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正刚,陈燕,潘晓彦,蒋新军 ‖ 来源:中医药导报
编者按
本文主要阐述了《黄帝内经》的饮食护理的认识和理解,从4个方面展开论述,揭示了《黄帝内经》在饮食护理方面的特点,及对后世的疾病治疗和养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也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其中涉及饮食护理方面的论述较多,反映出我国古代饮食文化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1],现将其饮食护理特点归纳如下。
《黄帝内经》认为,水谷精微只有通过脾胃的吸收运化,才能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2],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如《素问·热论》记载,“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阳明经是气血化生之源,故其气血旺盛,如果患者不省人事三天(即昏迷三天未进饮食),他的胃气就会耗尽,人就会死掉。张仲景深得这一要旨,纵观《伤寒论》无不是把《内经》“保胃气,存津液”作为立法处方的根本原则,如在桂枝汤中,芍药、甘草就有保护胃气的作用,另外“服后啜热稀粥”[3],即使发汗,也是必滋养胃气。用清下法也不伤胃气,所以在白虎汤中用粳米,在调味承气汤中用甘草[4]。此外,在散剂中,服药方法多以“白饮和服”(即用白米汤来服药),如四逆散、五苓散和半夏散等[5]。所以中医治病十分重视保护人体的正气,其中保护正气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保护胃气,而保护胃气的方法就是进饮食。由此可见,饮食护理对促进患者的康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补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6]。”肝气郁结的时候,适合用辛散的药物使之调达舒畅,如在逍遥散中,使用生姜、薄荷,生姜和薄荷本来是辛散之药,但在这里我们却称之为补药,因为“适其性者为补”。心火亢盛,要用咸味药制约,牡蛎、元参都是咸味,可以制约心火之亢,咸适其性,所以用咸补之。“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在这里指肝气急,适合用甘味的食物来缓其急,为之补。在这里粳米牛肉等既是药物也是食物,也反应出中医“药食同源”的道理。相反,不适其性,只会加重病情,有害无益。《素问·热论》云:“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热病初愈,还有少许邪热遗留,肉乃肥甘厚味,在这里显然不适其性,食之只会助长内热,容易使病情反复。因此,“适其性”是《黄帝内经》中饮食护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对指导患者进食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毒物攻邪,食物养正,
一攻一养,刚柔相济
《内经·素问》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认为疾病的发生取决于两个方面,正气和邪气,正气受损,导致邪气“乘虚而入”。就治疗而言,药物虽能攻邪,但不免克伐正气,这就需要饮食精微来补充药物治疗的不足之处。故《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尽养之”,由此可见,即使是无毒之药治病,也是“十去其九”就应该停药,接下来就应该用“谷肉果菜,食尽养之”,通过食疗调养的方法,把剩余的病邪祛除。这一点在《伤寒论》中亦有体现,如服用桂枝汤之用法,“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服”,“粥糜自养”[8]。
《内经》的药、食服用特点
药、食共组一方《内经》有“酸苦涌泄为阴”的说法,如在涌吐药瓜蒂散中用赤小豆,瓜蒂味极苦,赤小豆味酸,把两者结合,赤小豆即有治疗作用,又有缓解毒性的作用。十枣汤中用大枣,缓和诸药药性,益气护胃,培土制水,邪正兼顾。
《素问·汤液醴醪论》有“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这里提到治疗阳虚水肿的方法,除了发汗利尿外,还要“精以时服”,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来服用精良的食物,这样人体的阳气就能输布,也能涤荡五脏的邪气。在桂枝汤中服后啜饮热稀粥,以助药力,这就是药、食分而并用的方法。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无毒治病,十去其九”,余下之病,“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治病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用药太过伤其正气,剩余的十分之一的病用谷肉果菜这些食物就能治好。
《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8]的“四五”养生模式。五谷指粳米、麻、大豆、麦、黄黍五种谷物,他们分别是甘、酸、咸、苦、辛5味的代表。它们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食,主要补充人体的碳水化合物;五果指:枣、李、栗、杏、桃五种水果和坚果主要补充人体的水分;五畜指牛、犬、猪、羊、鸡五种肉禽,补充人体的蛋白质和脂肪;五菜指:葵、韭菜、藿、薤和葱五种蔬菜,补充人体的维生素。这一饮食模式是现代平衡膳食金字塔的雏形,对指导中华民族均衡膳食、增进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针对现在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富贵病普遍流行的现状,对指导患者健康饮食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结语
总之,《黄帝内经》一书关于饮食调护方面有很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对后世医家的立方处药都有深远的影响。希望广大中医爱好者对本书能够潜心钻研,认真挖掘,提炼其中的精华,对服务于国人的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刚.《黄帝内经》对中国传统饮食养生文化的影响[J].新西部,2010,10(1):125
[2] 皮明均.中医学概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7
[3] 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3
[4] 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94
[5] 裴永清.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22
[6] 闫琪.浅谈饮食与疾病[J].吉林中医药,2004,26(24):36
[7] 熊曼琪.伤寒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0
[8] 谢晓平.探讨《内经》的中医护理学特点[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29(32):243-244
(收稿日期:2012-09-06)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朱正刚,陈燕,潘晓彦,蒋新军.《黄帝内经》中的饮食护理特点浅析[J].中医药导报,2013,19(1):116-117.
本文发表于《中医药导报》
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刊编辑部及编委会观点!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医药导报》栏目征稿
【海外中医】凡是被本栏目采录的稿件一律免费发表,并支付200-400元稿酬。稿件文体不限,内容不限,可自选主题,建议图文并茂。
【肿瘤专题】凡是被肿瘤专题栏目采录的稿件,属国家级课题者给予600元的稿酬,省级课题300元稿酬,将在3-6个月内发表(上述措施综述文章例外)。
官方网站:www.zyydb.com
办公室电话:0731-84828502
《中医药导报》简介
About Us
《中医药导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湖南省中医药学会等主办。
2005年初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杂志,正式进入“国家队”。2007年6月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首次授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至今已连续8年进入国家核心期刊序列。行业影响力在中医药学术期刊中名列前茅。
本刊与“中国知网”签订了网上独家出版合同,本刊发行覆盖21个国家和地区,机构订阅用户共计3371个。
地址:中国长沙市雨花区马王堆南80号省安监局办公楼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