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合称“四大美人”,成为了史家与文人的永恒话题。而四大美人的命运,从某种程度上也透露着古人对美的理解,对女性的理解。
西施
西施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汉的野史《越绝书》。西施在灭吴后追随越国的谋士范蠡隐居于五湖烟水之中,陶然忘世。据说后来范蠡还成为了富商,西施自然也成了老板娘。这是大团圆的结局。但古人似乎更欣赏“美的毁灭”这一模式。早在《墨子》一书中,便记载了西施被沉江的命运。
《墨子亲士》篇说“西施之沉,其美也。”西施之所以被沉江,是因为她的美。为什么因为美而沉江呢?墨子没有说。或许是因为被嫉妒,或许是因为被侮辱,但世间美好事物的命运,或许大抵如此。至于西施是如何沉江的,《吴越春秋》则给了更为详细的记录:“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也就是说,西施是被越国人放入盛酒的皮囊中沉入江底的,约等于蛮俗中的“浸猪笼”。至于越人为什么这样对待自己的功臣,《吴越春秋》也没有明说。当然,我们都知道越王勾践是一个“鸟尽弓藏”的狠角色。他既然能命令功臣文种自裁,对一个弱女子又有什么下不了手的呢?当然,也有可能沉西施的只是越国人民,越国人民害怕越国重蹈“红颜祸水”的覆辙,于是狠下心来,玉石俱焚。
西施的结局,都说明了古人对“红颜祸水”的恐惧。其实对美的恐惧,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非凡和优秀的恐惧。西施除了貌美,其锐身赴难的高贵人格,为国捐“贞”的英雄精神,以及无所畏惧的仁者之勇,或许也是世人无法容纳的一个原因吧。
王昭君
《后汉书南匈奴传》中记录说,呼韩邪单于来汉朝觐见,汉元帝命宫中候补宫女陪伴。呼韩邪单于看上了昭君,昭君“顾影徘徊,悚动左右”,汉元帝这才发现宫中有这么一位大美人自己却没有发现,但既然被友邻看上,便只能顺水人情,吃哑巴亏。其间根本没有毛延寿什么事。后来呼韩邪单于去世,新单于即位。新单于要按照匈奴习俗娶母亲昭君为妻,昭君无法忍受,写信给汉朝要求归汉,但汉成帝却不恤昭君的屈辱,要求昭君继续留在匈奴,做新单于的妃子。昭君只好顺从,委身于亲生儿子。
东汉文学家蔡邕的《琴操》一书则给出了一个悲剧性的版本:昭君入匈奴后,并不受呼韩邪单于的宠爱,昭君只能满腔悲愤诉诸琵琶,“分明怨恨曲中论”。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的亲生儿子做了新单于。新单于要娶母亲昭君为妻,昭君无法接受这一乱伦之举,于是饮药自杀。应该说,《琴操》里的记录更符合国人对于昭君的期待和想象。当然,这也说明了政治斗争的无情、传统女性的悲惨。
昭君在匈奴是否快乐,这在后世文人当中也是个聚讼纷纭的问题。比如在王安石看来,汉朝辜负了昭君,所以昭君离开汉朝,投入异乡,就一定能获得“深恩”和“相知”(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贵在相知心)。这是一种很奇特的逻辑,王安石仅仅将昭君出塞视作一己境遇之“改善”,对昭君挺身而出,担荷国难的高风亮节视而不见。如果说昭君出塞之际也有一丝慰藉,那就是以一己微弱之力,换得了胡汉之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