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写下《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激扬一代中国人。梁启超寄望少年具有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造世界、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这些气质都在那一代人身上依稀看见。
1.四书五经
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1912年1月19日,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废止读经,此举固然有它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只是近一个世纪后,青少年学生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古典经典知之甚少。
2.任侠之气
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是荆轲、是聂政、是专诸、是李白、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救过伍子胥的渔女。今天,绝少“重然诺、轻生死”的壮士,更不见“拼将一生休,尽君今日欢”的女子。教育部门指手画脚,少年人没了过年少轻狂,何来狂狷豪迈?何来风流洒脱?
3.匹夫有责
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对当下的世道负责……这是古人担肩上的重任。《大学》开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已成镜花水月,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像一句空谈。于是,我们不想长大,看漫画,听鸟叔,玩HelloKitty……丢失了责任感,也就失去了力量感。
4.诗词曲赋
《全唐诗》42863首,《全宋词》19990首,李白有诗900余首,陆游有诗6000多首,这还只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零头。然而,我们直到中学毕业所背的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小情调,如何深入浩瀚的诗海呢?古典诗词从我们的视野里消退,结果绝不仅仅仅是审美能力的损失。从小就被“涉红采芙蓉”、“袅情丝吹来闲庭院”、“醉里挑灯看剑”这样的情韵滋养着,长大以后心灵或许不至于那么麻木、冷漠。
5.琴棋书画
现在,年轻有为指向年少多金,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懂得如何赚钱还要懂得如何花钱,再也不是纳兰容若那种精通琴棋书画的浊世佳公子。成人的价值取向在下一代身上复制,甚至累加。古筝为的是要考级,书画为的是升学加分……最初的风雅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重的压力下扭曲。
6.孔融让梨
——“孔融为什么让梨?”——“因为大梨坏了,小梨好吃。”传统的道德模式正在流失。90年代的孩子几乎从懂事开始就置身于竞争当中,天生就是达尔文主义者。每周上40节课,每天做功课到深夜,还要参加数学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学生会竞选……只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没人感激孔融。只是,当整个社会都开始认同“谦逊使人落后”这种工业文明的价值观,中国古人那种温润如玉的风度气质,也就湮没了。
7.民风民俗
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元孟兰盆会驱傩……这些节日渐行渐远,孩子们获得的野趣,也就逐渐稀释。他们只知道麦当劳的甜筒,必胜客的馅饼,而没听过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民俗文化的热烈氛围与悠长情韵,他们感受不到了。
以上是用户分享关于7张中国传统文化遗失清单 我们丢掉了什么?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了,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