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复习导入
由复习导入新课,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例如讲“法西斯国家的形成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一课时,可以这样开头:“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一场空前的严重经济危机。在危机的打击下,各国纷纷寻找出路,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形成的历史特点不同,经济政治条件不同,各国寻找的出路也不相同。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美国通过‘新政’摆脱了危机。那么德、意、日是怎样摆脱危机的呢?他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这就是这一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以旧引新,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这是传统历史课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和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关系;但它往往缺少趣味性,尚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用故事导入
学生们大都喜欢听故事。当教师走进课堂,看到的往往是学生们沉湎于课间活动而兴犹未尽的面孔。这时教师如果说:“让我先来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学生们会立刻安静下来,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目光,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故事了。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移到有意注意上来。例如讲“西汉的强盛与衰落”一课时,可以讲汉武帝颁布“罪已诏”的故事。作为一位皇帝诏告天下承认自己的过失,这肯定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引入新课,讲解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及西汉出现大一统的鼎盛局面,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故事法导入新课,要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并且注意不能用太多时间,还要切合课文。
三、用设问导入
由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探究它的由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可以这样设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加国达三十多个,卷入这场战争的人数达15亿,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那么这次战争是如何爆发的呢?战争的双方是谁?战争的过程如何?战争的结果如何?这是一次什么性质的战争呢?”寥寥数语,造成一系列悬念,既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使学生有了一种渴求答案的愿望,从而产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要求。
四、用典故导入
中国古代历史中,典故特别多,教师在授课中如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课,可讲(由教师或学生)“围魏救赵”、“减灶计”,讲“秦的灭亡”时可讲“破釜沉舟”……典故法同故事法的作用类似,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知识迁移,较快转移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五、用诗歌导入
由学生学过的诗歌导入新课。如讲“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时,先朗诵《长征》,让学生指出长征路上的艰险。教师提出问题:“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由此导入新课。在讲“安史之乱”时,可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中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由诗句谈起安史之乱的原因,再转入课文分析,这样也较自然、生动。
当然,历史课导入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充分运用心理学上的迁移原理,使学生由原来的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的“导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来灵活运用,穿插使用,切不可流于形式。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