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坤琳:大家好,欢迎来到爱贝睿学堂,我是魏坤琳。很高兴邀请到隔壁清华大学的积极心理学学者赵昱鲲老师。昱鲲也是一个爸爸。今天,昱鲲来给我们讲讲怎样养孩子不焦虑。
谢谢坤琳!大家好,我是赵昱鲲,就像坤琳介绍的,我也是个爸爸。我有两个孩子,分别叫书养和猪养。对,就是那传说的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哈哈,这当然是开玩笑。但也不完全是开玩笑,因为我们老大生出来以后,我们确实是有点照书养。至少我太太是买了一大堆育儿书在家里,我就把这些书,至少是跟心理相关的那些,都读了一遍。
读完的感受是什么呢?就是把我们家孩子的都名字改了,不再叫照书养、照猪养了,而是都叫照他养。我们老大是男孩,所以这个他是人字旁的男性的他,老二是女孩,那个她是女字旁的她。哈哈,这当然又是在开玩笑,但也又不完全是开玩笑,因为读完这些育儿书,我发现它们完全印证了我们心理学的研究,就是育儿的目标,是为了把孩子养育成一个在心理、情感和行为上自主的人。
父母为什么会焦虑?更美妙的是,我们自己也会借由这个过程,变成一个更加成熟、仁爱、智慧、自主的人。有些父母哀叹说,自从生了孩子后,我就没自己的时间了,每天跟在孩子后面,疲于奔命,自我已经成了一个干瘪的臭皮囊,可想当年老娘也是青春靓丽、精神世界里满满地都是诗和远方的一枚文艺女青年好不好?!这就叫守着金山讨饭吃了,因为育儿就正是提升你自己的最佳机会啊。
我们经常把孩子叫做「天使」,因为他们如此天真、纯洁,如此可爱,又比大熊猫还会卖萌,总能激发我们内心深处最美好、最善良的那一部分心灵。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心甘情愿地为他们付出那么多,哪怕是从文艺女青年熬成黄脸婆,也乐此不疲。可你想过没有,上帝为你送来一个孩子,赋予他天真、纯洁、可爱、卖萌等等各种天使属性,难道就是为了诱骗你把他抚养大吗?你以为上帝是干什么的?是人贩子啊?当然不是。
上帝给你送来一个孩子,是为了给你一个机会,让你自己变得更好。这不仅是说孩子让你满足了母性的本能,让你能体验到天伦之乐,更是让你看见一个人,在你眼前活生生地成长,从一个浑浑噩噩的婴儿,变成一个健康、友爱、活泼、好奇、有快乐也有烦恼、会犯错但也在成长的自主独立的人,让你思考人生的本质,让你明白你和别人的关系,让你反思自己的心灵,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说穿了就是让你更可能进入人类所能达到的最美好的境界。我不是基督徒,但是打个比方的话,为什么说孩子是天使?因为是他让你离上帝更近。
所以,那些抱怨孩子拖垮了自己、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的父母,其实就是只看到养育儿女的那些数不清的任务,只感到任务没完成、目的没达到时的焦虑,而没有看见整个养育过程对自己的意义。他们只想着孩子要学奥数、要学钢琴,要上重点中学,却没有理解为什么要学,更没有去想这些任是不是最适合自己的孩子,至于孩子学奥数、学钢琴、上重点中学是不是最适合父母自己的人生,这个念头,恐怕在他们的梦中都没有出现过。这些父母就是靠着金山,却只看见金子不能吃,不知道金子能买来山珍海味,迷失在养育的细节和任务之中了。
魏坤琳:对,好多父母迷失在细节中,还容易上当。比如市面上一些早教机构告诉你,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进行右脑开发、全脑开发,这样也会加大父母的焦虑。
对。我们的焦虑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当我们焦虑时,就容易被恐慌所驱使,做出不理智的决定。因为关于未来的指标实在太多了,哪一项都无法确定,都够你焦虑的。语文好、数学不好,焦虑他偏科。语文、数学都不好,焦虑他成绩。语文、数学都好,焦虑他只会读书。朋友少,焦虑他人缘不好,朋友多,又焦虑他拉帮结派走上邪路。现在焦虑孩子谈恋爱,将来又焦虑孩子不谈恋爱不结婚。
当然,还有更高级的元焦虑,就是对焦虑的焦虑,你要焦虑我是不是太焦虑了,听说焦虑的父母会培养出焦虑的孩子啊。总之,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就像时刻会掉下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我们头上晃悠悠地荡啊荡,吓得我们只好拼命高筑墙,广积粮,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班,为他铺各种各样的路,以此来对抗我们心中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
所以我们才需要自主教养,就是把孩子看成是一个自主的人。做父母的责任,不是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而是帮助支持孩子发展出自主性,让他将来可以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自己做决定,自己去爱、去恨、去学习、去奋斗、去体验、去享受,去成为他自己,过属于他的人生。
魏坤琳:讲得好。孩子的人生,需要由他自己来过。许多父母的焦虑,源自「控制欲」,想要按照某种既定的方式的「制造」一个理想的孩子。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你提到「自主」,主要是什么意思?
