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演讲视频 苏羊|演讲视频:教育应该不一样

导读:(特别鸣谢:温州肯恩大学年轻的WIN团队)如果你认同这样的教育理念,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请转发分享;如果你想为雁山学堂添根柴,请点击文后的“赞赏”。【附:演讲稿

  (特别鸣谢:温州肯恩大学年轻的WIN团队)

  

  如果你认同这样的教育理念,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请转发分享;如果你想为雁山学堂添根柴,请点击文后的“赞赏”。

  【附:演讲稿全文——】

  什么是教育?听到这个问题,很多人的脑海里可能会立刻浮现这样的场景:一群孩子端端正正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或者一叠又一叠写不完的作业和一张又一张的试卷。每个人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按部就班,最后走向社会。然而,教育真的只能有一种可能,一种形态吗?教育难道不能像我们生存其间的大自然那样:有大树,也有小草;有勤劳的蜜蜂,也有整天无所事事飞来飞去的蝴蝶?难道不正是它们的彼此差异才构成一个精彩纷呈、多元的世界吗?这个世界如此多样,人类千差万别,教育可以不一样。雁山学堂,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

  我的故事从六年前讲起。2010年,我离开呆了十年的北京,到了上海,创办了自己的图文设计工作室。我女儿就在上海上小学二年级。她是个很有想法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读过不少书了,比如大家熟知的《小王子》、《窗边的小豆豆》,以及美国诗人狄金森的诗,她喜欢跟我讨论爱和真理之类的话题。这样的一个孩子,自然会觉得学校的课堂实在枯燥乏味。有一天,她大概是实在无法忍受了,回家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去上学了。我问她:不去上学,你怎么办?她说:我要在家上学。我就说:好。那个时候,其实我并不知道什么是“在家上学”,我上网搜索了这个词,发现已经有不少人在大理践行“在家上学”了。我们制定了在家上课的计划和功课表,每一天自己按这个功课表进行自主学习。我有时间的时候,就带她去旅游:大理、香格里拉、西安……这期间,也有人建议我办个学校,但我不太愿意担当太多的责任。办学校,又不是旅游,只要你背起包,坐个汽车、火车、飞机就能到达目的地。我创办雁山学堂后,有媒体过来采访,回去报道说:这个学堂源于一个妈妈对体制的不满。我不认同这个观点。雁山学堂,事实上源于一个孩子对自由的渴望,现在变成了十几个孩子对自由的渴望。

  2012年8月份,我和女儿到青海旅行,临时起意骑行青海湖,海拔三千二百米,全程360公里。我们花了四天的时间完成了环湖骑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困难,大雨、大风、轮胎破了、摔了,都没有打消我女儿放弃的念头。骑行途中,有不少人劝她搭车,都被她拒绝了。她说:既然说好要环湖骑行,那就要坚持到底。

  这是骑行第三天,我拍下来的一张照片。当时,已经是晚上八点。七月的青海湖九点才天黑。八点三十分,我们在草原上,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日落。当时我就下了决心:回去要为女儿和女儿这样的孩子办一所学校,孩子的能量超乎我的想像。大人们值得为她们冒险,为她们开始一场也许没有目的地旅行。

  有人建议我回雁荡山,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青海回来没几天,我就动身回雁荡山找房子。在能仁村一个叫上园的地方找到了一幢极其破烂的房子。

  上园这个地方已经荒废十来年了。到处都是废墟。我用十年二万元的价格租下来的所谓的“房子,只有两堵墙和阳台还在。这是房子当时的照片,从外面看起来,似乎还很完整,但里面整个都烂了。为了防蛇和野猪,我和女儿支了两顶帐篷在阳台。跟房东借了一架木楼梯,每天从阳台外面上下,白天挺好玩的。但到了夜里,就没那么好玩了。因为太久没人居住,所以上园那个地方长着成片成片的竹子,风吹过竹林,发出巨大的可怕的声音,整夜整夜地叫着。我女儿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描述了那些可怕的夜晚。

  我的一个朋友,是个大老板,他听了我的计划,就问我:你有多少钱?我挠挠头,说:三十万。他说:三十万?你这个事情三百万都打不住。他的话是对的。学堂运作到现在,的确已经用了几百万了。但是,三十万,足以让我们把事情做起来,而不必等到有三百万的时候。也许等到有了三百万,我们就已经没有了这个激情。这个朋友还说:你做个可行性报告给我,我帮你筹集资金。我没有这么做。我知道,一旦有投资进来,我可能没有办法做自己想要做的教育。整天想着回报呀,盈利呀,怎么做教育?教育,是一件你要沉下心慢慢做,做一辈子的事情。

