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先生 家庭四训(一)<?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电影版 父子精彩对白 记录)
转载
(《了凡四训》是明代进士<?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袁了凡先生,以一生的实践,亲身验证了“人有命运”且“命运可改”的事实.并将毕生的心得和体验,写成家书四篇,以训后世子孙,实为修身改命的宝典.令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钦服的清末重臣曾国藩,读后,自悔二十年光阴虚掷,奋然振作,精勤砥砺,终成擎天伟器,功盖当朝,德范后世.
《了凡四训》不但流传于中国各地,为书香门第奉为“传家之宝”,且对日本政、经界发挥深远的影响力。
日本著名汉学家、阳明学大师安冈正笃先生,对本书推崇备至,建议日本天皇及历任首相视为“治国宝典”,应当熟读,细读,精读此书;凡有志执政者,应详加研究。……
对四百年来的中国民间,以及一百年来的日本社会,具有深厚的影响力,是值得全国各界有为的精英再三研读的一本好书。
一本好书,能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了凡四训》就是这样的好书。愿有幸得到这本宝典的朋友,能认真体悟、力行、成功,做一个俯仰无愧天地的人)
袁了凡先生传
(原文系文言文,为清朝彭绍升撰)
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黄,字坤仪;江苏省吴江县人。年轻时入赘浙江省嘉善县姓殳的人家;因此,在嘉善县得了公费做县里的公读生。他於明穆宗隆庆四年(西元1570年),在乡里中了举人;明神宗万历十四年(西元1586年)考上进士,奉命到河北省宝坻县做县长。过了七年升拔为兵部「职方司」的主管人,任中刚好碰到日寇侵犯朝鲜,朝鲜向中国求救兵。当时的「经略」(驻朝鲜军事长官)宋应昌奏准请了凡为「军前赞划」(参谋长)的职务,并兼督导支援朝鲜的军队。提督李如松掌握兵权,假装赐给高官俸禄与日寇谈和,日寇信以为真,没有设防;李如松发动突击,攻破形势险要的平壤,因而打败了日寇。
了凡先生因这件事指责李如松,不应用诡诈的手段对付日寇,有损大明朝的国威;而且李如松手下的士兵随便杀害百姓,并以人头来记功。了凡向李如松据理力争,李如松发怒;不但不接受劝诫,反而独自带着军队东走,使得了凡所率领的军队孤立无援。日寇因而乘机攻击了凡的军队,幸赖了凡机智应对,将日寇击退。而李如松的军队,最终被日寇击败了;他想脱却自己的罪状,反而以十项罪名弹劾袁了凡;了凡很快被提出审判,终於在「拾遗」(谏官)的仕内,被迫停职返乡。在家里,了凡非常恳切、认真地行善直到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明熹宗天启年间,了凡的冤案终於真相大白,朝廷追叙了凡征讨日寇的功绩,赠封他为「尚宝司少卿」的官衔。了凡先生从当学生时,就非常喜欢研究学问,书不论古今,事不分轻重,他都认真研究,非常通达。例如:星象,法律,水利,理数,兵备,政治,堪舆等。
了凡先生在宝坻县当县长时,非常注重人民的福利,常常想做些有利地方的事情;宝坻县当时常有水灾泛滥,了凡先生于是积极兴办水利,将三汊河疏通,筑堤防以抵挡水患侵袭;并且教导百姓沿着海岸种植柳树,每当海水泛滥,挟带沙土冲上岸时,遇到柳树就积挡下来,久而久之变成一道堤防。了凡先生又督导百姓在堤防上建造沟渠,并鼓励百姓耕种;因此,荒废的土地渐渐地开垦,了凡先生又免除百姓种种杂役以便民,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了凡先生家里并不富有,可是却非常喜欢布施,家居生活俭朴,每天诵经持咒,参禅打坐,修习止观。不管公私事务再忙,早晚定课从不间断。在这当中,了凡先生写下四篇短文,当时命名为「戒子文」,用来训诫他的儿子,就是后来广行於世的「了凡四训」这本书。
了凡先生的夫人非常贤慧,经常帮助他行善布施,并且依照功过格记下所做的功德,因为她没有读过书,不会写字;因此用鹅毛管沾红墨水,每天在历书上做记号。有时了凡先生较忙,当天所做功德较少,她就皱眉头,希望先生能多做些善事。有一次,她为儿子裁制冬天的大袍子,想买棉絮做内里。了凡先生问:「家里有丝绵又轻又暖和,为什麽还买棉絮呢?」了凡夫人答:「丝绵较贵,棉絮便宜,我想将家里的丝绵拿去换棉絮,这样可以多裁几件棉袄,赠送给贫寒的人家过冬!」
了凡先生听了非常高兴说:「你这样虔诚的布施,不怕我们孩子没有福报了!」
他们的儿子袁俨,后来中了进士,最后以广东省高要县的县长退休。 (终)
电影版 精彩对白
了凡先生 家庭四训
(画面:了凡先生从街上买东西回来,院子里,屋檐下的台阶上,蹲着一个托腮沉思的年青人)
“天启,你?”
