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打工一族
此文为本公众号特约作者创作
为独霸蜀汉军政,不惜在诸葛亮死后暗害同僚?姜维四大疑点?
姜维人生际遇很传奇,本来是曹魏重点栽培的烈士子弟,但是却阴差阳错成为了蜀汉栋梁。不过,正如其他许多三国人物一样,我们必须分清楚两个姜维,一个是《三国志》记载的在历史上的真实的姜维,另外一个是《三国演义》中那个经过虚构的姜维。
如果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姜维是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在他死后,蜀汉的军政分开,姜维在前线主持军务,费祎和蒋琬在后方主持政务,等蒋琬和费祎死后,就由姜维,这个诸葛亮最钟爱的弟子继续执掌蜀汉军政大权。不过,如果按史实来看的话,姜维其实没有这么大的权限,完全是熬资历才熬上去的,在诸葛亮死后,统领兵马的是蒋琬驻扎在汉中,而姜维以右监军辅汉将军、平襄侯的身份担任他的副手。直到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升任卫将军,和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这时候才算进入中央领导阶层(注:尚书事在汉魏时代是一项头衔,只有带了这个头衔才有机会接触和处理朝廷奏章,成为决策层的一员)。
不过,由于蜀汉灭亡之时刚好姜维主政时代,所以后世有人对他意见很大,也传出了不少不利于他的记载。其中针对他意见最大的就有几条:
1 姜维为了上位,不惜刺杀同僚费祎
2 姜维不顾蜀汉国力最弱的现实持续北伐,导致了三国中蜀汉第一个灭亡
3 姜维改变魏延制定的守卫策略,导致丢失汉中
4 姜维投降钟会是真投降,不是假投降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条条分析,看看这些说法站得住脚不。
一 姜维真的为了上位不息刺杀同僚费祎么?
费祎
这个说法,主要是因为蜀汉内部对北伐的意见而起的。在蜀汉的领导者中,诸葛亮、蒋琬和姜维是比较坚定的北伐派;而费祎的态度则比较暧昧,因为他认为年年北伐,对蜀汉的国力是沉重的负担,还是安境息民比较好。当蒋琬死后,就是费祎执政,此时蜀汉基本上停止了北伐,而每次分拨给姜维兵力都不足一万,就是想从源头上限制姜维扩大战争规模的可能性。这种做法理所当然引起了姜维不满,况且姜维是陇西人,自认为能够得到那边人的帮助,可以取得胜利,所以两人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有意见。
然而就在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费祎十分突然地被一名从魏国投降过来的,叫郭修人给刺杀了。于是就有人怀疑这件事情是姜维指使的,据说原因有这么几点:
首先,费祎死了,姜维是最大受益者。谁受益最大,谁的嫌疑就最大:
其次,姜维和郭修都是从魏国过来的人,他们可能认识,说不定就是姜维指使的;
第三,郭修行刺之后,有相当一段时间魏国完全不知道,事后了解情况才追封了郭修,这可以说明此次行刺曹魏是不知情的。
因此,姜维很有嫌疑。
不过,这些嫌疑其实比较难以站得住脚。从大多数史料中来看,姜维此人才华出众,为人还是比较正能量,不太可能使用这种卑劣的招数,更不至于为了政见不和就杀人。而且以当时姜维的地位来说,已经是蜀汉地位很高的干部,没有必要使用这种可能暴露的招数去谋求更上一层楼。所以,这种说法基本可以断定是无稽之谈。
二 姜维坚持不断北伐,到底是对是错?
在《三国演义》中,姜维曾经 “九伐中原”。不过,如果根据《三国志》,其实姜维共北伐十一次。其中第五次是一场大胜,当时姜维在洮西大破王经,史载此战魏国士卒死者数万,是三国后期蜀汉对魏国最大的歼灭战,最终要不是邓艾和的解围,恐怕魏军败得更惨。凭着此战的功绩,姜维获得了大将军,其声望达到顶峰。但接下来的第六次北伐则是一场惨败,甚至就连史书上都直书是 “星散流离,死者甚众”(全军被打散成星星点点完全聚集不齐的地步)。此战惨败之后,整个蜀汉反对北伐的呼声更加高涨,不少人都认为以蜀汉一州之地进行长期作战是耗不起,还不如关起门来自己防守好了,就连军中重将的张翼也持这种意见。那么,这种反对北伐的意见到底合理不合理呢?
综观姜维的北伐,都没有取得重大成果。主要原因还是除了国力上的差距,不管是物质,军事还是人才都不如对手。而姜维坚持北伐,除了坚持从诸葛亮继承下来的理想之外,更可能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后来有历史学家分析出来的蜀国坚持北伐的原因——以攻代守。这种理论大致就是说,蜀汉不断北伐,实际上是以攻代守,成功抵御了强魏可能的南侵。历史上姜维北伐十一次,战线已从诸葛亮逝去的五丈原、子午谷推进到金城、芒水一带,将曹魏遏止于秦岭一线,使其在三十年内没有对蜀汉发动过一次进攻,足见其以攻代守的成功。所以当姜维放弃北伐,据守沓中时,蜀汉立刻就亡国了。
对于蜀汉的北伐,古今的史学家向来有利弊两说:一方面,北伐的确大大加重了蜀汉的国内负担;而另一方面,蜀国连续不断的攻势也的确让魏国疲于应付,当司马昭决心伐蜀的时候,整个朝廷上下只有钟会赞成,其他人都让蜀国给打怕了,甚至丧失了和蜀国主动作战的勇气。从这个角度来说,蜀汉北伐的确有其道理存在。
三 姜维改变魏延制定的策略,导致丢失汉中?
