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功属八卦门内修秘炼宗法之一,它不但具有极强的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特殊功效,更是八卦门修炼内丹通经活络的无上心法妙诀。故历代师门传授甚严,知者甚少。此功法共分三步实修,法简效宏。此功修成,不但使周身气血通畅,精神焕发,气力大增,两臂似铁,而且能使周身经脉流通圆转如一。由于此套功法涉及到人体六十四穴,故对武术技击点穴术大有裨益;促使学者在学习八卦技法的同时,也学习中医理论,武医相合成为大家。
据先师陈盛甫教授生前所述:此套功法源自佛门,原称意气功,为宋岳武穆所传。据传武穆幼时,曾在汤阴大佛寺读书,因其体弱多病,却又聪慧过人,方丈慈慧掸师怜其才,因此授此秘术。武穆得此功法后晨夕演练,身强体壮,力大无比,后世因之得以流传。其后,此功法传承不详,辗转流传于八卦门中。八卦前辈先贤结合道家内丹功法和本门内修秘旨,历经数代实修验证,使此术更为系统完善,名之曰“盘龙功”。此功在八卦门中代代相承,口口相传,不授六耳,是为秘技。北京八卦名家李子鸣先生的弟子李功成在其所著的《董海川八卦转掌技击术》一书中,电仅透露了此套功法的部分歌诀,其详细功法体系亦无介绍。今值国术大兴之际,余思之再三特将其整理成文,并稍加注释以飨读者。一来告慰恩师于九泉,二来使其造福于国民。耿耿此心,惟愿人人得登寿域耳。不妥之处,敬请奉门前辈及名家巨子多加斧正为盼。
一、盘龙炼珠
盘龙炼珠谱诀:
端坐自然三部平,须知两足向中倾。
闭目双手交又势,交叉微依气海横。
合口鼻孔三呼吸,开目舌尖抵腭轻。
周身气想心头集,结合如球向上行。
盘龙炼珠实修
第一步:每日清晨起床后暂不梳洗,先打开门窗,放出室内的浊气,使新鲜空气流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畅,使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
第二步:用淡盐水漱口,以除去口中的浊气,再饮用一小杯盐水,以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调理脾胃,强肾健体。然后,用鼻吸口呼,吸进新鲜空气,吐出胸中浊气,促进血液循环,保持旺盛精力。此即道家所谓晨洗之法。
第三步;面南背北,自然端坐于矮凳上 (凳子高低以本人端坐后,双脚掌自然着地踏实为准)。双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脚脚趾稍稍内扣,小腿与地面垂直,大腿与地面平等,上身亦与地面垂直。头顶项竖,含胸拔背。此即端坐自然三部平,须知两足向中倾。
第四步:微闭双目,静心凝神;两手于腹前自然交叉,置于气海穴前,双手掌心向上,松肩坠肘,两臂自然圆撑,下颌微收,颈后大椎穴稍前顶(所谓喉头永不抛),自然可达到头顶悬,拉起周身龙骨之效 (此道家实修不传之秘)。双唇微闭,用鼻呼吸三次,一呼一吸为一息。睁开双目,向前平视。
第五步:舌尖微上翘,轻抵上腭;下撮谷道,武当道家谓之上下搭鹊桥。平心静气凝神,排除杂念,心中一片空明。然后,凭空设一意念,观我周身之气,团聚于心上,此气凝结为光亮晶莹的一圆球。
盘龙炼珠实修浅释
静坐时,心安神宁,调匀呼吸,全身自然放松。吸气时如玄鹤高飞升腾之状,呼气时如玄鹤空中沉落之感,逍遥自在如沐春风,遍体舒畅飘然太空,一吸百脉开,一呼百脉合。
十指穿连交合,乃道家静坐修合之妙法之一。常习之,可使气血调和顺达,旦可使得气快,为发放外气打好基础。所谓:十指连心仔细研,阴阳二气掌中参;道法自然玄中妙,不遇明师亦枉然。
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处。属任脉经穴。气海乃生气之海,元气之所居,是全身强壮穴之一,能补元气,回生气,振肾阳以散诸阴,温下元四肢,此乃养丹静修的重要穴位。后世流传的许多功法,亦将此穴道定为丹田,不无道理。
圆球大小,初习时如琉璃珠,渐习如乒乓球,至最高境界可白发变黑,非数十年勤练不辍,难以达到。恩师至晚年黑发重生,似胎儿毛发,面如童子,颇有仙风道骨之态,正此功之效。据传八卦名师李子鸣先生晚年亦如此。
二、盘龙运珠
盘龙运珠谱诀
