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中有“春盘小菜、两碗稀烂下饭、一碗圳肉粉汤”的一套快餐,我常常让酒店业的同行猜猜西门庆府上的这套快餐共有几个菜?
《金瓶梅》是一部明代诞生的社会生活巨著,对于考察大宋徽宗皇帝年间至明代的饮食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中国快餐业也随着历史的变迁,尤其是在明代,发展到了巅峰的状态。
早在中国唐朝时,翰林学士李肇所著《国史补》记载:唐德宗临时召见吴凑,任命他为“京兆尹”,且要立即赴任。时间紧迫,为庆贺自己的升迁,吴凑还是邀请了亲友来家中欢宴。当亲友赶到时,酒宴也已摆好。客人不解,问何以能这般迅速?吴府的人回答道:“两市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可立办也。”这就是“立办”,算是唐代的快餐。到宋代时,在东京、杭城等地,市场上随处可见一种叫“逐时施行索唤”、和“咄嗟可办”的餐饮,也如现今一样,若繁忙无暇做饭,可叫快餐解决肚皮温饱问题。《都城纪胜》记载当时宋朝市场上已有供应众人四时点心的“荤素从食店”,它的宗旨亦是“任便索唤,不误主顾”。而且饮食花样繁多,各式馒头、饼、小食品、糕、裹蒸米食、炙鸭熟食应有尽有,多达百余种。宋话本《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对其“熬肉”的吃法曾有描写:“解开熬肉裹儿,擘开一个蒸饼,把四五块肥底熬肉多蘸些椒盐,卷做一卷,嚼得两口。”这种“熬肉”是一种无盐熟肉,可合蒸饼吃,随处可买得,也是专为旅行、有急事之人制作的方便快食,《梦粱录》说其“可以应仓卒之需”。《金瓶梅》中描写王婆子隔壁的小吃店,就是个快餐店。
《金瓶梅》第四十二回,当西门庆得知希大还没有吃过饭时,立马让厨房马上做来快餐:“不一时,就是春盘小菜、两碗稀烂下饭、一碗圳肉粉汤、两碗白米饭。”许多厨师见文解意,认为是三个菜一道汤。其实不然,严格的讲,只是一菜一汤的快餐而已。
春盘在中国晋代已有记载,那时称“五辛盘”。五辛广义讲是指五种辛辣(葱、蒜、椒、姜、芥)蔬菜做的五辛盘,服食五辛可杀菌驱寒。那时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于一个盘内。到唐宋时吃春盘春饼之风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饼赐予百官近臣,宋人陈元靓撰《岁时广记》称:“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饼,并以酒赐近臣。”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精致。宋代春盘的内容已有变化,即为蒜、小蒜、韭菜、芸苔(青菜)、胡荽(香菜)。据《随息居饮食谱》载:“芸苔,辛滑甘温。烹食可口。散血消肿,破结通肠。子可榨油,故一名油菜。形似菘而本削,茎狭叶锐,俗呼青菜,以色较深也。”胡荽也称香菜,原产地中海沿岸,古代由西域传入我国。
至清代时,皇帝也以春饼春盘赏赐丹臣近侍,受赐者感涕不尽。民国后,春盘在民间逐渐被耳熟能详的春卷所替代,继而消失。
《金瓶梅》中,特意把春盘说成春盘小菜,这就明确了春盘中没有饼(主食是两碗白米饭),界定了这盘“春盘小菜”具有调味品的功能。我们再看两碗稀烂,稀烂就是炖烂的肉(一般为猪或羊肉),即用春盘小菜调制两碗不同口味的炖肉,怎么调制,吃的人自便。所以,看似三菜一汤,其实也就一菜一汤罢了。圳肉是奶脯肉,圳肉粉汤就是牛腩粉丝汤。这道汤这么快端上桌,牛腩不可能现烧,事先就有成品,需要时充当浇头。
由此可见,西门庆府上的这套快餐,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