  雁山学堂的教育精神非常简单,只有15个字:向孩子学习、向自然学习、向内心学习。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因为“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在学习的时候,两者的身份就不重要了。有的只是学习。学习将心灵和思想从名望、身份、地位中解脱了出来。学习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克里希那穆提)”我以为,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中,在一个处处讲权威的国度里,从小给孩子提供一个平等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平等,教育实践或者改革就无从谈起。平等,能让我们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去反思自己的言行。

  雁山学堂现在有12名学生,专职老师7位。上十天课,休息四天。我们的课程一部分是基础知识课,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另一部分则跟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比如:弓射、书法、古琴、太极等。每个学期我们会邀请作家、学者、教授到学堂给孩子们开相关的专题讲座。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好像都是一个广播电台。我站在这里发射信息,千里之外,万里之外的同频道的人就会接收到。雁山学堂虽在山中,但一直跟世界有着良好的互动。外国的朋友飘洋过海,千里迢迢,来到山里,跟我们一起生活、学习、旅行,一起感受生命的乐趣。中国美院教授闻中老师因此评价我们雁山学堂是“世界的鸟巢,微型的宇宙”。

  在雁山学堂,还有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即游学。一年中,我们通常会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们是在路上度过的。2013年海南环岛骑行。最小的8岁,最大的13岁。43天,骑行了1234公里,非常有趣的一个数字。当然这43天里,不是每天都在骑行。在海南,孩子们深入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宗教和民俗……参观博物馆、跟着当地的老师做飞机航模、和大学生一起跳竹竿舞;喝椰汁、看红树林、捉螃蟹、吃各种特色小吃,孩子们在大海里洗碗、在工地上露营、被无数的路人好奇围观。我曾经这样描述这次海南游学:这一路,他们既拥有面朝大海的浪漫,也品尝着风餐露宿的艰辛,他们所面对和所获得的,是那些坐在教室里的同龄人无法想像的。因为有一个特别的机会,师生们花十块钱一晚入住一家五星级酒店,照片发布到家长群里,我们的一个家长说,应该让孩子吃苦,不应该住这么好的酒店。我却以为,这样的观念有失偏颇,我们不该一味强调让孩子吃苦。我以为,这个时代的孩子就应该学会既能以平常心对待住五星级酒店的舒适体验,也能在简陋之地安然扎营过夜。

  “我爬上最高的岩石,岩石烫呼呼的。

  上面刻着一个东西,不过我没看懂到底是啥玩意。

  海滩上有许多冲上来的贝壳,还有白化的珊瑚。

  男生们正在捉捕螃蟹。

  大海击打岩石。

  如同啤酒泡沫般的白色浪花溅起。

  时而高飞,时而平平地退下。

  大海在用力咆哮。

  虽然现在已经没有当时的那种感觉,但想起了仍然感到壮观。

  真美啊!

  沙滩上。

  浪花打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印记。

  白色的螃蟹随意穿梭在早已挖好的洞穴。

  我捡了了个爱心形状的贝壳,不过后来不见了……”

  “天空里一抹红色。

  星星还挂在上面。

  天空是灰色的。

感恩教育演讲视频 苏羊|演讲视频:教育应该不一样

  慢慢开始出现大面积的红色、桔色的光芒。

  海浪显得有些不真实。

  然后红色开始变淡。

  然后又出现了霞彩。

  再然后,天慢慢蓝了,星星也慢慢消失了。

  月亮还在上面,白白的。

  迟迟等待,太阳仍然没有出来,老黄(黄兴铭,数学课老师)披着睡袋走了。

  许多人看着明亮的天空,和老黄一样走了。

  我也是。

  很久以后,老张大叫一声“出来了”。

  一个红红的太阳在天空缓缓地露出身影。

  开始的红色可直视,然后慢慢的,变亮了,像是换了一层皮……”

  这两段话,摘自于诗琪的海南游学日记,分别写于4月16日和19日。她当时12岁。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游学中,孩子动用自己所有的感官在学习,这中间没有书本和屏幕,学习是直接发生的。她看到的世界,是原本应该呈现的样子。在这样一种过程中,我们人所积累的知识,直接转换成能量,而非垃圾,它不会给头脑带来任何负担。它不再停留于记忆层面,而深深潜入我们的意识之中、心灵之中、生命之中。孩子所感受的这个世界的美,是她自己亲眼所看、所感、所悟。反之亦然,她所经验的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也是同样真实。这样的“看见”能够深刻影响到一个孩子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世界观。这些年,我常常在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这些敢于将孩子带出体制教育的父母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最近在看的一本叫《四万八千问》的书里,正好提供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答案:“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更多的人成为善良、有远见、有同情心、有创造性、优雅而勇敢的人。而善良的根本就是,不只是关心和珍惜我们自己,而是从宏观出发,考虑鱼必须在海洋里生活,蝴蝶必须在天空中飞翔,整个世界都必须运转。”

