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风景名胜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四川省(十四)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四川省(十四)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目录

第十四部分  四川省

01、成都市金堂县
02、灌县新都县
03、郫县彭县新津县
04、邛崃县大邑县
05、重庆市合川县铜梁县
06、自贡市荣县
07、沪州市沪县合江县纳溪县
08、德阳市中江县广汉县
09、绵阳市江油县平武县广元市
10、剑阁县梓憧县三台县
11、射洪县遂宁市蓬溪县
12、内江市乐至县安岳县
13、威远县资中县资阳县隆昌县
14、宜宾市南溪县
15、古蔺县叙永县长宁县
16、兴文县珙县高县
17、乐山市丹棱县夹江县青神县
18、眉山县仁寿县峨眉县
19、涪陵市丰都县西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20、万县市开县巫山县奉节县
21、云阳县忠县梁平县
22、南充市阆中县仪陇县西充县
23、渠县南江县巴中县通江县
24、雅安市芦山县名山县石棉县
25、松潘县南坪县汶川县
26、康定县甘孜县德格县沪定县
27、西昌市会理县冕宁县县


01、成都市金堂县

  【十二桥烈士墓】

  在四川成都市西门外文化公园内二仙庵侧。1949年12月7日成都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将关押在成都将军衙门内的三十多位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和爱国青年学生,杀害于十二桥附近。烈士中有共产党员杨伯凯、张大成、徐海东等。民主同盟和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于渊、方智炯、徐茂森。四川大学、华西大学学生余天觉和毛英才等。1950年1月建立烈士陵园。

  【大慈寺】

  在四川成都市东风路。创建于唐,玄宗赐额“敕建大圣慈寺”,历经兴废,多次毁于兵火。现存诸殿为清顺治至同治年间陆续重建。唐、宋之际,寺以壁画著称,苏轼誉为“精妙冠世”。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称:“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寺宇宏丽,院庭深广,为成都著名古寺。现存建筑有天王、观音、大雄诸殿及说法堂、藏经楼等。大雄殿、藏经楼以峡石为柱,雄伟壮观。

  【万里桥】

  在四川成都市城南锦江上。是古时乘舟东航起程处。三国时蜀费祎使吴,诸葛亮饯行于此。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由是得名。杜甫《狂夫》诗有“万里桥西一草堂”。唐张籍《成都曲》有对当年附近市容的描绘:“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汉、唐旧桥已不复存,今桥为槽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建,后曾多次修葺。为七孔石砌拱桥,系市区南行主道。桥东之锦江北岸,近年又辟滨江公园,花木葱郁,古桥新园,交相辉映,景色宜人。

  【王建墓】

  在四川成都市西郊三洞桥。系五代前蜀主王建(847—918)

  陵墓,称永陵。建于前蜀光天元年(公元918年)。封土高15米,直径80余米。墓室由十四道石券构成,分前中后三室,各室有木门间隔,全长23.4米。前室相当于羡道,券额上尚存部分彩画。棺床位于中室,作须弥座式,两侧列置透雕十二力士像,作扶棺状。棺床东西南三面刻伎乐二十四人,奏琵琶、筝、鼓、丝、笛、钹等乐器,是一完整的官廷乐队。伎乐四周及棺床以南均饰以龙凤、云纹、花卉图案。后室为御床。上置王建石刻座像。墓内出土的玉大带,哀册、谥册、谥宝、各种银器及铁猪、铁牛等是研究唐、五代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墓于1942年发掘,六十年代多次修葺。已对外开放。

  【文殊院】

  在四川成都市文殊院街。占地82亩,殿堂房舍一百九十余间。建于南朝,唐、宋时名信相寺,明代毁于兵燹。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建,改名文殊院。该院五殿连属,东西厢房紧凑,布局严谨。殿宇系木石结构,采用四川峡石为柱,朴实壮观。诸佛殿镂空花窗,式样繁多,图案精巧。寺内现存大小铜佛像一百余尊,为清代名匠所铸。说法堂有宋代铸造护戒神铁像十尊,风貌古特,具有北齐风格。

  【北周文王碑】

  在四川成都市东南龙泉山大佛岩。碑通高224厘米,宽125厘米。碑首刻朱雀及浮雕小佛像,座刻玄武。碑身上段阳刻十五行楷书,文为:“北周文王之碑,大周使侍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散骑常侍、军都县开国伯强独乐为文王建立佛道二尊像树其碑。元年岁次丁丑造”(公元557年),字径约五厘米。下段阴刻四十行楷书,每行三十四字,内容系追叙文王宇文泰功绩,书法刚健挺拔。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此碑为“精美之强独乐”。西魏宇文泰,鲜卑族人,为大丞相,专制西魏朝政。死后,其子觉代魏,国号周,追尊泰为文王。

  【成都清真寺】

  在四川成都市鼓楼南街。坐西朝东,原建筑规模甚大,1941年邦克楼及木牌坊等圮毁。现存主要建筑为礼拜殿,长方形,深25.7米,宽11.7米,内置金柱二列,周围用双步廊,均作卷棚式。屋顶为长方形的前后两端作三重檐歇山式,从屋脊平面看乃一工字形,为此寺一大特点。房顶盖琉璃瓦,脊上安置鸱吻等瓦饰。殿内后部砌砖墙,其余三面装木格门,格心花纹精美。殿内第四间金柱处又装格门和天宫罩,将殿分为内外两部,更增加了它的严肃气氛。顶棚天花绘卷草花卉。脊檩下题“乾隆七年”等字。从整个建筑看,当为清代所造。

  【朱友壎墓】

  在四川成都市东郊正觉山麓,距城12公里。墓室通长28米,宽8.96米,高6.59米。墓由砖券拱砌成,大门、前庭、二门、正庭、正殿、中庭和后殿等都是仿木结构琉璃瓦、石刻建筑,前、正、中庭左右建顶山式厢房,门窗栏额及室顶刻绘有莲荷、牡丹、菱花、菊花、蕉叶、海螺、双鱼、火轮、云朵等各种朱彩图案纹饰。坐椅、香炉、棺台的雕刻精美。嵌镶在后殿琉璃壁正中的圆形镂空描金釉陶盘龙,尤为生动。据墓中出上的圹志记载:蜀僖王朱友壎(1409—1434年)系蜀献王朱椿世子朱悦燫的第三子。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封第十一子朱椿于蜀,友壎为第三代蜀王。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册封为罗江王。宣德七年(1432年)因其兄靖王朱友靖(朱悦燫之长子)薨,袭封为蜀王。宜德九年因患风疾而死,赐谥僖。《明史》和《华阳县志》都把蜀僖王朱友壎误称为朱友■,这次蜀僖王圹志的出土,纠正了《明史》记载中的错误。

  【朱悦燫墓】

  在四川成都市北郊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墓后及两侧,岗阜拱卫如屏障。墓室全长34.7米,顶高2米,用砖石砌成。墓室大门象征王城正门,二门代表王府官殿正门。二门之内正殿之前为广阔的正庭,左右两厢代表正殿两庑的左右偏殿。正殿为重檐庑殿式建筑,甚为华丽。正殿之后为中庭,中建圜殿,两庑亦有左右偏殿。后殿表示寝殿,中室置棺椁,上为盝顶平暗,左、右、后三壁环砌须弥座,中室模拟寝殿中的帐。这种模拟地面建筑的华丽墓室,说明了明初亲王陵墓制度。墓中之石雕香炉、须弥座、欢门和家具上的装饰雕刻,都是明初石刻精品。以象辂为中心的五百多个仪仗俑群,其形制、服色以及所执的仪仗,都与亲王仪仗制度、明初衣冠制度相合。据墓内圹志和木质谥册、谥宝记载,朱悦燫为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王朱椿长子。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卒于永乐七年(1409年)六月,葬于永乐八年四月,赐谥悼庄。

  【杜甫草堂】

  在四川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为唐代诗人杜甫成都故宅旧址。原宅中唐后已不复存。北宋元丰间,始重建茅屋,立祠宇。元、明、清历代均曾改建修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及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的两次修建,奠定了今日草堂规模。主要建筑自前至后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诗史堂两侧为陈列室,环以回廊与大廨相连,布局紧凑,相互呼应,别具一格。园林总面积约300亩,梅园楠林,翠竹千竿。溪流小桥交错庭中,使诗人故宅,增添无限诗情画意。每当农历正月初七,俗谓人日,游人前来赏梅凭吊者络绎不绝。杜甫(712—770),字子美,安史之乱后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流寓成都,濒浣花溪筑茅屋而居,历时近四年。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居草堂之作。

  【辛亥保路纪念碑】

  在四川成都市人民公园内。1911年5—6月,四川、广东、湖南、湖北等省人民为反对清政府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出卖给美英法德四国银行团以抵押借款,组织保路同志会,开展保路运动的斗争。同年9月四川保路同志会去督署请愿,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对请愿群众开枪镇压,当场打死数十人,激起全川人民武装反抗,并导致武昌起义的爆发。纪念碑建于1913年,分碑台、碑座、碑身、碑帽四部分,通高31米,方形砖石结构,碑座四方有机车、路轨等浮雕图案,碑身每方均嵌有“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的阴刻碑文,字径二尺许,体各异,为书法家赵熙、颜楷、吴之英、张学潮等所书。

  【青羊宫】

  即古青羊肆。在四川成都市西隅。据《成都县志》载:青羊宫古名青羊观,为老子遗迹,相传老子曾牵青羊过此。膺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故易名青丰富。现存殿宇建于清代。主要建筑有灵祖楼、八卦亭、无极殿(即三清殿)、斗姥殿等。三清殿内面积912平方米,建筑高敞宏伟,用石圆柱二十八根,木圆柱八根建造。殿内香案前有铜羊一对,其中单角铜羊,据坐上铭文为清“雍正元年九月十五日,自京移于成都青羊宫,以补老子遗迹”。此铜羊为十二属相化身:即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胡、猴颈、鸡眼、狗腹、猪臀,形象古怪。双角铜羊,为道光九年(1829年)铸造。

  【武侯祠】

  在四川成都市南郊,面积37,000平方米。西晋末年十六国成(汉)李雄为纪念三国蜀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而建。在成都少城内,后迁至南郊,与蜀先主刘备昭烈庙相邻。明初武侯祠并入昭烈腐,故大门横额书“汉昭烈庙”。现存殿宇系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杜甫《蜀相》诗云:“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祠内古柏葱郁,环境幽雅,青瓦红墙,殿宇宏伟。文物有著名唐碑,通称“三绝碑”。刘备殿东壁为近人沈尹默书《隆中对》,西壁有岳飞书《出师表》木刻。东西偏武侯祠殿,有关羽、张飞等塑像。东西两廊,分别为文武廊房,塑蜀汉文官、武将二十八人,形态生动,塑依前均有小石碑,镌刻本人传略。诸葛亮殿正中为武侯贴金塑像,两侧为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塑像。殿内外匾对甚多,最著者为清赵藩一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诸葛亮像前,有铜鼓三面,称诸葛鼓,铸于公元六世纪以前。殿西侧为先主惠陵,封士高12米,环以墙垣。

  【三绝碑】

  即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立于武侯祠大门内右侧。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建,由唐宰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名匠鲁建刻字,因文章、书法、镌刻都极精湛,世称三绝碑。按三绝之称有二说:其一是明弘治十年(1497年)四川巡按华荣于碑上题跋云:“人因文而显,文因字而显,然则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与垂字不朽也。”是赞美诸葛亮功绩和裴文柳书并称三绝。其二是道光九年(1829年)华阳举人潘时彤纂修《昭烈忠侯陵庙志》,谓文章、书法、刻技均精美。后人合二说为一,又产生“四绝”之说;其意则

  【孟知祥墓】

  在四川成都市北郊约7公里的磨盘山麓。是五代十国后蜀主孟知祥(874—934)陵墓,史称和陵。墓型特殊,分墓道及宝城两部分,全用青石砌成。墓道长12.5米,由青砖砌作步梯。墓门为牌楼式石构建筑,刻青龙白虎等浮雕;内侧两壁,画男女宫人彩绘像。墓室为圆锥形穹窿顶,中为主室,两旁有耳室各一。主室高8.16米,直径6.5米。室中置须弥座青石棺台,台长5.1米,宽2.7米,高2.1米,前后各有浮雕力士五人8耳室规模较主室稍小,造型相仿。墓系1971年春发掘,出土器物有残存玉哀册、谥册、玉饰片及盂妻福庆长公主墓志铭等。

  【昭觉寺】

  在四川成都市北郊5公里。素有川西“第一丛林”之称。建于唐贞观间,名建元寺,宣宗时赐名“昭觉”。宋代名六祖寺,崇宁年间佛果克勤(宋高宗赐号圆悟禅师)说法于寺,复名昭觉。南宋绍兴初年,敕改昭觉为禅林。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毁于兵火。今各殿为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殿字规模宏大,林木葱宠,为成都著名古刹之一。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八角亭、天王殿、先觉堂、圆觉殿、观音阁、涅槃堂、藏经楼以及圆悟禅师墓园等。

  【望江楼】

  在四川成都市东2公里,濒锦江南岸。因有唐女诗人薛涛遗址而闻名。现已辟为望江楼公园。薛涛(?—约834)字洪度,唐长安人。幼随父宦居蜀中,后遭父丧,家贫沦为乐妓。能诗,时称女校书。相传薛涛曾在此建吟诗楼,早已圮废。今尚存古井一口,旧名玉女津,旧传薛涛汲并水制作诗笺,其色泽鲜丽,世称“薛涛笺”(但井实为明蜀王府汲井水仿制薛涛笺处)。后人习称此井为薛涛井。旧时园内题咏甚多,最负盛名者一联云:“此间寻校书香冢望江楼白杨中,问他旧日风流,汲来古井余芬,一样渡名桃叶好;西去接工部草堂秋水外,同是天涯沦落,自有浣笺留韵,不妨诗让杜陵多。”解放后几经修缮扩建,现面积约180余亩,主要建筑有崇丽阁(即望江楼)、濯锦楼、吟诗楼等,多系晚清以来重修。崇丽阁最为壮丽,建于清光绪年间,共四层,高30米。上两层为八角,下二层为四角,阁尖为鎏金宝顶。园中翠竹万竿,幽篁如海,情趣无穷,当地称为“竹的公园”。

  【云顶山】

  在四川金堂县龙泉山脉中段。距县城南26公里。古名石城山。海拔900余米,东濒沦江,西接成都平原,山峰矗立,拔地而起。攀登高峰,极目四望,百里山河,尽收眼底。陆游有“跃马上云顶,欲踪飞仙人”之诗句。云顶山又以清幽奇丽闻名蜀中,有“云顶晴岚”胜景。在六佛岩侧有“云顶山”三个大字。字迹古朴雄劲。其上为大云顶寺,前立一石牌坊,正面刻隶书《云顶禅林》,寺宇主要建筑,多盖琉璃瓦,雄伟壮观。殿内壁上保存的壁画,绘有佛、菩萨、护法等,色彩鲜艳。

  【彭家珍祠】

  一名彭大将军祠。在四川金堂县城厢镇。系1938年按孙中山生前指令修建。祠为一幢三间中式平房,庭院约十亩,绿荫修竹,幽静宜人。彭家珍号席儒(1887—1912),四川金堂人,毕业于成都陆军武备学堂,后去日本考察军事,曾参加同盟会。1912年初,在北京炸死清军谘使良弼,自己也受伤牺牲。同年3月革命党人追认为大将军。祠前数十步,有同时建立的“彭大将军殉国纪念碑”,碑座石栏上刻有烈士传略。


02、灌县新都县

  【安澜桥】

  俗称索桥,古名珠浦桥。在四川灌县城郊二王庙前岷江上。

  为我国西南山区常见的传统悬桥型式。旧时以竹为缆,木桩为墩,承托竹索,连贯而成;上铺木板行人,旁设拦索。全长500余米。远眺索桥,宛若跨水长龙。桥始建于宋之前,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间重建。民间传说,为清塾师何先德夫妇倡议并募资修复,因地方官吏吞没桥款,未果。何揭露其弊端,竟被杀害;乃激起民愤,复推举其妻续修,索桥始成,后人名之为夫妻桥。今川剧中犹有故事流传。1974年修外江水闸时,因工程需要,将桥址下移约百米,原桥墩木桩已改用混凝土桩,竹索亦为钢缆所代替。

  【灵岩寺】

  在四川灌县城西5公里灵岩山七垦岩下。称“灵岩圣灯”,为灌县十景之一。这里层峦叠嶂、峥嵘秀削,泉水淙淙,松竹密茂,为著名避暑胜地。寺建于唐,印度高僧阿世多曾住此。寺后千佛塔,建于唐,为石雕覆钵式青石建筑,通高3.97米,底层周长9米,塔身十三层,每层雕刻不同形态依次缩小的佛像。清同治年间在寺后发现两个藏经洞,藏唐代石刻《大槃若经》、《大宝积经》等二十余种数百通碑,出土时部分已破碎。寺内还有千手观音、黑风洞、灵窦泉、棋盘石、喜雨坊等古迹。

  【青城山】

  在四川灌县城西南约15公里,古称丈人山,一名赤城山。据传黄帝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因历史悠久,林茂山幽,历来为蜀中名山,风景胜地。杜甫《丈人山》诗有“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咏赞。“青城天下幽”千百年来成为对它的赞誉。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来青城山设坛布道,留下不少传说古迹,被后人尊为天师。晋唐以后山上宫观林立,极盛时多达一百余座。道教称为“第五洞天”。青城海拔1600米,山麓至峰顶游程约五公里,石径回旋,林木蔽天,深邃宁静,主要宫观为建福宫、天师洞、上清宫等几处。

  【上清宫】

  在青城山巅,地处高台山之阳。开创于晋,后废,五代王衍重建,明末毁于火。现存殿宇建于清同治年间。大殿祀李老君像。山门外西侧石壁有黄云鹄题“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刻石。院内古迹有麻姑池、鸳鸯井等。麻姑池一名天池,传为麻姑浴丹处。观东不远处有跑马坪、旗杆石,传为明张献忠遗物。庙后拾级数百米,即达峰顶,海拔约1,600米,有呼应亭,可观日出、云海及圣灯;极目远眺,川西平原碧波万顷,滚滚岷江,皆陈眼底。

  【建福宫】

  在青城山麓,丈人峰下。唐称丈人观,宋改今名;传为五岳丈人宁封子修道处。观内多历代名人壁画,今已无存。现共两院三殿,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院内有树木假山、委心亭;宫右有明庆符王妃梳妆台等古迹。近年又新修服务大楼及山门。庙前有小溪,清澈见底,终年不涸。四周林木苍翠,浓荫蔽比虽炎夏盛暑,咸觉清凉。宋诗人陆游咏《丈人观》:“黄金篆书扁朱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崖岭划若天地分,千柱耽耽压其垠。”想见当日景况之盛。今县城每日有班车可达。

  【无师洞】

  在青城山腰。相传因东汉天师张道陵曾于此讲道,故名。洞在山腰混元顶下峭壁间,祀天师塑像,沿壁有廊可通。庙创建于隋大业年间,名延庆观;唐改称常道观,今沿用,砚存殿宇重建于清末,主殿为三皇殿。重檐回廊,雄踞高台,气势宏伟。殿内供伏羲、神农、轩辕三皇石刻造像各一尊,像高90厘米,为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刻石。观内历代石木碑刻甚多,著名的有唐玄宗诏书碑等。观前右方有古银杏一株,高数十米,枝叶扶疏,传为张道陵所植。观东不远处有三岛石,危岩三岛,传为天师降魔时所劈,今石上有“降魔”二字。岛旁泉水环流,浓荫蔽天,为避暑胜地。

  【都江堰】

  在四川灌县城西的岷江上,距成都59公里。是我国古代创建的一项巨大水利工程,名闻中外。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率众兴建。岷江汹涌,经都江堰化险为夷,变害为利,出宝瓶口流入内江,造福农桑,使川西平原千百年来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的天府(《益州记》)。此堰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邹分组成。鱼嘴为建于江心的分水堤,形若鱼口。由此把岷江水分导流入内外二江,外江为岷江正流,内江经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飞沙堰在鱼嘴及宝瓶口之间,用于泄洪,调节由鱼嘴流来的水流量,避免过多涌入内江。宝瓶口是人工凿开玉垒山,成离堆,引岷江水入内江的总入水口。因其形似瓶颈,故名。古时于瓶口岸边埋有铁桩,以标水位。全堰灌区,1949年仅及十二县(市),二百余万亩;今已扩大至近三十个县(市)八百余万亩。其附属古迹有二王庙、伏龙观(离堆),安澜桥等,也是游览胜地。

  【二王庙】

  在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距成都59公里,是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创建于南北朝,几经兴废,现有建筑系清代重修。初名崇德祠,宋以后历朝敕封李冰父子为王,清时遂易今名。庙内石壁嵌李冰及其后历代治水经验格言碑文石刻:“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等,通称治水三字经、六字诀。近年塑有李冰及李二郎像,各高数米,或坐或立,分别供于大殿及后殿内。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后殿西侧有画家徐悲鸿、张大千、关山月等于民国时绘制的天马、玉女、黄粱梦等碑刻。建筑依山取势,高低错落,朱檐飞阁,雄踞江边,气势巍峨。四周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游人入庙,顿觉清凉,是游览避暑胜地。

