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知识;人文学科
一、对现有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反思
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提出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认为英语专业学生“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的制定,在当初既有它科学的依据,也有一定的前瞻性,但随着8年来全国英语教育形势的发展,重新审视《大纲》提出的培养目标,不难发现一些与新的英语教育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
首先,英语本科教育与中学英语教育缺乏衔接。近年来英语基础教育的发展,教育起点提前到小学甚至是幼儿园,中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一再提升。现行高中英语课程分为共同必修(A类)和选修(B类和C类)两个部分,划分为六、七、八、九等4个等级,培养目标已有极大提升,并具备相当的灵活性(参见2003年《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而英语本科教育仍然强调“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听、说、读、写、译的训练仍然以通用材料为主,语言技能课占教学总学时的67%(参见《大纲》英语专业课程学时分配表),实际教学成效堪忧。
其次,英语专业与大学英语(过去称“通用英语”,或“公共英语”)教学在培养目标上趋同。《大纲》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英语专业教育市场化、职业化。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针对应用能力《要求》又明确“大学英语以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大学英语教学又向英语专业靠拢。
此外,2002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规定,A级标准专业课双语教学门数不应低于8%。2005年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研究生培养要“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注意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间的学术活动”,对专业英语(过去通称“科技英语”)的教学要求也有明显加强。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统筹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培养目标,这在目前急需宏观规划,也是确立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再次,英语专业教育目标相对落后,与国家发展战略不相适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文明相互交织碰撞,越来越多地从经济领域延伸到文化领域,对世界历史文明的理解、融合,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发扬光大,都有待于学贯中西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时代提出的挑战,也关涉国家的发展战略,英语专业教育本应责无旁贷,但是,一方面很多翻译岗位找不到合用人才,另一方面,中国的英语教育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还伤及汉语,令人痛心。
二、重新界定英语专业中的“专业”内涵
无论从英语教学实践看,还是从英语作为外语的属性看,英语首先是作为语言技能来要求的,本质上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成为通常意义上的“专业”。《大纲》对“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比其他如数学、中文、法律等专业的专业要求相去甚远。从学时比例来看,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分别占15%和18%,所谓专业课的教授,在许多院校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知识传授”型,而不是专业研究型的,很难使英语专业本科的毕业学生在语言技能之外真正拥有一门和其他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相当的“专业”。“外贸英语”、“商务英语”、“计算机英语”、“医用英语”等,看似“专业”指向清晰,实际上很难达到相关专业的要求,英语专业“复合”出来的人才,并不比其他专业英语优秀者更具竞争实力。那么英语专业中的“专业”究竟是什么?其专业程度应该达到何种要求?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应该是什么?这是英语专业培养目标需要重新面对的问题,它关系到英语专业在学校的专业地位,关系到英语专业本身的发展前景,更关系到我国英语教育的整体规划。
《大纲》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上,已经从单纯的语言人才向复合人才迈出了一大步,但对英语与什么复合以及如何复合的问题,却没能提得更深更远。这就使教育界在市场驱动下,对英语专业方向越分越细。与此同时,大学英语也在迅速发展,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拥有明确的专业的同时也有可能具备较好的语言技能,给英语专业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英语专业教育的路子越走越窄。
英语在11个大学科门类中属文学类,文、理兼招,文科生占多数。从生源的文、理比例及生源的知识结构来看,除了英语语言技能训练外,其专业内容应在大文科中与历史、文学、语言、哲学等相关专业部分交叉互补,而不是经贸、科技、军事等。所谓专业应该具有某一领域系统的知识框架,而不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摄入。只有当英语成为一定的人文内容的载体而不仅仅被视为工具时,“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才会落到实处。
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专业的“专业”要求不同于其他非英语专业,它不是事先设定的,而是学生在基础阶段的语言技能训练和通识教育中、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的结果。对“专业”目标的管理,主要体现在通识教育科目中,要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尽量广泛地开设各类通识课,为学生打开学习视野,使他们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三、确立人文学科在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
