪,从敌臂外侧擒抓其左腕;边门出形,左侧势架;右手蓄动(图6)。 
  (二)连动不停。右腿跟进一步,右爪速出配合前臂从外向内勾抱敌肘节,然后双爪控紧猛然向下带拉敌整个臂节;身形同时倒转,并向下跪桩,整个身体皆下沉,桩步愈低愈佳。此招最适宜对付身材高大者。因是向下用力,敌不能侧身解脱,很难随我恰当屈身,从而强劲拖拉,即使是身体壮实者,其肩节也易被拉坠出臼窝(图7)。 
  (三)连动不停。再猛然起身,向上推送,一沉一举,既是连招可加大伤害,又是反招,第二动不行可继续施力,终伤筋节。双爪一定要抱拉紧控,方向直上、直下。看似不可能,其实奇妙,一试便知(图8)。 
   
  四、国舅跪枝 
  (一)速伸右爪,从敌右臂外侧擒抓其腕节;身向右侧进势(图9)。 
  (二)连动不停。右爪随即向内缠腕拉臂,迫使敌身形倒转反背向我(图10)。 
  (三)右爪继续外旋内拧,与左爪配合推按压打敌腕时,使敌弯腰仆身。从而将肩节拉开,左腿屈膝提起,膝头从其侧腕向肱骨上端肩外跪压。拧腕扯臂与腿膝跪 肩,上拉下压,相向合力,敌受招不支,关节断伤,此称为“合力掀压,断人肘膝跪肩根双爪拧”(图11)。 
  此招动作精练,要点在于膝头用力。压膝时要有一个摆动的挫力,可以消解敌方的相持力,快速制服对方。桩步要稳,单足独立,加上动作有摆动,腰背前倾下沉可保无碍。 
   
  五、湘子攀枝 
  (一)伸出右爪,从敌右臂外侧擒抓其腕部;左手提起,置放于胸前,右腿在前,左腿在后,身姿向右侧形(图12)。 
  (二)连动不停。右爪随即向内缠转腕节,迫使其手臂翻转,身形侧向并通过带拉其臂下沉伸直,以利攀制(图13)。 
  (三)连动不停。左手随即变爪擒锁其肘关节,并向下用力压按;右手同时向上用力,协左爪擒拿其肘。敌肘部受制,体必前倾,我左脚即顺势踩踏敌大臂右后,在左右手攻击的基础上继续施加压力,让敌不能解脱,致敌于绝境 境,背部前探,求取整劲(图14)。 
  臂有三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此招就是三节皆行杀伤,观其术使用形状,如同攀物向上之态,故得名。脚踩部位以大臂为佳,即大臂肱骨上端靠肩节的后位,这样手腿之力就可合劲于一臂三节。踩脚要稳当,不得滑动,要以脚板心为施力部位,可防敌臂滚滑。 
   
   
  六、果老转枝 
  (一)右爪速出,擒抓敌之右腕节。从敌臂外侧进手,叫“边门出形”,安全顺劲(图15)。 
  (二)连动不停。右擒抓手随即后拉其臂,使之伸直(此招为肩根筋节擒拿,肘节不直必伤肘,即为肘招范畴。肘肩皆可连带伤害),同时向外缠动其腕节,带动其肘节,连动其肩节;左手也变爪向前伸出锁扣其小臂或肘节,配合右爪拧转,缠手带臂。敌肩受迫,必低头俯身。我铁爪继续用力,腰身随之转动,桩步自然提高,重心上升,爪形随变,最后致敌折肩断臂(图16)。 
  “转枝”与“拧枝”要领相同,唯动形幅度更大(与擒拿关节活动范围相关,伤肩最适内转,内转时腕肘能大幅随动,外转时不待肩伤,敌腕肘已断),且含腰马身法,又称为“大拧”。 
   
  七、拐李绕枝 
  (一)速出右爪,从敌左臂内上方向外下方擒抓其腕部;左手提起蓄劲待发。此种擒抓为正擒抓(图17)。 
  (二)连动不停。右爪随即向外向上缠带其臂,使其肘弯向下;左腿同时进逼一步,正门夺位,以膝节顶靠敌膝节,使之不得后撤卸力,身形随之成左侧势,左手以小臂从敌左臂下穿过,肘弯置于其左肘处,小臂立起,掌心向内(图18)。 
  (三)连动不停。右爪推带敌臂向其背部弯曲,左小臂勾带其肘关节向内收紧;身形随之转向发劲。两下合力,敌左臂被迫弯曲扭转,离开正常活动范围,肩部疼痛,不能动弹,重则断臂(图19)。 
  
  八、采和掀枝 
  (一)速出右爪,擒抓敌左腕部,从敌左臂内上方向外下动形(图20)。 
  (二)连动不停。右爪随即向外缠带敌左臂,使其肘弯向下;左腿进敌正门,紧逼一步,身形随之成左侧势,左臂弯曲,小臂下垂,手指向下,掌心向内,从敌左臂上方用肘弯压盖其肩关节(图21)。 
  (三)连动不停。右爪继续握带敌腕向其背部缠拧;左肘弯下压敌肩,同时用力向我方身前收归,迫使敌手臂扭曲翻转;随着敌臂的扭转,我左爪逐渐接近右腕,直到抓住自己右腕为止,合爪齐力擒拿;身姿要随动作而扭转,辅助加大力量(图22)。 
   
  九、洞宾楔枝 
  (一)速伸右爪,从敌右臂外侧擒抓其腕节;左手提于胸前蓄力,右腿在前成右侧势(图23)。 
  (二)右爪连动向内缠腕拉臂,迫使敌身形倒转,反背向我,左脚跟上一步,左手变捶,五指全屈,掌心向上握紧,用拳背面骨节棱角向下猛力砸击敌右肩骨;背部前探,桩步下沉,发劲完整,快捷,准确(图24)。 
  肩胛骨属于肩关节的一部分,两肩各一,肩部两骨活如门扇。此骨中心脆弱,神经复杂,受击则疼痛难忍,背部酸麻至极。重砸可致敌骨断损残,整个肩背失去知觉,根节毁,全臂随之软瘫,丧失抵抗能力。 
   
  十、钟离捆枝 
  (一)速出右爪,从敌右臂外侧擒抓其腕节;身形右侧,左爪提于胸前蓄力(图25)。 
  (二)连动不停。右爪随即向内拧转其腕臂,致敌身体后转反背;左爪随即绕颈锁扣敌咽喉,右腿提膝猛力顶击敌腰部要害或命门要穴(图26)。右爪拧提,左爪锁拉,右腿顶送,如绳索捆树一般,把人体的肩、颈、胯腿关节牢固钳制。三力相互作用于敌筋骨,尤以肩节受创最重。 
   
  十一、国舅插枝 
  (一)擒抓出形,右爪从敌左外门擒敌左腕(图27)。 
  (二)拧腕带肘,连动不停,左手同时抓腕或勾勒肘弯,掌心向上,手指内屈(图28)。 
  试析此招,以双手之力内拧外转敌臂,制敌肘反背,一般可以分错肩节。但如遇强敌收肘欲脱或欲屈肘收臂卸化,或在拧转时我方双爪控制不牢,引起屈肘或单转左臂,可能引起敌用另一手顺势转身反拿反打等一切情况而造成的肘腕翻转,肘节弯曲,手臂贴背,拧幅限制的僵持战势,则应紧施第三动作即可制之。 
  (三)连动不停。速收换左手变掌,从敌左肘弯下面插掌直伸(仰掌、俯掌皆可),抓按或压勾敌背肩(至敌肩上或侧咽更佳),手压肘撬右手上提敌腕节配合;前腿贴敌膝节侧后,关步闭腿,插到招成。招成轻则接牢三节,敌整手难动,连带腰节,另一手也无法反击;重则大幅施力,撬伤敌后肩筋,终能掉肩(图29)。 
   
  十二、湘子抛枝 
  (一)伸出右爪或双爪,锁抓敌右外腕骨或双腕骨;随即身后倒头宜勾起(既可观察技击情形,又可避免摔伤自己脑部);同时用右腿或左腿蹬击敌腹丹田(图30)。 
  (二)连动不停,向后滚翻蹬脚不收回,继续抵住敌腹,迫使敌身体离地悬空;单爪或双爪在牢牢锁扣敌腕的基础上,用力向后、向下拉带,致敌天灵盖轰然碰地。 
  此招要点:一不能让敌身翻转,以便逃脱,二不能让敌用手接地自护。天灵盖即脑门,骨质松疏,此处受跌,震荡脑髓,损害中枢神经,丧力昏晕;面庞直接落地者,将肉绽血流。 
  (三)用右爪将敌右臂向背后拧转,同时起身以膝跪压敌肩节,合力擒拿。除此招法外,任何擒拿法皆可使用,如分错颈喉等(图31)。 
   




军警擒敌与反擒敌八法
内容摘要:作者:胡光锋擒敌拳法是公安、武警及边防部队战士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根据实战需要,从不同角度对拳法加以训练,对熟练及应用擒敌技术、增加擒敌与反擒敌的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今择其八式实战技法,述其概要,仅供参考,并欢迎提出宝贵意见。一、抓腕砸肘动作要领:1.我...


作者:胡光锋
    擒敌拳法是公安、武警及边防部队战士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根据实战需要,从不同角度对拳法加以训练,对熟练及应用擒敌技术、增 加擒敌与反擒敌的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今择其八式实战技法,述其概要,仅供参考,并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一、抓腕砸肘
动作要领:1.我由前接近敌左侧时,左手虎口向前,迅速抓敌左手腕(图1);
2.随即左转身,同时右小臂猛砸敌肘,将其制服(图2)。
要点:抓腕要准,转身要快,砸肘要狠。


二、反抓腕砸肘
动作要领:1.敌由前靠近我左侧时,左手虎口向前,突然抓我左手腕(图3);
2.敌随即左转身,这时,我微屈蹲向右后猛转体,以右肘猛力扫打敌背部或肩颈部(图4)。
要点:敌抓我腕前引时,我应顺其势,猛转体肘击(或扫击)要狠。


三、击肋携臂
动作要领:1.我由前接近敌右侧时,右手从敌腰、手间穿过并外拨,同时左手迅速抓敌右手腕外拉,随即右臂屈肘猛击敌肋(图5)。
2.右臂猛扛敌肘,向右后转体,左脚向左前上步,右手扒敌肩,左手抓敌腕前推,将敌制服(图6)。
要点:抓手要准,击肋要狠,携臂要快。


四、反击肋携臂
动作要领:1.敌由前接近我右侧时,右手从我腰、手间穿过外拨,同时左手迅速抓我右手腕外拉,右肘击我肋部(图7)。此时,我猛向右转体,以左肩猛撞敌, 同时我左脚上步于敌左脚后,左肩臂猛向敌身攫出(图8)。
要点:我侧身要快,肩臂撞要猛,上步(攫肩)要快,要协调一致。
 
五、戳喉击胸
动作要领:1.敌右脚上步,右拳勾打我腹部时,我迅速收腹,同时,左小臂向下挡开敌拳,随即右手插掌猛戳敌喉(图9)。
2.乘敌后仰之体,右脚上步置于敌右脚后侧,同时,右臂屈肘击胸制敌(图10)。
要点:戳喉要快,击胸要狠。


 

六、反戳喉击胸
动作要领:我右脚上步,右拳勾打敌腹部时,敌缩腹,同时敌左小臂向下挡开我拳,随即右手插掌猛戳我喉(图11)。我左手挡开,同时前脚上步,以贴身靠打之 合力把敌击倒(图12)。
要点:手挡开要快,上步贴靠打要协调一致。
七、插裆扛摔
动作要领:1.敌右脚上步,右拳向我直打时,我右脚迅速向右前方上步闪身,同时,左手挡抓敌小臂,右拳猛击敌面(图13)。
2.右脚迅速上步,同时弯腰,右手插击敌裆,左手用力下拉敌右手,右手抱敌小腿上挑,稍向右转身的同时,猛力挺腰,将敌从我肩上摔过(图14)。
3.右脚踢敌头,右手拉敌肘外拧,左手折敌腕制敌。
要点:击面要快、挡抓要准,下拉上挑与转身挺腰要协调一致。


八、反插裆扛摔
动作要领:1.我右脚上步,右拳向敌直打时,敌右脚向右前上步闪身,同时右手挡抓我小臂,右拳击我面。我左手格挡(图15)。
2.敌迅速右脚上步弯腰,右手插击我裆部,我迅速缩身收裆,同时我身前探,左手从敌臀部后抓提敌阴部,我右手臂协力下按敌头颈部(图16,图17)。
3.敌被扑跌后,我以双拳贯耳骑压制敌(图18)。
要点:格挡要快,缩身前探后抓裆要协调一致,双拳贯耳要狠。



 
《阴跷(会阴穴)能量快速成就双盘大法》----转载

黄道长    讲授

 

   纵观当今的功修界功夫,最少也要7天才有可能成就双盘,有的甚至要苦修3个月以上,其学费动辄六七千元甚至上万。可见双盘功夫之难求!

   我人慈悲,不愿将功法当做敛财的工具,特慈心传授快速成就双盘的功法,以正功修界贪财敛财的恶劣风气!按照以下的方法,一般人1到3小时就可以达成双盘的成就,无论你年龄有多高皆可成就。而且操作步骤也只有三个,简单高效,人人可行。其中的原理即是通过开发人体阴跷穴位的能量并灌输到两个膝盖上,是膝盖柔韧而有力,如此一来,双盘自然轻易盘成。

 

 

第一步:跪坐

 

   此坐式可开通人体的阴跷能量,但还是比较微小的。此步虽不如第二步开通得彻底强大,但仍是必修的步骤。

   方法:坚持跪坐30分钟以上。

 

见图:

   1、跪坐,腰背挺直,调整呼吸。

                                               

 第二步:会阴强缩坐式

 

    此坐可强有力地开通人体的阴跷能量。其效果在瑜伽派中的描述是这样的:“对心灵,是一个自动诱发会阴绷达哈术的高级姿势。气息和能量从身体低处的气轮流动,激活气息和下行的能量,使其变得平衡。对身体,可以强壮所有的性器官和排泄器官,对那些有痔疮、泌尿系统失调的人有益处。增强膝盖、腿脚的柔韧性。”

练习方法:束脚,身体坐在脚上,是脚顶住会阴。两手放在膝盖上,眼睛向前看或凝视眉心(印堂穴)或阴跷(会阴穴)。另一种方法是:按照第一式跪坐后,将两膝盖向两侧掰开即可。

 

 

见图:

  会阴强缩坐式

                                              

 

 

   练习此坐的注意事项:此坐容易扭伤腿和脚,特别是脚关节。刚开始不要练习得太久,5到10分钟即可。

 

第三步:单盘坐姿。

 

   这一步并不关键,它是进行双盘打坐前的一个适应性的缓冲动作,所以对初学双盘的学员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三步的适应性缓冲最多只需要30分钟到1小时的时间而已。

 见图:

    标准的单盘坐姿

                                             
 

第四步:达成双盘

 

    一般认真操作上述三个步骤后即可尝试双盘了。(双腿双脚由于被阴跷能量的强大灌输,它们会变得很柔软舒适,个别学员可能有点酸痛,这个不要紧。)

整个过程不超过3小时,即可达成你梦寐以求的双盘,或是大大的延长你双盘打坐的时间。这样的技术够迅捷吧,只需你简简单单的几个姿势就能达成你以前苦苦修炼都不能达成的双盘愿望,而且即在今天,即在你一到三小时的简单练习而已!欢呼吧!

                                               

    后语:人人皆有强大的阴跷能量,就藏在阴跷(会阴)穴部位。无论你年龄有多大,都可开发自己阴跷能量,都可用阴跷能量为自己服务。假如你不去开发,不懂得开发,就永远藏在你的身体里形同自己有一座无穷无尽的宝矿却终身不得用它一分钱!一个人如果不能开通自己的阴跷能量是很可惜,很浪费的一大憾事。


 
 双莲花+大祈祷手印 【作者:魅力瑜伽网】【来源:互联网】 字体:【大 - 中 - 小】

 

双莲花+大祈祷手印

功效:

1、  盘着的两腿放慢下半身的血液循环,增加上半身、特别是胸膛 区域的血液循环。

2、  这个姿势有利于直身端坐,使呼吸系统毫不受阻,极为有利引发畅顺的呼吸。

3、  莲花坐对患哮喘和支气管炎的人有益处。

4、  使神经系统充满活力,强壮脊柱 和腹部器脏。莲花坐兴奋消化系统,放松两踝、两膝,使大腿结实,使两髋、两腿变柔软。

5、  有助于预防及治疗风湿症。

6、  重要的一点是:尽管流向下半身的血流减少了,却和普通坐在椅子上的坐姿 不同,不会发生充血现象。

7、  有助于使人的身体稳定而安宁,心灵和平、活跃而警觉。

8、  对患有神经和情绪问题的人们有益。

9、  从瑜伽角度看,这个姿势极为适宜于做呼吸练习和冥想。它导致生命之气普拉那从脊根气轮延中经上升的结果。它之所以产生一种更为和平宁静而警醒的心灵状态,就是这个原因。它之所以对控制性冲动和维持禁欲修行有用,也就是这个道理。

 

注意:

每次打坐之后,要按摩两膝和两踝。一旦两膝或两腿开始感到难受,最好立即解除这个姿势。在你间歇的试做了一个月之后,还不能感到这样的疼痛感、辛苦感已经消失,那就不要再试它了。


 

速成打通气脉之原理及方法--睡禅下沉法

司莹居士

 注:此法本人于2004年修行过,三天通全身气脉,各反应与书中所述一致。至今,食指与拇指轻轻一碰,即有发麻之感觉,两手相对,即有气流,气感很强。

 在目前社会上,修持打通气脉之法,包括有:外丹功、内丹功、静坐、梅花门、朝阳气功、昆仑仙宗、自发动功。佛门、道家诸法,有动中取静、静中取动,有以意引、有顺其自然;在成效上,皆有帮助,只是依个人体质,而有快慢成就之别;有的依加持辅助打通,成就比较快。各种修持法,皆注意「放松」两字,乃历来共同之心得体会。

 又由于今日时代不同,凡事讲求快速,速成及原理,抛开外力加持之速成不论,若只依个人之修持,欲加宽全身气脉,求速成,不知其原理及特殊方法,是很难如愿的,常见时进时退,有感应及无感应之间徘徊。以意存丹田生热气而言,藉此热气能量聚集,引导加宽全身脉道、念力、意志力集中不够,欲返照内视生热气,亦非短短三月之期,即能有成,此丹田热气,亦为密宗拙火、灵蛇,为元气聚集,体液正负离子之强烈碰撞结果。

 吾人脉道分:本已通者,及未通之五条脉道,分别述于「修行的初步境界」,本文所述之法,乃针对前者而言,让已通之脉道,清除滞塞,知其原理,在短短之七天到半个月内,速成打通全身脉道,让身体更健康。当然吾人气脉本为畅通,若某部位脉道有阻,则必该部位酸痛、血管阻塞、器官退化,斯时才想修通已嫌迟,修持之,如同清除沟渠滞塞,当然年轻人比老年人成就快,已婚者,宜停欲半个月,蓄积精气;怀孕者,暂时勿做,产后再做;乃因实施本法时,无形中脉博会降下来,约每分钟五十次,恐不利胎儿养份吸收;身体有疾病者皆不忌,反而有帮助健康,有降低血压之功,治疗胃肠病之物理治疗,父母打通气脉之后,怀孕出生之小孩,由于先天元气足,怀胎期间接收多,五官会很清秀,智慧过人,对未来一生有很大的帮助,练其他气功法皆一样。

 而且在气脉打通之后,气色渐新,全身新陈代谢增加,财运亦会更好。气脉打通时,由脚而上到头部,会有气行如蚁,勿抓痒,以免分心,当脸皆痒时,即已算全打通,此痒在印度谓之:灵蛇,或密宗之拙火上升,或一般谓: 。当全身气畅痒过后,以后即不会再痒,除非又滞塞脉道。若仙佛加持,则会凉凉的又发麻。又念力高者,于集中精神处事后,施行「坐禅下沉法」时,此一紧一松,全身电流迅速畅通,会有全身发麻、脉道振动感,乃因吾人之气带电荷。亦有特殊体质者,于闭目观想前方有一太阳放光,默念普门品之: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于任督两脉,会产生自动循环之现象。