  【伏龙观】

  在都江堰离堆北端。系一纪念性建筑。传说李冰父子治水,曾制服岷江孽龙,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后人立祠祭祀。北末初改名伏龙观。范成大《离堆行》诗云:“残山狼石双虎卧,斧迹鳞皴中凿破,潭渊油油无敢唾,下有猛龙跧铁锁。”现有殿宇三重,系清代重修。楼阁亭台布局紧凑,自前至后逐级升高,后殿最高处为观澜亭,二层八角,登临亭上可远眺索桥、鱼嘴及西岭雪峰。大殿内的李冰石刻雕像,造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像高2.9米,重4.5吨,胸前有题记及造像年月,系1974年岁修时在江心发现,是有关都江堰的一宗珍贵文物。后殿陈列都江堰灌区电动模型,展示古堰今昔发展概貌。

  【宝光寺】

  在四川新都县城北,距成都19公里。相传始建于东汉,隋代名大石寺。唐广明元年(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逃到四川曾驻跸于此,命悟这国师重修庙宇,改名宝光寺。明代寺废。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建殿宇。现寺面积120亩,是一塔、五殿、十六院的建筑群,用四百多根石柱支撑。殿堂庭院,雄伟壮丽,门窗檐栱,雕刻精美,佛像观音,栩栩如生。寺内文物有南朝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的石刻千佛碑,明代尊胜幢和清代泥塑五百罗汉。寺内楹联匾对、字画雕刻,保存完整。

  【罗汉堂】

  在宝光寺内,建于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内塑罗汉五百尊,每躯高约2米,全身鎏金,或立或坐,姿态各异。有的瘦削长颈,有的佝偻龙钟;或笑容可掬,或横眉怒目;喜、怒、哀、乐,表情通然不同。衣折条纹,清晰分明,无一雷同。这是四川现存较完整的清代塑像群。

  【桂湖】

  在四川新都县城西南隅,距成都18公里。占地约70亩,湖面30余亩。全湖种荷,沿湖普植桂树,每年金秋季节,桂蕊飘香,游人如织。桂湖又是明代文学家杨升庵青少年时读书的地方,故宅今已无存,现存清人所建“升庵殿”。湖区内新辟碑林一处,系原新繁县龙藏寺石碑迁此。桂湖小巧玲珑,景色秀丽,为川西优秀古典园林之一。湖中建筑有杨柳楼台、澄心阁、香世界、杭秋、绿漪亭等,造型轻、巧、雅、秀,民族风格浓郁,掩映于碧水绿荫间,使湖景更加增色。

  【杨升庵殿】

  在桂湖内。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时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嘉靖时因“大礼议”触怒世宗,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县),七十二岁老死戍所。杨为明代著名文学家,幼年曾读书于此,沿湖桂树亦其所植,故名桂湖。清代里人曾于湖中建殿祀之,解放后进行维修,并新辟杨升庵著作陈列室。

 

03、郫县彭县新津县

  【子云亭】

  在四川郫县城西南11公里子云坟附近,为后世纪念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所建。因唐刘禹锡《陋室铭》有“西蜀子云亭”句,亭名益彰。始建年代不详,据《郫县志》载,旧(亭)在县西里许,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县令边祚游移置县西子云墓前。“缭以墙垣,绕以曲池,树以花卉”。今仅存土台遗址,与扬雄墓相望。

  【杜鹃城遗址】

  在四川郫县城北郊里许。相传为古代蜀王杜宇都城遗址。扬雄《蜀王本纪》载:“杜宇,一名杜主,代鱼凫王蜀,徙都于郫,即杜鹃城也。”今仅残存城垣遗址,长数百米,高低起伏,夯土痕迹可辨。垣上植翠竹杂树,宛若林带。

  【扬雄墓】

  在四川郫县城西南11公里的三元场附近。冢高数米,圆形,封土若丘山。墓地开旷,东西有农舍竹林环抱,幽静宜人。据《郫县志》载:“扬雄墓,明(四川按察使)郭子章作碑记。”碑已毁。墓前里许竹垅间,为子云亭旧址。扬雄(前53—后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一说郫县人),西汉著名文学家。

  【望丛祠】

  全称望帝丛帝祠。在四川郸县城南郊。是古代蜀国皇帝杜宇、丛帝开明的祀祠。郫县古为蜀都,相传杜宇“教民务农”;开明善治水,“决玉垒山以除水害”。二帝因皆遗爱在民,后人尊祀。杜甫《杜鹃行》:“古时杜宇称皇帝,魂作杜鹃何微细。”杜宇化鹃催耕啼血的传说,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祠始建于宋,清道光年间重修。庭园数十亩,楼亭池殿,错落起伏,曲折清幽。竹影婆娑,翠柏森森。二帝陵墓,位于园内,一前一后状若丘山。

  【正觉寺塔】

  俗称北塔。在四川彭县城北20公里北塔坝。为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至四年建。砖砌,南向,正方形,十三级,高28米,底宽8米。塔基为砖砌须弥座,内置砖梯四层旋转而上,每层作穹窿顶,最上层有六铺作砖制斗栱。底层外四周墙上嵌有捐资起塔碑十八块。左墙碑题有:“皇宋天圣元年太岁癸亥八月八日汉州什邡县永贵乡初合第一会起塔钱次舍施加后”,“天圣四年七月二十八日”。现塔身已有裂缝。

  【观音寺壁画】

  在四川新津县永兴场九莲山,距县城1公里。寺始建于南宋,元末毁于战火,明代曾重建殿宇十三重,现仅存观音殿、毗卢殿。毗卢殿左右壁有成化四年(1468年)所绘佛像十二尊,侧有题记。该殿右壁第一铺壁画系“佛贤善首菩萨垦宫雷神尊天”和“普觉佛菩萨日宫尊天阎魔罗王”,第二铺为“辩音菩萨鬼子母摩醯首尊天”,第三铺为“金刚藏菩萨增长多闻尊天”。左壁第一铺是“圆觉菩萨紧那婆迦尊天”和“文殊菩萨功德大口尊天”。第二铺是“威德自在佛菩萨提诃利尊天”和“弥勒菩萨密迹韦驮尊天”。第三铺是“普眼菩萨持国广日尊天”和一披纱佛像。全部佛像为工笔重彩,笔法流畅”端庄凝重,色彩鲜妍,保存完好。特别是左壁最后一幅佛像,身披白纱,轻薄透明。观音殿为明代单檐歇山式,面阔五间,殿内石砌台基上有明成化年间塑的观音乘独角兽像,两旁文殊、普贤结跏趺坐于莲台上。殿左右壁上塑五百罗汉。


04、邛崃县大邑县

  【文君井】

  在四川邛崃县城内。相传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开设“临邛酒肆”时的遗物。西汉司马相如与邛崃富商卓王孙之女文君相爱,文君夜奔相如,结为夫妇。婚后设酒店于临邛(今邛崃县)市上,“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后世传为佳话。据传,此井即相如文君当年汲水之所,后人遂题名“文君井”。唐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作《琴台》,诗有“酒肆人间世,琴合日暮云”句,就是凭吊遗迹之作。文君井庭园十余亩,井旁不远处有琴台,台前有月池、假山,园林别具一格。“井上疏风竹有韵,台前月古琴无弦”这副悬于琴台的对联,写出了文君井园内的景色。

  【石塔】

  在四川邛崃县西外石塔寺,距城约45公里。石塔寺宋代名大悲院,明正统年间重修,今已荒废。石塔犹巍然立于寺前,外观十三级。两重须弥基座,束腰,每三个壶门,内有阴刻花卉,繁简相宜,线条流畅,是雕刻佳品。座上为回廊,四面用十二根八方形石柱,托起微翘的四角攒尖房盖,如亭翼然。塔身方形,中段微凸,呈梭形,卓然挺立,形制甚奇。四面有长方形佛龛,龛楣题匾“释迦如来真身宝塔”等字。南龛匾额题“大宋壬辰乾道八年仲秋兴建石塔僧安静记”。题记确切记载此塔始建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

  【石笋山石刻造像】

  在四川邛崃县城西北约25公里大同乡石笋山。造像分布在高约30—50余米,长约120余米的悬岩上,计三十三龛、窟,大小造像一千余躯。据造像题甩载,开凿于唐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为邛崃石刻造像最集中而又保存完好的艺术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佛传故事、净土变、释迦、无量诸佛、天王、力士、飞天、舞乐等。四、六龛净土变,为石刻艺术精品,刻有殿宇、塔幢、楼阁、桥池、船舫、花鸟等,造像百余,布于楼阁桥池间,在紧密复杂的场面中,仍感觉有宽阔的境界。十四龛阿弥陀佛坐像通高8.3米,两侧观音和大势至的面相与身饰缨珞,具有唐代艺术盛期的瑰丽气象。三十二龛释迦两侧的胁侍文殊、普贤所乘青狮、大象,为石刻圆雕,质感极强。三、八龛的如意轮观音、千手观音,是此间密宗石刻的代表作。二十五龛的浮雕飞天、簿乐,供养人等,都是石刻艺术佳作。

  【兴贤塔】

  在四川邛崃县城东南25公里观音场内丁字口处。清道光八年(1828年)建成,是一个字库。塔座北向南,密檐式,六方形,通高16.5米。此塔花卉周身,陶砖到顶,绚丽夺目,雄壮而坚。第一层为束腰须弥座。下部之各方圭脚处,均雕花卉,正面两侧有青狮白象。中部束腰处,东西南三方刻碑文,正面是土地堂,内土地神像,横额为“彰善堂”。土地堂上面是字库,两侧为六根莲花瓣吊檐,其间之排坊上精雕八仙。上部的五个塘子处嵌有隋唐演义彩雕,斗栱和角神相互衬托。第二层正中为仓颉殿,背面是文昌官。栏额各方嵌有二十四孝。第三层为塔身,中为兴贤塔,背为观音阁。塔刹以覆盆和相轮均是陶制。此塔各部匀称,制作精美,是研究古陶瓷的实物。

  【花置寺造像】

  在四川邛崃县城西北7公里许原花置寺庙基前,寺已废,现造像坐落在水库山上。据碑记,始造于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共七龛,最大为立佛像,高4.2米,右手持物,左手举胸前,着双领下垂外衣,面容丰腴,神态慈祥。另两龛为千佛龛,是两组庞大的浮雕小佛。右龛小佛二十一排。每排四十五尊,计小佛九百四十五尊;左龛二十排,每排四十尊,小佛八百尊。两龛共有小佛一千七百四十五尊。小佛均跃坐莲台,神态庄严。两龛间有石台造像,雕刻甚精,惜已残缺。

  【大邑地主庄园】

  在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场口。是解放前大地主刘文彩的宅园。修建于1928—1942年。占地70余亩,房屋三百五十余间。分老公馆、新公馆两处。庄园四周风火墙高达两丈余。当年刘文彩在这里每霸占一户农民的房产土地,就修一层墙,开一道门,整个庄园重墙夹巷。建筑十分侈豪,有长方形、方形、梯形、菱形等各种造型,处处楼阁亭台,雕梁画栋;各种格子窗栅,雕花门缕刻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吉祥博古图案等艺术装饰,多达数百种。庄园内部分为大厅、客厅、接待室、帐房、雇工院、收租院、粮仓、秘密金库、水牢和佛堂,望月台、逍遥宫、花园、果园等部分。存有大量实物,是研究中国封建地主经济的一处典型场所。1958年在此建四川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内有著名泥塑艺术《收租院》。

  【收租院泥塑】

  在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内。以刘文彩庄园收租院为现场,用连续组雕形式塑造与真人大小相同的一百十四个泥塑人物群像。塑像内容依次分为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帐、逼租、怒火七组。通过农民交租这一主题,深刻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每组有相对的独立性。塑像生动,真实感人。1965年创制。

  【药师崖石刻】

  在四川大邑县城西15公里斜源场、三坝场、新场交界处的风凰山凤凰禅院背后,故又名后崖。其地孤峰突起,石径悬空,邖水环绕于前,群山罗拜于后,自唐以来有奇绍之称。药师崖因主龛刻像为药师古佛而得名,始刻于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其后五代、宋、元、明都曾增刻,明嘉靖年间,大部进行改装,所以具有明代石刻的风格。石刻全长150米,共十五龛,造像一千余尊。药师佛造像位于石刻正中,坐于莲花合上,通高54米。火焰纹背光,体态丰满,面部慈祥。龛顶有两个彩绘浮雕飞天,造型生动,线条流畅。除佛像外,还有风俗人情、民间故事、生产生活场面。这里风景秀丽,山势奇绝,文人题咏亦多。

  【鹤鸣山】

  又名鹄鸣山。在四川大邑县城北15公里。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米,山势雄伟,林木繁茂,双涧环抱,形如展翅欲飞的玄鹤。这里为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风景游览区和避暑胜地。自张道陵在此创立道教以来,道教中有名望者如五代杜光庭、北宋陈希夷、明代张三丰等都曾修炼于此。隋唐以前山上就建立了道观,宋、元、明、清各代曾多次维修。后因年久失修,房屋损坏严重,现存仅有迎仙桥、解元亭、三官庙,招鹤亭、送仙桥等明清建筑。山上碑刻、雕刻较多,有宋米芾书“第一山”巨碑一通,条形石上刻有宋陆游《夜宿鹄鸣山》七律一首。文昌宫有清乾隆年刻双龙浮雕。历代墨客文人留题甚多。


05、重庆市合川县铜梁县

  【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

  在四川重庆市沙坪坝歌乐山麓。1943年美国和国民党政权合办“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合作所),这是一个既替国民党训练和派遣特务、直接进行恐怖活动的特务机关,又是一个屠杀共产党人、进步人士的集中营。特区内有二十余所牢狱,白公馆、渣滓洞即为其中最大两个。新四军军长时挺曾囚禁于此。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中共川西特委军委委员车耀先、抗日爱国将领杨虎城、黄显声和共产党人江竹筠、许晓轩等均先后于此被害。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对囚禁在狱中的三百多位革命志士,进行了集体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一·二七大血案。解放后修建了烈士墓和纪念碑,建立了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展览馆。

  【白公馆】

  在重庆市歌乐山麓。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香山别墅,故名。

  1939年国民党军统局将此处改为监狱,1943年“中美合作所”改作第一看守所,仍属军统局。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共产党员宋绮云、许建业、许晓轩、陈然等烈士,先后被囚于此。监狱背靠歌乐山,四周高墙,电网密布,墙外制高点上有岗亭和碉堡,大门终年封闭,从侧面开小门搭一狭窄搂梯进出。狱内有男牢二十间,其中有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地牢和阴湿的山洞,是刑讯室。革命者在狱中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49年11月29比敌人对关押的革命者一百多人进行集体屠杀,仅十九人越狱脱险。

  【渣滓洞】

  在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2.5公里。原为人工采掘的煤窑,因多渣滓而得名。1939年国民党改设为监狱,1943年中美合作所作为第二看守所,直瞩西南长官公署。该监三面靠山,前临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驻守。狱分内外两院,外院是监狱办公室和刑讯室,内院一排男牢十六间,女牢两间,共产党员罗世文、江竹筠、李青林、蔡梦慰等先后被囚于此,最多时达六百亲人。蔡梦慰烈士的《黑牢诗篇》真实地记叙了难友们在狱中的生活、学习、斗争事迹。1949年11月27比国民党特务对两百多人进行集体屠杀,溃逃时还放火烧男牢房,仅有十五人脱险。

  【北温泉】

  在四川重庆市西北的北碚郊区。为重庆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背负缙云山,濒临嘉陵江,依山傍水,因地辟园。整个园林呈狭长台阶形,设计别致,布局得体,清泉瀑布,溶岩深壑,苍翠欲滴,引人入北温泉胜。原有温泉寺,相传始建于五世纪初,后几经兴废,原寺建筑早已不存。现在园内寺庙为明清以后建造。主要殿宇有铁瓦殿(亦名观音殿)、大佛殿、接引殿、关圣殿。其中大佛殿建于明宣德年间,接引殿建于明景泰年间,是园内目前最早的建筑,各殿所供佛像尚存。泉水温度32°—37℃,自流量较大。园内除辟有游泳池外,并设有室内浴池。

  【重庆自然博物馆】

  在四川重庆市北碚文星湾。建于1955年,前身为中国西部博物馆。收藏陈列以地方自然历史资料及动植物标本为主。辟有四川脊推动物及四川恐龙陈列室,现有藏品六万余件。四川恐龙化石埋藏丰富,有“恐龙之乡”之称。七十年代以来,在自贡、永川等地发掘清理了多架恐龙化石。其中如1974年发掘的多背脊沱江龙、盐都四川龙,1977年发阑的上游永川龙等均属稀有珍品,并已陆续装架展出。

  【红岩村】

  在四川重庆市化龙桥,嘉陵江西岸。系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重庆办事处驻址。1938年日本侵占武汉,八路军在重庆设立办事处,《新华日报》迁重庆。同年12月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邓颖超等至重庆,次年1月组成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方局。日机轰炸重庆,办事处房屋被炸毁,工作人员即自己动手,将红岩村十三号“大有农场”一幢三层楼房重建为办事处的办公楼。国民党亦在四周山坡上建立宪兵、警察和秘密特务机关,构筑机枪红岩村阵地和瞭望台等,监视办事处活动。在艰苦的环境里,办事处人员同国民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来重庆寓此,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签订《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1947年3月国民党发动全国内战后,办事处人员全部返回延安。解放后将重庆市曾家岩50号周恩来在城内办公处(俗称周公馆)、民生路208号《新华日报》营业部、中山四路的桂园等组成“红岩革命纪念馆”。

  【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

  见“红岩村”、“曾家岩五十号”。

  【枇杷山】

  在四川重庆市内,现为枇杷山公园。相传旧时因遍植枇杷树而得名。山上林木葱郁,绿荫成趣。1949年前为王家私宅,称王园,1955年改建为公园。重庆市博物馆即在山上。置身山顶,南眺长江,北瞰嘉陵江,市区景物,尽在眼底。山巅的八角亭,是观赏山城夜景佳地。

  【罗汉寺】

  在四川重庆市区小什字附近。创建于宋代,后废,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机炸毁,1945年修复。门前有明天启三年(1623年)石碑一座,刻“西湖古迹”四字。门内通道两旁石壁名古佛岩,长20余米,罗列佛像浮雕,惜多已风化。寺内原有五百罗汉泥塑像,已毁。

  【南温泉】

  在四川重庆市长江南岸的花溪畔。为重庆著名风景区之一。

  附近多高山峡谷,奇峰耸翠,画意盎然。仙女幽岩、花溪垂钓、峭壁飞泉、弓桥泛水等十二景,各具情趣。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规模较小,清同治年间开始修建浴池,后日益扩大。1950年后,国家又修建堤坝,治理花溪,添置游艇,增植花木,扩大游览范围,面貌焕然一新。游人尽兴之余,可以温泉沐浴。泉水出自建禹山,含硫黄质,水温40℃左右。

  【桂园】

  在四川重庆市中山四路,原为张治中公馆。重庆谈判期间,张治中一家迁往他处,供毛泽东使用。是一座小巧的两层楼房,楼下左边的客厅,是毛泽东同国民党代表谈判之所,并曾于此多次会见各界爱国人士和新闻记者。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在此签字。第二天,周恩来在此为张治中之子题词:“光明在望,前程万里,新中国属于我们青年一代的”。

  【曾家岩五十号】

  在四川重庆市中山四路。1938年底,中共代表到重庆后,为了便于工作,周恩来以个人名义,租下这幢楼房,当时称“周公馆”,是周和南方局在城内的一个主要办公地点。1946年5月,周率中共代表团到南京后,改为中共四川省委驻地。五十号背靠嘉陵江,右侧是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公馆,左侧是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门前是狭窄的小街(解放后已经扩建)。门内一幢三层楼房,当时办事处只住一、三层楼,二层搂大部分和楼房前面的厨房,都是国民党人住房。董必武1958年重游此地时,曾写诗云:“八年抗日此栖身,三打维支笑语新。戴笠为邻居在右,总看南北过门人”(“三打维支”是英语面包夹火腿),形象地描述了当年曾家岩五十号的险恶处境。

  【缙云山】

  在四川重庆市西北约60公里。因缙云寺得名,为蜀中名胜之一,素有“小峨眉”之称。寺建于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历代修葺扩建;盛极于宋,明末毁于兵火。今存庙宇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缙云山海拔1030米,山势峻秀,林木茂密,环境清幽,是避暑胜地。山有九峰名:狮子、香炉、日照、猿啸、夕照、莲花、玉尖、宝塔、聚云,均具特色。登峰远眺,群山迭翠,大江碧流;狮子峰的太虚台,是观赏日出的好地方。

  【古圣寺】

  在四川合川县草街凤凰山上。始建于明,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建,占地2,100平方米,寺周古木参天,风景清幽。分上下两院,殿宇四重,上院为经堂。教育家陶行知1939年创办育才学校于下院。周恩来曾数次到寺向师生作报告,中共中央南方局亦派干部到此教学,培育了许多革命干部。

  【钓鱼城】

  在四川合川县东5公里的钓鱼山上。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事余玠,为抗击元兵,采纳冉璞、冉璞兄弟之谋而筑。四川抗元名将王坚、张珏等与川中其他据点相呼应,坚守该城三十六年之久。1259年元宪宗亲卒十万大军进攻,王坚固守力战,并以土炮毙蒙军前锋汪德臣,宪宗也受重伤,死于军中(一说在城下病死)。后元军北撤,钓鱼城解围。欧洲人誉为“东方的麦加城”。该城距嘉陵江400米,城周围20余公里,现仍保存内城、外城、一字城城墒和七个城门、有水师码头、演武场、皇城、敌楼、炮台等遗址。忠义祠和护国寺内有宋、元、明、清各代的石碑十六通。

