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具不但决定了坐姿,而且还决定了礼仪,跪、跽和拜就是其中的三种礼仪。
跪:
小篆
跪,《四书释地》:“两膝著地,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为表示敬意、关心或请罪、致谢时,跪坐的人们伸腰,臀部离开脚后跟,做出要拜的趋势,这就是跪。《说文》:“跪,拜也。”“跪”字右边这个“危”是表义,表示这种姿态倾侧而不稳定。
跽:
小篆
《说文解字》:“跽,长跪也。”这里的长并不是时间长的意思,而是身体加长,即耸身、挺直腰杆,上身及大腿呈直线,与地面呈90度角,做出要站立的趋势,即为长跪。跪,上身与地面小于90度,而长跪则正好90度。
拜:

小篆 金文
从甲骨文的字形可以看出,是一个人双手相向合并施礼的样子。《说文》:“拜从两手下。”跪坐的人伏背前俯就是拜。
跪和跽这种礼仪在现今做起来有些麻烦,但在跪坐时代就很容易,只不过需要伸伸腰而已(跽伸得直一些),动作并不大(如同我们现在坐在椅子上欠身致意一样)。即使是拜也不过稍微动作大了一些,向前俯伏一下。不过,在坐具升高以后,在做这些动作就麻烦一些,需要起立、离座、下跪、拜倒。但是,对于被拜之人来说,由于坐在高坐具上就增加了威严感和享受感(皇帝们就是在臣子们的跪拜中感受到了征服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