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卧龙岗间的南阳武侯祠,是一座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文化古迹,也是全国现存九处武侯祠中规模较大、文物价值较高、文化内涵较丰富的武侯祠。匾额系郭沫若先生1959年题写。
进入南阳市区,“卧龙岗”出现的频率,比“武侯祠”多得多,武侯祠只是卧龙岗一个景点。卧龙岗岗峦起伏,曲折回旋,势如卧龙,且诸葛草庐在其内,时人以孔明为“卧龙”,于是便有了卧龙岗。
大年初二,卧龙岗景区游人如织。
听得多认真!河南人民的学习精神可见一斑。画面外,还有一位老先生拿着小本边听边记。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始建年代可上溯至魏晋时期,据史料记载,诸葛亮殒没五丈原后,其故将黄权曾率族人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时称“诸葛庵”。 宋金时期,南阳武侯祠屡遭兵燹。元大德二年,南阳监郡马哈马主持修葺,割附近田地二百亩作为岁时香火之具。元至大二年,河南平章政事指示地方官加扩卧龙岗武侯祠。明嘉靖七年,明世宗“钦赐”庙额,颁祭文,规定春秋二祭日期和祭品,并敕令地方官按期致祭,后又于嘉靖十八年三月八日,特谴驸马都尉邬景和前来致祭。自此,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地位随之倍增,祠貌规模亦更加壮观,并招致更多的封疆大吏、文人学士纷纷登堂膜拜,题咏赋赞,极大的丰富了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文化内涵。
武侯祠内碑石林立,蔚然成景。其内容纷繁丰富,记人记事歌咏题记均备,是记载南阳武侯祠历史沿革的重要资料。
武侯祠殿堂上的匾额楹联,高悬低挂,很多在书法上有相当深的造诣;笔体苍劲,洒脱俊逸,历来受到国内外书法爱好者的推崇。武侯祠的碑、联、匾集文学、书法、绘画于一体,是一座珍贵的艺术宝库。
漂亮的“羽衣甘蓝”。
宁远楼,是卧龙岗景区最高的建筑,建筑构件十分精美。
诸葛草庐;亦称诸葛庵,现今的茅庐系砖木结构,八角挑檐,外围有八角回廊,屋顶覆盖茅草。茅庐正门上悬挂郭沫若书的“诸葛草庐”匾额。当时,在草庐匾额下留影的游人太多,只好拍了一个后侧影。
大拜殿中彩塑诸葛亮像,两旁还有他儿孙的塑像。
此处古柏,相传为诸葛亮所植。高接云天,粗围丈余,龙态虬枝,干枯叶茂。后人因此建亭,并以“古柏”命名。门楣横额“古柏亭”为南阳知县钮雷于清咸丰四年所书。
武侯祠一侧,近年开辟文化园。园内这座雕塑,装束让人想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场时的描写——“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不过,“气质”不大对,感觉有点不伦不类。
走出景区,回望“千古人龙”石坊,令人感慨丛生:这里,不仅是诸葛亮隐居躬耕的地方,也是诸葛亮政治、军事思想形成的地方,是“三分天下”的策源之地,是刘备、诸葛亮三顾而合,如鱼得水的场所,更是历朝历代的人们纪念诸葛亮的重要场所……难怪景区内处处都是川流不息的游人。
大年初四,我们到襄阳后,去访古隆中。结果,景区三公里范围内停满了车辆。驶入景区门口,“人烟”密集得根本找不到立足之地,我们只好遗憾地知难而退。以后有机会,一定去再去古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