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男子“被精神病”20年 涉事村医称是自己随机填写》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把新医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病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人们不由得不质疑:这花费了那么多钱做起来的健康档案,真的就“健康”吗?
1、医改中做了多少健康档案?
新医改从2009年启动以来,一直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医改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在新医改方案中,提出从2009年起,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防控重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力争使群众少生病。最初,国家计划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共计九项,除了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四项传统项目外,新增了居民健康建档、健康教育、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和重性精神病管理。而这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很多都涉及建立档案。几年下来,到底建立了多少健康档案,恐怕专业人士也不一定说得清楚。至少比常驻人口要多。
2、这些健康档案有多少经得起推敲?
然而,建立起来这么多的健康档案,有多少是客观真实的,恐怕没有几个基层管理者和干此项工作的,敢打保票说句自己踏实放心的话。在前几年,新医改刚刚开始时,我带队下乡进行年终考核,抽查的慢病管理档案,其中就有给糖尿病病人一天进食3600克的饮食指导。因此,对于这些摆放的整整齐齐满屋子的健康档案,可能没有多少经得起检查、推敲。
3、为什么会出现“被精神病”20年?
然而,冷静思考一下,也许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责任归咎于村医的不负责任。因为这样,恐怕不公平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因为,一个常识告诉我们,如果问题只是个别,自然是个人问题,如果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恐怕只能从“系统”上找症结。
一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犯了“贪多求快”的病。新医改以来,我们想当然的和盘托出大量的一揽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些项目量大涉及面广,一些地方还嫌不够,一方面推出自选项目,另一方面在国家安排的进度上提速,而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人手少专业化程度低,既缺乏足够的人力也缺乏把事做好的能力,很难适应这一突如其来的改变,因此上出台了很多质量低劣的“次品”。福建福清人陈茂武,一个好好的正经生意人,被莫名成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而且信息还上了网,一“被”就是20年,正是“次品”之一。
二是基层做事缺乏技巧,机械地分解任务“助纣为虐”。为了完成任务,上面要求做到30%建档率,然后一级一级就按照这个“标准”分解下去,殊不知,上面讲的是“大数”,在大数据下,给一个“目标”,是可以的,可如果下面不加分析的照此分解下去,最后很可能就会闹出“被精神病”这样的笑话。记得前几年某地就按照国家普查的精神病发病率分解精神病病例发现数的情况。这次事件,涉事村医说“这是上头下达的指标任务,共做了3个精神病患者”也是如此。
三是对工作质量缺乏扎实细致的现场考核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一人被精神病20年,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对于健康档案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复核。仔细想一想就会知道,村医作假,县一级也许难以发现,但乡镇卫生院是比较容易发现的,特别是还有“发病”时间。如果能够建立起一套可行的质量监督考核体系,应该是可以实现有效监管的。记得,在医院里,病案质量,质控科每月也要随机抽取不低于30%的比例进行复核的。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的发放也应该改进。
因此,媒体质疑,一个好端端的人怎么就成了精神病患者?20年时间,涉事村医骗取的国家补助一共有多少?怎么就能如此轻松的拿到补助?是一个口头警告就能解决的吗?也许更值得我们更深入的反思。
延伸阅读:高温补贴不是生命与健康的遮阳伞甘肃省健康促进模式改革顺利推进我国抗生素滥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大力推进全市创卫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兽用抗生素总量超人用抗生素 人类健康危害叠加精妙“储袋”巧治罕见结肠三重癌 男子重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