  【邱少云烈士纪念馆】

  在四川铜梁县城西门凤山顶。占地1,300平方米,与人民公园毗邻,花木扶疏,泉石清雅。邱少云(1931—1952)四川铜粱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12比在朝鲜前线391高地反击战中,他严守潜伏纪律,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痛而光荣牺牲。朱德题“邱少云烈士纪念碑”八字碑文,碑高10米,碑顶是5米高的烈士塑像。馆内有英雄事迹陈列室。

  ★江津县大足县潼南县

  【石门大佛】

  在四川江津县石门场附近大佛寺。大佛依岩凿成,高约23米。趺坐,左手持瓶,右手执物,法相庄严。大佛覆七层翚飞檐以蔽风雨。寺内清同治八年(1869年)碑有“建自先朝,载诸邑志,开辟之年,石栈天梯,大有钩连之势”等语。据此大佛当为明代所造。

  【黑石山】

中国十大风景名胜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四川省(十四)

  在四川江津县白沙镇南3公里许。因山多黑石,故名。山间林木蓊郁,绿荫如盖;楼堂亭宇,隐约其间。黑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高者十数米,上呈平台,方圆数十平方米;游人攀登,可憩息赏景。不少黑石或附会传说,或按石形,皆各具题名。山顶殿名鹤年堂,建于1928年。置身殿前,可俯瞰长江及四周群山景色。山麓有小河环绕,名驴溪,溪水碧蓝。两岸翠竹幽篁,绿草如茵。溯溪而上,不远处有瀑布三重,名高洞、蟾鱼洞、狗跳洞。以蟾鱼洞最美,宽10余米,落差70余米;夏季水涨,声若雷鸣,白练腾空,银花四溅,颇为壮观。

  【石门山石刻】

  在四川大足县城东21公里许。石刻所在名圣府洞。共十余龛窟,造像千余躯,为儒、释、道三教石刻。最著者为五显大帝、炳灵太子、三皇像等。尤以六号观音窟最为奇伟,窟正壁镌无量寿佛,左为如意观看,右为正法明王观音:左右壁各有观音立像五躯,手中所持器物及姿势各不相同,每像均有署名,为国内所罕见。据窟内造像记载为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和八年刻造。其它龛窟中,还有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和三年的题记。并留有“工匠文居道”等文字。

  【石篆山石刻】

  在四川大足县城西南27公里。为儒、释、道三教造像。

  石刻所在,一为子母殿(又名佛湾),一为千佛崖。子母殿共九龛窟。佛教造像有毗卢佛、文殊、普贤、地藏等。儒教造像有孔子等。道教造像有老君、圣母等。以老君龛雕像为著,龛正壁老君坐龙座,像高80厘米,头挽发髻,面有髭须,右手执塵尾,神情庄重古朴;左壁法师立像七躯,右壁真人立像七驱,头均挽髻,手捧笏,状甚虔诚。龛边左右二力士像,耀武扬威,器宇轩昂。龛内各类造像,刻技精巧,刀法熟练,为此间雕像之代表作。据题记,为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刻造。千佛崖,镌川主、土主、药王等像。据题记为明永乐年间造。但壁间所署匠师,有文惟简及男居安、居安。当与石门山文居道同宗,故其造像,亦当始于北宋。

  【北山】

  在四川大足县城西北2公里的北山上。北山,即古龙岗山。

  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韦君靖于此建永昌宗。后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在此造像。经五代至南宋绍兴年间,历时二百五十余年建成。石刻分布在佛湾、白塔寺、营盘坡、观音坡、佛耳岩等处。以佛湾为最集中。共二百九十龛窟,岩高7米,长500米。南段多晚唐和五代雕刻,北段多宋代雕列。著名龛窟,如心神车窟,窟正中之蟠龙“心神车”,尤为奇伟。正壁为佛,左净宝瓶观音,右多罗。左壁为文殊、玉印观音、如意珠观音。右壁为普贤、日月观音、数珠手观音。雕刻对称,严谨有条,浑然一体。八驱菩萨像,丰腴圆润,典雅大方,为此间石刻之精华。数珠子观音,高不及1米,上身微微向后侧转,装饰华丽,眉梢嘴角流露出微妙的喜悦,神情潇洒,妩媚多姿。石刻中尚保留有古代匠师姓名。保存的《韦君靖碑》,是研究此石刻的重要资料。宋刻《古文孝经碑》、《过懿简公神道碑》等,对研究我国历史和书法均有重要价值。佛湾对山白塔寺前有多宝塔,与此石刻有密切关系。

  【古文孝经碑】

  在北山佛湾。碑文分组刻于《赵懿简公神道碑》左右,共六幅,高3.2米,宽10.14米,碑文分刻六十六行,行各二十八字。末题“范祖禹敬书”。《孝经》分古文和今文;今文易见,古文失传,今北山佛湾有古文《孝经》二十二章刻碑上,甚为罕见。

  【韦君靖碑】

  在北山佛湾。碑高1.8米,宽3米。碑首题韦君靖及胡密官衔。文为“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扶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韦君靖”。“军事判官、将仕郎,前守静南县令胡密撰”。末署“大唐乾宁二年岁次乙卯,二月癸未朔十九日辛丑记”。碑文记有晚唐社会情况,韦君靖建寨和雕像之原因。内有“乃于景福王于岁春正月,卜筑当镇西北维龙岗山,建永昌寨”和“公又于寨内西翠壁,凿出金仙,显千手眼之威神,具八十种之相好,施回禄俸,以建浮图”等语,为考证北山石刻的重要资料。

  【赵懿简公神道碑】

  在北山佛湾。为北宋蔡京所书,故又称“蔡京碑”。碑高3.7米,宽1.37米。碑额篆书“懿简公神道碑”六字。碑首行题:“宋故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上柱国、天水县开国侯、食邑一千二百户、食实封三百户、赠右银青光禄大夫、谥懿简赵公神道碑”。为范祖禹撰文。末题:“元祐七年五月癸未朔二十五日丁未建。”蔡京书法著名一时,与苏、黄、米并称宋四大家,此碑为书法艺术之珍品。

  【多宝塔】

  又名北塔。在北山白塔寺前。建于甫宋绍兴年间,明清均曾修葺。塔为砖砌,八角十三级空心富檐式,高30余米,边宽3米。每层有露盘,下施斗拱。内七层,通道置于塔心。从南券门入,拾级而登,可达塔顶。大足城乡景色尽收眼底。塔外第一级八角住上绕盘龙,刻八托力士像。塔内外壁嵌宋代雕刻一百余幅,外镌花草图案及白描佛像;内刻五十三参像及人物像等。雕刻精美,题村丰富,为他处罕见。题记六十余则,中有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冯檝捐造多宝塔第六级题记,雕刻匠师留名的有伏小八等,故知塔与北山石刻紧密相关。

  【宝顶山】

  在四川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宝顶山。佛徒朝山进香,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说,山上多佛像石刻,风景幽丽。石刻共十三处,造像数以万计。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为最大。大佛湾为幽深的马蹄形山湾,长500米,岩高约15—30米。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先以小佛湾为蓝图,后在此雕造。巨型雕刻三十余幅,最著者有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毗卢道场、父母恩重经变像、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像、观无量寿佛经变像、六耗图、地狱变像、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像、圆觉洞、牧牛道场等。宝顶石刻中以宋代雕刻最有特色,保存完整,趣味性和故事性强。石刻创始人为宋蜀中名僧赵智凤(赵奉行唐柳本尊密教)。始建于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1179—1249),历七十余年始成。造像规模宏大,数量众多,在艺术上也有重大价值。

  【圣寿寺】

  又名圣寿院。在宝顶山上。与宝顶石刻密切相关。寺创建于宋,后废。今寺为明、清建筑。主要殿宇有天玉殿、玉皇殿、大雄殿、经殿、燃灯殿、维摩殿。寺依山建造,殿宇巍峨,重檐飞阁,雕刻玲珑。最高处即维摩殿(又名维摩顶)。殿内有石刻维摩屠士卧像一尊,石台三面有圆龛七十七个,内镌小佛。殿外古柏森森,景色宜人。寺侧南岩为万岁楼,建于明永乐年间,高20余米,八角四重檐,雕刻多为人物故事,情趣生动。

  【千手观音龛】

  在宝顶山大佛湾南崖东头。镌于88平方米的岩壁上。身高不及3米,结跏趺坐莲台,头戴宝冠,面部端庄,两手合十。另一千余只手呈圆形布满于岩石上,每手各持法物,统一对称,样式各异,千变万化,无一雷同。构图壮丽,如孔雀开屏,金碧辉煌,光采夺目,鬼斧神功,令人赞赏不已。

  【小佛湾】

  在宝顶山圣寿寺侧,是宝顶山主要石刻之一。小佛湾又名大宝楼阁,是大佛湾石刻的主持者赵智风光于此造像,故与大佛湾石刻密切相关。原规模较大,后圮毁。现存造像六百余尊,石壁四垣遍布雕像,中有小室,后毗卢庵,内外壁镌唐柳本尊行化图及地狱变像图等,雄伟壮观。前有一石塔,方形共三层,除雕像外,满刻十二部大藏经目录,但部类等与一般藏经目录有殊。塔身刻有赵智凤所造新字多个,为字书所不见。

  【宝顶圆觉洞】

  在宝顶山大佛湾南岩。洞为整石开凿,宽敞如室,深12米,宽8米,高5.5米。以设计周密及雕刻精美著称。洞顶上方开天窗采光,洞口开甬道,雨道壁上有宋魏了翁题“宝顶山”三字。有洞顶泉水引入洞中,经壁间小沟流入龙口吐出,再注入暗沟流出洞外,泉声叮。。,和谐悦耳,是增进艺术意境的创举。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萨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诚;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趺坐莲台,妙丽庄严,姿态不一。衣服、肌肉质感真实,似薄纱裹身,衣褶流畅自如。壁间刻楼台亭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幽泉怪石,近似写实作品,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

  【宝顶倒塔】

  在宝顶山圣寿寺外约0.5公里的小丘顶上。为楼阁式八面实心石塔,今存四级,因远观上大下小,俗呼倒塔。第四级以上粗石未琢,尚未合缝,残石零乱,是一座未竣工的大型石塔,因此梭形的下半截塔身,似乎上大下小。塔第一层像已剥蚀,第二层每面刻一菩萨立像,各有题名。另刻十六字:“风调■(雨)顺,圀(国)泰民安,■(佛)(日)光辉,■(法)轮常转”。这些新字与《历朝书谱》载武则天所创字不尽相同。是研究佛教密宗的重要实物资料。

  【宝顶经目塔】

  在宝顶山圣寿寺小佛湾大宝楼阁的石刻院内。为楼阁式三级方石塔,外檐翘角,四角攒尖顶,有石雕塔刹覆钵。第一层正面圆龛中一卷发人像,并刻“六代祖师传密印”等,似为柳本尊像。其余三方刻佛藏经目四百余部,横额题“佛说十二部经”,据考证内有武周刊定的众藏经目,因风雨浸蚀,经目已不易辨认。其他各层各面均刻圆龛佛菩萨像。还刻有密教大阎黎赵智凤的宣教誓言。此塔形制无奇,但保存了唐以后失传的密教史迹和南宋时藏经目录,在宗教史上很有价值。

  【南山石刻】

  在四川大足县城南2公里。南山又名广华山,有“南山翠屏”之称。石刻在玉皇观,共六龛窟,为道教造像。以三清古洞、圣母洞、龙洞为代表作。三清古洞,高3.8米,宽6.8米,深5米。洞正中凿方形石柱,上连洞顶,正面凿龛,刻玉清、太清、上清像;龛左右壁为道君像六身;洞左右壁浮雕天尊像二百二十身。圣母洞,正壁刻三圣母坐龙头椅,刻枝干净利落,神态庄重静穆;左右二女童;头上挽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龙洞石龙,为圆雕,龙身矫健卷曲成三段,昂首张目,右爪攀崖,左爪上伸,有凌云之势,形象生动。南山宋、明、清碑记和历代名人题记颇多。像为南宋绍兴年间所造。

  【潼南大佛】

  在四川潼南县城西约1公里许大佛寺内。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初名定名院,又名南禅寺。县志载:“旧有石佛首,宋靖康丙午年道者王了知命工匠塑造身像,高八十尺,清同治年间又重装大佛金身,至今光彩灿然”。大佛依山而凿,为坐像,高约27米,头饰螺害,袒胸,着双领下垂外衣,左于放膝前,右手平置胸前,两眼炯炯,全身饰金,体态庄严,气势雄伟。大佛上覆七重飞阁以蔽风雨,为后人所建。大佛寺石壁上今犹有历代名人题咏,其中如飞霞、天开图画等,仍清晰可见。


06、自贡市荣县

  【西秦会馆】

  亦名关帝庙,俗称陕西庙。在四川自贡市内。清初陕籍商人来自贡经营盐业,于乾隆元年(1736年)兴建,历时十六年而成二占地3,000多平方米,耗银五万余两。整个建筑群由若干建筑单位组成,在布局上采用我国建筑艺术的传统方法,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密中见疏,错落有致,颇有“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所谓阿房风格。在造型方面,匠心独运,大胆突破传统法式,把若干不同形制的屋顶巧妙的组合起来,构成复合大屋顶,增加了建筑的雄伟气魄。馆内檐柱间有大量的木雕和石刻,内容丰富,造型优美,技术精湛,为研究清代社会生活、戏曲、歌舞提供了实物资料。该馆于1959年作为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馆址,对外开放。

  【盐业历史博物馆】

  在西秦会馆内,是一个专业性博物馆,主要是搜集、整理、研究以自贡地区为中心的井盐生产技术发展史,通过文物资料和生产工具,展示井盐生产的悠久历史和井盐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远景规划等。该馆于1959年经邓小平倡仪成立,郭沫若题馆名。自贡地处四川盆地,中生代地层出露良好,化石埋藏丰富,已清理发掘出十几条恐龙(已在重庆市博物馆展出数条),其中一具蜥脚类恐龙(命名为“釜溪自贡龙”)长13米,高2.5米,现在该馆展出。

  【潕燊海古盐井】

  在四川自贡市大安盐厂的长堰塘。清道光三年(1823年)开凿,道光九年凿成投产,井深1,001.4米,是我国采用“冲击式顿钻凿井法”凿成的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现保存大车(井架)、大车(绞车)、椎架等较完好的古代生产设备,是研究我国古代科技史、经济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荣县大佛】

  在四川荣县城东南郊大佛寺。大佛寺座落在东山南麓。这里苍崖翠壁,林木环绕:山下绿野平畴,旭水南流,碧波荡漾,风景如画。寺内有如来大佛。始建于北宋无丰八年(1085年),元祐七年(1092年)建成。坐南朝北,就崖刻像,高36.67米,为蜀中第二大佛。头盘螺髻,足踏莲花,面形方长,大耳、高鼻,气势雄伟。为便于保护,清代增建重檐四层。


07、沪州市沪县合江县纳溪县

  【忠山】

  在四川沪州市西郊。古称堡子山、宝山、沪峰山,明清以后始易今名。为沪州八景之一。山巅原有武侯庙,昔每岁庙会,乡人“贡马相率,拜于庙前”,景况甚盛。庙已早废,但春游忠山,己成新俗。山方圆数里,玲珑秀丽,樟柏松楠一片葱茏;桃梅芍菊四季争妍,山色似锦,宛若画图。登临峰顶,但见两水环抱城郭,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心胸倍觉开阔。

  【滴乳崖】

  在四川沪州市郊忠山脚下。有泉流出,味甚甘。因北宋诗人黄庭坚书“滴乳崖”三字于石得名,崖旁有寺,名大云寺,始建于宋,已废。现有殿字两重,清代重修,有木桥相连。瀑布从崖顶泻下,形成弯曲溪流,风景清幽。清光绪年间,书法家黄云鸽凿崖建石室寺,后名“云谷侗”,竖碑刊“涪翁小像”并题记。壁上原塑有“文王百子图”,今已不存。

  【玉蟾】

  在四川沪县城北35公里之福集镇外。青山耸矗,四野平畴,以其山上有巨石如蟾,故名玉蟾山。原有古庙圆通寺,建放唐,明、清几次培修,现已毁。山岩石壁上存有五代和宋、明摩岩造像二百八十多躯,名人题字多处,佛像有数珠观音、日月观音、罗汉、地藏王菩萨等。其中千手观音高一丈余,九龙浴太子近似圆雕。造像秀丽精巧,刻划细腻,比例匀称。岩上有明代杨慎书“金鳌峰”三字,字大四尺余。穿山洞石壁有“玉蟾”二字,。传为宋黄庭坚书。

  【龙脑桥】

  在四川沪县西北大田场九曲河上。是一座布局奇特,造型雄伟的石雕桥。建于明代,又名龙脑石。桥长54米,高4.5米,有十二个桥墩,十三孔。桥中间的八个桥墩上,雕二麒麟,一狮,一象,四龙,形态各异,各条龙口中衔“宝”。可用手拨动,龙的鼻孔可以吹响。解放后,将该桥第十孔升高5.3米(未动桥墩石雕),桥面两边各铺设五步石梯,梯石高17厘米,宽50厘米,长190厘米,形成一道桥上桥,既可通船,又未损伤桥墩石雕,使桥别具一格。

  【法王寺】

  在四川合江县九支场龙桂山上,距县城40公里,距贵州县赤水县12公里。清光绪年问,曾敕赐尤藏一套,谕为十方丛林,一时名闻川黔。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先后扩建四次,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山门、关圣殿、万寿亭、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都在一条中轴线上,雕梁画栋,蟠龙飞凤,造型宏伟,布局严谨。大雄殿为歇山式,覆盖琉璃瓦。全寺有大小石住二百五十余根,最长者达12米,宽60厘米。关圣殿前有石狮一对,长1米,高50厘米。万寿亭外有九龙聚宝石雕,楼上有彩色壁画。天王殿通道及外栏,有记载寺庙历史的石碑八块,文字优美,书法各异,刻工较精。该寺古木参天。青藤绕树,有银杏、红豆、桢捕、香樟等珍贵树种,遮天蔽日,郁郁葱葱。

  【云峰寺】

  在四川纳溪县长江北岸10公里许的方山南麓。唐敕建云峰禅院,后几经兴废,清嘉庆间重建,历二十余年始成。现存三殿两院,主体建筑为大雄殿,歇山单檐,琉璃瓦顶,雄踞山间,宏伟壮观。木雕石琢,刻工精美。方山四周,群峰环绕,层峦迭蟑,静溢情幽。峰巅林岚飘忽,画意盎然,故又名云峰山。

  【护国岩】

  在四川纳溪县大洲驿永宁河东岸。1916年1月袁世凯窗国,复辟帝制,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人川,叙沪之役,出奇制胜,是年7月在绝壁上刻“护国岩”三字以为纪念。每字方1米。其下勒石二百八十六个字略谓:“。。民国四年。前总统袁世凯叛国称帝,国人恶之。滇始兴师致讨,是曰护国军。锷实董率之,逾军师次蜀南,与袁军遇于纳溪,血战弥月,还军人洲驿,盖将休兵以图再举”云云。文未署“蔡愕题,殷承■书,民国五年七月勒书”等字。


08、德阳市中江县广汉县

  【德阳孔庙】

  在四川德阳市东隅,创建于南宋开槽二年(1206年),明末毁于兵火,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增建,现存建筑是道光年间的规模。孔庙规模宏大,占地数十亩,有建筑物三十余处,红墙黄瓦。丹墀瑶阶,布局谨严,雕琢精细。在根星门外立照壁连着万何官墙,根星门内有伴池,池上横跨三拱桥(金水桥),过桥玉戟门,戟门共五楹,门外建神窟,神橱十二楹,并建有更冠亭,省牲所。入戟门以后登瑶阶,过丹墀,达大成殿,殿宽七楹,进深二楹。殿前设礼乐亭四座,东西两面还建有名宦、乡贤、忠孝、节孝等祠以及明伦堂、斋宿所等建筑。

  【庞统祠墓】

  又名龙风祠。在四川德阳市罗江镇白马关侧。庞统(179—214)字士元,号凤雏,襄阳人,三国时刘备谋士。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殁于落凤坡军前,蜀汉建墓、祠于白马关。王屏蕃乱蜀,墓、祠均毁。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修复,现存大门、正殿、两侧亭、栖风殿,祠外为庞统墓。祠、墓周围松柏千株,郁郁葱葱,风景如画。祠内天井有大柏两株,相传是张飞所栽。正门、侧门皆刻有楹联匾对,其一云:“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者臣。”正殿背后的石壁上,刻有晋代陈寿撰的庞靖侯传。二马亭分建于两侧,一曰白马亭,一曰胭脂亭,二亭象征刘备、庞统换马之事。

  【落凤坡】

  在四川德阳市罗江镇沿川陕公路5公里的白马关。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庞统以军师中郎将随刘备入川,屡出奇策致胜。建安十九年行军去罗江途中,庞统马蹶,恐于军不利,刘备乃以自己所乘白马换庞统的胭脂马,后人因名此地曰换马沟。七月六日,庞领兵至鹿头山的鹿头关前,中埋伏,敌误认乘白马者为刘备,箭如飞蝗,庞中箭堕马而殁。刘备痛惜,追赠庞统为关内侯,谥曰靖,葬于关上,建祠祭祀。统号凤雏,落凤坡由是而得名。后人因白马故事,改鹿头山为白马山,呼鹿头关为白马关。

