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多悲伤寄幽冥】古代悼亡诗赏析 2013-4-5 18:33阅读(5204)
【几多悲伤寄幽冥】古代悼亡诗赏析
在中国的诗歌史上,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开始,历代文人写下了无数美丽动人感人至深的爱情篇章。而在这些爱情诗之中,最感人,最悲惨,最催人泪下的一个种类,就是悼亡诗。当相伴身边患难与共的伴侣忽然间天人永隔,只留下一只单飞的孤雁零落天涯,那种肝肠寸断的悲伤,那种美满的幸福忽然间灰飞烟灭的痛楚,催生出无数凄凉哀婉饱蘸血泪的诗篇。 悼亡诗据说起自西晋的潘岳,后来悼亡诗成了哀悼伴侣所作诗词的专有名词。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的那首【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被誉为悼亡词中的顶尖之作,那种似梦似幻的怀想与思念,那种天人永隔的哀痛和伤心,使之断肠的何止是千年前的苏轼。
另外还有一首与苏轼的【江城子】齐名的名篇诗作,名列四大悼亡诗之中,就是贺铸的【半死桐】。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雨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夫妇皆出身皇室,但是半生沦落,夫妻两人相濡以沫生死相依五十余年,爱妻仙逝,一向豪壮的贺铸悲从中来,硬生生将一首《鹧鸪天》改名为《半死桐》,以“梧桐半死”“鸳鸯失伴”作喻,抒发了自己生不如死的悲痛。这个半死桐的名字出自汉赋《七发》,据说:龙门有桐,其根半生半死,斫以为琴,其声为天下之至悲。这首半死桐一反常态,没有过多的辞藻和铺陈,没有用什么典,也没有用艰深的字,只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最朴实的挑灯夜补衣的场景,就把读者的心戳的千疮百孔。
西晋太康文学的主要代表潘岳的代表作《悼亡诗》三首,为纪念亡妻所作,情意深厚真挚。是中国四大有名的悼亡诗之一。
【悼亡诗三首】(其一)作者:潘岳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译文】 时光流逝,冬去春来,你去了碧落黄泉,层层的土壤将我们永远隔绝了。我自己也很矛盾到底走不走呢,想留在这里,但是你已经不在了,留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勉强遵从朝廷之命,转变念头,返回原来任职的地方.看着我们共同居住过的房子,走进去就想到了你以及和你的种种经历。可是,在罗帐、屏风之间再也见不到你的身影。可是墙上挂的你的笔墨遗迹,婉媚依旧,余香未歇。恍惚间,你还在我身边,直到看到你的遗像在墙上挂着,才想到你已经离开我了,心中怅然若失,还有点惊惧。我们就像翰林鸟一样,现在我却形单影只;如同在小河里一起遨游的比目鱼一样,你的中途离开让我再再难以前行。冬去春来,寒暑流易,你去世忽已逾周年。又是春风袭人之时,檐下晨溜点点滴滴,逗人哀思,难以入眠。深沉的忧愁,何时方能消却?如同三春细雨,绵绵无休,盈积心头。要想使哀思衰减,只有效法庄周敲击瓦盆了。
感人的悼亡诗词简直不胜枚举,比如最近倾倒了无数少男少女的纳兰容若的一些诗句:“一生一世一双人,争叫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谁念西风独自凉”,“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纳兰容若是一个谈薄名利,至情至性的诗人,他将这些致哀至痛的诗句,至深如海的浓情化泪于墨,简直叫人肝肠寸断。特别是下面这首南乡子,读来更是催人泪下。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纳兰容若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另外像李清照的咏梅诗《孤雁儿》,也是悼亡词中的佳作,这首词的本名是《御街行》,李清照因为怀念亡夫赵明诚加之自伤身世,将名字改成了变格的别名【孤雁儿】,单这一个名字,就可以看出作者心中的无限悲伤与孤寂: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此词既没有直接描绘梅的色、香、姿,也没有去歌颂梅的品性,而是把梅作为作者个人悲欢的见证。她是为抒孤怀才借梅花以表对亡夫的悼念之情。起笔于景,落墨于情。开笔入题,但含而不露,笔无虚设。层层布景,如层峦叠嶂,景景呈新,借景抒情,情随景迁,景景生悲。此词巧妙灵活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属词林佳品。
