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湖南·长沙书院对联集锦

 

城南书院

  城南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栻随父张浚迁居潭州(今长沙)时创建于城南门外妙高峰下。有丽泽堂、书楼、蒙轩、卷云亭、月榭、听雨舫、纳湖、琮琤谷、采菱舟、南阜等,称“城南十景”。张浚书“城南书院”额。乾道三年(1167),朱熹自闽来访,与张栻会讲于岳麓、城南二院,互咏“十景”。后废,其地建高峰寺。明正德二年(1507),参议吴世忠、提学陈凤梧等谋复,未果。嘉靖四十二年(1563),推官翟台始复厅堂5间于寺下。万历六年(1578)又废。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生员易象乾等倡修。雍正十一年(1733)与“岳麓”共享帑金1000两,同称省城书院,然只在长沙府招生。乾隆十年(1745)巡抚杨锡绂以岳麓书院隔江,“每校课为风涛所阻”,就南门内天心阁下旧署改建,仍名“城南”,辟御书楼、礼殿、讲堂及正谊、主敬、进德、存诚、居业、明道6斋,共84间,藏书数千卷,移“岳麓”生童肄业其中。二十一年,巡抚陈宏谋复移生员于“岳麓”,留童生及新生于“城南”。道光二年(1822)为“远尘俗之嚣,聆清幽之胜,踵先贤之迹、兴尚友之思”,巡抚左辅等迁返妙高峰旧址,宋时“十景”“举其六”,建山长居、监院署、文星楼等,修南轩祠以祀张栻,辟六斋等共120间,“堂构整齐、斋房栉比,规模视昔十倍”。又增购图书至10555卷。改为“通省肄业之地”,内外学正、附课生额扩为138名,与“岳麓”相等。道光皇帝又御赐“丽泽风长”额,以为表彰。左辅亲撰记以明其“仰希古哲”之意,诫诸生“履先贤之居,求先贤之学”,成为“经明行修,立体备用”之士。咸丰二年(1852)毁于兵。山长陈本钦修葺。以“文人日盛”,同治、光绪间屡有修建。乾、嘉以来,山长如贺熙龄、余正焕、胡达源、何绍基、郭嵩焘、王先谦等,皆一代名师。讲学人多汉宋并重,尤重经济之学,造就人才甚众,最著者有曾国藩、李元度、黄兴等。光绪二十九年(1903)巡抚赵尔巽改为湖南全省师范学堂,次年改称中路师范学堂。1912年,始改名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杨昌济、徐特立、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郭亮、李维汉、萧三等先后在此学习、工作或从事革命活动。1949年后,毛泽东题“第一师范”校名,1968年依1912年原貌复建。今继续办学,并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只此人,不入圣,便作狂,中间难站脚;
学须就学,昨既过,今又待,何日始回头。

清代吕南村题城南书院。浙江敷文书院亦有此联,题者署为杨昌浚

句里乾坤随指顾;
斗南钟鼓闹清秋。

清代张栻题城南书院

燕柳最相思,身别修门二十载;
楚材必有用,教成君子六千人。

佚名题城南书院

往事忆觚棱,身别都门二十载;
新阳尽桃李,教成君子六千人。

清代梁鼎芬题城南书院  

考古证今,致用要关天下事;
先忧后乐,存心须在秀才时。

李彦章题城南书院,广西西邕书院实用斋亦有此联

唤渡竟奚为?莫贪着蜗角微名,蝇头细利;
临行何所赠?好记取东城白水,北郭青山。

佚名题回澜亭

把酒涤烦襟,任天地草绿,世界尘红,此心澄似双江水;
凭栏舒望眼,看远浦帆墙,夕阳城郭,胜概多于六岭春。

佚名题揽翠亭

求实书院

  求实书院,位于湖南长沙。清光绪十五年(1899)二月湖南巡抚俞廉三改时务学堂而成。设总理,由布政使兼任,下辖监院,主持院务。聘请中学教习3人、算学教习1人、西文译学2人共主教务。分调全省各府厅州县“考选保送聪颖恂谨生童”120人肄业其中,“严立课程,分科分班,朝夕讲贯”。次年又汇刊宋、元以来有关学规成《求实书院学规续抄》,重刊湘潭黄舒昺《明道书院约言》等,旨在“力纠”由时务学堂所掀起的湘学新风。二十八年改为省城大学堂,次年改名湖南高等学堂,为今湖南大学的前身之一。