 以睡禅下沉法,打通全身气脉之后,由于躺着做,若继续做,会有因放松而昏睡之情,已可不必做,以后若欲藉此法休息,可改为「坐禅下沉法」,即普通禅坐或坐椅子上皆可,但须背部靠墙壁或椅上,以便易于放松。由于下沉法,会无形中,促进阴电之分泌,练精化气,即会阴穴有跳动感,﹝会阴穴在肛门与泌尿器官之中间﹞此阴电足,易感阴灵,以气感应气。有些人体质特异,能见阴灵或邪灵,只要以钨丝灯四十W之电灯泡,约一尺距离,闭目照射印堂十分钟,连做三天﹝七天以上,会过于干燥流鼻血﹞。配合缓慢深呼吸,观想将光能吸进来,自能减弱体内阴电,使气带更强的电荷,排除阴灵或邪灵之扰,此乃电离子之功。又有的人体质气畅阴电过多,上台演讲、开会说话多会发抖,以为是心里在怕怕,其实不是,也不是心理作用,乃阴电分泌太多之故,只要依前述之法,照灯泡十分钟,即能令你讲话滔滔不绝,欲罢不能。考前紧张,此法可解。

 修行上,若先依此「睡禅下沉法」,打通全身脉道,则元气充足,再来修通中脉、督脉通顶,有事半功倍之效,兹将方法及原理,述之于后。

 一、姿势:躺在床上做,面朝上,双手轻放两侧,如同睡状,枕头拿开,全身放松,双脚分开约半尺即可,闭目做。

 二、时间:早上或中午睡醒时做,全身最放松,亦最无杂念。一般静坐也是一样,若晚上做,杂念最多,亦不易放轻松;又有杂念时,必会双肩上提,若静坐首须注意双肩放下,才易入定;每做半小时到一小时,余以前打通时,乃在第七天以一小时内,全部打通的,约在民国七二年三十一岁时研创出来的。亦有朋友以分段进行,用七天打通,但为三十岁之年轻人。又实施时,刚开始会因全身放松而不知不觉睡着,故须上班或有事情,须先以闹钟定时;并早睡早起做。以交节气前三天,如:立春、雨水、清明等二十四节气,及月圆前三天,下雨前等,由于地气下降,此时配合修持下沉法,成效最快。冬天、寒冷地区也是一样。若夏天、炎热地区或体内有虚火、熬夜后、房事后、激烈运动后等,皆不易实施下沉放松法,难以放松,也是修持其他练气法,成就缓慢之理,降虚火则必须优先,又降火气,以维他命C最快,用黄色的,予以咬碎,约一百mg二到三颗,配合开水,有降火速效,但此C片不能天天吃,每星期最多吃四天即可,尤其房事后,可生成进财气色。

 三、方法:先缓慢深呼吸三到五次(实施中,会无形中有呼吸停顿之情,若气喘不过来可暂停,深呼吸三到五次后再做。)将意念放在双手五分钟,观想及默念:双手无力、脱力、一直下沉,马上有双手发麻气畅之情。再将意念放在双脚、小腿、大腿、腹部、胸部、头部等逐一而上,各五分钟,当该部位因放松及意念停聚时,会蓄积能量,气行如蚁,由下而上,打通全身气脉,千万勿抓痒分心,当脸部皆痒时,即算大功告成。以后偶尔可做一下:坐禅下沉法。有休息放松之功。同样实施时,由下而上,默念及观想(该部位有重物、大石下压。)双肩放下,及一直无力、脱力、下沉。

 四、原理:气即是人电。当降低阻抗时,自会提升导电度,迅速打通全身气脉。而形成阻抗增加之原因有:体内胆固醇过多,常肉食血浊、血管硬化;体内有虚火、熬夜后、房事后、激烈运动后、肌肉僵硬;胃肠太多杂质、常吃槟榔、抽香烟混浊气脉;常喝酒损害肝细胞、降低解毒功能、体内充满毒素、肝火旺等等体质阻碍。造成修行者,时进时退,在原地踏步,白白浪费时间。知其原理,有志修行者,平日食物宜尽量素食,吃纤维质之水果、蔬菜,帮助消化,从体质根本上着手,可保体质之清气,素食亦可免杀生之业障;事实上,吾人之牙齿,本为素食之排列构造,与肉食之老虎牙,截然不同,吃素斋者,为顾及营养,豆类及牛奶皆为最佳辅助品。另外早上最好泡一杯绿茶,清除血脂肪,中午喝,预防中风,癌症。

 五、研创此法时,计综合了电工学、有机化学、生理解剖学、中国医药学院之针炙课本,及其他各门派练气法,尤其一些市面上买不到的秘传书,花费了不少苦心研究。而当初民国七三年九月间,研创之「成佛之原理及方法」,则综合了:道家腹部吸涨呼缩法,以便除去胃肠杂质,及明行道六成就法,昆仑仙宗之通三焦,走火路,经过心窍、阳维穴之变电压,除掉阴气变阳气。亦可谓之:费尽苦心,得之不易。此睡禅或坐禅下沉法,亦可称为:研究阶段之副产品。岂料,当余研知及此修行:成佛之原理及方法,因缘成熟,供奉原灵仙佛时,逐渐方知,原来高灵界仙佛,皆知打通中脉为成佛之必备条件─佛体、星光体,由此可知,众生平等,并无差别。而且以最高灵界仙佛言,有千万年以上之道行,近期则至少有六千九百年,由此亦可知,地球生灵经过极轴转变,初生及毁灭,已有多次矣!依余目前所知,天界高层次,此次转世投胎者,有近万年、有近十万年者较多,连不动之境界之:最高之最高灵界,亦下来,由此可知,此次之三期末劫,可谓:前所未有。

 我深切盼望诸位读者、有缘人,皆能够开中脉,立即:具备放光之佛体、即身成佛。那么将来仙逝后,自能了悟前因后果。佛心最重要,千万别随便去批评别人,种下口业、损德,亦是污点一个。截至七六年九月二十二日,越令余赞叹,当仙佛灵魂体之密度,达到饱和时,其力量可谓之:不同凡响,这些都是民国七六年,替人灵疗之感触,尤其隔空处理时,更感觉不可思议;有的人,在走路时,突然会慢慢转为跑起来,无法控制停下来,灵疗时,只从左后方之头顶斜侧,灌一股灵气,一次灵疗十分钟,即根除此患;试思:若非仙佛之助力,请教您,中、西医有办法吗?您能透视或用计算机断层扫瞄,或中医之雷射诊断机等等,给予迅速医好吗?大都束手无策。

 



薛颠武学的“虎豹雷音”

原文地址:薛颠武学的“虎豹雷音”作者:民萩

形意拳本于古中医学,拜达摩,内功为佛门易筋洗髓,是“拳佛合医”。太极拳源于易经,拜张三丰,内功为道家正统丹法,是“武道合易”。薛传形意是交手如疯狗,形意拳广传于岳飞,是从战场中走出来的实战性极强的武技,应用街斗游刃有余。因为前辈有战场经历,杀敌不是一对一,而是群战,耗时长对体能要求甚高,故形意门第一拳即开肺。

打拳如浑身被丝线沾粘,有一股内劲由根节摧向梢节(摧三节),薛颠讲“运动如抽丝”。继而感觉两手好似撕棉花,自然惊四梢,目光如电、动步如趟犁,薛颠讲“双手如撕绵”。随着功力深入,这种软绵绵的力感变得强劲有力如拉弓,弓弦拉满,虽行犹止、欲止又行,毛发如戟(体呼吸),周身无点不弹簧,薛颠讲“伸缩如弓弦,身劲动发若弦满”。师徒胜父子,薛传形意是口传身授,老六路是耳提面授,武术毕竟是肢体动作,照书自学必须结合师父面授才有望登堂入室。

校24法静态易于动态,但24法本是动静不离的法则。李存义、薛颠、尚云祥都很少站桩,直接从动态中求,对于后学是难上加难。林老讲,形意拳不是笨功夫,功力中有技巧和窍门,这就是真传一句话。过去师父都靠这个吃饭,总不愿点破,因为一点破功夫马上就上身了。功力不是靠苦练加时间磨出来的,内家拳不该是此种味道。薛门的桩法一次不能超过五分钟,不要求长时间的站,体悟出灵感就够了。

老谱记载,岳武穆夫子看螳螂捕食之形而创形意拳,郭云深家传与薛颠学自灵空上人的五禽戏皆与此有渊源,均早于姬际可——李洛能一脉传承。形意剑法叫六合君子剑,李存义、尚云祥、薛颠、孙禄堂均擅长六合君子剑,薛颠授毕五法八象会向递帖磕头弟子传一套周天剑。

形意拳提倡锻炼筋骨与肌力锻炼相结合,筋劲与肌力化合为一。汪永泉随杨健侯学艺六年,随杨少侯学艺十四年,褚桂亭亦随少侯公学艺,其所传杨氏与汪脉在高深处有异曲同工之妙。杨澄甫弟子中较著名者有田兆麟与李椿年。李存义写的《五行拳谱合璧》图文并茂,已将五行拳的功架细节泄了密,读者应引以为重。

李振邦传给薛颠劈抓功,胡耀贞亦随李习得此套内功。劈抓功练毕脚心会发烫,顺腿骨髓经环跳入会阴,集中于长强时突然有一股热流涌出,像槐虫一样沿脊柱向上爬行。顺泥丸宫经过舌尖时有轻微的麻胀,像尝川附舌尖麻麻的感觉。降至丹田时充实带脉,丹田如火炉、两肾如汤煮,舒服感无法言表。

精气神是顺成人、逆成仙,闭目养神神即旺,神旺气就足,气足自然精力充沛,养神的最佳时机是天黑至子时。薛颠带林老四年多时间都是子时开始练拳直到天亮。立师择尊师者私下秘授五法八象,获悉李明林(图1—4)、沙元生(图5—8)、杨宝有(图9—12)、民秋均秘而不宣、三缄其口,互不交流、同门亦避谈此艺,可见对其珍视之程度。

猴蹲桩出翻浪劲,是丹田里走翻浪,如卷地风,用身法打人。身形微动,劲道透体而出,大动就不好用了。猴蹲桩是百会、膻中、劳宫、涌泉都往一个点聚,这个点在命门与肚脐之间,两肾向前包裹的圆点。薛颠存世拳照都是“束”,团聚缩的典范。待“展”时,已敌我两不知地鬼使神差打完了。束展是筋骨变化,暗劲不见形。

老谱里“后手只在胯下藏”指的蛇形,后手极力探到臀尾下方才能拧旋抻拉到脊背,最后那一抖是靠脊背甩弹出去的,蛇形练的是脊背,虎形练的是臀尾。熊鹰合形是“内五行要动,外五行相随”,《形意拳术讲义》开篇即讲五行,内五行指五脏、外五行是五官。炼神还虚又称灵通,练的亦是眼耳,五脏之气充实贯冲五官,脸色骤变异常。疯颠态冷笑震怒奇异莫测,魔鬼态面目狰狞、煞气逼人,对方看一眼就惧了。熊形练耳颈,以掌根接引“有触必应、随感而发”的敏感,鹰形练眼神,目可经久不瞬,光灼灼而含威,清清而含神,灵通可避祸。

薛颠的《形意拳讲义》有“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猴蹲桩行立坐卧皆可练丹田,猴形一蹲(束)立丹田(肾息),猴子的神气活现是肾精十足的表现,行丹田是鼍形,练灵根(体呼吸),尾闾惊气才能灵变(毛发耸炸)。坐丹田是胎形,练混元,胎息出在此处,敏感到极限,感应有意外丹田会天然自发的爆炸出内劲四射。

睡丹田是龙形,出虎豹雷音,眼镜蛇对敌会膨胀身体,狮虎搏杀时也会鼓荡体腔,想不到形意拳的临战状态竟在卧龙情况下修成,感叹内家拳的不可思议之妙玄。龙形筋骨往命门搜,气浪滚滚由丹田向五官涌,卷舌齿扣、耳膨鼻鼓。虎豹雷音太极拳也有,叫虎吼猿鸣,杨家哼哈二气即是虎吼猿鸣,用以激发内功和引化惊炸。八卦掌是虎啸龙吟,薛传形意与众不同、独到处在十二形上。


图一:降龙桩

图二:摇法

图三:飞法化身

图四:牛象

图五:摇法化身一

图六:摇法化身二

图七:旋法一

图八:旋法二

图九:龙象搜骨

图十:晃法

图十一:马象吸机

图十二:马象化身





曹继植先生说戴氏心意十大形——猴灵

猴形说“灵”

    猴子轻灵智敏,诡计多端,拳法衍变来源于性灵之本性。母型拳为“猴子抓面”,子形拳有“猿猴献桃”(也称“猴子掇腮”)及“猴子背山”。综观猴形拳,呈一势多法,一法多艺,一艺多果,属轻灵性拳法。

 

凌厉之拳法
  猴形拳是依据猴子的性灵智敏,动作奇快之本能创编的像形拳法,母型拳谓之“猴子抓面”。拳法为手脚并用,掌呈五指微开的猴掌。以右猴形拳为例,出左步,腿微曲,支撑躯体,右腿平抬,脚尖、膝尖平伸,出腿之际双膊齐出,呈斜上势,掌心向上,右前左后,三次连环掌冲擦彼面部,此为束身过程。随着展身打虎步,双掌变为双托塌击彼胸,或以虎形双把推击彼身。然后上右步,曲腿撑体,抬左腿,如前所述打左猴拳。猴拳规迹呈直线冲起势,膝盖冲起击彼阴,双掌冲起擦彼面,以45度冲起为佳。猴形子型拳有二。一曰“猿猴献桃”,也叫“猴子掇腮”。起腿叫猿猴献桃,不起腿是猴子掇腮,主击部位即腮帮子,包括下巴。二曰“灵猴背山”。“猴背”本是十三拳之一,利用转身用脊背击人,同时用捩拽手法,抓取对方可抓之处,在突然下势(下蹲)之时,将对手摔倒在地。演练时,三势联袂,打完“猴子抓面”,就接“灵猴背山”,转身再打猴子掇腮。 

 

怪异之劲力
  猴形拳的劲力为冲起复转性劲力,这是膊腿并用的同一性劲力,但在手法使用上却不仅“冲起”,且重在复转性连环劲力,即双掌如轮似圈,沿着圆弧劲路连环复转使用,一掌冲出去,另一掌抽回来,连续不断地击打对方面部,直至脖颈各个要害部位,而在对方受挫之际,复转连环性劲力疾速转为塌砸性劲力,将手托塌砸于彼胸,或者转为践冲性劲力,以双掌推击彼胸(腹),沿抛物线推抛而去。这种变化劲力呈“~”型路线,在劲力变化中谓之超短性劲力,有余力再用之功能,有猝不及防之功效。另外,它的复转性劲力还表现在子形拳法之中。如猴子抓面也有不如愿之事,而用砸塌性劲力托击或推扑对手,在对手的避防之下,也不可能得逞,甚至被对方反裹斜搡,使我呈斜转被动之局面。此刻,尽可顺水推舟,趁斜转之势以脊背靠击对方,当然脚根要稳,身体要下势,躯体要“弓”,用背凸甩打彼胸,此招也属败中取胜之法,在背靠之际变招“灵猴背山”,抓取对方中节部位的可抓之处,利用下蹲斜搡劲,将对手摔倒在地。“抓面”变为“背山”,就是复转性劲力所致。而转身再变“猴子掇腮”,更是复转之复转,而且是由斜下劲力复转为上冲劲力,故能顺其自然地循其径道掇取彼腮。

 

鲜明之特点
  猴形拳拳法奥妙,变化无穷,谓之“一箭三雕”,也称“举一反四”。“一箭”为臂腿齐出,如离弦之箭。“三雕”则是掌击彼面,膝顶彼阴、脚尖踢彼膝。一箭三雕只是束身阶段的用法,展身再击对方,则就是“举一反四”,除擦面部,击彼阴,踢彼膝之外,翻掌之中则去点穴,所以谓之举一反四。当然拳法甚佳还须功力相当和应用自如,否则也是望洋兴叹,画饼充饥。但是猴形拳的特点却是不容置疑。由于猴子性灵,灵乃万变之根,万果之源,所以它的特点尽在预料之中。其一是速度快。其手脚“一箭”齐出,而且以风驰电掣般出洞,就可击打彼身之上下两节,可谓速度奇快,直出直击,不容间隙,谓之“手快打手迟,打了还嫌迟”,快中取胜也。其二是变化快。顾中有打,打中有顾,一个猴子抓面,势如擦具痛擦彼面部。而束身变展势,立马冲彼营,就其双掌一翻,“翻”出了托手,“翻”出了双把。不是点取中节有效穴位,就是将对方扑推而去。而猴子掇腮也是快中快变,一个冲起手法,转眼掇了对方的腮巴。以上手法尽可在各种变化中进击彼营,大获全胜,可见变化尽在一瞬间。其三鬼招多。猴子智敏异常,非常人莫比。举膊出“箭”貌似擦击彼面,但复转之中却点击了要穴,可谓诡计多端,攻其不备矣。猴子转身实为失控之败势,但“灵猴背山”,不但挽回了被动局面,稳住了阵脚,而且在转身“背击”中抢夺了战机,抓取了彼胸的可抓部位,用伏身下拽劲搡摔了对手,可见猴子诡计多端,变化莫测。

苛刻之功底
  猴形拳以“灵”铸魂,以“灵”刻艺,一切要以至彻至灵为出发点,从两方面刻求功底。(一)底功要“灵”,底功即桩功,桩功是各种拳法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底功,如同不打地基盖楼房,经不起地震的摇震,受不了洪水的浸泡。一遇天灾横祸,不推而倒。而猴形拳的基础功,不仅要练浑元桩,而且要在刚劲上过硬,柔劲上超脱,软功也要融合在身,能够在拳法使用上既轻又灵,既刚又柔,既巧又秀,随心所欲地升华拳法。(二)悟性要“灵”,聪慧智敏是练好心意拳,特别是猴形拳的起码要求,因为猴形拳属轻灵性拳法,没有出奇的变化和致命的杀手,不可能抵敌重击性拳法的挑战,为此,必须多用脑子想,多用创意练,多用怪招磨,多用重拳打。以期启悟心窍,顿开茅塞,走出自己的拳路,从而以轻制重,以巧制拙,以灵制快。
 

 

曹继植先生说戴氏心意十大形——马奔

马形说“奔”

    马有奔蹄之功,冲击之勇,呈排山倒海之势。马形拳由两势组合而成,即主拳野马奔槽,副拳烈马分鬃。

 

分节说练法
  烈马奔腾、气势磅礴,凶猛异常。拳法之“奔蹄”实是既攻击又防御的融合性拳法。奔蹄乃由下而上,呈斜起势动作,实际上就是行话说的“提领”。提领喻比蹄领,直冲喻比分鬃,一提一冲,将彼之手排向两边,击向侧方。马形拳虽为两势组合,然而拳法却分为四个节奏,第一节“提领”。两拳交叉提向斜侧方,拳虚握,膊微曲,置于胸前,谓之野马奔槽。第二节“膀击”。提领之后,紧接用犁形膀垂击于彼胸,使对方在零距离之内遭受重击,膀击实是对奔蹄之法的延伸。第三节是“顶肘”。顶肘也称“催胸贯甲”,顶肘是直击彼胸,与膀击同创一个部位,然而出肘却比膀击加长五寸,顶肘实是对膀击的跟补。第四节是“烈马分鬃”。双膊齐出,排彼膊于两边,两掌并用,直捅彼胸。以左马形拳作动作说明:束身出右步,腿微曲撑体,重心置于右腿,左腿平抬出击,提腿时同时起双膊,两手握虚拳,从丹田处交叉上提至胸前,呈外挎势,分立两边,形似马蹄奔立,旨在排击彼手,称野马奔槽,此为束身过程。躯体一展,左腿前踩变虎步,虚拳变作刀掌,左膊垂落,肩头击于彼胸,左掌甩至右胯边,右手擦着左膊往上提,至左肩内侧止,呈犁形膀势。紧接起肘打催胸贯甲,右手护左肘,左肘头打彼胸,呈顶肘势。紧接打快步,出双膊,两掌胸前环排,以前冲势击于彼胸,势同蛙泳势式,此为烈马分鬃。烈马分鬃有上下两势,掌心朝上为上势,掌心朝下为下势,变势在于翻掌,尚需快步跟上。

 

分层劲力
   马形拳的劲力以前冲性和提领性劲力为主,但仔细分析,则可分三层诠解。首层劲力是野马奔槽的冲起劲,即两拳排挡交叉斜上,这种劲力可谓以横破顺,以斜引斜,可将彼手排向两侧。此劲虽为排挡性劲力,然而排中有碰击之效,领中有克打之果,故曰顾中夹打。第二层劲力是塌践性劲力。它是借冲起之势折射出犁形膀击于彼胸,紧接再折射出“顶肘”践冲于彼胸。两次折射皆为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之前冲劲。折射源于反向,是顺其自然的折反径路,是增强劲力的轨迹,是奋发拳法魂魄的源头,越折射劲力越大,拳法越为顺畅。第三层劲力就是从快步中环剥出来的滚冲劲。烈马分鬃为两掌齐出,似如箭簇,将彼来之手排于两边,如同烈马冲冲,鬃毛猎猎甩于两边,故曰“烈马分鬃”。此劲力是借助于双膊的翻滚而出,实是践冲劲力的补充,尽可在“快步”中捅击彼之要穴,还可翻掌变法,推击彼身,确有锐不可挡之势。
  马形拳之劲力可谓前冲衍践冲,践冲生滚冲,越冲劲越大,越变拳越烈,真如烈马难挡,惊马莫拦,马形拳实属重击性拳法。

