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苏教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五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1.数与代数
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积在100以内芙蓉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接近整十、整百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整十数、整百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验算
分数的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千克和克的认识,相关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间隔排列现象中的规律
2.图形与几何
长方形个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有关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
3.综合与实践
周长是多少
多彩的“分数条”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方面
(1) 联系对四则运算的已有认识及相关的计算经验,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估算和笔算;联系对四则运算意义及相关数量关系的已有认识,理解并掌握与“倍“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和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增强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日常生活经验,认识千克和克;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并学会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 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结合实例认识周长的含义,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了解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 数学思考方面
(1) 在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尝试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逐步增强思维活动的条件性和灵活性。
(2) 通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练习,提高进行乘、除法运算的能力,不段加深对数的大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增强数感。
(3) 在认识“倍”的含义,解决与“倍”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以及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不断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属性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经验,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反战初步的抽象思维。
(4) 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和简单平面图形周长计算方法,以及认识平移旋转现象和简单轴对称图形的活动中,不断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初步感受图形的运动与变化,尝试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感受几何直观的作用,逐步增强初步的空间观念。
(5) 在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单位描述物体的轻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实际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估测能力,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
(6) 在探索和交流间隔排列现象中的规律等活动中,经历简单的猜想和验证过程,培养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3. 问题解决方面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锻炼实践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并进一步体会反思性学习环节的意义。
4. 情感态度方面
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逐步增强对事物的数量及其大小物体的形状及其变化的好奇心。通过一些成功经验,逐步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初步形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课时安排:
一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17课时
二 千克和克.........................................3课时
三 长方形和正方形..............................5课时
*周长是多少.................................1课时
四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15课时
五 解决问题的策略...............................4课时
*间隔排列............................1课时
六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2课时
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4课时
*多彩的“分数条”.............................1课时
八 期末复习................................5课时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1-2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能正确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能通过把两、三位数看作相应的整十、整百数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灵活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的问题,感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发展数学思考,积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意识,提高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养成细心读题、认真计算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算理。
难点:难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特别是连续进位以及乘数中间和末尾有0等问题的具体处理方法。
课时安排 17课时
单元知识点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以及相应的估算。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1、例2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的过程,能估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能合理选择的运用口算、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估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练习表内乘法的口算。
二、新授。
(一)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谈话过渡:
2.出示情境图。
(1) 让学生看图,说说得到的一组信息。(王阿姨在购物网站订了3箱黑玉米,每箱20根。)
(2) 看到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根?”
3.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
(3) 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4)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0×3=
(5)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6) 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A、20+20+20=60
B、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C、2×3=6,20×3=60
(7) 鼓励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并说说理由。
4.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1)完成“试一试”
(2)教学过程同上。有了20×3的口算过程,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口算200×3的最简便方法。
5.总结规律。2×3= 20×3= 200×3=
(1) 让学生说说其中的规律。
(2) 说明: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借助表内乘法。
6.综合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鼓励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口算的方法和其中的规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二)估算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
1.教学例2
(8) 出示例2情景图。
(9)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9×6≈
(10)鼓励学生根据加减法估算的方法,估算这道题。
(11)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48×4≈200(元)
(12)完成“试一试”。
(13)总结估算的方法:先找到两位数、三位数的近似数,再估算。
2.综合应用。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遇到错题,找找错误的原因,并督促改正。
2.想想做做第4题。
3.解决实际问题。
(1) 想想做做第5题。
(2) 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每道题自己的想法。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2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3、第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提高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今天大家的上课的精神都特别棒,所以下面的一些抢答题,相信你的举手动作是最快的。做好准备。”
1.口答。
2.看图说说有几个几
二、探究新知
师:“前面的知识大家掌握的非常好,老师现在还想考考大家。”
1.出示情境图(例3)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蓝花:2朵
黄花:6朵
红花:8朵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这三种花的朵数。谁能把比较的结果说一说?
2.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1)圈一圈,再比较:
师:除了用多和少来比较两种花的数量,我们还可以像学习除法那样将它们分成一份一份地比较。如果我们将蓝花看成一份,那么黄花可以怎么分?请大家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看看你圈了以后有什么发现。”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名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操作。并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
师:“你圈出了几个几?为什么把2个圈一份呢?(黄花的只数是2)你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了吗?”
(指名回答。预测提示:因为蓝花的朵数是2,所以把2看成一份,6就可以分成3份。也就是3个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因为6里面3个2,所以6是2的3倍。所以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随机板书:
求:6是2的几倍
想:6里面有几个2 (3个2)
所以:6是2的3倍。
3.体会加深“倍”的意义
(1)比较红花和蓝花的朵数。
(2)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汇报:
师:“你把每几朵圈成一份?(2朵)为什么?(蓝花的朵数是2朵)。那么把红花圈成了几个2(4个2)
因为8里面有4个2,所以8是2的4倍。所以红花是蓝花的4倍。
随机板书:
求:8是8的几倍
想:8里面有几个2 (4个2)
所以:8是2的4倍。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研究的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板书课题)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那么这个4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出来呢?”
指名回答,8÷2=4
(3)小结: “说的非常好,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一般用除法来计算。”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这个2如何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三、尝试练习,加深理解。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想想做做第3题。
注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是如何列出来的。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尝试直接列算式解答,然后说一说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2.寻找生活中的倍数问题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学问题,老师知道咱们班有几个同学今年8岁,老师今年32岁了,你知道老师的岁数是他们的几倍吗?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同学们回去可以想一想,然后把想到的问题告诉爸爸、妈妈或者是老师听,好不好?
五、全课总结
今天怎么学习了( ),你知道怎么求一个数是另个一数的几倍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解决。)
第3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更加明确“几倍”和“几个几”之间联系,进一步认识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想想做做第5题)
二、激趣导入
1.拍一拍
学生拍拍表示一倍的次数,老师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①生1拍:××。老师拍4个2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②生2拍: ×××。老师拍3个3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2.谈话:大家表现得真棒,说明大家学习地非常努力。敢不敢迎接更大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然后说一说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要注意什么?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2)如何解答第一个问题?选择哪两个条件列式?怎么求出几倍的?
(3)选择哪两个条件解答第二个问题?怎么求出几倍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自行车的辆数是电动车的多少倍?你会列式吗?
(2)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第4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4、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紧密联系倍的概念和乘法运算的意义,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2. 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
3.探索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感悟到美源于生活,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加深“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1.按要求摆一摆,说一说
(1)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4个2根。
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 )倍。
(2)第一行摆4个圆片。
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三行摆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
问:你是怎么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谈话:生活中有好多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 合作探究
1.教学例题,出示挂图,问:看了图,你知道了什么?问我们什么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动手画一画,或摆一摆。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
5.进一步提问:刚才大家画柳树时画了几个几棵?摆柳树时摆了几个几棵?(3个5棵),这样看来,求柳树有多少棵,也就是求3个5棵时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6.学生列式并口答。
7.组织学生讨论小结:这题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谁能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要求学生先画一画,再填一填。
学生独立解答后,思考:列式的时候是怎样思考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然后让学生利用线段图说一说如何解答题目。
3.做“想想做做”第3-5题。(学生独立解答后说说每题是怎样想的)
四、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第5课时:练习一(1)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进一步掌握不整十、整百数乘一位的方法;能熟练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方法,谁能来说一说我们计算时是利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借助表内乘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利用表内乘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上下两题的联系与区别。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分组完成,然后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三、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
刚才同学们做的非常仔细,非常认真,正确率非常高,对于下面的练习有没信心?
(一)完成练习一第3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白菜有多少棵?青菜呢?
2.你能提出一个关于“倍”的问题吗?(青菜是白菜的多少倍?)
3.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可以先圈一圈,也可直接列式,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4.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二)完成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要求学生列除法算式来解答,不熟练的同学可以先圈一圈,再列式。
(三)完成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两名同学板演,再让其中一位同学说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四、拓展延伸。
今年,妈妈27岁,小明3岁。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追问:明年妈妈的岁数又是小明的几倍呢?
五、全课小结: 你知道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第6课时:练习一(2)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6-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加深对“倍”的数量关系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倍”。
2.掌握利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
4个6可以说成6的( )倍。 3个5可以说成5的( )倍。
5个8可以说成( )的( )倍。 7个9可以说成( )的( )倍。
2.同学表现的真棒,下面就来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吧!
二、求一个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练习。
1.练习一第6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问:
(1) 已知谁是谁的几倍?相当求几个几?用什么方法解答?
