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的阵痛期,面临多年未有的内外错综复杂局面。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认…
在日本,人们出外购物常常把一些要购买的物品列成单子随身携带。一些百货商场就特意在市场的出入口、货架边放上几个废纸篓,便于人们随手扔掉用过的购物单,既保护环境,又方便购买者,一举两得。有一家叫长川的日本知名百货公司,由于商品品种繁多,价格合理,而且服务…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陈毅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爱护人民群众。与他们建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一)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天,陈毅得知日寇大举发动“扫荡”的消息后,立即选派可靠人员,护送当时在新四军驻地的音乐家贺绿汀和画家许幸之先行转移。第二…
当前,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的阵痛期,面临多年未有的内外错综复杂局面。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
认清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对于统一认识、坚定信心、稳定预期,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平稳 稳中有进
客观地说,当前中国经济确实困难不少。国际经济环境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外需不振、出口增速下滑;国内经济处在转型关键期,经济发展中的“两难”问题增多,内需不足、财政增收减缓、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这些不利因素的叠加,给经济平稳发展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
在正视困难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取得的成绩。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尤其可喜的是,进的一面步伐加快,亮点增多,实现了良好开局。上半年GDP增长7.6%,不仅高于7.5%的年初预期目标,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也位居前列。更为关键的是,增速背后的含金量在提升:城镇新增就业创近年新高,物价涨幅低于预期目标,结构调整更是迈出了可喜步伐,服务业发展继续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简政放权取得积极进展。
提振人心,增强经济活力,需要在关键环节取得重点突破。人们欣喜地看到,近来提振市场信心的改革措施接二连三地密集实施:
中国人民银行7月20日全面开放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金融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一步,正在打开破解贷款难的重要一环,受到企业界普遍欢迎。
在财税领域,从8月1日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再度扩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试点范围由12省市扩至全国,服务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在行政审批领域,今年以来国务院已决定取消和下放165项行政审批事项,其中仅涉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就有28项。
在投融资领域,国家全面开放铁路建设市场,开放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等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这些改革措施对市场信心的提振也已初现成效。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制造业企业采购经理的最新调查显示,7月份反映企业信心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结束了此前连续3个月的下降,比上月上升2.3个百分点,达到56.4%,信心增强成为7月份制造业PMI回升的主要原因。
稳宏观 活微观 托住底
中央明确要求,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
稳住宏观是基础。宏观政策稳,增长就稳。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我们不能对经济运行可能出现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应对准备,也不能因为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否则将加剧经济波动,不仅增长难以持续,还会留下后遗症。宏观政策稳,转型就稳。目前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地方和企业开始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不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加快,如果宏观政策“猛踩油门”“急打方向盘”,势必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宏观政策稳,预期就稳。市场主体最需要持久稳定的预期,预期稳,才有信心、有干劲。不能因为经济有一些波动,政府就立刻出手、动辄干预,造成市场扭曲,助长“政策依赖”。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与隐忧风险并存,我们必须加强研判,把控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既不盲目收紧,也不匆忙放松,只要经济未超越“上限”,未滑出“下限”,就没有必要进行大的政策调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释放推进结构调整的坚定信号,避免政策来回摆动。同时,密切关注形势变化,提高宏观政策的预见性、针对性、协调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放活微观是重点。企业等微观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的基石。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微观主体。微观活了,宏观就更稳,发展后劲就更足。如果政府总是试图以“有形的手”取代“无形的手”,说的是“宏观调控”,做的却是“微观干预”,将会严重束缚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我们既要发挥宏观政策作用,更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依靠改革激发社会、企业、个人的活力和创造力。要抓紧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改革措施,着重解决突出问题,充分释放改革红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全面搞活微观经济,助推企业顺利度过结构调整阵痛期。要让市场主体成为创新主体、转型升级主体,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托住底才能稳和活。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坚决守住底线。要加强社保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就业促进创业,同时鼓励个人勤劳致富。政府要创造和维护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经过奋斗都有成功机会。通过社会政策“托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宏观、微观、社会政策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宏观政策稳定,市场主体才能稳定预期,企业才能有序竞争;微观政策放活,才能增强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反过来也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社会政策托底,就可以缓解社会压力,守住社会稳定底线,为宏观经济“稳”和微观经济“活”创造条件。
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推进改革
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然而,进一步深化改革,却面临着利益分化甚至固化的复杂局面,使得改革的难度大大增加。
回首30多年前的改革,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相当多的改革能做到大家都受益。然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虽然物质生活水平总体提高,但利益也出现了分化甚至固化,再推出重大改革往往就会面临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声音、不同反应。在这种新的环境中,该怎样推动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武汉市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
毋庸讳言,当前许多关键领域的改革,比如收入分配、行政审批、国企深化等改革,的确遇到利益格局的掣肘。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既需要政治勇气,也需要高超的智慧。要精心设计、细心操作、用心引导,尽可能减少震动和阻力,逐步调整和理顺利益格局关系。
要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着,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时,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结构为着力点,释放改革红利,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自主调节的作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当前,我国经济增速、物价指数、就业情况等都处于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此时正是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大好时机。
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着,即使在经济运行逼近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或防通胀的“上限”时,侧重于稳增长或防通胀的宏观政策仍然要与调结构、促改革的中长期措施相结合,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中国经济追求的并不是简单的速度回升,而要着眼长远,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调结构、促改革上,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通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可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自主调节的作用;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可以打破一些领域和行业的行政性垄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业积极性;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可以进一步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这些改革措施不大会受经济增速波动影响而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介绍,下一步我国还要围绕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社会事业、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问题,不断深化改革,织就一张使百姓能更好地生产生活的保障网,这些改革举措令人期待。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责编 木艮
当前,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的阵痛期,面临多年未有的内外错综复杂局面。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认…
当前,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的阵痛期,面临多年未有的内外错综复杂局面。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认…
当前,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的阵痛期,面临多年未有的内外错综复杂局面。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认…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