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本来就没有道理,所以谁讲谁有理。
“依恋理论”认为,一个人成年后拥有什么样的爱情,与婴儿时代与母亲的情感模式有很大关系。
早期的研究将母婴之间的情感模式分为三种倾向: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焦虑性。安全型的人对亲密关系感到安全,通常善于经营温暖而稳定的关系;焦虑型的人渴望亲密,但过于投入,总是担心对方能否回报同样的爱;逃避型的人将亲密视为自我独立性的丧失,总是试图与对方划清界限,离的近了他会逃跑。
“爱情三角理论”是斯坦伯格提出的爱情心理学模型,爱情由三个元素构成:亲密、激情与承诺。
亲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和分享等内容,是爱情的“热度”;激情指性的欲望,以对身体的欲望激起为特征;承诺是指自己愿意投身于与所爱的人保持并且主动维持这种感情,带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他归纳了爱情的八种类型:
一、喜欢:只有亲密部分;
二、迷恋:只存在激情成分;
三、空爱:只有承诺的成分;
四、浪漫之爱:结合了亲密与激情;
五、友谊之爱:包括亲密和承诺;
六、愚爱:激情加上承诺;
七、无爱:三种成分俱无;
八、完整的爱:三种成分皆有。
爱情是个故事:
有人相信亲密关系是合股关系,这是商业故事。
有人喜欢吓唬伴侣,或者被自己的伴侣吓到,这是恐怖故事。
如果伴侣离我而去,我的生活将是一片空白,这是成瘾故事。
爱情是一场游戏,输赢的不确定性才是好玩之处,这是游戏故事。
有人觉得伴侣像外星人一样不可思议,难以理解,这是科幻故事。
有人相信爱情不加照顾就会枯萎,这是园艺故事。
有人认为在感情上太严肃了会毁掉感情,这是幽默故事。
有人喜欢同时约会不同的对象,每个对象符合某种特殊的要求,这是收藏家故事。
有人认为在一段感情中由一个人掌控绝大部分重要决定更有效率,这是独裁政府的故事。
有人认为外表吸引力是寻找伴侣最重要的标准,这是艺术故事。
有人认为满足伴侣的性需求和性趣味非常重要,这是色情故事。
有人相信牺牲是真爱的关键部分,这是悲情故事。
对爱情的预设
我们之所以爱上某人,只是因为这个人身上的某种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你的故事对爱情的预设。
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关于爱情的预设,它不仅内化了我们对于爱情的理想,并受到我们的个性特征、成长背景,与父母、朋友、兄弟姐妹的相处方式,青春期的交往经历等等。对我们影响最深的主题,往往是那些最个人的体验(通常是痛苦的经历)。
爱情中的自我
如果你曾经有过被拒绝的历史,对于拒绝就会特别敏感,即使对方并无拒绝的意思。于是,拒绝就成为你的爱情故事中的一个主旋律,并编织到每一个情节之中。或者,你曾经遭遇过感情的背叛,即使在一段新的情感中也会不自觉地寻找对方不忠的迹象——欺骗已经成为你的故事的一个主题。
在感情的语境中,事实与虚构之间不可能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所以,我们的爱情故事更像是虚实难辨的小说,其中既引用了真实生活中的事件,又加入了个人诠释,以强化戏剧效果。
常常有人抱怨自己情场不走运,总是遇到同样类型的坏男人或女人,却没有意识到,是他(她)自己下意识地寻找相同类型的角色来扮演他(她)一直以来所预设的爱情故事。时间久了,故事经常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当你遇到一个在某种程度上与故事相符合的人,故事本身就会变成一个玫瑰色的过滤镜。镜子里的他处处符合你的爱情理想。
有时候,我们不是爱上一个人,而是爱上一个关于这个人的故事。直到幻象散去,你才发现自己原来活在一个自以为是的故事里,或者你不再喜欢自己正在演绎的故事。然后,我们开始创造种种分手的理由,就像我们一开始创造种种相爱的理由。
所以,爱情永远面对考验和诱惑,不仅因为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而且我们永远都有可能遇到一个更符合故事的人,或者前方可能有更好的故事在等待。在人生的某个点上,你必须决定,到底是继续寻找最完美的故事或伴侣,还是满足并珍惜当下已经拥有的情感。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听起来就是一个园艺故事。一段爱情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找到那个完美的另一半,而在于长久不断的浇灌与抚育,把自己身上一切有生命力的品质赋予伴侣。
所以,你想有一段幸福的感情,就要从理解自己的故事开始。你到底想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当然,你也可以修改自己的故事,毕竟你是自己故事的作者。
改编自《你的爱情是什么故事?》作者: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