(2)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一第7题。
(1)出示情景图,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初步比较一下三个数量。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这里要求用除法计算,打算提哪类问题?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鸡只数是鸭的几倍? 鸡只数是鹅的几倍?鸭只数是鹅的几倍?
让学生列式解答。
3.练习一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4.巩固加深。
(1)出示练习一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清楚是如何想的。
(3)观察下:书包比文具盒贵32元,这32元相当文具盒的几倍?
联系书包价钱是文具盒的5倍,思考:求书包比文具盒贵多少元?还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解答吗?(这里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教师适当渗透“差倍”的概念。)
三、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一第10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什么的方法可以知道李叔叔8分钟大约打了多少个字?(引导学生说出估算的步骤和方法)
2.练习一第11题。
学生先和同桌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第7课时: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例5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乘二、三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掌握竖式的书写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算理及竖式书写中乘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笔算时乘的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竖式笔算:
二、进入新课
1.教师出示图:(如果需要可出示例5的情境图,然后再画出下图。)
□□□□□□□□□□ □□
□□□□□□□□□□ □□
□□□□□□□□□□ □□
(1)请同学看图列出算式,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2)请同学口算出结果,并且说出算理。
让学生经历口算的过程,逐步使学生明白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可以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和几,先分别乘以一位数,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合起来就是所求的积。
(3)教师说明:今后我们要学习的乘法题口算可能一时算不出来,那就需要我们用竖式的方法笔算出来。今天我们就以 为例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4)全班动笔试算(让每个同学在练习本上写竖式)
(5)向同学展示正确算式。
教师边板书边强调写竖式时要把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的个位对齐。
(6)设疑引思:教师出示提纲学生讨论:
a.计算时,先从哪一位乘起的?接下来乘的顺序是什么?
b.积的个位是6,它表示什么?怎样来的?
c.积的十位是3,它表示什么?怎样来的?
d.积是36,是哪部分合起来的结果?
学生边回答,教师一边在图上画出来。
并板书:
(7)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中间过程可以简化,直接写成:
(8)反馈练习:
2.教学试一试
(1)教师出示试一试。
提问:被乘数是几位数?乘的顺序是什么?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全班试做.
(2)让一学生到黑板边板书边叙述乘的过程。
(3)反馈练习
3.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异同点学生先讨论,最后交流达成共识)
4.反馈练习:课本12页想想做做第1题。
二、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2.想想做做第3、4题。
3.想想做做第5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先计算什么。)
三、全课小结。
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是什么?在计算过程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8课时: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6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由复习迁移、类推到新知的学习。
3. 引导学生通过笔算,感觉美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方法,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准备:师生各准备小棒8捆(每捆10根)又7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笔算(指名学生板演):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课本13页例6)
2.抽学生回答从情景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自由发言)
灰天鹅:48只;
白天鹅:是灰天鹅的2倍;
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探讨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根据情景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出示完整题目:
湖里有48只灰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灰天鹅的2倍。白天鹅有多少只?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48×2
(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书:48×2=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估算48×2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②师生共同活动,演示操作,第一行摆4捆,另摆8根,表示48。接着再摆同样一行小棒。要求2个48根一共是多少根,就是要先算出2个8根是多少,再算出2个40是多少,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加起来。先算2个8根是16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2行小棒的下面,另外6根放进这捆小棒的右边:再算2个4捆是8捆,一共是9捆又6根,那么48×2=96是怎样算出来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竖式计算。
问:怎样计算呢?借助直观操作、边讲解边板书竖式。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使学生明白乘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积满二十,应向十位进2,积满三十呢?如果十位上满十就向百位进位。
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②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2.探讨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出示试一试:4×152=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估算出大约的积是多少?
(2)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3)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积的百位上写几?为什么?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说明乘的顺序及进位法则。用竖式计算时,注意什么?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完成课本第14页1、2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14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归纳一下本节课所学的算理。
2.归纳一下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应注意的地方。
六、作业:
课本14页第3、4题。
第9课时:练习二(1)
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第1-7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熟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再现新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完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对于笔算乘法,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找个别同学说一说,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和注意事项,其余的同学对其中进行补充。)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 基本练习。
(1) 我是口算小能手。(练习二第1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 (2)用竖式计算。 (练习二第2题)
37×2= 73×2= 329×3= 293×3=
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找四名同学板演,找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反馈。
(3)火眼金睛: (练习二第3题)
先让学生同桌进行交流指正,然后指名回答。
2. 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练习二第5题。
先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从表格中能获取到哪些信息?再说说解题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6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说一说你从题目中获取到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你打算如何解答?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同桌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指名回答,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四、作业:
练习二第4题。
第10课时:练习二(2)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第8-13题。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2.加强学生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提高解题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能应用所学知识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二第8题。先让学生观察每组算式,估算一下结果大约是多少,再口答。
2. 练习二第9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二第10题。
(1)出示题目,提出要求:先说一说每道算式积是几位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2)分组交流,指名回答,互相补充。这里让学生知道把其中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乘法按整十、整百进行估算就行了。
(3)分组完成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1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指正。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后利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成果。
3.练习二第12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13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后说一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总结提高。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是什么?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本节课中你又获得哪些解题的经验?
第11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例7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其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
2.理解、概括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
3.继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先估算后计算的良好习惯。
4.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情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和探索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在前面的课程当中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次进位乘法,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既然有一次进位,那么有没有两次进位、三次进位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一)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1.展示情境图(课本第17页例7)
(1)根据这幅图片,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获取相关信息。
(2)要求野鸭有多少只,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8×4”
(3)请同学们利用我们前面学过的列竖式来计算一下这个题目,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计算。)
(4)争当小老师,指名让学生讲解48×4的详细计算步骤,注意让学生说清楚十位、百位上分别是几?是怎样得到的?
2.总结。
教师:通过以上几个题目的计算,请同学们思考总结一下,在用竖式计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汇报,教师帮助总结。(课件展示):
1.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
2.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
3.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二)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教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完全靠自己主动探索就找到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敢不敢继续挑战,探索出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1.教学试一试。 2 7 2
× 4
(1)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2)争当小老师,指名让学生讲解积的百位、千位上各是几?分别是怎样得到的?
3.总结。
教师:通过例7各试一试两道题目的计算,请同学们思考总结一下,在用竖式计算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汇报,教师帮助总结。(课件展示):
1.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
2.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
3.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百位上的数,积满几千向千位进几;
4.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选择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说明计算步骤。
2.火眼金睛。(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你获取到哪些信息?然后列式解答。
4.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你获取到哪些信息?
(2)你打算如何比较?(让学生先和同桌交流一下比较方法,然后全班交流,让学生明白选择估算方法来比较更为简单。)
5.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认真读题,然后说一说解决第1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解决第2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12课时:练习三(1)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练习三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和小兰各有多少张照片?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生,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13课时:练习三(2)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三7-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进位方法,能准确地进行乘法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加强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鼓励探索笔算乘法中的新情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
2.提问:你认为在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竖式计算(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展台展示作业,集体订正。
2.练习三第9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后提问: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如何解答?
(2)学生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可以直接通过估算来解决,但第二个问题需要求出具体多多少则要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
3.练习三第10题。
(1)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比较两道题目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两道题目的数量关系:一共有张数-送给同学张数=还剩的张数)
4.练习三第11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你知道今日的房价是多少?
(2)180位女游客全部住三人间需要多少个房间?
(3)3个双人间需要多少元?1个单人间呢?一共需要多少元?
三、拓展延伸。
1.出示思考题第1道算式。让学生观察后分组讨论,说一说先填写哪一个数位上数,再填写哪些数位。
2.汇报总结。先填写三位数(乘数)的个位,再考虑百位的取值范围,最后根据计算顺序确定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3.出示第2道算式,学生尝试解答,不会的同学可以寻求帮助。
4.分组交流解决方法。
5.汇报总结。先确定一位数(乘数)的取值范围,再根据计算顺序确定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四、全课小结
你在本节课获得到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14课时:三位数(中间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21页例8、例9。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景,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快速口算:(屏幕闪现后隐藏)
2.揭示研究问题:有关0的乘法
二、探索新知
1. 探索 理解“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出示:小猫钓鱼情境图。
师:小黄猫、小红猫、小蓝猫又去河边钓鱼了,可是他们钓得并不认真,一会儿扑蝴蝶,一会儿捉蜻蜓,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今天又有什么收获呢?(出示小猫钓鱼图)
师: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你怎么看出来的?