《大纲》中“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系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如: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英语语法学、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英美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指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即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分别占总学时的15%和18%。由于《大纲》特有的导向性,学时比例上的差距往往标志着孰重孰轻的问题,加之市场导向,英语专业的教学实践确实在加大相关专业知识课的力度。应该说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具有某种相关专业知识,这个导向本身是及时的,没有任何不当,关键是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界定未脱英语工具论的窠臼,也不曾预料在大学英语迅速发展的今天,已不是任何需要英语的领域都由英语专业教育所垄断。
在对英语专业的专业内涵讨论中,立意已经比较明确,那就是英语专业的专业内容应该在大文科中与历史、文学、语言、哲学等相关专业部分交叉互补,要确立人文学科在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加大人文学科的专业内容。这一立论与生源成分及其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关,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部分地替代了英语专业教育的实用功能有关,与高中阶段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关,更与国家长期的教育发展战略有关。在终极意义上说,是教育向以人为本的方向回归。
首先,英语专业培养要加强《大纲》中规定的“英语专业知识课程”。英语文学课曾有优良的传统,也培养了一批资深英语教育家和翻译家。但是,近20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英语文学课被一砍再砍,沦落到70个学时甚至更少。语言学方面的课程,由于受西方应用语言学的影响,近年来不断壮大。英语文化课可以说是近年来专业知识课中的“新宠”,但相关课程的开设泛而不专,流于文化常识和表面现象,缺乏中外文化的深层比较,缺乏独立思考及批判意识的培养。其次,要增开“相关专业知识”的选修课,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教育学方面的原版经典著作,而不仅仅是在英语之外加上一个时髦的技能。可开设名著导读类课程,并辅之以用汉语讲述的通识类课程。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打通各学科的门径,为学生进一步深造为高级专门人才奠定基础。
四、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取向
可以说任何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的。社会是动态发展的系统,为之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需要适时调整。在外语不断普及、要求不断提高的大潮中,英语专业如何定位、如何满足社会需求成了日进日新的课题。
衡量本科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否适合新的形势,可以从五个方面去考虑。一是要了解以经济发展为带动的市场需求情况;二是要考虑中学阶段英语教育基础;三是要考虑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四是要考虑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五是要考虑国家的发展战略。可以说本科英语专业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对全国各层次的英语教学目标的总体规划密切相关,既要考虑英语教育在高中、大学、研究生等各个阶段的连续性,又要考虑和大学英语教育的优势互补,还要考虑国家总体发展规划,这样才能找准定位。
五、提升本科英语专业培养目标
我国英语专业硕士点至今已有200多个,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点也大幅增长,但培养出的真正高、精、尖人才仍是风毛麟角,对此业内人士早在2002年就注意到隐藏的危机。全国每年仅有一二十个博士生毕业,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高校英语专业师资学历普遍较低,不少学校是本科生教本科生。由于教学未能以研究来支撑,英语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根本的原因出在本科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是目前本科英语专业教育职业化,研究生英语专业教育本科化的结果。
鉴于全国大部分高校都设有英语专业,在校英语专业学生数十万,当前本科英语专业应该缩小招生规模,着眼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毕业生的去向规划是:一部分充实英语基础教育师资;一部分充实大学英语师资;一部分进入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深造。对毕业生的要求是:掌握纯熟的英语技能的同时还要对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广阔的了解,对某一人文学科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有系统的知识构建,形成独立思考能力,有一定的专门研究基础,另外还需对我国的文化传统等有相当的了解,认识两种文化相互交汇时可能产生的契合或冲突以便进行正确的跨文化交际。对毕业生的期待是:在充实英语基础教育和大学英语师资方面,通过英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来浸染、带动最广大的英语学习者的人文素质。在进入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深造方面,不仅有学生能够在英语语言文学方面进行深造,还要有更多的学生能在其他人文学科深造,以期充实专业外语师资、带动专业外语的发展,成为外事、科研、出版、翻译等各个领域的高端人才。
这里尤其强调本科英语专业毕业生能在其他人文学科进一步深造。因为英语作为外语的工具属性是不容置疑的,要摆脱工具属性的限制,就要在这种语言负载的内容上下工夫。对纯粹的语言研究者来说,英语为直接研究对象,但不可能脱离普通语言学、认知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支持;对英语文学研究者来说,也不能脱离历史、哲学、宗教、政治、经济、艺术等学科的知识。为英语而英语、为语言而语言、为文学而文学永远出不了专才,更出不了大家,这是近年来英语专业培养的一个教训。
因此,英语专业培养要回归根本,这是针对英语专业教育职业化、市场化而言。提升英语专业教学目标,并不是一味地在英语语言、文学上拔高,而是以纯熟的英语技能为基础,加强人文学科教育,构建除英语之外的一个或几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提高英语毕业生的人文素质,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打开门径。我们并不期待本科英语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是高级人才,但本科英语专业教育的立意要高,要为高级专门人才的产生打下基础。
[责任编辑: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