虽然姜维北伐的对错正反说法都有。但他改变汉中的防御策略,导致丢失汉中,这点估计是洗不白了。
早在刘备时代,魏延就定下以实兵错守诸围的重门策略来守备汉中地区。说白了就是我不主动出击,就用兵塞住几个紧要的关口,随便你在外面怎么扑腾,我就是不理你,等你累了,我就以逸待劳拣点便宜。由于汉中地势易守难攻,即使敌人数量再多,哪怕出数倍兵力都无可奈何,所以这个策略一直很成功地防御了魏军的攻击。之后吴懿和王平一直遵守此制,王平还用此法打败过兵力数倍于己的曹爽。然而,姜维却认为这种方法虽可防御,捞点小便宜,但却不能有大斩获,便决定守军退守汉、乐二城,让敌军长驱直入,然后固守,并用少量军队打游击。他认为,敌人攻不下关城,粮尽自然撤退,在敌人撤退时,众守军一齐出击就可以歼灭敌人。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主意在听上去、看上去老实巴交,是一点儿亮点也没有的笨办法;而另外一些主意则让人耳目为之一新,让人一听就觉得是个能取巧的聪明点子。但是在实践中一运用,大家才发现,原来笨办法虽然看上去笨,却能够扎扎实实地解决问题;聪明点子看上去光彩夺目,在现实中却到处都是问题,一看结果,就会让人感叹一声:早知是这样,还不如当初就老老实实用笨办法了。在汉中的防守上,姜维也犯了这个毛病。他觉得人家魏延法子太笨,没有办法获得更多战果,于是改变了策略。
钟会
结果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完全没有估计到魏国的实力。钟会一次就指挥了二十万大军进攻,虽然无法打破各个关口,但每到一处关口,钟会就让留下数倍于守军的士兵包围,自己便可长驱直进,根本就不用逐个去打破这些关城。结果姜维此策弄巧成拙,一举葬送了整个汉中。
四 姜维投降钟会是真投降,不是假投降?
蜀汉末年,魏军大军兵临城下,诸葛瞻战败,刘禅投降,苦守剑阁的姜维这时候看诸多将士不服气,于是决定假投降钟会,趁机挑唆野心勃勃的钟会反叛,希望能借机翻盘。而钟会自己也有野心。姜维先是借钟会的手杀邓艾,再杀魏军重要将领,然后钟会就不得不将部分兵力交给姜维指挥,掌握了兵权的姜维就可以对其反扑,杀掉钟会后,立即闭关拥立刘禅复国,征蜀的主力就此元气大伤之后,远在千里之外的司马昭自然无可奈何了。
不料,姜维这条计策虽巧,但是玩大政治还是稍微弱了一点。
司马昭
老谋深算的司马昭早就估计到了钟会的不臣之心,但是对此毫无担忧,一次在与亲信问答的时候,他向其交底:我知道钟会有二心,但是我不怕,为什么?因为钟会要造反,无非就是联络当地人和联络自己手下的兵两条路,但是我已经算准了他两条路都走不通,联络当地人——蜀国已经被灭国了,哪里还有心思跟着你造反?联络自己手下——你手下都是我司马昭给你派的中原人,打完胜仗早就想回家团聚,然后论功升官,哪里肯跟着你一起造反?最终事情果然如司马昭所料,叛乱失败,邓艾、钟会和姜维都被杀。这就是著名的二士争功事件。
后世曾有人提出认为姜维是真降,因为这个时候蜀国兵力已经不堪再战,所以姜维很可能是真的无心再战了。不过这种说法也未免太小看姜维这名无双国士了。姜维身为当时蜀汉品级最高的武官,掌握军权,而家宅贫寒,无妾、无声色犬马、甚至无余财,是名真正的一心为国“三无”官员,要说这种人会屈膝投降,未免也太小看人。况且他还给后主写过信,让刘禅忍耐一下就能复国。白纸黑字的证据表明了他的忠心耿耿。所以这种说法完全不可信。
姜维除了军事政治皆通之外,文学也颇有涉猎,曾著《蒲元传》,就连钟会这种在魏国名气极大,眼高于顶的官二代,对姜维也是赞赏有加,还曾对自己部下杜预说:“要用伯约(即姜维)和咱们那块儿的名人比的话,恐怕连公休、太初也不能胜啊。”(太初是当时洛阳玄学百家讲坛主持人夏侯玄的字,公休是诸葛诞的字,都是魏国名士),而杜预则是后来主持灭吴战役大将。可见姜维的确也是一时英杰,让那些魏国牛人都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