师:你能用加法算式表示吗?生说师完成板书:0+0+0=0
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指名汇报,学生回答师板书:0×3=0或3×0=0
师:你是怎么知道得数是0的?生答出:因为3个0相加等于0,所以0×3=0。
4、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0和3相乘等于0,下面我们再来做几道题目,想一想:0×7= 8×0= 0×0=
指名汇报,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7个0相加等于0)
教师:现在你知道50×0=0还是50×0=50?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
5、填一填:25×□=0 □×0=0
6、结合□×0=0 总结“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
1.师:刚才小朋友学到了一个有关0的新的知识点,下面我们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创设生活场景,出示:学校体育馆有4个同样的看台,看!这就是其中的一个,你能看出这个看台有几排座位,每排几个吗?提出问题:这个看台一共有多少座位?学生独立计算,交流反馈。
3.师:一个看台有102个座位,那么4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呢?
先请小朋友估计一下4个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学生回答大约有400个或400多个)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回答。
师:那么他估计得对不对呢?请小朋友一起来算一算。指名一人板演。
师指着十位上的0问:为什么十位上写0?生回答(因为十位上0和4相乘得0)师:看来4个看台有408个座位,刚才小朋友估计得完全正确,你们可真厉害!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
1. 做22页的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做在书上(指名4个学生板演。)
反馈:集体校对得数。
为什么后面三道题目积的中间没有“0”呢?
师:全对的举一下手,看来小朋友们个个都很聪明。
引导观察:今天计算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揭示课题: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2.“想想做做”第3题
老师以前碰到过一个小朋友叫马小虎他做题可马虎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好吗?(出示题目,看)先找一找他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把正确的答案写在旁边。(查找问题所在,并订正,集体校对)小朋友可真细心老师代表马小虎谢谢大家。
3.“想想做做”第5题。
(1)编2个中国结要用多少厘米?(学生独立解答)
(2)要求还剩下多少厘米?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原来有多少?已经用去了多少厘米?
4. “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5题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你能估计出3个书架大约有多少本书吗?指名学生回答。
师问:你是怎么估计出来的。学生回答。
四、总结
1.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师出示标题:对,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2.请小朋友回想一下我们在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五、作业
1.在课堂作业本上完成作业第22页第4题。
2.挑战自我:
第15课时:三位数(末尾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23页例10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在学习了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之后,经历探究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准备举办《冬季阳光体育运动会》,你们高不高兴?为了迎接这次运动会,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来到操场排练。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课件出示例题:
提问:从以上文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4个方队表演团体操,每个方队有120人,一共有多少人?
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让学生独立口算或列竖式计算。
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
因为4×12=48,所以4×120=480
⑶指导竖式的另一种写法。说说这种竖式写法中要注意什么?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
⑵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观察:后两题积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学生进行回答教师适时进行评讲。提醒学生注意写结果时不能漏掉算式中数字末尾的0。
2.想想做做2
说说这些错题给你什么样的启示?你以后在做题时会注意哪几点?
3.想想做做3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想想做做4
提问:你打算如何计算这些题?先计算什么?再算什么?
5.想想做做5
引导学生读题。
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
学生填表。
6.想想做做6
仔细审题,让学生说说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再独立列式解答。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16课时:练习四
教学内容:教材25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口算一位数与整十、整百数相乘,一位数和三位数相乘的算理算法,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耐心地做题。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1.前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2.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分别是怎样的?你能结合例子说说在计算时分别要注意什么?请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一下。
3.分组自由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4.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口算一位数与整十、整百数相乘,一位数和三位数相乘的算理算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出示:350×2的积是( )位数,积是( )百多,积的末尾有( )个0。
学生独立思考:
(1)怎么不计算就能知道积是几位数?
(2)积是几百多又是怎么知道的?
(3)你认为积的末尾有几个0?
先小组说说自己的发现再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二)综合练习
1.第25页第2题。
小卡片出示口算题,进行口算,并选择其中几题说出口算过程。
小结:口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只要先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第25页第3题。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提问:每组中的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
(3)小结:用竖式计算时,乘数中间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个位对齐,要乘三位数中每一位。乘数末尾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先乘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第25页第4题。
(1)出示题目,读题目要求。
(2)学生先估算,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3)学生填表,指名回答,再集体交流。
4.第25页第5题。
(1)仔细观察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2)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样求一共有多少袋?独立完成。
(3)同桌校对、交流。
三、拓展延伸。
完成25页思考题。
四、评价总结,升华认知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收获?觉得自己的课堂表现如何?
第17课时:复习(1)
教学内容:教材26页复习1-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能正确快速口算,能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能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恰当选择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梳理本单元学过的内容。
提出复习的必要性。
二、练习指导
1.第1题。
同桌相互口算练习。指名随机口算得数,并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小结:口算要注意口算的方法,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有利于提高口算的能力和速度。
2.第2题。
先让学生进行口算,比一比谁做得又以又快。
3.第3题。
男、女生进行笔算比赛(2、3两组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完成的一组题中的算法,进行交流。
4.第4题
(1)独立进行估算。
(2)组织交流估算方法。
(3)分组进行竖式计算。
(4)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第5题。
(1)学生独立审题。让学生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
(2)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用除法做。
(3)你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6.第6题。
(1)学生读题审题。让学生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
(2)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来做。
(3)两个月一共收获多少个?
7.第7题。
(1)学生独立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你打算如何估算?
(3)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小结。
今天你哪些收获?
第18课时:复习(2)
教学内容:教材27页8-12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加深理解知识间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恰当选择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今天就来利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练习指导。
1.第8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观察上下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
(3)你能利用发现的规律完成下面填空吗?
130×12=130×( )×( )
2.第9题。
(1)先让学生观察下每组算式规律。
(2)猜测(估算)每个算式的结果。
(3)独立完成计算,交流规律。
3.第10题。
(1)出示情景图,理解题意。(让学生指指小华小华和小芸上学和回家走过的路,理解小华一天走1个来回,小芸一天走两个来回。)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4.第11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52个星期是多少天?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第12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后。提问:李叔叔带了1000元,够买5辆儿童车吗?你是如何知道的?你能估算下,够买几张儿童床呢?
(2)买4辆儿童车和1张儿童床,一共要用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拓展延伸。
课本27页思考题。
(1) 学生独立审题。
(2) 你能画出小欣上学过程的示意图吗?
(3) 你从示意图上发现了什么?(2个850米)
三、全课小结:你又学会了哪知识?获得了哪些解题技巧?
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28-3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通过观察、操作、推算等活动,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交流和表达;知道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合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初步形成估计的能力,发展估计的意识。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生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教学的信心,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是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探索并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难点:难点是合理估计物体的轻重。
课时安排 3课时
单元知识点
认识千克,用千克作单位估计或测量物体的轻重
认识克,用克作单位估计或测量物体的轻重,千克和克的换算
第1课时
教学内容:P28——30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食品(出示蜜枣、膨化食品),他们在争吵到底谁比较重,你能想个办法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讨论,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蜜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我们发现蜜枣比较重,但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吧。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kg和数字刻度)
问:你知道kg表示什么么?
3、学生再次称一称蜜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想想做做1、2题
2、认识形形色色的秤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用来称物品重量的秤也是各种各样的。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四、总结延伸
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P 31——3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体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吗?
小结:千克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通常用它作单位。还有一些比较轻的物品又用什么单位来称量呢?
讲述: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来作单位。克的符号是g。
二、动手使,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并介绍。
2、称出10克的黄豆
学生分组活动称出10克重的黄豆。教师巡视。
问:1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交流汇报。
问:根据我们数出的结果,你又想到了什么?
感受1克黄豆的重量。
3、感受1克的重量
⑴分组掂一掂准备好的2分硬币。
问:2分硬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⑵再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
问: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比,哪个更轻些?
4、学习用克称物品的重量。
P32水果图
问:你能看出图中物品的重量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5、了解千克和克的进率
出示一袋蜜枣,这袋蜜枣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蜜枣是多少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第1题
观察插图,指名回答书上的问题,再体温: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2、第2题
让学生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1克轻还是重?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第3、4题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P34--35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完成练习五中的习题。
1、第1、2题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积累的对相应实物重量的体验,结合给定的数据思考选择什么样的答案或计量单位比较合适。
交流时注意让学生依照对这些物体重量的感受说说自己的想法,以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解题策略。
2、第3题
首先复习千克和克的进率。
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题。
最后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细心收集图中的信息。
再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最后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4、第5题
引导看图,说出每样商品的净含量。
再由学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最后组织交流,并鼓励学生再提出一些数学并进行解答。
5、第6题
引导理解题目含义,并让学生算出1号杯中水的重量。
再把2号杯、3号杯中的水的高度与1号杯比较,从而估计出这两杯水的重量,2号杯、3号杯里的盛水量大约分别是90克和120克。
6、思考题
二、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36----4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基本特点,认识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通过看一看、围一围、指一指、量一量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解决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计算方法,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图形与几何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难点是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
单元知识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等
第1课时
教学内容:P36——38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图画,谈话:
⑵问:看了这三幅画后,你想说什么?