附:时务学堂简介

  时务学堂,位于湖南长沙。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冬湘绅创办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时,蒋德钧“嫌其迹近谋利,乃创为添设时务学堂之议”,次年一月由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领衔正式呈报巡抚陈宝箴批准立案,旋由熊希龄等请两江总督刘坤一拨盐厘加价银7000两为经费,遂建于小东街(今中山西路)。八月陈宝箴发布《招考新设时务学堂学生示》,定总额为120名。十一月公布《湖南开办时务学堂大概章程》11条,始招头班学生40名正式开学。时总理熊希龄、监督杨自超主持行政;中文总教习梁启超、分教习韩文举、叶觉迈(次年三月梁以事离湘,增聘欧榘甲、唐才常为教习),西文总教习李维格、分教习王史,数学教习许奎垣等主持教务。十二月梁启超规定《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十章》,以立志、养心、治身,读书、穷理、学义、乐群、摄生、经世、传教劝戒诸生。又厘订《时务学堂功课详细章程》,编撰《读书分月课程表》,规定其办学方针为“兼学堂、书院二者之长”。学生“兼学西文者为内课,用学堂之法教之,专学中文不学西文者为外课,用书院之法行之”。教学内容分溥通学、专门学二门。溥通含经学、诸子学、公理学、中外史志及格致算学等类;专门有法学、掌故学。为学之序先溥通、后专门。读书亦分专精、涉猎两类。堂上设一“待问匦”,诸生读书疑义,得用“待问格纸”抄好纳入,由教习当堂批答榜示;每月“月课”1次,每次命2题,亦分等记分,每季“大考”1次,请官绅到堂汇考诸生札记册、待问格、课卷三项,统计分数,列表公布并登《湘学报》、《湘报》以示鼓励。札记、问格、课卷之优者每季刊刻1次。时梁启超等“醉心民权革命论,日夕以此相鼓吹”,诸生本《孟子》、《公羊》大义及康有为改制之说,宣传西方民权、平等思想,大造改良政治之舆论,谭嗣同等则在《湘报》撰文大肆宣扬,湘省风气为之一变。受其影响,岳州岳阳、武冈鳌山、观澜、峡江等书院皆改变章程。二十五年四月更定章程,增加外课、附课名额,时全堂师生200余人,“聚居讲学,意气风发”,形成开学后之“极盛时代”。因此为守旧人士所忌。由此,“新旧之哄,起于湘而波动京师”。迫于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压力,陈宝箴免去熊希龄总理之职,以黄遵宪、汪贻书替代,不久又辞退教习韩、叶、欧等人。八月戊戌政变,陈宝箴等被革职,另延中文教习杨昭楷、苏舆讲程朱理学和桐城文学。次年二月,俞廉三改为求实书院。

 

