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外经与外经微言 黄帝外经(上)

  

目录篇

 

 

黄帝外经-第一卷

 

陰陽顛倒篇第一
順逆探原篇第二
回天生育篇第三
天人壽夭篇第四
命根養生篇第五
救母篇第六
紅鉛損益篇第七
初生微論篇第八
骨陰篇第九


 

黄帝外经-第二卷


媾精受妊篇第十
社生篇第十一
天厭火衰篇第十二
經脈相行篇第十三
經脈終始篇第十四
經氣本標篇第十五
臟腑闡微篇第十六
考訂經脈篇第十七
包絡配腑篇第十八


 

黄帝外经-第三卷


膽腑命名篇第十九
任督死生篇第二十
陰陽二蹺篇第二十一
奇恒篇第二十二
小絡篇第二十三
肺金篇第二十四
肝木篇第二十五
腎水篇第二十六
心火篇第二十七

 


黄帝外经-第四卷


脾土篇第二十八
胃土篇第二十九
包絡火篇第三十
三焦火篇第三十一
膽木篇第三十二
膀胱水篇第三十三
大腸金篇第三十四
小腸火篇第三十五
命門真火篇第三十六


黄帝外经-第五卷


命門經主篇第三十七
五行生克篇第三十八
小心真主篇第三十九
水不克火篇第四十
三關升降篇第四十一
表微篇第四十二
呼吸篇第四十三
脈動篇第四十四
瞳子散大篇第四十五


 

黄帝外经-第六卷


栽谒氖六
精氣引血篇第四十七
天人一氣篇第四十八
地氣合人篇第四十九
三才並論篇第五十
五六氣離合篇第五十一
六氣分門篇第五十二
六氣獨勝篇第五十三
三合篇第五十四


 

黄帝外经-第七卷


四時六氣異同篇第五十五
司天在泉分合篇第五十六
從化篇第五十七
冬夏火熱篇第五十八
暑火二氣篇第五十九
陰陽上下篇第六十
營衛交重篇第六十一
五臟互根篇第六十二
八風固本篇第六十三


 

黄帝外经-第八卷


八風命名篇第六十四
太乙篇第六十五
親陽親陰篇第六十六
異傳篇第六十七
傷寒知變篇第六十八
傷寒同異篇第六十九
風寒殊異篇第七十
陰寒格陽篇第七十一
溫似疫篇第七十二


 

黄帝外经-第九卷


補瀉陰陽篇第七十三
善養篇第七十四
亡陽亡陰篇第七十五
晝夜輕重篇第七十六
解陽解陰篇第七十七
真假疑似篇第七十八
從逆窺源篇第七十九
移寒篇第八十
寒熱舒肝篇第八十一

 

 



 

关于《黃帝外經》

 

   一、《黃帝外經》首見於《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五,方技類之醫經中,惟不見錄經文。相關之書目為:黃帝外經三十九卷或三十七卷。另有扁鵲外經十二卷。又有白氏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等。

 

  二、據梅自強先生《顛倒之術》謂:「此書(黃帝外經)一直失傳,至本世紀八十年初,始在天津發現明末或清初根據口耳相傳整理而成的精抄本。」傳述者(陳士鐸先生並)於每篇之末都加上了簡短的評價,並冠以《外經微言》之名。爾後,天津古籍出版社曾把它列為「中醫珍本叢書」影印1500本試銷,不意以不是岐伯時成書為由而被某些人說成是「偽書」,以致未能再版。」

 

  又謂:「《外經》是以黃帝及雷公、風伯等二十三位大臣探討問難的方式寫成的,共九章八十一篇。《外經》的內容,有不少是可補《內經》之不足。(按:即仙道內丹、養生延命範圍)」

 

 

 

《外经微言》概述

 

   《外经微言》是1980年整理古医籍过程中发现的,该书现藏于天津市卫生职工医学院图书馆。本书前无序,后无跋,封皮残缺,印章亦已模糊难辨。卷首有“岐伯天师传,山阴陈士铎号远公又号朱华子述”字样,其书末朱题“嘉庆二十年静乐堂书”,其笔体与正文稍异,疑或后人所加。经有关专家鉴定为清代精抄本。经查阅多种图书目录,均未见记载《外经微言》一书,后查《山阴县志》方知陈士铎确有此书行世。
嘉庆八年《山阴县志》:“陈士铎,邑诸生,治病多奇中,医药不受人谢,年八十余卒,所著有《内经素问尚论》、《灵枢新编》、《外经微言》、《本革新编》、《脏腑精鉴》、《脉诀阐微》、《石室秘录》、《辨证录》、《辨证玉函》、《六气新编》、《外科洞天奥旨》、《伤寒四条辨》、《婴孺证治》、《伤风指迷》、《历代医史》、《济世新方》、《琼笈秘录》、《黄庭经注》、《梅花易数》等书行世。”


   《外经微言》全书九卷,每卷九篇,共八十一篇专题论述。其中第一卷论述养生、天癸、月经、子嗣、寿夭等;第二卷论述经络终始、标本顺逆;第三、四、五卷论述五行生可、脏腑气化;第六、七卷论述五运六气、四时八风;第八卷论述伤寒、瘟疫;第九卷论述阴阳寒热等。


   《外经微言》丰富多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医理论性著作。其理论基础主要本于《内经》,现将其主要学术思想简介如下:


    一、《外经微言》中有很多养生的论述,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如《顺逆探原篇》提出了“逆而顺之必先顺而逆之,绝欲而毋为邪所侵也,守神而毋为境所移也,练气而毋为物所诱也,保精而毋为妖所耗也。服药饵以生其滓,慎吐纳以添其液,慎劳逸以安其髓,节饮食以益其气”的养生方法。在《命根养生篇》篇末附“陈远公曰:精出于水,亦出于水中之火也。精动,由于火动;火不动,则精安能摇乎。可见精动由于心动也,心动之极则水火俱动矣。故安心为利精之法也。”着重指出了“精”在人身的重要意义,并申明了“安心”为养精的重要方法。《善养篇》论述了调节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养阴养阳的方法。综上所述,可知《外经微言》中主要从安心、守神、保精等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养生之道,与《内经》中有关养生的经义可谓相得益彰。


    二、《外经微言》中有《肺金篇》、《肝木篇》、《肾水篇》、《心火篇》、《脾土篇》、《胃土篇》等十三篇专门论述五脏六腑的生克关系和宜忌常变的原理,以及脏腑病变的治疗原则,对内经五行生克学说有所发展。兹以《肺金篇》为例介绍如下,其云:“少师问曰:肺金也,脾胃土也,土宜生金,有时不能生金者谓何?岐伯曰:脾胃土旺而肺金强,脾胃土衰而肺金弱,又何疑乎。然而脾胃之气太旺,反非肺金所喜者,由于土中火气之过盛也。”简明地论述了脾土和肺金的关系。《肺金篇》又云:“土为肺金之母,火为肺金之贼。肺近火,则金气之柔者必销矣。然肺离火,则金气之顽者必折矣。所贵微火以通薰肺也。故土中无火,不能生肺金之气。而土中多火,亦不能生肺金之气也。所以烈火为肺之所畏,微火为肺之所喜。……”进而申明肺金喜土中微火之温煦,而恶烈火之熏灼。《肺金篇》扼要地说明了肺金和肝木在正常、反常两种情况下的相互关系,阐述了肺位居上,易受火刑的道理。并指出:“肺为娇藏,曷禁诸火之威逼乎。金破不鸣,断难免矣。何以自免于祸乎?岐伯曰:仍赖肾子之水,以救之。是以肺肾相亲,更倍于土金之相爱。以土生金,而金难生土。肺生肾,而肾能生肺,昼夜之间,肺肾之气实,彼此往来两相通,而两相益也。……少师曰:善。请问金化为水,而水不生木者,又何谓乎?岐伯曰:水不生木,岂金反生木乎。水不生木者,金受火融之水也。真水生木而融化之,水克木矣。”阐述了肺受火刑而致金破不鸣的治疗原则,从而明确了肺与肾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说明了水生木和水克木的道理。可以看出,陈士铎不仅是一个造诣很深的理论家,而且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临床家,因为他能灵活地运用五行学说和脏腑气化学说,将《内经》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的辨证法则融为一炉,从而阐发了《内经》的有关理论。