⑶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2、举例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吗?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⑴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了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汇报。
⑵验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时,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应用拓展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小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动手测量
⑴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⑵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4、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展示部分学生作业,要求说出所画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P39——40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厂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能利用对图形周厂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察操作,感知周长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块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吗?
2、找一找
出示瓷砖、手帕等物品的实物图,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周长。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哪里是儿童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指名说一说。
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的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组织学生先独立指出课桌面、三角板的边线,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
3、围一围
学生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并指出围成的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反馈做法。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各种形状的图形。
2、量一量
出示“试一试”中的两个图形,问:你能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吗?学生独立量一量,算一算,做好后在小组中交流算法。
3、算一算
“想想做做”4,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三、实际运用,拓展延伸
1、实际测量“想想做做”3
2、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P41——4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出示场景图
引导学生观察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会提出数学问题吗?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学习例题
⑴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为什么?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⑵学生尝试练习。
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⑷问:你喜欢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怎样计算?
2、学习“试一试”
⑴出示题目。
⑵学生尝试练习。
⑶小组交流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3
独立做题,在班级内共同订正。
2、想想做做1、2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问:做这两题时,都要先怎样?再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求长方形的周长时需要什么条件?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3、想想做做4—6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4课时
教学内容:P43——45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正确判断长方形或正方形;掌握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43 1、2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2、P43 3、4
自由读题,明确题意。
尝试独立解答,再班级交流讨论。
3、P43 5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知道每张书签的周长?
4、P44 6
事先发给学生如题中规格的长方形两个。
要求学生先量出数据,再尝试拼出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思考:拼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5、P44 7
理解题目要求。
6、P44 思考题
先引导学生指出这个图形一周的边线,再要求学生独立计算,最后组织对不同方法的交流。
二、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操场,长65米,宽25米,小红沿着操场的边跑了3圈,她一共跑了多少米?
2、李大爷靠墙用竹篱笆围了一个长方形菜地,这块菜地的长是20米,宽是15米。李大爷至少要围多长的篱笆才行?
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教学内容:P46——47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课前你们每个小组都分得了一个学具篓,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学具篓里有什么物体,能告诉老师吗?
揭示课题。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1、围一围
谈话这是一根美丽的丝线,谁能告诉老师我们能用这根美丽的丝线做什么?
出示课本插图,明确围成的图案的要求。
问:你想用这根丝线围成什么美丽的图案?
学生活动。
评析:你围成的图案的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
2、摆一摆
谈话:刚才同学们用最方便的方法量出了自己围出的图案的周长,下面你能用尺量出学具篓里的小棒的长度吗?
你能从中选出几根小棒摆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如果学生摆出的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及时提醒注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问:你是怎样摆的?周长是多少?
3、拼一拼
谈话:请每位同学从学具篓里拿出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用这些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你能拼出几种?你能算出你拼出的大长方形的周长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学生拼的作品。
问:比较这三个长方形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量一量
谈话: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求出了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老师这有两个图形,你能想办法求出它们的周长吗?
5、估一估
学生自由活动:估计、测量、计算。
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相关的口算和笔算方法,能正确口算整十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能正确地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会用除法与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对除法运算意义,以及相关运算性质的感知,培养初步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类推归纳的能力,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在进行口算、比算以及应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形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计算和验算习惯,不断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在除法计算中遇到某一位上是零除以一个数或在求出商的最高位数后,遇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数比除数小,这时就需要在商里写0占位。
教学课时数
15课时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48~4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主动理解并获得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得数。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能应用已有知识说明想法、交流算法,发展简单的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积累利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和相关计算的经验。
3、使学生通过探索算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进一步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内容
1、口头列式。出示:5个小朋友一共买了40支铅笔,平均每人买多少支?
2、引入新课。
二、探索口算方法。
1、教学例1。出示例题1,让学生观察、阅读,说说知道了什么,可以求什么问题。(呈现问题)要求学生口头列出算式。
引导:这道题怎么算的?
2、完成“试一试”
3、教学例2。引导:120是多少个十,除以3可以怎样想?
交流:你是怎样算的,得数是多少?
4、回顾揭题。
三、算法内化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一组一组独立口算、写得数。
2、“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一列一列口算并写得数。
3、“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明白题意,注意左右都要连,独立完成。
4、“想想做做”第6题。
四、总结算法收获。
1、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是怎样算的?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体会和收货?
2、布置作业。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书50~5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计算,理解和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笔算。
2、使学生经历操作、思考获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体会利用数的组成和除法含义学习除法笔算的思考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3、使学生通过探究笔算方法,体会主动思考、探索和合作交流对于数学学习的作用,或得探索算法的成功感受,养成按算法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复习,口算。
1、引入。
二、主动探索,学会笔算。
1、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1)提出问题。
出示例3,让学生观察、阅读,想想题里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探究引导。
引导:请大家看图上46个羽毛球和算式想想看,你准备怎样算出46÷2的商;如果有困难,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看看得数是多少、怎样算的。
(3)学习笔算。
引导:按大家探索得出的计算顺序,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我们已经知道,除法竖式可以这样列。(板书竖式)指导计算。
请小朋友想一想,按照刚才大家发现的算法,竖式上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计算时要注意哪些点。
(4)整理小结笔算过程。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出示“试一试”。提问是几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怎样列,板书竖式。
提问:你认为要先算哪一步,商是几?接着怎样算?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计算步骤。
2、“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完成后,关注学其计算结果及竖式书写是否规范。
3、“想想做做”第3题.。指导学生找出条件列式解决问题。
四、交流收获,布置作业。
1、交流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布置作业。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书52~5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了解除法验算的算理,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2、使学生能联系现实生活和实际问题,思考、探索除法验算的方法,体验除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发展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感受可以从生活经验里获得数学方法;培养检查验算、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
口算。
1、初步体验。
引导:小朋友一组一组读了这些算式,你对每组算式有什么感觉吗?
二、探索新知。
1、了解例题条件。
呈现例4主题图。提问:图里是什么地方,营业员拿给小朋友什么?知道跳绳价格吗?
2、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
(1)出示第(1)题,让学生读问题。
引导:36元可以买多少根跳绳能自己解决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怎样算。
(2)启发验算。
(3)小结方法。
提问:观察上面的验算,你能说说除法计算可以怎样验算吗?
3、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
(1)出示第(2)题,读一读问题。
让学生计算可以买多少根跳绳,还剩几元。
(2)探索验算。
提问:这里余数2实际表示什么意思?
那算出的商是21,还有余数2,可以怎样验算除的结果对不对呢?
(3)小结方法。
4、揭题归纳。
三、应用巩固。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四、总结、作业。
1、总结收获。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布置作业。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书54页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及笔算方法,进一步掌握除法的验算,初步知道用商乘除数加余数可以求被除数。
2、使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运算能力;进一步培养耐心计算、注意验算的学习习惯,培养细致、认真的品德。
教学重点: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除法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回顾内容。
回顾: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单元里,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内容?你知道了些什么?
2、揭示课题。
二、组织练习。
1、口算练习。
(1)做练习七第1题。出示第1题,让学生按题组在课本上填写得数。
(2)做练习七第2题。集体检测,时间1分钟。
2、笔算练习。
(1)做练习七第3题前两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练习。
(2)做练习七第3题后两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练习。
(3)做练习七第4题。出示表格,让学生看表格,说说左边两题和右边两题有什么不同。
三、小结、作业。
1、练习小结。通过练习你进一步明确理论哪些知识?
2、课堂作业。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5页练习七第7--12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类比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进一步熟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并能联系笔算经验,估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或几百多;正确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以旧带新的思考过程,能借助旧知学习新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类比、归纳思维,提高运算能力,进一步熟悉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特点,培养估算预测和细心计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
1、出示竖式
提问:笔算48除以2,先算哪一位?再算什么,96除以3呢?
指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可以先用十位上几十除,再用个位上几除,合起来就得出结果是多少?