简单地说,一个自主的人,做事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激情、价值观、人生意义、自我认同,所以他的生活中充满积极情绪。他学习是主要因为好玩,解开一道数学题,读到一首优美的诗,知识宝库的大门徐徐打开,平凡世界的奥秘向你展现,你把金属扔进盐酸,咕噜咕噜地就冒出了氢气,你写了一段音乐程序,啦啦啦地计算机就唱起歌来。就像那首英文歌唱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 这世界多精彩啊!所以呢,一个自主的人,他做事能得到更多的积极体验,得到积极体验后他就更喜欢做这些事情,由此就形成了一个正面循环,事情做得越来越好,人也过得越来越幸福。
自主教养就是以培育孩子的自主为目的,而不是他的某些表现、指标为目的。为什么自主教养能减少焦虑呢?因为对于引起焦虑的不确定性,自主教养不但不排斥,反而举双手欢迎。就像刚才说的,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不确定性,一切都一成不变,那我们还需要自主干什么?
如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铁匠的儿子还是铁匠,农民的女儿还是农民,那样的孩子就应该照猪养,因为目标明确,只要拼命长膘就行了。但人的未来不像猪,如此地不可确定,没有任何父母、老师或者育儿专家知道未来的世界会怎样,我们的孩子会怎样,所以我们只能放弃对确定性的执着,而要拥抱这个不确定性。
不要想着所有事物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为自己的孩子按照你的安排一一展开,而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让他自己在未来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自己选择,自己做主,活出他自己的人生。所以我们欢迎不确定性,因为在这个不确定的、多元的、各种可能性都有的世界里,我们才能摸索出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才能让他充分发展个性,成为他自己。
那么,说到这里,我希望已经成功地在各位父母心里引起了一种焦虑:「那我孩子的自主强不强呢?」
魏坤琳:你又给大家一个焦虑的理由,这样不好吧。大家要担心的事情已经够多了。
哈哈,其实大家完全不用担心。你焦虑过孩子不会玩吗?你焦虑过孩子不会走路吗?如果你没有的话,那你也不用焦虑孩子不会自主,因为自主和玩一样,是孩子天生喜欢的。自主也和走路一样,是孩子天生就能学会的。自主是人类天生的心理需求,它是每个孩子心中都有的一颗种子,只要你给它阳光雨露,不要踩踏、扼杀它,它就会茁壮成长。
魏坤琳:种子要有合适的条件才能发芽。父母需要怎样创造让孩子发育出自主动机的条件呢?