三代遗规重庠序;
九州奇变说山河。

清代熊希龄题求实书院

揽湖海英雄,力维时局;
勖沅湘子弟,共赞中兴。

清代谭嗣同题求实书院

八星谈天,三带说地;
四宗异教,五族同人。

佚名题求实书院。五族:旧指汉、满、蒙、回、藏  

时务莫空谈,要留心五大洲中,白种奚强,黄种奚弱,红种奚灭,黑种奚奴,勘破总机关,将一切舆算步量,声光化电,庶几征实用耳,倘徒侈钞胥富,徒矜骇俗奇,虽上口西文,聱牙佶屈,要只许窃余拾慧,何补我神州自立鸿基,吾党萃英才,趁方今文轨攸同,好向简编窥窍窔;
学堂刚起点,到展眼十余年后,德育增重,智育增宏,体育增加,教育增广,造成新世界,纵千古稷契皋夔,伊莱望散,安见难得再乎,惟勿希弋禄缘,勿作欺人想,只眷怀东亚,捷足飞奔,当然能揭地掀天,不让彼邻邦独开骏业,老夫殷厚望,愿异日风云共际,都从竹帛建功名。

清代詹鸿章题时务学堂。窍窔:奥妙。窍,关键;窔,深底

惜阴书院

  惜阴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城南门外灵官渡。旧有陶公祠,祀晋人陶侃。明嘉靖四年(1525),知县吕廷爵改建为惜阴书院。四十三年,长沙府推官翟台重建,有明道堂、聚英楼等,门庑池亭,与对河岳麓书院翼然轮奂。集府属十三县士子大开讲会,传播阳明之学。

 

鸢飞鱼跃;
月到风来。

佚名题惜阴书院  

 

船山学社

 

  船山学社,位于湖南长沙。旧址在中山东路。清光绪年间(1875-1908)为曾国藩祠,1914年刘蔚卢等人为纪念王船山,阐扬其思想,发起组织船山学社于此。旧址单层三进四合院,砖木结构,山字墙,小青瓦,朱漆门窗,方砖地,于闹市之中显得非常雅致。1921年毛泽东、何叔衡等为集合人材,造就干部,利用船山学社的社址和经费,由蔡元培命名创办自修大学,李达为学长,李维汉、夏曦、夏明翰等在这里工作过。1923年11月,自修大学被军阀赵恒惕封闭。1964年后,旧址经多次维修已对外开放。

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
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

何叔衡题船山学社

思贤讲舍

  思贤讲舍,位于湖南长沙。创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九月。当时郭嵩焘从广东巡抚任上开缺回籍,任城南书院山长。当时湘人为纪念曾国藩,在长沙小吴门正街建曾文正公祠。祠堂修好之后,郭嵩焘名祠旁的校经堂为思贤讲舍。由于曾、郭二人都以张扬王船山之学为己任,郭嵩焘又特在讲舍内设船山祠。讲舍取名“思贤”,意思是思念王船山、曾国藩等先贤。思贤讲舍在形态上是一所书院,以期通过讲学,达到光大先贤思想的目的。讲舍建成之后,郭嵩焘亲自任主讲,不久,因赴京办理洋务,讲学被迫停止。此后,他出使海外,任外交大臣,频繁往来于英法之间,讲舍也就处于荒圮状态。5年之后郭嵩焘重返讲舍时,已人到暮年。郭嵩焘去世后,原有学风尽失,但办学仍持续了一段时间。民国后,谭嗣同的老师刘人熙在思贤讲舍旧址内开办船山学社,从而使船山之学继续得以张扬。

 

当国者如醉卧覆舟之中,身已死而魂不悟;
忧时者如马行画图之上,势欲往而行不前。

清代郭嵩焘题思贤讲舍  

 

其它主要书院简介

  湘西书院 位于湖南长沙。宋咸平四年(1001)潭州知州李允则建于岳麓山下。太学三舍法推行地方时,与岳麓书院、潭州州学联为“潭州三学”。州学生月试积分高等,升为湘西书院生,又积分高等,升为岳麓书院生,时称“三学生”。北宋末毁于兵火。后刘辅之重修。绍熙五年(1194),安抚使朱熹尝托枢密使王谦仲转请漕台重修。淳祐六年(1246)奉饬重建,并恢复潭州三学体制。德祐元年(1275)蒙古兵攻潭州,“三学生聚居州学,犹不废业”,其师尹谷殉难后,“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书院亦毁于战火。

