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哥 整理
1982年,索尼展示了它生产的第一台数码照相机,接着,用胶卷拍照、冲洗相片需在暗房中进行的“暗房时代”似乎便要宣告结束。数字化的今天,人们越来越痴迷数字摄影技术。各种软件附带的摄影功能,只需要按一个键,画面就变成了你想要的样子——或浮雕效果、或青铜模式、或光滑的皮肤效果……但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艺术家对这种“便利”很反感。他们认为,数字影像抹掉了“真实记录的痕迹”,这是曾经属于摄影的专利。他们更醉心于手工制作照片,追求那种非常物理性的原始感觉。
于是,一种古典的“印相工艺”复苏了。
定义 什么是印相工艺
手工印相技术其实是摄影的老祖宗。它的鼎盛期在摄影术诞生后的50年,它的衰败是在20世纪初,当旧工艺逐渐被新的稳定性更好的高感度银盐工艺所替代时。
早在摄影术尚没有完全传入中国时,西方的古典手工印相工艺已相当成熟,甚至被一代代新技术所替代。因此该技术至今没有完全被中国摄影界认识。所以,如果你只是简单地认为,手工印相是暗房里操作的那种晒相技术,那就错了。它有别于以往银盐感光的介质技术,其原料和方法更多元且复杂。它更像一门手工艺术,所涉及的纸张、温度、水质、空气湿度以及时间控制等,都存在着相互间的可变关系,需要丰富的经历和经验才能驾驭。
这恰恰给予了手工印相艺术以原始的魅力,吸引了一批充满想象力的摄影艺术家。早期手工印制照片属作坊性质,更像是艺人的手工艺品——不能使用放大机,底片与相纸接触印制,根据配方和工艺流程显影。从底片的制作到每道工序的温度、湿度和时间控制,一切都需要按步骤和经验一步步完成,任何疏忽都会导致前功尽弃。但艺术家可以随意改变中间的任意环节,寻找新的影像样式。所以,只有完美的操作才可能得到一张完美的影像作品,可能还是唯一的一张。
原理 感光试剂成像
尽管手工印相艺术含多种不同技术手法,但原理并不复杂,主要依靠两类感光试剂成像。
一类是感光乳剂自身具有的显色性,感光后再显影、定影成固定影像。这是现在最常见的感光方式,比如铁盐、铂、钯等工艺类;另一类是重铬酸钾类感光剂,它依靠固化有色的粘黏剂来制造影像,比如明胶法、奶酪法等,这也是最早制作彩色照片的方法。
还有一种工艺和第二种原理相近,基本方法都是运用重铬酸盐的特性。重铬酸盐和粘黏剂硬化后形成凹凸版再印刷照片,这和现在的胶版印刷原理相仿。比如铜凹版印相工艺、感光树脂凹版工艺。
这些技法都是1839年摄影术宣布诞生后,由科学家和艺术家们通过实验,用不同化学、光学手法不断地尝试,最终确定的摄影显现技术。
手工印相制作可以根据摄影师的要求自行选择不同质感的纸张或介质。比如水彩纸、铅画纸、宣纸,甚至布匹、木板等。根据显像配方与流程要求,将成像乳剂涂布于纸张上或其他选定的呈现介质上,通过阳光或紫外线感光后,最终得到照片。其间,分别以不同的冲洗配方、技术和介质来参与成像,并通过实验获得各种不同效果的单色或彩色照片。
比如丹·埃斯塔布鲁克采用盐纸进行印相工艺制作。他的一些作品如《海上》系列,表面加入了水彩和水粉颜料,但这些颜色最终与画面上“色彩褪去”的摄影影像形成了对比,带来了艺术效果。其他一些作品, 如《白旗》和《你的辫子》则是在曝光后的卡罗式负片上,继续用铅笔绘制出来的。
(内容选摘自《经典手工影像》 浙江摄影出版社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