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26)传统风貌型:山西祁县
祁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岳山北麓,太原盆地南部,汾河东岸。山川秀丽,景色万千。祁县,古称昭馀,祁县的民居建筑,集实用、艺术于一体,实现了二者和谐的统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整个古城,集古街巷、古寺庙、古店铺、古民宅于一体,结构合理,而且井然有序,浑然一体,组成了一个建筑宏伟、完整的古文物群。这是祁县明、清时期商业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县城构筑、街道规划、民宅建设和商业网点布局不可多的的实物资料。祁县古城明风清韵,古色古香。全城共有古院落1000多所,明清建筑风格的房屋2万多间。民居代表作乔家大院和渠家大院,被誉为“双璧”。
历史沿革
祁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对梁村古文化遗址考证证明,早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先民们就在祁县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春秋时为晋国大夫祁奚的食邑。公元前514年设祁县,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
祁县因古时有“昭余祁泽薮”(长杂草的积水地带)而得名。春秋时,祁地属晋,当时的祁地,几乎包括整个晋中平川。公元前556年,晋平公将祁地赐给大夫姬奚作食邑。姬奚以地为姓,改姓为祁,即历史上有名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祁黄羊。他的城邑在今祁县的古县镇下古县村。公元前514年,祁奚的孙子祁盈因故被杀,食邑随之没收。晋分祁奚之田为邬(今介休)、祁(今祁县)、平陵(今平遥、文水)、梗阳(今清徐)、涂水(今榆次、太谷)、马首(今寿阳)、盂(今盂县)等七部分。现在祁县的境地,基本上是从那时候确定的。
战国时期,祁地属赵国。秦代,祁地属太原郡。西汉初置祁县。王莽篡汉,改祁为示,后复祁县。晋代恢复分封制,祁县属太原国,县城迁到祁城村。北魏时,祁县属大原郡。孝文帝太和年间,迁县城于今址。北齐天保七年废祁县。隋开皇十年重置县治,属并州。唐武德三年,属太州。后复属并州。金代,在县东南之团柏镇设帻州,县属之,不久帻州废,县属晋州,改祁为祈。元大德年间,复称祁县,属冀宁路。明、清两代属太原府。民国初年属冀宁道。1937年底属山西省第四行政区。解放后属榆次专区,后改称晋中地区。
民俗文化
祁县县城祁县与邻近的平遥、太谷一样,都是晚清时期中国的金融中心之一、晋商云集之所,历来有“金太谷、银祁县、铜平遥”之赞誉。县城始建于北魏时期,以十字街为中心,纵横交错三十二条道路,目前格局基本保存完好。街道、民居、商铺、寺庙等,均保持了明清风貌,对于历史研究颇具参考价值。
城内外有一千多座古代民居院落,其中尤以乔家大院最为著名。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一组规模宏大的砖木结构建筑群。整个宅院呈“囍”字形,设计古朴美观,建造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多部电影都曾在此拍摄。县城东部还有渠家大院,内设戏台,现已建为晋商文化博物馆。
祁县素以文风著称,历来注重教育。创办于金代大定年间的学宫及后建之昭馀书院,至今遗址犹存。1905年,渠本翘首倡创办祁县中学校,是山西省最早的县办中学之一。1909年,孟步云力排众议,创办女子小学,开女子教育之先河。尊师重教相习成风,藏书、出版亦很可观。祁县图书馆现有藏书11.7万册,其中古籍图书5.03万册,善本图书3万余册,数量之多,版本之精,为县级图书馆少有。宋版书《昌黎先生集考异》系海内孤本,被誉 为“国宝”。祁县文物管理所馆藏文物达4600多件,其中古字画1000多件。历代名家如南宋管道升、明唐寅、仇英、蓝瑛、董其昌、清傅山、何绍基、钱载等人的真迹,均有所藏。
晋剧
祁县为晋剧主要发祥地。同治七年(1868)创办的上下梨园,是较早的晋剧班社。张庄的荣升班也培养了众多的晋剧艺徒。晋剧爱好者们还组织了许多技艺很高的票庄社。对晋剧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祁县又是祁太秧歌的发源地之一,为当时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小戏曲,拥有剧目300多个。还派生出一个新的艺术品种--祁县武秧歌,表演方式以武打为主,采用传统武术套路,真刀真枪,具有独特风格。
祁太秧歌
宋、元以来,乡间流传之词调俚曲甚广,因其曲调优美,易学易记,由明及清,代代传袭。因受流传区域内方言音韵的影响,逐渐形成以祁县、太谷为中心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方剧种,初无剧种专名,笼统地称之为“秧歌”,1951年榆次专署在祁县成立“祁太秧歌研改社”,组织各县艺人作秧歌研改,后录入《中国戏曲辞典》,正式定名为《祁太秧歌》。秧歌词名俚俗,向为封建文士所鄙薄,清王朝省抚屡下禁令,民国八九年间亦下令禁演,但因多反映凡人琐事,有深广的社会基础而盛传不衰。最初之秧歌曲主要用于元宵社火,略事化装,随社火队在街头演唱,所以也称“过街班”或“踩街”。
绘画
祁县人有绘画艺术之禀赋,王维以诗著名,而开文人画之先河,温廷筠以词闻世,亦善绘事。 综观古建栏壁,器皿装饰,居室悬挂,或彩粉、或著漆、或瓷绘、或挂壁,界画工笔,线描写意,无处不包含民族气息而令人悦目。
书法
县人历来注重书法。古时为出仕必修,清中叶以来,多为从商实用。书法风格分两大种流派,或端庄遒劲,或清秀娟丽,时人称之为“买卖人字”。清代,收藏墨迹为一大时尚,最尊傅山,刘镛等名家。晚清以祁隽藻、赵子谦楹幅最多。商界炫耀其势者以悬张李鸿张、左宗堂条幅为容,国民时期常赞春、赵昌燮等近代书法名家手迹遍见于各大商绅楹壁。社会各阶层长于书法者有韩定中、杨芳、渠本桥、乔思远、刘奋熙、乔尚谦、乔佑谦、高锡华、赵维基、高叙宾、渠晋山、阎永年、贾家鼐、范叙宾之6幅条屏“石壕吏”存于民俗博物馆。
