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厉、沉默、隐忍、原谅,最后一层的父爱是“放手”。
成为全印度的顶级女摔跤运动员之后,吉塔抛弃了父亲的训练方法,却在国际大赛上屡战屡败,连她自己也开始相信“我大概就是与世界冠军无缘”了,吉塔的人生陷入了最脆弱最无助的低谷。这时,她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摔跤吧,爸爸》剧照
是啊,女儿要在人生多么脆弱的时候,才会放下平日的骄傲和任性,鼓起勇气给父亲拨去一通电话,渴望听到父亲的一顿痛骂啊?
电话接通了,却一个字都说不出口,吉塔只是一个劲地哭。她像一只在外打了败仗丢盔弃甲的小狮子,仓皇地躲进了父亲的怀抱。那一刻,她太幸福了。
这一通短短的无声的电话,戳中了我作为一个女儿最柔软的部分。
《摔跤吧,爸爸》为什么那么好看?总的来说,因为很燃。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情节从头到尾都很套路,却仍旧好看——众人的冷嘲热讽终因姐妹俩的一块一块金牌变成引以为豪;小肚鸡肠又心怀不轨的教练,终究没有好结局;吉塔用一记最难的5分动作逆转败局,夺得冠军,这样的动作,在全片中有且仅有一次。
《摔跤吧,爸爸》预告片
看到了开头,就猜到了结尾。所有的伏笔都埋得不深,观众的期待在于这个梗将在哪一个桥段续上,而不是怎么续上。即便如此,你仍是又哭又笑,在将近两个半小时里被米叔与那块摔跤垫紧紧地牵着。
这是一个印度女性自觉的励志故事。印度童婚比例高达47%,很多女孩就像影片中婚礼上的小新娘一样,从小学习洗衣做饭,精通一切家务,在刚满14岁时就被父亲匆匆嫁给一个从未见过面的男人,从此过上与扫帚和炉灶相依为命的一辈子。
而吉塔在2010年德里英联邦运动会上获得金牌,点燃了看台上“鸡肉大叔”的两个女儿,她们的人生或许会因为这一场比赛而改变。试想这样对自由生命和独立人格的憧憬,放在印度的电影院里,会给每一个观影的女孩打开一扇新窗,多燃啊。
这又是一个充满运动精神的励志故事。从小为了训练,姐妹俩穿男装、剪长发,五点起床,从不间断,上课时一手在桌上记笔记,一手在桌下练握力器。从对父亲魔鬼式训练的逆反到主动积极地爱上摔跤,姐妹俩放弃了女孩爱美的权利,去追求成为冠军、为国争光的权利。摔跤,这个看起来暴力又野蛮的运动,也因为女性的视角,多了几分细腻和灵巧。
影片的后半个多小时,几乎就是三场摔跤比赛的戏剧式直播,虽然每一场都是反败为胜或终级逆转的套路,我们早已知道输赢,内心戏就成了重头戏——在快被拖出红圈时,必须绷紧全身每一块肌肉的焦灼感;遇到败过两次的对手,却没有父亲的指导,必须独自应战的恐惧感;父亲给决赛的战术策略是“要让更多人记住你”,这种民族自豪感的步步牵引,多燃啊。
无论是女性自觉还是运动精神,支撑这两条线的是那个疯狂到偏执的父亲,是那个小新娘羡慕吉塔和巴比塔有一个爱得如此霸道的父亲,因为他会“为了你们与世界对抗,忍受所有人的嘲笑”。
而且,女性自觉是印度的国事,摔跤精神于我们常人也是有距离感的,真正触动心底的就是那份偏执的父爱,感同身受。
看《摔跤吧,爸爸》时,我总想起前段时间看的《一念无明》。由于故事和背景完全不同,《一念无明》透着孤独、阴郁又病态的气息,曾志伟饰演的父亲要在这种气息中给余文乐饰演的阿东扒出一条有阳光的生存道路。面对左邻右里的指手画脚,他选择一笑置之,尽可能顶住所有压力带儿子离开,他眼神里的坚毅和隐忍,又和阿米尔·汗面对村民冷嘲热讽的眼神那么相似。
父爱里的那份隐忍,是父亲为了儿女可以将自尊放低到尘埃的勇气。阿米尔·汗饰演的父亲是个自尊心和民族荣誉感极强的人,他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施加在女儿身上,与其说是父亲的“霸权”,倒不如说是父亲对女儿的拯救,因为这是在女性权利卑微的印度社会。
为了这个梦想,这个强势的父亲有几次低三下四的恳求,一次是向当地体育局申请购买摔跤垫的费用,另一次是当体校要开除姐妹俩时,父亲拿出女儿的“成绩单”向校领导恳请留下的机会。这一场戏太让人动容,他把所有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不顾一切尊严,谦卑、隐忍、妥协、不动怒。在他心里的那杆秤,就是女儿能否拿到世界冠军,在这一点上,他自己都深知自己是个“疯狂的父亲”。
而在女儿面前,他的爱直到最后一刻拿到世界冠军时,都是沉默而收敛的。这种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显得特别东方,甚至更适合中国的父女关系,有话不直接说,报喜不报忧,总是担心对方在担心自己而不愿传达出真实的想法。然而,这么“善解人意”的担心总在一点点疏离父女间的关系,感情依然浓烈,却变得无话可说。这,又有点可怕。
原片里有一段删减的部分:妈妈担心女儿因为练习摔跤而嫁不出去,爸爸却笃定说道:“我不要让她们被别人选择,我要让她们自己去选择喜欢的人。”这又回到了印度女性自觉的语境里,但在这个故事里,首先是父亲的觉醒,再将他的觉醒转化成父爱释放到女儿身上。
在这个过程中,女儿才能一步步看清自己,从小乡村走向世界,选择自己喜欢的事和喜欢的人。这个过程是一个父女和解与彼此原谅的过程。小新娘的一番感慨激发出第一次和解,那一通沉默的电话是第二次和解。
严厉、沉默、隐忍、原谅,最后一层的父爱是“放手”。
虽然决赛时由于教练使坏,父亲没有在现场观战,被动“放手”,但小时候训练吉塔落水自救时已埋下了“放手”的伏笔——“爸爸不是每一次都会救你,这一次,你要靠自己。”
或许这是吉塔真正成熟的标志,也是父亲年迈老去的标志,到了这个节骨眼上,霸道的父爱会慢慢隐去,他已经将女儿送上了世界冠军的舞台,也将女儿送上了独立、自由的人生轨道,后者是更重要的。而这种种情感,不也正是父亲与我们之间的爱吗?严苛与叛逆,隐忍与矜持,老去与成长,不断和解,最终放手。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