  【黄继光烈士纪念馆】

  在四川中江县城内。黄继光(1930—1952),原名黄际广。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20比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战斗中,以身躯堵敌碉堡,光荣牺牲。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纪念馆内有朱德。董必武、郭沫若、谢觉哉、刘伯承等题词和对联。

  【广安白塔】

  在四川广安县城甫2公里的渠江聋子滩上。始建于南宋嘉泰与开溶年间。塔高35米,四方形,底层直径10.5米,塔盘带顶共十层,未封顶。一至五层为石结构,六至十层为砖结构,砖结构外表为彩绘,现仍呈红、黄色。塔中空,一至五层沿塔外石檐绕行,六至十层于塔内攀梯而上。每层均有仿木建的斗栱装饰。塔的二至四层各方均有石雕佛像挂于门两侧(系挂榫),门侧均有莲花纹图案,现佛像和图案仅保留一部分。塔正面六层有“舍利塔”三字。

  【圣谕碑】

  俗称圣旨碑。在四川广汉县公园内,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立。高210厘米,宽101厘米,厚18.5厘米。碑文楷书二十字云:“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恩自量”。落款为大顺二年(1645年)二月十三日。碑周饰龙纹,上方刻“圣谕”二字,碑文已部分剥蚀,有亭庇护。

  【龙居寺壁画】

  在四川广汉县城南8公里许。主要建筑为中殿,坐北朝南,宽、深各10.1米,为正方形了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建。殿壁有壁画十幅,以佛教故事为题村,绘佛像、十二圆觉菩萨、七十二门徒、供养人等。笔法灵巧,线条柔和细腻。菩萨面有胡须,表现真实生动。所绘楼台亭阁,辉煌壮丽。据西壁题记,为明成化二年(1466年)所绘。

  【房湖园】

  在四川广汉县城,现为广汉公园。房琅,唐玄宗时丞相,刚直不阿。肃宗即位后嫉琯,命琯征讨安史之乱,因兵力悬殊战败,贬官汉州(今广汉)刺史。房在汉州多善政,深得民心。曾凿二湖,一为西湖(后称房公西湖),一为城湖(后称房湖)。湖边有房公石,是房琯遗物,原置於州府二堂前,解放后移公园陈列。房湖旁有文庙棂星门,有石刻楼空、浮雕两百多幅,八骏图尤为逼真。国内还有圣谕碑,为明末张献忠攻入成都后所镌。


09、绵阳市江油县平武县广元市

  【乎阳府君阙】

  在四川绵阳市东北4公里仙人桥。为汉代双阙。两阙相距26.19米,皆有子阙。北阙高4.35米,南阙高3.5米。《四川通志》载:阙题“汉平阳府君叔神道”八字。今仅存“汉平”二字。阙为汉初平、兴平年间建造。上部浮雕人物、车马、狩猎等图案,下部四角刻力士像,姿态雄伟。阙盖四角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檐上有执竿托鹰人物,有中箭野鹿,有猎人搏兽图,情景生动。

  【玉女泉造像】

  在四川绵阳市西郊西山观下。像在玉女泉石壁和子云亭石壁上。共二十龛,分布于周围石壁上,大像近1米,小像仅0.26米。龛中镌老君坐莲台像,下置虎首,左右刻二立像。老君束发着道衣,足穿道靴,面露笑容,神态自若,此像为唐武德年间所造。子云亭系解放后重建。亭下石壁中为一大龛,镌三清像,浮雕小像九十余尊,分排侧立,亦作道家装饰,状极虔诚。题记为唐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造。

  【北山院石刻】

  在四川绵阳市东32公里,距魏城镇2公里。院始建于唐代。以后历有培修。院内有就山开凿大佛一躯,又名大佛寺。佛像为半身,头部高4米,宽1.5米。相容丰满,仪端庄肃,两手离躯前作捧举状。殿后壁上刻有“乾符四年十二月二日”等字,可知为唐僖宗年代遗物。院旁依山架石为屋,内有大小石像十余尊,按其雕刻手法,亦系唐代造像。崖上还刻有金刚经,字迹秀丽,因风雨剥蚀,已不可全识。

  【蒋琬墓】

  在四川绵阳市西郊西山观顶上。蒋琬为三国蜀汉名臣,零陵湘乡(今属湖南)人。是诸葛亮推行联吴抗魏的得力助手。亮死,他带兵镇守关中,后迁驻涪城(今锦阳)。死于延熙四年(公元241年),葬于涪。现墓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建,八角形,高约三十,周围长25米,分座、身、檐、顶四部分,顶呈覆钵状。墓前有“大司马蒋恭侯墓”碑,墓道有站像、石马等。

  【碧水寺】

  一名滴水寺。在四川绵阳市城北1公里。唐时名水阁院,宋改今名。面临涪江,依山环水,景色宜人。寺内有唐刻立像一尊,高3米许,面颐丰满,绚丽多采。《绵阳县志》载:像系从附近开元寺移置于此。崖间造像二十余龛及金刚经三十二品。有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题记。寺有一小池,崖下清泉不竭,以目察之,无滴水形迹。昔人有以“滴水”名崖为妄者,继而倾耳静聆,果有叮铛之声,喜愧交集。崖以水名,故寺名为滴水。

  【云岩寺】

  在四川江油县窦圌山。始建于唐,明末毁于兵火,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殿宇五重,建筑雄伟,地势开阔。大殿西侧殿内尚存宋代木作转轮经藏(又称飞天藏、星辰车)一具,高10.3米,直径7.5米,外形轮廓如木塔。整个经藏由一中心为50厘米的轴承托,立于地面一铁铸轴承上,可自由转动。经藏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天官楼阁,设计宏丽精巧:中层为藏身,四周壁板上饰有大小木雕人像二百余个。或立或坐,姿态各异,表情生动,腰檐作装饰斗拱;下层为藏座”整个转轮工艺精美,是一件珍贵的古代木雕作品。

  【太白故里】

  在四川江油县青莲场(旧彰明县治),唐诗人李白故乡。

  今存遗址有陇西院、粉竹楼、太白祠、衣冠墓、洗墨池、月园坟等。李白(701—762)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中亚巴尔喀什湖畔的碎叶城,五岁随父李客迁蜀,二十五岁离川,在蜀中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场南渡口原有“太白故里”碑,今已迁祠内。

  【太白洞】

  在江油县武都镇北2公里许的涪江左岸。相传唐李白青少年时常坐船来此游览,天晚,对岸灯笼洞出现灯笼一对,四周通明,李白乘兴在洞口夜读,合卷后灯光即自行消失。因此,民谣有“灯笼洞对大白洞,灯照太白把书诵。”洞口高约7米,宽约10米,可乘船入内。水泉清澈,清雅幽静。洞壁有历代游人题刻多处。

  【太白祠】

  在江油县城西南15公里的青莲场外。现存祠宇共三殿两院,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正殿原有太白塑像,已毁。殿东西端各有石碑一座,一为清嘉庆八年(1803年)彰明县(今属江油县)令张洪轩题《怀李大白》诗碑;一为嘉庆十八年(1813年)四川道台兼龙安府事赵金笏题《过彰明漫波渡渴李太白七古》,表达对李白景慕之情。殿前庭中两侧植古桂各一株,枝叶茂密,每当金秋季节,芳草四溢。太白故里碑亦在庭中。

  【李白衣冠墓】

  在江油县城西南15公里青莲场名贤祠内。清同治八年(1869年)兴建。《彰明县志》,“太白固有墓,墓并不在蜀:而彰明人曰此固其桑梓地也,于是相议为衣冠墓,具章服如唐制。”1963年曾修葺,恢复了墓碑,碑文为“唐李白衣冠墓”。墓周置有围栏,松柏苍翠,枝叶扶疏。

  【李白纪念馆】

  在四川江油县城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筹建,七十年代后期续建。主要建筑有太白书屋、太白堂等。庭园数十亩,地势开阔,溪流环绕,林木森森,颇富田园野趣。

  【陇西院】

  在四川江油县城西南15公里的青莲场外。为唐诗人李白故宅。据院内原有的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记:“先生旧宅在青莲乡,今旧宅已为浮图者居之”(碑今移县城纪念馆)。元符二年(1099年)彰明县(今瞩江油县)令杨天惠《彰明逸事》记云:“清廉乡(白)故居遗址尚在,废为寺,名陇西院。”宋建陇西院,明末毁于火。现存殿宇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又增修仓颉、太白、文昌、地母等殿,并祀李白塑像。至民国间,诸殿堂多残破,仅山门照壁尚完整。照壁上方所嵌“陇西院”三字犹存。解放后历经修葺。院东数百步有李白妹月园墓。

  【粉竹楼】

  在江油县西南青莲场外的太华山麓。为李白妹月园旧居。民间传说,因她每天梳洗后,将脂粉水洒在院内竹上,日久竹皆变成粉竹,故名。唐代粉竹楼,早已无存;今仅存照壁及庭院,系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门前有道光《重修粉竹楼记》石碑。照壁高2丈许,有石拱门三孔,皆各有石刻对联,字迹清晰。正门联文为:“月冷江千成胜迹:风来海表识高贤。”解放后一再修葺,院内院外竹影婆娑,清幽雅静。

  【窦圌山】

  又名圌山。在四川江油县城北20公里的涪江东岸。相传唐代彰明(今属江油县)主簿窦圈(字子明)隐居于此,故名。自麓至顶约5公里许,行道纤回盘旋,林木苍翠,景色秀丽。山巅三峰,拔地而起,高逾100米。峰顶各有古庙一座,名东岳、窦真、鲁班。三峰之中惟一峰有险路可通,其余两峰由上下两根铁索组成悬桥相连。峰下不远处为云岩寺,始建于唐,明末焚于兵火,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寺前山门外有唐李白题赞圌山石碑一通,谓:“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

  【报恩寺】

  在四川平武县城。占地24000多平方米,以大雄殿为中心,前有天上殿,后有万佛阁,左有大悲殿,右有华严庄,并辅以二幢、二狮、山门、三桥、钟楼、南北碑亭等,构成一座布局严谨,规模宏伟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创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相传龙安府宣抚司佥事王玺,仿北京故宫修建王府,被朝廷察觉,遂以报恩为名,改府为寺。该寺全用楠木,顶用琉璃瓦。华严殿内之转轮经庄,用楠木雕成,高12米,直径7米,整个重量靠一中柱支撑,中柱立于铁铸地针上,故能转动。转轮经庄用宫殿式斗栱结构装饰,图案镂空雕刻。大悲殿内有一尊8米高的千手观音,用楠木雕成,甚为壮观。大雄殿和万佛阁有明代壁画。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在四川广元市北4公里嘉陵江东岸。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宏伟的石窟群,绵亘长达半里以上。造像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据清咸丰四年(1854年)石刻题记,全崖佛像为数一万七千余躯。1935年修川陕公路,毁造像二分之一以上。现有石刻南北长20D余米,最高处约40余米。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共有龛窟四百余个,造像七千余尊。龛窟重迭密布,多者十三层。有南北朝,隋、唐、宋、无、明的作品,以唐代居多。大佛洞高约5.4米,为此崖最早洞窟之一。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主像头部残缺,左右壁的菩萨像身躯肥硕颀长,头发左右成块,束双害,肩披披风,在身前十字相交。二弟子,头小身长,衣纹紧裹,富有质感。藏佛洞,有南朝梁天成(公元555年)年号,当属此处的早期造像。睡佛洞,中刻释迎涅槃像,后刻姿罗双树及天龙八部组成双柱,直连洞顶,设计周密,颇具美学与力学效果。北壁俘雕,上面人焰一片,下有戴风帽者九人,仅露半身,或坐或立或卧,相互谈笑,情景生动。另一组,山石峰嵘,有头挽螺髻、身着长衫的妇女七个,表情真实,姿态多样。大云寺已废,附近毗卢佛龛及释迦坐像龛;雕刻精美,技术手法熟练,为唐代作品。大佛龛雕刻壮观,唐碑后为宋碑覆盖,惟“大唐”等字可辨。千佛洞龛,有唐神龙年间题刻。

  【观音崖石刻】

  在四川广元市西南15公里嘉陵江东岸的绝壁上。又名五佛崖,坐东朝西,长约0.5公里,为唐天宝十载(公元751年)至大和七年(833年)开凿造像,约一百三十余龛,现存一百十五龛又一窟,技法熟练,雕刻生动,造像精美。佛龛中有唐天宝十载《释迦牟尼佛像赞》、“天宝十五载”、“元和十三年”等题记,可作断代的确证。《释迎赞》中有“云南招慰使范元逸於益昌郡江岸造像”、“朝议郎大理评事”等官名,这些造像可能是唐鲜于仲通时征云南军官役使群众所造。

  【红军标语碑林】

  在四川广元市西嘉陵江西岸皇泽寺侧,距县城1公里。红军碑林保存有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广元境内留下的标语一百多条。标语内容,主要是反映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组织生产和文化建设等情况。

  【栈道】

  一名阁道,又称栈阁。在四川广元市北45公里朝天镇南北的明月峡和清风峡中,濒嘉陵江东岸峭壁上。是古代川陕之间著名蜀道遗迹。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曾有不少描写,以唐李白的《蜀道难》最胺炙人口。栈道开凿始于先秦,《史记》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历代续有修葺。今阁道已废,岩壁上洞孔犹存。洞分上中下三层排列,中层孔洞用作插木桩,上铺木板以作行道,下层作支撑孔眼,上层用以搭篷蔽雨。每个洞孔约30厘米见方,深50厘米左右。远观栈道,宛若凌空廊阁,故又有云阁之称。

  【皇泽寺】

  在四川广元市西嘉陵江西岸,乌龙山麓。背依悬岩,下瞰江流,颇具巴山蜀水之秀。旧名乌奴寺,亦称川主庙,因武则天出生于广元,后人改名皇泽寺。今寺为清代建筑,有大佛楼、则天殿、小南海、五佛亭、吕祖阁等。布局错落有致,气势巍峨。则天殿有后蜀广政二十二年(公元959年)石碑,正面题“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文曰:“天后武氏其人也,事具实录,此不备书,贞观时,父士彟为都督于是州,始生后焉。”碑后刻庙基界,有“则天坝白沙里”字样(则天坝即今广元上西坝)。殿内存有武后石像,作比丘尼状。寺有郭沫若题“广元皇泽寺”石碑和对联。至今每逢农历正月二十三日乡人均喜来此“游河湾”,相传此日为武则天生辰。

  【皇泽寺摩崖造像】

  在广元市西嘉陵江西岸,距城约1公里的皇泽寺后。现存石窟和摩崖三十四处,造像千余尊。为南北朝及隋、唐、宋等不同时期的石刻。龛窟形制和造像风格也不一样。主要石刻有中心柱窟、大佛楼石窟、五佛亭石龛、则天殿石龛等。中心住窟,又名支提式窟,约9立方米,中立经塔石柱,三壁凿龛,龛楣蚊龙蜿蜒,造像古朴庄重;壁上浮雕千佛,玲珑精致。其造像特征,似为北周艺术风格。大佛楼石窟为最大的窟,大佛高约6米,雄伟庄严,二侍者虔诚肃穆,二菩萨像面颐丰满,衣纹飘洒,力士、天王像雄伟健劲;窟后天龙八部,形象特殊,为唐代雕刻之代表作。五佛亭龛的隋代观音像,体态优美,生动活泼。则天殿石壁上大小造像,琳琅满目。


10、剑阁县梓憧县三台县

  【十大政纲石刻】

  “十大政纲”即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刻于四川剑阁县顺城街城墙石壁上。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途中,红三十军一个师曾在剑阁县城驻孔一月,政纲即当时书写镌刻。全幅总长11.4米,宽1.7米,字径约18厘米;共十条一百四十五字,阴刻楷书,字体工整,后款刻中国工农红军政治部。当年4月上旬,红军离去,群众为保护石刻,曾以右灰泥填涂。1952年中央老根据地访问团来县,始予洗揭露布。

  【剑门关】

  或称剑门。在四川剑阁县北25公里的剑门山,扼川陕公路,为古蜀道要隘。剑门山即大剑山,古称梁山、高梁山。山脉东西横亘100余公里,六十二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高连霄汉。峭壁中断处,两山相峙如门,故名剑门。晋人张载《剑阁铭》:“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们,穷地之险,极路之峻。”杜甫《剑门》诗有“惟天有没险,剑门天下壮。”三国时诸葛亮相蜀,曾设官戍守。关巅有姜维城,为姜维屯兵抗钟会处,遗址至今犹存,今有剑门关石碑一座立于山口。

  【觉苑寺壁画】

  在四川剑阁武连驿西里许。重修觉苑寺碑记载,寺创建于唐,宋赐名觉苑寺,元末寺废,明天顺初重建殿字。今觉苑寺除大雄殿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增建。大雄殿为单檐歇山式造,彩绘藻井鲜艳夺目。中供佛像三尊,左右塑二侍者像,两边为二十四诸天。壁画十幅,绘释逸年谱画,各幅画像皆庄严美妙,栩栩如生。楼台亭阁,壮丽辉煌。为川中明代壁画之佳作。

  【鹤鸣山道教造像】

  在四川剑阁县城郊。鹤呜山又名东山,道教始祖张道陵学道于此。山上有造像数十尊,一尊露天,余皆刻于龛内。露天一尊为圆雕立体像,头上有髻,面颐丰满,形象古朴。造像以天尊像为代表作,足穿道靴,身着宽领大袖道袍,神态肃穆,为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造。另有浮雕甲胃武士像多组,每组五、六身,两眼圆睁,姿态雄伟。山上古有重阳亭建于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后圯,为后人修复,今石壁间有李商隐撰《剑州重阳亭铭》碑,碑测有明剑州知州李壁跋,简述重立此碑之经过。颜真卿《大唐中兴颂》石刻,为明万历年间重刻。

  【文昌宫】

  一称大庙。在四川梓渲县城北10公里六曲山,紧傍川陕公路。相传为晋人张亚子祀庙,殿内有塑像。《明史·礼志》载,张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没。人为立庙。唐未屡封至英显王,道家谓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元加号为帝君。传说文昌帝君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寺庙在唐以前即已创建,后皆废。今存建筑为明清以来陆续修建。主要殿宇有桂香殿、天尊殿、关圣殿、家庆堂、文昌殿、大悲楼等十余处。建筑依山取势,高低错落,布局有序。周围古柏苍翠,红墙碧瓦处在绿荫丛中,环境幽雅静谧,游人四时不绝。

  【西崖寺】

  在四川梓潼县城西2公里的长卿山上。寺已废。崖间有造像三龛,上龛镌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顶刻飞天,有唐贞无二十年(公元804年)造像记;下龛镌佛像一尊坐莲台;左龛镌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崖上有南宋端平年间题字及明人题《仇储碑记》等。

  【李业阙】

  在梓潼南门外李节士祠,仅存阙身,形似碑蝎,高2.5米,宽约1米。上镌隶书“汉侍御史李公之阙”,为后代增刻。下有道光末年题记,为记述周树棠发现此阙移置词内之经过。《后汉书·独行传》、《华阳国志》均载:李业,梓潼人,西汉末年举明经,除为郎。新莽时举孝廉方正,不就。公孙述据蜀,业抗拒不从,为述所鸩。建武十二年灭述,旌表其闾,故阙亦当建于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为现存汉阙年代之最早者。对研究阙的历史有重大价值。

  【卧龙山千佛崖】

  在四川梓潼县城西15公里的卧尤山顶。有三窟四十余龛,大小佛像三百六十八躯,除一龛为明末重刻外,均系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所凿造。传诸葛亮在此安营扎寨,曾赞美此山犹如南阳卧龙岗,故名卧龙山。千佛崖有“唐贞观八年七月十四日”题署的《阿弥陀佛并五十二菩萨传》碑刻造像题记一通,记述了佛教东传的史实和造像缘由、数目及造像人姓名等。千佛崖造像,造型优美,雕技精工。

  【梓潼汉阙】

  分布在四川梓潼县城附近。共有四处。即李业阙、贾公阙、杨公阙、边孝先阙。李业阙,为现存汉阙年代最早者(参见该条)。贾公阙,在县城南门外,为双阙,东西相距17米。《金石苑》载为贾夜字闷。《梓潼县志》记:“蜀汉邓芝墓,县西南五里有二石阙,芝高阳人,仕蜀为车骑将军。”其述方位距离,适与此阙相当,故传为蜀汉邓芝墓阙。杨公阙,在县城北门外,仅存单阙,阙身刻“蜀故侍中回公之阙”,为后人斩刻。边孝先阙,在县城西门外,仅存一阙,县志载为边口韶阙。阙风化严重,以现有形制及斗栱等观之,当亦东汉末年所建。

  【云台观】

  在四川三台县城甫约50公里云台山上。始建于宋,重建于明,清亦有修建。今观为明、清建造。计有三皇观、回龙阁、长廊亭、券洞门、十殿、城隍庙、天王殿、九间房、灵官殿、拱宸楼、钟鼓楼、正殿等。楼台殿宇,翠柏参天,绵亘1公里。其中券洞门为明万历年间建,门用巨砖砌成,上施砖制斗栱,望之俨若一道官阙。门额题”乾元侗天”。楹联云,“乾元福地人间少;茅屋云台天下无。”