社火
晋商社火发源地之一。社火是祁县人民宣泄欢快情绪的一种街头表演艺术,自娱自乐,粗犷豪放,集音乐、舞、美、技巧、武术于一体,贴近生活,经久不衰,成为盛世元宵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主要文化生活。具体形式有龙灯、背棍、撅棍、顶杆帆、火流星、 抬扛箱、高跷、狮子舞、二鬼摔跤、张瓮背张婆、竹马、牛斗虎、旱船、刘三推车、抬轿、刀舞、棍舞、打花棍、踩街、月明和尚逗柳翠、扑蝴蝶、钻钱鬼、红鞋前程、彩车等。
武术
有着“中国武术之乡”的祁县乡民有习武强身的传统,明、清、民初由盛。当时,受宗派观念影响,各门派授艺及严,多以老拳师为核心,以师徒关系进行传播和演练。新中国建立后,县体委不断组织各门派拳师进行表演、比赛、切磋技艺,并对县境内流传的武术门派、拳师、功法等进行了挖掘整理,使武术这一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发扬。戴氏心意拳。 戴氏心意拳为清乾隆年间本县小韩村人戴龙邦(1720-1809年)所创。戴氏为祁县名族,明末清初历代为官。戴龙邦从小嗜好武术,青年时已成为很有名的武术师,以其精湛的武术才能,在河南余旗镇开设镖局。他坚持习武练功,以武会友,广交武术名家。几经寒暑,苦心钻研,集河南李政、山东金世魁、陕西牛希贤以及山西蒲州姬龙蜂所传心意拳之精华,同先祖戴芝所传受之柱功融为一炉,编创了具有独特功法的戴式心意拳。戴式心意拳形成后,传拳极严。龙邦传子文量、文勋。文勋章传子戴五昌、同族戴良栋及表弟郭维怀。良栋传子戴魁,魁因抽染毒品,致使家境衰败,此拳开始外传,现已传至第七代。
祁县民居建筑
集实用、艺术于一体,实现了二者和谐的统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被中央电视台列入《中国民居精华》系列片,已介绍到国外。祁县古城明风清韵,古色古香。全城共有古院落1000多所,明清建筑风格的房屋2万多间。民居代表作乔家大院和渠家大院,被誉为“双璧”。乔家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6个大院,含20个小院。
纸扎艺人
俗称“画匠”。主要从事于建筑物彩绘、油漆。由于民俗丧事冥祭对纸扎品德需求,这一附属职业反成为画匠的首要技艺。纸扎所用材料主要是泥巴、竹、秸杆和纸。凡是间所有,几乎都可以用纸扎制成。人物有方相魌头(俗称口口进宝)、侍俑(俗称美人人)、白鹤童、南极仙翁、十美女、引路菩萨、善财、龙女等。建筑物有亭、阁、院、戏台、金银山等。其余则鸟兽虫鱼、花卉盆景,应有尽有。其艺不可谓不精,而损物耗财助长迷信,实不可取。民国年初较知名的纸扎店,城内有郭、渠两家,贾令村“天顺公”林家、瓦屋村郭家等四五处。城内郭姓传人,曾参与永乐宫、晋祠、太原文庙、刘胡兰纪念馆、本县烈士陵园等建筑物装饰彩绘工程。
旅游资源
古老的人文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及绮丽的风光,使祁县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古城24景,乔家大院36景,渠家大院30景,构成一条山西中部独特的旅游热线。有蜚声海内外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景区、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乔家民俗园、乔家葫芦园;有晋商豪宅——渠家大院晋商文化博物馆;有度量衡博物馆和晋商老街及千处民宅;有中国惟一的珠算博物馆;有长裕川茶庄博物馆、晋商镖局、雨楼明清家具博物馆;有黄土风情园的九沟风景区;还有新开发的罗贯中纪念馆、戴隆邦故居、延寿寺信仰博物馆,从这里我们可以追寻那久远的历史文化……
祁县十大旅游景点
乔家大院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旅游区,以晋商大院重点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世界遗产申报项目。
乔家大院地处美丽而富饶的山西晋中盆地,位于祁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乔家堡村,距省会太原50公里,与祁县著名的中华周易宫、延寿寺、九沟风景区、渠家大院、明清街巷、长裕川等景点形成一日游格局。
乔家大院是祁县乔家“在中堂”的宅院,“在中堂”是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家第三代乔致庸的堂名。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又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多次增修,时间虽跨越了两个世纪,却保持了建筑风格的浑然天成。乔家大院占地8724.8平方米,由6幢大院19个小院共313间房屋组成。从高处俯瞰,整体为双喜字型布局,城堡式建筑。四周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水靡砖墙内,院与院相衔,屋与屋相接,鳞次栉比的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及平面顶上,都有通道与堞墙相连。全院以一条平直甬道将6幢大院分隔两旁,院中有院,院内有园。四合院、穿心院、偏心院、角道院、套院,其门窗、橡檐、阶石、栏杆等,无不造型精巧,匠心独具。院内砖雕,俯仰可观,脊雕、壁雕、屏雕、栏雕……以人物典故、花卉鸟兽、琴棋书画为题材,各具风采。整个宅院呈双“喜”字型,不仅富有整体美,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又各具特色。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的所有场景都在乔家大院拍摄,因而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祁县古城