2、引入练习
谈话:今天我们还是练习除法计算,要进一步学会和掌握口算和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特别要注意除法计算出现了什么新内容、新要求。
二、计算练习
1、口算练习
2、做练习七第7题
3、做练习七第8题
4、做练习七第9题
5、做练习七第10题
6、做练习七第11题
7、做练习七第12题
四:小结作业
1、练习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更清楚了哪些知识?这节课的除法计算有什么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
能说说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怎样口算吗?除法得数几百多或几十多可以怎样估计?
你对解决实际问题有哪些体会?
2、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七第9题后两道计算,第10题(提示求双人课桌张数是什么意思)。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6~57页例5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探索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理解和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笔算。
2、使学生经历操作,思考获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体会利用操作和数的组成学习除法笔算的思考方法获得教学活动的经验。
3、使学生通过探究除法笔算方法,体会主动思考、探索和合作交流对于数学学习的作用,获得探索算法的成功感受,养成按算法计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
1、计算下面各题,69÷3= 86÷2=
学生笔算,同时指明两人板演。
检查交流,引导看十位、个位各是怎样算的?
提问:你能说说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是怎样算的吗?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心算十位在算个位十位除得的商写在十位上,各位除得的商写在个位上,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没有更复杂的情况呢,我们今天就来进一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看看更复杂的情况,并学会怎样计算。
二、探索算法
1、呈现例题
出事例5,让学生观察、读题了解条件和问题。
三、练习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5、做“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总结
1、小结。
提问:今天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遇到什么新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2、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第6题选择两个提出的问题解答。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8~59页例6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尝试笔算相互交流等活动探索被除数首位不能整除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学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笔算。
2、使学生经历估计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结果的过程,理解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法,积累利用已有知识学会新的计算的经验。
3、使学生通过探究除法笔算方法体会主动思考探索和相互交流对于数学学习的作用,能倾听、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笔算。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
1、笔算,72÷4= 89÷3=
指名估计商各是几十多,说说估计的方法。
学生笔算,指明两人板演。
2、引入课题
谈话: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中,我们可以根据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估计商事几十多,笔算时如果十位上有余数,可以把个位上的数移下来合成几十多继续除。那如果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你能不能自己探索、找到笔算方法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自主探索,
1、呈现例题。
出示例6,让学生读题并思考算式。
2、探索方法
3、回顾小结
回顾:那你能根据这里的计算,说说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要怎样算吗?百位、十位上有余数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四、课堂小结
1、小结收获
提问: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怎么自己就能估计和笔算例题的呢?有什么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2、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剩下的三道题,第3题。
8课时 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够除)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60——61页例7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估计、笔算和归纳、概况等活动过程,学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够除)的笔算方法,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笔算结果。
2、使学生理解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够除)的算法,进一步积累利用已有知识学会新的计算的经验,增强运算能力,发展观察、比较和概况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感受除法笔算的发展和内在联系,培养耐心计算和认真验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
1.先估计得数,再笔算。
76÷3= 586÷4=
学生笔算,同时指明两人板演。
检查交流笔算过程。
2.揭示课题。
提问:你能根据上面的计算,说说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要怎样算吗?
二、探索算法
1.引入例题
谈话:今天除法会遇到怎样的情况呢?我们来看一道例题。
出示例7,让学生了解题意。
口算算式并板书。
2.估计并计算。
(1)估计得数。
(2)笔算。
(3)回顾、验算。
3.归纳法则。
三、巩固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提问:你知道第三小题商是几位数吗?为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做前两题,同时指明板演。
(2)让学生做后两题,同时指明板演。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题小结
1.全课小结。
引导: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里的一种复杂的计算,还联系以前学习的内容总结了除法笔算方法。想一想:今天学习的除法例题,和过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算的?
我们总结的除法笔算方法是怎样的?你还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4题、第5题(完成计算)。
9课时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练习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62页练习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进一步熟悉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法则,进一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能用商乘除数加余数求被除数。
2.使学生理解并说明除法笔算的过程,进一步体验除法计算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提高正确运算的能力;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获得正确计算的信心,培养细心计算和认真验算的习惯;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又学会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你知道这两节课的除法计算比前面的复杂在哪里?(首位不能整除,首位不够除)
接题:我们通过前面除法笔算的学习,已经学会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一些口算,基本掌握了除法笔算的方法。今天,我们要在练习除法口算的同时,重点练习除法笔算。
二、计算练习
(一)口算练习。
1.口算。
2.做练习八第1题。
(二)笔算练习。
1、做练习八八第2题。(先写横式,再用竖式计算)
(1)做第一行四道题。
(2)做第二行前两题。
(3)做第二行后两题。
2.做练习八第3题。
3.下面除法的商各是几位数,商大约是多少?
739÷8= 640÷5=
938÷4= 352÷8=
4.交流体会。
通过笔算练习,你能再说说除法笔算方法和要怎样验算吗?还有哪些体会或认识?
三、解决问题
1.做练习八第4题。
2.做练习八第5题。
四、练习小结
1.小结。
交流:通过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2.作业。
练习八第5题完成解答,前面估计的算式剩下的两道完成计算。
10课时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练习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第63页练习八第6——10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类比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够除)的口算;熟悉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并能判断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正确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以旧带新的思考过程,能借助旧知学习新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类比、归纳等思维,提高正确运算能力;感受简单行程里的数量关系。
3.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特点;培养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1.笔算。56÷2= 87÷3=
2.引入。
谈话:今天,我们继续练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口算,还要学习新的口算;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要进一步理解计算法则,准确判断商大约是多少,能正确地笔算。
二、口算练习
2.做练习八第6题。
(1)做第(1)题。
(2)做第(2)题。
3.做练习八第7题。
4.做练习八第8题。
(1)口算。
(2)填写第8题方框里的数。
三、笔算练习
1.做练习八第9题。
2.做练习八第10题。
四、练习小结
1.小结。
提问:回顾练习的内容和过程,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2.完成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看图,说说从题里知道了些什么。
3.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八第9题自己没有计算的两组题。
11课时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一)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第64——66页例8、例9和相应的“试一试”,以及“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练习具体情境理解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学会当被除数中的0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能正确笔算相应除法的商。
2.使学生主动应用笔算法则,以及0除以非0的数得0的认识,学会用被除数中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增强法则应用和除法运算能力;能估计商的大小,发展相应的数感。
3.使学生获得探索除法笔算的成功体验,感受除法笔算内容的发展和内在联系,培养耐心计算和认真验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法则,能说一说吗?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8,认识新知。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2)学生思考,算出结果。
2.尝试计算,引导发现。
(1)完成“试一试”。
(2)比较发现。
3.做“想想做做”第1题。
4.学习例9.
(1)明确题意,列出算式。
(2)计算交流,掌握新知。
5.完成“试一试”。
6.小结。
提问:观察上面三道题,商的哪里有0?这几道题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商0的?
小结: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里,如果哪一位上用0除以一位数,这一位上就可以直接商0,省略乘0、减0这一步。
三、练习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3.讨论“想想做做”第4题。
四、全课总结
1.回顾总结。
今天学习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后两题,第4题、第5题。
12课时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二)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第66—67页例10、“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笔算,学会除法计算时哪一位数上不够商1要商0的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笔算相应除法的商。
2.使学生能主动依据笔算法则,明确哪一位上不够商1时要商0的方法,增强法则应用和除法运算能力;估计商的大小或商是几位数,发展相应的数感。
3.使学生获得探索除法笔算的成功体验,感受除法笔算内容的发展和内在联系,培养认真计算和细心验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除法笔算哪一位不够商1要商0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笔算。出示:408÷4= 360÷3=
2.引入。
谈话:这两题是我们前面学习的商中间或末尾有0 的除法,计算时如果哪一位上用0除以一位数,这一位上就商0.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10。
(1)引入计算。
(2)引导计算。
(3)小结。
提问:你在今天的计算中遇到了什么新的情况,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小结: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遇到不够商1时,就直接商0。这道题十位上不够商1就商0,所以商的中间是0。
2.尝试应用。
(1)出示“试一试“两道竖式。
(2)交流算法。
(3)沟通、归纳。
比较上面这些题,其实前面的0除以一位数的情况,也是不够商1就直接商0。所以,不管事前面学习的笔算,还是今天学习的笔算,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够商1,要在这一位上商0。
三、练习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完成前两小题笔算,同时指明板演。
(2)学生计算第三小题,指明板演。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四、小结、作业
1.回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第4题。
13课时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练习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第68页练习9第1——5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比较,进一步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并说明计算方法;能应用计算正确解答简单的除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加深体验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的特点,提高运算能力;感受相关的常见数量关系,发展观察、比较和概况简单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除法计算的应用,培养认真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这几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计算,学会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这部分内容。通过练习,大家要进一步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的特点,能正确计算得数,并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了解除法计算的一些规律。
二、笔算练习
1.做练习九第1题。
2.做练习九第2题。
3.分别写出符合下面条件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式。
(1)商的十位是0;
(2)商的个位是0;
(3)商的末尾有两个0.
