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已经超过了13亿。这一局面的形成,靠的不是自然增长,而是其他民族的不断融入。
魏晋南北朝时期,周边民族大量涌入中原,整个长江以北都是鲜卑人的天下。时至今日,北方农村有些老年妇女仍然喜欢在脑后梳个小纂,据说此乃鲜卑遗风。另外,“爸”,“妈”,“哥”,“姐”等称呼也都来自鲜卑语。还有观点认为,汉人的眼瞳之所以呈深褐色,与鲜卑人融入中华民族不无关系。鲜卑人建立北魏后,孝文帝拓跋宏大刀阔斧,厉行改革,采用汉人的三长制、均田制;提倡说汉语、着汉服、改汉姓、胡汉通婚;迁都洛阳,加速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化等,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十一个割据政权,都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所建。
到了元朝,蒙古统治者基本上沿用了汉人的政治制度,尊崇儒家思想,提倡不同民族间的通婚。当时科举实行“两榜制”,蒙古人、色目人为甲榜,汉人、南人为乙榜。据《元统元年进士录》载,甲榜题名的蒙古进士共计25人,其家族中蒙汉通婚者20人;回回进士共计12人,其家族中回汉通婚者7人;畏兀儿(维吾尔族先民)进士共计5人,其家族中与汉人通婚者4人;唐兀(西夏)进士共计7人,其家族中与汉人通婚者7人。与汉人通婚,加速了蒙古人和色目人的汉化进程,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水准。其中尤以内迁的回回、畏兀儿等西北少数民族的汉文素养为高。他们不仅对汉族的饮食起居、风俗娱乐,由认知到赞许,由参与到融入,而且对其历史文化、语言文字、儒学思想、价值观念等也高度认同。
明代,不少西北少数民族内附后逐渐融入到汉族之中。甘青宁地区的少数民族,尤其是上层贵族,普遍改称汉姓。西宁卫十五家土司中,除陈土司原本就是汉族外,其余均为少数民族,但后来都改成了汉姓。
随着清军的入关,满汉之间的地域防线不复存在,彼此交错杂居。为了巩固统治,清政府沿用了汉人的体制和文化,逐渐淡忘了本民族的东西,失去了自我。现在人们只知道满人入关后被汉人所同化,但很少去想在此过程中汉人又失去了什么。简而言之,满族失去的是语言文字,而汉族失去的则是服装与歌舞。我们所熟悉的旗袍,马褂,长衫,甚至不伦不类的“唐装”都是从满人的服装改良而来的。还有就是汉舞。现在一说起“民族舞”,人们马上想到的就是“少数民族舞”。但遥想当年,《秦王破阵乐》那可是遐迩闻名,颇有些国际知名度的。玄奘西天取经时发现,就连印度人都知道有这么个舞蹈。
从姓氏的角度来看,历史上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几乎全部改称汉姓。“刘”是中国的第四大姓氏,总数7,000多万人,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5.4%,其中源自北方马背民族的就不在少数。比如,匈奴贵族自认为是大汉皇帝的外甥,公然冒称刘姓。当年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下嫁匈奴单于为妻。胡人习俗,贵者皆从母姓,故而单于的子孙往往自称姓刘。在五胡十六国,魏晋南北朝,以及后来的五代十国时期,匈奴刘氏曾建立过众多的国家。例如,西晋末年,刘渊建立了汉国,刘曜建立了赵国(前赵),刘屈孑建立了夏国。隋唐之后,匈奴刘氏中的一些杰出人物趁势而起,匡复汉室,逐鹿中原。他们共同建立了一个朝代——后汉,两个政权——北汉和南汉。这些匈奴刘氏所建立的国家,大多冠之以“汉”字,以此表明他们乃根正苗红的中原王朝后裔。除了匈奴之外,铁弗、稽胡、独孤氏、西域胡、乌桓、龟兹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部分上层改称刘姓。刘姓的另外一个来源是鲜卑人。北魏孝文帝将鲜卑复姓独孤氏改为单姓刘氏。隋唐五代时期,汉族刘姓又融进了不少沙陀人(突厥一支)。宋代,部分契丹人和党项羌也改称刘姓,其中包括大辽王室耶律氏。到了元明清三代,很多女真、蒙古、满洲和台湾少数民族也纷纷改为刘姓。由此可见,现在的刘姓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源自少数民族。
下面再来看看李姓。李是中国第一大姓,总数9,200多万人,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李姓在国内分布极广,尤以北方为甚。李姓人群中,许多源出少数民族。据载,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曾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氏。现在的壮、苗、瑶、白、畲等少数民族中尚有不少人姓李。鲜卑人改称李姓的也不乏其例。有复姓叱李氏者,孝文帝将之改为单姓李氏。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考证,唐朝皇族李氏源出胡人。著名史学家姚薇元进一步揭示,唐朝皇室之李,出自高车十二姓之一的泣伏利氏,后改为李。“高车”乃维吾尔族之先民,看来李唐源出“胡人”这顶帽子是戴定了。唐朝皇帝曾将国姓“李”氏赏赐给众多勋臣战将,其中不乏少数民族。大将李思摩,突厥颉利人,原名阿史那思摩。大将李嘉庆,蛛鞘人,本姓茹,名常,因战功赐姓李。大将李国昌,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因勤王有功,被赐姓李,赐名国昌。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不胜枚举。然而,曾几何时,这些叱诧风云的马背民族都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汇入了中华民族的滚滚洪流。
中国并不存在纯种的汉族人,在DNA检测下,甚至连汉族的概念都难以形成。《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变迁的DNA研究》称,历史上的“中原”,主要指现在的河南、山西南部、江苏西部及安徽西北部等地区。只有居住在那里的才算是中原人,或者说比较纯粹的汉族人。研究发现,客家人反倒比较多地继承了当年中原人的文化传统,但现在却成了少数族群。商周时期,建都于西安一带的西周肯定属于主体民族,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同样诞生于陕西的秦国却被直接定义为“戎”,成了少数民族。由此可知,汉族只是某一时期人为的地域性划分,旨在区别于周边族群,并无具体的定义。出自当兵吃粮、逃避战乱、获罪流放等原因,中原地区的居民,曾数度大举南迁。中国之所以不存在纯种的汉人,就与这种长期的,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活动有关。平心而论,汉人是个最大的混血族群。与其把它说成个血缘符号,毋宁说成个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