孩子天生会自主首先是要转换理念。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有时候,我们做父母的,自己心里有些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转而从孩子身上来寻求满足,或者自己本身也不是自主的人,也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只能随着社会的大流来定义孩子的成功,那这个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人贩子了。人贩子通过卖孩子得到钱,这些父母通过孩子得到的一项项成就,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所以,为什么说养育孩子是自己成长的好机会呢?就是你能通过对孩子的要求,以及由此引起的焦虑,来反思自己的心理和动机。比如我自己,一直自吹自擂,要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不要催逼他学习。我儿子上的幼儿园,在5点放学后还有个延时班,是手工、围棋、唱歌、跳舞等各种兴趣班,让来不及接的父母可以到6点再来接。
在我儿子报延时班的事情上,我一直是尊重他的意愿,比如有门课叫小小主持人,他上了一学期后不喜欢,我在第二学期就没有给他再报。但是,有门课我却也没有做到取舍自如,就是跆拳道。我儿子在这学期初,说不想上跆拳道了,我一听就急了,立刻运用上各种心理技巧,最终还是说服他去上了。我太太在旁边冷眼旁观,没有说话,后来晚上单独跟我说:「你这也是双重标准,对其他课,孩子说不想上你就不给他上,对跆拳道,你就一定要他上。其实你和其他家长也没有区别,只不过其他家长更看重文化课,你更看重运动课。」
这种责难当然难不倒我,我的大脑立刻又自动生成了一篇雄文,什么儿童发展期啊,什么运动与智力发展啊,但到了嘴边,一看我太太那正义凛然加上鄙视你的圣母造型,又都咽回去了。因为我知道,她说得是对的。我从小学习成绩好,但是运动能力差,所以就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的运动能力能强一些,算是补一补他老子当年的缺憾。所以,虽然是打着运动发展的旗号,但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我内心的情感因素。
当然,我并不是说,我让他更多地运动就错了,而是提醒父母:
在让孩子做事时,分清楚哪些是出于确实为他考虑的理智因素,哪些是自己的情感因素,会对孩子更有利。孩子生出来,不是为了满足你的心愿的。
这样的养育思维习惯,对你自己也会更有利,因为在你更好地认清自己之后,你就会成长,变得更好。比如我在认识到诱导孩子报跆拳道班的过程中,至少有一部分因素是出于我自己对于运动能力的缺憾后,我对自己就产生了一种叫「自我同情」的情感,就是认识到自己对自身某些地方的怨恨,然后接纳了自己的过去,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那么我在运动上的缺陷,以后就没那么困扰我了。所以,我们才一直说,自主教养是「育自主而自成长」,培养孩子的自主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变得更美好。
充分信任孩子,不要让松树结苹果
还有一种父母,他不是人贩子,也不是猪贩子,而是树贩子。他整天焦虑,为什么我家种的这棵树,开的花没有桃树好看,结的果没有苹果树好吃,身材不像松树那么挺拔,还老喜欢到水边去玩,多危险啊!——因为你家的这棵树是柳树啊亲!所以我们要转换的第二个理念就是要充分信任孩子。孩子是柳树就长成柳树,是松树就长成松树,各有各的好,没有高下。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内在发展规律,不要把我们成年人的愿望和标准加到他们头上了。
还举刚才的例子,我特别希望我儿子运动能力强,这也不能说我完全没道理,因为,嗯,Dr.魏在这儿呢,运动能力的好处,他下回可以开个微课,讲一天一夜都没问题。
魏坤琳:对呀,因为我喜欢运动嘛。运动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多好处。运动会让孩子更聪明。比如说,现在的脑科学研究发现,如果是进行有氧运动的话,会促进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分泌,这个有点像神经生长的养分,所以它对大脑发育是有好处的。另外从别的方面来说,我觉得,运动给小孩带来的更是精神面貌上的变化,比如说他可能有更好的意志品质,能够跟很多小孩一起玩,能够培养他的社交能力,这方面不容忽视。
所以我也有比较之心,看见孩子跑得没别人快就焦虑,看见他运动没别人协调就着急,但后来我想了一下自己,那不也浑身都是缺点嘛。我不光运动不行,而且情商极低,钱商那就直接为零,就是对钱没有概念,金融啊、理财啊什么的都是不明觉厉,就算智力,那就是在中小学还不错,到了大学之后,跟我的那些同学们一比,那就是被碾杀,可那也没妨碍我现在变成一个快乐、满足、自主的人,也一样地娶到一个好老婆,生了两个可爱的孩子,过着虽然没多少钱但可以说是称心如意的生活。所以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我的孩子也自有他的优点和缺点,我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我们自己能成长出来,就应该信任孩子也能按他的轨迹成长出来。我不知道孩子会长成什么样,但这才好玩啊。要是你一定要指望孩子肯定是这样或那样,体重400斤,身高3米5,那你就应该去养猪、种树,你来养孩子干什么。
