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心理效应对教师的启示
很多教师在读师范时也学过教育心理学,可是那些体系化的理论比较枯燥,到了教育实践中常常会大打折扣。而一些涉及 0理学的小故事,却往往能让教师一下子就记住,能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些有益的启示。
一、“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也称“边际递减效应”或“边际效益递减效应”.它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说“人们从获得单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会随着所获得物品的增加而减少”。也就是说越是需要的东西,得到后越有满足感和幸福感;但是随着需要程度的减弱.再得到同样的东西,其满足感和幸福感就会减弱。这就犹如在生活中,“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令人感动。关于“边际效应”,可以用一个最通俗的例子来说明:当一个人很饿的时候吃一个包子.他感到很有满足感和幸福感;当他吃第二个包子时.其满足感和幸福感就有所下降: 当他再吃第三个包子、第四个包子时。其满足感和幸福感就会依次递减:当他吃饱后还要他吃,他不仅不会有满足感和幸福感,甚至会有厌烦感。毫无疑问.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是教育成功的秘诀。但是不少教师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偏爱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厌烦学习不够努力、成绩不够好的学生。其实,这些学习好的学生因平时得到教师更多的关爱,已经对这种关爱产生了“迟钝感”.很难产生万分感激之情,这正是“边际效应”所告诉我们的道理。而那些后进生因平时得到的关爱不是很多. 甚至没有得到关爱。如果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遇到难题的时候.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哪怕是一点点的关爱,他们都会万分感激,甚至会成为今后不断进步的转折点。所以,教师不仅对学习好的学生要注重“锦上添花的爱”。对后进生更要注重“雪中送炭的爱”。
二、“螃蟹效应”。
渔民们抓螃蟹的时候,总是将篓子开口的一面向着螃蟹.让螃蟹爬进来。当篓子装满螃蟹后,就把篓子放正。篓子有底,但是没有盖子,渔民们不用担心螃蟹会从篓子里爬出来跑掉.因为当有两只或两只以上的螃蟹时,每一只螃蟹都会争先恐后地朝出口处爬。但篓口很窄。当一只螃蟹爬到篓口时,其余的螃蟹就会用威猛的大钳子抓住它.最终把它拖下来。由另一只强大的螃蟹踩着它向上爬。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没有一只螃蟹能够成功。在建立班集体的竞争机制中。教师应尽量避免这种“螃蟹效应”。我们固然需要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但让学生学会合作更重要。学校不是社会,上学也不是谋职,我们更应提倡合作能力的培养.防止滥用竞争。作为教师,应该考虑怎样才能使合作与竞争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般来说.在竞争的环境中有两种行为可供选择:一种是用拖别人后腿、打击别人的方式来赢得自己的胜利,另一种是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对手的优点.既与对手竞争又与对手合作.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教师要通过民主管理的方式,营造公平、和谐的班级竞争氛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合作进取,让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去赢得合理目标的实现,达到“双赢”或者“多赢”的效果。
三、“森林效应I10
一棵树如果孤零零地生长于荒郊,即使成活也多半是矮小的:如果生长于森林丛中,则枝枝争抢水露,棵棵竞取阳光,以至参天耸立、郁郁葱葱。人们将此现象称之为“森林效应”。“森林效应”告诉我们:个人的成长是在集体中通过与人交往、与人竞争而成长的,集体的要求、活动、舆论、评价和成员素质等都对个人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集体造就心智健康的人,不良的集体往往造就心智不健康的人。事实上.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之中也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必不可少的条件。
教师要善于利用班集体的作用来促进学生个人心智的健康成长,即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之间、学生与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之间多些交往的机会,通过交往开阔眼界、更新观念、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加速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措施营造竞争、向上的良好班集体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班集体氛围的长久熏陶下,寻找到竞争对手,感受到学习的适
度压力.从而激发出学习的动力。
四、“斑马效应”。
对于一匹斑马的颜色. 张三可以说这匹斑马原来是白马.是白马身上有了黑色的斑纹:李四则可以说这匹斑马原来是黑马,是黑马身上有了白色的斑纹。对此,人们很难说谁是谁非,这就是“斑马效应”。“斑马效应”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对于同样一个问题,由于角度不同或价值观不同.人们彼此会有不同的看法。当代的学生处于多元观念和价值观碰撞时期,这就导致他们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尤其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对不同的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因此,教师对学生不仅要多一些宽容.而且要多一些引导,尤其是当他们对各种社会现象或问题的看法与教师不同时,教师要采取心平气和的态度进行讨论和交流, 以便达到师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的时候,这个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做出相应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一致例如,当教师认为某个学生是个好学生的时候.这个学生就会得到暗示而自觉地约束自己,努力使自己表现好;当教师认为某个学生是后进生的时候.这个学生就会得到暗示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结果表现自然是比较差的,这就是“标签效应”。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尤其是年龄小的学生)太相信教师的看法,他们往往认为教师的话是至理名言.会以教师的话作为行为的指针。为此,教师应避免当着学生的面给任何学生贴上不良的标签,而是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他们贴上好的标签。从而给学生个积极的暗示.促使好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促使后进生努力向好的方面转变
六、“滑梯效应”。
很多幼儿园都有“滑梯”这种娱乐设施,孩子们对滑梯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们从滑梯上面往下滑的一瞬间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其实,滑梯的设计者原来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孩子们的体能.也就是让孩子从滑梯下面攀登到滑梯上面的这么一个锻炼身体的过程。所以滑梯的设计者借助于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达到了让孩子们锻炼身体的目的,这就是“滑梯效应”兴趣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是人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活动的倾向。同样.学生各科学习成绩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对各科的学习兴趣。“滑梯效应”对我们教师的启发是:只要把兴趣和学习结合起来,一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时刻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皮球效应”。
一个皮球.只有当它完全没有漏洞的时候才有可能充足气:而当它有一个小孔时.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孔,则无论如何也充不足气.就是时充足气,过不了多久,气也会漏光。这就是“皮球效应” “皮球效应”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道理:局部有问题往往影响全局!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某些缺点。在这些缺点中,如果因某种原因而未能把它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最终则往往会影响到这些学生的成长。教师一方面要不定期地提醒学生要不断地反省自己,查查身上还有没有不良习惯,并引导学生采取定的方法来克服它;另一方面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会影响其成长的不良因素,把它指出来,并严格要求其改正错误,把它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虽然“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我们教师也要努力让学生把缺点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使其不会影响学生今后的成长。
八、“木桩千钧效应”。
据说某个名人云游天下.在印度的某个村落中见到一头大象被拴在一个小木桩上,显得十分不协调。该名人久视不去,百思不得其解,便问驯象师。驯象师笑道:“这不很简单吗?当大象小的时候,它们想要拔起木桩,但是力气不够而拔不动,等到长成大象了,就再也不去尝试拔木桩啦,因为始终觉得木桩的力量远在它之上。”该名人感慨万千地说:“木桩千钧效应啊!”大象被过去“力气不够而拔不动”的经验所束缚,等长大以后又不愿意不断地去尝试. 自然十分不协调地被拴在一个并非千钧的小木桩上教师要教育学生的时候不妨告诉他们:人生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做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不仅不要被过去的经验所束缚,而且要像伟人一样有百折不挠的尝试精神。仔细研究一下历代的伟人就可明白.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都有“百折不挠”等共同的精神品质.就在于他们勇于尝试,敢于失败,具有一次次碰壁也决不回头的毅力和胆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