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木用材鉴赏,黄杨木料小,质地却坚韧、细腻,色泽浅黄温润,黄杨木雕成品颜色悦目、均匀,具有象牙般的色泽,俗称“象牙黄”,雕刻品会随着时间流逝,色泽逐年加深,给人以古朴、文雅感觉,因而受到收藏爱好者的普遍喜爱。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黄杨木鉴别方法。
从色泽和包浆辨别
黄杨木木雕在存放中会自然变色,颜色会逐年加深。根据色泽深浅和包浆就可以大致判断出木雕的年代,年代越久的黄杨木木雕,其色泽越深,包浆越亮;反之,则色泽越浅,包浆越少。
用“香蕉水”辨别
黄杨木木雕的做旧是用一种“油麻色”染成。作伪的色泽不自然,且没有包浆。鉴别时可用aIhUaU.COM软布或棉签蘸取小量“香蕉水”擦拭,赝品会褪色,真品不会褪色。
黄杨木的生长特征黄杨木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高一般为l~3米。树皮呈灰色,外皮有规则的剥裂,茎枝呈四棱形,叶对生,革质,呈圆形、倒卵形、椭圆形等。四季常青,枝叶茂盛,生长非常缓慢,每年只大约生长一寸。
黄杨木边材呈淡黄色,木质纹理细密、通直,生长轮不明显,木质坚韧,质地光洁,新剖木有淡香,木质异常坚韧,非常适宜精雕细琢。
黄杨木生长极其缓慢,很难有大料,很难做成大件家具。黄杨木色泽均匀悦目,纹理坚韧细腻,是雕刻的极好原料,多用于与其他高档材质搭配镶嵌,或精雕细琢成极佳的雕刻作品。
黄杨木木雕简介
黄杨木生长缓慢,俗有“千年矮”之称。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温润,具有象牙效果,年久色愈深,古朴美观。适宜刻雕小型陈设品。浙江是黄杨木雕传统重点产区,主要分布于乐清和温州。浙江黄杨木雕发源于乐清县,距今约150年。起源于龙灯骨架上装饰的木雕小佛像,清末发展成为艺术欣赏品。本世纪初,朱子常创作的“捉迷藏”等优秀作品,在南洋劝业会和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奖。建国后,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涌现不少优秀作品。技法上,除圆雕、镂雕、深浅浮雕外,还创作了镶嵌等过种方法。着名艺人王凤祚创作的“苏武放羊”,曾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现在浙江黄杨木雕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的黄杨木雕产地,除浙江的乐清、温州外,还有广东的潮州和上海等地。
黄杨木雕作品赏析
黄杨木雕释迦牟尼佛涅盘像
作品取上等黄杨木精雕而成。佛祖释迦牟尼发饰螺髻,面部方圆,宽额细眉,两只大耳紧贴面部,双目微闭,上挑的眼角和直挺的高鼻衬托出面庞恬静秀丽,雍容大度。宽敞的通肩大衣紧贴周身;佛祖跣足,右手撑首,左手拂身,安详侧卧,裸露的胸部正中饰有“瑞相”、“卍”佛教标志。下垂的裙裾覆盖周身,衣褶垂叠,层次分明,线条流畅自如。
作品取上等黄杨木材雕成。三宝太监足蹬官靴,立于山石之上,头戴官帽,身着交领紧身衣,外披一件宽袖长袍。郑和面目清秀,双眉弯挑,两眼凝视前方,双耳紧贴面部,耳垂硕大,双手轻拽披风交领。从雕刻技术看,用刀娴熟,线条流畅,衣纹飘逸,极具清晚期风格。
清中期黄杨木雕济公戏童子人物组像
作品为取优质黄杨木精心雕刻而成的人物组像,老红木器座。济公身着交领长衫,左手托一小鞋,右手执一破蒲扇。身体微曲,张嘴嘻笑,逗童子开心。童子身着短褂长裤,左脚穿鞋,右脚跣足,头部上仰,双手合十作揖,恳求济公还其小鞋。济公面部表情诙谐幽默,童子满脸谦恭,乞怜之态惟妙惟肖,极具世俗气息。整组作品构思精巧,造形比例准确,人物神态生动,刀工娴熟,线条流畅,衣纹褶皱自然,包浆莹润,是一件清中期难得的艺术珍品。
作品为取优质黄杨木精心雕刻的人物组像,老红木器座;东坡长髯扶胸,头戴官帽,身着长衫,右手托一端砚,挺身伫立,面部表情冷峻深邃。佛印身着僧袍,右手拂胸,端立于东坡左侧;童子双手捧着砚盒,侍立于东坡右侧。
清代黄杨木雕观音座像
观音造像取黄杨木雕刻而成,一扇硕大的荷叶从翻转的波涛中挺立,六朵莲花或含苞或绽放,观音端坐于荷叶之上,面形圆润秀美,高鼻小嘴,细眉弯如嫩月,一波三折的两眼微睁呈曲线形,双唇微启,面带微笑,表情和蔼可亲;发丝上捋,束扎发髻的头巾披至两肩,身着宽大的通肩大衣,露出肌肤光洁的胸部,颈戴珠串项饰,左手支荷叶,右手衬面,沉静安详,脸、胸、手、足的肌肤表现极富女性之美;特别是衣纹的表现多为圆刀雕刻,充分显示了衣服的质感。作品整体包浆厚实,刀法圆润,线条流畅,生动传神,充分体现了清代晚期黄杨木雕的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