心起行喉转肾根,肾根向左绕关元,关元向右回气海,气海左乳脘中原,脘申右乳廉泉穴,廉泉回心返本源。
盘龙运珠实修
紧接盘龙炼珠,当周身之气凝结成球后,由意念观想此晶莹剔透之球按下列顺序缓缓运行,无处不到,无处不及,切勿遗漏。1、由心起点;2、上行至咽喉;3、行至上腭;4、行至人中;5、行至鼻准:6、行至天庭;7、行至脑顶;8、转行至脑后;9、徐徐下行至脊梁骨;10、行至腰俞; 11、下行至尾间;12、前行至肾根; 13、左行至左大腿外躁;14、下行至左小腿外踝;15、行至左足背;]6、行至左足大趾;17、行至左足二趾; 18、行至左足三趾;19、行至左足四趾;20、行至左足五趾;21、折至左足足心;22、上行至左小腿里踝; 23、行至左大腿里踝;24、上行至关元;25、右行至右大腿外踝;26、下行至右小腿外踝;27、行至右足背; 28、行至右足大趾;29、行至右.足二趾;30、行至右足三趾;31、行至右足四趾;32、行至右足五趾;33、折至右足心;34、上行至右小腿里踝; 35、行至右大腿里踝;36、上行至气海;37、行至左乳;38、左行至左肩膀外侧;39、下行至左手腕外侧; 40、行至左手背;41、行至左手大指;42、行至左手二指;43、行至左手三指;44、行至左手四指;45、行至左手五指;46、行至左手心;47、上行至左手腕里侧;48、行至左肩膀里侧;49、行至脘中;50、行至右乳;51、右行至右肩膀外侧;52、行至右手腕外侧;53、行至右手背; 54、行至右手大指;55、行至右手二指;56、行至右手三指;57、行至右手四指;58、行至右手五指;59、行至右手心;60、上行至右手腕里侧; 61、行至右肩膀里侧;62、行至廉泉;63、行至承浆;64、行至舌心,顺行回至心部。
盘龙运珠实修浅释
导引意念观想法,用意切勿太过与不及。也就是说要准确地掌握意念的火候,意气相合,炼气炼意。练功者必须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自行调节,逐渐达到适中,只有以意领气,才能旺盛血行,通淤导滞,解毒散结,才能气遍周身而面泽神丰。炼气成丹乃修道之要法也。
这段功法所涉及,的人体六十四要穴,遍及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其各穴要义,笔者略做注释,以利读者在实修过程中参考和,体悟。文后附有详细图示供读者参考。
(1)心、心乃一身之主宰,《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古人认为:心生则各种欲生,心静则各种欲静。故人常宜静坐,燕居调心息气。两目垂帘,返光内照,降心火于丹田,使神气相抱也。而于养生防病治病,则因心主神明,其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否则,会出现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而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颠狂;或出现反应迟钝,健忘,精神委顿,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症。
(2)喉咙足少阴肾经循行诀云;循喉咙,挟舌本。吞气、咽气必经之所。是修炼养生的重要部位,某些功法中,视其为重楼,呼吸气官称为十二重楼。《太极拳谱,周身大用论》云:“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喉咙干燥,咽喉肿痛,喉喘不能言,水粒不下等症。
(3)上腭口中上腭中间为断交穴,亦称龈交穴,属督脉经穴。人一出生后,任督两脉自然断开,其原两脉相衔接的地方称鹊桥。舌微抵上腭,即搭上鹊桥,使任督两脉重新相连相通,实现大、小周天的运转。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鼻中蚀疮,面赤心烦,牙龈肿痛,寒暑瘟疫,癫狂等症。
(4)人中 亦名水沟,属督脉经穴,手足阳明经的交会,有苏厥逆,醒神志之功效。位于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处,接近鼻柱。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癫痫发狂,中风口眼歪邪,消渴饮水无度,脊强腰痛,为一切不省人事之急救穴。
