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不见泰山的上一句是什么吗?该成语出自《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成语资料】
发音:yīyèzhàngmù,bùjiàntàishān
物理原理:人要想看见物体,就要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有叶片挡住光线时,就是泰山那样大的物体射出的光线,也不会射入人眼,人也就看不见叶片以外的物体了。
近义词:井底之蛙管窥蠡测管中窥豹坐井观天
用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
词性:贬义词
现状:现已被编入北京市中考2014年语文考试说明
示例: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成语出处】
《鹖冠子·天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成语示例》1、你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2、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切不可“~”,这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楚人居贫的日子,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译文】
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螳螂窥伺蝉时使自己隐身的那枚树叶,来摘取它。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种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妻子)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内心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wWW.aIhUaU.cOm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当堂审问,楚人自己诉说事件从头到尾的经过,县官大笑起来,释放了他,没有治罪。
本故事告诉我们楚人居贫而不能守志,心生邪念、利令智昏,因而做出自欺欺人的事。
意义:讽刺了利欲熏心,想不劳而获,自欺欺人、轻信妄说的人。
成语:楚人隐形中楚人是十分愚蠢的人,贪婪的人,用成语概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篇讽刺性的寓言,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丑角一样的形象,他的一言一行,无不让我们发笑,引起我们思索。《楚人隐形》中的楚人,令人发笑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处是他对书上的荒唐内容信以为真;由无知的天真产生了无知的行动。再一处是他大概是因为找到了“隐身之宝”太激动了吧,把能“隐形”的树叶掉到地上了;偏偏地上的落叶又很多,分辨不清哪一片树叶才是可以隐形的,他居然想出了个笨办法,把所有的树叶都扫起来带回家,尽管有“数斗”之多,他也不嫌麻烦。第三处就是他拿着树叶到集市上去,当着人家的面去拿人家的东西。这个楚人的想法和行为闹到了十分荒唐可笑的地步,愚昧无知引来了愚蠢行为,让他落得被公差捆绑起来押送到县衙门这样可悲的下场。《楚人隐形》引人发笑,但又令人深思:像“楚人”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是也常能见到的吗?他们和楚人的思维方式一样,无视现实;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总是凭主观想象,他认为怎样就是怎样;总是想当然地做事情,结果把事情弄得很糟。这些人都有一个弱点,就是自以为是。希望我们读过这则笑话之后,也能照一照这面镜子,想一想我们平时有没有犯过像这则笑话里所描述的错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