祁县古城始建于北魏孝义帝太和年间(477──499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祁县古城以其严谨、周密的布局设计,精巧细致的建筑工艺,使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广泛关注。近年来,许多影视剧组纷纷来祁县拍摄外景。上海同济大学、上河城建学院等高等学府,更把祁县显示明、清建筑风格的街道、民居当作实物教材,多次派师生前来实地考察、研究。有关方面将祁县古城概括为“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六十个圪道,四十个大院,万余间房室”。其间有与乔家大院相媲美的渠家、何家、马家等十二处。 1994年一月,祁县古城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将以其辉煌的历史,永垂史册,以其灿烂的今天,光照后人。
祁县古城东西长850米,南北700米,周长三公里,整个城池形同占代官吏所戴的纱帽,故有“纱帽城”之说。旧时城墙砖砌到顶,外筑护城河,设四道城门,门顶筑有匾额,东曰“瞻凤”,西曰“挹汾”,南曰“凭麓”,北曰“拱辰”,十分雄壮。虽然因战争的破坏和风雨沧桑,城墙不复存在,但城内建筑保存完好,风韵格局依旧引人注目。祁县城区布局以十字口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垂直交叉,南正北直,东西对应。以十字交叉为主轴架的28条街巷与之纵横贯通。严谨的布局体现了传统建筑设计方面的一贯风格。
整个古城,集古街巷、古寺庙、古店铺、古民宅于一体,结构合理,而且井然有序,浑然一体,组成了一个建筑宏伟、完整的古文物群。这是祁县明、清时期商业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县城构筑、街道规划、民宅建设和商业网点布局不可多的的实物资料。
1994年1月,祁县古城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渠家大院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晋商文化博物馆,晋商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灵石)、曹家大院(太谷)组成“晋商大院”成为中国申报世界遗产项目预备。
渠氏家族是明清以来闻名全国的晋中巨商之一,在祁县城内有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人称“渠半城”。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财主:田喜财主(渠源潮)、旺财主(渠源浈)、金财主(渠源淦)。渠源潮(嫡孙渠晋山字仁甫)的住宅位于祁县城内东大街33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它占地5317平方米,建筑面积3271平方米。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八个大院、19个小院、 240间房屋。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结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匠心独运。大院外观为城堡式,墙高十余米,高大的拱式大门洞,上有玲珑精致的眺阁。院内建筑布局合理,主侧院主次分明,院落青石奠基,水磨青砖砌墙。院与院间隔有牌楼、过厅,明楼、统楼遥相呼应。石雕栏杆石雕门,工艺精湛;砖雕篆文砖雕景,高雅美观。该院堪称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颗民居瑰宝,是“渠半城”的一处典范建筑。在大院中开辟的晋商文化博物馆,意在弘扬晋商精神,树立“商可富民兴晋”的观念,激发人们振兴山西经济的雄心。陈列展分晋商总览、著名商号、巨商大贾、爱国义举、商界盛事、渠氏家族、晋剧渊源七大系列,28个展室,采取原状陈列和系列展出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实物、图片、模型、雕塑等手法,配以灯光、电声等现代手段,揭示晋商文化的内涵,艺术地再现了晋商的辉煌。渠家大院的原建筑已基本修复,展览内容将陆续增多。
九沟风景旅游区
祁县重点开发的旅游区之一,祁县最美的一道自然风景,更是文化胜地,有着王维、温庭筠、罗贯中、杨延昭、顾彦武等历史名人痕迹。
祁县九沟风景区位于祁县东观镇西南10公里处,紧靠208国道西侧,北距太原市50余公里;风景区占有土地面积一千余亩,水域面积500亩,位居于平遥古城、祁县古城、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等观光性景点的中心地带。
祁县九沟风景区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观荟萃,距此一公里的梁村古人类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区,唐代诗人王维、温庭筠、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均出生于景区周边村庄。此处也是子洪口战略要地,史书记载,宋代名将杨延昭的兵寨就设在九沟南一公里处的洛阳村。明末名人傅山、顾彦武等曾著诗赞美此处的秀丽景色。
祁县九沟风风景区规划的内容由北山、南湖、东阁、西塔四部分组成,北山景区由三馆六园九洞组成,即:子洪口古代战争列馆、革命战争纪念馆、王维、罗贯中艺术馆;六园为玫瑰园、菊花园、牡丹园、长青园、姓氏 园、武体园;九洞为圣贤洞、鸳鸯洞、连心洞、知春洞、寻祖洞、山水洞、迎宾洞、烟雾洞、朝阳洞等。南湖景区有一岛二台三堤四园五桥六亭阁组成,即:喷泉岛;水上舞台;柳堤、花堤、杨堤;荷花园、毛竹 园、芦苇园、垂钓园;两吊桥、两拱桥、一曲桥;堤上水上六亭阁榭组成。东阁在东山梁建有道教文化小蓬莱阁景观,西塔以明代古塔为背景中国佛教文化名塔微缩景观。