(5)鼻准 鼻柱上端为素髎穴,属督脉穴。道家修炼内丹中的眼观鼻,鼻观心。而鼻则鼻准,也就是指素髎穴,以用以调心。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鼻中生疮,鼻塞鼻衄,彝中多涕,酒风鼻等症。
(6)天庭 鼻直上,人发际五分为神庭穴。属督脉穴,足太阳、足阳明、督脉之会穴。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癫痫惊悸,不得安卧,头眩痛,目上视不识人,鼻出清涕等症。
(7)脑顶即百会穴,前顶后一寸五分,两耳尖连线之中点,属督脉经穴,手足三阳经、督脉之会穴。《道藏经》曰:“天脑者,一身正宗,百神之会。”百会穴是道家炼神还虚的一大要穴,以百会为练功的功夫已为上乘功,又称性功。百会穴,在道家修炼中又称上丹田,可练“三花聚顶功”。不过,此功须在命功和五气朝元功基础上才可循序渐进依次修炼。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惊悸健忘、中风头痛、目眩、鼻塞、癫疾狂走、脱肛、耳鸣等症,亦为急救要穴之一。
(8)脑后即风府穴,在项后人发际一寸中。属督脉经穴,是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穴,是道家周天功修炼中重要穴位之一。此穴实修有增智慧,益聪明之功效。武术技击列为八不打之要穴。所谓:脑后一掌摘阴魂,即指此穴。有祛风邪,利关节,专理二切中风之病。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中风偏枯、头痛项强,目眩鼻衄,咽喉肿痛,癫狂等症。
(9)脊梁骨即大椎穴,第一椎上部凹陷处。属督脉经穴,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意守本穴能调节、宜通渚阳之气。功家的下颌微收之秘诀,在于大椎穴之微微前顶,下颌内收,头顶悬也。而于防病治病,可治神志不清和脑源性疾病,还有理气降逆等作用。故而对羊痫惊风、五劳七伤、寒热咳喘、项强背膊拘急等,均有效好疗效。
(10)腰俞即腰俞穴,左右腰间各一,二十一椎下部凹陷处。属足太阳膀胱经穴。腰乃肾之府,一身枢纽之总关,旧渭其有生精之功。功家惜精如命,故甚为重要。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腰胯疼痛不得俯仰,妇人月经不调,遗精白浊,崩中带下,二便不利等症。
(11)尾闾即长强穴,属督脉经穴,位于脊骶骨端五分处,是足少阴、足少阳之交会穴,别走任脉。长强穴为人体强壮穴之二,有振奋肾阳、平熄肝胆火之效。在周天功修炼中《金丹大成集》上说;“问背后三关。答曰:脑后曰玉枕关,夹脊曰辘轳关,水火之际曰尾闾关。”此穴较难实施,加之尾间骨极脆弱,极易受伤,在功法体系和强身健体中又极为重要,故须加秘传之点按术方可,此功亦然。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肠风痔瘘,腰脊疼痛,大小便难,五淋失精,狂病惊痫之症。
(12)肾根即会阴穴,属任脉经穴,位于肛门和阴部之间,是任脉、督脉、冲脉的交会穴,亦称之为“海底穴”,瑜珈称其为“海底轮”,是道家修真炼丹的重要穴位之一。练功时,意念使会阴穴放松、放软,可带动全身放松、放软,时间长后,还能感觉到该穴随呼吸而自动起伏,就像被悬吊着一样。此术与六球一柱功皆为八卦门内秘功。会阴穴与百会穴一气相连,中与脐内丹田相合,此即道家太极门内实修秘传三田合一功,此功效用非凡,读者详细体惜,自可领悟其妙旨。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男子与妇科下阴部疾病,大小便不利,阳痿遗精,阴肿阴挺,久痔等症,亦是溺死症的急救穴之一。
(13)左大腿外踝即伏兔穴,属足阳明胃经穴,在膝上六寸起肉处。在实修和针灸中归于奇穴,如傅山医学“十四经穴导引功”中特别注重此穴刘下胺的作用;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手足挛缩、麻痹不仁、腰胯疼痛、膝冷、风痹、脚气、股内筋络不屈伸等症。