  文靖书院 位于湖南浏阳。宋绍圣初杨时(号龟山)知浏阳,曾与士人讲学于城南,后人因建书院于向阳门内西街,以其谥号为名,并建龟山祠祀之。宋末废。元至元三十年(1293)部使者修复,聘隐居17年之久的欧阳龙生为山长,招诸生讲学其中。时欧阳氏升堂辨《孟子·承三圣》章,“言龟山传周程学,而及豫章延平、紫阳朱子,实承道统,其功可配孟子。山林老儒闻讲筵之复,至为出涕”。明成化间,改为龟山祠,书院遂废。

  南台书院 位于湖南浏阳。旧为义学,在县治横街,元代邑人梁子真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知县蒋擢迁建西关内。乾隆十年(1745)知县顾维钫重修,改为近圣书院。二十四年知县张宏燧迁建南台岭,改名“清浏”。四十一年始称“南台”,嘉庆、咸丰、同治间均有修葺。有学田500亩,租800余石。同治六年(1867)增加生童正附课额各2名,时计有生监正附课各12名,童生正附课各22名。光绪二十一年(1895)谭嗣同、唐才常等欲改为算学馆,并“拟将县中书院改习格致诸学”,未果。二十四年受时务学堂影响,始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课程,时称“讲舍”,招内课生40名,“习中学,兼治时务”;外课生80名,“治西文,必兼中学”。戊戌政变后,一度复旧学。二十八年改为小学堂。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湖南·长沙书院对联集锦

  玉潭书院 位于湖南宁乡。原名玉山书院。明嘉靖二年(1523)知县胡明善建于玉几山。“朔望进诸生讲明经义,课生童诵习”。聘周子采为山长。嗣后知县王纲、汪大壮等相继捐膏火田,兴学不断,“沚莪菁菁,蜚声前后”。清顺治四年(1647)毁于兵火。乾隆十九年(1754)邑绅邓竹林等捐资重建于东门沩水边。有讲堂、定性堂、文昌阁、崇道祠、奎星楼、仓廒及正谊、明道、主敬、存诚、进德、居业6斋。辟凤翮流丹、藓花淳玉、化龙跃浪、天乌昂霄、绝顶擎云、灵峰铺翠六景。清复放田229.5亩,以供经费。山长周增瑞“日与诸生讲明性大要”。二十二年山长刘绍濂首刊《玉山书院志》,二十五年山长王文清辑补之。王还定学规、读书、读经、读史诸法及勉学立等劝诸生。三十二年改名“玉潭”,并新修《玉潭书院志》10卷。额定每年招生50-60名,每月课文3次,每月晨起、早读、讲书、晚读皆以击梆为节。周曾作《条约》,以倡经古之学。道光二十九年(1849)设推广正课20名。咸、同间毁于兵、水之灾,旋皆兴复。同治六年(1867)拔推广正课10名给云山书院,始定生监正附课各5名,童生正附课各30名。本县王恩、王忻、杨业万、黄道恩、刘开诚、童翚、周瑞松、胡端经、马维藩、边维藩、梅鉴源等曾为山长。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

  狮山书院 位于湖南浏阳。清道光六年(1826)知县赵瑜于县东狮山建文昌阁,旁立义学。十九年董事李芸、王启选等集资拓为书院。有东西门、泮池、头门、龙门、讲堂、去思堂、文昌阁、延英阁、藏书楼,及明善、时术、敬业、致道、瓣香诸斋,规制甚备。二十四年始招生肄业。设首事8人,下辖书办、斋长、门堂夫、斋夫等处理院务。聘山长主持教务。每年招生监正副课各10名、童生正副课各20名,每月逢三馆课、堂课,试诗文各一,皆山长命题,惟后者当堂交卷;逢八则由院长别课经解、策论、诗赋;一年中由知县、教谕、训导官课4次,课试前列者给奖,其卷贴于延英阁共阅,“以资观摩”,并存藏书楼待选刊印。咸丰二年(1862)毁于兵火。四年知县袁青绶等议复未果,十年李芬等迁建于高唐山,增建树人馆、思贤堂、乡善堂等。袁舒英、程人炽、李传敏、曹光汉、吴敬树、许如骏、柳先赓、陈伊鼎、袁懋森、程椿寿、左宜、胡钧学、但复旦,宁辉钺、王介祺、文德基等先后任院长。光绪四年(1878)刊《浏东狮山书院志》8卷。

