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艾灸疗法-带穴位图超详细
贫血属于中医的虚劳、血虚、血证的范畴,是由于心、脾、肾三脏先天不足或后天饮食不足,或久病体虚所致心、脾、肾三脏虚弱功能失调所致。现代医学的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可参照本病治疗。
临床表现为单位容积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水平,身乏体倦,头晕眼花,耳鸣心悸失眠,四肢麻木,月经紊乱,闭经,严重者出现晕厥。根据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如下:
一、心脾两虚
(一)症状
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水平,心悸失眠,乏力困倦,食欲减退,腹胀便溏,严重者可出现出血,舌淡苔薄白。
(二)治法
(1)选定脾俞 心俞 神门 太白(见图1- 6-1、图1-6—2、图1-6-3)
(2)定位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心俞: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神门:仰掌,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内侧)端,尺侧腕屈肌的桡侧凹陷处。
太白:在足内侧缘,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3)灸法艾炷无瘢痕灸,用黄豆大艾炷,每穴10壮,灸至皮肤红晕不起水泡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可灸至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恢复至正常水平为止。
二、肝肾阴虚
(一)症状
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值,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烦躁失眠多梦,舌红苔薄或无苔。
(二)治法
(1)选穴肝俞肾俞太溪太冲(见图1-6-4、图1-6-5、图1一6-6)
(2)定位肝俞: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肾俞:在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太溪: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的凹陷处。
太冲:在足背侧,第一、第二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3)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可灸至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恢复至正常水平为止。
三、肾阳不足
(一)症状
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值,畏寒怕冷,身体困倦嗜睡,四肢厥冷,腹胀泄泻,舌体淡胖苔白。
(二)治法
(1)选穴关元命门肾俞太溪(见图1-6-5、图1-6-7、图1-6-8)
(2)定位关元:在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命门: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隆起的骨)下凹陷处。
肾俞:在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太溪: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的凹陷处。
(3)灸法艾炷隔姜灸,每穴5~7壮,待其将要燃尽皮肤有灼热感时移除,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可灸至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恢复至正常水平为止。
四、对症治疗
贫血常伴有头晕、耳鸣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
(一)头晕
(1)选穴百会风池(见图1-6-9、图1-6-10)
(2)定位百会:在头顶部,正中线上,两耳尖连线中点,或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风池:在项部,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
(3)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皮肤温热为度,每日1次,可以经常施灸。
(二)耳鸣
(1)选穴听官(见图1 6-11)
(2)定位听官:在面部侧面,耳屏前(耳腔前突起的小软骨),张口时凹陷处上缘。
(3)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每日1次,耳鸣消失后加灸2—3次。
五、注意事项
·患者应坚持治疗,耐心施灸,配合药物内服治疗,可获较好的疗效。
·施灸期间保持充足睡眠时间,适度运动,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机体造血功能。
·饮食上应多食富含蛋白质和铁的食物,如鸡蛋、菠菜等,注意营养搭配均衡,忌食油腻煎炸的食物。
六、病例
张某,女,32岁,银行职员。于2年前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经多种方法治疗,病情尚能控制,但近来由于劳累,原来的治疗方案收效较前减弱,并伴有心悸失眠,头晕眼花,食欲差,遂来寻求针灸治疗。经查其证属心脾两虚,治疗以补益心脾为主。取穴:脾俞、心俞、百会、命门,针刺30分钟并配合温和灸,治疗1个月后心悸头晕等症状较前减轻,食欲较好,血常规显示红细胞、血红蛋白接近正常值,又继续治疗1个月,血常规各项指数正常,伴随症状消失,嘱其配偶或家人帮其灸脾俞、心俞、命门,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