(14)左小腿外踝即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穴,是胃脉之合穴,是全身性强壮要穴之一。道家养生修持内丹妙诀有“三里不干,生命不息”之说。针灸学中有“肚腹三里留”之谓。道家马丹阳的“天星十二穴”(在此秘诀中不但揭示了十二穴的医学功用功效,而且说明了道家实修与传统中医是不可分割妁。故而,武当道教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总体,其涉及到道家学说、武术技击;养生、医学等领域)中首穴即为三里穴,并由此衍生出以此穴为主的养生长寿功——龟息功,可见三里穴的重要性。三里穴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廉,有升清降浊之功,导痰行滞之力,补之则升,泻之则降,为调理肠胃、温中散寒之主穴。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胃寒食不化,心腹胀疼,肠鸣便秘,中风瘫痪,口眼歪斜,眼目红肿,膝胫酸痛,瘦弱虚损诸症。
(15)左足背即冲阳穴,位于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应手,属足阳胃经穴,是胃脉之原穴。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面目浮肿、口眼歪斜、偏风、上齿痛、足背红肿、足痿等症。
(16)左足大趾即大敦穴,位于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叶,属足厥阴肝经穴,是肝脉之井穴。而于治病防病,则关系血崩不止、五淋七疝、阴挺、阴缩、睾丸偏大、阴头痛、小儿遗尿等症。
(17)左足二趾即厉兑、内庭二穴,属足阳明胃经穴;内庭穴位于足次趾外间陷中,是胃脉之荣穴;厉兑穴位于足次趾之端外侧去爪甲角一分处,是胃脉之井穴。内庭穴具通降胃气,和肠化滞之效;厉兑穴具和胃清神气,疏泄阳明之热功效。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肚腹胀满、失眠多梦、四肢厥逆、面肿口歪、鼻衄喉痹、赤白痢疾等症。
(18)左足三趾 此趾无穴,故不通经脉,但以意行气,亦必须行到。
(19)左足四趾即窍阴穴,位于足小趾次趾外侧,去爪甲角一分许,属足少阳胆经穴,是胆脉之井穴。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头痛、目痛、耳聋、喉痹、手足烦热汗不出、幽梦过多、舌强、胁痛等症。
(20)左足五趾即至阴、通谷二穴,均属足太阳膀胱经穴;至阴穴,位于足小趾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是膀胀脉井穴;通谷穴,位于足小趾外侧本节陷中,是经脉之荥穴。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风寒头重项痛、眩晕、烦心、足下热等症。
(21)左足心即涌泉穴,足心陷中。屈足趾宛宛中,将脚掌三分,前三分之一中点即此穴,属足少阴肾经穴;是肾脉之井穴,是道家修真炼丹的重要穴位之一。桩功中的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就是要涌泉穴和肩井穴相对应,使气血运行畅通。擦涌泉穴亦是古今众多修道养生家的必修之课。其功法为通元既济功,以使肾水上济心火,达水火交融之境,以静坐为主。练功时意守涌泉穴,不但能增强肾气,引气归元,充实元气,而且能使人感到气血流通,生机勃勃;尤其是脑力工作者,意守涌泉穴则能很快消除疲劳。而于防病治病,则古有“上病下治”术。故凡水火失济造成的神志不宁,失眠多梦,情绪紊乱,惊恐善惕、头顶痛、头目眩晕、心中热结等诸多肝肾和心肺疾病,均可得到较满意疗效。
(22)左小腿里躁即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位于脚内踝上三寸,是足太阴、厥阴、少阴经之会穴。脾主运化,三阴交为肝脾肾三阴经之会穴,补脾中兼补肝阴和肾阳,滋阴益血。此穴亦列入道家养生长寿功之龟息功中。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肠鸣溏泄,妇科男科各种下阴以及痹痛等症。
