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的诗
周敦颐是位学识渊博的理学家和文学家,他不但开创了宋明理学,在诗词文学领域上也有不俗的建树。根据资料显示,周敦颐一生共有34篇诗词。周敦颐游历四方时,将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诗篇。代表作品有《题春晚》、《江上别石郎中》、《牧童》等。
周敦颐作品欣赏
《题春晚》是周敦颐的一首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题春晚》全诗内容为:“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题目中,“春晚”两字代表暮春晚景,这首诗歌写于公元1071年,诗人在一个暮春傍晚,看着乡间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色,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歌。
诗人在第一句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即夕阳西下的乡间。落日余晖洒向大地仿佛给万物镀上了一层金色,柴门遮掩着,挡住了西沉的阳光。远处的林子沙沙作响,原来是乌鸦归家了,苍茫的夜色中,只能远远看见几只鸟在林中飞来飞去。诗人此时站在栏杆处,遥望乡间小路的尽头,发现一位樵夫正担着木柴回家。可以想象诗人描绘的这幅乡间生活画面充满了意境美和静谧美。诗人通过描写柴门落花、乌鸦归家、诗人远观与樵夫归家四幅画面,展现了乡间生活的安逸与舒适。周敦颐采用了由近到远、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表现出诗人喜爱恬淡的乡间生活,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之情。
周敦颐名言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在学习前人思想了著作上,提出了很多新问题。他著有《通书》和《爱莲说》等作品,其中将自己的见解融于其中,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发展。《通书》一文中,“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这些便是周敦颐名言之一。
周敦颐《爱莲说》欣赏
这些体现了周敦颐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后来,这句话深受哲学学者的推崇,周敦颐并没有将运动和静止完全地割裂,他认为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以参照物来说,或许肉眼看见世间万物是静止的状态,事实上,它是运动和变化的,它遵循着自己的规律而来,日复一日地变化着。
除此之外,“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话出自于周敦颐所作《爱莲说》一文,周敦颐描述了自己喜欢白莲的理由,则是出淤泥而不染。即使白莲生长在池塘的淤泥之中,但是它的花朵美丽洁白。盛夏时节,发出清幽的香味,让人心情愉悦。周敦颐以“莲花”自喻,表达出自己高洁、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精神。千百年来,这句话深受后人的推崇,文人墨客纷纷以此为座右铭,表达出自己高尚的人格节操。
周敦颐出仕
《周敦颐出仕》讲述的是周敦颐做官的一则小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展示了周敦颐正直、不畏强权所折腰的品质。文章开头先介绍了周敦颐的基本详信息,即周敦颐字茂叔,是湖南省道州营道人。周敦颐原名叫周敦实,宋英宗原名为宋宗实,为了避讳宋英宗的名字,便改名为周敦颐。
周敦颐画像
《周敦颐出仕》中,周敦颐是位博学多才的人才,舅舅郑向是龙图阁的一名学士,郑向便向朝廷推荐了周敦颐。而后,周敦颐被任命为分宁县的一位主簿。周敦颐上任后,得知县衙中有一件案子拖了很久还未得到解决。随后,周敦颐一次就将案件审理清楚,分宁县的百姓都称赞周敦颐是位能干的官员。不久之后,有官员推荐周敦颐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一职。周敦颐上任后,听说有一个罪犯要被判处死刑,以当时的刑罚来判定的话,这位罪犯罪不至死。