何家大院
祁县城内二当家,了解祁县晋商文化的必须,中国明清时代的原生态院落,历史著名的“丹枫阁”所在地。
祁县何家,在县城南街路东,是晚清以来城内的第二大财主,商号分布县内外,资财达1000万元,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仅城内就有七大商号,即永聚祥(茶庄)、祥云集(烟店)、晋昌源(铁铺)、天禄园(饭馆)、复清当(当铺)、义生店(油坊)、聚珍店(转运站)。这些商号在各地设分号、代销处、作坊等,在祁县商绅中排名第三。
何家大院是继乔家、渠家后又一处有名的深宅大院,明末清初的历史名人戴廷式曾在大院内建有丹枫阁,除珍藏书、版、字画外,又是傅山、阎若璩、顾炎武、阎尔梅等反清志士和学者聚会的地方。院门为砖木结构挑角门楼,下置八仙石砖,里施木雕垂花门。进院门由西向东是条百米长的青石甬道,甬道南是车马大院,甬道北是两座楼院。东面的明楼院是里十外三的双进四合院,院中部以过厅分隔。里院中又筑花栏,分隔为二庭院,东西约6米,用方砖铺地。
北楼为主楼,二层楼房。前有出檐设廊,砖砌窗户外圆内方,七架木结构房顶,木构件上都雕有吉祥花纹,建筑工艺十分精湛。西面的称筒楼院,拱形大门,入门庭院中有戏台一座,多功能性,平时可作住房。进院便是里五外三的四合院筒楼院。院有筒楼5间为砖木结构建筑,单坡顶、门窗均为砖砌拱形,也是晋中住宅的典型建筑之一。
镇河楼
山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川陕角衢”的必经之地。“昭余胜景”之一。
贾令镇河楼俗名回门楼,位于祁县城东北7.5公里的贾令镇。贾令镇原是晋国祁大夫贾辛的宅院,后是南北商旅不绝的驿站,是“川陕角衢”的必经之地。楼正好建在五里长街的南端,称为“昭余胜景”。楼以巧妙的结构,别致的造型,播誉三晋而保存至今,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河楼为单体楼阁式建筑,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楼东西长15.5米,南北宽13.5米,面宽五间,共有四檐三层,高达15.5米。楼的第一层有砖砌拱门,门洞长8米,宽3米,南北贯通,古为行人车马的通道。慈禧太后西逃长安的途中,经过这里,驻足观赏,赞不绝口。楼的四周,有18根明柱以支撑上部的木构建筑,楼顶为歇山式建筑,琉璃装饰,翼角层层上翘,斗拱整齐排列,整体感觉古朴雄伟,细部构件又玲珑剔透。顶楼上悬有大匾额一块,上书“川陕通衢”,颇为醒目,楼内原有木雕、泥塑佛像金刚,今毁。
镇河楼始建缘由令游人回味无穷。相传,古时昌源河水泛滥成灾,给祁县百姓带来灾难,为避灾免祸,在贾令镇这块风水宝地筑了这座楼。从此,河水驯服,祁县便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现今楼上的两块匾额寄托着百姓的这种愿望,楼正面匾书“永镇昌源”,背面匾书“恩庇张姓,’,也反映了古时百姓的信仰习俗。
长裕川晋商茶庄博物馆
渠家著名的老字号之一,最具代表晋商茶文化。长裕川茶庄位于山西省祁县段家巷北口的长裕川大院内。长裕川是明末清初祁县四大财东中首屈一指的渠家著名的老字号之一,也是晋商中开设时间长、规模大的茶庄之一。该院三面临街,院墙高耸,俨然一座城堡。四个院子共有房屋六十六间,占地面积二千二百多平方米。近年来,在 省文物局、省古建研究所的一批专家学者指导帮助下,对长裕川大院进行维修改造和充实提高,将其开辟为晋商茶庄博物馆。走进长裕川,只见有一条宽敞的青砖甬道,甬道尽头是一座二层出檐阁楼,与大门阁楼遥相呼应。西 南院门脸是一组具有欧式风格的大型青石立体浮雕,高十五米,宽十米,中间为大门,两侧为长方形窗户。门窗门楣框架全部由石雕砌成,窗沿石条图案精美,人物山水,草木虫鱼,栩栩如生;文房四宝,形象逼真。整个浮雕气势磅礴,构思精巧,内容丰富。步入西南院,明楼高耸,由渠晋山手书的砖雕条幅庄重大方,凝重厚实,颇具功力。“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分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道出渠家称雄商界几世纪之根本。
长裕川北面两个院子均为单坡顶四合院,高大明亮,宽敞舒适,巍峨壮观。其中,西北院曾是长裕川茶庄历任经理办公的场所。东北院主要陈展玉器,集中体现玉文化的精髓。玉石之路也许是丝绸之路的前驱,在沟通中西文明的通道上,最早输送的或许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和茶叶,而是驰名中外的和田玉。而玉与晋商的关系尤为密切。
罗贯中纪念馆
即,罗家祠堂。罗家祠堂现为晋中市重点保护单位,为罗贯中籍贯的长久争论得到了有力的证据。
祁县罗贯中纪念馆位于祁县西六支乡河湾村,南靠著名的九沟风景区,北靠南同蒲铁路、108国道。现利用罗氏祠堂成立了罗贯中纪念馆,内陈展有罗贯中家谱、神轴以及罗贯中使用过的砚台等一批珍贵文物。
罗贯中故居位于村中,门楼牌匾《天高月旦》,为清代竹溪山人所题。村内保存完好的有贯中墓、千年古槐树、文峰塔、镇河牛,已成为研究罗贯中和游客关注的又一个旅游景点。
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对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一书作者罗贯中籍贯问题存有多种说法,如山西太原说,山东东原说,浙江钱塘说,浙江慈溪说等。人民网太原6月18日电 记者罗盘报道:日前,由山西省祁县政协组织编写,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祁县政协文史资料《解读罗贯中》正式发行。该书用许多翔实的史料和图片,介绍了祁县发现罗贯中家谱,并证明罗贯中是祁县西支乡河湾村人的全过程。罗贯中作为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鼻祖,是中国文学史上难得的奇才,他为世人留下《三国演义》、《水浒全传》等许多不朽之作。但祖籍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祁县考古爱好者杨立仁等,历时十年,发现了罗贯中的家谱、神轴、砚台、罗氏祠堂等一批珍贵文物,为解开罗贯中祖籍之谜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证据。经考古专家罗哲文、郑孝燮等一批专家鉴定证明,罗贯中是祁县河湾村人。