(23)左大腿里躁即箕门穴,位于鱼腹上两筋间阴股内动脉侧,属足太阴脾经穴。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小便不通、遗溺、鼠鼷肿痛等症。
(24)关元即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属任脉经穴,是足三阴经和任脉的会穴,也是小肠的募穴,故五经之病均可取关元穴治之。关元穴更是道家修真炼丹的重要穴位之一,有些功法称其为“丹田”。关元穴内的“男子之精室,女子之胞室”,是炼精化气的重要部位,为强壮之要穴,腹式呼吸全赖该处。加强腹式呼吸时,腹内有机按摩,从而加强内气的产生,这就是炼精化气的初级功法,再加深修炼就能在腹内产生热气团,即真气。产生真气后,就能及时采取以意领气,循督而上,顺任而下,即小周天运转。小周天功又称为“命功”,为小乘功。修炼这段功夫,不仅要有“鸡孵卵”、“蚌含珠·之耐性,又要心静,不能心猿意马,朝三暮四。在医学上,关元有补益元气,回阳固脱之功,意守和按摩此穴,可祛百病,使人强壮有力。
(25)-(35)所指穴位与前(13)-(23)穴位相同,惟左右肢不同。读者可参看前述。
(36)气海 即气海穴,位于脐下一寸五分处,属任脉经穴。气海乃生气之海,元气之所居也,是全身强壮穴之一,能补元气,回生气,振肾阳以散诸阴,温下元四肢,许多功法中亦将气海视为下丹田,可见此穴之重要。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男妇下阴疾病,以及胃肠疾病,临床上以治气病效佳。
(37)左乳中 即乳中穴,位于乳头之中央,属足阳明胃经穴。此于防病治病,则关系乳中结核,乳疖乳,以及妇人膈有滞痰,乳汁不通等症。此穴可通过揉、搓、按、拽等手法疏导,武术技击中禁打此穴,其周:围遍布重要穴道,故经常导引按摩,功效显著。
(38)左膀外侧 即肩髃穴,位于肩端前外侧凹陷中,属手阳明大肠经,是手阳明、阳中之会穴。此穴为尹三节之根节,乃三节之枢。武术技击中属必打之穴道,若伤残,则手臂失其用也。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肩臂疼痛、风热瘾疹、上肢不遂、肩关节周围炎等症。
(39)左腕外侧 即曲池穴,在肘外辅骨,曲肘横纹头陷中,属手阳明大肠经穴,是大肠脉之合穴。拳术中谓其为手三节中节之枢,不容伤残,否则肢废矣。其性走而不守,具有通散作用,能行气血,故气血不通,血份有热均可治之。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偏风、半身不遂、臂痛不举、喉痹喘促欲死、皮肤病、妇人月经不通、癣疥等症。
(40)左手背 即中渚穴,位于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属手少阳三焦经穴,是三焦经脉之俞穴。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头痛、咽喉痛;耳聋耳鸣、肩关节痛、手臂不能屈伸、热病汗不出、脊间胸后痛、颈后沉重,目眩等症。
(41)左手大指 即少商穴,位于大拇指桡侧,去瓜甲角一分许,屑手太阴肺经穴,是肺脉之井穴。能通经气、苏厥逆、清肺热、利咽喉,疏泄十二经之火气冲逆。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咽中闭塞、水粒不下、突然昏倒等症。
(42)左手工指 即商阳穴,位于二指桡侧,去爪甲角一分处,属手阳明大肠经,是大肠脉之井穴。此穴具解表退热,疏泄阳明之效。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咽喉肿痛、暴发火眼、中风昏迷、口干耳聋、齿痛恶寒等症。
(43)左手三指 即中冲穴,位于中指尖端,去爪甲一分处,属手厥阴心包经穴,是心包脉井穴。其穴具有清热开窍,疏泄营养分热之功效。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热病烦闷、汗不得出、身热如火、心烦舌强、中风昏迷、头痛腹痛、小儿多哭夜惊、中暑休克等症。
