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历史误读 揭秘!被我们误读的三个历史小故事!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那么这到底是不是历史的真实呢?在历史上,司马光究竟有没有砸过缸?前不久,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做客某节目时,语出惊人,他认为历史上根本没有这档子事。

司马光砸缸?那时候没这么大的缸!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那么这到底是不是历史的真实呢?在历史上,司马光究竟有没有砸过缸?

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这事,关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最早的记载大概是在《墨庄漫录》里面。

《墨庄漫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这是一本记载两宋典章制度、历史故事、诗文的笔记。注意,是一本笔记。而且这本书的内容“多记杂事”。也就是说,这本书只是一个文人的笔记,最多算是本野史。

不仅是野史,正史《宋史》当中也记录了这件事。《宋史》中的记载是这样的:“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注意,《宋史》中记载的是瓮,而不是缸。

那么,瓮和缸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有。瓮和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器物。实际上宋代烧制不了这么大的缸,但瓮却可以。因为瓮这个东西比缸好烧。因此,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没有存在的考古学依据,最多只能是“司马光砸瓮”。

请君入瓮

请君入瓮?明朝人记载的唐代故事!

无独有偶,历史上还有请君入瓮的故事。熟悉历史的人都应该听过这个故事,故事中的俩人都是武则天时期著名的酷吏。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

故事是这样的,有人说周兴谋反,武则天便命令来俊臣审这个案子。来俊臣请周兴到家里作客。突然,来俊臣对周兴说:“有些囚犯再三审问都不肯招,有什么办法使呢?”周兴说:“这简单!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烧,然后让囚犯进入瓮里去,什么罪他敢不认?”来俊臣就吩咐侍从找来一个大坛子,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在周围烧着,并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太后命我审问你,请老兄自己钻进这个大坛子里去吧!”周兴非常惊慌,只能承认罪行。

故事是听完了,那这个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呢?

我们前面说过,瓮,唐朝的确有,但是但事情未必是真实的。来俊臣是唐初的人,而记载这件事最早是《朝野佥载》里面,主要记录一些朝廷和民间的故事,基本上都记载一些鬼狐的故事,我们今天能看到最早的版本是明代的,这时候距离当时已经800年了。

古代跟今天不同,每个人修订、增补的时候都可以随意删改,800年流传下来,那得经过多少次修改?出现多少个版本?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版本就是400多年前的明代,记录了1000多年前唐代的故事,而且还是出自一本小说。这个故事是否可信,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凿壁偷光

凿壁偷光?这也不一定是真的!

除了司马光砸缸和请君入瓮,我们从小就听过的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故事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有可能是真的,但凿壁偷光就有点悬了。

古代跟我们现在不同,当时的灯都是火,火本身的亮度就不够,何况还凿壁偷光呢?而且古代的建筑一般都是独栋,并且有院墙相隔,想凿穿墙壁,一个小孩子也不容易。至于捉萤火虫看书,就更不可能了,小时候捉过萤火虫的人都知道,那亮度根本不足以看书。

中国人的历史误读 揭秘!被我们误读的三个历史小故事!

历史很难趋于真相。我们在上学的时候,总想知道历史的真相,实际上,历史的真相你很难知道。

我们经常会在电视上看到,某某专家、某某学者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汉武帝,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唐太宗,然而一千多年前的事情,又有谁能真正说清楚呢,更别提“真实”了。说句调侃人的话,他老婆昨天干的事,他都不一定全知道,何况时隔了千年。没有人有能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汉武帝、唐太宗。历史上记载的事情也不一定全部都是真实的。

我们今天很多人喜欢研究历史,但凡喜欢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史书都是后人修的。后人讲述前人的故事,难免会有偏差和不完善的地方,很多时候历史故事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我们能从中学会这个道理,就足够了。

本文由 李兴鹏 精心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5151/368691740871.html

更多阅读

中国人的历史误读綦彦臣 误读的中国历史

内容简介历史研究在真正意义上是一种为政治进行的教育和训练。……最有益的,或者说惟一的,学会在命运中保持尊严的方法,就是:回忆起他人的灾难。——古希腊《通史》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

误读的尴尬 误读的中国历史

误读的尴尬张鸣以读书人的视角,人和事件,都可能被误读。因为后人看前人,看过去的事情,基本上要看文字材料,误读,难免。但有的误读,却是有意为之。对于文革,在很多年轻人眼里,就是一场整当权派的狂欢。把这些人当走资派揪出来,戴高帽子游街,

泰山诗歌的历史演进——读《全泰山诗》 泰山历史文化

泰山诗歌的历史演进——读《全泰山诗》周 郢(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山东泰安271021)提要:本文以《全泰山诗》为中心,对泰山历代诗歌创作的兴衰、嬗变、演进作一考察,认为其创作重心经历了从崇山祀岳到范水模山、从怀古咏史到歌风纪俗、

关于伦敦当年的雾霾与“雾都”的误读 伦敦为什么被称为雾都

我的上一篇博文《也说年度汉字——“霾”》发出以后,不少博友深有同感,纷纷留评表示了支持。更让我感动的是,远在伦敦的博友“大扣儿”在百忙之中(不是客套话,是真忙)写下了两段共一千余字的长评,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的三个层面:一、时下

声明:《中国人的历史误读 揭秘!被我们误读的三个历史小故事!》为网友闹情绪发脾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