11、射洪县遂宁市蓬溪县

  【陈子昂读书台】

  在四川射洪县金华镇金华山。山巍然突起,下瞰涪江,清幽秀丽。宋黄庭坚书“蔚蓝洞天”。金华山观创建于南朝梁,宋时改为玉京观。读书台在观后,宋时在此建拾遗亭。《拾遗亭记》曰:“陈公读书台旧基,构大屋四楹,题之曰拾遗亭。”清道光时移读书台于金华山后之梧岗,有明刻陈子昂石像一躯和清代木刻陈子昂传略嵌于墙上。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因《谏灵驾入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任麟台正字,迁右拾遗。三十八岁时致仕还乡,不久为县令段简害死在狱中。

  【广德寺】

  在四川遂宁市市郊西宁乡卧龙山麓,为川中著名佛寺。创建于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名善济院,宋称广利寺,明代改称广德寺,寺字规模宏丽,由南至北有哼哈殿、碑亭、天王殿、大雄殿、三官殿、佛顶阁,均座落于中轴线上,左右两侧为转轮经藏殿及千佛楼。寺周约2万余平方米,掩映于一片苍松苍柏中,寺前溪流环绕,绿荫夹岸,画意盎然。

  【宝梵寺壁画】

  在四川蓬溪县回龙乡。创建于未,名罗汉院,后废。明正统二年(1437年)重建。大雄殿宽深各15.3米,为正方形。主尊为释迦,左右为文殊、普贤及二弟子塑像。殿中藻井画六十四幅,系清代彩绘。殿四壁绘壁画共十幅,主要以佛教故事为题村,东西面绘菩萨、尊者、护法、供养人等像;北面绘佛像及其他像;南面为清代补绘的道教人物,亦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宝梵寺壁画人物形象生动,神情自如,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尊昔补钉图》,尊者两眼圆睁,浓眉大眼,左手拈针,右手引线,表情逼真,为蜀中明代壁画之代表作。


12、内江市乐至县安岳县

  【东林寺千手观音】

  在四川内江市东门外河街。东林寺与沱江对岸之西林寺相对峙而得名。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明万历年间毁于火,清康熙年间重建,乾隆年间续建,现寺庙不存,楼阁尚在。寺后岩石上刻有千手观音坐像一躯,身高10米,宽6米,着双领下垂衣,头戴宝冠。造型庄重,线条流畅,为宋代所刻。虽经风雨,造像基本完好。旧传寺下尚有古井二队清泉不竭,夏季水涨则入沱江。

  【圣水寺】

  在四川内江市西5公里的沦江岸边,号称中川第一禅林。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及清康熙年间均曾培修,宋时名兴慈院、圣水兴慈寺,后又复原名。因寺后山有泉流出,被视为灵泉,故此得名。该寺占地2万多平方米,原有房屋一百七十余间。现存明、清建筑五重大殿及一些附属建筑。寺左侧有摩岩刻千手观音坐像一躯,为宋代所刻,高8米,宽8米。胸前束带着双领下垂衣,头戴宝冠,面部圆而丰满,双耳下垂,除正中两手捧置胸前外,其他各手则持经幢、宝塔等物。寺后山岩上有汉代岩墓二穴,寺内还有明代的铁甲松、明建石桥以及名人题刻等。

  【喻大将军祠】

  在四川内江市中央路十九号。喻大将军,名培伦(1886—1911),字云纪。四川内江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喻在日本求学时加入同盟会,1909年回国后,参与了在汉口谋刺两江总督端方和在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的活动。1911年4月27日在广州武装起义中英勇战斗,后因弹尽力竭被俘,壮烈就义,年仅二十六岁。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追赠喻培伦为大将军,并令建祠纪念。该祠前后三幢,地基高于街面3米许,进门上十二级石梯,中有天井,正厅为喻培伦烈士纪念堂。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之际,内江市人民政府在人民公园内立烈士纪念碑。

  【乐至卧佛】

  又名释迹牟尼涅槃像。在四川乐至县回澜场卧佛寺。寺已毁。卧佛凿于半山崖肇,头东脚西,背南面北。全长10.5米,宽2.42米,头长2.1米,手掌长1米。佛头为螺旋髻,脸形圆,高圆鼻,两眼微闭,嘴唇轻合,两耳垂肩,面部丰满,表情安详自在,颇有释迦牟尼进入最高境界之感。佛身着袒胸外衣,左手侧放胸前,右手弯曲,手指直伸,置于胸口。通身服饰,仅有几根线条,但勾勒的衣褶逼真。佛的头部,雕刻一站着的弟子,背面排列着十八弟子,作半身像。腹前站立一弟子,像已损毁。腹侧雕一跪像,龛楣上刻二飞天,虽有风化,仍可以线条流畅。在卧佛附近有大小二十余龛佛像。东们的半壁上有摩崖而刻的花边无字碑一通,立于龟跌上。从造像的风格看,似属晚唐和宋代的作品。

  【木门寺】

  在四川安岳县石鼓乡。主要建筑有天王殿、观音殿、祖师殿及石塔亭,为明、清建造。祖师殿为清雍正四年(1726年)之三重檐木构建筑。殿内石塔亭则为明代所建,亭中置八方形元际禅师石塔,共五层,高4.49米,刻云纹及莲花。塔亭建于0.89米须弥座上,正面开门,为方形单檐四角攒尖,顶部坡度极大,顶上作莲花露盆置塔刹。脊饰人物、走兽。檐下四面施斗洪彩画,华丽异常。内跳翼形栱上镌菩萨诸像,生动活泼,神态逼真。塔亭全用石料砌成,为无券拱形之无梁建筑。为四川省所罕见。

  【华严洞造像】

  在四川安岳县东南赤云乡,距县城约50公里。造像在华严寺内,依崖凿洞,宽约9米,深川米。洞正壁造华严三圣像,中为毗卢合那佛,文殊骑青狮居左,普贤骑自象居右。两壁各刻五菩萨像,面颊丰满,神情自如,衣服轻薄柔软,线条流畅,为造像之最精美者。上层刻楼台亭阁、树木、人物、鸟兽等。其左侧为般若洞,正壁刻一佛、二菩萨。俩壁下层刻十八罗汉,上层刻二十四诸天,形象古朴。洞有南未嘉熙四年(1240年)题“庚子嘉熙大般若洞”等字。根据造像艺术风格及形制,当为宋代作品。

  【卧佛院】

  在四川安岳县城北八庙场卧佛沟内。今院毁,佛像、经窟仍存。沟内计有石刻摩崖造像大小一千六百十一尊;经龛十五窟;唐碑、宋碑各一块:浮塔五座;游记诗题刻五处:刻经而未刻或未竣工的经洞三十九个,整个造像区长865米。造像中最大者为卧佛,依崖凿成,长23米,为释迦牟尼涅槃像,身左侧,曲眉合眼,神态安详,衣纹服饰刀法流畅,周围刻诸弟子,神态各异。卧佛侧岩壁上有唐开元的题记。造像中最小者仅9厘米。十五龛经窟的刻经为154平方米,刻有经文约四十余万字。最早的刻经题记为第二十一号窟唐开元十二年。第二十号窟门壁上刻“大唐开元二十一年”并刻有“卧佛院”和玄应和尚的题记。证实卧佛刻经均开凿于唐开元年间。对研究历史、书法、佛教发展史、校正佛教经典有重要价值。

  【毗卢洞造像】

  在四川安岳县东南石羊场附近,距县城约45公里。造像分布在毗卢侗、幽居洞、千佛洞、观音堂等处。毗卢洞宽约13米,洞口有莲花石,上刻佛像三尊。洞中主像刻毗卢佛,庄重古朴。壁上镌柳本尊十劫行化图,姿态多样,形象真实生动。洞中其他造像,排列有序,华丽异常。幽居洞中有一井,又名水观音洞,刻观音坐像。千佛洞中刻一佛、二菩萨像,另浮雕小佛三百余尊。观音堂镌佛、菩萨、供养人等小像二十余尊。雕刻最精美者为观音坐像,侧身而坐,姿势自如,右足置于座上,左足下地踩莲花,装饰华美,形象秀丽,潇洒飘逸。造像年代均元考,就其造像风格等观之,当为宋代作品。

  【贾岛墓】

  在四川安岳县城南1公里许的安泉山麓。墓旁原有瘦诗亭,民甲间已废。1954年重建祭堂一间,存明清文人题记碑刻。贾岛(779—843),唐诗人,字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文宗对因诽谤罪贬为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又任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季军,会昌三年死于任所,年六十四岁,有《长江集》传世。

  【圆觉洞遣像】

  在四川安岳县城东申2公里许。造像分南北二部,北面为一木洞和四大龛,大洞十二圆觉像已残缺不全。其他四大龛是此洞雕刻精华。最左一龛刻十三层浮雕石塔,高7米,巍峨矗立。其余三龛,中龛镌立佛像,头为螺髻,面部扁圆,外披袈裟;左右两龛,右为大势至菩萨立像,主为观音立像。头均戴宝冠,胸前饰华丽璎珞,大势至菩萨手持莲花,观音菩萨手抱宝瓶。四大龛并列在石壁上,庄严雄伟。佛龛和观音龛侧的飞天,舞姿翩翩,富有动感,南面四十龛,造橡千余尊,刻于庸、五代至宋,雕刻细致,线条柔和。


13、威远县资中县资阳县隆昌县

  【胡玉垓墓】

  在四川威远县城东门外东堡山上。墓塔为覆印型,用石砌成,高6米,共三层,底为方形墓穴,葬烈士遗骨及夫人胡良任。中为塔身,四面嵌碑刻烈士生平事迹,墓碑刻“胡烈士墓塔”。胡良辅,字玉垓(1883—1911),威远县界牌人,早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四川保路风潮兴起,胡任嘉定七属评议长,组织保路同志军,任总参谋长、副军长等,辛亥秋率军两千余人打回威远,成立军政府,宣布威远独立,并率矿工、船工、民军二万亲人在自贡与威远文界处阻击清军。同年9月22日为奸人杀害。武汉起义成功后,于1921年建立墓塔,在殉难处立纪念碑。

  【东岩】

  在四川资中县城东2公里的东塘湾下,沱江河畔。三面傍。山,一面临水,岩旁飞泉若练,绿竹成荫,显得分外秀丽,岩上有“罗汉“洞”三个大字。洞内原有唐代所造五百罗汉,现大都残缺。洞外左侧石壁上有释迦牟尼像高7米,螺髻,面部丰满,神态安详,赤足站于两朵莲花之上,身右倾,头左偏,双目斜视身旁罗汉,左手心向上置于胸前,右臂肘部弯曲手向上学。佛像左右各刻一弟子,亦形象生动,衣纹潇洒。佛头上左右方刻有浅浮雕飞天。佛像左侧翻刻有唐代颜真卿所书《大唐中兴颂》。岩下还有清代所造关帝庙一座。

  【重龙山北崖】

  在四川资中县城外东北重龙山麓。资中东、西、南、北崖,皆有石刻,而以北崖雕刻最美。造像分布在君子泉崖壁间。共九十余龛,造像数以千计。龛中多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像。佛坐莲台,面相端庄;菩萨胸饰璎珞,线条柔和生动;力士像威武有力。雕像无不精美,以未两龛尤佳:一是毗沙门天王龛,天王立于龛门,魁梧劲健;另一龛主像略有损毁,而左右两组浮雕小像,表现姿态多样,精巧玲珑,耐人寻味。石壁间尚存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天祐元年(904年)、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的造像记,对此石刻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另壁间唐、宋名人题诗、题字甚多。

  【文庙】

  在四川资中县北关外。清道光九年(1829年)建。主要建筑有崇圣祠、大成殿、东西庑廊、钟楼、鼓楼、东西乡贤祠、大成门、棂星门等,庙地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建筑布局谨严,稀密有致,左右对称,内外呼应。房盖均用琉璃瓦,翼角屋脊饰各种珍禽异兽,其中内外月儿池,红色宫墙缭绕,步步台阶,曲曲回廊,是为游览胜地。

  【王褒墓】

  在四川资阳县城北10公里的墨池坝。墓冢高5米,呈圆形,直径20米,墓前石碑“西汉谏议大夫王褒之墓”,为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提督学校四川按察司佥事潘璋书立。碑高2米,宽1米。墓西有一水池;长7米,宽4米,窥之则黝,擢之则莹,扬之则香,吸之则甘,清泉涌出,终年不竭,传为王褒涤砚之处,故名墨池。附近还有一小池,传为小墨池。玉褒,西汉辞赋家,字子渊,蜀资中西汉坝(今资阳县墨池坝)人。宣帝时为谏大夫。

  【祷尼山大佛】

  在四川资阳县河东场祷尼山的骑龙坳。为弥勒盘腿座佛,高10.5米,肩宽6.2米,头高3.3米,双手合十。从风蚀雨剥的碑文中辨认,该佛建于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原为露无佛,宋淳熙元年(1174年)仿效石拱桥建筑,架设了跨度16米的条石拱洞,以蔽风雨。大佛两侧石壁碑文重迭。十八罗汉石窟,罗汉沿壁而凿,头部已毁。

  【白云寺大佛】

  在四川隆昌县油房乡油房山南侧。沿山顶处的大佛殿后壁刻佛像一尊,为明代正德年间所造,高5米,佛头有螺旋髻,脸形扁圆,袒胸,着双领下垂外衣,衣袖宽阔,衣纹疏而浅,裸足,双手平置腹前。像上石壁上刻有“阿弥陀佛”和“忍”字。像下有佩剑侍者圆雕数躯(均残破)。旁有石龛六窟,其中一龛内刻有“本源塔”三字。大佛下尚存白云寺石柱六根。


14、宜宾市南溪县

  【旧州塔】

  在四川宜宾市西北3公里许旧州坝,建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塔为砖筑,高约30米,方形十三级空心密檐式。逐级迭缩,近上愈小。塔门南向,上施重券。十三重檐间之各级塔身高度甚小,为此塔建造上一个特点。塔外每面正中设有小窗,四面四十八窗之中,真窗仅十之二,余皆假窗,并不与内相通。各层每面除正中小窗外,两侧作小塔及棂窗。塔内实分五层,每层皆有砖筑藻井及斗洪等。每层中设小室供佛像,佛像已毁。各层间有磴道相通,由右向上盘旋而登,可至五层。

  【赵一曼纪念馆】

  在四川宜宾市郊翠屏山。建于六十年代初。赵一曼(1905—1930)本名李坤泰,一名李一超,生于宜宾县徐家乡白杨嘴。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从苏联学习回国后,先后在江西、上海等地做地下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在沈阳、哈尔滨等地领导工人运动。1934年秋任中共珠河铁北区委书记,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在与日军作战中受伤被俘,次年8月2日就义于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县)。馆内陈列大量实物资料,介绍烈士一生的英勇事迹。馆舍位于山腰,林木葱郁,环境清幽。

  【流杯池】

  在四川宜宾市郊岷江北岸的江北公园内。为北宋诗人黄庭坚于元符年间谪居宜宾时所凿。入园不远处,巨石嗟峨,平地拔起,裂石中开,一道天然峡谷,长约数十米,即池所在处。古人谓“曲水流觞”,用以饮酒酬唱。夹道石壁上历代名人题刻甚多,黄庭坚手书“南极老人无量寿佛”八字,至今犹存。池附近有涪翁楼,涪翁亭、涪翁岭等有关诗人遗迹及纪念性建筑。

  【翠屏山】

  在四川宜宾市北郊岷江南岸。小巧秀丽,妩媚清幽。拾级登山,松柏夹道;绿柳幽莫,橙林橘苑,一片葱郁。楼亭池阁,起伏错落,点缀其间。古翠屏书院位于山腰,现为赵一曼纪念馆。馆前有钟鼓亭。“翠屏晚钟”为宜宾八景之一。北未诗人黄庭坚于元符年间滴居宜宾时有“山绕楼台钟鼓晚”诗句写景。距书院不远处有千佛岩(一名千佛合),刻浮雕小佛像五百四十六尊,造像端庄浑厚,传为唐宋间所凿。登临峰顶,但见两江环抱城郭,群山迭翠,白帆点点,烟波浩渺,无限景色。

  【旋螺殿】

  在四川南溪县城西32公里许石牛山。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建。据《旋螺路碑记》载:“殿以旋螺名者,盖因地势循环”云。清雍正、乾隆、嘉庆曾三次维修。解放后亦有修葺。殿南向,外观两层三檐,内实二层,平面八角形,形制清秀。殿内井口柱四,直到二层,其外周围以檐柱八根。南向二檐间开门,余七面均以砖石为槛墙,惟北边开棂窗。其上斗栱早多腐朽,为后来修复。


15、古蔺县叙永县长宁县

  【太平淹】

  在四川古蔺县东北,赤水河与古蔺河会合处。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渡口之一。1935年2月18日至19比中国工农红军自云南扎西回师东进,在太平渡老鹰石。老鸽沦两处架设浮桥,第二次渡过赤水河,进入黔北,取得遵义战役的伟大胜利。同年3月21日至22日,红军又在此第四次渡过赤水河,折向贵州,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围歼红军于川南的迷梦。渡口令设有“太平渡革命文物陈列室”,对外开放。

  【春秋祠】

  一名陕西馆。在四川叙永县城西大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建。殿楼廊庑,款式玲珑,布局匀称。主要建筑有乐楼、走楼、大厅、正殿、三官殿等,面积共2.500余平方米。祠中曲池之上,跨石为桥,桥头迭石作山,以为屏障。祠中雕刻之最精美者,为走楼栏杆,刻“万寿朝霞”、“双桥夜月”、“铁沪晓渡”、“定水晓钟”、“红岩霁雪”、“漫岭腾云”、“宝珠春眺”、“流沙悬练”等八景,用写生的手法表现意境,令人寻味。

  【竹海】

  又名万岭箐。在四川长宁县城南20公里。占地6万多亩。在二十余座岭峦和三百多个山丘上,楠竹如海,四季葱绿,风景秀丽,为国内外罕见。相传北宋诗人黄庭坚谪居宜宾时,来此登上顶峰,面对着漫无边际的竹海连叹,“壮哉,竹波万里,峨嵋姊妹耳!”乡人敬酒,请留词山乡,诗人推开酒碗云:“秀色使吾醉矣!”旋以叉头扫为笔,在黄伞石壁上急挥“万岭箐”三个巨字。此产之竹,质地韧硬,竹器工艺渊源流长,产品驰名中外。万岭箐最高峰下为“仙寓硐”,庙已废。现有明嘉靖、正德年间重修碑记和明代摩崖造像数十尊。


16、兴文县珙县高县

  【兴文石林】

  在四川兴文县城南30公里处。方圆十余公里,地上地下均系由石灰岩构成,分为石海、石林、溶洞三部分。石海岩石多呈三角形突起,每石高1—2米不等,此起彼伏,状如波澜。石林怪石嶙峋,有石门、石住、石笋、石兽、石人,形状诡异,突兀峥嵘。《兴文县志》云:“或起或伏,或群或散,千态万状,望之奇绝。”石林区的地下溶洞甚多,其中以卧虎岭下的天泉洞为最著。主侗长1.300余米,面积6万多平方米,洞高约50—100米。主洞两旁又有耳洞、吊洞、风洞等十余个大溶洞,上下文错,形成洞中有洞、洞下有洞的罕见奇观,并有阴河穿流其兴文石林——溶洞间。主洞内有宽敞的大厅,也有迂回的长廊;有对峙的“高山”,也有伏波的“长桥”,各种钟乳石岩溶异状千奇,宛如一个五光十色的地下官殿。

  【建武僰人悬棺】

  在四川兴文县西南建武境内苏麻湾。是古代少数民族僰人的一种墓葬形式。建武苏麻湾崖上为悬棺之集中区,保存完整者,约50余具,均在100米之高处。有两棺并列或两三棺重迭,悬置于三两木桩上;亦有将棺镶嵌于长方形岩穴内。游者自曹云邓家河放舟而下,举目可眺望明代僰人悬棺古迹,又可观赏奇山怪石之妙。此地山峦起伏,奇峰林立,石笋簇簇,千姿万状,景色奇绝。

  【麻塘僰人悬棺】

  在四川珙县城甫55公里的洛表场麻塘坝。是古代少数民族僰人的一种墓葬形式。悬相分布于沿螃蟹溪两岸南北数公里的山崖上,距地表低者十数米,高者数十米。棺为木质,形若长匣。或依岩凿孔置棺;或利用天然石穴置放;或凿石为穴存棺于内,但以凿孔椽木置放者屠多。螃蟹溪一带今存者约一百数十具。1974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邓家岩及白马洞两处清理的十具悬棺中发现,随葬品多麻、竹制品,还清理出两件青花瓷器,经鉴定为明正德、嘉靖时期景德镇民窑产品,对该悬棺的断代,是一件很好的物证。

  【石门】

  在四川高县城南4公里粱河乡,前有宜(宾)塘(坝)公路。

  古道两旁巨石嗟峨,平地拔起,状若一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相传为汉武帝使唐蒙所凿。唐天宝中,鲜于仲通下南溪,遂闭;后韦皋遣幕僚崔佐时由石门趋云南,道复通,名南道。巨石甫侧,有清刘岳昭草书“勒傀燕然”四个大字和题跋。此为古边陲之地,途经石门的墨客骚人咏怀题刻颇多。


17、乐山市丹棱县夹江县青神县

  【自崖三洞】

  在四川乐山市北5公里。洞名白云、朝霞、清风。朝霞又名蕴真洞,亦称治易洞,传为宋逸民程公里注《易》处。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永嘉陈谦题“程公洞”三字刻于清风、朝霞商洞间,嘉定十五年(1222年)诗人张方来游,惜其剥蚀,重书,刻于白云洞口。历代文人墨客来此游览题咏者甚多。洞下有小溪环流,名竹溪,碧水浓荫,景色清幽。