  湘水校经堂 位于湖南长沙。又名校经书院、湘水校经书院。清道光十一年(1831),巡抚吴荣光仿其师阮元学海堂之制建于岳麓书院内。由岳麓、城南二书院山长欧阳厚均、贺熙龄主持,分经义、治事、词章三科试士,“一岁四课,一季分课一经,因人而授之课程”,教学汉宋并重,“奥衍总期探许郑,精微应并守朱张”。时“多士景从,咸知讲求实学”,十六年吴离任,课业遂废。咸丰末年,巡抚毛际可尝重开经史之课,不久即停。光绪五年(1879),湖南学政朱逌然迁建于城内天心阁城南书院旧址,正式设山长,下辖经、史、文、艺四学长及提调、监院各1人,定额招本省及商籍生徒24名肄业其中。山长成孺刊《校经堂学议》,以经济之学训士,要诸生“生寝馈于‘四书’、‘六经’,探治平之本,然后遍读经世之书,以研究乎农桑、钱币、仓储、漕运、盐课、榷酤、水利、屯垦、兵法、马政之属,以征诸实用”。“一时造就人材”“号称最盛”。十六年,学政张亨嘉迁建于湘春门,更名校经书院,生额扩至44名。学重通经致用,设经义、治事二斋,专课经史大义和当世之务,要求学生考究“古今天下治乱,中国强弱之战”,“举乎日所闻于经者,抒之为方略,成之为事功,一洗二百年穿凿之耻”,“养成有体有用之材”。二十年,学政江标新建书楼,以藏中西学书籍,改革课程,以经学、史学、掌故、舆地、算学、词章六科课士,添置“天文、舆地、测量诸仪,光化矿电试验各器,俾诸生于考古之外,兼可知今”;别创算学、舆地、方言等学会,制订《校经学会章程》,“为士子群聚讲习,以期开拓心胸、研究求学、造成远大之器用”;聘请唐才常为主笔,定期出版《湘学报》,分史学、掌故、交涉、商学、舆地、算学6个栏目,发表师生研究成果,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湘省风气为之世变。戊戌政变后,一度改订章程,恢复科举旧学。二十九年底,巡抚赵尔巽改为成德校士馆,令诸生“改习科学,以储学堂之选”。

