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之三百八十七:元 甲骨文 元
《說文》:“元。始也。從一兀聲。”段注:“愚袁切”。
這個甲骨文字的發音一直沒有搞清楚,原因就是它到底是象形字、會意字還是形聲字沒有搞清楚。許慎說這個字“從一兀聲”,段注曰:“徐氏鍇云:'不當有聲字。以髡從兀聲,[車元]從元聲例之。’徐說非。古音元兀相為平入也。凡言從某某聲者。謂于六書為形聲也。”段玉裁這是用形聲字的聲符反推“元”字的發音,也就是以形聲字的今音反推古音。所以他認為“元”“兀”兩字古音相同,只是“元”為平聲字,“兀”為入聲字而已。遺憾的是這種方法只能證明甲骨文“元”今天的發音而不能證明它上古時的發音。
我認為,該甲骨文字的本字可以有多種組合,所以必先弄清楚它的造字的組合,才可以進一步確定該字屬于“六書”中的那一種造字,才能夠進一步確定該字的上古發音,
從本字看,甲骨文元上從上,下從人。所以有學者認為是人之上,即人首之意。許慎認為“元。始也。”取自于《爾雅·釋詁》。但是這個“始”應該是“人首”的引申義才對。那麼元為人首是不是就是“元”字的本義呢?于是全部的問題就集中在一個焦點上:殷商人爲什麽用這樣的字形造了一個字?這個字的本義到底是什麽?這個字的上古發音又到底是什麽?
甲骨文“元”的造字在于它是從示從人。請看上圖例二,這是一個典型的造字上部從示,下部從人。關鍵在于“示”和“人”共用了中間的一筆。這種造字方法在甲骨文中是有先例的。見《破譯326》甲骨文的“時”字在“止”和“日”的中間有一橫。“一”在甲骨文中代表“地”。該字的“一”居中,爲什麽?因為這是一個會意字,當這個“一”和它上面的“止”結合時,是甲骨文字“之”,其本義為“離開此地去某地”。同樣,當這個“一”字和它下面的“日”結合時,其會意為“太陽照射的位置”。
在破解了甲骨文“元”的造字結構以後,這個字的形音義就迎刃而解:
甲骨文元 上從示下從人。會意字。本義為主祭人或當代商王或首領。讀音為示人切。即神聲。由于殷商祭祀的主祭人就是天子,所以元的本義為天子,引申義為第一。如果是諸侯士大夫或一般家族祭祀,這個“元”應該指宗子,依然是元首或者第一。
唐時避諱,以“元”代“玄”,說明這兩個字古代音近可通。“玄”在河南東北部方言中發音介于suán和shuán之间。又:玄的韻母án和元的韻母(亦即人的韻母)én按照古韻中烝、談旁轉的規則兩字發音相通,可以反證甲骨文元在商代的河南安陽地區的發音可能是神聲。
卜辭:“庚申卜。旅。貞:叀元卜。用。在二月”(續1·39·9)元為第一占卜人。
卜辭:“侑元臣……允幸”(前4·32·5)我認為“元臣”類似後來的“首相”。
卜辭:“丙寅卜。令囗從元”(粹1303)
在殷商卜辭中,常用“元示”代表對上甲微的祭祀。元示應該是第一祭祀,意味著上甲微是殷商祭祀中第一受祭的祖先。這和上甲微恰好是第一位用天干命名的先王非常巧合。例:
卜辭:“辛巳卜。大。貞:有自上甲元示三牛,下示二牛。十二月”(前3·22·6)
在殷商以後的文字使用中,元的意義開始出現不斷地引申:
《詩經》:“建爾元子”,又見于《尚書·召誥》:“皇天上帝改厥元子”。這裡的元子本義為取商而代之的周天子。元子也就是甲骨文“元”的本義祭祀的主祭人的意思。
“方叔元老”【注】元。大也。五官之長。
“王之元舅”(應該是王之大舅)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狄人歸其元,面如生。以下三條為引申義:頭顱。
《孟子·卷六·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抱樸子·詰鮑》:遠取諸物,則天尊地卑,以著人倫之禮;近取諸身,則元首股肱,以表君臣之序。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元的詞義演變過程是:元子——主祭人——首領(為一群人之長的意思)——頭顱。
可見甲骨文元的字形中並無頭顱的意思,至于許慎說的“元。始也”則更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