 

分部说用法
  马形拳步步为营,时时击敌,属重击性拳法,非功大性烈者难用其拳。它的用法可分三部:第一部为挎击。野马奔槽既是顾已又破敌之相融性拳法,利用两拳提领,排挡彼来之手。提领乃提防,貌似以防为主,岂知排挡之中也含击意,因为“提领”为拳头所提,所领,内含提掤之劲,实是挎手,挎乃挎击,如若轻挎,彼手被挎向斜方,若是重挎,则为连挎带击,所以似挎也击,顾中有打。就只一挎,如果挎到上肢根节,并且力度宏大,对方也会被挎倒在地。第二部为践击。挎击中将彼手挎于两侧,彼之胸脯必然暴露无遗,我则趁空而入击其中心部位,犁形膀就是钻其空当的折射拳法,利用肩头痛击彼胸。彼若不离险阵,我则步不动而变拳法,折射践击性“顶肘”重创于敌。第三部是跟踪追击。倘若践击仍不奏效,对方仍欲负隅顽抗出手还击,我则以烈马分鬃法猛冲直进,宜捅则捅,宜扑则扑,该点要穴就点穴,若再以下势分鬃补以上势分鬃,快步不离彼身,必以重击性拳法取胜之。

 

分势说特点
  综观马形拳,性猛势烈,穷追不舍,时时出手,处处战斗,无往而不胜也。其特点有三:(1)上下合一,融会贯通。野马奔槽是膊腿并用之拳法,两膊提领之时,一条腿也同时平抬而起,以冲起劲膝顶彼阴,脚踢彼膝,可谓一马三箭,一举三得,谓之上下合一,融会贯通。使彼防上不可避下,顾此却又失彼,既倍受重创,又分心扰意,定收意想不到之果。(2)前后连接,无处不击。野马奔槽旨在排挡彼手,但不可能一招取胜,然而紧随其后的犁形膀和催胸贯甲却是实打实的跟补拳法,而且是在零距离之内起用中根节武器施以硬招,如此前后连击定然重创于敌。(3)左右逢源,伺机出击。烈马分鬃貌似追击性拳法,其实本拳法还是左右旁顾、善毒并举之妙招。烈马分鬃为中路行径,俗话说的好,中庸则可旁顾。我以直线进攻,彼必出招顾排,我则可观其拳意改变战术,或以侧击取之,或以掇抛胜之,或以翻掌托击于彼胸,拳法的变幻尽在我中庸顾旁之后。倘若彼无恶意,我则翻掌推倒,艺中见义即可。若遇歹人,我则以劲掌捅点彼之要穴,或击其要害,或闭其气血,或伤其内脏,扬我拳威,其谓阵中见艺是也。

 

 

曹继植先生说戴氏心意十大形——鹰抓

鹰形说“抓”

    鹰为飞禽之王,空中霸主,凶猛刚烈,百鸟惧之。苍鹰可凌空定翔目击,可掠空俯冲猎物,膀坚爪厉,有捉拿之精。练此拳要毒狠、快捷、功深力宏。性勇者尤为适用。

 

威猛之拳法
  先祖创拳,不为观赏,只为实用。一把翻扣手抓击于敌,使彼倾刻倒在脚下,既气势磅礴,又凶狠无比,如同思维联想中的苍鹰抓兔,故将其拳定名为鹰形拳。其实苍鹰猎食既用利爪狠抓,更以坚膀猛击,击昏击伤则可抓取食之。因而鹰形拳既有爪抓又有膀击,名曰“鹰抓兔” 、“鹰跌膀” 和“鹰击腹”。其练法有三:一为四平抓扣;二为斜搡跌膀;三为平肘斜击。何为四平?即单腿平抬,双掌平伸,意旨提腿之膝与阴平,脚尖与膝平,掌尖与口平,肘头与心平,谓之“四平”。其练法是这样的,以右鹰形拳作动作说明:束身进左脚,腿微曲,右腿冲起平抬,做到膝顶阴,脚踢膝;起腿之时,双掌呈刀掌自丹田处冲起斜上,掌心朝上呈叠状,右掌在前,左掌紧贴右小膊,掌尖正对彼面部,肘头照准彼心窝,呈四平势,此为束身鹰势。躯体一展,提腿落地变为虎步,刀掌变作曲指鹰爪,双掌同时翻扣而下,左掌抱右掌,扣至小腹处,名曰鹰抓兔。之后,两手同时翻掌上提,排击彼膊,然后突然向左下斜搡,膀尖击于彼胸,名曰鹰跌膀,也叫犁形膀。紧接右脚跨右,起右膊横肘侧击,名曰“鹰击腹”。接着进右步打左鹰形拳。为实用起见,抓扣式鹰抓兔不讲四平,不提腿,只出手,打虚灵步,稳住自己根基为目的,两臂呈45度斜起势直抵彼面,掌型如同四平式,旨在出掌就击彼面,翻掌就扣彼身。束身起膊,展身翻掌扣至小腹处,展身时虚灵步变为虎步。此为主形拳。其它副拳势式不变。

 

惨烈之素质
  苍鹰之特性是凶惨暴烈,一旦目击准地面猎物,性如电闪,追似雷击,照准猎物风驰电掣般俯冲而下。所以演练斯拳,或者使用斯拳,必须具备两大素质:一是心理素质,又名“拳魂”。即“我行我素,有恃无恐”。特别是在体骼、体质存在悬殊之情况下,自恃身高马大,功深力宏,视对手如鸡兔、草芥,让对方心理上产生恐惧之感,而我却是非胜不可,并且就其一招鹰抓兔或鹰跌膀,或者施以鹰击腹,定让对方一败涂地,如果再补上其它致命招法,让对方想起来也后怕不已。二是实战素质,又名“拳魄”,即“出手要快,翻扣要猛”。鹰形拳之所以凶狠,就在于出手为击,翻掌为扣,尽管对手出手在前,而我却是意念在先,“双箭”早备,同样可以后发制人。鹰形拳是双膊齐出,两掌并一,如果将两肩连为底线,两膊视为边线,形如底宽尖窄之尖锥形。尖锥破彼手,如同打木楔,既能见缝插针,又可深钻排彼,所以双膊尤如双剑,两掌则似箭簇,只要出手快,力度大,定收事半功倍之效。尖锥形为几何范畴,哲学原理,道理在于以尖钻空,排彼于两侧,硬插硬塞,无往而不进矣。另外,起手用的是掌背,掌背擦击彼面,势如钢锉擦树皮,而紧接之翻掌扣击,才是致敌于绝地之招。只要翻扣速度快上加快,劲力猛中见猛,对方定遭五雷轰顶。如若对手有备而来,我则在翻扣时突然变扣手为出指,点击彼目、重创彼鼻或其它中节要穴;或者变招鹰跌膀扣击彼胸,彼若侧转或者避逃,我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起肘侧击,名曰鹰击腹,定可胜之。

 

毒狠之劲力
  鹰形拳之所以威猛刚烈,就在于它的劲力富含哲学原理,这就是欲下先冲起,欲扣先纵肩,欲横先出步,处处蕴含着折射之理。实践证明,越是折射,劲力越大,变化也更加灵活,杀伤力也明显加大。而多处折射为独特拳法奠定了基础。(一)欲下先起,生发刚烈之冲击劲。鹰形拳出手为斜起擦掌,用掌背狠擦猛击彼面部。斜起本是顾手,只是在排彼之手中亦顾亦打,形成了一石二鸟,其实翻扣才是根本目的。翻掌为生力,下扣冲彼身,用强劲击倒对手。翻扣就是生劲之源,折射之理。这就是欲扣先翻,欲砸先起,居高临下,必生刚烈之冲击劲。(二)欲甩先缠,生发脆猛之斜砸劲。鹰跌膀是鹰抓兔的补拳,联袂组合,皆为下砸性劲力。目的在于穷追不舍,紧追不放。鹰跌膀是翻扣冲击劲的连环生衍,既不失零距离的搏击,又可加大杀伤力,欲达此愿,膀击是最好的杀手锏;而调膀则须借势,甩肩尚须生劲,这就必须缠绕两膊,封闭彼招,值此调膀甩肩,生发脆猛之斜砸劲。(三)侧追横撵,生发猝然之横击劲。直线穷追,则必出现侧转避逃,为穷追猛击,鹰形拳从直劲中折射出猝然的横搡劲,利用走侧步和出横肘的“鹰击腹”,侧追横撵,使彼难脱险阵。

 

流畅之用法
  鹰形拳有三种用法可称规迹性用法。(1)遮云蔽曰。“鹰抓兔”势式膊起如剑,出掌似刀,转瞬间击目破相,势如遮云蔽曰。(2)重创要害。出掌击彼面部,非寻常杀手,破鼻伤眼,痛彻至心,外加膝顶阴,脚踢膝,实乃重创之法也。(3)点击要穴。即便不去重创要害,也可在中节部位和面部、颈间点其要穴,轻则发麻,重则滞血闭气。(4)四面出击。鹰形拳既可用“鹰跌膀”跟补追击,用砸击劲重创于敌,还可横顺施招,四面出击。“鹰击腹”就是以肘横击之截敌妙招,既能近距离击敌,又是杀伤力至极之招法,使用此招尽在步法的侧转之中。上述用法是顺其拳法径路,尽在行拳走势之中随意而用之,可谓顺手牵羊,流畅至极。

 

曹继植先生说戴氏心意十大形——鹞束  

鹞形说“束”

    鹞有束翅之能,窜林钻云,捕食奇特。尤以入林术为最妙,两翅紧束,呈流线型体形,速度奇快,转瞬即至。别看它追食时束翅至极,捕捉猎物却善用膀击,故鹞形拳专研膀法,膀为梢节之根节,是贴身近战的有力武器,膀根起幅小,力度大,只有根节之摧,才有中节(肘)随,梢节(手)追之说,可见膀法至关重要。

 

束翅之内涵
  戴家拳讲究束展两势式,束为进,展为击。欲进必先束,束身必先裹。何为裹?抱而不露是裹也,身法则须沉肩垂肘,涵胸拔背,包肩裹胯,提臀尾,整个中节部位呈圆型,让对方无暇可击,我则在进攻时变束为展,变敛为戈,如同鹞子束翅入林,既可减少阻力,更可加速追食,一旦触及猎物,必然展翅扑击。所谓束身,一言以蔽之就是封闭拳门,不给对方以可趁之机。岂知束翅是外在表象,而实质却是阴阳转换之契机,因为束身为备战,战前须松弛,只有放松一切,意识才有灵智,胆识才有灵气,顾打才有灵技。如若处处,时时处于紧张,智则凝、气则敛,体则僵,技则钝,故尔战前束而聚灵,战时展而技烈,这就是言“束”之内涵。

 

内容之丰富
  戴家拳对于膀法颇有造诣,主拳有鹞入林,副拳有鹞钻云和鹞冲天(也叫挑顶)。除鹞入林膀之外,还有六式子型膀。鹞形拳同样以束展势式衍变,束身为备势,展身为击势。以右鹞形拳为例,束身时两膊封闭,右肩沉垂,手作叉掌,左膊立于右肩头内侧,右膊随右肩扎于左胯前,躯体一层,打成虎步,两膊稍一拉收,左手拉至乳旁,右肩纵起,手至腹前,纵肩起打即为鹞入林膀,拳法径路为由下而上。紧接主拳继而演练副拳。此时,步法先打后撤步,再变快步冲向彼阵,双掌同时先前冲,后回捋,伴以快步再:中向彼身。此为“鹞钻云”,也曰“双箭穿杨”,紧接再出快步,打出鹞冲天,即左右手环绕一圈,右手自下而上挑过头顶,故也名曰“挑项”。母型拳里内含了冲起性鹞入林膀。另外还有六个子型膀不在联袂拳法中,只需单练即可:(1)云摩膀。步法同样用虎步,也可顺步,也可拗步,只用丹田的横甩劲,用肩膀横打彼胸,既然是横打,就不拘泥于一向横甩,尽可左右反甩,旨在以横破顺,使彼在零距离中难以起手。(2)裹风膀。裹风膀是由外向内的横行膀,膀法配在裹拳手法中,意在曲膊横排彼手之际,有意识地起用肩膀横打彼胸,以根节之劲力抵御彼方直来之劲。(3)押摩膀。押摩膀为肩肘并用押闭之膀法,随着手法的押落封闭、膀根也紧贴对方呈押摩膀势。(4)坡落膀。类同押摩膀,但肩膀劲力为塌落劲,即贴紧彼身,配合曲肘击打而疾速塌击彼胸,似如土墙倒塌,疾速塌落。(5)人字膀。贴身近战,步步紧逼,肩膀以斜下为劲路,甩膀斜击彼身。(6)犁形膀。抖肩、甩膊,用膀尖垂击彼胸。

 

劲力之厚实
  鹞形拳独用肩膀零距离击敌,这就必须具备身体壮实,功力宏大,而且善于巧妙地调膀运劲,使厚实之劲力充分发挥在各个膀法之中,它的劲力归纳为三种。(1)冲顶性劲力。冲顶劲力表现在鹞入林和鹞钻云及鹞;中天拳法中。劲路皆为由卞而上,以极强之;中击劲撞顶彼胸和捅击彼身,甚至挑彼阴部。而在零距离之内生发其劲,必须有环绕、回捋和强压之折射力,才会衍生极强之冲顶劲。(2)塌砸性劲力。表现在其它六个膀法中,裹(风)为横裹,彼必前闪,云(摩)为来回横摩,彼也会东倒西歪马失前蹄,至于犁形膀、押磨膀、坡落膀、人字膀,皆为明显的直下和斜下势,对于直来之彼手,我则以塌砸性劲力将彼引进落空,击倒在洞口。(3)旋拧性劲力。实用膀法不仅在普通的常用的平身步法之中,双方近战往往会出现贴身靠打,免不了疾速盘下,端掉彼根,盘身下势正好,“时不空过,路不空行”,趁机使用膀法击其中节,而要轻车熟路地出招用膀,没有极强的旋拧性劲力是难以稳住自身而大获全胜的。

 

功力之所求
  鹞形拳着重用膀,这就势必形成面对面,身贴身,几乎在零距离范围内搏击斗技。为适应恶劣之态势,必须强化意识,树立唯我独胜之信念,同时要注重功力修炼。
  (1)刻苦调膀。七种膀法各有千秋,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练法,但同一的要求却是左右调膀、上下滑膀、内外扣膀,原位转膀,只有刻苦磨练,才能熟能生巧,法为我用,膀才有灵性、动才有杀性,这就要做到自己悟练,相互磨练,以战代练,在锻炼中生功,在磨合中求艺,在实战中升华拳法。
  (2)盘腿练劲。为强化膀根功力,旋转盘坐是必修之课,只有熟练地旋转盘坐,下肢功能才能曰臻完美,丹田功能才会精练升华,遇到实战才会疾速盘坐端彼根节,同时也才能“时不空过,路不空行”地施展膀法击敌。
  (3)联袂精练。戴家拳共有七膀,外加一手鹞子钻云和鹞子:中天。可谓一拳多法,一艺多变。但诸多膀法皆为实战性拳法,只有平时多练熟练,才能战时精用奇用。为此要求七个膀法既要单练也要联袂苦练,既要有意识地精练,还要养成在突发情况下的骤然应变,若能做到四面八方随意演练,并且能达到意到法到,在实战中随机应变,才是对鹞形拳的真正升华。

 

曹继植先生说戴氏心意十大形 鸡形 

鸡形说“斗”

    鸡有敌斗之勇。两鸡相斗,凶烈异常,羽毛蓬松,劲气冲冲,睛对睛,头对头,伺机扑啄,互不相让。戴家拳之鸡形拳,除取其“啄”意而定名为“鸡啄米”之外,还有两手“鸡击胸”、“鸡绕脖”却非按图索骥,然而也能联意,极其实用。

 

拳法与用意
  戴家拳之鸡形拳由三势组成,母型拳为“鸡啄米”,取意于“啄”。子型拳为“鸡击胸”,取意于击;“鸡绕脖”,取意于”绕”。它的拳法是这样的,以左鸡形拳为例:右腿微曲撑体,左腿平抬,意指膝顶彼阴,脚踢彼膝。左膊微曲,鸡嘬掌击敌。鸡嘬掌即五指并拢呈尖嘴嘬合型,右手护左肘,有助推之意,此为束身过程。躯体一层打出虎步,左肘击彼胸,为“鸡击胸”,然后打快步,做“鸡绕脖”动作,即左膊做下押且弯之半曲势,右拳斜起做合击势,此为鸡形拳全过程。以此类推再出左步提右腿做右鸡形拳。此拳内函在于主动出击,并且极富鸡斗之特性。鸡掌直击彼面部,谓之“鸡啄米”,以面部鼻梁,甚至以眼睛为攻击目标,展身出肘则是击打彼胸。“鸡绕脖”,目的在于夹搂对方的脖颈,右拳头同时痛击彼之面部,实是斜起合击势。三势合一,旨在重创对手头部,轻则破面相,重则弊彼命,一啄一顶一夹一击,倾刻丧失战斗力,甚至出现不堪设想之后果。

 

劲力与衍变
  鸡形拳之所以凶猛惨烈,残酷至极,就在于劲力独特,以死摒恶斗为宗旨。它的劲力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啄击性劲力伤害部位多。鸡啄米主要是击面部,伤彼目,以冲起性劲力为劲源。冲击彼面之时,梢带着膝击彼阴,脚踢彼膝,而冲击彼面部的特色竟然是鸡掌劲击,其掌型敛合了指力集中、目标明显之条件,因而容易击中,杀伤力且大,具有伤害部位多、重创之恶效。
  二是践击性劲力震动幅度大。紧接鸡啄米衍变的肘击法是属于冲击性拳法,肘为上肢之中节,具有短而力度大,震动幅度大之特点,尽管肘头直击的是胸部一个点,然而波幅面积大,整个胸腔都会产生痛感,甚至会震伤内脏,造成伤残。
  三是夹击性劲力威慑力度大。鸡形拳之补拳“鸡绕脖”,实质上是曲膊夹脖,将彼的脖颈搂夹在我的弯膊之内。夹脖只是废止对方的技击抗衡力,而与夹脖同时冲起的拳击才是真正的杀手锏,不在彼的胸部而在面部,这就给对方造成致命杀伤。夹击之余尚能翻掌变拳直击对手腹部,轻则忍痛弃战,重则造成内伤。综观鸡形拳之劲力与衍变,确有惨烈之效果,重创之结局。

 

暗招与特点
  鸡啄米和鸡绕脖各有一个动作至关重要,不经点示总会忽略,其实这两个动作不仅具有顾排功能,而且会给“鸡啄米”、“鸡击胸”和“鸡绕脖”扫清道路,铺下杀机,属暗藏性拳招。鸡啄米,提腿时同时起膊,它的径路不是直出直入,而是有个先出后拉,先提后击的反射过程,就只一拉一提,将出手置入了曲绕拳径之中。其实出手是在截获彼手,回拉则是提领之招,一手提领,荚怀住了彼手,又在提领时将彼手又排在了侧面,回拉提领就是为啄点彼面部清障铺路。没有这个貌似多余的“弯路”,就不会有痛击面部的后果。鸡绕脖有个下砸性动作,形如闸势双把中的砸劲线路,有顾排之含意,其实这招砸势不在胸前,而是在顶肘动作之后的上斜方,此意为着在夹脖之机先以刀掌砍击彼的脖颈,而后顺其自然地夹住脖颈,让彼失去战斗力,再用铁拳痛击其面部。提领和砸势实是潜藏于拳径中的暗招,既具备顾排之功能,但也有杀伤力之函意。由于鸡形拳时时、处处杀气腾腾,故尔它的特点也别具个性。(1)凶残。鸡啄米直击鼻梁,且能点伤眼睛,可谓凶恶至极也。肘头直顶彼胸,痛彻五脏六腑及骨骼,可谓狠毒至极,而鸡绕脖还“刀砍”脖颈,夹搂脖子之时又挨铁拳重击,真正谓之惨烈至极。而只有如此凶残之状,才是鸡斗之现实,拳法之灵魂。当然历史在发展,文化在进步,当今演练斯拳不是为厮杀,而是为交流,文明、礼貌、切磋、研究实是弘扬武术文化之根本宗旨,不可轻易施其毒招。(2)快变。鸡啄米夹带提领手,两势融一却在一个束身过程之中。而与鸡击胸、鸡绕脖同时融合的拳击法,也在一个快步过程中。同为一个束身和一个快步,就发射了三个招式,可见鸡形拳的变化快中有快,疾上加疾,正如古拳谱所云“手快打手迟,打了还嫌迟”。(3)顺当。鸡形拳变化既快又多,可谓一法多变,一变多艺,一举数得。那末为什么变化如此快,如此多,如此精?原因在于”顺当”。顺当的表现是,Α:拳路顺。拳法都在直线上变化,而不是横顺互变。用不着既换手又换腿。Β:势式顺。变招都在一条臂上衍变,鸡啄米变顶肘,顶肘变绕脖,同为独臂变招,皆在曲绕伸缩之中。C:步法顺。以快赶快,快中加快,既不换步,又不变位,可见顺当至极。D:劲力顺。鸡形拳的三股劲力皆为同向劲力,用不着繁杂的回还和折射,用起来极其顺畅。