三、计算应用
1.做练习九第3题。
2.做练习九第4题。
四、练习小结
1.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通过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练习,小朋友知道了,除法计算要从高位算起,一位不够要前两位;不管是哪一位,只要不够商1就要商0.小朋友还发现了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小,商就变大;反过来除数变大,商就变小。同时,大家还进一步了解一些数量关系,熟悉数量关系可以很快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完成思考题。
引导:你能根据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完成思考题吗?自己先看一看、试一试,练习下面思考题的填数。
3.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九第5题。
14课时 除法口算和笔算复习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69页复习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复习、整理除法口算、笔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掌握除法口算、笔算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能解决简单的除法实际问题,并根据条件提出计算的问题。
2.使学生通过整理、归纳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比较、归纳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和除法计算能力,体验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感受现实中的除法实际问题,以及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体会数学知识的作用,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内容。
2.揭示课题
小朋友在这一单元里,学习过这么多的内容,有除法的口算和笔算、除法的验算,有的小朋友还想到商是三位数的、商是两位数的除法,还有的小朋友想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要掌握好这些知识,就要掌握好口算和笔算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复习除法的口算和笔算。
二、复习口算
1.做复习第1题。
2.口算。
三、复习笔算
1.做复习第2题。
(1)做第一组题。
(2)做第二、三组题。
(3)整理、小结。
除法笔算,从高位算起,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不够商1就商0;而且注意每次余数要比除数小。
2.判断、选择。
根据下面每题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算式。
(1)商是三位数的算式。( )
1、515÷6 2、515÷5 3、515÷7
(2)商是两位数的算式。( )
1、939÷8 2、839÷8 3、739÷8
(3)商中间有0的算式。( )
1、317÷4 2、417÷4 3、517÷4
四、解决问题
1.做复习第3题。
2.做复习第5题。
(1)讨论第(1)题。
(2)解答第(2)题。
(3)做第(3)题。
五、全课总结
1.回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你有哪些收获?
在解决问题中你还有哪些体会?
2.布置作业。
完成复习第4题;第5题的第(1)题、第(3)题。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7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 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条件出发思考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进一步体会可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1 通过解答一些数量关系较为简单且趣味性强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
2 通过解答一些已知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和一个数量,求另一个数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进一步实践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从条件出发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此前学过的一些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巩固练习
课时安排 4课时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一)
教学内容:第71-73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回顾反思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于问题的联系。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实际世界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体会策略,引入课题。
用司马光和曹冲的故事开始,引出课题。
二、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看条件提问题。
1)小华买了20棵树苗,已经栽了12棵。
2)杨树苗有20棵,杉树苗比杨树苗多8棵。
3)柳树苗有12棵,松树苗有6棵。
让学生读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板书课题。
2、学习策略。
1)、理解题意。
出示例1,学生读题,找处条件和问题。
2)交流算法。
交流:怎样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在根据什么求处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追问:小朋友的算法是根据什么想到的?
3)列式解答。
学生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怎样填的?
4)回顾概括。
三、巩固应用,内化策略。
1、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第1)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
请说说:感觉什么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接着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说说怎样解答提出不同的问题?
2)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想想有哪些条件,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你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交流:为什么这样标?
4、想想做做第4题
追问:你用了什么策略?
5、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二)
教学内容:第74-75页例2和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部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想起球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集合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引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
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就应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怎新条件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这样从条件想起,以很清楚地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那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呢?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
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说明解题思路)
5.回顾反思收获。
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能说说解决两个问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了吗?那两题中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呢?
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先根据前两个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题关键的一步,这样才能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因为两题中表示红花和黄花朵数关系的条件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一样。
三、内化策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图说说第(1)题的条件。
你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题?(板书问题)
这里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提问:第(2)题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板书问题)
提问: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
指出: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题,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正确解答。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 相的引导: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
四、策略总结
互相讨论一下,说说是怎样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提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五、 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i题的问题,第3题和第4题。
你是根据什么知道小丽游得最快、小华游得最慢的?
讨论“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一)
教学内容:《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6页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图表 的题意,进一步掌握解决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从条件想起说明书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路,能应用策略正确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体会解决 两步讲算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先求什么样,培养根据条件间的联系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由下面每组条件能求出什么问题?
(1)读一读条件,说说能想到什么。
①红葡萄有25箱,绿葡萄有30箱。
②男生有30人,女生比男生少12人。
③小明买了6支铅笔,王老师买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4倍。
让学生读条件提出问题、口头列式,并板书算式。
说明:如果两个条件有联系,就可以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练习,小朋友要进一步熟悉这个策略,能用它分析问题,找出怎样解答,并正确列式解决。
一、策略练习
第1题,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之后,要让他们说清楚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些问题的,相关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例如,根据第(1)题中的条件能够提出的问题有:跳绳的有多少人,拔河的有多少人,跳绳和拔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等。其中,求出跳绳的人数后就能接着求出拔河的人数了。
第2题,根据图意,小力的身高是136厘米,小英比小力矮15厘米,小军比小英高21厘米。
第4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表中的信息,知道表中每一竖栏分别表示一个公交站点的上、下车人数。其中,西门站由于是始发站,所以没有下车人数的记录,而只有上车人数的记录。计算公共汽车从每个站点开出时的总人数时,应考虑到汽车从前一站开出时的总人数和本站上、下车的人数。例如,从建设路站开出时乘客人数,应等于从西门站开出的16人,加上本站上车的9人,减去本站下车的1人,得24人。
一`、练习总结
今天练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你觉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要怎样想?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练习你还有哪些体会?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二)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77练习十第6~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能从条件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解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做练习第6题。
让学生口算,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结合交流,选择乘法和除法说说怎样算的。(如16×3,先算10乘3得30,再算6乘3得18,30加18就等于48;96÷6,先算60除以6得10,余下36除以6得6,10加6等于16)
二、策略练习
第7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苹果比香蕉的2倍还多70千克”,因此算出280千克的2倍后,再加上70千克,就是苹果 的千克数了。
第8题,要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小汽车开走7辆就与大客车同样多”,就是指小汽车比大客车多7辆。
第10题,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卖掉20只鸡后,鸡和鸭的只数同样多”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从54只晨去掉20只之后,剩下的34只里有一半是鸡、一半是鸭,因此原来鸭有34÷2=17(只),而原来鸡的只数则是17与20的和。
第11题,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一律半价”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所谓“一律半价”,就是指每样商品的售价都是原价的一半。而由此即可先算出每样商品现在的价钱。
思考题,左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4盒饼干共73元”,右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2盒饼干共49元”。比较这两组条件,则可发现:2盒饼干共24元。由此,一盒饼干的价钱就是24÷2=12(元);一盒巧克力的价钱就是73元与4盒饼干价钱的差,或49元与2盒饼干价钱的差。
三、练习小结:提问:通过这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P78――7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和概括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
2引发探究动机。
谈话:小朋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里两组物体的排列规律。如果你在进一步观察,是不是会发现更有价值的规律呢?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
4回顾过程,突出思想。
5应用规律,巩固认识。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四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总结: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情境里,经常会有一些数学规律。只要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分析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常常思考一些为什么。
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教学内容:
1、认识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
2、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事例和动手操作,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知道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在识别平移或旋转前后的图形、用合适的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等活动中,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变换图形的过程中,增强对图形及其运动变化的兴趣,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识别平移或旋转后的相关图形;
2、用合适的方法制作轴对称图形。
教学课时数:2课时
单元知识点: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1课时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80~82例1.2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飞机、溜溜球、各一个;师生都准备一个圆盘、一个指针,学生准备“动手做”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平移
1.出示例1图
(1)依次出示3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和国旗的运动)。
提问:你感觉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沿着直线的运动。
指出:像图中火车车厢电梯国旗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平移。(板书:平移)
举例: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二)认识旋转。
1.出示例2图
提问:你能看出图中表示的是哪些物体的运动吗?