  【乐山大佛】

  在四川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台流处。大佛为依凌云山栖鸾峰断崖凿成的一尊弥勒坐像,故又名凌云大佛。《嘉州凌云寺大佛像》记载,大佛为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名僧海通创建,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完成,前后工程进行了约九十年时间;上覆十三层重楼,名大像阁,易名天宁阁,明末圮毁。大佛头与山齐,脚踏大江,遁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眼长3.3米,耳长7米。耳朵中间可并立二人,头顶上可置一圆桌,赤脚上可围坐百亲人,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其右侧有凌云崖九曲栈道沿崖迂回而下,可达江上。俗谓“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佛像雍容大度,气魄雄伟。

  【乐山岩墓】

  在四川乐山市郊柿子湾、麻浩、萧坝、蕴真侗、车子等地。自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在今四川流行的一种墓葬,前人称为“蛮子洞”。四川岩墓以乐山市为最多。岩墓依天然岩石凿成,宽敞如室”高低参错,高的难以攀登,低的埋藏地下,大的深约90余米,小的约6米。有的岩墓中还保留着题字,萧坝台子洞象鼻嘴墓中有东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年)三月十日墓表,和尚冲墓壁上刻有东汉建和年间墓表,其他墓中也有类似题刻。墓内外浮雕,题村丰富多样。有停车话别图、将进酒图:孙叔敖故事图、老莱子娱亲图、荆轲刺秦王图、力士调弓图、猿乐及熊乐图、牧马图、车骑图等。雕刻古朴劲健,栩栩如生,耐人寻味。

  【鸟尤寺】

  在四川乐山市东1公里沫水(即大渡河)、若水(即青衣江)、府河(即岷江)汇合处的乌尤山上。乌尤山与凌云山相连,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为避沫水之害凿开,故又名离堆。山上有寺。原名正觉寺,创建于唐,北宋改今名。今寺内天王殿、弥勒殿、如来殿、大雄殿,系明、清建筑“大雄殿内释迎牟尼、文殊、普贤像系香樟木精雕细镌而成,全身镀金,高约3米。寺中有尔雅台,传为汉犍为郡郭舍人注释《尔雅》处。尔雅台右侧临江绝壁凿有“中流砥住”四大字,字径5米,为明嘉靖乐山人彭汝实所书。

  【尔雅台】

  在乌尤寺内。相传尔雅台是汉代郭合人注释《尔雅》的地方。郭舍人所注《尔雅》虽早已失传,但在晋人郭璞注释中可见。北宋诗人苏辙《初发嘉州》诗亦有“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笺注。区区辩虫鱼,尔雅细分缕”之语。后人因筑尔雅台,以为纪念。明袁于让知嘉州时,再修尔雅台,树碑作记。

  【灵宝塔】

  在四川乐山市东凌云山。塔建于宋,明、清均曾修葺。为砖筑、方形十二层空心密檐式,高约40米。下层特高,以上层层收缩,直至塔顶。内实为五层,有通光小孔,每层设佛室,有石刻佛像。自塔门人,可通塔顶,俯瞰嘉州景色,丹山碧水,尽收眼底。塔以灵宝峰得名,凌云山有九峰,灵宝峰最奇,峰以塔取胜。清人有诗:“秘开灵宝擘云根。三水文投万马奔;光相姿罗坪外见。诸峰罗列此峰尊。”是对此地景色的真实写照。

  【郭沫若旧居】

  在四川乐山市东35公里沙湾场正街。座北向南,背负绥山(即峨眉山第二峰),面对沫水(即大渡河),是一座三进中式木结构小四合院和一个小后花园。第一院的左侧房间,是郭诞生处。中院右侧房间是郭“结婚受难”时的新房;后院紧连小花园,有一间面对绥山的厅房,即为郭四岁半启蒙受教的“绥山馆”家塾。早年之《村居即景》、《早起》、《正月四日茶天岗扫墓中途遇雨口占一律》等诗,即作于儿。旧居年久失修,面目全非。近年经维修恢复原貌,于1981年11月16日郭诞辰九十周年时公开展出。

  【离堆】

  即四川乐山市东岸乌尤山,与凌云山并列。当沫水、青衣江、岷江汇流之处,水势湍急,舟行极险。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治水,在凌云山与乌尤山之间(今麻浩口处),凿一衢道,以分水势,绕乌尤山而下,再与岷江汇流,以利航行。乌尤山又名青衣山,孤峰卓立,山环水抱,后称青衣岛,今乌尤寺山门尚有“青衣别岛”题额。乌尤山因形如犀牛,昔称鸟牛,宋黄庭坚始更今名。清张船山诗云:“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绕郭流,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山上多楼台殿字,绿瓦红墙,掩映其间,景色佳丽。

  【凌云寺】

  又名大佛寺。在四川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山的栖鸾峰上,与大佛相邻。创建于唐代,后废。今寺为明、清所建,有天王殿、弥勒殿、大雄殿、藏经楼、东坡亭、竟秀亭等。建筑雄伟,地势开阔。有“天下山水之胜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嘉之山水在凌云”之誉。是古今游览胜地。苏轼诗云:”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岩壁石刻有“苏东坡载酒时游处”题字,清晰可见,其上有解放后修复的苏东坡载酒亭。凌云寺右侧有灵宝塔,与嘉州城隔河相望。

  【麻浩崖墓】

  在四川乐山市郊1公里麻浩湾。为一座东汉崖墓。墓室由墓门、享堂、墓道和棺室组成。深29.93米,最宽处10.9米,最高处2.8米。第二穴墓道口右边门柱上刻“武阳椽”,左刻“阳嘉三年”(公元134年),入内门框上左刻“邓景达冢”,皆为阴文,字大20厘米,均汉隶,雄劲奔放。墓内石刻图像丰富,墓门刻有飞檐、瓦当、斗栱。墓门楣上左右各刻一羊,同列的还有浮雕人像三个,左墓门飞檐上刻一虎、豹形动物。享堂三方都刻有檐、瓦当,瓦当数十,花纹雕刻精细,式样不同。享堂壁上凿浮雕图像有《车辇图》、《牧马图》、《宴乐图》、《荆轲刺秦王图》等。墓道口外门枋上,刻浮雕佛像一尊,高37厘米,结跏跌坐,头为高肉髻,佩顶光,右手作降魔印,左手放膝上执一襟带状物,身躯突出额枋,是我国早期的佛教造像之一。崖墓图像雕刻精美,出上文物内容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嘉州小三峡】

  在四川乐山市北约23公里的岷江上。北为犁头峡,中为背峨峡,南为平羌峡,全长8公里。是古代成都地区赴嘉州(今乐山)及经水路出川的交通孔道。峡区河道蜿蜒,江水碧蓝,两岸风光绮丽。峡内两壁水面以下多岩壑,盛产江团,素为嘉州名肴。自平羌峡以下至乐山一段江流,又名平羌江,沿江古迹甚多,久负盛名,李白《峨眉山月歌》诗有“影入平羌江水流”句,即此。平羌峡南口东岸有小镇,名板桥溪,唐称青溪驿,系历代邑宰迎送大僚上司处,杜甫有《宿青溪驿怀张员外十兄》诗。板桥溪下游约5公里西岸的锦江山麓名荔枝湾,盛产荔枝。味美闻名于世。清李调元《自题荔校图》诗云“一生饱识岭南妹,不及嘉州色味殊”。

  【龙鹄山道教造像】

  在四川丹棱县城北5公里。其半山有道教造像数十龛,为唐开元年间女道士成元为营建,造像风格多受佛教影响,除“汉武帝望山祀年”等故事外,多仿佛教设像制度。造像最大者99厘米,共数百尊。造像间有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杨玲书成炼师松柏铭一通。其上题刻“龙鹄山”三字,传为宋孝宗亲笔,今龙字已剥落。

  【夹江千佛岩】

  在四川夹江县城西北3公里青衣江畔。两岸山势近逼,形若峡口。石刻分布在悬崖峭壁上,共一百五十余龛。最突出的有净土变龛、毗沙门天王龛、弥勒坐佛龛、维摩变龛和观音像龛等。弥勒坐佛龛最大,高2.7米,造型精美,比例适度。毗沙门天王龛,浮雕及后壁羽人,均具独特风格。左右两壁各浮雕三层,每层隔云朵,镌骑马武士、护法诸天、三头八臂神骑怪兽及骑马射箭等。内容丰富,雕刻细致生动。净上变龛,在两米见方龛内,镌二百七十余尊各种形象人物,华美严谨。石刻年代可考者,有唐开元、咸通、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等题记。

  【杨公阙】

  又名二杨阙。在四川夹江县东南双碑村,距县城约10公里。

  一为杨宗阙,一为杨畅闭。阙身以五块石垒成,高5.07米,宽1.33米。两闭相距12.9米。《蜀中广记》载:杨宗阙正面隶书“汉故益州太守杨府君讳宗字德仲墓道”十六字。现尚可辨识“汉、故、益、杨、府、君、讳、宗、字、仲、墓”等字。杨畅阙正面隶书“汉故中宫令杨府君讳畅字仲普墓道”十五字。阙面龙虎图案及斗栱等已风化,仅可辨其梗略。

  【金像寺石刻】

  在四川夹江县城西北5公里之千佛山。寺已毁,寺后山上的摩岩造像建于明代成化年间,石窟五龛六十余尊佛像,造像有三世佛、文殊、普贤、千手观音、罗汉、力士、云童等。第二龛除正中千手观音外,上下两排刻佛像二十六尊,窟门左右并列金刚、力士,观音全身着金,众佛拱卫,布局紧凑。第四龛高5米,宽6米,正中刻三世佛,旁刻文殊、普贤,正中像后刻四大天王。观音造像前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培修记事碎一通。千佛山,风景秀丽,森林茂密,溪水潺潺,鸟语花香。

  【中崖】

  在四川青神县城南10公里的岷江东岸,又名慈老崖、玉泉崖、中崖寺、灵岩寺、牛头寺。传为第五罗汉诺巨那尊者道场,创建于唐,又名景德院,因在中崖山故改称中崖寺。分上、中、下三寺,上中二寺已毁,现仅存下寺。下寺后倚高崖;面对岷江,近瞰江流,远眺峨眉,风景秀丽。岩下有唤鱼潭,又称唤鱼池,苏轼手书“唤鱼池”三字横镌于崖上。下岩有伏虎台、穿云洞、玉泉崖、流杯池。中崖有唐、宋、明石塔、石坊、千手观音、罗汉等两千多尊。上寺一大尖石上刻楷书“中崖”两个大字,有许多名人题咏。这里石笋三峰奇雄,不易攀登。“灵崖石笋”为青神八景之一。


18、眉山县仁寿县峨眉县

  【三苏祠】

  在四川眉山县城西南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的祀祠。祠原为苏氏故宅,明洪武年间,时人为纪念三苏。始就地改宅为词,供三苏塑像,并立故里石坊。后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同治、光绪间续有增修。1928年辟为三苏公园,但长期被作为兵营马厩,残垣破壁,举目凄凉。1950年后国家多次修葺,征集有关三苏著文物资料,并设专人管理,园林祠宇亭榭恢复旧观。今存主要建筑有大殿、启贤堂、瑞莲亭、木假山堂、云屿楼、济美堂、抱月亭、披风榭、碑亭等,多为木结构中式平房。词内辟有陈列室,展出宋、元以来三苏著作的历代版本,以及苏轼的书法、绘画拓本。碑亭内竖有古碑数十通,其中有苏轼亲笔《马券碑》、《乳母碑》、《柳州碑》等。祠内的洗垦池及古并传为苏氏遗物。整个园林占地52.000多平方米。林木葱宠,幽篁苍翠,小溪环流,布局别具匠心,富有浓郁的南方园林特色。

  【牛角寨摩崖造像】

  在四川仁寿县高家场鹰头岩牛角寨,距县城东北45公里。造像分布在牛角寨顶崖及东壁和寨前的崖石上,有大小造像三十余龛,约一千余尊。寨顶一大龛刻弥勒佛头胸圆雕半身像,高15.85米。佛为坐西北向东南,两手齐胸合十,比例匀称,线条流畅,庄严肃穆,像较完整,造像两侧崖壁上有造像题记和诗文,但年款剥蚀,从造像的风格来看,似为宋代所造。在大佛东侧壁及佛前崖石上有千佛崖、净土变、一佛一们二菩萨,天王等三十龛造像,除其中两龛为宋代外,其余皆为唐代作品,大部保存较好。

  【龙崖石刻】

  在四川仁寿县城北20公里杨柳场龙崖后山。唐建龙兴寺,唐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更名报恩寺。今寺已毁,现存唐、宋、明碑碣八座。龙崖后山有宋代摩崖造像十多龛,中刻一条卧龙,身长3米,身高0.5米,全身鳞纹。崖壁上刻篆书“龙崖”二字。宋文与可任凌州(治今仁寿县)大守时,在龙崖刻墨竹,苏拭来仁寿为文画墨竹题跋,今墨竹痕迹犹存。

  【飞来殿】

  俗称大庙。在四川峨眉县城北2公里的飞来岗上。该殿原供奉东岳大帝神像,早已圮毁。殿建于宋、元时期,内有《宋淳化四年重修庙记》和《元泰定四年重修东岳庙记》碑。殿正面檐柱三开间,长18.28米,内柱分成五开间,进深五开间,长13.26米。平面上住于分布成减柱造。檐柱上施栏额和平板仿。平板枋上置斗洪。斗洪均六铺作单抄双下昂,上昂上卷成象鼻形,下昂雕刻成龙头,十分华丽。明间左右两柱上塑金身泥胎蟠龙两条,栩栩如生,有宋、元时期风格。屋顶是歇山式,覆盖小青瓦,系明、清时改建。

  【峨眉山】

  在四川峨眉县城西南7公里。雄踞四川盆地西南缘,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峨眉山并称佛教四大名山。因山势透迤,“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故名。有大峨、二峨、三峨之分。今游览地即大峨。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山脉峰峦起伏,重岩迭翠,气势磅礴,雄秀幽奇,素有“峨眉天下秀”的称誉。山麓至峰顶50余公里,石径盘旋,直上云霄。明人诗有“峨眉高,高插天,百二十里云烟连,盘空鸟道千万折,奇峰朵朵开青莲”之语。山上寺庙创建于东汉,后历代续有增修。初流行道教。唐、宋以后佛教日趋兴盛,至明、清臻于极盛,一时梵字琳宫,大小寺庙近百座,为佛教著名普贤道场。自清以降,日久荒芜,原有寺庙多破败,至民国年间所存不及半数。解放后国家曾两次大规模修葺,重点寺庙和园林已面貌一新。现全山主要庙字及风景区有报国寺、万年寺、伏虎寺、清音阁。黑龙江栈道、洪椿坪、仙峰寺(九老洞)、洗象池、金顶等十余处。山势高低不一,气候差别甚大。大体上低山区瞩亚热带,中山区属温带,高山区属亚寒带。山麓与峰顶温差约15℃,金顶七、八月平均气温在11℃左右。植物呈垂直分布,多达三千多种,动物种类也非常丰富。

  【万年寺】

  在峨眉山。由山麓报国寺上行约15公里。为峨眉山主要寺庙之一。创建于东晋,名普贤寺。唐时改名白水寺。宋时又名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中敕改圣寿万年寺。原殿字七重,规模宏大,后几度兴废。1946年大火,除明代砖殿外几毁坏殆尽。现有殿字两重,系1953年重建。砖殿建于明万历年间,外部通高16米,为边长15.7米的穹窿顶方形无梁殿。殿内有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铸造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铜铸像一尊,通高7.3米(白象及佛身高约各半),重62吨。殿内四壁下部有小龛二十四个,各供铁铸佛像一尊;上部横龛六道,列置小铜佛像三百零七个,铸工细致。殿字雄踞峨眉主峰以东观心坡下一空旷平台上,海拔约1,000米,气候温和,地势开阔,林木苍翠。周围山溪及殿前水池产琴蛙,为峨眉山特有。每当夏夜,蛙声四起,鸣声若琴,悦耳动听。

  【白龙洞】

  又名白龙寺。在峨眉山低山区。创建于明,现存庙字系清时重建。寺后原有一洞,即白龙洞。当地民间传说,洞即《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修炼得道处。惜早已坍塞。寺外两旁林荫夹道,古楠参天,传为明隆庆时别传和尚所植,按《法华经》口诵一字,植一株,共植六万九千七百七十七株,时称古德林,惟历代兴废,今存无几。

  【仙峰寺】

  在峨眉山。古称慈延寺,一名仙峰禅院。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本炯和尚创建。旧时殿字四重,覆以锡板铁瓦,素称山中古刹。现存殿庑多为清季修葺重建。背负危岩,面华严峰,林木葱笼,远离尘寰,深邃幽寂。海拔1.700米,盛夏如秋。珍贵植物珙桐,多生于附近山间,因其花如白鸽振翅,俗名鸽子树。殿右数百米,即九老洞。深不可测,传说洞中有九老仙人,黄帝曾问道至此。“九老仙府”为峨眉十景之一。洞右有三皇台。置身台上,极目百里,秀嶂平畴,山光明媚。寺周围为猴群栖息之地,每随游客讨食,倍添山中情趣。

  【报国寺】

  在峨眉山麓,是游山的出入门户。明万历年间始建。原名会宗堂,清康熙时重修并改今名。山门有清康熙御题“报国寺”匾额。主要殿宇有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藏经楼等,自前至后逐级升高。建筑宏伟,气势轩昂,各殿佛像金灿夺目。寺内著名文物有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彩釉瓷佛一尊,高2.4米。大雄殿侧辟有峨眉山电动模型室,介绍全山地形、名胜古迹、物产及游山路线等。

  【纯阳殿】

  在峨眉山。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兴建,名古吕仙行祠,祟祯六年(1633年)增修,并改今名。原为道教庙观,清初重修,改把弥勒。海拔1.000余米。四周古木苍翠,幽静宜人。殿前不远处有一石,名普贤石,传为普贤登山憩息处。前行数百步山口,即慧灯寺旧址,在此可纵观峨目山诸峰;仰望金顶,悬岩峭壁,离天咫尺。

  【伏虎寺】

  在峨眉山麓,报国寺西约1公里。始建于唐,宋时名神龙堂,后因附近常有虎患,寺憎建尊胜幢以镇压,更名伏虎寺(一说因寺后山形似虎蹲伏得名)。寺为峨眉山大庙之一,几经兴废,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殿堂宽敞,气势巍峨,四周楠木参天,浓荫蔽日。寺虽覆于翠绿中,但屋瓦终年无败叶,清康熙帝曾题赐匾额“离垢园”,墨迹尚存。解放初期重修东厢“新殿”,供游人食宿。近年对全寺殿宇又大加修葺,有公路通达寺前。

  【种水阁】

  一名圣水阁。在峨眉山。明称神水庵,因阁前有玉液泉而著名。泉出石下,请澈无比,终年不涸,俗称神水,清初改今名。炎夏酷暑,游山者到此,每取水解渴,无不称赏。泉旁石壁有不少历代题刻,其中“大峨”二字传为吕纯阳书,“神水”二字为明洪武眉山张景贤题。书法浑厚俊逸,堪称上品。阁侧原有庙,已废。

  【洗象池】

  在峨眉山。明称初喜庵,规模甚小,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扩建为寺。因庙前有一六角形小池,传为普贤浴象处,故名。殿内把观音、地藏、大势至。衣纹飘逸,体态端庄。殿宇雄踞钻天坡顶,寓于一片冷杉林中,海拔约2.100米。每当云收雾敛,碧空万里,月朗中天,万籁俱寂,宛若置身霄汉。唐诗人李白有《峨眉山月歌》咏赞峨眉月。“象池夜月”素称峨眉十景之一。这一带又系猴群栖居处,常沿路边甚至人寺向游人索食,野趣无穷。

  【遇仙寺】

  在峨眉山仙峰寺与洗象池之间,海拔1.700余米。清同冶元年(1862年)圣怀和尚兴建。寺规模不显,踞高岗,临深涧,负陡坡;溪水轰鸣,山岚掩映,寂静清幽,为避暑佳处。林间路旁,时有猴群出没,为游人频添乐趣。传说古时有一游人,赴峨眉山求仙,到此盘缠用尽,正坐地休息,欲行不能之际,忽遇一打柴老曳,虽衣衫破旧,然童颜鹤发,器宇不凡。游子求告老叟,得赐一竹杖,乘之化龙,始得还乡。后庙宇增修,遂名遇仙。

  【洪椿坪】

  古称千佛庵。在峨眉山。系地名,亦系庙名。明楚山性一样师开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峨云禅师重修,因寺前有洪椿古树,故易今名。殿宇崇宏,廊序精洁,佛像俱存。昔有康熙赐匾“忘尘虑”及对联,均佚,椎乾隆所赐对联一副,仍悬大殿。寺内有清末刻制七方千佛莲灯一具,高约2米,直径1米,刻纹龙七条,佛像数百躯,雕镂精细,工艺高超。古刹雄踞天池峰下,海拔约1.100米,四周秀峰环立,两侧深谷溪涧,古木扶疏,绿荫如盖,幽清静雅,为山中最佳避暑地。山间林岚飘浮,炎夏清晨雾雨霏霏,素称“洪椿晓雨”,为峨眉十景之一。所谓“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即指此。