  我们的游学,就是为了让孩子看见:鱼如何生活,蝴蝶如何飞翔,世界如何运转。

  2015年, 15个学生,5个老师,我们观摩莫高窟、参观画家们的画室,临摹壁画,深入地了解壁画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了解敦煌的历史和文化。其余的时间,我们就穿越沙漠、徒步沟坝,于朝霞中晨练,对着夕阳弹琴。这个时候,就像我前面讲过的那样,所有的人生体验,都是直接发生的。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所感知到的一切,都真实不虚。每次出去,我们都会花很长时间准备,甚至有可能是一个学期,大家在一起学习各种相关的知识,回来以后,也的确增长了很多知识。但是,我本人更愿意把游学看成一场生命和心灵教育。人在旅途,相对于平时,状态最放松,心灵最自由,也最敏感。我们注意到,每次游学回来,每个孩子,都会获得不同层面的进步和改变。这样的一种进步和改变,有时候,是课堂里很难发生的。

  分享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西安。当时我们在大慈恩寺的大遍觉堂。堂内的墙壁上雕刻着玄奘法师历经千辛万苦,求得佛经回到长安的故事。孩子们跟在一个导游的身后全神贯注听讲故事。但我转身的时候看到一个小女孩站在玄奘坐像前,双手合十,额头顶着指尖,静静站立。我没有打扰她,绕过她身后,走到门外,在台阶上坐下。过了一会儿,这个女孩也出来了,她在我身边坐下,对我说:在这地方,心里真有许多感触。我问:什么感触,说来听听。她没有言语。的确,这样的感触大约是年仅12岁的她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于是,我们两个人坐在台阶上,望着大雁塔不发一言。直到越来越多的孩子聚拢来,我们嘻嘻哈哈在台阶那里合影,但我敢肯定,从那一刻起,这女孩一定会跟从前不一样。

  我想,我们带着孩子参观寺庙、了解玄奘取经的故事、读经书,绝不是为了培养佛教徒,不是为了在他们的脑子里塞满知识,乃是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慈悲、宽容、坚定,为了能够在玄奘法师的故事中汲取力量,用以勇敢面对自己的人生,解决种种的问题。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莫高窟。那天我们参观了十几个洞窟,最后走出来时,每一个人好像都受了某种触动,我们在景区的栏杆那里站着休息。一个女孩走到我的身边问我:为什么身边总有不喜欢自己的人?我开导她说:这个世界,总会有一些不喜欢你的人,关键是你怎么看。她想了想,问我:难道她是我的菩萨?用这样一种方式点化我?她这么一说,我才明白,她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问我这个问题。我回答:你能这么想,真是太好了。菩萨的确不可能总以我们喜欢的方式出现。女孩点点头,没再说话。我想,这个女孩,小小年纪能有这样的领悟,长大以后,会不会比我这样的大人,更有机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孩子们进入复原窟临摹壁画后。那天晚上,回到酒店,我采访了几个孩子,他们都谈到,通过临摹壁画,对莫高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理解。这个孩子是这样告诉我的:因为临摹,我好像明白了当初创作这些壁画的画师们的心情。在复原窟里,我明明觉得自己才画了几分钟,但抬头看表的时候,却发现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莫高窟流传着许多无名画师感人的故事,他们中间有很多人,在昏暗的洞窟了画了一辈子的画。很有可能,这个孩子在专注画画的那一刻,他的心跟古人的心相通了,他体会到了古人曾经有过的某种情感。我们常说,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根”其实不在外面,而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共同的情感里。没有心,没有共同的情感,文化的复兴无从谈起。

  这几年,我最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你难道一点都不担心你们的孩子未来不能跟社会接轨吗?的确,我一点都不担心。因为,在雁山学堂,我们和孩子共同学习和追求的,是人类最美的那些品质:善良、勇敢、独立、自由、宽容……还有智慧。拥有智慧,就等于拥有一颗清明、安静、专注的心。拥有智慧,就会知道在这个喧哗的世界里,自己要的是什么,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并且勇敢且优雅地接纳这个世界与自我的所有不完美……

  人生有很多面,教育应该不一样。

  谢谢聆听!­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3251/299945346887.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感恩教育演讲视频 苏羊|演讲视频:教育应该不一样》为网友嗨傷我心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