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真的是只因为饿才吃东西吗?
”
普通人大概一天需要摄入1700卡路里的热量,也就是5两米饭、半斤肉、一斤蔬菜和水果,通常意义上来说,我们只要吃这些就不会感到饥饿了。
如果每天的摄入量真的能精准控制在以上范围,那么减肥将不再是梦想,你甚至不用感到多么难熬,多么饥饿,轻轻松松把摄入量控制在1700卡之下就可以了。
那么为什么减肥(尤其是节食减肥)的人会感到“饥饿”,会控制不住吃东西来缓解自己的“饥饿”呢?
你是真的“饥饿”吗?
换句话说,你还记得上次感到饥饿是什么时候吗?我们吃东西真的是因为我们饥饿吗?
▲科学研究的健康饮食结构
Orlando健康中心做了一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人控制不住吃东西的时候并不感到饥饿,这只是一种饥饿情绪,正是这种饥饿心理导致我们的减肥不断失败。
对很多人来说,吃并不是一种维持生存需要的必要进食活动。我们远离战争年代,在这个物质异常丰饶的时代,“吃不饱”和“饥荒”的情况已经不发生在大多数人类身边。
吃更多地代表一种情感体验,我们会有一种感觉,感到极度烦躁、悲伤、愤怒、开心的时候,满腔的感情选择的排遣方式绝大多数都是吃。感情受挫用吃来安抚情绪,工作顺利用吃来庆祝开心,这固然是一种文化习性,但更多的是大脑皮层的神经激素(而不是胃)在向我们传达信息:你该吃东西了。
在中国,吃还有另一重更简单直观的理由:只是想吃而已。这是我们通常说的“感官饥饿”,如果我们只有器官,那进食就变成了一种本能反应,但不同的是,除了器官,我们还有五感,还有思想。闻到香气我们的唾液会迅速分泌,听到油锅里的炸鸡滋滋作响的声音我们会产生幸福的愉悦感,进食不止是为了充饥,更多情况下是一种心灵的愉悦。
科学研究发现,享用了一餐美味之后,大脑皮层就会分泌出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当然,这种化学物质并不仅仅与食物相关联,确切地说,多巴胺与快乐相关联。这也就是说,享用美食之后能带来一种快乐的满足感与舒适感,如果过度依赖食物来获取这种满足感,这就变得很危险。
▲看起来有没有一种很想吃的感觉
有传言说减肥最好的办法是谈恋爱,恋爱过程中体重自然而然就会下降,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爱情也是产生多巴胺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也就是说,恋爱中的人对事物的依赖感要更低。
我们很熟悉一种疾病叫做“厌食症”,但却很少有人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种疾病“贪食症”,毕竟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能吃不是一种病而是福气。
“贪食症”全称“精神性贪食症”,是一种精神上的异常,患者在生理上并不需要进食,但心理上却有长期饥饿的感觉,因而常常存在摄取食物的行为,一旦产生了进食欲望便难以克制和抵抗。
每次进食量较大;但在进食后病人又担心自己发胖,所以常常在进食后自行催吐,或者通过服用泻药或增加运动量等来消除暴食后引起的发胖,这种暴饮暴食的现象每星期至少发作两次,且至少已连续出现三个月以上。
具备这些特点,就会被诊断为“贪食症”。根据心理医生的相关调查,大部份的患者是中上阶层的少女及年青女性,且多为长期反复在减肥的人。
由于生活压力过大,戴安娜王妃就曾患过“贪食症”。戴安娜王妃婚前一直处于极大的压力中不得不依靠食物来消除自己心中的恐惧感。
婚礼的前一夜,她收到了查尔斯王子送的礼物,礼物是一枚刻有查尔斯名字的戒指,附有一张情意绵绵的卡片,上面写道:当你出现时,我会为你感到骄傲,明天我在教堂等你。在观众面前别紧张,要敢于正视他们。
这张卡片稍稍抚慰了戴安娜的不安,但还不足以消除她的紧张与苦闷。当天晚上,她吃了好多食物,然后病倒了。这种病在以后的岁月里一直伴随着她。
心理学家发现,人的情感最脆弱的时候,我们对事物的需求往往空前强烈,饥饿情绪和进食的欲望很大程度上是情感因素所决定的。
这一点往往很少有人意识到,但在《心理学前沿》的最新研究中,贪食症已经被看做一种轻微的精神疾病。
正在减肥的人们,下次拿起手边零食的时候,问问自己,你真的感到饥饿吗?如果不是,那么你很可能已经具有了轻微的贪食症倾向,好好想想为什么自己想吃东西,再决定要不要拆开零食的口袋。
编辑/杜强 文/王青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