 

    三、《外经微言》对《内经》的经络学说及六气学说等论述都有所阐发。《外经微言?考订经脉篇》云:“雷公曰:脾经若何?岐伯曰:脾乃土藏,其性湿……其脉起于足之大指端,故又曰足太阴也。脾脉既起于足下,下必升上,由足大指内侧肉际,过横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乃入肝经之路也。夫肝木克脾,宜为脾之所畏,何故脉反通于肝,不知肝虽克土,而木亦能成土,土无木气之通,则土少发生之气,所以畏肝,而又未尝不喜肝也。……脾与胃为表里,脾内而胃外,脾为胃所包,故络于胃。脾得胃气,则脾之气始能上升,故脉亦随之上鬲,趋喉咙而至舌本,以舌本为心之苗,而脾为心之子,子母之气自相通而不隔也。然而舌为心之外窍,非心之内廷也,脾之脉虽至于舌,而终未至于心。故其支又行,借胃之气,从胃中中脘之外上鬲,而脉通于膻中之分,上交于手少阴心经,子亲母之象也。”以上论述则是在《灵枢?经脉篇》的基础上,用脏腑经络气化学说进一步阐述经脉循行络属的原理。


    据《辨证录?凡例》:“岐天师传书甚富,而《外经》一篇尤奇,篇中秘奥,皆采之《外经》,精鉴居多,非无本之学也。铎晚年尚欲笺释《外经》,以求正于大雅君子也。”由此可知《外经微言》是陈士铎晚年在医学理论上集大成的著作,其中八十一篇专题论述,每篇各有特色,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内经》的理论,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黄帝外经-第一卷

[清代]陈士择远公  述义

 

 

 

陰陽顛倒篇第一


黃帝聞廣成子窈窈冥冥之旨,歎廣成子之謂天矣。退而夜思,尚有未獲。遣鬼臾區問于岐伯天師曰:帝問至道于廣成子。

 

廣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無思慮營營,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汝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身可以不老也。天師必知厥義,幸明晰之。

 

岐伯稽首奏曰:大哉言乎,非吾聖帝安克聞至道哉。帝明知故問,豈欲傳旨于萬祀乎,何心之仁也!臣愚,何足知之。然仁聖明問,敢備述以聞。窈冥者,陰陽之謂也。昏默者,內外之詞也。視聽者,耳目之語也。至道無形而有形,有形而實無形。無形藏於有形之中,有形化於無形之內,始能形與神全,精與神合乎。

 

鬼臾區曰:諾,雖然,師言微矣,未及其妙也。

 

岐伯曰:乾坤之道,不外男女。男女之道,不外陰陽。陰陽之道,不外順逆。順則生,逆則死也。陰陽之原,即顛倒之術也。世人皆順生,不知順之有死;皆逆死,不知逆之有生,故未老先衰矣。

 

廣成子之教示帝行顛倒之術也。

 

鬼臾區贊曰:何言之神乎。雖然,請示其原。

 

岐伯曰:顛倒之術,即探陰陽之原乎。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視聽之中有神也。探其原而守神,精不搖矣。探其原而保精,神不馳矣。精固神全,形安能敝乎。

 

鬼臾區覆奏帝前。

 

帝曰:俞哉,載之《外經》,傳示臣工,使共聞至道,同游於無極之野也。

 

 

陳士鐸曰:此篇帝問而天師答之,乃首篇之論也。問不止黃帝,而答止天師者,帝引天師之論也。帝非不知陰陽顛倒之術,明知故問,亦欲盡人皆知廣成子之教也。

 

 

 

順逆探原篇第二

 


伯高太師問于岐伯曰:天師言顛倒之術,即探陰陽之原也,其旨奈何?

岐伯不答,再問曰,唯唯三問。

 

岐伯歎曰:吾不敢隱矣。夫陰陽之原者,即生克之道也。顛倒之術者,即順逆之理也。

          知顛倒之術,即可知陰陽之原矣。

 

伯高曰:陰陽不同也。天之陰陽,地之陰陽,人身之陰陽,男女之陰陽,何以探之哉?岐伯曰:知其原亦何異哉!

 

伯高曰:請顯言其原。

岐伯曰:五行順生不生,逆死不死。生而不生者,金生水而克水,水生木而克木,

        木生火而克火,火生土而克土,土生金而克金,此害生於恩也。

        死而不死者,金克木而生木,木克土而生土,土克水而生水,水克火而生火,

        火克金而生金,此仁生於義也。

        夫五行之順相生而相克,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

        逆之至者,順之至也。

 

伯高曰:美哉言乎。然何以逆而順之也?

岐伯曰:五行之順,得土而化。五行之逆,得土而神。土以合之,土以成之也。

 

伯高曰:餘知之矣。陰中有陽,殺之內以求生乎。陽中有陰,生之內以出死乎。

        余與帝同遊幹無極之野也。

岐伯曰:逆而順之,必先順而逆之。絕欲而毋為邪所侵也,守神而毋為境所移也,

        練氣而毋為物所誘也,保精而毋為妖所耗也。服藥餌以生其津,

        慎吐納以添其液,慎勞逸以安其髓,節飲食以益其氣,其庶幾乎。

 

伯高曰:天師教我以原者全矣。

岐伯曰:未也,心死則身生,死心之道,即逆之之功也。心過死則身亦不生,

        生心之道又順之之功也。順而不順,始成逆而不逆乎。

 

伯高曰:志之矣,敢志秘誨哉。

 

陳士鐸曰;伯高之問,亦有為之問也。順中求逆,逆處求順,亦死克之門也。

          今奈何求生於順乎。于順處求生,不若于逆處求生之為得也。

黄帝外经与外经微言 黄帝外经(上)

 

 

 

回天生育篇第三

 


雷公問曰:人生子嗣,天命也。豈盡非人事乎?

岐伯曰:天命居半,人事居半也。

 

雷公曰:天可回乎?

岐伯曰:天不可回,人事則可盡也。

 

雷公曰:請言人事。

岐伯曰:男子不能生子者,病有九;女子不能生子者,病有十也。

 

雷公曰:請晰言之。

岐伯曰:男子九病者:精寒也,精薄也,氣餒也,痰盛也,精澀也,相火過旺也,

        精不能射也,氣鬱也,天厭也。

        女子十病者:胞胎寒也,脾胃冷也,帶脈急也,肝氣鬱也,痰氣盛也,

        相火旺也,腎水衰也,任督病也,膀胱氣化不行也,氣血虛而不能攝也。

 

雷公曰:然則治之奈何?

岐伯曰:精寒者,溫其火乎。精薄者,益其髓乎。氣餒者,壯其氣乎。

        痰盛者,消其涎乎。精澀者,順其水乎。火旺者,補其精乎。

        精不能射者,助其氣乎。氣鬱者,舒其氣乎。

        天厭者,增其勢乎,則男子無子而可以有子矣。不可徒益其相火也。

        胞胎冷者,溫其胞胎乎。脾胃冷者,暖其脾胃乎。帶脈急者,緩其帶脈乎。

        肝氣鬱者,開其肝氣乎。痰氣盛者,消其痰氣乎,相火旺者,平其相火乎。

        腎水衰者,滋其腎水乎。任督病者,理其任督乎。

        膀胱氣化不行者,助其腎氣以益膀胱乎。

        氣血不能攝胎者,益其氣血以攝胎乎,則女子無子而可以有子矣。

        不可徒治其胞胎也。

 

雷公曰:天師之言,真回天之法也。然用天師法男女仍不生子奈何?

岐伯曰:必夫婦德行交虧也。修德以宜男,豈虛語哉。

 

陳士鐸曰:男無子有九,女無子有十,似乎女多於男也。誰知男女皆一乎,

     知不一而一者,大約健其脾胃為主,脾胃健而腎亦健矣,何必分男女哉。       

 

 

 

天人壽夭篇第四


伯高太師問岐伯曰:余聞形有緩急,氣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堅脆,皮有厚薄,

         可分壽天然乎?