“爹。”
“你在做什么”,
“我希望今年考到前五名,可是,可是我的心很乱,看来一定没希望了,”
“要有耐心啊,年轻人最忌急燥,”
“爹,不知怎么的,我的心就是静不下来。看来我命中注定不可能名列前茅了,”
“千万别这么想,只要你肯努力,并且尽力行善,一定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所谓断恶修善,灾消福来,就是改造命运的基本原理啊,”
“是吗,可是庙里的人都说,命运是上天注定,又怎么可以改变呢?”
“这是一般人的看法,也难怪你会感到困惑呢,好吧,就拿我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你做个例子,这样你就容易明白了,来,坐下。
当你爹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你祖父就不在人世了,你奶奶要我放弃学业,不去考试求取功名,改学医术。因为学医即可以养活自己,也能救济病苦,如能精通医术,他日成名,亦是你祖父的心愿。因此,我听从你奶奶的话,放弃了考试为官的念头,改学医术,直到有一天,我到了慈云寺。”……
(画面:年轻时的了凡先生,背篓上山,採摘草药,在慈云寺外,遇到一位鹤发童颜的道长……)
第一篇 立命之学
“道长好!”
“这位施主,从你的面相看,你是做官的命,而且明年就能考中秀才,为什么不读书呢,”
“是这样的……”我见他态度诚恳,就把弃学从医的原因告诉他,而且恭敬请教他的姓氏……
“我姓孔,云南人,宋朝邵康节先生所精通,专讲气数命运的《邵子皇极数》正传,我得到他的真传,照注定的命数,我应该把这个《皇极数》传给你,”
“多谢道长。”
因此,我邀请孔先生回家暂住,并把遇到的情形告诉了你奶奶。
“道长请喝茶。”
“袁老太,恕我直言,你们袁家五代前,人丁兴旺,百子千孙。可惜在四十七年前的春天,遇到一场灾劫,只剩一脉单传,而袁公子的父亲更是英年早逝。”
“唉,孔先生,您精通命理啊,连几十年前的惨事都能推算出来,真是活神仙啊。”
“过奖过奖,我不过是遵照《皇极数》所记载的法条定论,自然十分灵验。”
“孔先生这么精通命数的道理,就请他给你也推算推算,看看究竟如何”
“孩儿遵命。”
……所以我就相信孔先生的话,开始重新读书,准备考秀才,而孔先生为我起卜算命,说我做童生时,县考应考第十四名,府考应考取第七名,省考应考取第九名,到了第二年,三处考试真的都考取了,而录取的成绩都不出孔先生所料,因此,我就请孔先生为我推算终生的吉凶祸福。他推算的结果是,说我某年考上第几名,某年补上禀生缺(禀生,秀才的一个等级,可领取国家发放的米粮,相当于现在的公费生。);某年做上贡生(秀才最高等级。贡生就有资格入太学读书),然后某年当上四川省的一个县长在任三年半后,即离职回乡,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也就是半夜两点钟左右,寿终正寝而且命中没有儿子。
“爹,这推算不是错误吗,如今您已过花甲之年,且孩儿也是您亲生的”。
你听我往下说。从此以后,凡碰到考试,名次的前后都不出孔先生所料,他还算定,我今生注定需领用九十一石五斗的禀生米,才能做贡生,但是当我领到七十一石米的时候,上司即为我呈文补贡,因此,我就怀疑孔先生预言的准确性,没想到结果是补贡的呈文被驳回,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师在考场看见我的备考试卷,做的很好,不忍心埋没人才,就吩咐县官,替我呈文正式升补我为贡生,这时候,计算所领之禀生米粮,恰好是九十一石五斗啊。
自此以后我就更加相信,一个人的进退、功名、浮沉都是命中注定的,而走运的迟或早也有一定的时候,强求不得。从此一切都看淡了,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后来我入燕京一年,终日静坐沉思,不说话,也不转动一个念头,被命运所拘。直至有一天,我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我的命运就开始转变了。
(画面:了凡先生和云谷禅师在寺院禅堂打座参禅……)
“袁施主。”
“大师。”
“一个人所以不能成为圣贤,都是因为被杂念和欲望所缠绕,你静坐了三天三夜,不曾见你起一个妄念,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
“我的命运都给孔先生算定了,荣辱生死,已有了定数。妄想又有什么用呢。”
“哈!我本来认为你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豪杰,哪里知道,原来也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啊!”
