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宝宝疾病,是一种冬季多发却易被忽略的疾病,是一种看似普通平常却能轻易夺走宝宝生命的疾病……如果看到这儿,你还不知道今天要讨论的是“捂热综合征”,那么接下来的内容你就很有必要好好恶补一下。
一、有种冷叫“奶奶觉得冷”!
“不行,会冻着孩子!”“外面那么冷,给孩子多穿件羽绒服。”“家里还不到10度,再给孩子拿床被子来……”寒流来了,一场冬雨一场寒。于是,宝宝又被启动了“里三层、外三层”模式,没暖气的地方,家长更是把宝宝穿成了球。
尤其老人照顾的孩子时,因为老年人新陈代谢变慢,热量供应不上,总觉得冷,于是“推己及人”,觉得宝宝也冷,白天穿得多,晚上还要再捂个厚被子,甚至几层被子。于是悲剧“不知不觉”找上了宝宝,甚每年都会发生个别因“捂热综合征”失去生命的可怕事件!
二、您的宝宝“被捂热”了吗?
捂热综合征,又称闷热综合征、捂被综合征、蒙被综合征等。捂热综合征的高发季节是冬天,一般为每年11月到次年4月。高发人群主要是1岁以下的婴儿,尤其是还没满月的宝宝。高发地区则是传统观念“扎根深厚”、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
因为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中枢神经调节能力较差,汗腺功能不全,加上月龄小的宝宝不会表达,更无力反抗来自衣服和被子的压力,一旦被捂热,就会出现体温上升、大汗淋漓、小脸儿通红的症状,再严重些会表现为烦躁不安、口干尿少、眼眶凹陷及各种脱水症状,如果处置不及时易引起并发症,危及生命。
三、轻度“被捂热”的自我救赎
1. 降温。如果宝宝已经出现轻度“捂热综合征”的表现,及时降温、通风是最好的处置方式。降温可以采取减去衣物,撤离高温环境,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式,但要注意,不要用冷风直接吹宝宝,尤其是避开头部。降温的同时避免感冒也是极有必要的!
2. 补水。因为出汗消耗能量和水分较多,应该及时为宝宝补充高热量食物和水,可以适当喝一些糖盐水,或者静脉滴注氨基酸等。还应该避免给宝宝吃发汗的药物,否则会加重虚脱症状。
3. 通风。加强室内通风,为宝宝提供新鲜空气。注意手部、口腔、脐部、臀部的护理,避免湿疹的发生,保持皮肤干燥,预防其他感染及并发症。
四、合理判断,预防“捂热综合征”
1. 判断宝宝是否“被捂热”
宝宝之所以“被捂热”,是因为护理过程中存在不当,所以转变观念是第一位的。除了要意识到老人怕冷的根源,还要学会通过宝宝的身体表现判断ta们冷不冷。一般,宝宝手心微凉且湿润、后背温暖无汗是温度合适且不上火的标准。
2. 判断宝宝健康情况
![捂住胸口 日本娃你把你胸口捂住 老说“给宝宝捂厚点”,还要坑坏多少娃!](http://img.aihuau.com/images/e/77953/2313060401230272699069.jpg)
宝宝的身体就是最直接的健康晴雨表,日常生活中,宝妈要学会从宝宝的尿和便便判断宝宝的健康情况。
参考文章:
《宝宝尿液大不同,小心这些病!》
《宝宝便便会说话,不会观摩就不算亲妈!》
《宝宝放屁,这么放都是不正常的!》
3. 了解适合宝宝的居室标准
室温20-22度,但也要注意内外一致性(夏天稍高冬天稍低),湿度55-65%,这些是较适合宝宝生活的环境。另外也要注意通风,净化空气等。
五、穿衣公式
由于家长很难“设身处地”感受宝宝的冷暖,所以月小咖教大家一些适合宝宝的“穿衣公式“,宝妈可以发给爷爷奶奶对比参照执行。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冬天冷热不均、风速及个体差异、运动量不同等影响,不可完全迷信公式,还是要结合第四点中的“标准”,找出适合孩子的穿着方式。
所谓“穿衣公式”,就是将不同衣服的保暖性量化为摄氏度,比如厚羽绒服相当于9℃,薄羽绒服相当于6℃,稍厚的弹力絮棉衣是5℃,厚羊毛衫是4℃,棉背心4℃,抓绒衣服、薄外套是3℃,厚棉毛衫2℃,薄棉毛衫1℃。计算方法是以“最舒适温度”26℃减去当日气温,就可“算”出当天体感最适宜的搭配。举个栗子:如果当天室温为22℃,那么穿一件短袖T恤加一件薄外套就可以:“22+1+3=26”。
月小咖说
比起白天被裹成当球儿,晚上与父母或与爷爷奶奶同睡的宝宝,更是处于“捂热综合征”漩涡中的危险分子。“一言不合”被老爸踹翻被子完全“蒙”住了,或者被喂夜奶的妈妈“捂”住了头,光是想想,都会惊出一身冷汗。生娃不易,养娃时候更需细心照顾才是。
了解更多知识,请去往各大应用商店搜索“月子汇所”,下载月子汇所APP!
欢迎加入月子汇所用户QQ群(128969773),和经验宝妈一起交流育儿经验,关注宝宝健康成长!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