岐伯曰:人有形則有氣,有氣則有骨,有骨則有肉,有肉則有皮。形必與氣相合也,

        皮必與肉相稱也,氣血經絡必與形相配也,形充而皮膚緩者壽。

        形充而皮膚急者天。形充而脈堅大者,氣血之順也,順則壽。

        形充而脈小弱者,氣血之衰也,衰則危。形充而顴不起者,肉勝於骨也,

        骨大則壽,骨小則天。形充而大,肉(月囷)堅有分理者,皮勝於肉也,

        肉疏則天,肉堅則壽。形充而大肉無分理者,皮僅包乎肉也,肉厚壽,

        肉脆夭。此天生,人不可強也,故見則定人壽夭,即可測人生死矣。

 

少師問曰:若師言,人之壽天天定之矣,無豫於人乎?

岐伯曰:壽夭定於天,挽回天命者人也。壽夭聽於天;戕倨湫魏。

        瀉泄其精髓,耗散其氣血,不必至天數而先天者,天不任咎也。

 

少師曰:天可回乎?

岐伯曰:天不可回,而天可節也。節天之有餘,補人之不足,不亦善全其天命乎。

 

伯高太師聞之曰:岐天師真善言天也。世人儇仓不足,烏能留人之有餘哉。

少師曰:伯高非知在人之天者乎。在天之夭,難回也。在人之夭,易延也。吾亦修吾之天,以全天命乎。

 

陳遠公曰:天之天難延,人之天易延。亦訓世延人之夭也。

          伯高之論,因天師之教而推廣之,不可輕天師而重伯高也。

 

 

 

命根養生篇第五


伯高太師複問岐伯曰:養生之道,可得聞乎?

岐伯曰:愚何足以知之。

 

伯高再問。

岐伯曰:人生天地之中,不能與天地並久者,不體天地之道也。天錫人以長生之命,

        地錫人以長生之根。天地錫人以命根者,父母子之也。

        合父母之精,以生人之身,則精即人之命根也。

        魂魄藏於精之中,魂屬陽,魄屬陰,魂趨生,魄趨死。夫魂魄皆神也。

        凡人皆有神,記憶體則生,外遊則死。魂最善遊,由於心之不寂也。

 

廣成子謂:抱神以靜者,正抱心而同寂也。

 

伯高曰:夫精者,非腎中之水乎?水性主動,心之不寂者,不由於腎之不靜乎?

岐伯曰:腎水之中,有真火在焉。水欲下而火欲升,此精之所以不靜也。

        精一動而心搖搖矣。然而制精之不動,仍在心之寂也。

 

伯高曰:吾心寂矣,腎之精欲動奈何?

岐伯曰:水火原相須也,無火則水不安,無水則火亦不安。

        制心而精動者,由於腎水之涸也。補先天之水以濟心,則精不動而心易寂矣。

 

陳遠公曰:精出於水,亦出於水中之火也。 精動由於火動,火不動則精安能搖乎?!

          可見精動由於心動也,心動之極則水火俱動矣。故安心為利精之法也。

 

 

 

救母篇第六


容成問于岐伯曰:天癸之水,男女皆有之,何以婦人經水謂之天癸乎?

岐伯曰:天癸水,壬癸之水也。壬水屬陽,癸水屬陰,二水者先天之水也。

        男為陽,女為陰,故婦人經水以天癸名之。其實壬癸未嘗不合也。

 

容成曰:男子之精,不以天癸名者,又何故歟?

岐伯曰:精者,合水火名之。水中有火,始成其精。呼精而壬癸之義已包於內,

        故不以天癸名之。

 

容成曰:精與經同一水也,何必兩名之?

岐伯曰:同中有異也。男之精,守而不溢;女之經,滿而必泄也。癸水者,海水也,

        上應月,下應潮,月有盈虧,潮有往來,女子之經水應之,故潮汐月有信,

        經水亦月有期也。以天癸名之,別其水為癸水,隨天邽檗D移耳。

 

容成曰:其色赤者何也?

岐伯曰:男之精,陽中之陰也,其色白。女之經,陰中之陽也,其色赤。況流于任脈,

        通於血海,血與經合而成濁流矣。

 

容成曰:男之精虧而不溢者,又何也?

岐伯曰:女子陰有餘陽不足,故滿而必泄。男子陽有餘陰不足,故守而不溢也。

 

容成曰:味咸者何也?

岐伯曰:壬癸之水,海水也。海水味鹹,故天癸之味應之。

 

容成曰:女子二七經行,稚女不行經何也?

岐伯曰:女未二七則任沖未盛,陰氣未動,女猶純陽也,故不行經耳。

 

容成曰:女過二七,不行經而懷孕者,又何也?

岐伯曰:女之變者也,名為暗經,非無經也。無不足,無有餘,乃女中最貴者。

        終身不字,行調息之功,必長生也。

 

容成問曰:婦女經水,上應月,下應潮,宜月無愆期矣。何以有至有不至乎?

岐伯曰:人事之乖違也。天癸之水,生於先天,亦長於後天也。婦女縱欲傷任督之脈,

        則經水不應月矣。懷抱憂鬱以傷肝膽,則經水閉而不流矣。

 

容成曰:其故何也?

岐伯曰:人非水火不生,火乃腎中之真火,水乃腎中之真水也。水火盛則經盛,

        水火衰則經衰。任督脈通於腎,傷任督未有不傷腎者。交接時,縱欲泄精,

        精傷任督之脈亦傷矣。任督脈傷,不能行其氣於腰臍,則帶脈亦傷,

        經水有至有不至矣。夫經水者,火中之水也。水衰不能制火,則火炎水降,

        經水必先期至矣。火衰不能生水,則水寒火冷,經水必後期至矣。

        經水之愆期,因水火之盛衰也。

 

容成曰:肝膽傷而經閉者,謂何?

岐伯曰:肝藏血者也,然又最喜疏泄。膽與肝為表裏也,膽木氣鬱,肝木之氣亦鬱矣。

        木鬱不達,任沖血海皆抑塞不通,久則血枯矣。

 

容成曰:木鬱何以使水之閉也?

岐伯曰:心腎無咎不交者也。心腎之交接,責在胞胎,亦責在肝膽也。

        肝膽氣鬱,胞胎上交肝膽,不上交於心,則腎之氣亦不交於心矣。

        心腎之氣不交,各臟腑之氣抑塞不通,肝克脾,膽克胃,脾胃受克,

        失其生化之司,何能資於心腎乎?水火未濟,肝膽之氣愈鬱矣。

        肝膽久鬱,反現假旺之象,外若盛內實虛。

        腎因子虛轉去相濟涸水,而鬱火焚之,木安有餘波以下泄乎?

        此木鬱所以水閉也。

 

鬼臾區間曰:氣鬱則血閉,血即經乎?

岐伯曰:經水,非血也。

 

鬼臾區曰:經水非血,何以血閉而經即斷乎?

岐伯曰:經水者,天一之水也,出於腎經,故以經水名之。

 

鬼臾區曰:水出於腎,色宜白矣,何赤乎?

岐伯曰:經水者,至陰之精,有至陽之氣存焉,故色赤耳,非色赤即血也。

 

鬼臾區曰:人之腎有補無瀉,安有餘血乎?

岐伯曰:經水者,腎氣所化,非腎精所泄也。女子腎氣有餘,故變化無窮耳。

 

鬼臾區曰:氣能化血,各經之血不從之而泄乎?

岐伯曰:腎化為經,經化為血,各經氣血無不隨之而各化矣。

        是以腎氣通則血通,腎氣閉則血閉也。

 

鬼臾區曰:然則氣閉宜責在腎矣,何以心肝脾之氣鬱而經亦閉也?

岐伯曰:腎水之生,不由於三經。腎水之化,實關於三經也。

 

鬼臾區曰:何也?

岐伯曰:腎不通肝之氣,則腎氣不能開。腎不交心之氣,則腎氣不能上。

        腎不取脾之氣,則腎氣不能成。蓋交相合而交相化也。

        苟一經氣鬱,氣即不入於腎,而腎氣即閉矣。

        況三經同鬱,腎無所資,何能化氣而成經乎?