  洞溪书院 位于湖南浏阳。清道光十七年(1837)贡生张良赞建于张家坊文昌阁,“为一境义学”。捐有田亩、店屋等。张卒后,二十七年张妻遵遗命扩为书院。咸丰二年(1852)始聘名师启馆,时“远近士子麇至,至斋舍不能容”。十一年里人捐银25310两扩建。同治四年(1865)里人张昌芾、李元善捐增经费。六年毁于兵火。八年始得修复,有大门、龙门、讲堂、大成殿、文昌宫、魁星楼、揽英阁及主敬、存诚(作藏书处)、亦乐、斗文,敬业、诚意、志道、养心诸斋,另辟崇义祠祀张氏夫妇,梓敬堂祀有功于书院之知县及捐资者,计有房屋4进40间。制订规章,每年招生监正副课各5名,童生正课10名、副课20名;每年官课4次;知县、教谕、训导分别主持;每月堂课3次,经古课1次,皆院长命题,前者作文一、诗一,后者为古学、经学、史学、算学,兼出“四书”题。凡课试前列者有奖,其文则“另誊待选,交经理首事收入藏书阁候梓”。生童正课月给膏火米7斗,钱600文,副课米3斗。其入学时每人必交钱100文,作书办、院长随丁、斋夫等人之“辛资”。住斋者每人每天交米1升,“帮钱”20文,散馆时另交斋夫,作“洗衣服事之资”。光绪间增藏图书,并订《领借藏书章程》。又增补读、看、问、记4项课程,其为:六经、前四史、《明史》为“专精之书”,宜读;性理、诸子、掌故、舆地及《泰西政书》、史志为“涉猎之书”,宜看;“问则举读看诸书之疑义”;“记则述读看诸书所心得”,按生徒程度分班教学。头班单为治经,双为习史,上午为专精,下午为涉猎;二班每日上午习经,下午则单日看“四书”解及性理,双日看《纲鉴》、《经世文编》、《泰西政书》。无论头班二班除按课程学习外,皆得每天默“四书”,习古文,午饭后抄书习字1小时,傍晚吟诗,单为古近体,双为试帖赋,晚饭后读时文。万载汤戍三、潘梓材、汤肇熙、新昌熊清河、长沙周湘黼、袁懋森、陈鸿业、湘阴郭崑焘、姚腾汉、龙山李如崑、醴陵吴德襄、本县熊冲之、邱庆诰、邱景崙、黎先汇等先后任山长。光绪二十五年(1899)刊《浏东洞溪书院志》上、下卷。

  文华书院 位于湖南浏阳。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县胡泰阶率邑人刘大馥等建于文家市。取“文章华国”之义,故名。咸丰元年(1851)、同治三年(1864)、八年均有修建。有田租700余石。十年士绅又捐银万余两以供费用。每年招生监正附课12名,童生正附课16名肄业。知名山长有江西彭梦彰、长沙裴懋森、本县邱庆钧等,清末改为学堂。1927年9月19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集结于此,并召开前敌委员会,部队在此誓师,向井冈山开进。书院建筑保存完好,有前后殿、文昌阁、东西斋等,今辟为湘赣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历史事迹陈列馆。

  求忠书院 位于湖南长沙。清咸丰四年(1854)巡抚骆秉章据乡绅曾国潢等人之请,建书院于五忠祠旁。有头门、二门、讲堂、山长室、魁星祠、近思、笃志斋等,其规模与岳麓、城南书院相当,同号“清末湘省三书院”。经费为湘军将领捐赠。设生监世职正附课、童生正附课,计40名,后增至56名。清末废科举,改为忠裔学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76651/358220443321.html

更多阅读

论岳麓书院的办学特色及其现实意义 岳麓书院学规

收稿日期〕2005-09-06〔作者简介〕谭凤娥(1977-),女,湖南大学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教育史研究。论岳麓书院的办学特色及其现实意义谭凤娥(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摘要〕文章从办学环境、办学方针、学风、师生四

岳麓书院典故 橘子洲头

岳麓山东麓有座岳麓书院,早在宋代就是全国有名的四大学府之一。书院的主讲人叫山长。清代乾隆年间,有个名叫罗典的人,在这里做了二十七年山长,很有名气。罗典学识渊博,才高气正,治学严谨,育才有方,深得学生

岳麓书院讲习团 岳麓书院讲习团-社团简介,岳麓书院讲习团-社团

麓山之畔,湘水之湄,千年学府,弦歌不绝。岳麓书院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纳于大麓,藏之名山,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历经千年,弦歌不绝,直到今天发展成为湖南大学。在湖南大学蓬勃发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岳麓书院讲习团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独

岳麓书院对联 岳麓书院对联是什么?岳麓书院的对联有哪些?

岳麓书院对联是什么?岳麓书院的对联有哪些?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前门)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大门)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岳麓书院集教学、藏书、祭祀于一体。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布局,主体建筑如

声明:《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湖南·长沙书院对联集锦》为网友冷酷的帅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