戴隆邦故居
一代武术宗师,心意拳的开山鼻祖,由他传承发扬的心意拳已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戴隆邦,字兴国。清代祁县小韩村人,生卒年待考。有的资料推测大约生存于1713——1803年,享年90岁,主要活动于乾隆时期。戴隆邦自幼酷爱武术,长年坚持练功习武,寒暑不辍。更兼谦虚好学,广交武术名家,青年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武术师,后到河南省阳县赊旗镇开设镖局,声名大震。其为人谦恭豪爽,重义轻利,一诺千金,深受武林拥戴。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的钻研,博采众长,集各地武术名家之拳术精华于一炉,终于编创出具有独特功法的戴氏心意拳。武术界将他尊为心意拳的开山鼻祖。
戴隆邦故居位于祁县古县镇小韩村戴街西部,门牌26号。宅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各带西偏院,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院落宽敞、房屋高大,很有气派。值得注意的是屏门绘画、门道壁画、天花板及柁头梁图案都与武术有关。屏门上绘有练武图,门道壁画东侧为民间传说故事《刘海戏金蟾》,刘海取坐姿起扑状,武术动作逼真。西侧为《行僧图》。
《戴氏家谱》共分四册,始纂于清雍正六年。由印有红色表格的白棉纸装订而成。高44厘米,宽26.5厘米。每页分3格,计15行。中缝有“戴氏家谱”字样。
兴梵寺
2006年与渠家大院同时列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继乔家大院第二批国家级保护单位。同时也是本县最早的寺庙。
兴梵寺现存东观中学校内。始建于宋天圣三年(1025),原址东观镇西管村,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迁移今址,留存大雄宝殿,塑像在文革被毁。是祁县保存最早的一座寺庙。2004年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6年列入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在东观中学校园内。祁县东观中学创办于1958年,是山西省教育厅命名的“山西省德育示范学校”、“山西省文明学校”、“全省十佳农村中学校”,山西省重点农村高级中学。如今兴梵寺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古建筑为东观中学增添了古朴、典雅的大雅之气,寺内的各种书籍供学生们在业余时间阅读各方面的知识。
晋商镖局
晋商镖局博物馆位于渠家大院以西30米,是渠本翘故居___九如堂旧址,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其建筑结构精致,雕梁画栋,气势恢宏,该馆内容分为五大系列:(1)镖局的形成与发展。(2)晋商著名镖局。(3)镖行行规。(4)镖师传奇轶事。(5)心意拳的形成与发展。该馆陈列采用文字、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将晋商镖局的历史呈现在游客面前。国庆期同,将由戴氏心意拳第六代传人曹继植与众心意拳传人进行祭祖与授徒仪式,并进行心意拳术表演,相·信这对心意拳这一民间武术的发扬光大将起到积极作用。
珠算博物馆
珠算博物馆位于祁县古城东大街原渠家经理院的主院内,较系统地向游人展现了目前征集收藏部分珠算资料和近千种各式各样的算具,揭示了作为晋商文化精髓珠算的博大和精深。馆内陈列着古代原始的算具模型和各个时期的算盘,有远古结绳记事、春秋算筹、古算书《数术记遗》中记录的十四种算法算具;其中最长的6米,最小的仅1厘米;还有较全面介绍珠算算法、算理的古代书籍,是全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家专门收藏、研究、弘扬珠算文化的博物馆。
我国首家个人算盘博物馆在山西祁县亮相,该馆试展已来,已成为晋 时期,晋商曾汇通天下,财雄四海,算盘是当年各大票号,商号中的必备之物。为算盘收藏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里汇集了古今中外一千多件算盘,形状 各异,质地则从日常的铜、木、到金、银、玛瑙等。而算盘这一中国古代特有的运 算工具在电脑如此发达的今天,仍还在中内外高科技领域广泛使用。是很少有人 知道的。如珠算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做计算。美国人至今出在一些高科技领 域做计算,原因是算盘不会染上病毒等。这些都让参观者惊叹不以。 双鱼装饰木质算盘,是供对账时用的。
祁县紫金山自然保护区
紫金寺位于祁县来远镇南风沟,祁县、榆社县、武乡县三县交汇处,距祁县城五十余公里,海拔1765.6米,是祁县自然保护区,也是山西中部尚未开发的一大胜景。这里一年四季风景秀丽,美景如画,植物茂密,松柏常青,紫气缭绕,丘壑峥嵘,风光雄奇,常年阵雨霖山。
紫金山风光幽静,层恋叠翠,绿树成荫,花香鸟语,山、石、林、水、庙、洞组成一幅令人赞叹不绝的美丽画卷,更留下无数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有梁山伯的家乡梁坪寨村,有祝英台的家乡祝家庄村,相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紫金山是一座“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名山,它既有“华山之奇险”,又有“峨眉之神韵”。