魏坤琳:确实是这样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作为家长其实应该观察者和引导者。比如说我发现我女儿对数字特别感兴趣,我就教给她很多数学的知识。她昨天问我要数学书,我就翻出一本数感的书给她,好多都是图。因为这是她感兴趣的,翻的很开心。我也知道她的短版在哪里,她的文科不行。我会尊重她的选择,至少我会观察她,观察她哪一方面她会更喜欢一点。有的东西她不感兴趣的话,你逼着学也没戏。
避免心理控制,孩子说不冷就是不冷
对。我们刚才说的是自主教养,首先要转换理念。下面我们来说说自主教养的具体方法。为此呢,我要先讲讲不正确的方法。我有时也会听到有些父母会说:「我们家孩子不用担心,特别自主,学习从来不用我们催的!」但是,他们是怎么做到让孩子自己乖乖地去学习、或者去做其他他们希望孩子做的事的呢?我仔细听他们一讲之后,发现他们并不是通过让孩子自主选择,而是运用了 「心理控制」的方法。
心理控制是指通过操弄孩子的心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激起孩子的内疚心理:「我们这么辛辛苦苦地把你抚养大,你还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我们吗?」「你知道你们学校的择校费多少钱吗?你看看爸爸妈妈现在工作累的,都是在给你还债啊!你要当初好好学习,中考再多考个5分,也不至于现在这样了!你要吸取教训,现在进了重点高中,要珍惜!」「爸爸很少能回家陪家里人,还不是为了辛苦赚钱?要不然你以为你怎么上得起一个星期五个兴趣班!」或者呢,「妈妈为了你把工作都辞了,每天在家里照顾你的生活,哦,结果你学习还退步了!」
没有人喜欢内疚感,孩子为了逃避这种负面心理的纠缠,可能就会听父母的话,乖乖学习。但从长期看,这会导致孩子心里堆积的负面情绪太多,而且怀疑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不是给父母带来欢乐的,而是父母的负担,从而会影响他的自尊自信,并且还会带来他对父母的怨恨,孩子心里很可能在想:「谁要你把工作辞掉了的?谁想上这什么兴趣班?」
第二种常见的心理控制是有条件的爱, 比如说:「你要再这么调皮,妈妈就不喜欢你了!」或者用行为来表示,比如孩子比赛赢了,就欢天喜地,对他百般夸奖,输了就横眉冷对,甚至冷嘲热讽,如果孩子听话,就疼爱有加,又是亲又是抱,如果孩子不听话,就实施冷暴力,不理不睬。也就是说,你给不给孩子爱,给多少爱,是取决于孩子的表现。
有条件的爱是一种很恶劣的心理控制,因为孩子太需要父母的爱了,所以它的破坏力也特别大。它会让孩子想:「你们真的爱我吗?还只是爱我的表现?」可是,孩子必须能感觉到父母无条件的爱,才能让他们形成一个安全的依恋模式,而孩子的依恋模式是否安全型的,对于他日后的心理和幸福都至关重要。
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你经常跟孩子说:「你要是不听我的话,我就不爱你了。」那将来他长大了,离开你了,他宿舍里的哥们跟他说:「走,打架去,你要是不去就不是我兄弟!」你猜他去不去?或者呢,如果是女孩,她男朋友跟她说:「你要是不跟我上床,我就不爱你了。」。你猜她的反应会是愤怒「我考?你敢威胁老娘?」,还是恐慌?「啊,又有人要离开我了~为了留住他的爱,他要求什么我就得做什么……」
第三种常见的心理控制是否认感受,就是传说中的「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你想给孩子加衣服,就问他:「冷吗?」他说:「不冷。」你说:「不对,你冷。」他说:「我真的不冷。」你说:「没关系,反正我觉得你冷。」然后咣当,一件大厚外套穿上去。可是冷不冷明明是孩子的感受好不好?
这方面的例子也可以说是罄竹难书。我们随便举几个。比如你给孩子买了个礼物,问他:「喜欢吗?」孩子说:「嗯,不太喜欢。」你一听就生气了:「你怎么会不喜欢呢?你一定喜欢!三百块钱呢!」或者孩子到爷爷奶奶家去玩,你问他:「开心吗?」孩子说:「不开心。」你又火了:「爷爷奶奶对你那么好,还做了那么多好吃的给你吃,你还不开心?你肯定开心的!」
再比如孩子摔了一跤,你问他:「疼吗?」孩子说:「有点疼。」你立刻引导他说:「这么一点跤,怎么会疼呢?你是男子汉大丈夫,不疼!」比如孩子考试考得不错,欢天喜地地回来了,你却训斥他说:「有什么好高兴的!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下次肯定会退步!」
问题在于,孩子的感受,孩子自己最清楚,可是大人却会拿自己的感受去否认他的感受,这就会让他觉得自己的感受是不可靠的、甚至错误的,会导致他压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贬低自己的价值,影响他自我的整合。
中国文化一般不是太尊重孩子的感受。我们虽然个个都把孩子当小皇帝,但却很少从孩子的角度去感受这个世界。所以,不仅父母,其他人也会来直接或者间接地否认孩子的感受。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明明孩子就站在面前,别人却问妈妈:「小明穿这么多,他热吗?」然后妈妈当然就代小明回答说:「他不热。」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别人:「哦,你问问小明吧。」