        是以經閉者,乃腎氣之鬱,非止肝血之枯也。

        倘徒補其血,則郁不宣反生火矣。

        徒散其瘀,則氣益微反耗精矣。非惟無益,而轉害之也。

 

鬼臾區曰:大哉言乎!請勒之金石,以救萬世之母乎。

 

陳遠公曰:一篇救母之文,真有益於母者也。講天癸無餘義,由於講水火無餘義也。

          水火之不通,半成於人氣之鬱。

          解鬱之法,在於通肝膽也,肝膽通則血何閉哉!正不必又去益腎也。

          誰知肝膽不鬱而腎受益乎,鬱之害亦大矣。

 

 

紅鉛損益篇第七


容成問曰:方士采紅鉛接命,可為訓乎?

歧天師曰:慎欲者采之,服食延壽;縱欲者采之,服食喪軀。

 

容成曰:人能慎欲命自可延,何藉紅鉛乎?

岐伯曰:紅鉛延景丹也。

 

容成曰:紅鉛者,天癸水也。雖包陰陽之水火,溢滿於外則水火之氣盡消矣,

        何以接命乎?

岐伯曰:公之言,論天癸則可,非論首經之紅鉛也。

        經水甫出戶輒色變,獨首經之色不遽變者,全其陰陽之氣也。

        男子陽在外,陰在內;女子陰在外,陽在內。首經者,坎中之陽也。

        以坎中之陽補離中之陰,益乎不益乎。獨補男有益,補女有損。

        補男者,陽以濟陰也;補女者,陽以亢陽也。

 

容成曰:善。

 

陳遠公曰:紅鉛何益於人,講無益而成有益者,辨其既濟之理也。

          誰謂方士非恃之以接命哉。

 

 

 

初生微論篇第八

 


容成問曰:人之初生,目不能睹,口不能餐,足不能履,舌不能語,

          三月而後見,八月而後食,期歲而後行,三年而後言,其故何也?

歧伯曰:人之初生,兩腎水火未旺也。三月而火乃盛,故兩目有光也。

        八月而水乃充,故兩齦有力也。期歲則髓旺而髕生矣。三年則精長而囟合矣。

        男十六天癸通,女十四天癸化。

 

容成曰:男以八為數,女以七為數,予知之矣。天師于二八二七之前,內經何未言也?

岐伯曰:內經首論天癸者,歎天癸難生易喪也。

        男必至十六而天癸滿,年未十六皆未滿之日也。

        女必至十四而天癸盈,年未十四皆末滿之日也。

        既滿既盈,又隨年俱耗,示人宜守此天癸也。

 

容成曰:男八八之後猶存,女七七之後仍在,似乎天癸之未盡也。

        天師何以七七、八八之後不再言之歟?

岐伯曰:予論常數耳,常之數可定,變之數不可定也。予所以論常不論變耳。

 

陳遠公曰:人生以天癸為主,有則生,無則死也。常變之說,惜此天癸也。

          二七、二八之論,亦可言而言之,非不可言而不言也。

 

 

 

骨陰篇第九


鳥師問于岐伯曰:嬰兒初生,無膝蓋骨,何也?

岐伯曰:嬰兒初生,不止無膝蓋骨也,囟骨、耳後完骨皆無之。

 

鳥師曰:何故也?

歧伯曰:陰氣不足也。陰氣者,真陰之氣也。

        嬰兒純陽無陰,食母乳而陰乃生,陰生而囟骨、耳後完骨、膝蓋骨生矣。

        生則兒壽,不生則夭。

 

鳥師曰:其不生何也?

歧伯曰:三骨屬陰,得陰則生,然亦必陽旺而長也。

        嬰兒陽氣不足,食母乳而三骨不生,其先天之陽氣虧也。

       陽氣先漓,先天已居於缺陷,食母之乳補後天而無餘,此三骨之所以不生也。

        三骨不生又焉能延齡乎!

 

鳥師曰:三骨缺一,亦能生乎?

岐伯曰:缺一則不全乎其人矣。

 

鳥師曰:請悉言之。岐伯曰:因門不合則腦髓空也;完骨不長則腎宮虛也;

        膝蓋不生則雙足軟也。腦髓空則風易入矣;腎宮虛則聽失聰矣;

        雙足軟則顛僕多矣。

 

鳥師曰:吾見三骨不全亦有延齡者,又何故歟?

岐伯曰:三者之中,惟耳無完骨者亦有延齡,然而疾病不能無也。

        若囟門不合、膝蓋不生,吾未見有生者。蓋孤陽無陰也。

 

陳遠公曰:孤陽無陰,人則不生,則陰為陽之天也。無陰者無陽也。

          陽生於陰之中,陰長於陽之外,有三骨者,得陰陽之全也。

黄帝外经-第二卷

[清代]陈士择远公  述义

 

 


媾精受妊篇第十


雷公問曰:男女媾精而受妊者,何也?

岐伯曰:腎為作強之官,故受妊而生人也。

 

雷公曰:作強而何以生人也?

岐伯曰:生人者,即腎之技巧也。

 

雷公曰:技巧屬腎之水乎,火乎?

岐伯曰:水火無技巧也。

 

雷公曰:離水火又何以出技巧乎?

岐伯曰:技巧成於水火之氣也。

 

雷公曰:同是水火之氣,何生人有男女之別乎?

岐伯曰:水火氣弱則生女,水火氣強則生男。

 

雷公曰:古雲:女先泄精則成男,男先泄精則成女。

       今曰:水火氣弱則生女,水火氣強則生男。何也?

 

岐伯曰:男女俱有水火之氣也,氣同至則技巧出焉,一有先後不成胎矣。

        男泄精,女洩氣,女子泄精則氣脫矣,男子洩氣則精脫矣,烏能成胎?!

 

雷公曰:女不泄精,男不洩氣,何以受妊乎?

岐伯曰:女氣中有精,男精中有氣,女洩氣而交男子之精,男泄精而合女子之氣,

        此技巧之所以出也。

 

雷公曰:所生男女,有強有弱,自分于父母之氣矣。但有清濁壽夭之異,何也?

岐伯曰:氣清則清,氣濁則濁,氣長則壽,氣促則夭。皆本子父母之氣也。

 

雷公曰:生育本於腎中之氣,餘已知之矣。但此氣也,豫於五臟七腑之氣乎?

岐伯曰:五臟七腑之氣,一經不至皆不成胎。

 

雷公曰:媾精者,動腎中之氣也。與五臟七腑何豫乎?

岐伯曰:腎藏精,亦藏氣。藏精者,藏五臟七腑之精也。藏氣者,藏五臟七腑之氣也。

        藏則俱藏,泄則俱泄。

 

雷公曰:洩氣者,亦泄血乎?

岐伯曰:精即血也。氣無形?血有形,無形化有形,有形不能化無形也。

 

雷公曰:精非有形乎?

岐伯曰:精雖有形,而精中之氣正無形也。無形隱於有形,故能靜能動。

        動則化耳,化則技巧出矣。

 

雷公曰:微哉言乎,請傳之奕祀,以彰化育焉。

 

陳士鐸曰:男女不媾精,斷不成胎。胎成於水火之氣,此氣即男女之氣也。

          氣藏於精中,精雖有形而實無形也。形非氣乎,故成胎即成氣之謂。

 

 

 

社生篇第十一


少師問曰:人生而白頭,何也?

岐伯曰:社日生人,皮毛皆、白,非止髩發之白也。

 

少師曰:何故乎?

岐伯曰:社日者,金日也。皮毛須髩皆白者,得金之氣也。

 

少師曰:社日非金也,天師謂之金日,此餘之未明也。

岐伯曰:社本土也,氣屬金,社日生人犯金之氣。金氣者,殺氣也。

 

少師曰:人犯殺氣,宜天矣,何又長年乎?

岐伯曰:金中有土,土乃生氣也。

        人肺屬金,皮毛亦屬金,金之殺氣得土則生,逢金則鬥。

        社之金氣伐人皮毛,不入人臟腑,故得長年耳。

 

少師曰:社日生人皮毛髩發不盡白者,又何故歟?

岐伯曰:生時不同也。

 

少師曰:何時乎?

岐伯曰:非己午時,必辰戌醜未時也。

 

少師曰:巳午火也,火能制金之氣,宜矣。辰戌醜未土也,不助金之氣乎?

岐伯曰:社本土也,喜生惡泄,得土則生,生則不克矣。

 

少師曰:同是日也,何社日之凶如是乎?