  【雷音寺】

  在峨眉山,距伏虎寺2公里许。明为观音堂,清初名解脱庵,传说人山于此解脱尘凡,出山于此解脱险阻,故名。光绪十年(1884年)改建,更今名。现存一院,踞高岗,临危崖,木叶菏郁,环境幽静。山下有桥名解脱桥,跨瑜伽河上。

  【金顶】

  峨眉山顶峰名。海拔3.077米。寺庙建于东汉,称普光殿,为峨眉山古寺之一。山多雷火,虽历代修葺,仍屡建屡废。正殿永明华藏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殿后最高处,原有铜造佛殿一幢,阔20余米,深数米,俗称金殿。中把普贤菩萨,旁列万佛,门阴刻全蜀山川程途。殿内有明成化年间所铸铜碑,正面为《大峨山永明华藏寺新建铜殿记》,系王宗毓集王羲之书:背面为《峨眉山普贤金殿碑》,系傅光泽集褚遂良书。铜殿及华藏寺均毁于火。碑今存殿侧卧云庵。庵左数十步即睹光台,是观日出、云海、“佛光”之地。危崖凌空,前为万侧峭壁,俗称合身岩。极目四望,数百里外大小雪山历历在目。

  【清音阁】

  在峨眉山牛心岭下,距山麓报国寺约15公里,为峨眉山胜景之一。岭东有白龙江,岭西有黑龙江,两水汇于清音阁下,合流处有一石,色黑褐有光泽,高数米,状若牛心,名牛心石。石上不远处,有石拱桥二座,分跨黑白二水,名双飞桥。山高谷深,两水飞泻,其声激越。“双桥清音”素为峨眉山十景之一。《峨眉山志》十景诗云:“杰然高阁出清音,仿佛仙人下抚琴,试向双桥一倾耳,无情两水漱牛心。”水出桥后,拍击牛心石,浪花四溅,晶莹如珠,颇为壮观。清音阁西,溯黑水上行1公里,为黑龙江栈道及“一线天”。断崖长数百米,两山壁立如削,形成夹缝,绿荫蔽日,天光一线,景色幽奇。


19、涪陵市丰都县西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自鹤粱石鱼】

  在四川涪陵市城北的长江中,为东西长1,600米,南北宽10余米的一天然石梁。常年淹没水下,仅冬春枯水时始露出梁脊,为长江中上游一处著名水文古迹。石粱上有自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迄至近代的石刻题记163段(其中水文题记108段),石刻鱼图14尾(其中作水文标志者3尾),断续记录了七十二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对研究长江中上游枯水规律及生产建设、航运等均有重大史料价值。1974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水文工作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曾作《涪陵石鱼题刻》的科学报告。

  【点易洞】

  在四川涪陵市北岩钩深堂西侧。堂为北宋书法家黄庭坚题名。点易洞高约7米,宽、深各4米。北宋绍圣年间理学家程颐注《易》于此,点勘历时六年,故名。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州牧范仲武塑程颐像于洞中,后毁。清代文学家、书法家州人石彦恬题“伊洛渊源”四字刻洞壁,今犹清晰可见。

  【丰都名山】

  丰一作豒,又名平部山。在四川丰都县城东北隅。崇楼杰阁,临江矗立。山上有大雄殿、天子殿、灵霄殿、二仙楼、奈河桥、望乡台、报恩殿、五云洞,方象瑛《使蜀日记》:“豒都县城倚平都山,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素以“鬼国都城”闻名。丰都为鬼国,名山为鬼都。相传汉代玉方平、阴长生两人曾先后于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后人误读“王、阴”为“阴王”,讹传为“阴间之王”,丰都乃成“阴曹地府”。唐李白诗:“下笑世上上,沈魂北罗豒”之语。

  【二西洞】

  在四川西阳上家族苗族肩治县城南翠屏山麓。洞内狭长,深不可测。中有一坝,宛若厅堂,钟乳溶岩鳞次栉比,姿态万千;历代文人游客留下题咏甚多。大坝右壁上方镌“古洞仍留待我来”数字,引人注目,为清末西阳直隶知州唐我圻所题。传说清光绪时当地穷书生何文华常来洞中读书,才华过人。一次与州官之女李月娟邂逅,互相爱慕,后为李父反对,月娟乔装来洞中,商议出奔,乘夜将诗书藏洞中。历经曲折,终结为佳偶。洞口横额题“二西藏书”四字,即寓此意。

  【小南海】

  在四川黔江上家族苗族自治县北南海乡与后坝乡之间,距县城32公里。系清咸丰六年(1856年)五月“壬子大地震”所形成。面积2.8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0余米。水势浩森,波涛激荡,因以海名,湖中多岛,有虬曲横亘的朝阳岛,崚。昂举的老鹳坪岛,状如巨牛卧水中的中背岛等。浮光耀彩,清幽秀美,曾有“不异洞庭,近似蓬莱”之誉。湖面上飞禽追逐,风帆似点;四周山林翠拥,田畴碧连,有如帧帧画卷,更富魅力。近年已建为旅游区。


20、 万县市开县巫山县奉节县

  【太白岩】

  在四川万县市郊1公里许的西山。传为唐代诗人李白读书处。巉岩峭壁,山势险峻,唯一小道盘旋可通。石壁上历代游人名士题刻甚多,因风雨剥蚀,大半模糊。登临西山,极目四野,长江景色及市容全貌尽收眼底。

  【西山碑】

  在四川万县市北流杯池。碑文刻于一天然石壁之上,阴文行书,字径约10厘米,碎高90厘米,宽245厘米,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庭坚书写。黄庭坚曾谪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又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蒙召还,他顺江东下,路经南浦(今万县市),游西山,写成《西山记》并刻于石。碑文有:“庭坚蒙恩东归,道出南浦,大守高仲本置酒西山。。建中靖国元年二月辛酉黄鲁直题”等字样。书法豪放,刚劲有力。惟因风化剥蚀,碑文部分混灭。

  【仙女洞】

  在四川开县古城北30公里的温泉镇旁。为川东名胜。唐以德元年(公元664年),雷雨震霹,山脚摧烈,洞门开,遂成此洞,名雷洞,又名灵洞、东洞。清道光年间更名仙女洞。据传因洞顶有明珠三颗,故必有神仙藏于侗府。入洞口为外洞,可在石桌椅上仰视穹顶,异石高悬,奇峰倒挂,岩色青、白、黄、绎,丰姿多彩。厅右侧屹立一形似白象的巨石。近洞门处,又酷似金刚力士。第二洞小巧玲玫,神女石亭亭玉立,面露微笑,石色晶莹透亮。厅堂两侧有许多小侗,洞洞不同,洞洞相通。这里耸立着一半雪白一半金黄的“金山银山”,如层层梯田的千丘塝,奇幻多彩的月亮宝,以及金钟宝塔、九层楼和石钟石鼓、温泉井等自然美景。

  【巫山十二峰】

  在四川巫山县东巫峡两岸。系峡中名胜,古人诗有“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之语(清许汝龙《巫峡》)。十二峰名:登龙、圣泉、朝云、皇霞、松峦、集仙、飞凤、翠屏、聚鹤、净坛、起云、上昇。北岸六峰,沿江屹立,舟行江中,——在目。南岸六峰,仅见飞凤、翠屏、聚鹤三峰。十二峰以北岸望霞峰(即神女峰)最为纤丽奇俏。因它每日第一个迎来朝霞和最后送走晚霞,故名。又因峰顶兀立着一个人形般石柱,宛若少女,亭亭玉立,被人们视为神女化身,故又名神女峰。刘禹锡《巫山神女庙》诗:“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晓雾乍开疑卷幔,山花欲谢似残妆。”在古代神话中,相传神女乃西王母的女儿,名瑶姬,曾助禹治水,博得后人尊祀。《巫山县志》:“赤帝女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为神女。”今神女峰对岸飞凤峰下有授书台,传即神女授书夏禹处。城东原有神女庙,后改凝真观。

  【楚阳台】

  在四川巫山县城西的高都山上。相传为楚襄王与巫山神女幽会处。《巫山县志》:“城西北半里许,山名高都,为阳台故址,旧有古高唐观。”这个流传了千百年的神话故事,源于楚宋玉《商唐赋》: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上有云气。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曰:“所谓朝云也。”玉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总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而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暮雨,为巫山八景之一。李商隐《过楚官》诗云:“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高唐观旧址,今尚存。

  【白帝城】

  在四川奉节县城东4公里,扼瞿塘峡西口的长江北岸。相传为公孙述所建。奉节古称鱼复,又名夔州。西汉未公孙述割据四川,依托“殿前井中有白龙出”的传说,于公元25年自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城垣遗址今尚依稀可见。三国时期,蜀先主刘备举兵伐吴,兵败退守白帝城,临终时在此托孤于诸葛亮。城在临江的白帝山上,今存白帝庙。唐以前为公孙述祠,明称三功祠,清始改名白帝寺。今存寺庙系清康熙后重修。明良殿塑刘备、诸葛亮等像。殿两侧为碑林,陈列隋以后石碑七十余通,著名碑刻有隋开皇二十年《龙山公墓志》等。山下江心,原有滟滪堆,解放后削平,以利航行。庙前平台可远眺江景,东为瞿塘峡,大江两岸赤甲、白盐二山高插云霄,雄奇无比。

  【滟滪堆】

  在四川奉节县东瞿塘峡口的江心。又名淫滪堆、犹豫堆,当地人一称燕窝石。为横亘江中的一座大礁石,长约40米,宽约15米。夏秋水涨大部没入江中,冬春水枯露出水面,高达20余米。岩上刻有“对我来”三字。据说船对石行,则随水旁流,可以避石;若避石而行,则被漩涡卷入,触石而船碎。古代民谣:“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历来被视为川江行舟的天险。1958年冬,在整治长江航道时,已被炸掉。


21、云阳县忠县梁平县

  【龙脊石】

  在四川云阳城南张桓侯庙前的江心。是长江上游一处著名的枯水位历史水文题刻遗迹。石梁东西长约200米,宽约10米,卧伏江中。西段为头,稍高,东段为尾,中段偏低。冬春枯水部分露出水面,宛若龙脊。石上现能看到的题刻,有上自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以来的游人诗文、记游石刻题记一百七十余段,其中在平均枯水位以下者六十八段。不少题记书法艺术堪称上品,也是一项十分珍贵的长江历史水文科学记录资料。

  【张桓侯庙】

  一称张飞庙。张桓侯庙在四川云阳县城外濒长江南岸的飞凤山麓。把三国蜀汉名将张飞。飞死后隘桓侯,故名。庙依山临江,林木葱茏,环境清幽,四时游人不绝。相传词建于蜀汉未年,历代修葺,清同治九年(1870年)大部毁于水患,今存庙字多为洪水后修建。主要建筑有结义楼、望云轩、大殿、助风阁、杜鹃亭。参差错落,飞阁崇楼。碧瓦朱门,雄踞江岸,气势巍峨。庙内碑刻甚多,存有大量重刻汉、唐以来历代名家书法摹本碑石及木板书画,其中有岳飞草书前后《出师表》,黄庭坚书《幽兰赋》,以及苏拭墨迹前后《亦壁赋》等,琳琅满目。壮鹃亭后石壁上,有1870年摹崖石刻“大清同治庚午洪水至此”十字,至今犹存,是难得的历史水文记录资料。庙前江中有一石梁,东西长二百余米,俗称龙脊石,上有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以来历代石刻题记,凡一百七十余家。亦为历史水文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丁房阙】

  在四川忠县东门外土主庙前。汉代双阙。高约7米,重檐顶,檐下有斗拱。阙上有浮雕人物、车马及兽类等。《忠州直隶州志》载:“丁房双阙,碑目考:在临江县巴王庙有二闭对峙。阙高二丈,为层观,飞檐袤衰,四方多刻人物,皆极巧妙。诸刻漫灭,仅有汉丁房等字尚可辨也。”丁房其人,已不可考。以阙形制及雕刻观之,当为东汉所建。今右阙下,刻有明万历丙辰(1616年)贺国祯、清康熙甲戌(1694年)武烈和及道光年间吴有篪等祠铭。阙在明、清均曾修葺。

  【石宝寨】

  在四川忠县东的长江下游北岸,从万县市溯江而上约50公里。孤峰突起,巉石凌空,四周如削,形若玉印,故又名玉印山。山下溪流环绕,山上松竹苍翠,四时游人不绝。全寨由寨门、寨身层楼及寨顶古刹三部分组成。寨门为一砖石结构建筑,山门上方题有瓷嵌“小蓬莱”三字。寨中楼阁九层(1956年维修时又增建楼阁三层,共十二层,通高56米)。点翠流丹,重檐高耸,宏伟壮观。阁建于清嘉庆年间,四角三方,自底至顶,紧衔山巅,高50余米,为登山唯一路径。阁内每层石壁上均有题咏。山顶为一平坦石坝,广约1,200余平方米,有古庙名天子殿,共三重,创建于康熙、乾隆年间,是此寨的最高点,海拔230米。滚滚长江,碧空帆影,无限景色,于此一览无余。

  【双桂堂】

  在四川梁平县城西南约10公里处,是省内著名佛寺。因庙内古桂两株而得名。始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后世扩建,始具规模。林木蓊郁,环境清幽。丛林占地70余亩,建筑除各配殿外,有殿宇五重,即大雄殿、关夫子殿、弥勒殿、韦驮殿、大悲殿;梵舍三百余间。现存佛像数十尊,金身彩绘,体态匀称,衣纹流畅,形神兼备,为雕塑佳作。


22、南充市阆中县仪陇县西充县

  【白塔】

  在四川南充市东郊鹤鸣山。始建于北宋建隆年间,塔身东面第十一级匾额今犹存“建隆万寿”四字。塔基用条石砌成,塔身砖垒,塔顶铁铸,高39.56米,底层9.8米。塔身为密檐式斗栱铺作,并饰以假昂。第一至四层,内有石梯盘绕而上,四层以上用砖以迭涩式砌上顶端,攀附青迭涩式砖,可上达塔顶。塔外二至十层四面均有小龛,共一百零八个,每龛原塑有神像。白塔雄伟壮观,牢固坚实,一千多年间从未修葺,虽经多次地震,仅倾斜57厘米。现鹤鸣山已辟为白塔公园。

  【莲池】

  在四川南充市西隅。古称北湖。明时“湖广千顷”,颇具规模。因湖边旧有嘉湖书院,故亦名嘉湖。民国初池中又植荷花,解放后曾淘湖修葺,加固堤岸,添植垂柳,湖心垒小岛三座,景色秀丽。现有水面数十亩,夏季芙蓉映日,柳浪随风,一片诗情画意。

  【巴巴寺】

  在四川阆中县城东1公里的盘龙山麓。是一组具有伊斯兰教特色的古建筑群。麦加城噶得勒夜教门祖师尔朴董那希,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随同川北镇台左都督马子云到阆中传教,康熙二十八年死于阆中。其弟子祁静一为尔朴董那希造拱拜(伊斯兰墓葬),故建此寺。巴巴是阿拉伯语祖先的译音简化。寺由山门、照壁、牌坊、大殿、拱拜、后庭、井亭等组成。照壁的内墙全由砖仿木作斗拱,转角四朵斗栱出四跳,异常繁复,如一朵怒放之花。

  【永安寺】

  在四川阆中县东黄泥乡。寺内建筑惟大殿年代较早,其他皆近代建造。大殿为元至顺四年(1333年)建,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十一架椽,端立在石砌台基上。殿顶单檐歇山式,为清代重盖。殿中所塑佛像、菩萨、弟子像等,均表现得慈祥肃穆,姿态自然。两壁彩绘天龙八部,线条流畅,人物生动活泼。壁画上有元至正八年(1348年)题记三则。塑像、壁画均毁,惟大殿尚存。

  【张桓侯祠】

  在四川阆中县城西街。俗称张飞庙。刘备定益州后,派其结义弟车骑将军领司棣校尉张飞驻守于此。章武元年(公元212年)因关羽死,刘备伐吴,令飞率师东征,临发,被部将所杀。追谥桓侯。葬于阆中,于墓前建阙立庙,北宋曾巩曾写有《桓侯庙记》。现存祠为清代建筑,由大门、敌万楼、左右牌坊、大殿、后殿、桓侯墓等组成。后殿有“汉张桓侯神道碑”和张飞塑像。清果亲王书有匾额,祠内展出丈八蛇矛、点钢鞭等。

  【阆中大佛】

  在四川阆中县东郊1公里之大像山。依崖凿成,为弥勒佛座像,高9.88米。头有螺髻,袒胸,左手平置膝上,右手上屈伸大指,无名指、中指作施无畏印状,脚踏莲花。衣纹较简练。佛头偏大稍有比例不适,但其风貌使人感到端重、慈祥。佛头后有火焰纹背光,佛背刻有10厘米高的小佛像千余尊,均坐莲台,排列整齐。大佛原有三重檐的福昌院(大佛寺)保护,已毁,仅存四个仰莲纹柱础。据阆中县志记载,大佛开凿于宋淳熙年间,但寺内存有早于此记的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造像碑记。佛右膝有一小龛刻二力士像。与乐山大佛侧的力士像风格极为相似。壁上有唐代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夏五月二十日题记。再东有石窟两龛,内有浮雕经幢。从造像的内容、风格及石刻题记来看,大佛似为宋前之物。

  【朱德故居】

  在四川仪陇县城东36公里的马鞍场郊。1886年12月1日,朱德诞生在马鞍场琳琅山下李家湾租佃于地主的仓房里,现仓房尚存。1895年,朱德九岁时,因地主夺佃,举家被迫迁往琳琅山下大湾居住。屋后有两棵柏树,他少年时曾在两棵树上捆着木棒练“杠架”,柏树今已合抱。琳琅山一带天旱缺水,旧居的右侧有朱德所挖井一口,现仍使用。琳琅山脚的药铺垭私塾以及马鞍场口的席家■,是朱德读书的私塾所在,现犹存私塾墙壁和朱德为其老师所挖的水井。1980年建“朱德旧居马鞍陈列馆”,1982年8月1日朱德旧居——李家湾仓屋、大湾旧居、药铺址私塾、席家■私塾、仪陇县高等小学堂、其父母居住的柏林咀以及新建的“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对外开放,邓小平题了馆名。

  【凤凰山】

  在四川西充县城东南约15公里。山势雄伟,绵亘数十公里,海拔450米。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牺牲处。山上有射箭、插旗、扎营、练乒等遗址。墓在山顶,今犹存,状若小丘。清顺治三年(1646年)献忠率部出川北,其部将刘进忠叛投清军,充为向导,时值大雾,献忠部猝遇清军于山麓,献忠中箭坠马被擒,旋遇害。


23、渠县南江县巴中县通江县

  【渠县汉阙】

  在四川渠县城至岩峰道上。有汉阙六处,是全国最多的地方。冯焕阙在渠县北赵家坪。沈府君阙在月光乡燕家村。赵家坪东无铭阙在土溪,今仅存东阙,阙身正面上刻朱雀,下刻饕餮,侧刻青龙。赵家坪西无铭阙亦在土溪,今仅存东阙,顶部已圮,正面下刻玄武。蒲家湾无铭阙,在月光乡蒲家湾,距栏水桥约半里,仅存东阙,阙身正面上刻朱雀,西侧刻青龙。王家坪无铭阙,在土溪王家坪。正面上刻朱雀,下刻铺首;三、四层四面刻人物,后侧转角处刻双螭嬉戏。汉阙建筑古朴,雕刻优美,均独具一格。

  【冯焕阙】

  在渠县北土溪赵家坪。仅存东阙,子阙已废。阙身正面铭文下刻一饕餮。铭文为“故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神道”。《汉书》载:冯焕,东汉安帝时人,为幽州刺史,延光元年(公元122年)被陷下狱,事虽辨明,已病死狱中,安帝“赐钱十万,以子为郎中”。按此阙当建于建光元年或后一年。阙雕刻精致,造型优美,为他处少见。

  【沈府君阙】

  在渠县燕家村。为双阙,子阙已废。二阙东西相距21.62米,阙高4.84米。阙身正面刻铭文,东阙刻“汉谒者北屯司马左都侯沈府君神道”,西阙刻“汉新丰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二人也无可考。二阙铭文上端均镌朱雀,下端镌饕餮。东阙内侧雕青龙,西阙内侧雕白虎。形制古朴,雕刻精巧。此阙的形制和雕刻手法与县境内冯焕阙近似,年代略晚于冯焕阙,当为东汉延光年间建造。二阙巍然对峙,造型精美,是四川现存石阙之佼佼者。

  【禹王宫】

  在四川南江县长赤镇。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为四合院中式砖木结构建筑。山门前壁系镂空青砖浮雕花卉、飞禽、走兽、囍字图案和张飞断当阳桥图、白鹤寿星图等,刻工精美,表情生动。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过南江,建立长赤县苏维埃政府于禹王宫,前殿三道石门框上。红军刻的“谁是世界上的创造者,只有我们劳苦工农”;“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只归生产者所有,那里容得寄生虫”等标语,字大25厘米,今犹完整。前殿内还有十多条红军标语。左右厢殿,悬空建有回廊、栏杆。大殿正中为禹王坐像,高4米,用整块樟木雕成,体态魁梧端庄。山下数百步有龙山书院,院前有一龙池,水色深黝,不溢不涸。