引导:电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做的是怎样的运动呢?你能用手势表示这些运动吗?清小朋友来说一说,并且表示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交流并表示运动方式。
提问:你知道这些运动有什么特点吗?这几个物体运动时,为什么它们的位置固定在那里而没有移动到另一处呢,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围绕一点转动。
指出:像图中电风扇叶片、螺旋桨、钟面指针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旋转。(课题位置板书:旋转)旋转的特点是绕着一点转动。(板书:旋转绕着一点转动)
追问:电风扇叶片绕着哪一点转动?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呢?
举例:小朋友还在哪里见到过旋转现象?
2、学生“试一试”。
(1)做转盘
出示“试一试”中的转盘,让学生用事先先准备的转盘面和指针,照样子做一个转盘。
提问:你是怎样做成这个转盘的?圆面中心为什么用一个掀钮固定?
(2)动手旋转
引导:请小朋友按老师的要求做一做:把指针从指向A点旋转到指向B点,再把指针旋转到指向C点或者指向D点。
提问:刚才指针是什么运动?是绕着哪一点转动的?请小朋友再把指针从指着A点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周回到A点。
还可以怎样旋转一周回到A点?请大家做一做。(学生逆时针旋转)
追问:怎样的运动是旋转?
(二)比较
引导:请大家用手势表示平移,再用手势表示旋转。
比较一下平移和旋转,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小结:我们刚才研究了物体的运动,认识了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这就是平移和旋转。沿着直线移动的运动,是平移,绕着一点转动的运动是旋转。
三、练习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观察,把通过平移能和绿色树叶重合的图上颜色。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方格图,让学生说一说平面图上的方向,让学生说说两枚棋子各在原来位置的什么方向。
4、完成“动手做”
指出:不管向哪个方向旋转,只要是绕着一点的转动,就是旋转运动。
四、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能说说平移和旋转有什么不同吗?你还有哪些收获?
第2课时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3~86页例3、例4和相对应的“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5题,“动手做”及“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理操作、观察并获得轴对称图形基本特征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识别、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剪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用对折、观察的方法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感受获得图形特征的基本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识别、欣赏、制作等活动中,体会轴对称在显示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轴对称蕴含的美,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思考
谈话: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尤其使苏州小乔流水和园林里别具风味的门亭、花窗、亭台常常为世人所赞叹。(边介绍边投影相应的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图片)这些建筑、工艺品之所以有独特的美,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个特征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的内容。
二、操作感悟、认识新知
1、认识物体对称
出示:上面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我们经常看到。现在请大家看这里几个物体,(出示例3主题图)看看它们分别是什么,找找这些物体的特点,再同桌互相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交流: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能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吗?
指出:我们观察这些物体的两边,经过比较,发现它们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这样的物体是对称的。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引导:我们把蝴蝶、天坛、和飞机沿着轮廓画下来,可以得到这样的3个图形。(出示)
请同学们拿出我们准备的这几个图形对折一下,比一比,看一看,像像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提问:图中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两部分。是以什么为界线的?
揭示:像这样的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操作深化
出示例4,明确要求。
(1)让学生用一张纸对折,再照样子画一画、剪一剪。
(2)让学生按上面的方法再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先想好准备剪什么,再剪一剪。
4、判断轴对称
三、观察判断、深化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讨论、确认,再交流,并且要求说明理由。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上面一行图案都是怎样剪出来的?那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呢,能用线练一练吗?
4、猜汉字游戏
5、做“想想做做”第4题
小组讨论确定,再派代表交流、说明。
四、总结欣赏,动手实践
1、总结欣赏
观察生活里轴对称物体和轴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感受?
2、完成“动手做”
3、布置课后活动
让学生课后收集一些轴对称的标志、图案或对称物体的图片,和同学一起欣赏,交流感受。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7-89页例1、例2以及“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分的结果中抽象出几分之一的过程,发展形象思维及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初步体会数的发展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例1主题图
提问:观察野餐活动图,你看到些什么?
把每种视频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多少?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不满1个,只能说每份分得“半个”。这“半个”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
二、认识几分之一
1、平均分蛋糕
引导:把1个蛋糕怎样分可以得到着半个呢?(学生操作平均分,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怎样分的,没人分得其中的多少?
说明:吧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半个,是这2份中的1份,这1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可以写成1/2
2、教学读写二分之一
先写短横线;平均分成2份,在横线下面写2;横线上面写1,表示这样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问:蛋糕的另一份可以用哪个数表示?每份是谁的1/2?
3、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
4、教学“试一试”
学生动手折正方形纸的1/2并展示。
指出:不管怎样折,也不管折出的这1份形状是怎样的,只要是吧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1份就是它的1/2
进一步要求:你还能折出一张纸的1/4吗?折一折,再互相交流。
三、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出示例2
1、同桌两人合作,用两张同样大的圆形纸片折一折,分别涂出它们的1/2和1/4试着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再折一折并涂出它的1/8,然后把1/8与上面的两个分数分别比一比大小。讨论并小结:把同样大小的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自然就越小。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四、实践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2、做“想想做做”第5题
3、做“想想做做”第6题
4、做“想想做做”第7题
五、全课总结
第2课时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第90-92页例3、例4以及“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流,联系已有基础认识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一,能联系实际说明几分之几的含义,知道一个分数里有几个几分之一,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几分之几,能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
2、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和交流,并从中抽象出几分之几的过程,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概括等四位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1/4 怎样读?分母、分子各是几?
揭示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二、认识四分之几
1、认识1/4
请大家用一张正方形纸先折成同样大的4份,再把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你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交流 :教师选择其中涂1份的展示,可以有不同折法。
学生分别说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2、认识3/4
教师选择其中涂3份的展示,可以有不同折法 。
思考: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 你认为表示正方形的几分之几?有3个1/4,是3/4
4、出示“试一试”让同桌学生按两行分别互相说一说涂色部分各表示多少个几分之一,再独立填写分数。
5、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三、比较分数大小
让学生用两张同样大的纸折一折,一张涂出它的3/8,一张涂出它的5/8,在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交流:你是怎样比较的?
问 它们分母都是8,你能很快看出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吗?
四、实践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先涂色,再比较大小。观察着三组数,你觉得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谁大谁小?
2、做“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阅读第5题,想想知道了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交流:各吃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想的?
五、全课总结
阅读“你知道吗”
第3课时
教学内容:P93——94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计算分数加、减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司机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圣诞节到了,妈妈为丁丁烤制了一个大蛋糕丁丁非常高兴。丁丁急着要吃蛋糕,妈妈说:“今天一定要给你蛋糕吃,不过要先回答出妈妈问题。”丁丁说:“没问题!”妈妈把大蛋糕切成了8块,其中的 2块抹上了草莓酱,3块抹上了巧克力,问丁丁:“两次抹酱的蛋糕一共有多少块?”“5块!”丁丁快速地说。“你能计算出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吗?”这个问题可把丁丁难住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丁丁吗?
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过程
1、简单的分数加法
问:求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小结:观察算式,计算时分母变了没有?为什么没变?
2、简单的分数减法
问:观察你们涂好的长方形的红色部分和绿色部分,你能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吗?你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1—4题。
2、挑卡片组成加法算式。
四、拓展延伸
P94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
第4课时 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5页联系十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数的含义,能说明简单分数的组成,进一步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数知识间的联系,能说明比较分数大小的理由。
3、让学生感受分数知识的掌握程度,形成学习数学的信心,具有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分数的意义
1、初步认识
做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看看每个分数,在图里涂色表示这个分数。
交流:怎样涂的,为什么这样涂?
这里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分数几分之几的意思,可以把一个图形按分母几平均分,表示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2、分数的组成
做练习十一第2题出示第2题,让学生看图填空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指出:每个分数都表示它有几个几分之一。
板书:每个分数都表示有几个几分之一
口答:2个1/3是( ) 4个1/7是( )
5/9里有( )个1/9 7/10是( )个1/10
3、分数大小比较
⑴做练习十一第3题
让学生根据图意填空,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比较分数的大小,可以用图上表示分数的涂色部分比出大小,还可以看分母相同时,比较各有几个几分之一。
板书: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比较大;分子都是1,分母大的反而小。
⑵做练习十一第4题
要求想想魅族分数可以怎样比?前两组和后两组的比较方法有什么不同
三、简单的加减
1、做练习十一第5题让学生计算得数并填写,指名两人板演。问 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计算加法和减法?