紫金山顶有紫金寺,原名白龙庙。据现存完好的17块碑文记载:此庙最早修建于明朝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539年),中间维修不下十几次,都是祁县、榆社、武乡三县共同修建,由此可见该庙在人们心中的影响。每年的四月二十八日是紫金山的庙会,赶集、唱戏、供奉、祈雨都是当地老百姓每年的头等大事,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因为某些原因停止活动。目前,紫金寺已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宗教局批准为中国佛教活动合法道场。
四县垴自然保护区
山西省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区,位于祁县东部山地(来远镇、峪口乡),总面积16000公顷。保护对象有金钱豹、黄羊、艾虎、天然次生混交林。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山区的植被恢复、天然林更新及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利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位于山西中部的榆社、太谷、祁县三县交界处有一座大山,因站在峰顶上能看到榆社、太谷、祁县、武乡四县的城郭,人们称之为四县垴,官名便是雾云山。据民间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曾在此山修行养道,至今还有果老凹、果老洞、拴驴桩、饮驴槽等遗迹。果老峰背靠四县垴,前面是七八十米高的绝壁,人到峰顶往下看只觉得头晕目眩,身心飘飘。在峰上有一座一丈多高的四角形石塔,由三块石头雕成的塔帽、塔身相叠而成,其上石松斑驳,模模糊糊可见“大齐十三年”字样。在塔不远处,有一石槽,槽内水深尺余,想必是饮驴槽无疑,传说不论天旱雨涝,槽内的水不溢不枯,可谓宝槽。
祁县古城的建筑格局
历史淹没在深邃富丽的建筑中,格调却“刻”在沧桑的建筑之上,古代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众多的古村落、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名城凝固了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积淀着前人的智慧,成为了我们今天的瑰宝。在晋商文化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晋商民居无疑又是古代建筑的又一结晶,它代表着中国北方地区的商业、居住、文化、艺术的融合,与徽商文化和徽派建筑遥相呼应。
现在的祁县古城,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并州刺史的助理分瓒又从祁城迁移过来的。它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和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是我国两千多个县中“资格最老”的古县城之一。祁县历来交通便利,乾隆《祁县志》卷二记载:“祁西南道河东,通秦陇,东南逾上党,达中州,北当直省孔道。固四达之衢也”。明清时境内有两条驿道通过:一条为京陕官道,是秦陇等地北上的必由之路;另一条是太原到上党潞安的府官道。
中国古代的县城,是朝廷根据其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修建的,是县官行使政令的地方,因而,有“城”无“市”是司空见惯的事。就拿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建的这座祁县古城来讲,明代以前,基本上属于有城无市的状况。明代以后,特别是清代,随着晋商劲旅祁县商帮的崛起,这座城市的功能才逐渐地由行政为主转为以市场为主。祁县古城是依据中国封建社会汉民族传统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县城,无论是“纱帽城“的形制,南正北直、东西对应的城区布局,装饰豪华、彩绘精美、光彩夺目的深宅大院,明柱出檐、二层结构的临街商铺还是循韬遵规、严谨众多的寺庙楼阁,都达到了使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在中国建筑史和美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充分体现了古典山水城市理论“共生、共存、共荣、共乐、共雅”五大基本特征的和谐统一,堪称古城经典。
祁县古城,东西稍长(约850米),南北略短(约700米)呈长方形,周长约三公里。在城池的东南方向缺一角,整座城池形同古代官吏所戴的纱帽,故有“纱帽城”之说。旧有砖城墙,外设护城河,河堤两岸遍植柳树。设城门四座,均有匾额,东曰:“瞻凤”,西曰:“挹汾”,北曰:“拱辰”,南曰:“凭麓”,极其雄壮。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县城城墙现已荡然无存,然而,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的城区格局基本保存完好。整个城区布局以十字街口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垂直交叉,南正北直,东西对应。以十字交叉为骨架,全城辅以二十八条街巷与之纵横贯通。这些街巷走向大多整齐规范,与主要大街平行,显得整个布局结构严谨,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建筑设计思想体系。而在个别街巷的走向处理上,又匠心独具,人为地增添一些不规则形,显得活泼有趣。因而使人觉得整个城区布局设计既整齐合理,而又不呆板。在宽度处理上,四条大街居首,宽约6-7 米,其它街巷依次递减。