岐伯曰:歲月日時俱有神司之,社日之神與人最親,其性最喜潔也,生產則穢矣。

        兩氣相感,兒身受之,非其煞之暴也。

 

少師曰:人生有記,赤如朱,青如靛,黑如鍋,白如雪,終身不散,何也?

        豈亦社日之故乎?

岐伯曰:父母交媾,偶犯遊神,為神所指,志父母之,過也。

 

少師曰:色不同者,何歟?

岐伯曰:隨神之氣異也。

 

少師曰:記無黃色者,何也?

岐伯曰:黃乃正色,人犯正神,不相校也,故亦不相指,不相指,故罔所記耳。

 

陳遠公曰:社日生人,說來有源有委,非孟浪成文者可比。

 

 

 

天厭火衰篇第十二


容成問曰:世有天生男子音聲如女子,外勢如嬰兒,此何故歟?

岐伯曰:天厭之也。

 

容成曰:天何以厭之乎?

岐伯曰:天地有缺陷,安得人盡皆全乎?

 

容成曰:天未嘗厭人,奈何以天厭名之。

岐伯曰:天不厭而人必厭也,天人一道,人厭即天厭矣。

 

容成曰:人何不幸成天厭也了?

岐伯曰:父母之咎也。人道交感,先火動而後水濟之,火盛者生子必強,

        火衰者生子必弱,水盛者生子必肥,水衰者生子必瘦。

        天厭之人,乃先天之火微也。

 

容成曰:水火衰盛分強弱肥瘦,宜也,不宜外陽之細小。

岐伯曰:腎中之火,先天之火,無形之火也。腎中之水,先天之水,無形之水也。

        火得水而生,水得火而長,言腎內之陰陽也。水長火,則水為火之母;

        火生水,則火為水之母也。人得水火之氣以生身,則水火即人之父母也。

        天下有形不能生無形也,無形實生有形。外陽之生,實內陽之長也。

        內陽旺而外陽必伸,內陽旺者得火氣之全也。內陽衰矣,外陽亦何得壯大哉?

 

容成曰:火既不全,何以生身乎?

岐伯曰: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天厭之人,但火不全耳,未嘗無陰陽也;

        偏于火者,陽有餘而陰不足,偏于水者,陰有餘而陽不足也。

        陽既不足,即不能生厥陰之宗筋,此外陽之所以屈而不伸也,毋論剛大矣。

 

容成曰:善。

 

陳遠公曰:外陽之大小,視水火之偏全,不視陰陽之有無耳。說來可聽。

 

 

 

經脈相行篇第十三


雷公問曰:帝問脈行之逆順若何,餘無以奏也。願天師明教以聞。

岐伯曰:十二經脈有自上行下者,有自下行上者,各不同也。

 

雷公曰:請悉言之。

岐伯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此上下相行之數也。

 

雷公曰:尚未明也。

岐伯曰:手之三陰:太陰肺,少陰心,厥陰包絡也。手太陰從中府走大指之少商,

        手少陰從極泉走小指之少沖,手厥陰從天池走中指之中沖。皆從臟走手也。

        手之三陽:陽明大腸,太陽小腸,少陽三焦也。

        手陽明從次指商陽走頭之迎香,手太陰從小指少澤走頭之聽宮,

        手少陽從四指關沖走頭之絲竹空,皆從手走頭也。

        足之三陽:太陽膀胱,陽明胃,少陽膽也。足太陽從頭睛明走足小指之至陰,

        足陽明從頭頭維走足次指之厲兌,足少陽從頭前關走四指之竅陰,

        皆從頭走足也。

        足之三陰: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也。

        足太陰從足大指內側隱白走腹之大包,足少陰從足心湧泉走腹之俞府,

        足厥陰從足大指外側大敦走腹之期門,皆從足走腹也。

 

雷公曰:逆順若何?

岐伯曰:手之陰經,走手為順,走臟為逆也;手之陽經,走頭為順,走手為逆也;

        足之陰經,走腹為順,走足為逆也;足之陽經,走足為順,走頭為逆也。

 

雷公曰:足之三陰,皆走於腹,獨少陰之脈下行,何也?豈少陰經易逆難順乎?

岐伯曰:不然,天沖脈者,五藏六腑之海也。五藏六腑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

        滲諸陽,灌諸精,下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沖,循陰陽內廉入胭中,

        伏行(骨行)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由少陰經滲三陰,

        其在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

        故別絡邪結則跗上脈不動,不動則厥,厥則足寒矣。

        此足少陰之脈少異于三陰而走腹則一也。

 

雷公曰:其少異于三陰者為何?

岐伯曰:少陰腎經中藏水火,不可不曲折以行,其脈不若肝脾之可直行於腹也。

 

雷公曰:其走腹則一者何?

岐伯曰:腎之性喜逆行,故由下而上,蓋以逆為順也。

 

雷公曰:逆行宜病矣。

岐伯曰:逆而順故不病,若順走是違其性矣,反生病也。

 

雷公曰:當盡奏之。

岐伯曰:帝問何以明之?

 

公奏曰:以言導之,切而驗之,其髁必動。乃可以驗逆順之行也。

 

雷公曰:謹奉教以聞。

 

陳遠公曰:十二經脈有走手、走足、走頭、走腹之異,各講得鑿鑿。

          其講順逆不同處,何人敢措一辭。

 

 

 

經脈終始篇第十四


雷公問于岐伯曰:十二經之脈既有終始,《靈》《素》詳言之。

        而走頭、走腹、走足、走手之義,尚未明也,願畢其辭。

岐伯曰:手三陽從手走頭,足三陽從頭走足,乃高之接下也。足三陰從足走腹,

        手三陰從腹走手,乃卑之趨上也。陰陽無間,故上下相迎,高卑相迓,

        與晝夜迴圈同流而不定耳。夫陰陽者,人身之夫婦也;

        氣血者,人身之陰陽也。夫倡則婦隨,氣行則血赴,氣主煦之,血主濡之。

        乾作天門,大腸司其事也。巽作地戶,膽持其權也。泰居艮,小腸之昌也。

        否居坤,胃之殃也。

 

雷公曰;善,請言順逆之別。

岐伯曰:足三陰自足走腹,順也;自腹走足,逆也。足三陽自頭走足,順也;

        自足走頭,逆也。手三陰自藏走手,順也;自手走藏,逆也。

        手三陽白手走頭,順也;自頭走手,逆也。夫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惟足少陰腎脈繞而下行,與肝脾直行者,以沖脈與之並行也,是以逆為順也。

 

陳遠公曰:十二經有頭腹手足之殊,有順中之逆,有逆中之順,說得更為明白。

 

 

經氣本標篇第十五


雷公問于岐伯曰:十二經氣有標本乎?

岐伯曰:有之。

 

雷公曰:請言標本之所在。

岐伯曰: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

        標在窗籠之前。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三寸中,標在背腧。

        足厥陰之奉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腧。足陽明之本在厲兌,

        標在人迎,頰挾頏顙。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中,標在舌本乎。

        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

        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

        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陽,標在顏下合鉗上。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中,

        標在腋內動脈。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腧。

        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三寸。此標本之所在也。

 

雷公曰:標本皆可刺乎?

岐伯曰:氣之標本皆不可刺也。

 

雷公曰;其不可剌,何也?

岐伯曰;氣各有沖,沖不可刺也。

 

雷公曰:請言氣沖。

岐伯曰:胃氣有沖,腹氣有沖,頭氣有沖,脛氣.有沖,皆不可剌也。

 

雷公曰:頭之沖何所乎?

岐伯曰:頭之沖,腦也。

 

雷公曰:胸之沖何所乎?

岐伯曰:胸之沖,膺與背腧也。喻亦不可剌也。

 

雷公曰:腹之沖何所乎?

岐伯曰:腹之沖,背腧與沖脈及左右之動脈也。

 

雷公曰:脛之沖何所乎?

岐伯曰:脛之沖,即臍之氣街及承山踝上以下。此皆不可刺也。

 

雷公曰:不可刺止此乎?

岐伯曰: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于胸中,藏於氣海,出於肺,循咽喉,呼吸而出入也。

        是氣海猶氣街也,應天地之大數,出三入一,皆不可剌也。

 

 

陳遠公曰:十二經氣各有標本,各不可剌。不可刺者,以沖脈之不可剌也。

          不知沖脈即不知刺法也。

 

 

 

臟腑闡微篇第十六


雷公問于岐伯曰:臟止五乎?腑止六乎?