2、做练习十一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练习总结:通过练习,你对分数哪些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多彩的“分数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97页综合实践活动“多彩的”分数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加深对分数含义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了解一些分数之间的联系。
2、让学生通过操作和直观,能说明自己的想法,感受不同分数是有联系的,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数感。
3、让学生感受数学内容与活动的奇妙,培养乐于合作的意识、习惯,提升操作与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1、出示几个用涂色方法表示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图形。
1/2 、 1/3、 1/4、 1/8各表示什么意思?
2、观察“活动准备”的条形图
想一想 “1”里面有几个1/2、1/4、1/8、1/16,这就是我们今天活动要用到的“分数条”
3、动手制作
⑴让学生看第111页上的分数条,观察思考:有没有几个分数合起来等于另一个分数?
⑵剪出第111页分数直条,剪出每一个分数。
⑶按要求做一个正方体。
二、游戏活动
1、明确规则
出示“抢1”游戏规则
⑴游戏前分别正方体掷正方体,谁的分数大,游戏开始就谁先掷。
⑵两人轮流掷,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把表示这个分数的彩条铺在白色直条里。
⑶谁先把自己的“1”正好铺满,谁就赢得1分。
⑷如果最后一次掷出的分数在“1”里铺不下,这次掷出的无效,下次轮到时再掷,直到正好铺满“1”为止。
⑸两人照这样玩5次,得分高的人获胜。
2、游戏示范
3、合作游戏
4、交流分享
二、“清0”游戏
1、明确游戏规则
⑴没人都用两个1/2的彩条把“1”铺满,并确定谁先开始掷正方体。
⑵两人轮流掷,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从自己的直条中拿走相应长度的彩条;最后一次掷出的分数比剩下的分数大,本次算无效,等下次再掷。
⑶谁先把自己图中的彩条全部拿走,表示先完成“清0”,谁就赢得1分。
⑷照这样玩5次,得分高的人获胜。
2、游戏示范
3、合作游戏
4、交流分享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口算和笔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能正确估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正确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
2.使学生通过口算、笔算的复习,沟通计算内容的联系,整理、归纳计算方法,提高除法口算和笔算能力,发展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培养认真计算、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新
1.回顾内容。
你能把这学期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吗?这些内容里具体有哪些知识?
2.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第一单元学习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熟悉乘法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而且能归纳出口算和笔算的方法,并且能估计一些简单计算的积大约是多少。
二、复习口算
1. 做期末复习第1题。
让学生按题组口算,填写得数。
提问:你能根据这里的两类口算题,总结一下方法吗?
2 .做期末复习第2题。
用4 分钟时间测试,交流得数。
三、复习笔算
1.做期末复习第3题。
让学生按题组独立笔算,指名两人板演。
指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从个位起按顺序乘,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上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板书)如果乘数中间有0,就根据法则从个位起按顺序乘,不能漏乘十位上的0,这样比较方便。
3.先估算,再笔算。
出示:48×6 42×6
(1)让学生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并交流估算结果。(板书:300 240)
提问:都是40多乘6,估计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接近50和接近40)
(2)要求:请小朋友笔算得数,再和估算结果比一比,看看是不是差不多。
学生笔算(指名两人板演)
3. 做期末复习第6题。
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四、复习小结
1.小结收获。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
完成期末复习第4题、第5题和第6题,并和同学说说第7题是怎样想的?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以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能正确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并掌握除法的验算。
2.使学生通过口算、笔算的复习,沟通计算内容的联系,整理、归纳计算方法,提高除法口算和笔算能力,发展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培养认真计算、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复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
二、复习口算
1.做期末复习第8题。
让学生安题组口答,填写得数。
提问:你能联系这里的三组口算题,总结一下方法吗?
2.做期末复习第9题。
用4 分钟时间测试,交流得数。
三、复习笔算
1.做期末复习第10题。
让学生说一说每组题的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1)让学生独立笔算第一组题,指名板书。
(2)让学生独立笔算第二、三组题,指名两人板书。
小结:你能联系三道题的笔算过程,说说除法笔算要注意什么吗?
2.说说下列各题的商是几百多或及几十多,再笔算并且验算。
(1)让学生估算得数大约是几百多或及几十多。(板书:30多 200多)
提问:你是怎样估算的?
要求:请小朋友笔算得数,再和估算结果比一比,看看是不是在估计的范围内。
让学生笔算、验算。(指名两人板书)
(2)下面的除数各是多少?
( )÷7=12 ( )÷9=30……8
学生计算,交流发放和结果。
3. 做期末复习第12题。
学生自己读题,交流题意。
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
交流:这里的三道题各是怎样解决的?(板书算式)为什么前两题都用除法算?第三题为什么要用乘法?
4.做期末复习第13题。
让学生独立解题、列式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算的,结果怎样?(板书算式)
提问:最多能穿多少串,你是怎么想的?(余下的1个不够再穿1串)
四、复习小结
1.小结收获。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你有哪些收获?
2.作业布置。
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第14题,并说说第14题可以怎样想。
图形几何知识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周长含义的认识,能比较熟练地测量边长,计算平面图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加深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能正确判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并说明理由。
2.使学生体会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加深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发展归纳、概括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再联系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判断、说明的活动中,培养简单的演绎推理能力,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充分体验,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在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增强掌握数学知识的信心。
教学重点:
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周长计算,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回顾内容。
关于平面图形和物体运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学过哪些内容?
2.引入复习。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周长计算,还有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这些都是图形和集合知识,今天就复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周长
1.整理图形特征。
指出:通过整理,大家都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它们的4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4条边都相等。
2.整理周长概念并计算。
指出:周长是指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板书)
3.求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要求学生口头列式,并启发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教师板书。
口算下列各题,说说是怎样想的。
(1)一块正方形的手帕周长是80厘米,它的边长是( )。
(2)一个长方形的宽是4厘米,长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三、复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1.引导回顾。
板书:平移——沿着直线运动
旋转——绕着一点转动
轴对称——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做期末复习第17、18题。
交流:第17题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第18 题,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依据是什么?
四、拓展提高。
交流思考。
能摆出多少种不同的长方形?
交流:你找到了哪些摆法?
两条路长度相等吗?
提问:从这道题中受到哪些启发?(像这样“阶梯式”图形的周长,等于长、宽相应的长方形的周长。)
解答下列问题。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长8厘米,宽5厘米。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五、总结、作业
复习总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复习,你进一步了解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新的收获?
1.作业布置。
完成期末复习第16题
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教学目标:
1、是学生进一步感受单位质量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能比较熟练第进行简单的换算。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能用分数表示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几,能比较分数大小,能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质量,能说明相应分数的含义,深化对简单分数的认识;体会发现简单规律的思维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千克、克和分数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今天,我们复习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复习千克和克
1.回顾千克和克
你能举例说说哪些物体的重大约是1千克吗?1克呢?
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
2.估计体验。
你知道下面物体的重大约是多少吗?自己估一估、说一说。
(1)1个鸡蛋 (2)30个鸡蛋
(4)小朋友装了书的书包 (4)1个乒乓球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校正。
做期末复习第19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交流:你是怎么填的,是怎么想的?
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呈现第20题,让学生填空,并交流结果,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做期末复习第22题。
口答。
(1)5/9里有5个()/( );
(2)7/10里有( )个1/( );
(3)4个1/5是( )/( ).
3.做期末复习第23题。
出示题里的表格。
引导: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每次折的结果,能发现什么?同桌讨论一下。
4.比较分数大小。
(1)在○里填写“>”或“<”。
1/4○1/5 1/9○1/3
6/7○4/7 3/8○5/8
(2)下面分数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4/5 1/6 1/5
5.口答期末复习第24题。
提问:上衣的布是怎样表示的?为什么这样表示?
总结、作业
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完成期末复习第21、24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理解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比较熟练地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从条件想起说明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推理过程,进一步发展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尝试反思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回顾策略
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
果园仓库里原来存放了200箱苹果,又运来8车,每车75箱。
林场要栽800棵树,先栽了200棵,其余的要平均栽在4个苗圃里。
2.回顾过程。
提问:回顾一下刚才提出问题的思考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板书:从条件想起→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求的问题
应用策略
做期末复习第25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几人说思路)
做期末复习第26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并解答。教师板书算式和得数。
做期末复习第28题。
出示题目和表格,让学生读题并说明知道了什么,表格里填写什么内容。
交流:二、三、四年级展出的作品个有多少幅?
完成思考题。
指名学生读题,相互交流是如何思考的。
让学生有错的订正,没有解答的列式解答。
总结评价
总结全课。
你能说说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期评价。
本学期结束了,你是怎样评价自己的?
布置作业。
做期末复习第27题。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