“大师这话怎么说呢?”
“嗯,一个平常人,不能说没有胡思乱想的那颗意识心,既然有着一颗一刻不停的妄心在,就要被阴阳气数所束缚了。
但,只是平常人,才会被阴阳气数所束缚,要是一个极善的人,数就拘他不住了,因为极善的人,尽管他命里注定要吃苦,但他做了极大的善事,这大善事的力量,可以使他的苦转化成乐,贫贱短命,转化为富贵长寿。而极恶的人,数也拘不住他,因为极恶的人,尽管他本来命中注定要享福,但做了极大的恶事,这大恶事的力量,可以使福转变成祸,富贵长寿,转化为贫贱短命。你二十年来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不曾把数转动一分一毫,反而数把你给拘住了,一个人被数拘住,就是凡夫啊,这样看来,你不是凡夫,又是什么呢?”
“那,一个人的命运能逃得过吗?”
“哈哈哈,这命由我自己造,福自己求,我造恶就自然折福;我修善,自然就得福。各种经书中把这个道理,说的明明白白,佛经里说,一个人要求富贵就得富贵,求儿女,就得儿女,求长寿就得长寿,只要真诚做善事,如理如法的求,命就拘他不住了。说谎是佛家的大忌,哪有佛菩萨说假话欺骗人呢。”
“可是孟子说过,能够求得到的,必是可以做得到的事情,譬如仁义道德,是我心里想做,立志成为一个有仁义道德的人,尽力去做,自然会成为一个有仁义道德的人。而功名富贵,乃是身外之物,别人给,我才能够得到,别人不肯给,又怎么求得到呢。”
“孟子的话并没有错,是你解释错了,六祖慧能禅师曾经说过“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意思是说'一切幸福,都植根于自己的内心,从心田的贤善生长出来.不从心地的积善止恶上求,徒然耗费精力向外追逐名利,更过分贪求,不合理的事也去做了,就把心里本有的德性也在失掉,内外双失,所以定是徒劳无益.”
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从内心自求,力行仁义道德,自然就能赢得他人的尊敬,而得到身外的功名富贵,为人若不知反躬内醒,从心而求,只顾好高鹜远,祈求身外的名利,那就算用尽心机也是求不到的。”
“噢,对了,那个孔先生算定你不应该得到功名,也不应该得到儿子是吗。”
“是的。”
“如果这就是你的命数,那你反省过去的所作所为,有什么想法呢?”
“官场中的人啊,都有福相,而我相貌轻薄,又未能积福,加以不耐烦众,肚量狭窄,纵情任性、轻言妄谈、自尊自大,这些都是薄福之相,又怎么配得科第功名呢。
俗话说,地秽多生物,水清常无鱼,我好洁成癖,形同孤寡之相,是无子的第一个原因;我脾气暴燥,缺乏养育万物的和气,是无子的第二个原因;仁爱是化育之本,刻薄是不育之因。我一向自视清高,不能舍己助人,体恤贫弱,是无子的第三个原因;其它还有多话耗气,好酒损精,喜欢彻夜长坐,不知养护元气等等,都是无子之因啊。”
“照你这么说,世间,不应该得到的事情还多的很呢,岂仅是功名与子嗣之事。世上的人,是享用财富呢,或是饿死街头,取决于各人的心性所至,上天只不过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而已,并未加丝毫的力量,就象人体的轻重,决定本身的份量,并非磅称在厚此薄彼,你明白吗?