 

 

曹继植先生说戴氏心意十大形——燕噏

燕形说“噏”

    燕有噏食之能、抄水之术。小嘴张开,可在湖面上飞行抄水,可在屋檐下挒翔噏食,就只上下嘴壳一开合,既快又准地速饮速吞。戴家拳取其“噏”意,融入拳法,两条膊环绕缠转,既能排击彼手,又能吞击对方。膊如嘴壳,开合自如,故名“燕形拳”。

 

拳架的可塑性

    戴家拳搏击为宗旨,冠名是赋意,燕形拳也同样如此。冠名燕形主要是燕之“噏”意吻合拳法构像:因为拳法的两条膊上下张开,掌心朝前,此掌立于肩头,彼掌扎于裆前,势如狮子大张口。岂知,食肉动物猎食靠的是嘶咬,只有小燕子才是在飞翔中张口吞小虫,开嘴噏清夜。上下嘴壳形似喇叭口,不用停飞,;必减速,只需低飞擦动水面,就能张噏水。即使在屋檐下掠食蚊虫,也只需偏飞捌翔,尽可吞而食之。而拳法的造型就是可塑性的“燕子抄水”和“燕子噏食”。燕子噏食也叫“漂把”,属跟补性拳法。漂把与双把确有相似之处,都是前冲性动作,但双把的拇指相交叉,而漂把两掌不相挨,只掇不扑。

    燕形拳的练法不很复杂,束身过程与鹞形拳相似,也是手膊环绕,但肩不沉,肘不垂,两手只在胸前环绕,如同抱,玩篮球,由外向内再向下,沿着横立圆规迹环绕一周,呈立膊开张势,即此掌立于肩头,彼掌扎于裆前。接着躯体一层,打出虎步,以立膊开张势向前推去,形似燕子张嘴,上卡彼胸,下截彼腹,沿着顺立圆规迹推敌倒地,名曰“燕子抄水”。燕子噏食为副拳。继燕子抄水势,双膊在胸前呈左右翻掇势,变立膊开张为两掌平掇,配合冲击性快步,打出前冲性“燕子噏食”,即掇抛式漂把和翻扣式托掌。

 

劲力的相融牲

    燕形拳为轻柔性拳法,用不着发猛力,出炸劲,但是在束展过程中,却要批准环绕的时差点和发力的切入点,就可顺利地环排彼手,准确地发击彼身,所以在演练中要轻轻地、灵灵地锻炼,只有认真地用“心”去练,才能达到拳法上的 “形”满“艺”足和劲力上的浑然一体。燕形拳的劲力表现为:(一)缠绕性劲力。主要表现在束势环排手法过程中,它的缠绕不仅有两膊的相缠相绕之可视状,至关重要者是两膊的拧挒,形成拳迹环转的内劲缠绕,究其根源是形体的环转,反应出劲力的缠绕,内在有着本质的统一。(二)冲顶性劲力。表现在展身后的推击之中,两膊上下开张,一手卡胸一手截腹,中节完全为我所控,利用束展的衍变,步法的绷蹬,丹田劲力的爆发,手法必呈前冲之势。(三)根截性劲力。表现在环绕排彼之拳径中,就只环绕缠裹,我之双膊尽可环截彼膊,并利用穿插性手法,造成肘部以上的根截,使对方既断了根,又锁了肢,难以复苏再战。(四)漂掇性劲力。表现在跟补性“噏食”拳法之中。我之环绕咱彼,将彼膊左右翻掇噏之,使对方处在被动状态中,我则利用快步冲击,并用漂把之相合劲力掇抛送之。若欲加大杀伤力,我再翻扣双掌用力托之。四股劲力皆为折射性衍变,有劲力倍增之特色,是横顺劲力相融相合的整体劲,故拳法轻灵,而劲力脆猛。

 

衍变的随意性

    由于燕形拳轻灵敏捷,劲力相融,故在拳法的实用上有随心所欲、无所不能之特点。(1)随意转换。转换牵连着方向,这就是前后左右,由于斯拳灵活,故尔在束身之际尽可转换方向,并能在转换时环绕双膊,缠排彼手,展身进步时推击彼身。(2)随意调节。两膊开张意指燕子张口,大张口可吞击半截躯体,小张口则缩小击点,噏击要罟。环绕双膊时可卞可截。也可变截腹为挑阴。环绕时可缠可拨。也可以变拨排为砸击,还可以变掇抛为肘击或膀打。(3)随意变化。燕形拳是由横变顺之拳法,若再由顺变横,尽在折返规迹之中衍变,出手投足就可打出冲击性和横排性拳法。如燕子噏食为掇抛性势式,也可掇抛中突然翻掌变作托手击于彼胸,掇抛和托掌皆为燕子噏食。

 

意的两重性

    燕形拳旨在以“燕子抄水”冲击对手,或者以“燕子哺食”掇抛、掌托对方。两者说的都是先顾后打的冲击性进攻,好像只“吐”不“吸”,与“咱”意大相径庭。其实,搏击旨在取胜,只要高奏凯歌,“抄”也胜也,“噏”也胜也,如同“大胜敌人”和“大败敌人”一个样,意思都说敌败我胜。不过,“噏”意确有两重性,既有前冲之意,也有倒“吸”之意,只是在衍拳走势中前冲为明径,倒“噏”为暗道。

    燕子抄水呈立掌冲击势,拳径为顺势直线,岂知,两膊环绕走的是由内而外再向下的横圆路线。即是缠绕,就有钓拽彼膊之蕴意;环绕终时,既可向前推击,也可向后塌拽,一只手塌彼肩,一只手拽彼腕,一塌一拽,对方必然闪跌。从拳路分析,好像不是将对方送出,而是倒在我之脚下,难道这种跌势就不是“燕子抄水”的另一种“抄”吗?燕子咱水说的是将对方掇而抛之,然而,掇抛行的是平圆缠绕,既是缠绕,也有个捋膊钓扣之意,彼膊既然在我控制之中,则就也可向前掇抛,也可朝后跌搡,利用反向践劲将对手跌搡在我身旁。其实搡与抛一个样,殊途同归。燕子抄水中的塌拽之“噏”,燕子噏食中的跌搡之“噏”,都是潜藏于明径拳法中的暗道,都是扎扎实实的“噏”。故曰“抄”中有“噏”,吸中有操,前冲是噏,后跌也是噏,“噏”意确有两重性。

 

曹继植先生说戴氏心意十大形——熊击

熊形说“击”

    熊非灵敏性动物,体态巍巍,行动迟缓,但腰轴泰然有劲,遇敌好用大掌击之,侧走侧打似如旁敲侧击,可谓拙中见秀,熊乃雄杰也。

 

独特的拳法
  人为拳之主,拳为人所用。人有清秀慵态之分,拳有轻灵拙笨之别,熊形拳难与鹞燕二形比轻灵,难与龙虎比凶狠,但拙中见秀,各有千秋。熊形拳由熊出洞和熊击掌两势组合,手法以虚拳和叉掌为主,步法以三角形侧风步见长。盘法十分简单,左步向左斜上方跨一步,右脚左跨紧靠拢,左手为叉掌置于左腮旁,掌心向里,右拳随步而上置于左掌内,以掌护拳贴近左腮,意为旁击侧面之敌,既侧排彼手,又顺势出击对方的颈间或胸脯,此为束身过程。躯体一展,右脚踏向右斜上方,呈三角侧风步。与此同时,左掌变虚拳,顺着由上而下一条线垂击至右膝处,随着腰轴拧挒,右手拉回到丹田右侧,至此完成了熊出洞势式。此时扭腰出掌,右手拍击(捅)彼胸或脖颈。然后盘腿下旋打地盘势,出左掌劈击彼胸或彼阴部,再旋转复立,此为副拳“熊击掌”。以此类推上右步打左熊形拳。 

 

罕见的特色
  熊形拳既不灵又不猛,然而拳法独特:(1)以三角形步法行拳走势。此步法虽为侧向步,但有别于横行曲绕的蛇行步,它是直线直角,名曰“熊行步”。此步步幅较大,庄重稳沉,非功力深沉者难显其威,能在行拳走势中无所畏惧地横排彼之来手,实乃“横行霸道”也。(2)熊形拳以反向式手法排阻击敌。一手领起,另一手紧紧随之,以冲起式手法横扫彼手,但是展身击敌却又急转直下,呈左变右,上变下两个反向,虽然反向动作拉长了拳径击敌之间矩,然而反向引发折射,却是加大了力度,增强了杀伤力,反向式手法配以慵态熊形拳可谓门当户对。(3)三角步可以时不空过,路不空行。熊形拳之步法,是侧走侧转,从侧去侧的三角形侧风步法,但它可以在侧走之行径中正面击敌,叫做以侧击正,从而减轻彼此直来直去之强压势头。另外,侧行步还可在行进中以腿挎腿挫其根,以腿跪腿断其路,貌似避敌锋芒走侧面,实质上是以斜击正钻空子,这就是熊出洞侧行正击之内涵。

 

专注的劲力
  心意拳讲究意念要集中,劲力要专注。熊形拳的劲力就讲一个字“挒”,好像只有一势一劲,才能表现出老熊的本能。其实“挒”是劲力之源,运劲之母,只有挒转才能钻,才能拧,才能翻滚,才能棚掇,也才能拽拉托砍。其“挒”可谓拙中见秀,意蕴深沉,妙中见巧也。(1)扭挒劲。此劲表现在拳势的转换之中,特别是侧走侧转,没有巍然之扭挒,就不可能顺达地转来转去,也不可能劲冲掌指,斩击彼身,扭挒实际是腰轴的旋转所为,是丹田功能的反映,也就是爆发力的表现,欲丰其劲,必须扎实桩功,强化丹田的修炼。(2)旋拧劲。表现在先打地盘步,后打熊击掌的下旋势和上旋势式中,没有强有力的旋拧,两条腿就难以麻利地盘坐,所以扎实下肢功能至关重要。欲宏其劲,必须练好柔劲强化刚劲,只有刚柔纯熟,才能疾旋疾拧。(3)挒踏劲。挒踏劲表现在侧走侧转的步法中。熊形步从侧去侧,中途必然遭遇对方之一条腿,彼之腿就是侧走中的障碍,这就必须逢障排障,遇险化险,用我之腿挎击彼腿,或以挒踏踩跪断其肢根。

 

全新的用法
  熊形拳由于手法怪异,步法独特,劲力专注,这就奠定了全身处处是武器的全新战斗方略。(一)肘头击胸。侧去排敌正好是单膊冲起,横行排击,彼膊必然斜去,刚好露出胸腹,此刻单膊一挒,肘头不斜不歪,正好对准彼胸,顺势一击,彼胸必遭重创。(二)铁掌劈敌。劈击机会有四:(1)掌托肩,手扣腕。展身侧踩时,右手捋扣彼腕,左掌托击彼肩,一击一搡,彼必倾跌。(2)拳变掌,劈脖颈。展身斜踩时定可挡住对方进路,倘若头部在我攻击之区间,正好虚拳变掌,劈彼脖颈。(3))出刀掌,劈胸膛。旋拧扭挒,打出去的就是刀掌,掌击彼胸,劲冲力猛,有猝不及防之效。(4)打地盘,捅小腹。地盘步为下旋劲,正好取彼下节,用铁掌捅击彼阴。此为熊击掌。三掌出击,可攻对方颈、胸、阴三节之要害部位,可见熊掌之阴毒刚烈。(三)臀胯击石。侧去排彼正好贴近彼身,只要有意识地将后脚摆进彼裆,猛一甩胯,彼必挨击,轻则歪斜,重则击倒在地。(四)点击要穴。侧去排彼,既可两手齐排,也可一排一攻,前手主于顾排,后手尽可趁空出指点穴,可谓一石二鸟。(五)提膝顶阴。侧走侧转,始终有一条腿紧跟前脚,只要创造机会,后腿就可出其不意地提膝顶阴。(六)头撞顽敌。熊形拳有其以侧击正之独特条件,尽可侧打侧攻扰乱对方思绪,引发对方左顾右盼,我则乱中觅机,找准空子一头撞击彼怀,连撞带掀制敌于绝地。
  

    恩师岳蕴忠(小名贵宁)向余亲授五行拳和十大形时,谆谆教诲:“五行拳讲究相生相克,注重内在衍变。十大形则是拳变拳、法衍法,突出外沿形变。要想练好戴家拳,必须扎实桩功,盈实丹田,精练刚柔劲力……。”

 曹继植先生说戴氏心意十大形——蛇拨

 

蛇形说“拨”

    蛇形拳灵活敏捷,以柔克刚,有拨转之能。蛇形母型拳为“蛇拨草”,子形拳为“蛇吐信”,“蛇盘兔”,联袂盘练,确有补遗之功效。

 

拨转之内容
  蛇形拳为轻柔性拳法,轻则易变,柔则至灵。曲绕行径中轻灵拨转,灵柔至极中突发奇招,使人猝不及防,无所适从。蛇形拳有“子、母”拳之分,母型拳为“蛇拨草”。其拳法以拨为主,以转为要,拨转靠的是两只手,手为八字掌,也称蛇形手(拇指、食指翘开,其它三指曲包),灵转靠的是蛇形步。拳法势式为束身不展,两腿微曲,从侧去侧,曲绕横行,形同“S”路线前后左右皆可转行。两只手在胸前交叉拨转,旨在以横破顺,化解中出击。由于它取意于“拨”,所以一切拳法均在拨转中衍变,既可以灵敏地窜高冲下,又能够绕钻洞穴左右逢源。子形拳也是以拨转为本能,在行进中出其不意地出指点击,似如蛇吐信子击彼面目。或者缠绕彼身,摇动其根,拦腰截腿,封闭拳门,趁其重心不稳而摔倒在地,以上所述皆为蛇形拳的子形拳法,但却是实践性较强的功法。既能单练独用,也能跟补连用。

 

拨转之精义
  人之体质有强有弱,人之体骼有高有矮,本身素质造就了双方搏斗中的悬殊之差。为了达到以弱胜强,以巧制拙,这就出现了搏斗中的避正击斜,以侧击敌。侧走侧击必然形成曲绕横行和拨转斗技,这就是蛇形拳之创意。蛇乃曲绕爬行动物,给人以狠毒快捷之印象,且有惊怵之感,怯避之意。蛇形拳之步法是两腿微曲,从侧去侧,两手在胸前交叉拨转,确似绘画着一个平圆和一个立圆。说白了就是一手走平圆,另一手走立圆,上下翻飞,平立交叉。拨转中,上手掌立掌朝前,下手掌平掌朝上。左手走圈是由下向右,返上向左。右手走圈是由下向左,返上向右,两手掌总是呈反向态势。手步配合为,步向朝左时,双掌到左,正好是左手完成平圆要下旋走立圆,右手完成下圆返上向右走平圆。步向朝右时,双手又至右边,正好是右手完成平圆要下旋走立圆,左手完成下圆返上向左走平圆。母型蛇形拳,只束身不展身,左右势式之手法步法都一致,只有子型拳才是从展身动作中出击,如由束身变作展身,一手突然向斜上方出击,就是“蛇吐信”,一般食指点击彼面部为多,也可点击可取之穴位。行进中束身变作展身,一腿挡彼腿于侧面,一手捧架彼膊,另一膊拦腰截之,然后膊腿配合,反向摔搡,此为“蛇盘兔”。“蛇吐信”多用点击,也可单指点,也可双指点。“蛇盘兔”则多用缠插手法,而且是手脚并用,膊腿联袂,确有扭挒之功能,跟补之特色。

 

拨转之特点
  蛇形拳的精妙之处在于步法的侧“转”,和手法的斜“拨”。侧转步既是以侧击敌,避免正面对攻,还可在转侧时以腿破腿,取意外之得。所以侧转有两用之意。同样,手的斜“拨”也并非拨彼手之一个目的,手的下旋上绕还可勾搂彼腿,也有两用之意。合二为一则是以腿挂腿,用手搂腿,以膊缠膊,以手拨手。转步和拨手是明用拳法,挂腿和搂腿则是暗施之招,蛇形拳的特点是:(1)速度快。拨转之中又返正,正好为展身,束身时拨破彼招,展身时反击彼身,皆为顺其自然的拳法衍变。由于顺其自然,所以手法变化尽可速中速,快中快,出其不意地速取对方。(2)走势稳。灵蛇取物总是先缠后食,只有稳拿死缠,才是蛇形特色,故尔蛇盘兔是在以横破顺的拳势中,突然钻其空隙,一手高架彼膊,另一手插缠彼腰,而行进中的前步突然退后,后步疾速上前挡住彼腿,形成腿绊彼根,膊拦彼身,如剪而夹,彼难脱身,中节猛然横搡,缠绕中必获胜果。(3)拳法毒。蛇形拳是以横破顺,变化自如,“看正而又斜,看斜而又正”之拳法,这就为手法的毒狠创造了“纵横交错”之有利条件。如手法用“指”的蛇吐信,既可捅击彼目,又可点击要害穴位,尽可重创对手。就连“蛇盘兔”也可在我缠彼倒的一刹那,用补手再击对方要害,重拳可捣鼻梁,出掌可击小腹,均为致命之处,可谓毒辣至极。(4)击点准。蛇形拳之缠绕不仅为控制对方,也是在寻找战机,一旦有机可趁,马上准确地袭击目标,不差分毫地出击既定部位,故有戏言“捅眼不打鼻子,点颈不离脖子”,蛇形拳出击用招最讲击点要准。

 

拨转之要枢
  蛇形拳要求步要侧走,身要扭捩,但头不歪转,眼不斜视,时时、步步紧盯对方。做“蛇吐信”动作时,身体的侧转和手指的出击可谓一体动作,一定要步到手到一气呵成。做“蛇盘兔”动作时,对方以双膊向我推来或单膊击我中节,我则以此膊掤架敌膊,彼膊拦截敌腰,彼腿插挡敌腿,三个动作要同时完成,只有密切配合,才可扭腰搡膊,发劲齐猛,瞬间结束战斗。子型拳动作多而复杂,但都离不开腰轴的甩捩旋转,实质上就是丹田功能的厚与实,保证了腰际功能的灵与活。只有腰部的灵活,侧转扭捩才有甩劲,蛇吐信时才有点击的狠劲,蛇盘兔时才能发出整齐划一的斜搡劲,故其说,腰轴是拨转的要枢,丹田是劲力的源头。平时训练一定要注重扎实的平身甩腰、拧转活腰、打地盘旋劲顶腰。只有加强腰部肌肉的锻炼和刚柔劲力的修炼,蛇形拳使用起来才能随心所欲,奋发有威。

 

曹继植先生说戴氏心意十大形 - 虎扑  

虎形说“扑”

    虎为兽中王,威猛凶狠,诸兽莫比。古拳谱云“虎有扑食之勇”。对于虎形拳法,形意拳名曰“虎扑”,心意拳则叫“双把”。虽然叫法、练法、用法有所不同,但其本质一致,都是“扑”。

 