从表面上看,心理控制好像也挺好的,你没有拿冰淇淋去引诱他学习,也没有拿打耳光去威逼他学习,你只是轻轻一摇三寸不烂之舌,攻破了孩子的心理防线而已。于是,孩子乖乖就范,而且是以后自己从心里逼自己听你的话,但是他的心理从此成为你的心理的附属品或者牺牲品,很难发展出自己健康、独立的心理。所以,心理控制是披着羊皮的狼,它并不能真正帮助孩子发展出自主动机,而是孩子发展出受控动机,从表面上看是在自己做决定,但其实是受控于别人的想法和感受。现在你控制他控制得很爽,但将来他受别人的影响时,比如同学、社会、媳妇,那时就有得你受的了,更不用说,他的自我也无法得到整合,一直难以幸福。
自主教养不是自由放羊那么,怎么办呢?前面说的都是我们不要怎么做,不要用激发内疚、有条件的爱、否认感受这些心理控制方法,但毕竟自主教养不是自由放羊。我们不是人贩子,不是猪贩子,但也不是羊贩子。我们仍然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有时需要用我们的经验和智慧去矫正他们的行为。
另外,我们心头有了情绪,也得表达啊,不然老压抑着,将来肯定也会以更大的规模爆发出来。那就对孩子更不利了,平时笑脸相迎,百依百顺,忽然之间怒气勃发,暴打一顿,然后又后悔内疚,继续笑脸相迎,百依百顺,非得把孩子整出神经病不可。
正面的方法主要有四点。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你忍不住要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之前,先反省一下自己,我为什么想要他这么做?有时候你自己一分析之后,就发现自己的动机或者理由其实根本不成立。
比如,有一次,我和我儿子班上的一个同学的家长约了,明天一起到一个地方去玩。没想到第二天给儿子一说,他竟然说不喜欢跟那个同学玩。我一下子就火了,脱口就想说:「你怎么会不喜欢跟他玩呢?他不是挺喜欢跟你的玩吗,你一定也喜欢跟他玩!」但话到了嘴边,我马上意识到这是在否认他的感受。
我就立刻反省:「我为什么会这么希望他去跟那个同学玩呢?」然后我就明白了,其实是因为我答应了别人家父母,说好了要一起出去玩的,结果儿子不愿意去,那别人肯定是觉得,哟,那谁,赵昱鲲,还自称是育儿专家呢,你看他把儿子都教育成啥样了,听说他还在网上开微课呢,谁要听他的微课,那还不给误导到太平洋里面去了!
所以我就明白了,我的生气其实是来自于孩子可能会让我没面子。但是,这不是孩子的错,因为我确实事先没有跟他商量,所以这么一想,我就不生气了,而是心平气和地跟他开始讨论这件事。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在说,自主教养可以帮助我们自己成长。你看这件事虽然小,但也能让我更好地观察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的动机。
第二个是接纳、尊重孩子的情绪。因为导致情绪的观点、或者情绪导致的行为,可能有对错,但情绪本身是没有对错的,所以无论孩子的情绪是什么,我们都应该接纳。这方面很多亲子沟通的课都重点讲过,我就不多说了。
魏坤琳:没错,每一种情绪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有作用。害怕让我们能摆脱危险;愤怒让我们能调动资源、对付威胁;厌恶让我们远离讨厌的事物;悲伤让我们慢下来、可以理智地面对问题。 负性情绪有它们的价值。你不让孩子难过,不引导他认识其他的情绪,那他就不会是一个心理健全的小孩。强制地压制情绪不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比如我女儿跟我小时候一样,脾气比较臭。她发怒的时候,我知道这时说什么都没用,但我事后总会引导她自己分析当时发怒的原因,就是我以前强调的反省心智。她每次发怒,都被我当成一次机会,让她看到自己的情绪,也引导她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事件中的积极面。其实用心理学来看,就是从多视角对记忆进行编码,这是我教孩子玩的「认知重评」游戏。这样能更好地让她认识自己。
对,接纳孩子的情绪,是与孩子沟通的基础。但是,很多父母就会问了:「孩子的情绪我倒是接纳了,我的情绪谁去接纳呢?我看见孩子那样做,我那火腾的就上来了怎么办?」我的问答说:「你有情绪你就表达呗,但你要注意,你要表达的是你的感受,而不是对孩子的批评。」就是我说的第三个方法,用不攻击的方法表达你自己的感受,训练孩子让他能接纳、尊重别人的情绪,因为这能帮助他发展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共情。
心理控制孩子和让孩子跟你共情是不同的,他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心理控制是有目的的,你希望孩子按照你的意愿去做,而共情是没有目的的,你只是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我们前面说过,要信任孩子的能力,这里面也包括他的理解能力、共情能力和进取心。当他听到你心平气和地跟他交流观点时,他觉得自己不是在被攻击,而是在与爸爸妈妈进行情感的联结时,就更可能跟你合作,一起讨论解决方法。
