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感动福建十大人物作文素材:盖军衔事迹
感动关键词:报国
感动理由 盖军衔,生前是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曾三赴南极,为国家科考队维护机械,险把生命留在冰雪荒原;他桃李满天下,即便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依然还惦记着给年轻工人授业、解惑。
这位原本只有小学文化的技师,被喻为“技神”,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技能大师,曾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在中国科考队挑战南极最高点的征途中,他成了“比太阳还光的汉子”。
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说,“盖军衔同志是厦门的骄傲,中国工人的楷模。”
三上南极
“人生难得有几回国家需要的时候”
2013年4月25日零点35分,胰腺癌带走了58岁的盖军衔。他走后,厦门市委、市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市人民“向盖军衔同志学习”。老盖的传奇人生经历,几乎传遍了鹭岛的每一个角落,不少陌生人读后泪流满面。
其中,最为传奇的是三上南极,挑战冰穹A点(南极的最高点,被称为“南极冰盖上不可接近之际”)的经历。
2004年,中国组织了第21次南极冰盖科学考察队。此行,中国要挑战冰穹A点,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在该点设站的国家,老盖是13名勇士之一。
在南极科考,有一个说法,“可以没有一流的科学家,但不能没有一流的机械师”。茫茫冰原,交通靠的是雪地车,一流的机械师是首要的。1995年,老盖被厦工派往南极,修理中国南极考察队长城站的装载机。高超的技术和纯朴的秉性,让他得到了科考队的认可。两年后,老盖再次受到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以下简称国家“极地办”)的邀请,前往南极,从事机械保障工作。
挑战冰穹A点,此去万里,生死未卜。临行前,年近半百的盖军衔安慰妻子王嫣明,“人生难得有几回国家需要的时候。”
与死神抗争
南极高寒地,一路抢修,耗尽体力
报告文学《比太阳还光的汉子》和科考队拍摄的影像资料,全程记录了这次探险过程。2004年12月12日下午3点,已抵达南极的科考队,正式向冰穹A点挺进。人类能第一次平安抵达这片未知的领域吗?
出发前,老盖利用仅有的德文版原理图,对科考队的三辆雪地车进行了系统调整、检修。寒风入骨,瞬间可将人冻麻,除了负责路上机械的维修,在冰裂隙的迷宫中,他还要驾驶其中的一辆雪地车。安全是第一位的,雪地车一旦驶入冰裂隙,恐将有去无回。
2005年1月5日,科考队挺进到海拔3992米,南纬79度处。此时,离目的地只剩下50多公里,但老盖顶不住了,他的血压已经降到80/60,继续前进,将有生命危险。这是高寒地区严重缺氧引起的心脏病的前兆。一路抢修机械,特别是连续抢修发电机组,耗尽了他的体力。老盖不愿意放弃,但为了全队,他泣不成声地接受了队里的安排——回国接受治疗。
4天后,剩下的12位勇士到达南纬80度地区。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进入冰穹A点的国家。激动的勇士们,含泪在此留下了“盖军衔”和“厦工”的名字。此次探险,盖军衔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所有人,他被国家“极地办”评为“最优秀的考察队员”。
一代技神
住院仍惦记工作,培训技工超3000名
妻子王嫣明、同事加老友庄培峰、徒弟郑龙枝等均认为,无休止地加班和学习、没有任何规律的饮食和休息,耗尽了老盖的生命。
从1975年开始,学徒工、工段长、生产调度员、质管员、工程师、高级技师、培训总监……38年来,盖军衔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献给了厦工。王嫣明说,结婚32年,老盖在家的时间不会超过1/4。有一回,老盖连续加班,她带了一箱泡面到办公室一看,“呵,喝水的茶杯都长毛了”。
在上千员工的心中,老盖是当之无愧的“一代技神”。庄培峰说,老盖闭着眼睛都能拆装机器、听液压流动的声音就能诊断机器故障。此外,十年夜校苦读,原本只有小学学历的盖军衔,最终拿到了本科文凭。“师傅能熟练地用英文和外国同行交流装载机技术。”郑龙枝说。据厦工的不完全统计,老盖先后解决了近百项技术难题和疑难故障,直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难以估量。
从南极回来后,老盖的工作换了一个角色:人力资源部的培训总监,负责年轻技师的培训。“老盖教学生,没有任何保留,甚至恨不得把所有的绝活都传授给年轻人。”王嫣明告诉记者,只要头脑还清晰,老盖就躺在病床上,制作动画培训项目的课件。他总说,“如果再给我一点时间,亲手再教两年,厂里还会再冒出几个年轻的技术尖子。”这几年,盖军衔经手培训的技工超过了3000名。
去年,盖军衔荣获了“中华技能大奖”。这个奖项是国家对优秀技能劳动者的最高奖励,有“工人院士”的美誉。目前,我省的产业工人中,获此奖者,唯他一人。
拍客手记
世间再无盖军衔
拍摄盖军衔的民间拍客是网友“青春无悔”。他是一名中学老师,也是一名业余画家。
“生命不止、奋斗不止。”梳理盖军衔的一生,这位民间拍客说,很难用一句话、一段影像来完整描述这位平凡至伟的传奇技工。特别是在盖军衔的办公室里,年轻的技工正在学习和使用他亲手制作的模具和课件时,“青春无悔”突然冒出了一句话,“世间再无盖军衔,但大师风范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