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冷月《隶书五言联》 纵15厘米 横40厘米
赵冷月《隶书杜甫句》 纵68厘米 横137厘米
赵冷月、程十发合作作品《金农句》
赵时中赵冷月之子,赵冷月书法教育基金会副会长。藏有其父书法作品以及吴昌硕、傅抱石、沈尹默、康生等人的书画作品。
赵时中自认为是一名“凡夫俗子”,因而即便出身世家,祖父赵介甫与父亲赵冷月均精于书法,且父亲书名远播,赵时中也从未想过学习书画。他认为凡事刻意去寻求未必得结果,该做什么便去做什么。
然而出于对艺术的热爱,他爱买画,也爱在家中挂画,从走廊到书房,依次悬挂着吴昌硕、傅抱石、沈尹默、康生等人的书画作品。不过在所有珍藏中,父亲留给他的书法作品无疑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说自己习惯称呼父亲为赵先生,因为他纯粹是站在一位艺术爱好者而非儿子看父亲的角度去看待赵冷月的书法作品,然而他又是最贴近这位艺术家生活的人。
据赵时中介绍,父亲六岁起随其祖父学习书法,二十岁已在嘉兴、苏州、盛泽一带设帐课徒,一生唯有两大爱好:收藏碑帖和钟爱书法,历七十余年。父亲曾自言,“一日不捉笔,六神无主。”
“他上午有个习惯,6点起床做家务,每件小事都亲力亲为,家里并不缺人做家务,我感觉他是要寻找一些古人的气息。做完家务就站在窗台边上搁腿一小时,一边搁腿一边读帖读碑。从上午8点开始临帖抄碑,他临帖基本不看帖,数十年临下来帖都在他脑子里,似看非看,笔似写非写,他从下午开始创作。”
在赵时中的印象中,父亲同老一辈书画家关系都很要好,与谢之光、方去疾、张大壮、翁闿运等常有交往。但是在书风上,哪怕一次落笔的不确定,他们都会争得面红耳赤。“一天早上我还在睡觉,听到外面有人拍桌子,我一看是翁伯伯(翁闿运),怎么吵架了呢?原来就为了那一笔该怎么写,他们前一天没谈完,第二天一早接着谈…… ”
“我父亲同画家的交往要比跟书法家交往得更多。”赵冷月跟程十发关系非常好,他评价程十发为“聪明的大师”,程十发评价赵冷月“他是个好人”。聪明的大师和老实的好人有异曲同工之处,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赵时中的书房里就挂着一幅赵冷月和程十发合作完成的作品,刘海粟、陆俨少看后都觉得“充满意趣”。“1972年,我父亲临金农原作《香林抱塔图》,但是我父亲不喜欢原样照搬,就将金农的漆书改成他自己的笔法,左下角是一位僧人在扫落叶。程十发过来玩,看到后就说,我给你添几片树叶让你扫一扫,太寂寞了。说毕就在画面添上几片树叶。程十发是画家,父亲是书家之画笔,但是他们有共性。”
赵时中最喜欢的几幅赵冷月的书法作品分别是《独坐观心》、《楷书翰墨缘》、《隶书杜甫句》等。在其看来,《独坐观心》古拙遒劲,既表现赵冷月的书法造诣,又表现他的创作心境。《隶书杜甫句》写的是杜甫点评书法的一句诗“书贵瘦硬方通神”。赵冷月晚年一直在寻求书法艺术的创变与突破,而这段时期亦是其书风引起社会上最大争议的时期,“这个时候社会上争议最大,其实就是碑学和帖学之间怎么融合。”外界评论认为赵冷月是崇碑的,肯定就伐帖。赵时中认为这其实不对,“赵先生写杜甫句这件作品写得何其规矩,完全是在学习唐人、宋人风格,他写这句话,恰恰说明他对帖学的东西也是大加赞赏,碑、帖他是融合的。”
![五芳斋汤圆 赵时 赵时中:圆斋的记忆](http://img.aihuau.com/images/e/78746/5618060406563010591190.jpg)
作者 www.niub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