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进一步发展。西汉时期出现了一种快速书写的隶书体,又称“隶草”,至汉元帝时,由黄门令史游加以规范化,以其所写《急就章》为名,是为“章草”。体势仍沿有隶书法式,往往有细如游丝、圆如转圜的牵连,此为隶书所未有,而字字独立,形成了章草。
后由东汉章草书家张芝创立了今草(今草是一种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张芝的草书开创了今草体势,一笔而书,血脉相通,打破了章草横势运笔的序列,以自上而下的行式为机制,创造性地运用与之相适应的纵势运笔序列,笔贯势连,隔行似断而不断,被称为“一笔书”。传世张芝草书有五帖:《冠军帖》、《终年帖》、《今欲归帖》、《二月八日帖》和《秋凉平善帖》,唯最后者为章草,其他四帖均为今草,而且是狂放的大草。
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
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相适应,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也逐步发展、兴盛起来。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古代书论著作最早出现于汉代。西汉大学者、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书,心画也。”这里的“书”虽不是专指书法,但它最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书论史的源头。
最早论述书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书法家崔瑗的《草书势》。指出草书是为了适应简易快速书写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美学命题——观其法象。此文中指草书呈现出的视觉艺术形象。如“抑左扬右,望之若欹”,指明了草书结体的错落变化导致了书势的不同。“兽鸟,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等,则以比喻的手法使草书的形势更加形象化。自然界的各种物象皆可从草书的诡奇多变中得以展现。描述、赞扬了书法的形态美和动态美。
汉代产生了作为理论形态的书论,这是书法艺术觉醒的主要标志,汉代崔瑗的《草书势》、蔡邕的《篆势》、《笔论》和《九势》,阐发草、篆、隶的艺术特征和价值。特别是《九势》和《笔论》把作书提到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书法艺术的内在规律和特征;把作书与抒发情性联系起来,要求作书有一个审(aIhUaU.COm)美心胸而把书法摆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些都不是把书法作为记事工具所能解释的。
只有当书法成为一门自觉的艺术,才会逐渐产生书法的美学理论、技法分析、历史研究和批评鉴定等方面的有关著述,而这些在汉代都已发轫。汉代的书论已涉及到书法史、书法美学、书法批评、书法工具诸方面,有些论述颇具系统性,较之其他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等,远远领先。汉代书论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