陆游的两首【沈园】诗虽然未标明悼亡,但分明也是一首痛彻骨髓的悼亡之作。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最不想提起,但是又不得不提的悼亡诗就是一代诗宗元稹的《遣悲怀》两首,诗的确写得不错,但是元稹追求崔莺莺在前,另娶豪门之女于后,其间还与女诗人薛涛,歌女刘采春纠缠不清,实在是一个有文无行的典范,比那位为诗杀人,趋炎附势的唐朝诗人宋之问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话说回来,元稹 的这几首诗还是很值得一读,特别是这首【离思】,也名列四大悼亡诗之中:
【离思】(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遣悲怀】(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其实我今天最想说的悼亡诗,是一首《情诗》。这首诗一改悼亡诗哀伤悲戚的面貌,直接以“情诗”题名,诗句中深沉的思念化作炽烈的情感,对爱情的热爱,对亡妻的一片至诚,在豪放舒展的情感抒发中又细腻传神的表达了一个末代文人长歌当哭的剜心之痛。这首诗的作者,俞陛云字阶青,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探花。他的爷爷就是著名的清末学者曲园老人俞樾,他的儿子,就是后来与朱自清齐名,并写下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著名散文家俞平伯。 俞陛云的妻子叫彭见贞,是清末名臣彭玉麟的长孙女,比俞陛云大两岁。俞陛云十三岁的时候就与其成亲,但是因为年幼并未圆房。两人一起生活了三年之后才正式成婚。因为年龄尚幼,两人颇有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意思,是典型的先结婚后恋爱。两个人在短短的十三年婚姻生活中情投意合夫唱妇随。彭氏性情淑均处事得体,而且精通诗文书画皆精,可以说与诗礼传家的俞陛云很有共同语言。光绪二十年彭氏不幸病故,下葬当日,俞陛云在墓前枯坐竟日,不食不动,仿佛他的灵魂已经离他而去。后来俞陛云写下了悼亡诗《绚华室诗忆》,序云:“不有哀咏,胡达幽忱,芳籬郁郁,恸君于锦瑟弦旁,琼玖珊珊,迟我于华鬘天上。”【绚华室诗忆】
俞陛云华屋山邱尽目前,深深埋玉锢重泉。红杉春影销胡蟪,黑月秋原响杜鹃。到此忍凭无鬼论,归根终遇有情天。霓衣风马还稍待,同穴心期盼暮年。
彭氏病重之时,俞陛云不顾学业,在病榻前亲身侍奉,将一情一景都写成《病榻琐记》,颇有点沈三白写《浮生六记》的意思,里面深情的写到:“妇之病久矣,人不能无病也,人又自有命也。余以其贤,谓命必相之,病不足虑,乃竟以病亡矣。当病革时,余不忍其人将亡而情状语言与之俱亡,为作《病榻琐记》,凡十有五日,今录成一册,告之以诗。天促其命而余永其情,情不能与命争,命亦不能强夺余情也。”
今天最为赞赏,最想介绍给大家的就是下面的这一首情诗,就是《病榻琐记》的压卷之作,今日读来,一个清末的旧文人竟然怀着如此炽烈的情感呼唤爱情,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分。
【情诗】俞陛云
情天不用娲皇补,留取情诗压千古。情随诗笔空中来,笔花香孕相思胎。诗是后天生,情是先天结。诗诚不破情不亡,情海不枯诗不灭。诗以情为根,沈沈黄壤追精魂;情以诗为翼,遮空纯作凄凉色。
尤为难得的是,俞家先后三代人都对妻子非常忠贞,始终如一,并写下了三代人不同的悼亡之作,俞樾的悼念亡妻的悼亡诗词《百哀篇》,俞平伯在夫人许宝钏逝世后写下的《半帷呻吟》和俞陛云的《绚华室诗忆》,三代人的至情至性,成为文坛的一段佳话。不过说实话,俞平伯枉自被称为精通古诗词又是提倡新诗的第一人,但是俞平伯的古诗词比之乃父实在是差了许多。
让我们为逝者哀思,为生者祈祷,以下面这一首古代无名氏的情诗作为结尾,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让我们永远记住,有一种情感可以跨越生死的界限,直到永恒。这首五言诗有很多版本,前两句虽然不知作者姓名,但是在《全唐诗续拾》里可以查到出处,至于这八句的作者是谁,不得而知了,应该是近作。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无名氏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素材网络东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