一座座前店后院式和一处处深宅套院式四合院,像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古城的“十”字型大街两侧和四大块城区,街两旁的店铺字号,鳞次栉比;招商的牌匾、幌子,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中国北方城市的繁华美景。老街两侧店铺大多为北方的一进或多进四合院建筑格局,临街建筑多为两层,一层用作商业、作坊,二层为库房,为典型的前店后坊、住宿型制。店铺面阔一般为五间,每间开间约在2.5-3米之间,进深较大,如聚全堂药铺进深达9余米。城内商业经营项目可分为:茶、票、斗、典、布、杂六行,店铺多达214家。在老城内的古民居数量达到了1000 多座,形成了融城市贸易和居民生活与行政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城市。
这些古民居夹道而立,错落有致,一色的传统木结构、小青瓦、及挑角门楼,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晋中作坊和晋中民居的建筑风格,被誉为“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是晋中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建设部的专家曾赞誉:“祁县民宅建筑集宋元明清之法式,汇江南河北之大成。”祁县也因此成为了我国明清时期晋商文化发展的缩影,更为中华民族保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精华。
祁县面食盖山西
中国的面食之根就在山西。山西面食历史悠久,从可考算起,已有2000年的历史。如面条,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名之“汤饼”,南北朝谓之“水引”,而唐代叫“冷淘”。山西面食种类繁多,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
祁县面食的知名度更高,有“山西面食甲天下,祁县面食盖山西”、“要吃面,到祁县”的说法。祁县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加之晋商大户“食不厌精,烩不厌细”的饮食追求,博采各大菜系面食之长,形成了祁县独特的面食文化。材料会齐五谷杂粮,工艺分为煮、蒸、炸、烙、烤、烧等,品种可达100多种,而且相当讲究浇头和配菜,故有“一样面,百样吃”的说法。
煮制面食有刀削面、剔尖、擦尖、抿尖、拉面、河捞、猫耳朵、刀拨面等。山西的刀削面名扬四海,与北京的炸酱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共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山西刀削面具有内虚、外筋、柔软等特点,深得人们喜爱。日本友人卜厚昌元先生曾言:“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作为面食的集大成者,对中外饮食文化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蒸制食品有馒头、玉米面窝窝头、油面栲栳栳、包子、稍麦等。仅馒头,就可分为花卷、刀切馍、圆馍、花馍等。其中,蒸花馍(面塑)是伴随着各种民俗活动而保存下来的民间艺术,它是农村妇女借物抒情的一种手段。春节是一年伊始,春节祭祀人们会蒸制“枣山”“莲花”等各种式样的花馍,有米面成山生活富足的寓意;到清明节时,各家都给孩子互赠面蒸的“蛇盘盘”、“燕娃娃”,让孩子们吃了驱邪避灾保平安,孩子们个个有灵气。“圐圙”,是小孩十二岁生日开锁时姥姥奶奶送给孩子的礼馍,是大笼屉蒸出来的。结婚时会捏饺子,姑娘的陪嫁中有一喜瓶,里面有一个大饺子,当地人叫子孙角儿,一个大饺子皮里包7 个小饺子,寓意将来生孩子要五男二女七个是最好的。
历史悠久的昭馀故地
祁县历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公元前556年,晋平公将祁地赐给大夫姬奚作食邑。姬奚以地为氏,改姓祁,即是历史上有名的祁黄羊。他的城邑就建在今县城东南7.5公里处的古县镇。当时的祁地,其版图远非今日,几乎包括整个晋中平川。公元前514年,祁奚之孙祁盈因罪被杀,食邑亦随之没收,晋分祁氏之田为7县,即邬(今介休、灵石)、祁(今祁县)、平陵(今平遥、文水)、涂水(今榆次、太谷)、梗阳(今清徐)、马首(今寿阳)和盂(今盂县)。到公元三世纪晋武帝时代,祁县县城从古县迁至今祁城村。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县城从祁城村迁至今址,初为土城,周长2公里。明万历五年(公元157年),在土城周围砌砖加固,外设护城河,城设四门,“东曰蟾凤,南曰凭麓,西曰挹汾,北曰拱辰”。
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一处处古老文明的遗迹,悠久的历史,记载了一桩桩腹地要区的史实。康熙驾游、慈禧西逃时,一路上留下了如缕的轶闻、传说。悠久的历史,塑造了邑人性刚气烈、慷慨好义、淳厚质朴、忧深思远的民风,使昭馀古风得以世代绵延,古道长存。悠久的历史,积淀了邑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使祁县古城成为明清时代晋商杰出的典型代表。1994年1月4日,祁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漫长的岁月中,祁县这方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杰出人物。战国大夫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举贤之道,至今被人称颂;东汉司徒王允与貂蝉巧设连环计,诛杀董卓,成为《三国演义》的重要篇章;东晋骠骑大将军温峤,骁勇善战,朝野共重;唐代黎国公温大雅辅佐李渊太原起兵,功绩卓著,官至礼部尚书;与李商隐齐名的唐代诗人温庭筠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书画全才王维名扬天下;《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作者罗贯中写出了古典小说中的伟大作品;戴廷栻建丹枫阁与傅山、顾炎武“一时名倾天下”,都给祁县悠久的历史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据不完全统计,列入《辞海》、《辞源》、《中华大字典》和《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的祁县名人100有余,列入《山西通志》等书者225人。