但是转运使王逵一直想将这位犯人处死,别的官员因惧惮转运使王逵的势力,不敢与他争辩。周敦颐面对残暴的转运使王逵,为这位犯人据理力争,但是王逵根本不听周敦颐的道理,一心想判处罪犯死刑。周敦颐很生气,扔下手中的笏板打算辞官回乡。随后,周敦颐说,如果官员用草菅人命的方法来取悦上司,以达到升官的目的,那么自己宁愿不做官。随后,王逵明白了周敦颐话中的道理,这位罪犯最终免于一死。
周敦颐号什么
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生于公元1017年,卒于公元1073年。周敦颐号濂溪,世人将他称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为了给学者讲述理学知识,便在莲花峰下开设了濂溪书院,于是便有了濂溪这一名号。周敦颐在濂溪书院期间,为学生们积极地传播理学知识,推动了后世理学的发展进程。
周敦颐画像
周敦颐从小就喜欢研究学问,并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学精神。周敦颐八岁时候,父亲去世。随后,周敦颐的母亲带着周敦颐到衡阳投靠舅父。周敦颐聪明好学,深得舅父喜爱,因周敦颐喜欢白色莲花,舅父郑向就在门前凤凰山下亭中为周敦颐种植了白莲。周敦颐每天来此亭中学习参悟,夏天一到,白莲盛开的十分繁密,清幽的香味沁人心脾。周敦颐经常醉心于白莲,而后写出著名文章《爱莲说》,他在文中大赞白莲的高洁和高贵,毫不掩饰自己对白莲的喜爱之情。后来,郑家老房子被改名为“濂溪周氏宗祠”以此来纪念周敦颐在此求学悟道的故事。
古代文人的名号,往往根据居住的地方而来,比如秦观号淮海居士,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周敦颐因开设了濂溪学院,便有了濂溪先生这一称呼。周敦颐还曾修建九江烟水亭,改名为“烟水亭”。后人为了纪念周敦颐,有以“濂溪”来命名九江的地标建筑,比如濂溪路。
周敦颐故居
周敦颐是湖南道县人士,家住楼田堡。后来世人为了纪念周敦颐在理学历史上的贡献,根据他的人生阅历,修建了周敦颐故居。目前,湖南道县修建的周敦颐故居已经竣工,位于永州宁远县的周敦颐故居,仍在进一步开发中。
周敦颐故居
位于道县的周敦颐故居最开始修建于北宋初年,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湘南建筑。周敦颐因居住在农村,为了还原周敦颐生活环境,周敦颐故居为古代二层建筑。因为已经过去上百年,周敦颐原来的故居早已没有了踪影,只剩下当年的几段石头做的台阶。现存的周敦颐故居占地面积为三百平方米,是按照仿古原则进行修建而成,尽量契合周敦颐生活的年代和建筑特色。
周敦颐故居基本是由木头构建而成,外部墙体颜色为灰色,突出了年代感。根据周敦颐故里管理人员介绍,周敦颐在道县生活了十五年,为了让各地游客,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周敦颐的生平,他们会在社会上收集与周敦颐相关的资料和文物,进一步完善道县的周敦颐故居。
根据相关人员介绍,周敦颐故里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完成了对周敦颐故居、爱莲堂等建筑的修葺。并且打算在濂溪书院遗址上重新修建濂溪书院,这样一来,海内外对周敦颐学术感兴趣的学者们,通过来到道县参观和考察,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周敦颐的生平和他的理学理论。
周敦颐墓
周敦颐墓又称为濂溪墓,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脚下。周敦颐曾经在庐山北面的濂溪学院任教,期间,他写下脍炙人口的《爱莲说》。公元1073年,周敦颐去世后,遵从他的遗言,后人将周敦颐的母亲和妻子一同葬于庐山山脚下。
周敦颐墓
明清年间,周敦颐墓不断进行修葺和完善,已经成为著名的“江州八景”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敦颐墓未能幸免,遭受到红卫兵的严重破坏。后来,当地政府重新完善了周敦颐墓,现已成为当地的景观之一。
周敦颐的墓志是根据风水学位置而修建的。从外观来看,周敦颐墓背靠栗树岭,两旁都有高大的山峰,墓前方有一条涓涓细流。一眼望去,周敦颐墓呈现合回内向的样式,风景宜人,环境清幽。周敦颐墓是一个墓葬群,中间巨大的主体墓是周敦颐母亲郑氏的墓,左右两边是周敦颐和他妻子的墓。
除此之外,墓的最外边还有两座图碑,左边是太极图碑,右边是像图碑。周敦颐去世后,他的好朋友潘兴嗣为了纪念友人,专门为周敦颐编撰了墓志铭。墓的后面还有一块弧形状的照壁,里面镶嵌了3块石碑。每块石碑大约高为2米,材质为青石,上面刻的是周敦颐的生平著作,分别是《黄历》、《爱莲说》、《太极图说》。明朝年间,在周敦颐墓旁还修建了濂溪祠,里面有爱莲池、状元桥、爱莲堂等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