  【水宁寺造像】

  在四川巴中县城约45公里龙骨山山岩上,长约45米。

  水宁寺又名始宁寺,已废。造像共十一龛,一百二十六尊。雕像最精美的是一、二、三、四、八龛。造像色调仍系原装,色泽柔和,给人以舒适明快之感。尤以一龛的地藏和二菩萨、二飞天,表现尤为生动活泼。地藏右手执杖,左手执钵,面露微笑;二菩萨温柔娴静,体态婀娜;二飞天手执物,凌空起舞,一如从天而降,是这里造像的代表作。所有造像雕刻精巧玲珑,多彩多姿,神情潇洒,典雅大方。岩壁间仅保留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题记一则,可能为后来重装造像所题。按造像风格而论,当是唐代雕刻无疑。

  【南龛造像】

  在四川巴中县城南1公里化成山上。佛像分布在云屏石、山门石、佛爷湾,共一百四十余龛,二千余尊。云屏石、山门石仅存造像十余龛。佛爷湾,又名神仙坡,是南龛造像的主要集中区。山岩险峻,整片岩石上刻着密如蜂房的佛龛,多系唐代刻造,最早的是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宋代极少。在石龛边缘刻着华丽的阁形建筑物装饰,与盛唐时期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紧密相关。菩萨像体态优美,和谐生动;力士像威风凛凛,雄健有力;飞天形象优美,生动活泼。雕刻精巧,质感较强。天王像足穿草鞋,是蜀中的地方特色。南龛以雕刻取胜,化成山风景著名。今岩壁上还保存唐代诗人杜甫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游历时题刻的《判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自古以来就是骚人墨客游宴之地。

  【红云崖】

  在四川通江县沙溪。1932至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东北部和陕南地区建立了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在二十多个县,红军留下四千多条石刻标语。通江县沙溪红云崖刻有“赤化全川”四个大字,字高5米,宽2.5米。是1933年2月原中共川陕省委派人在山崖上勾描,由三十多名民工搭架、雕刻的。崖高2,000余米,数十里外可见。历时四十多年,四字赫然在目,一如当年。

  【红四方面军烈士墓】

  在四川通江县沙溪王坪。1933年冬,四川军阀刘湘六路围攻川陕革命根据地时,王坪地势险要,红四方面军曾将总医院设于王坪。为了悼念住院牺牲的烈士,总医院医务人员于1934年在院旁修建烈士陵园。烈士碑高4.2米,碑身正面刻有镰刀斧头,碑额横刻“万世光荣”四字,中间竖刻“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两旁刻对联:“为工农而牺牲,是革命的先驱”。墓碑两侧各刻长枪二支,短枪一支。碑座正面刻有镰刀、斧头、五角星、手枪、谷穗和向日葵等图案。红四方面军撤离王坪后,地主还乡,强迫农民打碎烈士碑,农民夤夜埋藏此碑于屋后。解放后重竖原碑于墓前。


24、雅安市芦山县名山县石棉县

  【高颐墓阙及石刻】

  在四川雅安市城东7公里许姚桥。原名孝廉乡。背靠青衣江,与雅安八景之一的金鸡关遥相对望。据《高颐碑》文说,高颐字贯方,一作字贯光(光字为宋人补刻)。今存东西阙相距13米。东阙题:“汉故益州太守武阴令上计史举孝廉诸部从事高君字贯方”。西阙题:“汉故益州太守阴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字贯光”。西阙座上雕蜀柱斗子,阙身雕枋子、斗栱棱角。四面浮雕人物、车马、禽兽等物。脊上镌鹰口衔组绶。阙前石兽一对,劲健古朴。二阙间为高君颂碑,乃从高颐墓阙及石刻高孝廉祠迁此。碑首半圆形,镌蟠龙。碑座方形,刻二龙相向,龙尾绕于座后纠结。碑铭文隐约可见,是记载高颐阙建造年代的历史物证。为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造。

  【王晖石棺】

  在四川芦山县城外南1公里许。棺为长方匣式,长2.54米,高1.01米,宽0.83米。棺首镌衔环兽头,两爪抚环,两肩有翅。棺首左刻墓志铭,文曰:“故上计史王晖伯昭以建安十六岁在辛卯九月下旬卒,其拾七年六月甲戌葬,呜呼哀哉”。文侧刻一少女半露,下有护腿甲,上有云带,倚门而望。棺左壁刻龙,右刻虎,龙虎皆有翅,刻工精巧。棺脚头刻龟、蛇,形象古朴生动。

  【樊敏阙碑】

  在四川芦山县城2公里许沫东乡。阙倒塌年久,1958年修复其左阙。为南北向。原阙建于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阙前二石兽,一为天禄,一为辟邪,保存完好。阙顶作五脊式,斗栱处刻双手托栱之力士像。檐下正面浅刻浮雕一幅`刀法流畅,古朴劲健。旁为樊敏碑,高2.5米,宽1.17米,上为圆顶,圭首作二蟠龙首。中篆书“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十二字。其下刻碑文,计五百五十七字,共十八行,每行二十九字。末行低十二字,镌“建安十年三月上旬造石工刘口口书”十五字。碑阴有丘常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三月既望题记一则。

  【蒙山】

  在四川名山县城东7公里。海拔1.440米,气候温和,风景秀丽,为著名游览胜地,公路可通山颠。据《九洲志》称,“蒙山者沫也,言雨露蒙沫,因以得名”。李冰曾来此治水,司马相如曾在此修筑金鸡关驿道,以通川滇。唐、宋以来,佛、道交替在此建寺观。现山上有千佛寺、净居庵、智矩寺、永兴寺、天盖寺、甘露石室、千佛崖、白马石以及红军石刻标语等。特产仙茶,有“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之誉。稀有植物有古茶树、仙菌、白风草、方竹、红豆树等。山上还有宋、元、明、清历代碑碣。

  【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

  在四川石棉县西安顺场。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遗址。今存有红军指挥所、沙湾渡口及水东门炮台等。1935年5月,红一方面军在渡过金沙江后,向北挺进,占领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红一军团一师一团担负强渡先遣任务,在团长杨得志的带领下,5月24日夜战斗开始,激战半小时,打垮安顺场上守敌两个连,迅速占领了该场。次日又以十七勇士为先导,强渡波涛汹涌的大渡河。他们在南岸红军火力的配合下,经过激烈战斗,摧毁了北岸的敌人碉堡,夺取了渡口,使该团主力部队得以渡河,歼灭北岸守敌一个团,使一军团第一师在安顺场全部渡过大渡河。解放后,建有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

 

25、松潘县南坪县汶川县

  【黄龙寺】

  古称雪山寺。在四川松潘县城北35公里的黄龙乡。当地传说,夏禹治水,至茂州地方,黄龙为其负舟导江,后立庙祭祀。寺建于明,有前中后三寺,首尾相距约7公里。前中两寺已废,惟后寺尚存。寺门有匾额,正视现“黄龙古寺”四字;右视现“飞阁流丹”;左视现“山空水碧”等字。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为庙会期,方圆数百里的藏、羌、回、汉各族群众咸来赶会,还有远自甘肃、青海来的,一时帐篷栉比如连营。寺位于终年积雪的雪宝顶峰下的玉翠山麓,四周林木茂密,宛若碧海。前后寺间,大小水池层迭,数以千计,状若梯湖,水色斑斓,蔚为奇观,通称五彩池。寺后有洞名黄尤洞,内有石佛三尊。

  【九寨沟】

  在四川南坪县境内,是岷山山脉万山丛中一条纵深40余公里的山沟谷地。因周围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沟中地僻人稀,景物特异,有“童话世界”之誉。四周群山耸峙,有雪峰数十座,高插云霄,终年白雪皑皑。从山间至河谷,遍布九寨沟茂密的原始森林。河谷地带有大小湖泊一百多处,当地人称“海子”。小者数平方米,最大者为“长海”,长达7公里。湖水蓝碧,清澈若镜。湖底为沉积石,彩色斑斓,水藻繁生,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蓝、黄、橙、绿等色彩,绚丽夺目。每当天气晴朗之时,蓝天、白云、雪山、森林倒映湖中,水光浮翠,美丽如画。由于河谷地形呈台阶式,湖与湖间又出现许多瀑布,落差最大的达20余米;白练腾空,银花四溅,山谷轰鸣,颇为壮观。在植物区系上属南北交替地带,从雪峰下至湖滨又呈垂直分布。这里不仅植物种类繁多,也是许多动物繁殖的适宜环境,整个范围原始森林达二百多平方公里,稀有和珍贵动物数十种,大熊猫、金丝猴、小熊猫、羚牛等常在湖畔林间往来栖息。

  【卧龙沟】

  在四川汶川县西南部,濒邛崃山脉东侧的山麓地带。面积20万公顷。是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卧龙沟地处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有关部门调查,兽类达六十余种,鸟类三百多种,植物在四千种以上,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生物资源保存最完整的天然物种基地。珍贵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在此孳生繁殖;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也很明显,有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各种植物。保护区四周重峦迭翠,森林茂密,水碧山青,景色秀丽,引人入胜。


26、康定县甘孜县德格县沪定县

  【贡嘎山】

  又称贡噶山。在四川康定县城南约55公里,藏语“贡”,冰雪之意,“嘎”意为白色。为大雪山主峰,海拔7.556米。是四川省内第一高峰。组成山体的岩石为浅绿色花岗闪长石,其附近山峰多由花岗岩组成。峰顶近似平台,方圆约70平方米,常年为冰雪覆盖。在4,600米以下,布有草地及灌木林。1957年6月13日我国登山队登上峰顶;1980年与珠穆朗玛峰等其他七座高峰同时对外开放,接待外国登山队。

  【康定温泉】

  在四川康定县城北4公里许的二道桥。泉水源于周公山麓,明清时已具雏型,为往来行人之天然浴池,但设备简陋,仅有木板遮盖以蔽风雨。民国初,兴修瓦屋,创旅舍茶堂,题名“与点楼”。1950年后,浴池陆续扩建修葺,植造园林,增设服务项目。从康定城区并辟专线公路,每逢节假日,游人络绎不绝。泉水水温约40℃,含疏量较浓。

  【跑乌山】

  在四川康定县城郊。为当地群众“转山会”聚集地。又因《康定情歌》的流传而益闻名。山有浅坡草坪,峰顶白云缭绕,时聚时散,颇富诗情画意。每年衣历四月初八日“浴佛节”,相传为释迦牟尼生日,是日藏、回、汉各族人民携酒备肴,相邀游山朝庙,并在跑马山上举行赛马会,进行各种骑术竞技表演,盛况空前。

  【白利寺】

  在四川甘孜县城西10公里的雅砻江北岸山腰,面江依山。该寺为喇嘛教寺院,始建于清代。为藏式三层方形整体楼阁建筑,墙用土夯,厚50厘米,屋顶为平顶,用泥抹成,厚10厘米。第一层为主要建筑佛殿,空间高,面阔五间,殿内檐柱、雀替、椽头均施以彩画。老檐内有大殿,墙上绘有壁画。内大殿用墙分为东西两殿,殿柱纵横排列,壁画鲜艳,保存完好,唯佛像头手无存。西殿有贴金佛像三尊,高5米。第二、三层屋矮小,为活佛和喇嘛住房。1936年红军到此,成立博巴政府(博巴是藏语,意即藏人),该寺活佛格达被选为副主席,红军离开甘孜,他给伤病员医病,将伤病员装扮成喇嘛,待康复后安全转移。甘孜解放,格达被选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为谋求西藏和平解放奔走,不幸在昌都遇害。

  【德格印经院】

  在四川德格县城。占地1,600多平方米,大小藏式房屋数十间。清雍正十年(1732年)第十二代德格上司却吉登巴泽仁始建印经院,经历代增刻书版,现保存藏文典籍书版二十一万七千块(两面刻字,四十三万多页)和少数藏画版,内容包括各种佛教经典的译作、著作、传记、历史、医学、哲学、天文、历算、辞书文法、诗词音韵,音乐、美术、雕刻和工艺技术等大小八十二部,五百八十六册。著名的有《甘珠经》、《丹丹珠经》、《萨迦全书》、《四部医典》、《医学总集》、《西藏王统明鉴》、《宗喀巴全集前刻续刻》、《西藏宗教源流》、《唐东王传》、《佛教源流》、《诗例》、《卫藏神山志》等。为研究西藏文化、历史、宗教、藏医的重要书籍资料,其中有些是德格孤本。德格印经院在历史上与拉萨布达拉宫印经院、日喀则那塘印经院并称三大藏文印经院。拉萨、日喀则印经院遭到严重破坏,荡然无存,该院已成为唯一藏族文化宝库。德格位于金沙江畔,四周森林茂密,采用当地桦木刻版,以桦木烧制的墨汁印刷。德格版藏文典籍不仅发行藏、川、滇、甘,而且远销印度、日本、尼泊尔、东南亚和西欧等地。

  【沪定桥】

  即大渡河铁索桥。在四川沪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桥东衔接沪定县城。为铁索悬桥,桥净跨长100米,净宽2.8米,桥面距枯水位14.5米。由十三根铁链组成。桥沪定桥身铁链九根平行系于两岸,上铺木板,以作桥面;桥栏左右铁链两根作为扶手。铁链每根重约2.5吨。史载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历时五年建成。康熙帝御书“沪定桥”三字匾额挂于桥头。今桥东仍立有康熙《御制沪定桥碑》,记述建桥始末。二百七十多年来,成为四川内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至此,以二十二位勇士为先寻的突击队,冒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敌,红军遂过大渡河。毛泽东《长征》诗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之句。解放后沪定桥曾多次维修。近年又建立陈列馆,展出沪定桥战斗史料。


27、西昌市会理县冕宁县

  【地震碑林】

  在四川西昌市郊东南沪山光福寺。共有石碑一百余通,记有西昌、冕宁、甘洛、宁南等地历史上发生地震的资料。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清雍正十年(1732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西昌地区发生过三次大地震。对地震发生时间、前震、主震、余震、受震范围及震后人畜伤亡、建筑物等破坏情况,均有详尽记载。碑林实物资料,不仅可与历史文献对照,并补充其不足,为我国所罕见。

  【泸山】

  在四川西昌市南5公里,濒邛海西岸。为当地著名风景区。山上唐以前已建寺,历代续有修葺,后多废。今存庙观有光福寺。蒙段祠、三教庵、祖师殿、观音阁、五祖庵、玉皇殿、青羊宫、隐溪寺等十余座。山麓至顶约4公里,石径盘旋,林木蓊郁,蔚然成趣。置身峰顶五祖庵,群山迭翠,邛海如镜,渔舟点点,水色山光,尽在眼底。庵后有仙人洞,甘泉清例,可供全山各庙饮用。“泸峰春晓”,为西昌八景之一。每春日融融,游人络绎不绝。

  【邛海】

  在四川西昌市南5公里许。《汉书·地理志》载,汉代名邛池泽,又名邛池或邛河,后名邛海。面积约31平方公里,最深达34米,是金沙江支流安宁河上最大的风景湖。东依大凉山,南面沪山。湖中小岛错列,杨柳依依,蒲苇苒苒,泛舟湖上,炮览山光水色,无异人在画屏之中。邛海物产丰富,驰名中外的“建昌板鸭”即饲养于此。

  【彝海结盟遗址】

  在四川冕宁县拖乌彝族自治区,距县城28公里。遗址有660多亩,现为山林。1935年农历四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冕宁彝部地区时,先头部队被彝族围住,经过宣传共产党的政策,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井同彝族沽基家支首领小叶丹在海子边杀鸡饮血,结为盟友,帮助他们组织“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还赠送他们一些枪枝和一面“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的红旗,打开了胜利北上的道路。

  【大宁河风光】

  大宁河古称巫溪,发源于川、陕、鄂交界的大巴山南麓,全长200余公里。从北向南纵贯巫溪、巫山县境,于巫峡西口注入长江。其间巫山至巫溪120余公里,“众峰巉绝,如削如画”(《蜀中名胜记》)。河道蜿蜒,重峦迭嶂,山奇水秀,峡谷连绵,构成独特的大宁河风光,古时有“峡郡桃源”称誉。著名的小三峡,是这一带景色的精华。小三峡全长约50公里,自南至北,由龙门峡、双龙峡和双龙上峡组成。龙门峡(又称罗门峡)位于巫山县城东,长约3公里,峡口两山对峙,峭壁如削,形若一门,故名。又有“小夔门”之称。西岸绝壁上的古栈道遗迹至今犹存。由龙门峡溯河上至巫溪檀木坪,连绵160余公里,传为我国最长的古栈道遗迹。双龙峡(又名巴雾峡)位于龙门峡和双龙场之间,长约10公里,幽奇深邃,处处有景,马钻山一带的千年钟乳,百态千姿,比比皆是。双龙上峡(现名滴翠峡)位于双龙场上游,长约20公里,其秀丽为小三峡之首。赤壁摩天,水色黛碧,峡中有峡(耳峡),充满诗情画意。其中水帘洞、青云梯、罗家寨、赤壁山、帐门子等处,景色胜绝。

  【长江三峡】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为著名的长江天险。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迄湖北宜昌南津关,跨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宜昌五县市,全长193公里。瞿塘峡居西,长约33公里(其中狭谷段长8公里),在奉节县境,雄奇壮丽,有“夔门天下雄”之称。巫峡居中,长约40公里,横跨巫山、巴东两县,山势峻拔,奇秀多姿。西陵峡居东,在湖北巴东至宜昌境内,长120公里(其中狭谷段长42公里),以滩多水急闻名。整个三峡河谷地形,峡谷与宽谷相同。宽各地段,江面开阔;峡谷地段两岸群山笔立,崔鬼摩天,幽邃峻峭。宽谷、峡谷交错,江水婉蜒透迤,穿峡而出,一泻千里。《水经注》云:“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沿三峡而东,名胜古迹甚多,如白帝城、神女峰、高唐观、昭君村、屈原宅等,均名闻遐迩,足为三峡生色。

  【瞿塘峡】

  长江三峡之一。西起奉节县白帝城,东迄巫山县大宁河口,全长33公里(其中狭谷段长8公里),以雄奇险峻著称。两岸丛山峻岭,高耸入云。临江一侧峭壁千仞,宛若刀削。著名的白甲、赤盐山对峙大江南北,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山高峡窄,仰视碧空,云天一线。白居易《夜入瞿塘峡》诗云:“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峡西端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高数百丈,宽不及百米,形同门户,名“夔门”,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由此纳长江上游之水于一门而入峡;峡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处不及50米,波涛汹涌,奔腾呼啸,令人惊心动魄。峡区名胜古迹如白帝城、大溪新石器时期遗址及风箱峡古代悬棺等均有名。南岸石壁多古人题咏石刻。

  【巫峡】

  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巫山及湖北巴东两县境内。西起巫山城东的大宁河口,东迄巴东官渡口,全长约40公里。西段称金盔银甲峡,东段称铁棺峡。“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由于山奇水秀,风光绮丽,为三峡之首。巫山十二峰,即屏列南北两岸。神女峰下大江南岸为授书台,民间传说,即伸女授大禹书处。江北岸集仙峰下,有石壁临江,俗称孔明碑,刻“重崖叠嶂巫峡”六字,传为诸葛亮所书。

  【翠云廊】

  在四川剑阁、阆中、梓潼三县境内。从剑门关东南至阆中,西至梓潼,绵延150余公里。行道两旁,古柏参天,绿荫夹道,夏日不知炎暑,清人乔钵题名翠云廊。《嘉陵江志》:“自剑州以南,尽梓潼县界,古柏千树,皆大数十围,形状诡异。。蜀道奇观也。”翠云廊古柏,俗称皇柏,意为皇家所有,传为明代剑州知州李壁所植。《剑州志》云:李壁字白夫,正德中官此。  

 美景美图精品美文音乐空间职场技巧音画图文感悟哲理星座运清生活百科史海钩沉健康常识书画古玩网页特效电脑技巧在线书架精美相册  您已阅览   分 秒   感谢光临  天空之城-水晶音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6651/147431945605.html

更多阅读

世界最美的十大金字塔 世界上最美的十大风景

在众多的现代和古代金字塔里,如何决定哪个是最大的呢?有的以高度为标准,但较好的标准应该是体积,下面这些就是根据体积评出来的世界上最大的十个金字塔:1.胡夫大金字塔:258 万立方米胡夫大金字塔是最古老也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唯一的幸存

中国十大名胜古迹 世界十大名胜古迹排名

中国十大名胜古迹是指1985年由《中国旅游报》发起并组织全国人民经过半年多的评比,于当年9月9日评选出的万里长城、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安徽黄山、长江三峡、台湾日月潭、避暑山庄、西安秦陵兵马俑十个风景名胜

梦里水乡.中国十大最美水乡(组图) 梦里水乡

梦里水乡,无限风光。水乡古镇是风景,民俗与民居相结合的经典风景,游走水乡感悟水乡是很多人的梦想。一组中国十大水江南水乡图文,为未来的水乡之行打好“腹稿”。图片均来自网络。梦里水乡.中国十大最美水乡(组图1)//周庄史建于1086

十大中国江南水乡古镇排行榜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

十大中国江南水乡古镇排行榜业内人士建议:如果您想去古镇,千万不要选择一日游,那样您就会错过古镇最迷人的风景,古镇的黄昏和清晨--黄昏时分在小河边找个小茶馆,一壶清茶,一把竹椅,开始了梦寐以求的发呆生活,清风,小桥,流水,清茶,什

最新中国各省区十大风景名胜排行 中国十大风景名胜

北京市十大名胜: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北海公园、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香山、圆明园遗址、居庸关、西山八大处  天津市十大名胜:五大道、盘山、独乐寺、黄崖关长城、杨柳青古镇,塘沽外滩、水上公园、大沽炮台、大悲院、八仙桌子

声明:《中国十大风景名胜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四川省(十四)》为网友横笛休吹塞上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