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叠叠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又教明月送将来。
——苏轼《花影》
有人说,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但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说他是借吟咏花影,抒发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有人说,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说苏轼在慨叹他的政敌即那些所谓“熙丰小人”,他们在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时,全被贬谪(刚被太阳收拾去);而到高太后死去、哲宗亲政时,又全被起用了(又教明月送将来)。
我倒愿意这首诗什么都不是,仅仅是一首很生活的情趣诗,像童话、儿歌那样的直白,那样的浅显。
我们不妨就采用直译的方式来理解(而不是所谓的解读)。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你看,就这样很简单地理解,是不是有意思多了?而我们脑海中的苏轼老夫子是不是也更多了几分可爱?
可惜,许多时候,我们往往总喜欢硬生生地弄出一些“意义”来,比如托物言志,比如借事喻理,比如弦外之音,比如潜台之词,等等。
大概也正是因为我们喜欢总追求一些“有意义”,或是一种“大道理”,结果把我们生活中“有意思”的东西都给弄丢了。
大概也因为如此,我们的童心、我们的眼睛都蒙上了烟尘,让我们本应澄澈的心湖,本应澄澈的眼睛,都逐渐浑浊起来。
有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倒愿意始终生活在第一重。
这样,我们的生活,就单纯多了,轻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