岐伯曰:臟六腑七也。

 

雷公曰:臟六何以名五也?

岐伯曰:心肝脾肺腎五行之正也,故名五臟。胞胎非五行之正也,雖臟不以臟名之。

 

雷公曰:胞胎何以非五臟之正也?

岐伯曰:心火也,肝木也,脾土也,肺金也,腎水也,一臟各屬一行。

        胞胎處水火之歧;非正也,故不可稱六臟也。

 

雷公曰:腎中有火亦水火之歧也,何腎稱臟乎?

岐伯曰:腎中之火先天火也,居兩腎中而腎專司水也。

        胞胎上系心,下連腎,往來心腎,接續於水火之際,可名為火,

        亦可名為水,非水火之正也。

 

雷公曰:然則胞胎何以為臟乎?

岐伯曰:胞胎處水火之兩歧,心腎之交,非胞胎之系不能通達上下,寧獨婦人有之,

        男子未嘗無也。吾因其兩歧,置於五臟之外,非胞胎之不為臟也。

 

雷公曰:男女各有之,亦有異乎?

岐伯曰:系同而口異也。男女無此系,則水火不交,受病同也。女系無口,則不能受妊,

        是胞胎者,生生之機,屬陰而藏于陽,非臟而何。

 

雷公曰:胞胎之口又何以異?

岐伯曰:胞胎之系,上出於心之膜膈,下連兩腎,此男女之同也。惟女下大而上細,

        上無口而下有口,故能納精以受妊。

 

雷公曰:腑七而名六何也?

岐伯曰:大小腸、膀胱、膽、胃、三焦、包絡,此七腑也。遺包絡不稱腑者,尊帝耳。

 

雷公曰;包絡可遺乎?

岐伯曰:不可遺也。包絡為脾胃之母,土非火不生。

        五臟六腑之氣咸仰於心君,心火無為,必藉包絡有為,

        往來宣佈胃氣,能入脾氣,能出各臟腑之氣,始能變化也。

 

雷公曰:包絡既為一腑,奈何尊帝遺之。尊心為君火,稱包絡為相火,可乎?

        請登之《外經》鹹以為則。

 

陳遠公曰:臟六而言五者,言臟之正也。腑七而言六者,言腑之偏也。

          舉五而略六,非不知胞胎也;舉六而略七,非不知包絡也。

          有雷公之間,而胞胎包絡昭於古今矣。

 

 

考訂經脈篇第十七


雷公問于岐伯曰:十二經脈天師詳之,而所以往來相通之故,尚來盡也。

        幸宣明奧義,傳諸奕祀可乎?

岐伯曰:可,肺屬手太陰,太陰者,月之象也,月屬金,肺亦屬金。肺之脈走於手,

        故曰手太陰也。起於中焦胃脘之上,胃屬土,土能生金,是胃乃肺之母也。

        下絡大腸者,以大腸亦屬金,為胃之庶於,而肺為大腸之兄,兄能包弟,

        足以網羅之也。絡即網羅包舉之義。循於胃口者,以胃為肺之母,

        自必游熙於母家,省受胃土之氣也。肺脈又上於膈,胃之氣多,

        必分氣以給其子,肺得胃母之氣,上歸肺宮,必由膈而升肺。

        受胃之氣肺自成家,於是由中焦而脈乃行,橫出腋下,畏心而不敢犯也。

        然而肺之系實通於心,以心為肺之君,而肺乃臣也,臣必朝於君,

        此述職之路也。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者,又謁相之門也。

        心主即心包絡,為心君之相,包絡代君以行事。心克肺金,

        必借心主之氣以相刑。呼吸相通,全在此系之相聯也。肺稟天玉之尊,

        必奉宰輔之令,所以行于少陰心主之前而不敢緩也。自此而下,

        幹肘中乃走於臂,由臂而走於寸口魚際,皆肺脈相通之道。

        循魚際出大指之端,為肺脈之盡。經脈盡,複行,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

        乃旁出之脈也。

 

 

雷公曰:脾經若何了?

岐伯曰:脾乃土臟,其性濕,以足太陰名之。太陰之月,夜照於土,月乃陰象,

        脾屬土,得月之陰氣,故乙太陰名之。其脈起於足之大指端,

        故又曰足太陰也。脾脈既起於足下,下必升上,由足大指內側肉際,

        過橫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

        乃入肝經之路也。夫肝木克脾,宜為脾之所畏,何故脈反通於肝,

        不知肝雖克土,而木亦能成土,土無木氣之通,則土少發生之氣,

        所以畏肝而又未嘗不喜肝也。交出足厥陰之前,圖合於肝木耳。

        上膝肢內前廉入腹者,歸於睥經之本臟也。蓋腹,脾之正宮,

        睥厲土居於中州,中州為天下之腹,脾乃人一身之腹也。脾與胃為表裏,

        脾內而胃外,脾為胃所包,故絡於胃。脾得胃氣則脾之氣始能上升,

        故脈亦隨之上鬲,趨喉嚨而至舌本,以舌本為心之苗,而脾為心之子,

        子母之氣自相通而不隔也。然而舌為心之外竅,非心之內廷也,

        脾之脈雖至於舌,而終未至於心,故其支又行,

        借胃之氣從胃中中脘之外上鬲,而脈通於膻中之分,上交于手少陰心經,

        子親母之象也。

 

雷公曰:心經若何?

岐伯曰:心為火臟,以手少陰名之者,蓋心火乃後天也。後天者,有形之火也。

        星應熒惑,雖屬火而實屬陰,且脈走於手,故以手少陰名之。

        他臟腑之脈皆起於手足,心脈獨起於心,不與眾脈同者,以心為君主,

        總攬權綱,不寄其任於四末也。心之系,五臟七腑無不相通,尤通者小腸也。

        小腸為心之表,而心實絡於小腸,下通任脈,

        故任脈即借小腸之氣以上通於心,為朝君之象也。心之系又上與肺相通,

        挾咽喉而入於目,以發其文明之彩也。複從心系上肺,下出腋下,

        循臑內後廉,行手厥陰經心主之後,下肘,循臂至小指之內出其端,

        此心脈系之直行也。又由肺曲折而後,並脊直下,與腎相貫串,當命門之中,

        此心腎既濟之路也。夫心為火臟,懼畏水克,何故系通於腎,

        使腎有路以相犯乎?不知心火與命門之火原不可一日不相通也,

        心得命門之火則心火有根,心非腎水之滋則心火不旺。

        蓋心火必得腎中水火以相養,是以克為生也。既有腎火腎水之相生,

        而後心之系各通臟腑,無擀格之憂矣。由是而左通於肝,肝本屬木,

        為生心之母也。心火雖生於命門先天之火,

        而非後天肝木培之則先天之火氣亦不旺,故心之系通於肝者,

        亦欲得肝木相生之氣也。肝氣既通,而膽在肝之旁,通肝即通於膽,

        又勢之甚便者,況膽又為心之父,同本之親尤無阻隔也。

        由是而通於脾,脾乃心之子也,雖脾土不藉心火之生,然胃為心之愛子,

        胃土非心火不生,心既生胃,生胃必生脾,此脾胃之系所以相接而無間也。

        由是而通於肺,火性炎上,而肺葉當之,得母有傷,然而頑金非火不柔,

        克中亦有生之象,倘肺金無火則金寒水冷,胃與膀胱之化源絕矣,

        何以溫腎而傳化於大腸乎。由是而通於心主,心主即膻中包絡也,

        為心君之相臣,奉心君以司化,其出入之經,較五臟六腑近,真有心喜亦喜,

        心憂亦憂之象,呼吸相通,代君司化以使令夫三焦,

        俾上中下之氣無不畢達,實心之系通之也。

 

 

雷公曰:腎經若何?