习惯性扑法

   虎形拳是务实性拳法,依据彼此相扑之理,融入人的思维创编而成。扑乃搏击之本能,虎形有三种扑法,谓之“抽丢搂”。抽、丢、搂是祁县地方方言,借“音”说意,只需意悟,不必嚼字。何为抽、丢、搂?低推高去如抛球为之“抽”,也叫“抽把”;你来我去平扑推为之“丢”,也叫“丢把”;居高临下情不留为之“搂”,也叫“搂把”。
  以上三种扑法是依据人体的体质、个头、功力酌情而定。例如壮实矮个欲扑推瘦高大个,推扑切入点就在中下节,只有瞬间拔其根基才可使高个子失去重心远跌而去,这就是“抽把”。如若双方个头体重相差不多,没有必要选择推击点,而要抢时差,争速度,平推直扑,这就是“丢把”。若是高个子推扑矮个子,大可不必压低身势拔其根基,而要以“高”压“低”,以“强”凌“弱”,取其中上节为着扑点,不求对方高抛远跌,只要对手就地跌坐为目的,这就是“搂把”。
  抽、丢、搂系指对方的失控行径,要想达其目的,推扑者则需在掌型和手腕的变化上找诀窍,欲抽则翻掌向上,欲丢则平推而去,欲搂则需斜下推击。
  另外,扑击中两掌必须并拢,拇指尚须交叉,这叫“内封口,不留空”,既推扑力度集中,又不给对方空子可钻。试想,假若两掌不挨,中间必有空子,对方定可趁虚而入,不是痛击我之胸腹,就是排掉我之两膊,变主动为被动矣。

 

灵捷性顾法
  虎形拳之抽、丢、搂是攻击性技法,然而心意拳是以守为攻,攻防融一,防中有攻,攻中有防的拳法。那么抽、丢、搂是以什么作为攻击之基点呢,这个基点就是①裹押②括横③闸势。只有深谙其法,才能轻车熟路地该抽则抽,宜丢则丢,欲搂则搂,绝对不打无把握之战。
  何为裹押?裹是横裹,押是下押,手臂走向是由外向内,以斜下为趋势裹押彼手。精义在于对方向我攻来,我之意识以防为主,拳法上必然束身起手,横排裹押,将彼之手封闭在洞门口,使彼暂时失去直扑之势,然后不失时机地抓住战机展身攻击,用抽、丢、搂其中之一法扑推而去。裹押时不管对方单手击还是双手扑,我只需裹彼一条膊向侧斜而去,另一条膊必然无用,我尽可反手出击,扑推击之。其拳法先防后攻,防中有攻,二者联袂融为一体,叫做“裹押双把”。
  何为括横?括乃扩也,横乃横去,拳径路线是由内向外,将彼手拨往侧面。括横之法同样在束身中完成。括横之时实是反攻的极佳时机,抓住对方暂缓之空当,迅疾以抽、丢、搂之一法展身扑击而去。对方不论单手击来还是双手推我,我之出手反拨彼之来手,或向左或向右括横而去即可,我则趁机双把击之。一束一展,一括一扑,谓之“括横双把”。
  何为闸势?闸是关闸,也是击砸,,顾中带打,柔中寓刚。闸非横排,下砸是也,既挫彼锐势,又避其正面攻击,趁彼受挫,即刻展身反扑,选其最佳扑法猛击彼身。但是闸势虽为砸击,然而对方只是挨砸后暂时倾跌,不会偏离中心线,为避对方在前倾时扑击我身,这就要先用犁形膀抵顶,然后突然展身发击,此为“闸势双把”。

 

隐密性特色
虎形拳两膊前伸,直扑彼身,可谓开放性的动作,裸露性的玄机,让人一看就明,稍悟就清,觉得没有什么内涵,更无深奥之处,其实虎形拳的特点就是隐藏在开放性里的“隐密”而已。
  (一)顾中有打,动作隐密。不论裹押还是括横,或者是闸势双把,皆为以横破顺,顾中有打之拳法,但它的行径路线却以短及长,以小及大,以点及面。试想我之胳膊在微曲中进行,径矩不过五寸,劲力却在不言之中,手膊横拨在瞬间完成,很难发现其不为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动作目的,待对方触觉到以横破顺时,说不定早已在瞬间远抛丈余或就地跌倒,显见其动作极其隐密。而且速度奇快,发觉不到手快打手迟,打了还嫌迟的奥秘。
  (二)顾法稳妥,发劲凶狠。以横破顺是顾法本色,而发击对方却又凶又狠,因为对方已经处在重心失控的势态中,不等对方恢复本能,我之双掌已经推托彼身,加之腿法的绷蹬,有多大劲尽可在瞬间发威,使人有触电之感,故有发劲凶狠之威。
  (三)可毒可良,随意掌握。虎形拳为前冲性径路,轻则将彼推倒,重则远跌丈余,但不会出现损伤,确属善良性拳法。然而手法稍加变化,或者在部位上略作移动,善良之招马上就会变成毒招,不是造成内伤就是封闭气血,这些隐密之意全然潜藏在拳法之中。
  (四)变化莫测,灵敏神幻。虎形拳是直进拳路,不论抽把的抛物线,丢把的直进线,还是搂把的下砸势,皆为冲击性径路,冲则为主动战机,进则为极佳拳法,如想进一步扩大战果,这就必须在对方后退或失控之时抓住战机变化拳法,则可继续升华拳法效应,获取意想不到之战果。
 

 曹继植先生说戴氏心意十大形——龙蹬

   

    戴家拳的象形拳法有“十大形”和“七小形”之分,象形拳系指飞禽走兽,不包括昆虫。象形拳法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依据实战动作创编拳法,然后按图索骥,冠名象形动物之名称,故曰象形拳法。如起腿蹬击似如蛰龙蹬天,取名龙形拳;双掌扑推,如同猛虎扑食,故名虎形拳。以此类推,定其十大象形拳法为:龙虎蛇猴马鹰鹞鸡燕熊。五行拳是立于心“心意诚于中”,十大形是精于意“肢体形于外”。二者相融则是内外兼修、形神聚一。
  十大形有主拳和副拳组成,主拳之步法为后脚不离地的绷蹬虎步,而副拳打的是快步,即前腿拖后腿,后步赶前步。主副拳联袂精练实是全形功法,也是对心意拳的升华。

 

龙形说“蹬”

    龙是思维空间的神幻动物,似乎龙能从云邀空,从水游宫。龙有擞骨之法,因而取其傲然之神态,矫健之势态,沿着一条纵线随意行进。龙形拳无腾无跃,但动作却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爪、腿”融一,“抓、蹬”一体,一条神“腿”可以踏天撅地,给人以威慑强压之感。龙形拳法之神韵在于“蹬”。

 

内容与练法

  龙形拳由“蛰龙蹬天”和“老龙卧道”两势组合而成。蛰龙蹬天配以“龙行步”,演练起来精神抖擞,傲然骄健。老龙卧道则以“卧龙步”匹配(也称地盘步),显见沉稳泰然,游刃有余。“蛰龙蹬天”是以起腿为宗旨,出其不意地用腿阻截对方,甚至以腿击倒或致伤对方,腿呈主击之武器。“老龙卧道”则以钓拽为目的,一钓一拽相互配合致敌于我阵,使彼呈倾跌或重心失控之状态,显见两膊之钓拽呈主击手段。演练程序是这样的:以右龙形拳为例,上左步微曲支撑躯体,从怀里蹬右腿向前上方冲去,手呈曲指爪状,腿蹬彼胸(腹),右手扣彼腕,左手护在右肘部。腿蹬手扣之际,两手轮换,右手往回拉,左手出击彼肘,腿狠蹬,呈前冲势,手狠拉,呈后拽势,两势融一呈分尸状,此为束身过程之龙形拳。随之躯体一层,踏进前腿,右手单击彼胸(腹),左手收至丹田处,呈单把推击势。继而打“老龙卧道”,接单推势迅疾转腰下旋,两腿扭捩作盘坐势,盘腿之际右臂扣回往下拽,左手出击彼肘头。然后迅速旋起,旋转起势中出击右手推托彼胸,左手拉回丹田处,呈单推之势,此为龙形拳全过程。

 

劲力与特点
   龙形拳之所以显得神态傲然,形态骄健,就在于动力浑然,别具特色。劲力是拳法之魂,尤其是龙形拳,神灵、威严全然反映在形态之中。龙形拳劲力表现为两大相融:(1)前中劲力和后拽劲力同舟共济。龙形拳之前半部蛰龙蹬天用的是上:中性劲力,当胸出腿阻截对方子洞门口,这是出其不意的重击性拳法。而龙形拳之后半部老龙卧道却是引进落空,运用下拽动力制敌于洞中,这就是前冲劲力和后拽劲力两股异向劲力的同舟共济,名曰“瞻前顾后”,挡前堵后。(2)跟补劲力和连环劲力相融互补。蛰龙蹬天为第一用拳,同一势式中的“五马分尸”则是第二用拳。第二用拳就是蛰龙蹬天之腿法,手则使用钓扣拉拽,与第一用拳形成反向分尸状,这是以倒立圆劲道跟补顺立圆劲道。同样老龙卧道是下拽劲力对前冲劲力之跟补。综观龙形拳劲力奇特,拳法奥妙,其特点在于:(1)手法巧妙。腿蹬手拽作分尸状为膊腿同用,手脚齐动,手拽腿蹬,反向撕拽,实为拳法之第一妙。而拳法进入老龙卧道之时则顺人之劲往下拽,使彼向前倾跌,而后随彼后仰,则又借人之劲往出送,实为又一妙。可见龙形拳法既“胆”大又心“细”,故为出奇制胜之拳法。(2)用意隐密。龙形拳起势即双手齐出,而且又截彼手,还端彼脚,对方必然着意避排我之手,突然我之腿横空出世,使彼在不意间遭受重击而在前冲之际又以老龙卧道将彼后拽,显见意图深奥,拳法隐密,防不胜防。

 

用法与点义
  龙形腿出击有两种蹬法,一为正面蹬,绷蹬不打弯,脚跟蹬彼胸。二为换脚蹬,脚脖稍向外捩,蹬击肋腹为最佳。尽管说龙形拳贵在用腿,既要准又要狠,但是对方绝非无动于衷,束手待毙,很可能让你既蹬不上又拽不成,这就要随机应变,变正面蹬为高去点击,或者降腿踢其小腹,甚至可以利用主动战机猛踏大腿根。倘若对方呈不倒不歪之势,我则立即改变正面蹬击为钓拽之老龙卧道式,钓拽强拉,变上冲为下拽之劲道,直至趁彼后仰再借势送出。
  

    点义:龙形拳是手足并用之拳法,彼向我中节击来,我则手脚齐出,一边钓扣彼手彼肘,一边起腿猛蹬彼胸(腹),使彼防上不能防下,固手不能固腿。拳法劲力浑然一体,只要配合得当,发动齐猛,定收猝然不及之效。老龙卧道则与蛰龙蹬天迥然不同,一个是上冲劲力手脚齐用,一个是劲力斜下扣拽强拉,迫使对方冲劲难收,扑跌在地。蛰龙蹬天是上拽下顶的扭挫劲,老龙卧道是顺人之劲的借势力,前者是向后跌,后者是向前扑。但跌与扑皆为腿的走向所致,钓拽只是封闭方法,不是制敌主劲。龙形拳是重击性拳法,稳固的底功矛口柔中寓刚的坚韧劲力是获胜的关键所在。

 李锦文论形意拳底功练法    底功者,形意拳中之基础也,又名鸡腿势。凡学形意拳,初入门时非用此功不能稳坚。脚步不稳,诸法皆难施展。故先贤云,根深叶定茂,本固枝必荣,诚乃确论也。欲习斯功,必须每日破晓,宜于卯时,择一敝亮地点,将两足前后分开,左足在前,右足在后,前足足后跟距后足尖相隔约一尺余。无论身高身低,皆必后腿膝盖与前腿膝弯远近相隔一、二寸为合体。前后足如踏一直线,左腿往右边拧劲,同时右腿往左边拧劲,两足尖往里扣劲,两足后腿向外翻劲,如骑马式劲一样。肩胯往下塌,尾闻向上提,胸向内扣,舌尖抵住上颚。两手按住丹田,则两肋自然开张,鼻内徐徐呼吸,气出勿使有声吸气咽下时,眼要往上翻,眼上翻能泄阴火,真气则归丹田。扎至两腿觉困极,则起立稍事休息,换腿再练,除左右腿前后互换,一切仍如前状。用功日久,脚步稳坚,再练三体势,则由合而开矣,学者注意,万勿轻视为要。

 

车永宏先生遗言摘要

    逆来顺受,和而不流,束展统一,攻守均有,神气圆满,六合一体,循环无端,练成一气。

一、逆来顺受是消耗对方勇猛攻击的实力,如蛇吸食以顺制逆,以柔克刚引人一线之地,既使彼落空又不太过,使其不能反意反气反力。
二、和而不流拳术应用时,身体中正,不偏不倚。手足无过不及,齐到齐止,而没有长入短手之缺点。也就是劲整圆满,势正招圆。固定重心,车轮旋转。尤其感觉最灵,反应最快,能要不势,莫要停势,不用说敌来打我,就是揽衣摸袖也不可能。
三、束展统一全身上下束而为一,缩小身形,团结精力,随束就展,攻其不防。拳谱云:“束展二字一命亡”,就是这个意思。
四、攻守均有拳术在技击上最重要的一点,不论个人练习和对手应用,总要攻守均有,才能尽技击之能事。不然,攻守分拆,就容易失败。
五、神气圆满动作形势虽方,而内则神气圆满无滞,体用自如而收健身御敌的效果。拳谱云:“尚德不尚力,意在蓄养神气耳。”
六、六合一体是内三合外三合,相合而成为一体。不但身体健康,即应敌也可操胜算。
七、循环无端是人身之气,由任督之脉循环,毫不间断,练成混元一气,升降不分。若动用屡乖,意气不合,则不能成功。
八、练成一气在拳术运动中,心中空空洞洞,无物无我,浑然一气,周身无微不至,应用无处不有,或进或退,任其自便。拳谱云:“拳上一气”即是此意。








          【转载】秘传山西形意拳八荒之练

                                         作者:译古论今


                       
    形意拳历史悠久,是内家拳主要拳系之一。它以动作朴实、劲力精巧而深受人们喜爱。但是,形意拳好学难练,学艺者多如牛毛,成艺者少如麟角。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后学有幸由张金牛(张进文)先生启蒙学形意拳,后经形意拳、公议拳明师范福锁老先生垂青,列入门墙,学习形意拳。张金牛先生说:“打拳、打拳,打不出去,拉不回来,打的什么拳么!功夫是应该练有实效的啊!”范福锁老先生说:“学拳像开荒地,先分开学,分开练,再合起来,聚少成多,不会就问,时间一长就学会了。先易后难,最厉害的功夫也是从最笨的法子中练出来的。”后来,范先生带我一锛一锛“开荒地”,随日渐近,久而久之,深深体会到庄稼院的武师那种热情、朴实、正直、厚道,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传承着祖辈传下来的古拳原义,摸索苦练,认真剖析每一动静,除严谨的培养精气神意之外,更是一步一个脚印,锤炼自己的形体,熟能生巧,有了坚实的武功底子,再求升华、提高,也就有了指望。
    回过头来,把范、张二先生星点零碎教给的那些朴实的练法、功理、要领,及自己的体悟认识,用日常话语记录整理下来,但愿能给初学的朋友们在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疾、九要、十六字练法谱本要领之外,辅以八荒练意,在艰难的形意拳筑基过程中,能切实把握要领,少走弯路,尽快练好基础功夫。
    八荒:头、手、肩、腰、胯、膝、足、气。此实为未开垦之处女地。开发就是实践,是练,既不可分割,又不可偏废。八荒功力既备,神意自然铿锵,意到力到,卓然有效。学习中的动作和套路,犹如汉字、课本,不继承不行,然过分追求套招多也不行。学的功高难玄奇,不注入神意,不知功法,不明理法,就不能正确操练,不能快速上功。八荒之练,实是前辈人成熟之经验,不可小觑。
    
    一、说头
    
    头顶吊悬目端庄,颈伸项引领神光;山根垂正耳听内,虎领二筋抱不僵。
    头端目正,一身正气。头脑思维是人身指挥中心,不能胡乱晃动。头顶肩沉,颈项伸拔,顶心暗缩为吸,头顶又有暗吸的两相争意,才使人有了头的吊悬感觉。舌抵上腭,舌下津液淅出;齿扣骨坚,牙咬紧则颈项肌筋坚缩,脖子两侧虎筋相挣撑,枕后领筋和颈前肌群的松紧自然收放,头部才能前俯后仰,左摆右撞,竖向顶缩,求其六向共挣力的增加,以头部重创对手面部胸部要害,此是人身七拳第一打——头拳之功。
    头正尾间中正,身正气才顺,用平肩正脊去调整。头怎么顶?顶多大劲?颈伸头才顶,肩沉项方引,脖子抻拔才拉开颈椎,脊才撑挺,背才裹拔,面目才有了神采(猴相)。究竟顶多大劲才合适?太极拳家讲:“如顶一羽”。南拳家说:“头如带石帽”。而练形意的则说:“身如牮柱,头如顶碗水,不外洒”云云!总之,头上压多大重量,就向上顶多大劲,向上顶多大劲就向内暗吸多大力,相抵相等挣意而已。所谓虚领顶意,其侧重在“虚领”上,虚是无是没有,无沦打拳、站桩、坐功还是卧练,身位处在任何高度上,头必须领起全身,否则周身软塌无神而失去练意。但若顶领过甚,身体会在运动中不自主的拔高抻长,直如竿立而失去桩法。
    
    二、说手
    
    内缩外绽是为顺,雁鸭支蹼是为横;腕挺筋挣甲为梢,力达指尖是鹰捉。
手内缩筋紧缩握合为拳,手背张筋绽起,手掌自然开握叫做顺,而指间筋的撑夹开合(形似鸭蹼)叫做横力,这是拳掌自身的十字劲;加上腕挺指伸和手臂自然伸争力,整个手掌已不是向任何单方向的力了,而是“整胀力”,出手发力已不是光有掌指扣抓刺插力量,同时还有了指问的撑夹开合力,以及臂腕的前挺内缩而形成手部六向力。纵在握拳时亦是暗含劲力内握,握紧而不僵死(掌心如握弹簧钢球)。
    众所周知四梢之一“甲为筋梢”,但若劲力不足,或其内力不能达到指尖,当然体会不到甲为筋梢的感觉。亦不是抓拿撕打哪一式发力形式才叫鹰捉,而是身正气顺,一身整贯,随头顶足踩,鹰熊竞志的发力之势,招之即来,随遇而用,挥之即去回转如意,功久弥深,体内就会产生汹涌的后续力,贯达肩背肘手,击穿敌体如透电。在拳、桩动静的练习中,掌指时时蕴含着六挣之意,否则不仅长期练不成这六面劲力,达不到“出手鹰捉疾狠攫食”的实际效果,练用脱节,自己的指力将会永不到位。
    两臂相弓合抱,两手相引相斥,挣撑互为,在周身松柔精神内敛的练意中,两手相互牵连、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俗话说“金手银手,不如两手合一手”。待日久功深分合得宜时,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前手打人后手发力”的整劲,其使用效果亦将成倍增加。


     
    三、说肩
    
    骨抻筋缩劲二争,开肩撑挺通臂长;起势横肘拧裹意,横摇竖撞是熊膀。
    骨骼是人体支架,由筋肉连成形体。由骨筋肌肉伸缩变化,身体才有效运动,这二争力较明显,稍稍留意便可有为。老辈人常说:“两臂抱圆,中气自归丹田,松开上盘化去拙力。”练习中必须涌身送膀拉开肩缝,两臂才感松脱沉重,势才抱圆,有了重力才好使用。初始改变日常习惯,拉开肩肘贸然发力,关节极易受到伤害,但若长期自轻至重坚持锻炼,两臂就会坚柔自如,曲蓄有力而灵动似蟒蛇。两臂撑抱曲夹挣拧肩沉脊挺是纵横十字劲,含胸圆背则胸虚气畅,周身坚整,后续有力。裹横是肘意,是拧钻、横拓、螺旋劲,与此同时也不能失去肩部的裹力,演练时必须在周身松沉、肩撑满意的基础上含胸拔背,有练肩不见肩、练肘不在肘的裹意,肘裹肩背裹,胯裹膝也裹,久而久之,周身自然生出松沉裹合力,“前手打人后手发力”的争整劲也就不期然而自至了。
    始学形意拳必知三节齐四梢,中节明白出入不紊才有实效。肩为臂之根节,若认真盘肩之时,则必须把侧重放在胸背和运动臂肘上,胸背和臂肘的大幅度运动,其劲力却结结实实体认在肩上。
    前辈人讲“起如挑担”,要求把身体的整起整落之意重托于肩,试想,挑百斤重担于肩,用劲太过就上浮不稳,劲小了挑不起就塌沉,偏前了向前扑跌,靠后了就向后摆摔,总得用力均衡,整个身体状态曲中寓直,垂直中心正直稳妥,加上胸腹脊柱的共争和前进时的自然荡力,肩部相对稳固,该说这种现象叫“悬肩”才对,然单说悬肩也不尽然,总之,形意拳正练斜使竖练横用,肩根牢固不露行踪,两臂曲蓄合抱,中气自归丹田,操拳中提、沉、扣、摆、摇、撞、撑、拧之中,腰肘中节明白有力,贯达拳掌指端,出入随意收发自如,才能有穿透力、杀伤力,看似笨拙的熊形(膀),那种含蓄有力、凝重如山岳的劲意,亦隐含于其中了。
    