内涵丰富的文物宝库
祁县堪称是文物宝库,境内现有发现的地上地下遗址、古建筑184处,已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60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 处,省级7处,市级4处,县级148处。
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晋商老街、镇河楼、祁奚墓、王允墓等规模宏大,气势雄健。乔家大院是晋商大院中唯一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院的建筑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鬼斧神工般的技艺,被专家学者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并有这样的赞誉:“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渠家大院的五进式穿堂院全国少有,被专家称之为“集宋、元、明、清之法式,汇江南河北之大成”。
如今,祁县储藏文物多达5000余件。其中古字画1000余件,为唐、五代、宋、元、明、清近十个世纪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大多数为珍品。历代名家如南宋管道昇,明代唐寅、仇英、蓝英、董其昌,清代傅山、何绍基、钱载等人的真迹均有收藏。举不胜举的文物虽历经岁月沧桑,昭然的史迹却至今不衰,无怪乎考古专家称赞说:“祁县保存完好的晋商老街,和遍及城乡数以千计的庭院建筑,古风古韵,古色古香,不仅被众多影视剧选定为最佳景点,而且给建筑学院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称雄世界的晋商古城
祁县是“晋商”的大本营,是山西票号中祁、太、平三帮之首,是三晋商业发达的策源地。远在宋代,祁县商人已在国内市场上崭露头角。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的康熙、乾隆以后,商业、贸易、金融日趋兴盛。到道、咸、同、光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祁县商帮的商号遍布全国,甚至远至俄国的西伯利亚和莫斯科,朝鲜的平壤、汉城,日本的东京、神户、大阪以及南洋各地。故有“汇通天下”之美誉。当时,县城老字号云集,商贾辐辏,辐射全国。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市场繁荣,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时至今日,祁县城内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和城外东西南北四关的大街上,茶庄、烟店、票号、钱庄、银号、布庄、当铺等数百家商号、店铺旧址大都保存完好,依然是栉比鳞次,巍峨堂皇。城内30余条小巷中,渠、何、乔、孙、马、颉、李、许等数十家巨商大贾的门庭府第,有“闷房”院、有楼房院,格局大多是两进或三进院,也有四进院、五进院。依然是精舍飞翠,宅第连云,楼阁俨然,风采各异,独具特色。
整个祁县古城,高墙大院,雕梁画栋。古街巷、古店铺、古庭院、古寺庙、古牌楼、古殿宇、古建筑融于一体,汇于一瓯,俨然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商业古城。据记载,宣统二年(1910年),全县有各类店铺1000余家。其中县城236家。1912年县城商号214家,1948年有112家,是名副其实的商业名城。清光绪间,全国60余家票号,祁县就占了21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有“执全国金融牛耳”之誉。
祁县商帮中,张家、翟家、孙家、乔家、渠家、何家都是闻名全国的巨商大贾,都有1000万两白银以上的商业资本。咸丰三年,广西道监察御史章嗣衡称:“祁县百万之家以数十计”。祁县商帮声势之大,不见一斑。1902年“庚子赔款”,光祁县就支付160000万两白银。“金祁县”富甲天下,声誉鹊起。
富可敌国的晋商老号
祁县商帮的经营范围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其总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物质需求。按经营项目区分,可以分为茶庄、钱庄、当铺、票号、彩帛、花布、杂货、六陈行、药材、鞋帽、炉食、文具、铁器、皮麻、山货、染织、肉食、锡铬等行业。开设年代最早的要数茶庄,到1920年县城有商号214 家。座落在晋商老街东大街33号的“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它的主人曾是明清时期的晋商巨贾,在县城里建有40个院落,人称“渠半城”,整个建筑群总面积23628平方米,现已开发出750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院落外观为城堡式,内分8个大院、19个四合小院,共有240间房屋。院落之间有牌楼、过厅相隔,形成院套院、门连门的美妙格局。其中石雕栏杆院、五进式穿堂院、牌楼院、戏台院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堪称渠家大院的四大建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