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三十)

【原文】
 9·3 子曰:“麻冕(1),礼也;今也纯(2),俭(3),吾从众。拜下(4),礼也;今拜乎上,泰(5)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1)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
 (2)纯:丝绸,黑色的丝。
 (3)俭: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4)拜下: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5)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译文】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评析】
     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原文】
 9·4 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注释】
 (1)意:同臆,猜想、猜疑。
 (2)必:必定。
 (3)固:固执己见。
 (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评析】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原文】
 9·5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释】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原文】
 9·6 太宰(1)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2)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3)。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
 (1)太宰: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
 (2)纵:让,使,不加限量。
 (3)鄙事:卑贱的事情。

 【译文】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评析】
     作为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才,是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的。但孔子这里否认了这一点。他说自己少年低贱,要谋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艺,这表明,当时孔子并不承认自己是圣人。
 【原文】
 9·7 牢(1)曰:“子云,‘吾不试(2),故艺’。”

【注释】
 (1)牢:郑玄说此人系孔子的学生,但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未见此人。
 (2)试:用,被任用。

 【译文】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评析】
     这一章与上一章的内容相关联,同样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
 【原文】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1)问于我,空空如也(2)。我叩(3)其两端(4)而竭(5)焉。”

【注释】
 (1)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2)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3)叩:叩问、询问。
 (4)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5)竭:穷尽、尽力追究。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评析】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原文】
 9·9 子曰:“凤鸟(1)不至,河不出图(2),吾已矣夫!”

 【注释】
 (1)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2)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译文】
     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评析】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从这几句话来看,孔子到了晚年,他头脑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比以前更为严重。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三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4851/277782091572.html

更多阅读

反经原文+全译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

原 序--赵 蕤匠成舆者,忧人不贵;作箭者,恐人不伤。彼岂有爱憎哉?实技业驱之然耳。是知当代之士、驰骛之曹,书读纵横,则思诸侯之变;艺长奇正,则念风尘之会。此亦向时之论,必然之理矣。故先师孔子深探其本、忧其末,遂作《春秋》,大乎工道;制《孝经

论语学而篇翻译 《论语-学而》与自我修炼

 作为专职培训讲师,给企业培训管理类课程时,除了要讲如何在企业中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企业中做人,也就是为人处世。而要谈企业中如何做人,就不能不谈到《论语》这本书,其实很多东西前人早就谈过。于是读了很多版本的《论语》,也看了很

论语里仁篇翻译 《论语-里仁》销售经理的目标管理

 最近重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收获很大。近日突发奇想,南老师站在中国人为人处世的角度来讲《论语》,其中也提到了《论语》没有固定讲法,每个人的理解就是自己的《论语》。我为什么不可以站在销售经理的角度来看《论语》呢?于是

声明:《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三十)》为网友劳资是农村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