其实传宗接代的事也是一样,但凭各人积善的厚薄。有百世功德的人,就有百世子孙可传;有十世功德的人,就有十世子孙来护阴;那些绝嗣无后的人,必定是德薄的人啊。孔先生推算你当不了大官也没有儿子,这是你过去生中所造的业,是可以改造的。
你有自知之明,也明白自我因素是造就人生吉凶祸福的关键,就应从心地上认识,并努力改正:化吝啬为施舍、偏激为平和、浮躁为沉穏;孤傲改为谦虚、懒散改为勤奋、刻薄改为宽容.多多积善而止恶,就一定能够改造的。
一切生命都是灵识和肉身组成,肉身受灵识的支配.血肉筋骨是肉身的物质元素,灵识是道德,性情,智慧等精神元素构成.血肉之身尚受天地气运的影响,净化之,可使我们远离疾病;心灵的净化也必能改变人生和命运!只要你扩充德行,多积阴德,多做善事,日积培造福德,自然得好报应。”
禅师一席肺腑之言,使我猛然醒悟,深信此理,即刻叩头拜谢并接受了他的教诲.于是便将我往日的过失,在佛前尽情表露,至诚忏悔. 并做一篇文字,郑重许愿, 先祈求能够得功名。誓作三千件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养育之恩德。云谷大师拿《功过簿》给我看,叫我照功过格所定的方法去做,所做的事,不论是善是恶,每天都要记下,善的事情,记在功过格的上面,恶的事情就记在功过格的下面,如果做了恶事,还要看恶事的大小,把已经记的功来减除。同时大师教我持念《准提咒》,持之以恒,念之纯熟,则必灵验。
孟子讲立命道理的时候说过,短寿和长寿没有分别。乍听之下,一定觉得奇怪,但他的立论却是十分正确。试想,一个人能心处不动欲念的境界,随遇而安,生命自然过的踏实,哪里还会有长寿和短寿的分别呢。换句话说,毁誉、贫富、穷通、贵贱。也都只是心存妄念之后,才会有的分别。世人心存妄念不敢面对现实,不能以静心处理顺境,以善心安於逆境。生死就变成了严重的两面,一切吉凶祸福,毁誉、贫富、穷通、贵贱也就困扰着世人,而弄得心神不安,永无宁日。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能够修身养性,明辨善恶,深信因果,而去恶修善。安於顺、逆现实,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不动丝毫非份之念。防止言行的过患,持之以恒,不退初心,影响命运的不利因素,自然就会慢慢转化,消失, 命运自然会变好,创造出吉祥如意的生活,而不再受命运的困扰.如此立命,才是正途.如果还没达到这个境界,只要时刻持念准提咒,滚瓜烂熟,有持如无持,无持似有持,连持咒的念头都没有感觉时,心无杂念,所求的事自然就灵验了。
从此,我把起初的号“学海”,改为“了凡”,我明白了立命的道理,不愿意和凡夫一样。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小心行事,自己也觉得跟以前不同,即使一个人处于暗室之中,也恐怕会得罪天地鬼神(“鬼神”和“人”同是一名词,指不同维次空间里的众生。科学家已发现证实有十一度空间的存在,我们人生活在三度空间。但如何突破空间维次,还在研究中。)而时加警惕,碰到有人骂我毁我,也都不与计较,淡然处之。到了第二年参加考试,孔先生算定我得第三名,而我却考取了第一名,孔先生的推算开始失灵了,到秋天乡试,我竟然考中了举人,这都不是我命中注定的,回想起云谷禅师的话,命运是可以改造的,我就更加相信了。
我虽把过失改了许多,但还是觉得勉强,譬如行善而不彻底,救人而心存疑虑,或者口不择言,或者平时操持守节,而醉后放荡不拘,将功抵过,形同虚度,因此从己巳(1569)年听了云谷禅师的教训,发愿做三千件善事,直到己卯(1579)年,过了十多年,才把三千件善事做完。
隔年回到故乡,即到佛堂还愿,并起了求子的心愿,再许下做三千件善事的大愿,到辛巳(1581)年,也就是一年之后,你就出生了,我每做一件善事,都用笔记下来,你母亲不会写字,每做一件善事,就用鹅毛管在日历上画一个红圈,譬如施舍物品,救济穷人,助人急难,放生等等,有时一天里就做了十几件善事,我们这样继续行善积德,只有两年时间,三千件善事就完成了.
