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6日-28日,2015年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SC2015)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也首次携手天坛会闪亮登场。在26日的卒中影像论坛中,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科徐运教授对中国脑血管病影像指南进行了解读,解读内容简要如下。
影像技术的发展在脑血管诊断、治疗策略、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临床工作中通常涉及的影像技术主要为三大类: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断层扫描

非增强CT(NCCT)因其检查时间短、扫描速度快、不受金属器械及移植物等优势,可确定出血部位,估计出血量,判定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并判断有无脑疝形成,可以显示直径>5 mm呈高密度区的急性脑出血,是目前临床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急诊鉴别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溶栓前排除脑出血最常规的方法。新鲜颅内出血,NCCT呈高密度。大约在8~10 d后渐变为低密度灶。CT不能鉴别陈旧性出血与脑梗死。
蛛网膜下腔出血CT诊断的灵敏度为98%,特异性为100%。最新螺旋CT在发病后最初12 h内SAH诊断阳性率达98%~100%。
CT技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以及早期缺血性卒中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差。然而,早期征象(EICs)对临床有一定帮助:①高密度的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征;②脑沟消失;③基底节/皮质下低显影;④皮层灰质白质界限消失。
(1) CT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前者指血栓本身征象,即静脉窦内三角形或条样高密度,增强后可见空三角征/Delta征、条样充盈缺损;后者指血栓伴随征象,包括脑水肿,脑梗死,脑出血,脑静脉扩张,以及大脑镰、小脑幕异常强化等。
但特异性不高。Linn的研究发现,非增强CT上出现的细静脉征在大脑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9.4%。
(2) CT灌注成像(CTP):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等。比较这些参数可区分永久性梗死和可逆转缺血半暗带,还用来评估脑侧枝循环的情况。
(3)推荐所有的颅内出血、溶拴前排除脑出血均首选CT(A级证据,I级推荐);CTP帮助区分永久性的梗死和可逆转的缺血半暗带,对扩大时间窗静脉溶栓具有帮助(B级证据,Ⅱ级推荐)。
磁共振成像
常规MR扫描中T1WI图象适于观察软组织的解剖结构;T2WI对病理变化比较敏感,二者结合有助于病变的定位、定量和定性诊断。增强MR可提供病变的起源情况、病变的内部结构、边缘状况,血液供应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