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70周年:1943年的国民政府外交
澎湃新闻 罗昕 2015-03-21[摘要]“抗战之前,人们不能想象蒋介石能和罗斯福、丘吉尔平起平坐,可是从开罗会议开始,中国被定位为‘强国’。”在美国历史学者周锡瑞看来,1943年是国民政府的一大转折点。
3月13日,美国历史学者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教授做客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围绕“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这一主题进行学术演讲。周锡瑞在演讲中出示了历史档案中著名的开罗会议“三巨头”合照。镜头中,蒋介石与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并肩而坐。
开罗会议,蒋介石(左一)与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左二)、英国首相丘吉尔(右一)并肩而坐。网络图片
“抗战之前,人们不能想象蒋介石能和罗斯福、丘吉尔平起平坐,可是从开罗会议开始,中国被定位为‘强国’。” 周锡瑞如是介绍。在他看来,1943年是国民政府的一大转折点。同时,通常认为,1943年前后,蒋介石及国民政府在外交上成就突出,并对之后的抗战胜利产生影响。
周锡瑞是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专注于19和20世纪的社会发展和政治运动研究,迄今已出版多种著作,其中《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一书曾获费正清奖(1987)和列文森奖(1989)。
今年是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3月18日,周锡瑞就“1943年国民政府外交”接受澎湃新闻专访。
美国历史学者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
澎湃新闻:3月13日,您在分析“1943年的中国”时重点提及了蒋介石在开罗会议的著名照片。您是否认为1943年是国民政府在外交上颇有成就的一年?
周锡瑞:翻阅蒋介石日记,你会发现他一直在强调抗日、建国、自强。所以抗战始末,蒋介石在外交上的政策、意图、愿望其实没有很大的变化。不过论及外交成就,1943年可以称得上达到一种“质变”。当然,历史是一条流淌的河,不能说1943年的外交就是独立的,和1942年、1944年其实都有联系。
澎湃新闻:除了开罗会议,从时间上说,蒋介石及国民政府在1943年还有哪些外交成就?
周锡瑞:收复新疆其实也是蒋介石一直强调的外交成就。从上个世纪30年代到1942年,基本可以说,新疆成为苏联的“殖民地”。比如那里的人不用法币(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而用卢布;在贸易上,新疆和内陆地区的贸易往来很少,和苏联的贸易很多。
1943年12月13日的美国《生活》杂志,用中国新疆居民的照片做封面。
我看过不少有关中国上个世纪30年代的报道,尤其是外媒报道,是讲新疆到底将来属于谁,就有声音说会属于苏联。中国国内当然会有“中国固有领土”这一套讲法,但我们国外对“中国固有领土”这种讲法不大承认,新疆也是类似的。可以说,蒋介石收复新疆是他在1942-1943年外交上一个很大的胜利。
1943年,新设立的国民党中央军校迪化(乌鲁木齐)分校(第九分校)。
再接着就是在1943年很轰动的“废除不平等条约”。1943年1月,中国国民政府在华盛顿和重庆分别与美英签订了《中美新约》和《中英新约》,宣布美英两国放弃治外法权及相关特权、交还租界等。这是爱国主义思想下,中国人一直的愿望。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个时候“放弃”“交还”都是名义上的,因为租借区(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都还在日本人手里。英美两国为了顾及中国国内士气,还是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这也是比较大的一个外交成就。
1943年1月11日,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左)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华盛顿签订平等条约。(新华社 图)
澎湃新闻:那时国民政府说“废除不平等条约”解决了国人力图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百年之痛”。但其实“百年之痛”没有彻底解决,比如中国提出九龙租借地问题,英国还是政府表示“现未准备对此问题加以讨论”,九龙租借地还是悬而未决?
周锡瑞:对,其实中英谈判特别难,差一点就没有成功,而且汪伪政权和日、德、意等国已经抢在他们前面宣布废除不平等条约,这让蒋介石非常生气。他原本是想在1943年元旦就能签订这个新约。而中英没能谈妥的主要问题出在香港。英国不肯放弃香港。宋子文和其他外交官为此在华盛顿、伦敦花了很大力气,结果还是没有谈成。所以尽管1943年1月11日签订了《中英新约》,这里围绕香港问题,还是有点遗憾。
1943年11月11日中美中英两国代表分别在重庆签署新约。图为签署《中英新约》的两国代表,前排左起:顾维钧、薛穆、宋子文、黎吉生、吴国桢。网络图片
不过蒋介石写《中国之命运》,就是为了庆祝签署新约。当然,他也想把这个看成国民政府在外交上一个大成就、大胜利来庆祝。
澎湃新闻:在“废除不平等条约”这一事件里,英美两国和蒋介石分别是怎样的角色?
周锡瑞:我个人认为,1943年“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动权还在国外,是由英美先提出的。在当时时局下,他们认为关键是要提起中国人的士气。尤其是美国。罗斯福从全球战略出发,为鼓励中国积极对日作战,积极扶植中国;而英国,一方面觉得不平等条约难以在战后延续下去,另一方面在军事上也依赖美国;蒋介石自己,他其实对美国没有迷信,也在日记中不断批评美国,他心中清楚英、美的“善举”都是从自身利益考虑。蒋介石非常明白,英美是不可能因为“善意”而放弃不平等条约的。
澎湃新闻:除了《中美新约》《中英新约》,其实1943年,中国驻苏大使代表中国政府,还与美英苏三国外长一起签约了《莫斯科宣言》。为了这份签约,蒋介石做了哪些努力?
