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胫病特效药 马铃薯白绢病

马铃薯白绢病

 

症状 主要为害块茎。薯块上密生白色丝状菌丝,并有棕褐色圆形菜籽状小菌核,切开病薯皮下组织变褐。

病原 Sclerotium rolfsii Sacc.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Atheliarolfsii (Cursi)Tu. & Kimbrough.称罗耳阿太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无色,具隔膜;菌核由菌丝构成,外层为皮层,内部由拟薄壁组织及中心部疏松组织构成,初白色,紧贴于寄主上,老熟后产生黄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小菌核,直径0.5—3mm。高温高湿条件下,产生担子及担孢子。担子无色,单胞,棍棒状,大小16×6.6(μm),小梗顶端着生单胞无色的担孢子。此外,有报道Corticium rolfsii (Sacc.)Curzi称罗耳伏革菌,也是该病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核或菌丝遗留在土中或病残体上越冬。菌核抗逆性强,耐低温,在-10℃或通过家畜消化道后尚可存活,自然条件下经5—6年仍具萌发力。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从根部或近地表茎基部侵入,形成中心病株,后在病部表面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及圆形小菌核,再向四周扩散。菌丝不耐干燥,发育适温32—33℃,最高40℃,最低8℃,耐酸碱度范围pH1.9—8.4,最适pH5.9。在田间病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及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南方六、

马铃薯黑胫病特效药 马铃薯白绢病

七月高温潮湿,马铃薯地湿度大或栽植过密,行间通风透光不良,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及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发病重的地块应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可进行水旱轮作效果更好。(2)深翻土地,把病菌翻到土壤下层,可减少该病发生。(3)在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病穴撤石灰消毒。(4)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追施硫酸铵、硝酸钙发病少。(5)调整土壤酸碱度,结合整地,每667m2施消石灰100—150kg,使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6)病区可用40%五氯硝基苯1kg加细干土40kg混匀后撤施于茎基部土壤上或喷洒5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混杀硫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隔7—10天1次。此外,也可用20%利克菌(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于发病初期灌穴或淋施1—2次,隔15—20天1次。

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马铃薯白绢病"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3251/25627362299.html

更多阅读

人参健脾丸可治疗皮肤黑变病 大肠黑变病如何治疗

健脾养血法治疗皮肤黑变病1例(一)【辨证】脾虚不运,气血反目,肌肤失养。【治法】健脾益气,养血消斑。【方名】归脾汤加减。【组成】白术10克,黄芪15克,党参12克,炙甘草10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龙眼肉10克,木香6克,鸡血藤15克。【用法】水煎服,每

黑变病 黑变病能治好吗

黑 变病黑变病是一种皮肤由褐变黑的皮肤病。与祖国医学文献记载的“黧黑斑”相类似.其特征为初起潮红,自觉刺痒,日晒更重,皮色渐由黄褐到淡黑。多见于面部。中医文献常把本病和黄褐斑放在一起,如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黧黑飦赠>>中说:

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六味地黄丸治疗 毛囊性红斑黑变病

早期黑变病一般是以红斑或淡褐斑的形式出现的,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的颜色变深,变成深褐色或青灰色弥漫性斑片。其皮疹一般对称性的发于面部、额头、耳后、颈部及光线容易照射的地方,病程发展缓慢,受日光照射会出现瘙痒的症状。1.眉部

黑死病简介 黑死病 黑死病-简介,黑死病-命名

黑死病是人类因感染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传染病医学上称为鼠疫。鼠疫杆菌传播途径主要借鼠蚤传播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全球已经流行了近两千年,曾有过三次大的流行,夺走了全球大约3亿人

声明:《马铃薯黑胫病特效药 马铃薯白绢病》为网友墙外等红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