    四、说腰
    
    头尾相挣似张弓,横撑竖挣裹抱拧;空胸实腹沟壑平,大变小腰是虚灵。
    练拳者,无不着重身腰练习,头颈四肢运动无不赖以腰身连整,所谓“腾起龙筋”亦指此说。如“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沉腰坐马”,“吸胯逼臀,气抱丹田”,“劲由脊出,力由尾发”比比皆是!可实际做起来,多不尽如人意。两臂两腿和躯干是五张弓,而练形意拳的总喜欢用肩胯连接两臂两腿,成为上肢体、下肢体和躯体的“三体弓意”,由于头足的鹰熊竞意,有机地把这三弓合成了一弓,离整身六挣力亦就不远了,而这“腰身”在三体式中该说是张“主宰弓”;古谱云:“身似弓兮劲似弦……”。就按当今医学解剖说,人体这206根骨头该有近170个节点或日小弓,如此庞大的弓群组成人体这张大弓,其内夹外顶力,从整体伸缩看,该有多大潜在力量?而头尾挣劲把脊柱这26个骨节,节节拉开,椎间肌筋放长,不光提高了腰劲弓力,就是对整身弓的运动松紧劲力的收缩展放,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两臂抱撑、分合、提沉,胯腿的开合缩裹挣撑又形成了肩臂、胯腿、腹背、头足的六面挣衡,其形其势如鱼蛇猛兽的脊肋骨架构造(似又返回动物原始),其抱裹拧钻是螺旋劲,既暗暗合拍于地天逆转规律,又含蓄着形意拳阴阳合抱之意。其胸前背后任督二脉自然弥合,随呼吸松紧溘然贯通。
    腰是人身中节,胸前自鼻腔至丹田为一气槽(亦有气沟、白沟之说),初期练功者把日常的胸呼吸变为腹呼吸,自然深长,意沉丹田,“如木掼槽”,一蹴而就,顺达无比。丹田是腹部中心位置,“天覆地载,立地顶天”,出势发力较起丹田自为根源,一试便知。若意气经会阴、命门,升至百会到龈交,舌抵齿叩接通上鹊桥,返回丹田。修真师父说这是转轱辘浅层筑基功夫。练拳的人说一动一任督。只要求明师指点,不出毛病,上功快慢不必着急,不在乎人家怎么说?自己心中有一定之规,抓住主线,痛下工夫,不懂就问,学人长补己短,待自己有了坚实的内劲基础,整劲上了身,就周身无处不是根,无处不是手了。
    人脊柱天生是一波三折的反“S”型生长,弯曲而有弹力,有利于立身负重有缓冲作用,不易损伤椎间盘和韧带。但练拳发力必须把脊柱操练成后拱形,才有“弓意、整劲和弹力”。背后脊沟较平浅,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肩挣裹肘时,后背肌筋横向拔拉,竖沟自平,胸前“气沟”也相应加深,无形中加大了肺气容量和身体抗击力。而后腰(椎部)横壑宽深,不易填充,则须时时思念着“头尾相挣”“脊挺臀溜腰自塌”,“胯吸尾卷沟自平”(开始是有意为之,或稍有不适,随后功久弥深,习惯了会慢慢淡忘)。此间既平固,意沉丹田、空胸实腹才有了实际意义;脊愎合一,腰胯合一(有说腰变胯者),自感带脉充盈,腰粗十围,体成一块虎背熊腰而有力,这只是大腰。纵如此亦只是浅层次的那种“壮”,还不够,还必须加深练习,在缓柔厚重拳法操练和桩功静守配合好呼吸及动静相问磨合之中,头身吊悬塌腰开胯,把丹田,守意放大到全身至毛孔“皮胀毛发耸”,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蕴含功态之中,时时注意这猛壮的大腰,在不断地内外松紧刚柔相济的锻炼中操作裕如,随时间的推移,能逐步地随意而为,变成旋转有力、松柔灵动的“小腰”。看看那装卸工并不粗壮,二百多斤重的大麻袋在肩上随意耸动,还哼着小曲扭着秧歌上架垛呢!就是“大腰变小腰”在劳动中的层次脱换证明。手腿灵活不算灵,而神意静明,体成一块,周身贯通,上虚下实,腰身空柔有力随遇而用并行之有效,才算有了“虚灵劲”。这亦是各拳家练习腰功的重要一环,也称之为“填沟”。

     
    五、说胯
    
    塌腰坐马势如钟,承上启下是胯功;卷尾提跷把关意,撑胯吊裆固桥拱。
    练拳的人都知道身体上虚下实,塌腰坐胯,重心下移,方稳实有力。然人体两大块髋骨,一块骶骨结合成骨盆,骶骨下还有一块已退化没啥大用的小尾巴。除两腿撑持和腰脊旋转带动外,它不大会动,但却承托着上半身机构,起着减缓振动,保护内脏的作川,又受两腿运载,连接两腿成为下肢弓为人体支座。虚领顶劲、卷尾托腹、意沉丹田、纵腿提膝、撑胯吊裆,肛才自然提缩(指谷道弹力、上提会阴动作),这正是关好阴跷库气不外泄之理。“臀溜脊间正,卷尾胯自吸”,若论通任督,俱一半功矣!
    两腿撑胯成拱形,而拱结构在自然界中又是自重最轻,承哉量最大的受力结构了,常被借川在大跨度、重荷载的桥梁建筑上。一般人无意间突受惊吓,多表现在项后惊冷棘悚战栗,然练武人则必须惊起椎尾脊龙突腾,才能应感有用。古谱亦云:“下年小传,秘在阴跷。”在传统武功学习中,各拳种练家对会阴穴的练法练意都十分看重,历来师传多不轻说,难也难在度的把握不埸掌握上。其实我们做基础功夫,老辈人能告诉我们气沉丹旧,上提会阴,把溜臀、敛臀、吸臀、卷胯和泛臀的松紧、力度和练意,作为我们演练时的把握程度,已经够清楚的了。纵膝撑胯固裆,把上肢下肢连成整体,前人说:“肩松开化去拙力,盘骨开摧枯拉朽。”就是说练功能真正做到“松肩开胯”内力雄浑,就会像凶禽猛兽一样的飞奔腾跳,凶猛灵活。
总之,人溜臀塌腰,纵腿撑胯,收腹逼肾,周身展束合抱,在拳术运动中,这胯意配合全身的呼吸、动静、前后吸逼溜卷,左右撑挣摇旋,上下提沉,微微有点意思也就行了,人体各部处处关联,密不可分。若截然分开,单做什么胯功,就不够自然了。
    
    六、说膝
    
    顺为跪意横为撑,虚似弦兮实为弓;提腿纵膝强弩意,机簧在踝鬼扯蓬。
    两腿是人体支柱,自然前屈后挺叫做顺,腿胫股横向开夹叫撑,这是十字劲,然人身总重量由两腿承载,配合全身上下屈缩撑挺是竖劲,撑开胯裆形成自然的拱形结构,这种势态司空见惯,其挣意很像自行车的轮子,薄薄的车圈被细细的车条十字挣拉着,加上车轮中心轴向有5—6公分长的轴皮牵拉,有机地形成了立体六面共挣力,细巧的结构组合能荷载几百公斤重量,真是圆(拱)和六方挣意的完美结合。膝是腿之中节,中节明白有序,腿脚有力自不必说,说“练腿着重练膝”也不为错,进退中腿向绞剪夹合劲也体现在磨胫要求上。然中节明,膝有力,否则腿动足如锉,前腿如犁辕,后足如犁头,步出犁行的意思,提扒兜撑拧,发力如返弓的腿劲也使不出来。膝为跪意,脚跟张起如簧(起跑器),其弹力对于已练成强弓硬弩似的腿来说,对腿动足行劲,对身形起动的“撑顶启速”会起决定性的意想不到的作用。实腿是弓,虚为弦意,膝为节点,其外顶内夹之挣力,竖劲爆发之弹力,要在整身展束,腿膝提纵过程中去体悟去实用。
    
    七、说足
    
    十趾扣地似栽根,脚心含蓄像起拱;踩趟锉磨步六挣,临渊履冰似猫行。
    人体发力起于足,发于腿,源于腰身,顺于肩背,达于拳指,这种起势发力程序,但凡练拳人无不知晓。然根节能否一动,整力立达敌身,那就得看能不能练好足力,又能配合好全身促动力而致用了。足趾扣地根节稳,脚心含蓄有弹力,步出如趟泥,似犁行,胫踝横竖、扒撑、锉磨,再加上腿膝提踩之意,这“整劲”已见端倪;步出落地六挣是“趋踩”,其意在膝和踝;腿之中节在膝,若无中力,腿的提扒兜撑拧之劲,而步出如犁行,足之蹬踩锉趟力也就成为空谈。膝有跪意则脚后跟腱自然张起,整身拔地欲飞,催势如风。临渊履冰之“如猫行”,则是大胆谨慎、稳固无声的“躇步”,这是一种既怀神意又成竹在胸的把握步动。古谱曰:“身为主宰,形之于步”,或谓“涌泉无力身无主”,无非说拳运动中足功和步法在人身活动中的重要性,其理论学习不应单趋字里行间,还应从反正两方面去对待去认识,这样就容易理解了。而脚为人身根节,腰是中节,头是梢节,必须会同于这头足问的“三弓合一弓的竖向松紧”,才是人体总弓的“第一挣力”。
    
    八、说气
    
    哼哈二气竞无穷,任督脉通贯长虹;
    舌卷气降毛发耸,匀慢深蓄振为声。
    凡练拳必养气、炼气。《上古天真论》有“呼吸精气……”之记载,孟子有“养吾浩然之气”之说,太乙真人更有“养精气、养血气、养真气”等等不一而足。但就日常练拳,一说是听其自然,只要加大运动量,就能增加肺活量;二是说养全真内气,行于筋脉经络之中,贯通运行自如,则自气充力实云云。这二种提法都不大适用我们初学,单用什么法或意念控制呼吸去增加肺氧量,不全面也不合理;而养真息调又太深太细,我们初学基础太差,借鉴可以,照做实在不容易,还是简单明了、浅显易行些好。
    什么人都说自然呼吸好,具体做又说不清,新生婴儿呼吸最自然了,老妈妈晒太阳也随意地很,若刚于拳运动中,显然不大好用。总得通过轻重缓急、内外松紧的实际操练,而又从身体内部生化反馈出来的自然呼吸能力,才从“必然王国”,走入“自由王国”(具备功夫平台后),才真实有用。所以练习从初始的猛勇快速,渐渐变得沉稳厚重,呼吸也从胸呼吸、腹呼吸到出入随意、匀细深长的“自然呼吸”。内意内气充盈、鼓荡、氤氲、升腾才适合了拳术各种运动发力形式的“不缺氧需要”。法子虽说笨点,但解决初学时期稍有的憋闷和不适应倒有实效!
    而声乃气之尾,却必须由内息运振,发力时发声,助整体发力之威,其神在外;发力不出声,旨求胸腹腔共鸣,其威在内,于一动一静间贯穿始终。尤在雷音和齐四梢之舌抵齿阖,甲扣毛发耸立共振时,一气透三焦,更是威力无比。至于“这声”要不要提出来专门操练,各随人意。
    把全身各“小节”具体的要求都点滴开发出来,开荒地一样的集合起来,求得周身同动同止的共挣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也是把“八荒”之练作为形意拳筑基的辅助练法,但愿有所收获,哪怕对传统思路有所促进和撞击也好。这种周身归整同动同止的“共挣力”,也是各拳家孜孜以求的初级内劲和圆整劲。
    八荒之练如同链条,缺一环不可。周身筋肉、骨骼、关节、内脏密切关联,节节贯通,既不可分割,又不能偏废。要把周身一体和每个具体部位的动静开合,都要通过拳法单操手盘功盘根,十六处练法,桩功慢练人地道实际操作,把呼吸合好,把四肢百骸的每一个细胞能量都开发出来,磨砺出功夫。用实际效果去检验、体察自己修炼到了什么程度!




八极拳修炼秘籍

内容提要   文中详述了八极拳内功、外功修炼之方法及原理;八极拳小架及其变招、八极拳、六大开及其附属招数锻炼诸方法;技击中诸心法、诸秘诀、诸注意事项。按文中所述修炼八极拳,则功可成,且不致出偏差。   此文不仅为八极拳人之秘籍,亦为爱好技击者所必读。   八极拳之精义   夫人之生也,万事劳其形,百感困其志。无时无刻不处于天地万物困扰之中,先天所赋有限,苟非练后天以补先天,俾获得坚强之体魄,何能战胜世务之困扰,御侮以图存?八极拳者,正为此而做也。此拳将健身与技击熔为一炉,顺会先天自然之能,对人之精神与肉体并练,内脏与外躯兼修,内部循环,神经,消化,排泄,呼吸诸系统及躯干,筋骨经过锻炼更加坚强与协调一致,不独为技术,亦是养生延年益寿之良方也。   拳名八极者,乃取拳中八大招之出手起脚无所不用其极也。行拳必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发八面。八意者:惊慌、狠毒、猛烈、神急也。八型者:龙、虎、熊、猴、燕、犬、鹰、鹑(古有斗鹌鹑习俗)也。八面者:八方也。内存八意方可先机制胜;外具八形始堪进退应敌。身体中正,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稳重厚实健立而搏人。八意,八形,劲发八面,均以极宗为宗旨。此拳名之所由来也。此拳又名开门子拳者,盖取应敌进招均不离硬开之意也。人之全身内外乃一完整之体,内动必型之于外;外动必发之于内;意动形随,气动血从,骨顺筋直,气到力发,怒形于色,喜形于面,呼气则胸缩,吸气则胸张;一肢动百骸随;一处静百处静;一极动百极响应;五脏动于内四肢全躯必形于外,此自然之理也。故八极拳每一出手起脚,必将八极冶为一气。形神合一,以意使气,以气活血,以气使力。论呼吸,讲含胸拔背,松肩,松胯,气贯丹田均为求内外协调一致也。此不仅为技击所需要,亦为健身所必由之路也。练习此拳,必须明主寄,辩三节,知根叶,通劲路,晓三催。心为元帅,本全躯动作之主;眼为先锋,乃通观四路所必须;脚为战马,专主运行;手为兵卒,为技击之主要;眼领意动,步随手准。上节不明手多强硬;下节不明足多盘跌;中节不明浑身是空。头为叶,身为枝,足为根。八极拳者乃一步拳也。全在骑马一步。无马步则身为虚。故练拳则先自站骑马桩始。所以先固根基也。上身:肩为根,肘为枝,拳为叶。劲由肩发,经肘达于手指;下身:腿为根,膝为枝,脚为叶。劲自腿(胯)催出膝达于脚趾。腰为纛,专主变化,以腰带动四肢,以下盘稳固为主,双足要落实,尾闾要中正,松肩下气,气沉丹田,是稳固下田之要旨。足踏偏空,则身为空。下盘不固,则步法虚浮,上重下轻,发招无力,势必偏重,一动则跌。三催者即:手催,身催,步催也。   力必出于自然,又贵乎于沉实,厚重,活泼,虚灵,如是方能运使自然,得心应手。忌用强力,僵力。所谓自然之力者,并非不用力,乃一顺先天自然之能,循序渐进,以求个部协调一致也。要以气为主,气顺则灵,气逆则滞,故气顺为发自然力之第一要义。气有呼有吸,力有吞有吐,形有屈有伸。吸为吞,为含蓄,为屈;呼为吐,为松放,为伸。吞吐合适与否,外求于形,内求于气。用气要内七外三,下贯丹田,胸腹松静,则力促肩胯松放,则力强。吸过深则缓,呼过度则蓄迟。善呼吸方能有吞吐。有吞吐,有含蓄,有松放,方能伸屈自如。吞若吸铁不见形,而劲已含蓄;吐似放箭势虽止,劲仍前贯。掌如瓦拢而力注掌根。出手要运使腋力。臂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步要促,身要逼,胯要催,肩要松,气要下。“掌法歌”曰:“气自丹田吐,全力注掌心,按实始用力,吐气须闻声。推宜朝上起,紧逼短马蹬。三字'沾,按,吐’,全凭'小天星’(小天星者,在神为睛,在手为掌骨,在气功为小周天)”。   变要快,发要突,定要稳,劲要疾。变势如闪电,发招似鹑突,定式如泰山,劲似箭离弦。动作要外具八形,内存八意。   八形歌曰:   猛虎捕羊凶又狠,熊精硬靠踞山林。   紫燕穿帘迅敛翼,乌龙入洞回首频。   猿猴夺食手急冷,灵犬角斗巧伏身。   饥鹰捉兔力透首,鹑突冲撞势凌云。   八极拳八意者警惶,狠毒,猛烈,神急也。要动中含静,静中含动。刚中有柔,柔里含刚。极刚猛,亦极自然。静时有随时可变之姿;动时有随时可定之象。如山峰之起伏,外型虽断,望之却一脉相连。其将发也,如饥鹰之下击,卑飞敛翼;如猛兽之将搏,缩爪张牙;其吐也,慎目切齿,雷霆万钧;其停也,稳重踏实,屹若泰山。不触则柔,一触即刚;遇刚则柔,遇柔则刚;极刚则柔,极柔则刚;有横有直,有上有下,直不离圆,横不离圈。出手如风驰电掣,耳不及掩,目不及瞬,瞬息万变,并无手迹可寻。若此,方称形神一致,气态完整。应敌以镇静,胆壮,精熟为主。逢机而入,遇隙即钻,不招不架,出入自然。镇定方能看出可乘之机,可蹈之隙。   应敌歌曰:   一要心力(整理者解曰:敢打必胜之信心)。   二要熟(整理者解曰:招数熟到不待思索,达到下意识程度)。   三要胆壮(整理者解曰:不怕对手凶狠)。   四要逼(整理者解曰:招数用进逼)。   五要精足镇静待。   六要精神对彼映。   七要气力全身注。   八要见势顺势行。九要急快如闪电。   十要发动无须停(无须臾停留。整理者解曰:数招连用)。   行动法走十大形:   走龙形,龙有闹海之能;   走虎形,虎有镇山之力。   走蛇形,蛇有钻绕之神;   走猴形,猴有闪身之灵。   走猫形,猫有上树之巧;   走鼠形,鼠有入洞之妙。   走鸡形,鸡有独立之势;   走鹞形,鹞有穿林之疾。   走燕形,燕有抄水之速;   走狮形,狮有滚球之功。   要出手不见手,手到不能走;不招不架,步落招成。又曰:“打招如走路,看人如蒿草,练空如打实,打实如练空。”一动二静,必存应敌之心。发则金刚怒目;守若菩萨低眉;守而如妇静;奋而如虎搏。似狮用全力以搏兔,亦用全力声以惊之,猛势以逼之。身法要灵活,步法要相随。斜肩切胯,空胸紧背,折腰叠肚,屈腿束身,拧腰松胯,缩颈长臀乃身法也。你进我亦进,你退我亦进,手到步随乃步法也。   进退歌曰:   “进步捷如风,失机退宜快,乘势侧锋入,身稍向前迈。掌实即须吐,发声使惊怪,变化如蛟龙,迟速分胜败”。   又趋避歌曰:   “趋避须眼快,左右见机行,趋从避中取,实自虚处生,山重身难压,隙开且莫停,势猛君休惧,四两拨千斤”。   近用钻步远用箭,扣、合并裆用挨身。   打人发手先,手失肘急变。   肘手不相离,胸肋护得严。   七十二招打法妙,全凭丹田运气灵。   武艺读到真经处,静养道德出圣明。   劲出于顺熟,不出于强力,出强力则滞;巧出于久练,全赖日积月累,久练精熟,即可心能忘手(下意识)。艺精于思,故艺不精,熟思则精。   练功为健身,打拳为致用。身不健则“招”并无用处。故以健身为第一要义。练拳之外还须炼其他内功以养之。炼功又练拳,方能达到身心健康,技击神化之境界。故八极门除八极拳拳路外,又有各种基功,气功等,以补之。俾使气血更加调和,内脏及各器官更加坚实;筋骨更加坚强有力。则大敌当前能处之自如也。   总而言之,气功乃八极拳之主旨,八极拳乃气功拳也!八极拳八要 
  一要:八极拳要相合,内外一致,上下相随,完整一气。人乃一完整之躯,必须一致。要上下相随须用六合劲。即: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手与足合;为外三合。上身与下身动作相随。 
  二要:身躯中正,不倚不偏,下盘稳固,劲发八面;尾闾中正不偏,方可前进后退运用自如;方能有横(爆也)力,不致出一面劲,方可变转灵活。 
  三要: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十趾抓地。 
  四要:呼吸自然,气贯丹田,内七外三,意静神恬。 
  五要:以意行气,以气促力,力出自然,不僵不滞。 
  六要:碾步合膝,两足平整,五心要实。 
  七要:以腰为主,带动四肢,要发腋力。 
  八要:有吞有吐,有蓄有发,耸动有力,刚柔相济,变势要快,发力要横,定势要稳,节奏分明。 
   