周锡瑞:《莫斯科宣言》主要意义在于它比较正式地宣布中国是“四强”之一。但这里头,苏联一直看不起中国。苏联觉得他们自身和德国打仗,打了好几年,打得比较成功,牺牲也挺大。相比之下中国贡献少,一直后退防守,没有主动的攻势。斯大林觉得中国不会是大国,英、美、苏才是大国。不过另一方面,苏联也不反对中国成为“四强”之一,因为它知道中国反正不会站在英国那边。我自己觉得,当时斯大林没有意识到中国将来会由中共领导,但无论如何中国的立场肯定是反帝。
应该说,主要是美国一直强调把中国纳入“四强”之一,美国人费了不少唇舌才说服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让中国排在美、英、苏之后签字。因为美国希望多一个反帝的国家,这样英国就被孤立了。
同时,英国也有担心。他们担心中国和美国绑在一起,战后美国就可以利用中国办事。总而言之,对于中国成为“四强”,美国支持、苏联中立、英国反对。主要是这些国家在起作用。
澎湃新闻:当时国民政府除了召开有关国际会议,签订国际条约,也派出不少政府要员或社会名流担任外交使节。比如1942年底至1943年6月,宋美龄历时七个月的北美之旅。
周锡瑞:对。宋美龄访美,一方面出于私人求医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外交考虑。一直以来,即便在中国,宋美龄也和美国记者、外交官、传教士、慈善企业保持联系。她英文特别好,人长得又漂亮,特别讨人喜欢。
1942年底至1943年6月,宋美龄(前排坐者左三)历时七个月的北美之旅。网络图片
宋美龄访美的时候,美国舆论界正有以下这么几种声音:首先,是刚刚出现的一种批评中国的声音:“不好好打仗,就等着美国人帮忙去打败日本”;再就是美国对国民政府的腐败也有所议论;同时,美国媒体强调,美国作为盟国做出了很多贡献。但另一方面,其实美国在二战的时候,99%援助是给了英国、法国、苏联,只有1%给了中国。当然,这让蒋介石、宋美龄非常不满。
尽管美国明显的、公开的政策还是“欧洲第一”,但其实,美国国内也有一部分人觉得,反正攻打美国的敌人是日本,所以美国政策应该是“亚洲第一”。说白了,应该先打日本。宋美龄当时也有点想利用美国国内的这种争论,她在美国所有的公开发言,都是这样的调子。
澎湃新闻:其实宋美龄在访美期间就催促罗斯福尽快召集“四强”首脑会议,讨论战后问题,换言之为蒋介石于1943年11月参加开罗会议做了一个铺垫。您如何评价这场会议?
周锡瑞:开罗会议前,蒋介石其实意识到不能把“申请援助”作为开罗会议的目的,因为那样就意味着会议是不平等的,不是平起平坐。但是结果,缅甸战场的结果不是蒋介石想要的。蒋介石最后就和罗斯福说,那你就给我资金援助。蒋介石要这个钱也不是没有道理,是为了解决通货膨胀,稳定法币。问题就是,蒋介石一直没有提出要怎么用这个钱。要是能比较明确地提出措施,也可能好一点。总之,最后开罗会议还是违背了蒋介石的初衷,谈判没有达到想象的结果。
当时(开罗会议),罗斯福最关心的是中国还能否继续抗战,因为如果中国没有抗日,美国的战场就打得更困难。尽管如此,美国对中国的资源援助还是有限。那能给中国什么?就是面子,所以有了形式上的会议,说白了开罗会议就是为了“三巨头”合照开的。比如,美方对开罗会议的会议记录,都是从中国记录翻译而来。又比如,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便对儿子坦言:“蒋尽管缺点很多,我们还得靠他。” 丘吉尔更看不起蒋介石,他只关心欧洲战场。
澎湃新闻:对于开罗会议,蒋介石有怎样的自我评价?
周锡瑞:可以说,蒋介石是比较满意的。一方面,他最关注的是战后的情况。开罗会议之前,他就列了一系列要求,有关战后台湾、东北的回归。结果《开罗宣言》确实宣告:“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这是特别大的成功。而且蒋介石有了那张照片(开罗会议“三巨头”合照),特别高兴。
不过,蒋介石也不是完全满意。缅甸战场是开罗会议的分歧点。蒋介石主张欧洲和太平洋战场抽调海军力量,配合陆军进攻在缅甸的日军,但丘吉尔对缅甸战场毫无兴趣,不肯派出海军力量。蒋介石在缅甸战场的计划没有得到美英的支持,这是遗憾的。
在缅甸战场作战的中国远征军,空中一架飞虎队的P-40为他们提供空中掩护。网络图片
澎湃新闻:您觉得从抗战初期到1943年,蒋介石的外交策略有变化吗?
周锡瑞:我觉得战略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因为具体情况不断变化,战术方面倒有些变化。总的来说,世界大战之类的全球性战场都有同盟。同盟国这边主要是英、美、苏、中,轴心国主要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在战争中,尽管有同盟,各国的基本原则都是希望同盟打得多,进攻多,牺牲多,那么自己就打得少。所有的外交会议其实都围绕这个基本原则展开。
澎湃新闻:您本人如何评价1943年蒋介石及国民政府对之后中国抗战胜利的作用?
周锡瑞:我认为确实是有积极作用的,包括获取援助。我想各国在外交上都没有什么“善意”,都是考虑自身利益。不过各国的利益不见得都是对立的。外交谈判的成功就在于找出两方的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