岐伯曰:腎屬水,少陰正水之象。海水者,少陰水也,隨月為盈虛,而腎應之。

        名之為足少陰者,脈起于足少陰之下也,由足心而上,循內踝之後,

        別入跟中,上膊出膕上股貫脊,乃河車之路,即任督之路也。然俱屬於腎,

        有腎水而河車之路通,無腎水而河車之路塞,有腎水而督脈之路行,

        無腎水而督脈之路斷,是二經之相通相行,全責於腎,故河車之路、督脈之路,

        即腎經之路也。由是而行於肝,母入於子舍之義也。由是而行于脾,

        水行於地中之義也。過肝脾二經而絡於膀胱者,以腎為膀胱之裏,

        而膀胱為腎之表,膀胱得腎氣而始化,正同此路之相通,氣得以往來之耳。

        其絡於膀胱也,貫脊會督而還出於臍之前,通任脈始得達於膀胱,

        雖氣化可至,實有經可通而通之也。其直行者,又由肝以入肺,

        子歸母之家也。由肺而上循喉嚨,挾舌本而終,是欲朝君先通於喉舌也。

        夫腎與心雖若相克而實相生,故其系別出而繞於心,又未敢遽朝於心君,

        注胸之膻中包絡而後,腎經之精上奉,化為心之液矣,此君王下取于民之義,

        亦草野上貢于國之誼也。各臟止有一而腎有二者,兩儀之象也。

        兩儀者,日月也。月主陰,日主陽,似腎乃水臟宜應月不宜應日,

        然而月之中未嘗無陽之氣,日之中未嘗無陰之氣,

        腎配日月正以其中之有陰陽也。陰藏于陽之中,陽隱于陰之內,疊相為用,

        不啻日月之照臨也.蓋五臟七腑各有水火,獨腎臟之水火處於無形,

        乃先天之水火,非若各臟腑之水火俱屬後天也。夫同是水火,腎獨屬之先天,

        實有主以存乎兩腎之間也。主者,命門也。

        命門為小心,若太極之象能生先天之水火,因以生後天之水火也。

        於是裁成夫五臟七腑,各安于諸宮,享其奠定之福,化生於無窮耳。

 

雷公曰:肝經若何?

岐伯曰:肝屬足厥陰。厥陰者,逆陰也,上應雷火。脈起足大指叢毛之際,

        故以足厥陰名之。雷火皆從地起,騰於天之上,其性急,不可制抑,

        肝之性亦急,乃陰經中之最逆者,少拂其意,則厥逆而不可止。

        循跗上上踝,交出太陰脾土之後,上胭內廉,循腹入陰毛中,過陰器,

        以抵於小腹,雖趨肝之路,亦趨脾之路也。既趨於脾,必趨於胃矣。

        肝之系既通於脾胃,凡有所逆,必先犯於脾胃矣,亦其途路之熟也。

        雖然,肝之系通於脾胃,而肝之氣必歸於本宮,故其系又走于肝葉之中,

        肝葉之旁有膽附焉,膽為肝之兄,肝為膽之弟,膽不絡肝而肝反絡膽者,

        弟強于兄之義也。上貫膈者,趨心之路也。肝性急,宜直走于心之宮矣,

        乃不直走於心,反走膜鬲,布於脅肋之間者,母慈之義也。

        慈母憐子必為子多方曲折,以厚其藏,脅肋正心宮之倉庫也,然而其性正急,

        不能久安於脅肋之間,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於目系,

        上出額間而會督脈于巔項,乃木火升上之路也。其支者,從目系下頰環唇,

        欲隨口舌之竅以泄肝木之鬱火也。其支者,又從肝別貫膈,上注肺中,

        畏肺金之克木,通此經為偵探之途也。

 

雷公曰:五臟已知其旨矣。請詳言七腑。

岐伯曰:胃經亦稱陽明者,以其脈接大腸手陽明之脈,由鼻額而下走於足也。

        然而胃經屬陽明者,又非同大腸之謂。胃乃多氣多血之腑,

        實有日月並明之象,乃純陽之腑,主受而又主化也。陽主上升,

        由額而遊行於齒口唇吻,循頤頰耳前而會於額顱,以顯其陽之無不到也。

        其支別者,從頤後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行足少陰之外,

        下隔通腎與心包之氣。蓋胃為腎之關,又為心包之用,得氣於二經,

        胃始能蒸腐水穀以化精微也。胃既得二經之氣,必歸於胃中,故仍屬胃也。

        胃之旁絡於脾,胃為脾之夫,脾為胃之婦,脾聽胃使,以行其呋咭病

        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內廉,挾臍而入氣街。氣街者,氣沖之穴也,

        乃生氣之源,探源而後,氣充於乳房,始能散佈各經絡也。

        其支者,起於胃口,循腹過足少陰腎經之外,本經之裏下至氣街而合,

        仍是取氣於腎,以助其生氣之源也。由是而胃既得氣之本,乃可下行,

        以達於足。從氣街而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循脛下跗,

        入中指之內庭而終者,皆胃下達之路也。其支者,從膝之下廉三寸,

        別入中指之外間,複是旁行之路,正見其多氣多血,無往不周也。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問,出足厥陰,交于足太陰,避肝木之克,

        近脾土之氣也。

 

雷公曰:請言三焦之經。

岐伯曰;三焦屬之手少陽者,以三焦無形,得膽木少陽之氣,

        以生其火而脈起於手之小指次指之端,故以手少陽名之。

        循手腕出臂貫肘,循層之外,行手太陽之裏,手陽明之外,

        火氣欲通於大小腸也。上肩循臂臑,交出足少陽之後,

        正倚附於膽木以取其木中之火也。下缺盆,由足陽明之外面交會於膻中;

        之上焦,散佈其氣而絡繞於心包絡;之中焦,又下膈入絡膀胱以約下焦。

        若胃若心包絡若膀胱,皆三焦之氣往?來於上中下之際,

        故不分屬於三經而仍專屬於三焦也。然而三焦之氣雖往來於上中下之際,

        使無根以為主,則氣亦時聚時散,不可久矣。詎知三焦雖得膽木之氣以生,

        而非命門之火則不長。三焦有命門以為根而後,布氣於胃,

        則胃始有哂弥畽C;布氣於心包絡,則心包絡始有行之權;布氣於膀胱,

        則膀胱始有呋病F渲д撸瑥碾中而上,出缺盆之外,土項系耳後,

        直上出耳上角至顓,無非隨腎之火氣而上行也。其支者,又從耳後入耳中,

        出耳前,過客主人之穴,交頰至目銳眥,亦火性上炎,隨心包之氣上行。

        然目銳眥實系膽經之穴,仍欲依附木氣以生火氣耳。

 

雷公曰:請言心主之經。

岐伯曰:心主之經即包絡之府也,又名膻中。屬手厥陰者,以其代君出治,

        為心君之相臣,臣乃陰象,故屬陰。然奉君令以出治,有不敢少安於頃刻,

        故其性又急,與肝木之性正相同,亦以厥陰名之,因其難順而易逆也。

        夫心之脈出於心之本宮,心包絡之脈出於胸中,包絡在心之外,正在胸之中,

        是脈出於胸中者,正其脈屬於包絡之本宮也。各臟腑脈出於外,

        心與包絡脈出於中,是二經較各臟腑最尊也。夫腎系交於心包絡,

        實與腎相接,蓋心主之氣與腎宮命門之氣同氣相合,故相親而不相離也。

        由是下於膈,曆絡三焦,以三焦之腑氣與命門心主之氣彼此實未嘗異,

        所以籠絡而相合為一,有表裏之名,實無表裏也。其支者,循胸中出脅抵腋,

        循屬內行于太陰肺脾少陰心腎之中,取肺腎之氣以生心液也。入脈下臂,

        入掌內,又循中指以出其端。其支者,又由掌中循無名指以出其端,

        與少陽三焦之脈相交會,正顯其同氣相親,表裏如一也。

        夫心主與三焦兩經也,必統言其相合者,蓋三焦無形。

        借心主之氣相通於上中下之間,故離心主無以見三焦之用,

        所以必合而言之也。

 

雷公曰:請言膽經。

岐伯曰:膽經屬足少陽者,以膽之脈得春木初陽之氣,而又下趨於足,

        故以足少陽名之。然膽之脈雖趨於足,而實起目之銳眥,

        接手少陽三焦之經也。由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循頸,行手少陽之脈前,

        至肩上,交出手少陽之後,以入缺盆之外,無非助三焦之火氣也。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之後,雖旁出其支,