  八极拳八忌 
  一忌:内外不一致,劲不完整。 
  二忌:出一面劲。 
  三忌:腆胸撅臀。 
  四忌:用僵力、强力、粘力。 
  五忌:眼神不正,练空不存意。 
  六忌:下盘不稳,步法虚浮。 
  七忌:虚实不分,无吞无吐。 
  八忌:闭气。 
  八极拳之练习 
  练拳要因人之体格而异。刚劲强者要练柔,将刚劲泄尽,实力换出,此为去刚换柔;体弱者,要练刚劲,渐进勿猛,练久则刚。 
  练习时,要注意调筋理气,筋骨曲伸务求顺达,筋长力大也。气要顺通自然,闭气与用强力皆非所宜。场所又宜择空气新鲜之地,否则伤及气血。 
  初练架子必会发生腰腿足酸痛现象,不必忧虑,练久则愈。习久反觉全身松懈力短。此非力短,实乃换力。盖将从前之浮力换尽,熟力已生也。觉似力短,实力增也。乃气血筋骨开始灵活之象征。练拳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谚云:“万丈高楼从地起”;又云:“欲速则不达”。大凡练者,均图在一朝一夕即完全练成。因而使用过分之力,必致有损身体。夫练拳所以养身者,必身心强健,方能学以致用。若遽而用力过猛,必致筋脉张弛无常。伤及筋骨肺腑。与强身长寿之旨相违背,不如不练也。必也,按照本身体力负担能力,及练功次序,循序渐进。练一式,有一式之增益;练一套有一套之增益。日积月累方能有成。 
  艺在精,不在多。拳路虽多,能于一招精到,即可保身应敌,多亦无用。有一招精到,即足以应万变。艺多而不精,徒为身累。 
  练功要持之以恒,不可中途停辍。有恒心为万事成功之母也。若三日打鱼两日晒网,时练时辍,必无所成。盖功夫本日积月累而来,苟持之以恒,练一日必有一日之增益。谚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练拳亦莫不如此。此道若朝夕不辍,孜孜不倦,则三年有小成,十年有大成。 
  要戒色欲,食欲,盖人身气血未锻炼则虚,浮滞,涩而无力,既经锻炼则灵活而易动,倘不知节戒色欲,食欲,狂饮暴食,则多损害身体。练拳以凝神静气为第一要义。必须心静勿乱。心为全身动作主宰,惹心神散乱,心绪不宁,则对各部动作难期指挥如意,如斯临敌,必然心神无主,手足无措,曷可言胜。故练功者要注意宁神,养气,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恐怖之域,除却一切杂念私欲,方能在练习与运使之中,纵使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右,心君泰然处之若平素也。吾门拳术纯为以意守气,以气促力。若心绪不宁,心神无主,何气力之可言。故练吾门拳术者,以心不动,宁神静气,为第一要义。 
  吾门拳术一招一式均有其深奥用意,必须细心钻研,从平常中感到不平常,方可称真正融会贯通。谚云:“艺不精熟思则精。”乃经验之言也。如架子第一式:'悟空问路’,练者往往认为极平常、极无用之一式,实则此式乃八极中:“以不变应万变”之绝妙招式也。 
  本拳以宁神静气为先,固下盘为主。故下盘稳固与否乃练习之主要标准。练习则必先注意下盘之锻炼,上盘所发主力,必先由下盘及中盘发出,如树之根干及叶也。 
  练习次序要从运使之基功始。而后架子,再次为八极拳,六大开与散手。调养功乃养身之法,必经常行之。 
  喂招成招乃求致用也。只练拳不喂招成如,临敌亦无法用。有拳技精熟,不能临敌致用,盖以此也。 
  各种拳术与散手之锻炼,在有一定基础之后,不必每日全部练习之,择几式经常练习即可,使功夫不致退步。 
  拳于兵刃一理也。拳术精通,一切兵刃自会融会贯通。 
  练拳炼功有五戒七伤,必须警戒。一忌荒惰,二忌骄矜,三忌燥急,四忌躐等,五忌酒色。七伤者,一日近色伤精,二曰暴怒伤肝,三日思虑伤神,四日多忧伤心,五日乱饮伤血,六日懒惰伤筋,七日燥急伤骨。因而不可不慎也。 
   
  八极拳之套路 
   
  八极拳之全部套路,共有:架子;八极拳;六大开三套。此外并有散招散手多种。 
   
  一、八极拳架子(小架) 
  小架乃八拳之基本功、气功也。初学者必须从小架始。此路练好再练八极拳,最后为六大开及其它散手等。架子乃八极拳精华也。 
  (一)小架各式名称 
  悟空问路,定心肘(开胸肘),摆肘捆人(二郎捆人),顺势抽肘(凤凰单展翅),按阴掌(罗汉式,打虎势),迎面掌(打洋炮,单扬掌),牵缘手(摔手按裆),双手接拿(六合手),顶肘揣裆(双缠扎锤),托枪式(前进跨步),穿掌进步(阎王三点手),跪膝,回身接搡(抱拿搡撞),捋手(小缠),撞锤,左撞锤,左捋手,右撞锤,穿袖,中平掌(斜身拗步双展翅),撩阴腕,左中平掌,退步插手(挂搭),搜档缠肘,收式。 
  (二)小架歌 
  双拳齐出站中央,开步两肘勒胸膛; 
  双手一合分左右,拧身扣步左手扬; 
  右手高挑打洋炮,甩手退步忙护裆; 
  双手接拿顶肘式,两拳平对急揣裆; 
  前进跨步托枪式,穿掌进步两分张; 
  要打跪膝把裆藏,拧身退步邂了裆; 
  搜裆挂搭归中堂,下界顶肘换式忙。 
  又歌 
  悟空问路头一请,离步顶肘在中央; 
  顺势抽肘弓档步,二郎神拳两分张; 
  扭身圈胯如新月,齐步搓掌把手扬; 
  左手先搓右手护,倒退一步邂了裆; 
  开弓顶拔扎锤急,前进跨步招术强; 
  穿掌进步三点手,跟步跪膝把裆藏; 
  回手按搡横拉车,要打捋手两头忙; 
  斜身拗步双展翅,转身撩阴式难防; 
  退步挂搭人难识,搜裆缠肘归中堂。 
  小架变化歌 
  悟空问路出开胸肘,双拳一合出二郎捆人 
  按阴掌出指上打下,控目掌出禁闭敌人, 
  上步出迎面掌,左手掸开出牵缘手, 
  护裆出双手接拿,揣裆出前进跨步, 
  揣裆跨步出阎王三点手,跪膝出上撑下搂, 
  转身出抱拿,撞锤出小缠, 
  穿袖出中平掌,拧身出撩阴腕, 
  退步出插掌,搜裆出缠肘。八极拳基功   八极拳为内外兼修,意形俱练之工夫也。盖技击一道,必也内外坚实,心神镇静,招术精熟,方能大敌当前,心不为动,气力充沛,处之裕如也,所谓游刃有余也。若内脏脆弱,气血不充,则外力为无源之水;而只修内不修外,亦难临敌以致用。神志不清,杂念丛生,临敌必神魂动荡,心中无主,难操进退之机;招术不熟,必致临敌手足无措,难言制敌命中之方。故技击一道以坚实身体内外为根本;镇定意志为主宰;精熟招术以致用。八极拳本内外兼修之拳术,身心俱练克敌招术,已寓于各套拳路中,无一式不具备形神及克敌招术之锻炼。此外,对内外兼修,锻炼形神,尚有专门功夫,以炼后天补先天。此功夫不仅为凝神,固精,调血,理气,坚实内外所必须;亦为增进拳功也。   一、调养功   此为固内脏,调气血,养精神之方法,专主宁心,平肝,壮肠胃,养肺,固精,条理气血。其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数息功   择空气清新(有松有水愈好,唯花草亦佳)避风宁静之地,当或子午或卯酉之时,全身放松,面南站立,两手插腰,两脚平行,相距肩宽,挺腰开胸(或马步式),双目微合,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舌尖轻接上腭,抛却一切杂念,用意轻守丹田。一呼一吸为一息。缓吸长呼,纳清吐浊。蠕摩内脏,以资健康。数息自四十九度起,逐渐增多。除直立法外,更有跌坐法,睡法等。   练数息功中,忽觉有股真气自丹田)中下,过会阴,上尾闾,夹脊,玉枕,泥丸稍停后下重楼,过膻中,入丹田,稍停。如是称“进阳火”,转九度;逆转称退阴符,转六度,收功(真气会聚下丹田一点,此点愈小愈好。收功不可少。收功愈好,则效果愈佳。功中或受惊吓,切不可停或立收,须继炼之)。   继之精进,可进阳火三十六度,退阴符二十四度,再精进有,进二百十六度,退百四十四度。   (二)内动功   益用调息坐(或卧)功。以意导气检查全身各部几能(内视),并以意导气至患处而愈疾。   真气运行进二百十六,退百四十四度后,更炼之,则有:真气自丹田出,同时沿左右带脉运行至环跳,沿腿外侧下行经小趾至涌泉(此时为呼气);吸气:真气运向拇趾,沿腿内侧上行至会阴,过下鹊桥,上尾闾,命门,夹脊,经玉枕,达泥丸稍停;呼气同时真气下行过天目,经上鹊桥沿舌尖下重楼,顺左右肩分两路沿上肢内侧下行,达中指尖后从外侧回至天突汇合,再沿任脉下行至下丹田,达会阴。继而沿带脉分左右,经环跳,沿腿外侧而下继续运行——称此为经络周天。   (三)起居法   每日醒后按下列次序行之:   子。醒后先默想自身四周景物以意检查自身各部及血液流动。   丑。搓两手,并以两手搓眉,搓耳三十六次,上额及须部目及长揉枕骨,干漱口三十六次。舌兴沿唇内侧从左,下,右,上至左三十六次;逆之三十六次。左右各三十六次。   寅。卷伸腿各三次。曲伸指、趾各三十六次。   卯。起前左右各侧身片刻。   辰。坐起双手揉胸腹各三次。双手推揉两肋各三次。顺脊骨两侧身自上而下推揉五至七次。   已。将腿直伸,两手搬足尖。年。两手搓足心各三十六次,再搓足根外侧各三十六次。   未。睡前及起后以双手梳头七十二次(可避中风)。   申。睡前仰卧,双掌一前一后平按腹部,顺、逆时针各揉二十次(可助肠胃蠕动,顺利排泄)。   (四)养目功   有如下几种:   子。清晨每无风雨时于野外空旷处行之。其法:背向太阳,合眼,眼珠转七次,右转七次。而后尽力睁开视远处景物。若每清晨行二至三次,可增强视力。   丑。视微物法:微物视久则大。久练能视微物。   寅。搓耳根及眉际,可做以上两项之辅助功法。可随上述二项合并行之。   卯。夜眼功:于夜间院内或野外行之。   (五)聪耳功   有如下几种:   子。夜静时灭灯冥坐,静听周围细微声音,久之能聪耳。   丑。悬垂物察其声响。   寅。两手捉耳擦磨耳根;冬天以干热毛巾熨耳根及颈部。   (六)固齿功   睡前后扣齿三十六次,或于坐功时行之。   二、运使功   (一)地盆步   此步又曰骑马步,骑马式,马步。此为八极拳入门之基功。籍此练气下行。不独增强足胫力,且可免气血上浮,即可以固下盘也。其法:两足成平行,足尖微向里扣,两足相距为两足半至三足宽,两足放平,十趾抓地,身下蹲,膝向前屈,膝盖勿过两足尖,上身立直,头上顶,两手插腰,或两手向前平伸掌向外翻而两臂抱圆;松肩,松腰,松胯;两目正前视;呼吸自然,气贯丹田。初立时往往腿足酸疼,再久反觉松懈无力,此为换力。练习时刻要逐渐增加之。能站两时辰仍觉轻松自然。逐渐能使足胫坚强达下盘稳固。八极地盆有四忌:   子,忌两足蹬下不能平整,五心不实。   丑,忌站立时腰背弯曲,如此气不能下达。   寅,忌一站即起,两腿全不受痛苦,则功不能成。   卯,忌肩耸头斜,及眼神乱视(练时肩要松,头要顶,颈要直,眼要平视)。   (二)半马桩   或称子午桩,长三式。   (三)弓箭步在于练胯膝。要左右变换练习。   (四)揉手功   练揉手功主要为练腋力,松肩,活腰,练习吐力及耸动劲。其法有定步揉手,活步揉手及双揉,单揉等法。练久能使腋肩耸力增加,吞吐灵活。每日练习逐步增加揉推次数,至每日推揉二三百次,肩即能松开,发力能吞吐自然,双臂劲快而有力,力能达于指尖。 (五)碾步   此功专练松腰,松胯,合膝,扣裆,松肩。乃肩胯腕臂之联合动作。久练则步灵,膝合。外三合。   (六)回环捋手   其法:做正骑马式,左右手捋带攥拳,以练小臂及掌根横力与十指抓力,并能活胯开裆,横力增强。   (七)提膝   尽力提起而抱之,左右交互行之,久练能使腿活。   (八)呼吸功   其法:马步下蹲两掌心朝上,随呼吸自下而上提至乳间而后两手随呼气向前推放,时两肩下沉,肩窝吐力。而后左右手向外分开,身体下蹲,两手抄起,如是反复行之。或用左右手交互行之,平手提时变拳,推放时变掌。   (九)活胯   其法有两种,功用各不相同。一为站骑马下蹲,猛蹲缓起。如是屡蹲屡起,每日蹲起十余次。蹲时上身要正直,两手插腰,蹲至胯矮于膝部。最后练到胯松而无强力,臀部能附于地,则胯与腰连接之筋即伸长而灵活矣。另为:两脚一前一后成长三式,前腿微向前弓,后腿向下按,前胯向前耸动自如,足胫坚强有力。   二式均需十趾抓地,两脚放平,身躯正直。用力时向外呼气,从丹田吐力,目向前视。   (十)练腰   两手插腰,咸弓裆步,以突然动作拧腰摆肩变成正骑式;由正骑式再变弓裆步,以腰力带两膀。弓步时后足根下蹬;两胯下掖,身躯要正直,两膝要内合。每日练二十次,久则腰力大增。   (十一)气口功   该功主要练内脏应变之机动也。气需内七外三。练法可由两人对操,或个人单操。练久能使气口坚实,应敌变化迅速。   (十二)靠桩功,楼桩功,打桩功,铁砂掌功,吊球功,挂带功,鹰爪功,点穴功等等。   靠桩功包括:背靠,膀(前,后)靠,肩扛。   楼桩功包括:小臂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双臂交替,并掌尽量扣向腕侧面以此腕侧面砍桩;或马步使桩贴于大腿内侧以一臂曲(状如举方盘)掌心朝上以虎口磕桩。   打桩功中包括:掌打,肘顶,膝顶,脚踢。或以吊起之沙袋,墙上钉革蒙海绵(替代古时多层毛头纸),或以寸板高与人齐,下插水泥槽中等法代之。    铁纱掌功:先以双掌正反面拍打绿豆袋,六个月后换成掺半(体积)绿豆砂石袋,再六个后换成砂石袋,又再换成绿豆铁沙掺半之绿豆铁沙袋,经绿豆铁砂袋练习六个月后,最后换成铁沙袋炼三年以上铁沙掌功可成。   此功万不可求速成,务须循序渐进。且每一过程用力均须从低层开始,以在老师指点下习练为益。习练时须运丹田气。盲练必出偏颇,悔之晚矣。   吊球功:马步双手吊住泥球,双臂于体前平伸(球重与本人适应),泥球重量须渐增。或以二坛代替,内中可盛水,而水量可根据需要增加。或马步双臂平伸,以一手吊住已盛物之麻袋,拧身防于另侧,再以另手移回,如此反复。   挂带功:双肩挎直径尺许圆泥片若干,且以掌扇使动称扇球功。   鹰爪功:练指之抓捏力。   点穴功:须练指点与认穴。   练此等硬功,务须自两至三层力,二十四度始,早晚各一次。每三月加一层力(一年半后增至九层力不可再增),每三日增一度增至三十六,七十二,百零八后各练三月,增至百四十四度后无须再加。另有捧墙角功,练法亦同上。   练时须运气,练后须以药水浸手脚(增加功力,凉血解毒)。三、炼意法   术中以意为主宰,乃行动之司命。天之三宝日月星,人之三宝精气神。故,意不可不练,经日练空如打实;打实如练空。此云练拳路中即含练意也。除练拳路必须练意外,还须熟练意之基功,不外两端,一日静,二日活。静须养活,活须练静。静如闲云野鹤,无忧无虑,四大皆空;活如虎猛猴灵,蚊龙腾空,所向披靡。其法一日全身通明功(内视功),藉以养意也;二日意动法(静周天功);三曰内外齐动法(身内行大周天,身外行神拳。而大周天者,应在经络周天运行相当熟练之后方显。乃是真气在体内周身运行均已轻车熟路,收功真气或聚一点于下丹田,或聚一点于加脊。或云周身电麻感乃真气运行也,实此电麻感乃真气之初级阶段尔),藉以练活也。   如练小架,第一层功夫,每势间数息数皆相等(自三度始,渐增至六度,九度,十二度,二十四度为限)。第二层功夫为小周天运行(子:进九度退六度;丑:进三十六度退二十四度)。第三层功夫为大周天运行(子:经络周天;丑:大周天,亦即“翻江倒海”者也)。第二层,第三层功夫中不再称练拳,而称炼功。何也?此周天运行即炼丹也。每式间隙至少周天运行一次,或几次。收功时务将真气存入下田,真气聚合之点愈小愈好。   八极拳八要   一要:八极拳要相合,内外一致,上下相随,完整一气。人乃一完整之躯,必须一致。要上下相随须用六合劲。即: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手与足合;为外三合。上身与下身动作相随。   二要:身躯中正,不倚不偏,下盘稳固,劲发八面;尾闾中正不偏,方可前进后退运用自如;方能有横(爆也)力,不致出一面劲,方可变转灵活。   三要: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十趾抓地。   四要:呼吸自然,气贯丹田,内七外三,意静神恬。   五要:以意行气,以气促力,力出自然,不僵不滞。   六要:碾步合膝,两足平整,五心要实。   七要:以腰为主,带动四肢,要发腋力。   八要:有吞有吐,有蓄有发,耸动有力,刚柔相济,变势要快,发力要横,定势要稳,节奏分明。   八极拳八忌   一忌:内外不一致,劲不完整。   二忌:出一面劲。   三忌:腆胸撅臀。   四忌:用僵力、强力、粘力。   五忌:眼神不正,练空不存意。   六忌:下盘不稳,步法虚浮。   七忌:虚实不分,无吞无吐。   八忌:闭气。   八极拳之练习   练拳要因人之体格而异。刚劲强者要练柔,将刚劲泄尽,实力换出,此为去刚换柔;体弱者,要练刚劲,渐进勿猛,练久则刚。   练习时,要注意调筋理气,筋骨曲伸务求顺达,筋长力大也。气要顺通自然,闭气与用强力皆非所宜。场所又宜择空气新鲜之地,否则伤及气血。   初练架子必会发生腰腿足酸痛现象,不必忧虑,练久则愈。习久反觉全身松懈力短。此非力短,实乃换力。盖将从前之浮力换尽,熟力已生也。觉似力短,实力增也。乃气血筋骨开始灵活之象征。练拳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谚云:“万丈高楼从地起”;又云:“欲速则不达”。大凡练者,均图在一朝一夕即完全练成。因而使用过分之力,必致有损身体。夫练拳所以养身者,必身心强健,方能学以致用。若遽而用力过猛,必致筋脉张弛无常。伤及筋骨肺腑。与强身长寿之旨相违背,不如不练也。必也,按照本身体力负担能力,及练功次序,循序渐进。练一式,有一式之增益;练一套有一套之增益。日积月累方能有成。   艺在精,不在多。拳路虽多,能于一招精到,即可保身应敌,多亦无用。有一招精到,即足以应万变。艺多而不精,徒为身累。   练功要持之以恒,不可中途停辍。有恒心为万事成功之母也。若三日打鱼两日晒网,时练时辍,必无所成。盖功夫本日积月累而来,苟持之以恒,练一日必有一日之增益。谚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练拳亦莫不如此。此道若朝夕不辍,孜孜不倦,则三年有小成,十年有大成。   要戒色欲,食欲,盖人身气血未锻炼则虚,浮滞,涩而无力,既经锻炼则灵活而易动,倘不知节戒色欲,食欲,狂饮暴食,则多损害身体。练拳以凝神静气为第一要义。必须心静勿乱。心为全身动作主宰,惹心神散乱,心绪不宁,则对各部动作难期指挥如意,如斯临敌,必然心神无主,手足无措,曷可言胜。故练功者要注意宁神,养气,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恐怖之域,除却一切杂念私欲,方能在练习与运使之中,纵使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右,心君泰然处之若平素也。吾门拳术纯为以意守气,以气促力。若心绪不宁,心神无主,何气力之可言。故练吾门拳术者,以心不动,宁神静气,为第一要义。   吾门拳术一招一式均有其深奥用意,必须细心钻研,从平常中感到不平常,方可称真正融会贯通。谚云:“艺不精熟思则精。”乃经验之言也。如架子第一式:'悟空问路’,练者往往认为极平常、极无用之一式,实则此式乃八极中:“以不变应万变”之绝妙招式也。   本拳以宁神静气为先,固下盘为主。故下盘稳固与否乃练习之主要标准。练习则必先注意下盘之锻炼,上盘所发主力,必先由下盘及中盘发出,如树之根干及叶也。   练习次序要从运使之基功始。而后架子,再次为八极拳,六大开与散手。调养功乃养身之法,必经常行之。   喂招成招乃求致用也。只练拳不喂招成如,临敌亦无法用。有拳技精熟,不能临敌致用,盖以此也。   各种拳术与散手之锻炼,在有一定基础之后,不必每日全部练习之,择几式经常练习即可,使功夫不致退步。   拳于兵刃一理也。拳术精通,一切兵刃自会融会贯通。   练拳炼功有五戒七伤,必须警戒。一忌荒惰,二忌骄矜,三忌燥急,四忌躐等,五忌酒色。七伤者,一日近色伤精,二曰暴怒伤肝,三日思虑伤神,四日多忧伤心,五日乱饮伤血,六日懒惰伤筋,七日燥急伤骨。因而不可不慎也。   八极拳之套路   八极拳之全部套路,共有:架子;八极拳;六大开三套。此外并有散招散手多种。   一、八极拳架子(小架)   小架乃八拳之基本功、气功也。初学者必须从小架始。此路练好再练八极拳,最后为六大开及其它散手等。架子乃八极拳精华也。   (一)小架各式名称   悟空问路,定心肘(开胸肘),摆肘捆人(二郎捆人),顺势抽肘(凤凰单展翅),按阴掌(罗汉式,打虎势),迎面掌(打洋炮,单扬掌),牵缘手(摔手按裆),双手接拿(六合手),顶肘揣裆(双缠扎锤),托枪式(前进跨步),穿掌进步(阎王三点手),跪膝,回身接搡(抱拿搡撞),捋手(小缠),撞锤,左撞锤,左捋手,右撞锤,穿袖,中平掌(斜身拗步双展翅),撩阴腕,左中平掌,退步插手(挂搭),搜档缠肘,收式。   (二)小架歌   双拳齐出站中央,开步两肘勒胸膛;   双手一合分左右,拧身扣步左手扬;   右手高挑打洋炮,甩手退步忙护裆;   双手接拿顶肘式,两拳平对急揣裆;   前进跨步托枪式,穿掌进步两分张;   要打跪膝把裆藏,拧身退步邂了裆;   搜裆挂搭归中堂,下界顶肘换式忙。   又歌   悟空问路头一请,离步顶肘在中央;   顺势抽肘弓档步,二郎神拳两分张;   扭身圈胯如新月,齐步搓掌把手扬;   左手先搓右手护,倒退一步邂了裆;   开弓顶拔扎锤急,前进跨步招术强;   穿掌进步三点手,跟步跪膝把裆藏;   回手按搡横拉车,要打捋手两头忙;   斜身拗步双展翅,转身撩阴式难防;   退步挂搭人难识,搜裆缠肘归中堂。   小架变化歌   悟空问路出开胸肘,双拳一合出二郎捆人   按阴掌出指上打下,控目掌出禁闭敌人,   上步出迎面掌,左手掸开出牵缘手,   护裆出双手接拿,揣裆出前进跨步,   揣裆跨步出阎王三点手,跪膝出上撑下搂,   转身出抱拿,撞锤出小缠,   穿袖出中平掌,拧身出撩阴腕,   退步出插掌,搜裆出缠肘。 (三)小架练习要领   八极架子定式极重要,此拳之根本也。小架第一式定式歌曰:   十趾抓地头顶青天,怀抱婴儿肘拄泰山,   两肩松下气沉丹田,拔背含胸膝扣裆圆,   尾闾中正不倚不偏,两目平视呼吸自然。   又云:“十趾抓地头顶青天,怀抱婴儿肘拄泰山。”此式练习时要提顶吊裆,拔背含胸,松肩下气,合膝,碾步松胯。   练习时要发六合劲,要以意引气,以气行力,手足相合,身心相印;要有吞有吐,有松有放,后肘催前肩,前肩催两手,内外上下要完整一气,即所谓劲整也。总之,劲之发也须以意为指挥,运气以促力,根在脚,发于腿,主子腰,达于两肩,出于趾指。气力相辅,力由气发,气促力走。一极动,百极响应,一者不具,则失其髓。又所谓“三催”者,即步催,身催,手催也。有似止而力仍前贯之势,劲断意不断,形断而神又相连。·吞即蓄,吐即发。吞吐是否中适,外求于形,内求于气。要极刚猛亦极自然。刚中含柔,柔里有刚。气上发于鼻,下按于丹田。上身要正直,下身要弯曲。开拳用力,发手如握虎尾,前肘如顶泰山。所谓动中含静,静中含动。停似走,走犹停,神也。要不滞不散,不迟不断。以上所言乃定式于发劲之要旨也。   发要急,变要快,定要稳。行如龙,动如虎,步如猴,抽身换形翻若惊鸿。要明五行,存八意。   五行者即:   心动如火烟,肝动如飞剑;   肺动如雷响,脾肾紧相连;   悟性一齐放,气势可冲天。   八意者即八式也。外形必须协调一致。   气由心生,起鼻尖,落丹田。练架子及八极拳最忌者为:   腆胸弯腰,敞膝翘臀,耸肩缩颈,身躯不正,内外不合,上下不随,上身发力过大,练空不存意。   (四)小架各式之练习   悟空问路:向前迈步时忌向前侧身。变开胸肘时,面要直向前,而身不要侧身出。   开胸肘:两手发撕勒劲。右手拳距口一拳许,要以后手催前肩。   摆肘捆人:左手出合力。左手展开后拳稍里侧,肘尖与左拳向两极送力。   打虎式:由前式变本式时,右手要顺腿下按,使用松肩和挺拔力。后手向斜上方翻拧,两掌根挣力。   迎面掌:以向前迈步即打出为合。后脚并拢时捎带趋步。   牵缘手:右手向回牵动时,出斜按劲;左手出圆抱劲。左掌根与右臂出合挤劲。   双手接拿:接拿要快。出顶肘时全靠松胯、拧腰、摆肩发力。   揣裆:揣裆时两肘不得后背;两脚跟稍提起,并向内合。揣下时要碾步,扣裆,提顶。忌弯腰低首做势。   托枪式:以双手齐出向正前方冲击,步落即松肩摇身,右手随之拉回为最得力。右手抽回时要塌肩,而出左胯要向前松(送)。后脚出蹬劲,前脚出碾步;前臂与腿咸一线;肘与膝相对;后脑、臀部与后足跟成一线。   回身拧按:可回身连挤带按;也可抱式后再按。要从丹田发力,按挤时松肩翻手吐力;后退不能(被)带动,全持合膝,坐腰以杀步。   捋手:定式时前腿出碾蹬劲;身要前挤;前腿稍弓,要扣裆合膝;后肘要松;发力要以腰带膀,以膀带手。   中平掌:要以腰带膀,要塌肩右手出掖力。   撩阴腕:要转身即发。右手出甩劲,并以肩向前送力后手向外翻拧,松肩下按。  挂搭:以腰带膀,出腰,切胯。   (五)小架各式用法及变招   小架合套虽仅二十余式,然八极精华已尽寓其中矣。习者多以其式样简单而轻视之,实则变化多端,且概括了各种拳术之精华。现拆解几式如下:   悟空问路:   此势虽简单,实含逗,开,截,击,闭五法;为对敌出手之正宗。其中有虚,有实,有拳,有手,有腿,有肘。所谓逗引者,引敌出手也。敌不出手,我则由虚变实;敌出手,我则由实变虚。所谓开者,即硬开门也。上开有举,有挑;中开有撑,有搁,有托,有捋;下开有按,有砸,有掖。所谓进击,其法有:撑锤,撑掌,定心肘,虎扑,猿猴献果,抱肘,探马,侧按,跨步等,均可由此式变出。所谓截者,截敌臂,切敌手也。所谓闭,有进步封闭,侧身,抽身,含胸,抽手封闭等法。此势为一切招法之根本。离开此势,一切招法将无从谈起。小架以此势为第一。   定心肘:   有肘击,臂击,摔掌等变法。   摆肘捆人:   捆手也。可变探马。歌云:悟空问路头一请,王小捆猪不用绳,伸手抓住五和尚,单手成了功。   打虎势:   按阴掌也。为敌近身后之指法。   双手接拿:   六合手也。可变探马,上下插掌,可两旁分手打猛虎爬山,掖裆掖喉,上下变化,极为灵活。   托枪式:   抱肘也。可变跨缠,折僵,大缠。   阎王三点手:   打跑招法也。可用摆腿,可进打抱肘、探马等。   跪膝:   出上掌下搂,赶船,搬砖,掖横。   穿袖:可变缠,提,截腿,肩击,跨打等。   二、八极拳   八极拳炼八字,即:顶,抱,缠,拿,劈,砸,攉,挑也。其练习要领一如架子。   (一)八极拳歌诀   八极顶肘奔胸膛,进步横打往上闯;   要挤裆,把拳藏;右捋手,又踢裆;   羽反砸,迎面放;左横肘,奔胸膛;   转环手,两分张;打卡肚,用双撞;   到退一步邂了裆;用叼手,大缠上;   捧小缠,打收肚;上步掌,用挂搭;   打跪膝,把裆藏;里扶外架两分张;   扑面掌,往上闯;倒退一步邂了裆;   十字架,不用忙;左右双架两分掌;   打捋手,两头忙;斜身拗步呈刚强;   拧身退步邂了裆;搜裆过耳归中堂;   八极拳对接歌   上:   拔步肘上步缠打左右忙;   滚手抗脚踢拳打裹打刚;   甩步掌卡肚跨截单乘扬;   叼扣腕进大缠来左右上;   小缠丝防破阴锤起身掌;   打小缠两头成破终一样;   撤左腿盖锤夺步换锤放;   向回接上翻下头如上样;   下:   立时接捧捋挤按怀里逛;   高搓手两护裆来挤架搡;   对搓掌柔化撩阴上步掌;   推舟式弓撑抽步搓胸膛;   先接手抽步跛腿搂护裆;   撩衣式进步跪膝把裆藏;   顺手接齐步右手迎面掌;   打捋手走脱过步归中堂;  “神枪”李书文《八极拳谱》析义
  编者按:近代八极拳人梦寐以求的一代“神枪”李书文主持编写的《八极拳谱》,经过了千呼万唤,终于出世了。此“拳谱”究竟有何“秘要”,“六大开”难道是“乾坤大挪移”?不然,他李书文怎么就能“调教”出走进中南海的八极骁将李健梧,还有台湾号称“大内八极总帅”的刘云樵,以及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保镖霍殿阁三位绝顶高手来呢?李书文对八极拳的贡献,是不是空前绝后?   尚请读者诸君注意本刊动向,《精武》将陆续刊发此谱中的拳理功法,甚至也将具有神秘色彩的“六大开”全盘端出,看看“神枪”是怎么说的。   最后还说一句:此《八极拳谱》是李书文嫡孙李志成先生提供的。   “神枪”李书文《八极拳谱》析义   为推进八极拳理论研究和科学教学,使八极拳这一武术精华保持其传统面貌与科学的技术含量,从而使之得到良性、健康发展,现将“神枪李书文”前辈当年组织编写的《八极拳谱》中有关历史及理论、功理、功法等方面的内容分设若干部分,向诸多国内外爱好八极拳者作一较为详细的介绍,目的是让八极学子共同对八极拳诸多史料中所阐述的历史、拳论,演练及技术实用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对比分析与研究,还世人一个八极拳历史的真实性、理论的科学性、技术的纯朴性,将蒙尘的八极拳再现于阳光之下,展示其历史风貌与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众说纷纭的八极拳源流   多年来,诸多国内外武术研究者,就八极拳的源流进行了艰辛的考证、探讨与研究。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各级主管部门、众多的八极拳研究会及一些名家编撰出版的有关八极拳的书籍不下十几种,相关的文章也发表了不少。然而,八极拳的源流问题仍然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依据明代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说,其中戚氏在介绍当时名拳家、名拳法和腿技等内容时提到:“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虽各有所取,然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依据此说,有的研究者推论“巴子拳棍”即是现在的八极拳之前身。   已故台湾武术家刘云樵先生曾在所著《中国武术资料集刊》的《八极拳述要》中写道:“八极拳古称'巴子拳’”。这是最典型的例子。而且,刘先生还解释说,“巴子拳”。这个名称是由“钯子拳”变来的。钯子是农具的一种,是附有几个铁爪的锄镐。这个拳采用的拳型独特,与钯子的铁爪相似,故名为“钯子拳”由于“钯子”或“巴子”这个名称不够文雅,所以,其门派中的文人就把拳名改为“八极拳”。   其二,清初时,河南境内有一岳山寺(博爱县境内),寺内和尚张岳山创八极拳,属少林外家拳法之流派,后传授给山东海丰庄科村的吴钟,承传至今。   其三,八极拳原属武当派内家拳法,是武当道士根据前人武技所创,以后演变形成了八极门。   以上三种说法,对八极拳创于何代、何地,何人所创,无有说服力的史料证实,更不见著承。可见此三种说法只是任意传闻、猜测,进而臆断,不足征信。   半个多世纪以来,有些研究者依据的史料主要有两种:一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编著的《沧县志》卷八《武术人物》,其中传记中载:“吴钟,北方八门拳术之初祖也,字弘声,孟村镇天方教人。八岁就传,聪慧过人,年甫弱冠,勇力出众,遂弃书学技击,昼夜练习,寒暑无间。一夜,方舞剑庭中,有 然自屋而下者,气象岸然,黄冠羽士也,叩其姓字不答。座谈武术,皆闻所未闻;继演技击,更见所未见,遂师之,授八极拳术。道士留十年,忽曰:'吾术汝尽得之,吾将逝矣。’钟泣且拜曰:'十年座下,赐我良多,惟一不知师之姓名为憾。’道士慨然曰:'凡知'癞’字者,皆吾徒也。’言罢辞去,不数杳然无踪。逾二年,又一人来谈,次知为'癞’之弟子,亦秘其姓名,惟曰:'吾'癖’字也。’赠八极秘诀一卷。并传授大枪奥妙。”   二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由孟村人吴会清编著的《河北省沧县孟村镇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其中记载道:“吾沧无此拳术’于前清雍正年间,有一南方侠客,云游来孟村,适口渴腹饥,吴公讳钟慨然款待茶饭,谈论投机,推诚相爱。钟公素习武术,言来契合,与之比技,屡试屡北。侠客曰:'侬素闻燕赵多慷慨之士,故云游来此,以访贤者。今观孺子忠诚可嘉,侬将术遗于此矣。六合大枪之奥妙,俟三年后,汝师兄癖道人再来教汝,以为弟兄识面之余地也。’钟公跪问师之仙乡姓名,侠客曰:'癞’侬之号也。除孝、悌、忠、信教育外,别无余言,飘然而去……”   以上两种史料记载中的说法,不难看出皆出一源。其说法虽荒诞,但仍被多数不明八极拳历史真相的人们误认为事实,且流布甚广,长达半个多世纪。   究竟在八极拳历史上是否有吴钟认“癞”为师的事实,“癞”与“癖”又是何许人也,到目前为止,只是八极拳门部分人的传说而已。这就是八极拳近代形成的所谓几大传系在各个历史时期编写的各种“家族谱”式的所谓《拳谱》所演绎的师承传说。而传说又产生了新的传说,甚至后来还创造了与传说相吻合的记载说法,自圆其说。这些说法无有可信度的史料证实,更不见说服力强的著承。   把有水分的传说作为历史事实记载,是违背历史记载准则的。人为地编造神秘色彩的情节事故,假托飘然而来的“道士”和来去无踪影的“侠客”作为八极拳流派的开山鼻祖,载入地方史册而盖棺定论,给人一种为确立一家一姓的传承“正宗”历史而永久性地混淆视听、欺世盗名的感觉。自明清以来,中华武林各派都程度不同地把自己的师承神化,甚至吹嘘自己家世姓氏的师承渊源,把不利于自身利益的事实更改或抹掉,人为地编造各种各样子虚乌有的神秘传说故事,或假托“神仙”、“英雄”、“伟人”为其门派的开山鼻祖,这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封建余毒与某些个人私欲因素所造成的,虽然不断受到猛烈的抨击,并被新发现的历史事实击破,但仍有人至今将这种腐朽的习惯奉若神明。   既便在今天,在“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今天,历史却又出现了与半个多世纪之前极其惊人相似的一幕。   1999年10月,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武术研究院组织编写、审定与颁行的“中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之一的八极拳教材,那本书中的第一章第一节《八极拳源流》中赫然写道:“该拳发源于河北省沧县孟村镇(今孟村回族自治县城关镇)。据《沧县志》载:'吴钟,北方八门(极)拳术之初祖也,字弘声,孟村镇天方教人。’吴钟(忠)生于康熙五十一年,卒于嘉庆七年(公元1712~1802年)。其籍贯有山东省海丰县和河北省庆云县之说,民族有回、汉两种说法。 

八极拳口诀:

豁打顶肘奔胸膛,卧牛炮打桩樯; 

要挤裆 把身藏,也掠手也踢裆; 

反背砸迎面放,要使拳奔胸膛,转换手两分掌; 

打掏肚使双撞,上步转身使掖掌,刁掠手大缠上; 

捧小缠搜肚强,上右步迎面掌; 

要挂他使按掌,前膝跪把拳藏; 

里面架不用忙,转回身当阳炮,倒退一步要护裆; 

外面架不用忙,转还手两分掌,左右撩阴两分掌; 

上小缠搜肚强,落步砸忙踢裆; 

使反背左拳上,要挤裆转身忙,刁掠手也踢裆; 

反背砸迎面放,要使拳奔胸膛,打掠锤两头忙; 

垮虎式回头望,转身崩锤呈刚强; 

拗步掌猛虎出洞,退步掌顺手牵羊,掸手并步归中堂.

八极小架古谱<口传诀谱> 

悟空问路头一请,怀抱婴儿肘托山; 

开弓式腕子翻,打虎式底上翻; 

大枪式往后坐,打阳炮往上闯,到退一步要护裆; 

打合手两肘忙,怀抱婴儿肘顶山,霸王搬蹬使揣裆; 

托枪式四六步,喜鹊步两分掌; 

砸跪膝把拳藏,转回身使双撞; 

打锣锤两头忙,捧小缠用腰上,斜插拗步呈刚强; 

转回身反臂掌,探步掌、退步掌,掸手并步归中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3051/962712330682.html

更多阅读

中华武术中有几种凌厉的刀法 武术刀法套路

刀为“百兵之胆”,是中华武术中最重要的器械之一。自古至今,练武术的人用刀的最多,也总结了许多刀法套路,形成了许多刀法派别。现存的刀法派别有:八门金锁刀、八卦刀、日月乾坤刀、少林双刀十八滚、太极刀、梅花刀等。不同门派的刀法虽各

中华武术 中华武术-简介,中华武术-《易经》诞生最早的武术观念

中国武术与古典文学,是同根同源的共生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双碧,堪称双子星座,同样辉煌,同样灿烂。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国武术的滥觞,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轫;文事与武备至少在两三千年以前,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携手而行;舞枪弄棒与吟诗作赋,很

中华武术文化 中华武术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影响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文化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在漫长的历史中,武术作为一种体育教育现象和高雅的文化现象存在、发展,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不

声明:《中华武术杂志 【武术杂志】55》为网友時間畫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