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2 17:29:24)
如果说课改之路是由“临帖、用帖、入帖、破帖、成帖”5个阶段所组成,那么,在经历了初期的“强行突破”后,教师队伍会出现一些“分层”迹象——少数优秀教师已成功进入“破帖”阶段,他们拥有自己的经验,渐入佳境;而大多数教师还在“用帖”与“入帖”阶段徘徊,有的满足于已经掌握的高效课堂基本知识和流程,停滞不前,有的虽努力向下一阶段前进,但内心却产生了新的困惑,进入又一个心理压力期。当然,还有极少数教师,观念转变极其缓慢,为自己充当高效课堂的看客寻找各种理由。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成为高效课堂的“弄潮儿”十分重要。但是,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工作较多,集体教研活动会受到许多客观情况的制约。有时,学校精心准备的集智备课活动、集体教研活动,教师到不齐,活动也流于形式。长此以往,校本培训活动会受到影响,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也会受到制约。
在学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做法——建设“名师孵化园”,利用任务驱动机制,实行公开课训练法,助推教师成长,寻求高效课堂的“破帖”之道。
学校腾出一间宽大的教室,作为“名师孵化园”。学校为教师排出课表,一般情况下,每天上午第一、二、三节课和下午第一节课是教师开展公开课的时间。这样,每天4节公开课,一周就有20节,这20节课分别由20名不同的教师来承担,一个月轮换一次。
公开课不仅有上课的教师,还要有听课、评课、议课的教师。这些教师会相互结对、共同成长。比如,王老师认领的公开课是每周二上午的第二节课,张老师刚好周二上午第二节课是空闲的,那么,张老师就可以选择与王老师结对。王老师上公开课时,张老师就必须去听课,听完课之后,还要及时与王老师一起开展议课、评课等活动。
通过公开课的方式,教师经历了自主学习、自主合作、自主管理、强化训练的过程,学校也达到了促进教师平衡化发展的目的。对于每节公开课的评价,学校专门印制了“高效课堂‘五度’评价表”,要求教师按照“温度、高度、自主度、参与度、合作度”的“五度”评价标准,当堂听、当堂评。评价报告会定期收集、整理,作为教师参与高效课堂活动的记分依据。当然,在教师结对的过程中,学校也会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有意地把课改骨干教师与相对较弱的教师群体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和指导。
为了保证公开课训练的有效落实,学校会将其与“高效课堂教师积分法”统一起来。“高效课堂教师积分法”是学校自创的一套积分方法,涵盖了对教师各种课改行为的评价,全部量化打分。试讲公开课、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活动、写反思博客、承担研讨课任务等,这些都是打分的重要依据。学校会在学期末的绩效工资中专门拿出一部分,根据每个教师的得分多少进行分配。
每名教师都有自己的尊严和积极进取的要求。公开课训练法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它能够进一步点燃教师研究高效课堂的激情,为教师积极投身于高效课堂实践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学校要做的,就是给教师一个目标、一个舞台,再帮助他们找好观众,及时地给予他们鼓励和赞赏。剩下的事情,就是相信教师、解放教师、利用教师、发展教师。
在进行公开课试讲前,同一个备课组的教师,往往先进行集智备课,再结对观课议课,最后及时反馈、合理建议,并梳理成系统的“知识树”或思维导图。公开课完成后,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任务就完成了,因为课后的教学反思与总结也是至关重要的。每次课后,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以及参与结对的所有教师,都会进行教研,一起讨论公开课的不足之处和应该改进的地方。
“名师孵化园”一开始提出了打造“温度课堂”,找到了3个关键词——“微笑”、“包容”、“欣赏”。后来,学校将新课堂的生态,定位于“宁静”、“倾听”、“对话”。一所学校的课改要想最终“成帖”,一定要立足于校情,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从而营造出自己的课堂生态。当固化了课堂的流程与模式以后,学校必须继续向着营造自己的课堂生态前进。只有这样,改革才能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作者张春森单位系湖北省襄阳市前进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