(44)左手四指 即关冲穴,位于无名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属手少阳三焦经穴,是主焦脉之井穴。其穴具有疏经络气火,解三焦郁热。而二防病治病,则关系三焦邪热、心中满闷、唇干舌裂、头痛、喉痹、臂肘痛不举等症。
(45)左手五指 即少泽穴,位于手小指端外侧去爪甲角一分处,属手太阳小肠经,是小肠脉之井穴。其穴具清心火,散郁热之功效。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中风急救、头痛、喉痹、舌强、项强、寒热汗不出、心烦口干、目生云翳、鼻衄等症。
(46)左手心 即劳宫穴,位于手掌中央,属手厥阴心包经穴,是心包络之荥穴。其穴具清心热泻肝火之效,又具调血润燥、安神和胃、通经祛湿、熄风凉血之功能。劳宫穴又是诸多功法中意守的重要穴位;也是修真炼丹中炼气、运气、发放外气之重穴,故历来被道家所重视。常人经常意守劳宫穴,可以平心静气,有利于排除杂念,增强气感,对通经活络、气血畅通大有裨益。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中风善怒、大小便血、口干腥臭、饮食不下、鹅掌风、手颤头摇、小儿口疮龈烂等症。
(47)左腕里侧 即列缺穴,位于腕关节(桡侧)上一寸五分处,属手太阴肺经穴。手太阴络,别走阳明,八脉交会,通于任脉,能宣肺祛风,疏经活络,疏利关节,治痿痹,以起筋骨之不用。为道家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头面疾病、口眼歪斜、咽喉肿痛、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半身不遂、手肘疼痛等症。
(48)左膀里侧 即云门穴。位于巨骨下挟气户旁开二寸陷中,属手太阴肺经穴。其穴具开胸顺气,导痰理肺,平喘止咳之功。为道家“一掌应三穴”必击之穴,乃人身重要穴道之一。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肺气郁遏、胸满咳嗽、胸肋背痛、臂痛不举、瘿气结等症。
(49)上脘 即上脘穴,位于脐上五寸处,属任脉经穴,是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交会穴。其穴其健胃和胃,开收纳之门,治饮食不下,且挫上逆之势,能治呕吐。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翻胃呕吐、肠鸣腹痛、惊痫风痫、心胃疼痛等症。
(50)-(61)所指穴位与前(37)-(48)穴位相同。惟左右肢方位不同,读者可参考之。
(62)廉泉 即廉泉穴,位于颈下结喉上中央陷中,属任脉经穴;是阳维、任脉之会穴。其穴具开喉散结,降逆顺气之功效。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上气咳逆、咽食困难、舌下肿难言、舌根结缩、流涎等症。
(63)承浆 即承浆穴,位于颐前唇下宛宛中,属任脉经穴,是大肠脉、胃脉、督脉、任脉之会穴。此穴具清热散风,开窍醒神之效。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中风、口眼歪斜、龈肿牙痛、消渴、面肿等症。
(64)舌心 即聚泉穴,位于舌上,当舌中,吐出舌,中直有缝陷中是穴,此穴属经外奇穴,针灸医书中多不载,惟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中有载。而于防病治病,则关系舌苔舌强、哮喘咳嗽、久嗽不愈、口内生疮等症。
至此,盘龙运珠所经六十四穴穴道精义及防病治病之要旨全部述毕。
此段功法悉去道家术语及神秘,专用通俗易懂语言表述以利实修。而意念行动,全属心理作用。精神所到,仿佛有一线精气,随心之所思而运行之。其经过之六十四穴,一线贯穿,涉及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之重要穴位,故其又为全身之要穴,皆关系各病所自发。若能持之以恒,精神贯注,遍及各穴,自会气血通畅,疾病消失。故曰:修道修真,养生为本:百病消除,道自修矣;勿谓言简,其利实修;修道三千,飞升几人?同登寿域,乃修炼之真义所在!