最后,我们不能进行心理控制,但可以进行行为控制,就是对他的行为加以规范。这里有两点要注意,首先,行为控制要持续一致,不能朝令夕改,不能孩子一哭,你就心软了,算了,今天就不学习了吧。那就是孩子在对你进行心理控制了。
魏坤琳:我想起一件事儿。我女儿在学钢琴,她现在太注重别人给她的外在表扬,这一段弹好了,她得到了表扬,她高兴了。但问题是,她弹不好的地方,她老不想弹。比如说乐谱上前面两行弹的很好,后面两行不行,她就不想弹后面两行。我会把后面两行抽出来,要求她安静地弹十遍。这是一个重复练习的过程。我们前面讲过,经验智力中间,反复、重复的练习非常重要,这是挑战自己技能的坎,这个坎要通过大量反复练习才能过去。所以我会强调遵从学习的规范,这样才能把任务完成。
没错儿,该坚持时要坚持,但也要注意技巧。我在这里介绍行为控制时要注意的三点:
第一,是要照顾到他们的情绪,承认这件事确实不好玩,确实你会觉得不爽,这样孩子才会感觉到被理解。孩子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人否认孩子的情绪,就会让孩子怀疑自我,觉得自己是不是哪儿出了问题。所以,如果孩子抱怨说不想做这件事,你不要硬说:「这件事不是挺好玩的吗?别人家的孩子不是做得挺好的吗?」而是坦诚告诉他:「是啊,确实不好玩。」或者「你觉得不爽,是吗?」让他把自己的负面情绪表达出来。
其次是解释为什么要让他们这么做的原因,这样孩子才能理解为什么这件事是重要的,而不能简单地强迫他们去做。自主教养并不是放羊教养,仍然要引导孩子的价值观和自我整合,所以需要让他们理解世界的道理,自行消化和整合人生的规则。这个不能通过强迫来实现,而只能通过解释。
第三是提供有限的选择,因为这样孩子才不会感觉到是完全的强迫,而仍然带有自主性在里面。客观上说,当孩子做出选择后,也能增加孩子对这个任务的认同感,觉得这个是自己的事了,而不完全是父母或者老师的事。这种选择仍然是在一个大框架内,比如孩子可以选择是先洗澡还是先刷牙,但终归要洗澡和刷牙,可以选择是把作业在学校里做了还是拿回家来做,但终归是要做,不过只要有了选择,这个任务就不那么讨厌了,因为我们前面一再说的,自主是人类天生的心理需求,你让他有自主的感觉,他就会更喜欢或者不那么讨厌这件事。
总之,自主教养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方法也很多,可以从满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减少受控动机、增加自主动机这三个大的方面入手,其中基本心理需求又有自主、联系、胜任这三项,受控动机有无动机、外在动机的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这三项,自主动机有认同调节、整合调节和内在动机这三项,每一项下面又有很多方法。我下面会开一系列微课,希望能够把自主教养的理念和方法在中国父母里传播开,请大家持续关注。
总的来说,自主教养就是我一开始开玩笑的,不是照书养,也不是照猪养,而是照他养。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只能边抚养,边摸索他应该是什么样子。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更加了解我们自己,把我们的自我更加整合到一起,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人生更有意义。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一首诗,叫《孩子》,可以说就是为自主教养写的。我也把这首诗送给大家: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
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照顾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照顾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
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
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
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手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
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
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手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
也爱那静止的弓。
所以,各位父母朋友们,享受我们的育儿过程吧,因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也是造物主所喜悦的。谢谢大家!?
----------------
爱贝睿学堂,汇集全球养育名家,结合大脑科技,独家推出以家庭为单位的儿童教育2.0课程及产品体系,致力于让育儿「科学」起来,将面向未来的科学养育方法提供给千万中国家庭。更多育儿精彩文章、课程及相关产品,欢迎大家持续关注爱贝睿学堂。我们下次再见!
小爱悄悄说: