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思考(三)](http://img.aihuau.com/images/e/78607/5716060404571248556198.jpg)
(敢问,我是谁?谁是我?)
三、大胆地问出来。 孩子们心中有许多问题,可惜是有些老师缺乏问题意识,没有鼓励孩子们大胆问出来,以致孩子们丧失了发问的兴趣。有问题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会问问题的孩子是能创新的孩子,能问到要害处的孩子一定是不可多得的精英人才。在这方面,教师的职责就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指出解决问题方向,鼓励自主探究问题答案。 1.问他人。不耻下问是中国人学习的智慧,是语言交流的智慧,也是生存的智慧。有问题意识,鼓励孩子们问出来,才会获得解疑释惑的满足。学习中存疑,向他人求教,是借他人的智慧丰润自己的捷径。即使他人的释疑并不能使自己满意,还可以征询更多人的意见,提高自己的分辨能力,俗话叫博采众长。学问学问,离不开问题。 2.问自己。问自己,突出强调首先是自己的独立思考,经过自己大脑对遗存的问题进行过滤,筛选出经过自己思考后已经解决的问题,自己暂时还无法解决的问题两大类。这样的区分,对自己而言就是一个大的进步。既可以验证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收获解决问题的喜悦,还可以保留继续探索问题的兴趣,一举多得,乐此不疲。 例如:五年级《范仲淹的故事》,课题中的“仲”字在上册已经要求“四会”掌握了,在下册课题中继续加了拼音,学习中如果有问题意识,就会问:课题中的“仲”字为什么加拼音?进而通过上下册生字表的对比,思考原因。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辨别能力,完全可以得出“重复,没必要”的结论。如果进一步得出“编者的失误”结论,对孩子们而言,更是最大的收获。此时,教师如果能利用这样的资源,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相信孩子们的收获和体验是从未有过的,甚至令人喜出望外。 教师们不妨进行一次语文系列实践活动的尝试。在这方面17校云海芳老师带领学生发现《冬爷爷的图画》插图有误,与编者开展互动活动,已经得到编辑部信函回复。他们的意见得到充分肯定。这样的语用实践活动,肯定能吸引孩子们使用语言的兴趣,调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形成良性的语用互动氛围。 3.问词典。在学校读书,有老师相伴,学习相对轻松。孩子们终究有一天会离老师而去,而词典可以成为与孩子们终身相伴的老师。从小培养孩子们使用词典的习惯,一定使孩子们终身受益。对现在小学生而言,有一种错误的倾向,使用词典是为了应付考试,必须纠正。学生自己有问题,先问自己,后问字典,最后问他人,体现了自身成长的三个阶段,可以循序渐进展开训练。 例如:一年级《猫和老鼠》一课,文中有花猫“翘着胡须”,插图中花猫的胡须向下耷拉着。这种图文的矛盾对立,显然影响学生对“翘”字词义的理解。如何引导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词义,的确需要思考。方法步骤:其一,问词典确定“翘”字原意;其二,读文本,理解花猫警惕的本意;其三,讨论分析插图的失误;其四,开展语言运用的系列综合实践活动。相信一年级的孩子们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后,对“翘”字的理解将终身难忘,对语文的实践活动也将终身难忘。 4.问未知。培养孩子们大胆地问出来,其实就是引导孩子们对未知领域的关注。通过对未知领域的探究,质疑,培养孩子们科学思维的品质。问未知,也是关注自己的未来。会问善问,养成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就会提升一个人的思维水平,避免盲从,进而培养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格特点,才不会人云亦云。这是育人的根本。 (金铎擂鼓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