我们立刻再到佛堂还愿,并再求中进士的愿望,并许下做一万件善事的大愿,三年后,我就考取了进士,更当上了宝坻县的知县。从此,我准备了一本有空格的小册子,把它叫做《治心篇》,而且交待看门的人,每天早晨将它放在办公桌上,我每天所做的善恶事,无论大小,都要一一记录,到了晚上,就在庭院里摆了桌子,祈告天地。你母亲见我善事做的不多,皱着眉头说,我从前在家帮你做善事,所以你所许的三千件善事能够做完,现在你许做一万件善事的心愿,在衙门里又没什么善事可做,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呢。就在当天晚上,我竟然做了一个梦:
“袁了凡” “啊?!天神大爷”
“你为何辗转难眠呢?”
“回禀天神大爷,在下曾经许下做一万件善事的心愿,可是至今未见成效,恐怕在我有生之年,都不能完成这桩心愿呢。”
“哈哈,你这个心愿早就完成了啊,你不知道吗?你是这地方的县长,曾经下令减轻百姓的粮租,就只这件事情,就能够一事抵万事,功德圆满了。。。。。。” 原来宝坻县的田租很高,每亩田需缴二分三厘七毫的租税,我把田租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可是我听了天神的话,心里仍然有些怀疑,这件事真的可以抵的上一万件的善事吗?刚好有一位幻余禅师,从山西五台山来到宝坻,我就把梦里的事向他请教。他说:“只要真诚为善,切实力行,就是一件善事,也可以抵得上一万件善事了。何况全县减租,万民受福。当然一善可以抵万善了,”于是我就捐献薪俸供斋,请禅师回五台山,替我预备素菜素饭,请一万个和尚来吃饭,以表示我诚心的还愿回向啊。
孔先生算我命到五十三岁那年,应该有灾劫,我虽然没有祈天求寿,那年也平安无事的渡过了,现在我都已经六十九岁了,《尚书》说:“天意难猜,命运非常.”又说:“只有命最易改变”这些话都很有道理.因此,天命之说,是不可机械地相信的,因为天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可能不变.当然,要改变天命,关键在于明理、得法,从根本上入手:人生如舟,心为舵手,天命只是风向而已.善操纵者,一路平安,操纵不善,顺风也会翻船.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并且也真正明白了:凡是说“祸福由命定”者,必是凡夫俗子;凡是说“祸福由心定,修心可改命”者,必是圣贤豪杰.
“爹,那我的命究竟怎么样?”
这个并不重要,就算你命中会荣华显达,也还是当作不得意,默默无闻的低调处世;就算顺畅吉利,也还是要像不称心不如意时那样谨慎,就是眼前有吃有穿,也要像贫穷时一样的节俭;旁人喜欢你,敬重你,还是要小心谨慎,不可趾高气扬;就算你家世代有声名,人人都看重,还是要当作低微想,不可自鸣得意;就算你学问高深,还是要当作粗浅想,应该礼贤下士,不耻下问。
要时时维护祖宗之高德重望;日日弥补父母之罪愆过失;上思国家社会栽培之恩;下谋家庭子女之福祉;待人常抱救急之心;待己务必严格自律;日日反省,时时改过……果能如此,道德自然会增进,福报也自然会增加。
其实天底下聪明俊秀的人,实在不少,然而在道德上却不肯用功去修,事业上也不能用功去做,就只为了“因循”两个字,得过且过,自认没有过失缺点,十全十美;贪图安逸而误了一生,云谷禅师所教立命的道理,确实是至理名言啊,应该经常诵读,细细研究,还要尽心尽力的去做,不可把大好的光阴虚度,枉废一生,知道吗?
“孩儿知道了,感谢父亲大人的教诲。”
(待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