三、盘龙吞珠
1、盘龙吞珠谱诀
唾满口中先勿咽,舌平叩齿捣成涏,一气咽下丹田觉,三次呼吸鼻内含;双足起立双垂手,七步来回七次连,百日无间能除\病,终身有恒亭大年。
2、盘龙吞珠实修
第一步:接上段盘龙运珠,此时口中津液已满,不要急着咽下,应将舌头放平,闭口合齿,然后叩齿三十六次,津液因之成沫;。再将津液在口中敢漱三十六次,然后将口中的津液一次性地全部咽下,可得声响,直人丹田;回光默视之,再合口用鼻子呼吸三次,进行调息。
第二步:上述动作完毕后,双足缓缓站起,双手自然下垂于体侧,然后做散步状(散步时,也可结合道家的逍遥步或鹤行步助法练习,其效果更佳)向前行走七步,再返身回转七步,此为一个来回;如此散步七个来回可矣。散步时应在室内,不宜于室外;散步时应缓缓行之,且要调匀呼吸,保持良好的心态;待整个功法做完后,可进行正常的室外活动。
3、盘龙吞珠实修浅释
这段功法是整套盘龙功的收功方法,相当重要,切勿因简而忽之。其实,道家的:‘吞津功”、“十二段锦”“八卦养生功”等诸多功法中均有详细地阐述,且视为修真炼丹之必修功法。其重要性勿庸笔者多述。
津液被道家视为金汁琼浆,如《黄庭经》云:玉泉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漱咽灵液灾不干。道家“十六锭金”中云: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医学巨著《医心方)谓:“口为华池,中有醴泉,嗽而咽之,既润藏(脏)身。流利百脉,化养万神。”故《冷庐医话),谓:”此法行之久久,大可却病延年。”笔者在《武当》杂志2004年9期中“道家养生秘术一十二段锦”中有详细论述,读者可参考之。
四、八卦盘龙功实修注意事项
1、盘龙炼珠一般以二分钟为宜;盘龙运珠功一般以六分钟为宜,且须根据其谱诀,每诀功用一分钟,合之六分钟;盘龙吞珠功一般以二分钟为宜,以个人修习而定。整套功法共计十分钟。此为初习本功法之要求,随着修炼的时增长,其功法体系实修时间也再顺延。其具体意念活动,待后再论。
2、盘龙功属静功,须按静功修习五调八要的要求进行实修,而且是一种假设意念,是遭家炼气成丹之要法。故而应在静、意上下功夫。本套功法在实修中,其盘龙炼珠有相当难度,因初习时意念不易集中,如果投有,定的气功修为根基,比较困难。故要求学者可先修习“道家内丹功法体系中的丹田功”,待有了一定基础再修习本套功法,自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直接修习本功也可,可视个人修为悟性而定了,只是进境稍微缓慢些,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研练,定合成功。
3、此功法如能诚意修身,如法行之,百旧无间,即人道境。如能持之以恒终身修之,祛病延年,可登寿域。切勿一暴十寒。
4、养、炼相合,是儒、释、道所有功法之宗旨,而盘龙功法之实修正是此宗旨的具体体现。遍走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通经活络,气血通畅,阴阳相调,气运周身,是此功法的最大特点。
5、初习此套功法时,切勿急于操练,应先将全文通读,使整个功法体系明了于心,再分步实修。各段功法中的谱诀,“定要牢记于心。盘龙功法谱诀,实际上也含有初习捷径之法。即每句谱诀可以不去考虑其中间所含的详细穴位,直接按行功线路缓缓运行即可。待熟练后,再考虑详细穴位实修运使,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6、本文所述功法系男子所习,若妇女修习应先从右练至左即可。且妇人修习此功法进境较男子为快,此道家有论,余不多述。
7、此功实修有早、午、晚之说,一日三遗,勤加修炼,自可延年益寿。
8、本文所述穴位,若读者不知其准确位置,可参考相关针灸书籍,或咨询针,灸医生。文中所述图示,读者一定要读熟读通文字解说,参而悟之,以利实修。
9、由于恩师已驾鹤西去,当初此功仅是口授心传,故此功法笔者在整理过程中再三斟酌,旁参博义,虽经四稿而定,但细细读来,仍觉释解欠详。再次恳请有识之士不吝斧正。笔者在此先行谢过。
本文在整理过程中,得到八卦同门岳林飞先生的大力帮助,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