        實亦仍顧三焦之脈也。其支者,別自目外而下大迎,合手少陽三焦,

        抵於(出頁),下頸,複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膜、膈、心包絡,以絡于肝,

        蓋心包絡乃膽之子,而肝乃膽之弟,故相親而相近也。第膽雖肝之兄,

        而附於肝,實為肝之表,而屬於膽。肝膽兄弟之分,即表裏之別也。

        膽分肝之氣,則膽之汁始旺,膽之氣始張,而後可以分氣於兩脅,

        出氣街,統毛際而橫入髀厭之中也。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

        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乃下循髀外,行太陽陽明之間,

        欲竊水土之氣以自養也。出膝外廉,下肋骨以直抵絕骨之端,

        下出外踝,循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乃其直行之路也。其支者,又別跗上,

        入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以交于足厥陰之脈,

        親肝木之氣以自旺,蓋陽得陰而生也。

 

 

雷公曰:請言膀胱之經。

岐伯曰:膀胱之經屬足太陽者,蓋太陽為巨陽,上應於日,膀胱得日之火氣,

       下走於足,猶太陽火光普照於地也。其脈起目內眥,交手太陽小腸之經,

       受其火氣也。上額交巔,至耳上角,皆火性之炎上也。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

       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兩旁下行,抵於腰,入循膂絡腎,蓋膀胱為腎之表,

       故系連於腎,通腎中命門之氣,取其氣以歸膀胱之中,始能氣化而出小便也。

       雖氣出於腎經,而其系要不可不屬之膀胱也。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以貫臀,

       入胭中而止,亦借腎氣下達之也。其支者,從膊內別行下貫脾膂,下曆尻臀,

       化小便通陰之器而下出也。過髀樞,循髀外下合胭中,下貫於兩踹內,

       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交于足少陰之腎經,

       亦取腎之氣可由下面升,以上化其水也。

 

雷公曰:請言小腸之經。

岐伯曰:小腸之經屬手太陽者,以脈起於手之小指,又得心火之氣而名之也。

        夫心火屬少陰,得心火之氣,宜稱陰矣。然而心火居於內者為陰,

        發於外者為陽,小腸為心之表也,故稱陽而不稱陰,且其性原眉陽,

        得太陽之日氣,故亦以太陽名之。其脈上腕出踝,循臂出肘,

        循履行手陽明少陽之外,與太陽膽氣相通,欲得金氣自寒,欲得木氣自生也。

        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當膻中而絡於心,合君相二火之氣也。

        循咽下膈以抵於胃,雖火能生胃,而小腸主出不主生,何以抵胃,

        蓋受胃之氣,呋⒍闫桑q之生胃也。故接胃之氣,

        下行任脈之外,以自歸於小腸之正宮,非小腸之屬而誰屬乎。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頰上至目銳眥,入於耳中,此亦火性炎上,

        欲趨竅而出也。其支者,別循頰上頗,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以交足太陽膀胱之經,蓋陽以趨陽之應也。

 

雷公曰:請言大腸之經。

岐伯曰:大腸之經名為手陽明者,以大腸職司傳化,有顯明昭著之意,陽之象也。

        夫大腸屬金,宜為陰象,不屬陰而屬陽者,因其主出而不主藏也。

        起於手大指次指之端,故亦以手名之。循指而入於臂,入肘上臑,

        上肩下入缺盆而絡於肺,以肺之氣能包舉大腸,而大腸之系亦上絡於肺也。

        大腸得肺氣而易於傳化,故其氣不能久留於膈中,而系亦下膈,

        直趨大腸以安其傳化之職。夫大腸之能開能闔,腎主之,

        是大腸之氣化宜通于腎,何-以大腸之系絕,不與腎會乎。

        不知肺金之氣即腎中水火之氣也,腎之氣必來於肺中,

        而肺中之氣既降於大腸之內,則腎之氣安有不入於大腸之中者乎。

        不必更有系通腎,而後得其水火之氣,始能傳化而開合之也。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還出夾兩口吻,交於唇中之左右,

        上挾鼻孔,正顯其得肺腎之氣,隨肺腎之脈而上升之征也。

 

陳遠公曰:十二經脈各說得詳盡,不必逐段論之。

 

 

包絡配腑篇第十八


天老問于岐伯曰:天有六氣,化生地之五行,地有五行,化生人之五臟。

        有五臟之陰,即宜有五腑之陽矣,何以臟止五,腑有七也?

岐伯曰:心包絡,腑也,性屬陰,故與臟氣相同,所以分配六腑也。

 

天老曰:心包絡既分配腑矣,是心包絡即臟也,何不名臟而必別之為腑耶?

岐伯曰:心包絡,非臟也。

 

天老曰:非臟列於臟中,毋乃不可乎?

岐伯曰:臟稱五不稱六,是不以臟予包絡也。腑稱六,不稱七,是不以腑名包絡也。

 

天老曰:心包絡,非臟非腑何以與三焦相合乎?

岐伯曰:包絡與三焦為表裏,二經皆有名無形,五臟有形與形相合,

        包絡無形,故與無形相合也。

 

天老曰:三焦為孤臟,既名為臟,豈合于包絡乎?

岐伯曰:三焦雖亦稱臟,然孤而寡合,仍是腑非臟也,舍包絡之氣,實無可依,

        天然配合,非勉強附會也。

 

天老曰:善。

 

雷公曰:肺合大腸,心合小腸,肝合膽,脾合胃,腎合膀胱,此天合也。

       三焦與心包絡相合,恐非天合矣。

岐伯曰:包絡非臟而與三焦合者,包絡裏三焦表也。

 

雷公曰:三焦腑也,何分表裏乎?

岐伯曰:三焦之氣,本與腎親,親腎不合腎者,以腎有水氣也。

        故不合腎而合于包絡耳。

 

雷公曰:包絡之火氣出於腎,三焦取火於腎,不勝取火于包絡乎。

岐伯曰:膀胱與腎為表裏,則腎之火氣必親膀胱而疏三焦矣。

        包絡得腎之火氣,自成其腑,代心宣化,雖腑猶臟也。

        包絡無他腑之附,得三焦之依而親,

        是以三焦樂為表,包絡亦自安於裏,孤者不孤,自合者永合也。

 

雷公曰:善。

 

應龍問曰:包絡腑也,三焦亦自成腑,何以為包絡之使乎?

岐伯曰:包絡即膻中也,為心膜鬲,近于心宮,遮護君主,其位最親,其權最重,

        故三焦奉令不敢後也。

 

應龍曰:包絡代心宣化,宜各臟腑皆奉令矣,何獨使三焦乎了?

岐伯曰:各腑皆有表裏,故不聽包絡之使,惟三焦無臟為表裏,故包絡可以使之。

 

應龍曰:三焦何樂為包絡使乎?

岐伯曰:包絡代心出治,腑與臟同,三焦聽使于包絡,猶聽使於心,故包絡為裏,

        三焦為表,豈勉強附會哉。

應龍曰:善。

 

陳士鐸曰:包絡之合三焦,非無因之合也。包絡之使三焦,因其合而使;之也,然合者,仍合於心耳,非包絡之司為合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5551/29443147276.html

更多阅读

姐夫与小姨子 养父番外游泳池肉

姐夫与小姨子中国男人的小姨子情节,应该成为当代中国男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体现了现代男人的骨子里的传统家庭观念,进一步说明现代社会男人的社会生存和竞争压力加剧,以及他们对美、对幸福、对基本人权的追求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同

仓央嘉措,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番外

他是一个传世活佛,本应心无红尘,但却受情爱牵绊。他的生命短促苍凉,但那传奇的经历,却留给后人昙花一现的美丽。这就是仓央嘉措,西藏六世达赖喇嘛,15岁时被选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到拉萨举行坐

蔷薇花枝与灰烬+番外作者:刈蓝

刚才提到这篇就把以前写的推文翻出来了,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已经无法直视自己两年前写的东西OTZ============现代温馨慢热文,但是耐心看下去觉得挺有味道的。文名感觉有点BG风,其实是有深意的,蔷薇花代表着BOSS,灰烬代表炮灰受,两个本该

声明:《黄帝外经与外经微言 黄帝外经(上)》为网友莫待花无空折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